- 2021-09-25 发布 |
- 37.5 KB |
- 3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张家界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
2019年张家界市第一中学高二生物12月考试卷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0分) 1. 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 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 C. 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③液和①液的减少 D. ④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 2. 如图不能用来准确表示哪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 A. 1表示细胞外液,2〜4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 B. 1表示生物膜系统,2〜4分别表示细胞膜、细胞器膜、细胞核膜 C. 1表示免疫系统,2〜4分别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D. 1表示生态系统信息种类,2〜4分别表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生物信息 3. 下列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②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一般是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神经元的轴突或胞体 ③激素是通过体液的传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 ④细菌可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而蓝藻不能 ⑤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恒定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了体内产热量和散热量平衡的过程 ⑥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神经的作用可以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 A. 5项 B. 4项 C. 3项 D. 2项 4. 在“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不必进行重复实验 B. 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C. 生物材料的PH变化更像缓冲液,不像自来水的变化剧烈 D. 血浆PH的稳定,只与缓冲物质中和过多的酸或碱的反应有关 1.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 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C. 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D. 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2. 体温调节、身体平衡、水平衡、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 A. 脊髓、小脑、脑干、下丘脑、大脑、大脑 B. 下丘脑、小脑、下丘脑、脑干、脊髓、大脑 C. 下丘脑、小脑、小脑、大脑、脊髓、大脑 D. 脑干、小脑、下丘脑、下丘脑、脊髓、大脑 3. 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①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②大脑皮层语言V区损伤,导致人不能看懂 ③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④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时也可以通过大脑强制控制它不颤抖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③④ 4. 下图为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示结构一定是由3个神经元构成的 B. 如果B受刺激后C会兴奋,则兴奋处外表面呈负电位 C.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脂质 D. 电刺激c点,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两次,方向不同 1. 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 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C. ①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 D. 如果内分泌腺为胰岛,则⑥的增加可引起③和④的减少 2. 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C 段Na+内流和C~D段的K+内流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 B~C 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 A~B 段的Na+内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 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3. 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图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到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A为感受器, E为效应器,痛觉在图中的乙方框处形成 B. 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C. 图中共有5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到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 D. 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 4. 下图为人胃部活动的有关调节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促进胃幽门黏膜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B. 胃酸可以杀死胃内的大多数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 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不作用于神经元 D. 在神经纤维的两点同时刺激,在这两点的中点处兴奋会抵消 1. 下列与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静息电位产生后膜外钾离子浓度大于膜内钾离子浓度 ②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等细胞 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发生于突触位置 ④脊髓中有膝跳反射的中枢,该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⑤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写文章,但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大脑受损伤区域是V区 ⑥在反射弧中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导和传递 ⑦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⑧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仅由肌肉或腺体组成 ⑨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⑩所有反射弧都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组成 A. ①⑤⑥⑧⑩ B. ①⑤⑦⑩ C. ④⑥⑧ D. ①②⑤⑦⑧ 2. 下图为一健康人在上午8点吃早餐后血糖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C点时组织细胞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的速度比B点慢 B. B点后肝糖原、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C. C点时的血糖浓度一般会低于1.2g/L D. C点时血液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低于B点 1. 如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该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若c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 B. 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则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 C. 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种物质 D.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2. 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重要作用。如图为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型,图中I、II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如图表示缩手反射过程,细胞Ⅱ膜上的F表示受体蛋白 B. 如图表示初次免疫过程,E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Ⅱ,Ⅱ受刺激后可能产生淋巴因子 C. 如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Ⅱ内糖原含量上升,则Ⅰ代表胰岛A细胞 D. 如图所示,若E与F结合后,促使Ⅱ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 3.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 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 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C. 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 D. 要证明胰液分泌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4. 激素之间作用相同,使作用效果加强称为协同作用。下列是某同学对人体内具有协同作用关系的激素所作的归纳,其中有误的是( ) A. ① B. ②③ C. ③④ D. 无法确定 1. 人体皮肤瘙痒的感觉与一种神经递质(5-羟色胺)有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痒觉和痛觉的形成都属于人体的非条件反射 B. 当神经细胞兴奋时,Na+会内流,但胞内Na+浓度仍低于胞外 C. 当神经递质进入受体细胞后,会引起后者兴奋或抑制 D. 神经递质、激素、酶等细胞间信息分子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灭活 2. 当动物缺乏某种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 A. 生长激素、胰岛素 B. 甲状腺激素、性激素 C. 胰岛素、抗利尿激素 D. 肾上腺素、生长激素 3.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 ①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②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③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④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⑤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免疫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体的能力 ⑥过敏反应一定会破坏组织细胞 ⑦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 T细胞,引起免疫缺陷病 ⑧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体液免疫进行的 A. 三项 B. 四项 C. 五项 D. 六项 4. 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 抗原刺激后,细胞b和细胞c的细胞周期变长 D. 物质④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特异性地与抗原结合 1. 甲图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乙图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试分析甲图中C部位和D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分别相当于乙图中的哪一区间( ) A. Ⅰ~Ⅱ区间和Ⅱ~Ⅲ区间 B. Ⅱ~Ⅲ区间和Ⅰ~Ⅱ区间 C. Ⅲ~Ⅳ区间和Ⅰ~Ⅲ区间 D. Ⅰ~Ⅱ区间和Ⅲ~Ⅳ区间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都具有特异性 ②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③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④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⑤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不起作用,细胞免疫中吞噬细胞不起作用 ⑥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机体依赖体液免疫使之失去藏身之所 ⑦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⑧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⑨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⑩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清除功能过强 A. 三项 B. 四项 C. 五项 D. 六项 3. 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引起一系列反应 B. 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系统过强引起的疾病 C. 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 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等疾病 4. 如图表示健康人和Graves病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A、B、C为三种激素,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激素A、B随体液运至相关器官,并不进入细胞,但可调节细胞相关物质的合成 B. 由图分析可知Graves病患者可能会表现出代谢增强 C. 图中抗体作用的受体与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受体相同 D. Graves病患者的激素A和激素B的分泌水平较健康人高 1.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植物的向光性和根的向地性都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②黄化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③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的方式是极性运输 ④赤霉素不仅能促进果实发育,还可延长植物种子的贮藏时间 ⑤用生长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⑥对成熟期的植物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会加快叶片衰老和脱落 ⑦植物激素的合成既受基因组控制,又受环境影响 A. 2 B. 3 C. 4 D. 5 2. 如图表示有关生长素的实验。一段时间后,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中弯曲程度最小的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 赤霉素与生长素都促进茎秆的伸长,两者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有促进作用 B. 赤霉素与生长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C. 色氨酸一般由植物从土壤中主动运输吸收获得 D.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赤霉素 1. 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内容 减少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 A.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 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B. 探索2,4-D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 C. 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生率 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 D. 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 A. A B. B C. C D. D 2. 下图表示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NAA)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两种物质可能分别是脱落酸和赤霉素 B. 丙物质促进植物生长的原理是促进细胞纵向伸长 C. 将一定浓度的NAA喷洒在雌蕊柱头上即可获得无子果实 D.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3. 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此所做分析错误的是( ) A.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将会影响到④ C. 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③ D. 寒假期间某大学城人口数量取决于①、② 1. 酵母菌是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理想材料,血球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如图表示一个计数室及显微镜下一个中方格菌体分布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培养液中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和出芽生殖 B. 每天定时取样前要摇匀培养液 C. 每次选取计数室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格计数,目的是重复实验以减小误差 D. 若五个中格酵母菌平均数为上右图所示,则估算酵母菌的总数为6×106个 2. 要达到下列各项研究目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错误的是( ) A. 种群的J型增长——数学模型建构法 B. 植株上跳蝻的密度——标志重捕法 C. 酵母菌的种群密度——抽样检测法 D. 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 3. 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下图表示松毛虫摄人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 B. 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表示 C. 由松毛虫流人分解者的能量可用C+D+F表示 D. 若迁走全部杜鹃,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4. 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B.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 C.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的一种空间结构 D. 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 1. 科学家对生活在某生态系统的一个蜘蛛种群的能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能量流经这种肉食动物的有关数据如下图所示(能量以种群的质量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蜘蛛吃下未被蜘蛛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中的一部分 ②在食物链中,蜘蛛至少位于第三营养级 ③图中X代表用于蜘蛛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④根据图中的数据不能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③④ 2. 下列哪项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且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 A. 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增殖分化 B. 猎捕食物时,工蚁之间通过触角接触交流信息 C. 雄性园丁鸟在自己的“庭院”里不停唱歌跳舞,吸引雌鸟的到来 D. 跳羚擅长使用“小牛跳跃”的特殊方式吓跑追赶它们的敌人 3. 如下图所示,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B. 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C. 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D. 假如外界干扰相同,则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小 1. 某地获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正日益成为当地居民和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应该禁止对该地的开发,继续保持现状 B. 该地美景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D. 若在该地建设生态工程,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提高生产力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0.0分) 2. 根据《必修三》所学内容填空: (1)在人体中,内环境的稳定状态是指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________都处在动态平衡之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________,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________三部分组成。 (3)听、说、读、写与大脑皮层特定区域有关,这些区域称为________。 (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_______、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5)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优点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_______等。 (6)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___进行。 3. 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 A 、 B 、 C 为调节物质) (1)图中下丘脑参与的生理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图中A为___________,甲在此图中分泌的相关激素是_____________ (2)A含量的增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这种调节为______________ (3)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示中_______(填字母)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相应过程,以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如果图中_______部位受损,会使人患糖尿病。 (4 )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能由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传到下丘脑的神经细胞,而不能反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图一中①过程能够使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入生物群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______. (2)图二中A表示 ______________的能量,B表示 ______________的能量。屎壳螂能够利用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则屎壳螂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获得的能量是 ______________.从图二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 (3)图一中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 (4)人类在农田中除杂草、灭虫、灭鼠,说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调查研究的意义是 ______________. (5)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的功能。 2. 近年来,《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关注美食的热潮,其中不乏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的美食,如素有“东方奶酪”之称的“石宝寨牌”忠州豆腐乳、中国泡菜领导品牌“吉香居”等。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我国酿醋的历史悠久,其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如图。 在果酒制作时,酒精发酵阶段,参与反应的酵母菌菌种来自于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在 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当氧气和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作吉香居泡菜时,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泡菜制作中盐和水的比例是_____。泡菜中的亚硝酸盐过多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通常用________ 法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3)“石宝寨牌”忠州豆腐乳前期发酵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温度应控制在___________,并保持一定的湿度,然后向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加盐,其作用_______________,同时,盐还能____________,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之后要加入配置好的卤汤,其中卤汤中加酒的含量应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过高,_____________;酒精含量过低,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 1. 不同品牌的酸奶具有不同的口味。某研究小组利用含碳酸钙的固体培养基探究甲、乙两品牌酸奶中乳酸菌的类型是否相同(乳酸能够溶解碳酸钙,使培养基变得透明)。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甲、乙两品牌酸奶中的乳酸菌纯化,分别接种在含碳酸钙的固体培养基中培养,根据菌落周围透明圈的大小,可确定酸奶中乳酸菌的类型。不同乳酸菌菌落透明圈大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庭制作酸奶时,在纯牛奶中加入少量酸奶相当于微生物培养技术中_______的操作。纯牛奶变成酸奶,改变了口味但含有的能量减少,原因是 ____________。 (3)为长期保存纯化的优质乳酸菌,可将菌液与___________充分混匀,置于-20℃的冷冻箱中保存。 (4)该研究小组进一步探究甲品牌酸奶中乳酸菌数量,实验操作如下图。接种微生物的方法有很多,图中过程①②③所示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用该方法统计样本菌落数后,所得数据需要乘以10n后,才可表示乳酸菌的数量(单位:个/ml), 这里的n=______,用该方法统计样本菌落数时,同时需要做A、B、C三个平板,目的是_______________。如果平板菌落数超过300,一般还需进一步__________。 2019年张家界市第一中学高二生物12月考试卷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D 2. D 3. D 4. C 5. C 6. B 7. D 8. B 9. D 10. C 11. C 12. A 13. A 14. D 15. D 16. C 17. B 18. A 19. B 20. B 21. B 22. D 23. C 24. A 25. D 26. D 27. A 28. B 29. B 30. B 31. C 32. C 33. C 34. B 35. B 36. A 37. A 38. C 39. B 40. C 41. (1)理化性质;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2)突触间隙 (3)言语区 (4)通过体液运输 (5)效果稳定 (6)速度和方向 42. (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2)负反馈 (3)C;丙 (4)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3.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0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CO2 食物链和食物网 (4)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4. (1)缺氧;酸性;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2)乳酸菌;1:4;比色 (3)15~18℃;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腐乳成熟的时间将会延长 45. (1)(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类型的乳酸菌产生乳酸的量不同,不同量的乳酸能够溶解碳酸钙的量不同,形成的透明圈大小不同 (2)接种;乳酸菌在发酵时使牛奶中的营养成分发生改变,乳酸菌细胞呼吸消耗部分有机物,从而使能量减少 (3)灭菌的甘油 (4)稀释涂布平板法; 6;设置重复组,取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稀释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动态关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人体内环境组成是血浆、组织液、淋巴,即图中都①②③,A错误; B.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存在于血浆中,B错误; C.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过多引起的,即图中③过多引起的,C错误; D.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例如二氧化碳,D正确。 故选D。 2. 解:A、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A正确; B、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组成,B正确; C、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C正确; D、生态系统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D错误。 故选:D。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和行为信息(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都由膜构成,这些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统称为生物膜系统。其中细胞器膜包括线粒体膜、叶绿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液泡膜和溶酶体膜。 3、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又称为细胞外液。 本题结合概念图,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物膜系统、内环境的组成及免疫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识记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及组成;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各选项。 3.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血糖、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激素调节的特点,对选项进行正确进行判断;能掌握血糖调节和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明确血糖平衡和体温稳定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解答】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①错误; ②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一般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至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②错误; ③激素是通过体液的传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③正确; ④细菌是原核生物不含有染色体,不可发生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④错误; ⑤恒温动物维持体温的恒定,是通过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完成了体内产热量和散热量平衡的过程,⑤错误; ⑥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神经的作用可以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⑥正确。 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掌握内环境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解答】 A.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但为了保证实验准确性,仍需要进行重复实验,A错误; B.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量为横轴,以pH为纵轴,B错误; C.生物材料的pH变化更像缓冲液,不像自来水的变化剧烈,C正确; D.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所以不只是与缓冲物质中和过多的酸或碱的反应有关,D错误。 故选C。 5. 略 6.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中枢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解答】 体温调节、身体平衡、水平衡、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下丘脑、小脑、下丘脑、脑干、脊髓、大脑。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7.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与低级中枢的关系,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以及判断分析的能力。 【解答】 ①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神经活动,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不符合题意; ②大脑皮层语言V 区损伤,导致人不能看懂,仅反应了高级中枢的功能,不符合题意; ③排尿的初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所以意识丧失不能控制排尿,意识恢复能够控制,说明脊髓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符合题意; ④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时也可以通过大脑强制控制它不颤抖,说明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控制,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8.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兴奋的产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特点,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的综合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分析题图可知,在A、B神经元之间,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后膜,在B、C神经元之间,B是突触前膜,C是突触后膜,三个神经元之间形成了2个突触。 【解答】 A.图示结构不一定是由3个神经元构成的,因为一个神经元可以含有多个轴突,A错误; B.兴奋可由A传递到C,兴奋部位膜外电位表现为负电位,B正确; C.“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C错误; D.由于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兴奋不能从c点向a兴奋,所以电刺激C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将偏转一次,D错误。 故选B。 9.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A.据图分析,大脑皮层通过控制下丘脑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A正确; B.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①为传入神经,下丘脑为神经中枢,⑦为传出神经,内分泌腺为效应器,B正确; C.①过程为兴奋从感受器到下丘脑,有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 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C正确; D.如果内分泌腺为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不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D错误。 故选D。 10. 【分析】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与传导,意在强化学生对兴奋的产生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根据题意,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 【解答】 A.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是通过协助扩散完成的,C~D段下降是因为K+外流所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A错误; B.B~C段上升也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不是外流,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B错误; C.A~B段的Na+内流是协助扩散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D~E段下降是因为K+进一步外流所致,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C。 11. 【分析】 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神经传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及分析图形、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突触结构或神经节位置可判断: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乙为脊髓,甲为大脑皮层。 【解答】 A.痛觉在甲方框处的大脑皮层形成,A错误; B.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是静息电位,电位分布是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即外正内负,B错误; C.图中共有5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C正确; D.神经递质可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两大类,因此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也可能引起乙的抑制,D错误。 故选C。 12.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A.由图可知,促进胃幽门黏膜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调节是神经调节,A错误; B.胃酸可以杀死胃内的大多数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正确; C.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不作用于神经元,而作用于肌肉或腺体,C正确; D.在神经纤维的两点同时刺激,在这两点的中点处兴奋会抵消,D正确。 故选A。 13.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解答】 ①静息电位产生后膜外钾离子浓度小于膜内钾离子浓度,①错误; ②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等细胞,②正确; 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发生于突触位置,③正确; ④脊髓中有膝跳反射的中枢,该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④正确; ⑤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文章,但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大脑受损伤的区域是H区,⑤错误; ⑥在反射弧中兴奋以神经冲动和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和传递,⑥错误; ⑦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⑦正确; ⑧反射弧中的效应器由传出神经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⑧错误; ⑨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⑨正确; ⑩并非所有反射弧都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组成,⑩错误。 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 【分析】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能进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解答】 A.健康人组织细胞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为主动运输方式,与血糖浓度高低关系不大,速度应持平,A错误; B.肌糖原不会直接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B错误; C.健康人清晨空腹血糖范围是80-120mg/dL,即0.8—1.2g/L,C点为餐后一小时,其血糖浓度一定会高于1.2g/L,C错误; D.C点时血糖浓度偏高,胰岛素分泌增多,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B点时血糖浓度偏低,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故C点时血液的胰高血糖素含最低于B点,D正确。 故选D。 15. 【分析】 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兴奋的传递和传递,水盐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具备识图能力,并能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图解,根据具体描述做出判断。 【解答】 A.如果该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若c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A正确; B.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细胞免疫的过程中不出现T细胞到B细胞的呈递过程,故该过程为体液免疫,B正确; C.如果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物质,均为抗利尿激素,C正确; D.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a代表感受器,b代表神经中枢,c代表效应器,d代表传入神经,e代表传出神经,在兴奋的传导过程中,不仅有电信号,还有化学信号,D错误。 故选D。 16. 解:A、如果表示的是缩手反射,则E表示的是神经递质,F表示的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A正确; B、如上图表示初次免疫过程,E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Ⅱ,Ⅱ受刺激后可能产生淋巴因子, B正确; C、如上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Ⅱ内糖原含量上升,则Ⅰ代表胰岛B细胞,C错误; D、如上图所示,若E与F结合后,促使Ⅱ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据图分析:细胞Ⅰ产生的物质E能够通过细胞外液的运输,到达细胞Ⅱ,与细胞Ⅱ上的相应受体蛋白结合,从而传递相应信息。生物体中的信号分子包括: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据此分析作答。 本题以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型为载体,考查了神经调节、激素调节以及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兴奋在突触上传导的过程;识记血糖平衡调节的调节方式;明确体液免疫中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能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17. 【分析】 本题虽然考查实验的分析,但是本实验来源于课本,是对课本实验的一个再现,所以要求对课本相关的实验的探究过程一定要明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 【解答】 A.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A正确; B.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也能够产生,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B错误; 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来调节,C正确; D.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D正确。 故选B。 18. 解:①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不能促进生长发育,①错误; ②甲状腺激素既能促进生长发育,又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②正确; ③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和增加产热的作用,③正确; ④胰高血糖素上有升高血糖的作用,④正确。 故选:A。 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抗利尿激素用于调节水盐平衡,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肾上腺素可促进机体代谢,增加产热;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 本题考查动物体内几种常见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关系,对它们功能的准确记忆和对调节过程的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解答】 A.痒觉和痛觉是躯体感觉无完整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 B.当神经细胞兴奋时,Na+会大量内流,但胞内Na+浓度仍低于胞外,B正确; C.神经递质不进入受体细胞只有受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C错误; D.酶不是信息分子,并且发挥完作用后不会被灭活,D错误。 故选B。 20. 解:A、生长激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类的激素如果被饲喂会经过消化道分解为氨基酸被吸收,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A错误; B、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性激素是脂质,用“饲喂法”补充不会被分解,B正确; C、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抗利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多肽,两者如果被饲喂会经过消化道分解为氨基酸被吸收,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C错误; D、肾上腺素属于胺类激素,会在消化道内被破坏,生长激素属于蛋白质类激素,会在消化道内被破坏,D错误。 故选:B。 高等动物激素的成分 成分类别 举例 能否口服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氨基酸衍生物 甲状腺激素:可以 肾上腺素:不可以 多肽及蛋白质 抗利尿激素、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不可以 固醇类 醛固酮、性激素 可以 本题考查激素化学本质相关知识,要结合消化道内的酶和特殊的环境进行理解。 21. 【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识记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原理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①人体内部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①错误; ②血浆属于体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②正确; ③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③正确; ④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④正确; ⑤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⑤错误; ⑥过敏反应一般不损伤组织细胞,⑥错误; ⑦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免疫缺陷病,⑦正确; ⑧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⑧错误。 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2. 【分析】 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A.分析题图可知,⑤属于细胞免疫,⑥属于体液免疫,A错误; B.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c为B细胞,d为效应T细胞,e为记忆(T)细胞,f为浆细胞,g为记忆(B)细胞,由于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 C.抗原侵入人体后,刺激T细胞和B细胞, 细胞b和细胞c要增殖和分化,二者细胞周期变短,C错误; D. 物质④是抗体,化学本质是免疫蛋白质,在人体内环境中可特异性地识别并与抗原结合,以清除体内特定抗原,D正确; 故选D。 23. 解:由图乙可知,Ⅰ~Ⅲ区间为促进作用,Ⅲ~Ⅳ区间为抑制作用,图甲中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抑制根的生长,应位Ⅲ~Ⅳ区间;而D点生长速度高于B点,为促进生长,因此D点的生长素浓度在Ⅰ~Ⅲ对应的浓度区间。 故选:C。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促进了该侧细胞的生长,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抑制了该侧细胞的生长,从而使根表现出向地性;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两重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明确重力会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识记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能够通过图解分析获得解题相关信息。 24. 【分析】 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密度调查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①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都具有特异性,正确; ②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存在于内环境中,错误; ③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的化学本质并不都是蛋白质,错误; ④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错误; ⑤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作用与B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免疫中吞噬细胞处理、呈递抗原,错误; ⑥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机体依赖细胞免疫使之失去藏身之所,错误; ⑦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正确; ⑧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正确; ⑨艾滋病毒破坏T细胞,既影响细胞免疫也影响体液免疫,错误; ⑩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防御功能过强,错误。综上所述,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5. 【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类型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解答】 A.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受过敏原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A错误; B.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而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C.过敏可能会危及生命,C错误; D.艾滋病患者免疫能力逐渐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常常死于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D正确。 故选D。 26. 解:A、激素A随血液运至全身各处,和垂体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调节垂体细胞的代谢,促进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 B、由图分析可知Graves病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产热,B正确; C、由图可知:Graves患者体内,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作用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C正确; D、由图分析可知Graves病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通过反馈调节,会使机体的激素A 和激素B的分泌水平较健康人低,D错误。 故选:D。 1、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2、由图可知,激素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Graves病人自身具有B激素的抗体,应该是自身免疫病,据此答题。 本题属于信息题,要求学生能分析获取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解释问题。明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和反馈调节也是解题的关键。 27. 【分析】 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准确识记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植物的向光性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①错误;黄化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②正确;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③错误;赤霉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不能延长植物种子的贮藏时间,④错误;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⑤错误;对成熟期的植物喷洒一定浓度的脱落酸,会加快叶片衰老和脱落,⑥错误;植物激素的合成既受基因组控制,又受环境影响,⑦正确。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8. 解:由步骤Ⅰ中a、b不旋转,则在单侧光的照射下b的生长素运输到a侧,a侧浓度高于b侧,c、d所在琼脂块虽受到单侧光照射,但是旋转使其受到均匀的光照,c和d的生长素含量一样,则在a、b、c、d四个琼脂块中,a>c=d>b;步骤Ⅱ中放a的那个弯曲最大,放b的那个弯曲最小。 故选:B。 据图分析,受单侧光影响,使胚芽鞘尖端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增高,因此a、b、c、d中a的生长素浓度最高,所以甲向右弯曲程度最大。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功能与特性,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29. 解: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因此赤霉素能促进生长素的合成,但是抑制生长素的分解过程,A错误; B、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细胞伸长,因此具有协同作用,B正确; C、合成生长素的原料色氨酸是植物体自身合成的,不存在于土壤中,C错误; 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长素,D错误。 故选:B。 在植物体内,各种激素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而是通过复杂的途径共同调节着植物的生命活动。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而赤霉素又能促进生长素的积累和运输,同时赤霉素也可以促进茎的伸长生长。生长素和赤霉素主要是通过促进细胞伸长生长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0. 【分析】 本题考查教材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调查常见人类遗传病》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对相关实验减少误差措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答】 A.培养酵母菌时,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可能未均匀分布,因此每次计数前可以振荡均匀并多次取样计数后求平均值以减少误差,A正确; B.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由于无法确定实验所需试剂浓度范围,可以先设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预实验进行摸索,为正式实验提供浓度范围,B错误; C.调查人群中的红绿色盲发病率,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要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并随机取样,C正确; D.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通常以某一时期的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代替该期在细胞周期中的时间比例,计数的细胞越多,误差越小, D正确。 故选B。 31.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识图、析图的能力以及回答问题的能力。 【解答】 A.甲作用是促进种子休眠和抑制生长,甲是脱落酸,乙作用是抑制种子休眠,促进生长,乙为赤霉素,A正确; B.丙能促进生长和形成无子果实,丙为生长素,促进细胞纵向伸长,B正确; C.将一定浓度的NAA喷洒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才可获得无子果实,C错误; 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有的相互促进,有的相互拮抗,D正确。 故选C。 32. 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将会影响到④性别比例,B正确;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即图中⑤,C错误; D、寒假期间某大学城人口数量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迁入率和②迁出率,D正确。 故选:C。 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①是迁入率、②是迁出率、③是出生率、④是性别比例、⑤是年龄组成。 本题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考查种群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特征,特别是种群的数量特征,明确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代表的数量特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3. 【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条件、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解答】 A.培养液中含有氧气,所以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和出芽生殖,A正确; B.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B正确; C.每次选取计数室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格计数,目的是取样并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C错误; D. 酵母菌在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24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24÷16×400×104=6×106个,D正确。 故选C。 34. 【分析】 本题考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种群密度的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 【解答】 A.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酶活性受温度(PH值)影响示意图,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等。 种群的J型增长——数学模型建构法,A正确; B.样方法多用于植物,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也可以用于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要求调查目标不移动或者移动范围很小,植株上跳蝻的密度——样方法,B错误; C.酵母菌的种群密度——抽样检测法,C正确;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做了统计,调查时,由于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常采用取样器采集,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统计。D正确。 故选B。 35.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考生对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解答】 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倒金字塔模型,A错误; B.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表示,B正确; C.由松毛虫流人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表示, C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错误; D.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故若迁走全部杜鹃,松毛虫所处的仍不是理想环境,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D错误。 故选B。 36.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群落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解答】 A.玉米是一个种群,植株有高有矮,不是分层现象,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斗争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A错误;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B正确; C.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的一种空间结构,C正确;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D正确。 故选A。 37. 【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难度较大,必须明确能量流动过程中每部分的能量分配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 ①被蜘蛛吃下而未被同化的能量不属于蜘蛛同化的能量,仍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①正确; ②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动物是第二营养级,肉食动物是第三营养级及以后的营养级。蜘蛛是肉食动物,所以蜘蛛至少位于第三营养级,②正确; ③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代谢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蜘蛛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③正确; ④能量传递效率指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生物所同化能量的比值,由于猎物同化的能量不能获得,所以不能计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④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①②③④,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8. 解:A、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增殖分化属于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间的信息传递,A错误; B、猎捕食物时,工蚁之间通过触角接触交流信息属于化学信息,不属于繁殖行为,B错误; C、雄性园丁鸟在自己的“庭院”里不停唱歌跳舞,吸引雌鸟的到来,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且属于繁殖行为,C正确; D、跳羚擅长使用“小牛跳跃”的特殊方式吓跑追赶它们的敌人属于行为信息,但不属于繁殖行为,D错误。 故选:C。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 (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 (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能准确判断某种信息的种类;其次还要求考生识记信息传递的作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9. 【分析】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和识图能力。 据图分析,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量的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强。 【解答】 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A错误。 B.y的大小反映了抵抗力稳定性大小,x表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高低,对于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弱,则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越短,B正确。 C.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y值小,恢复力稳定性越弱,x越大,C错误。 D.TS值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总稳定性越大,D错误。 故选B。 40.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生态工程的原理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解答】 A.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禁止开发,保持现状,A错误; B.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等作用的都是直接价值。“碧海连天远,琼崖尽是春”的美景,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 C.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C正确; D.生态工程的建立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C。 41. (1)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与稳态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解答】 (1)在人体中,内环境的稳定状态是指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在动态平衡之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故答案为: 理化性质;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2) 【分析】 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组成,熟知突触的结构组成是解题关键。 【解答】 (2)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位,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 故答案为: 突触间隙 (3 ) 【分析】 本题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解答】 (3)听、说、读、写与大脑皮层特定区域有关,这些区域称为言语区。 故答案为: 言语区 (4) 【分析】 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特点,熟知激素调节的特点是解题关键。 【解答】 (4)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故答案为: 通过体液运输 (5) 【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的知识,熟知免疫的种类是解题关键。 【解答】 (5)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其中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靠效应T细胞“作战”的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故答案为: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6) 【分析】 本题考查物生长调节剂的优点,熟知物生长调节剂的优点是解题关键。 【解答】 (6)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故答案为: 效果稳定 (7 ) 【分析】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解答】 (7)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故答案为: 速度和方向 42. [分析] 本题结合人体生理调节过程示意图,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识记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识记人体水盐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相关激素的生理功能,能结合图中信息判断各激素的名称,再准确答题。图中甲为垂体、乙为甲状腺,A是乙分泌的相关的激素;丙分泌的激素B能使血糖浓度降低,因此丙为胰岛B细胞,激素B为胰岛素;丁分泌的激素C能使血糖浓度升高,因此丁为胰岛A细胞,激素C为胰高血糖素。 [解答] (1)由图可知,下丘脑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寒冷环境下,A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增加产热。甲在此图分泌的激素为促甲状腺素。 (2)A含量的增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这种调节为反馈调节。 (3)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示中C胰高血糖素增多,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细胞,在机体内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以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如果图中丙胰岛B细胞部位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会使人患糖尿病。 (4)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能由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传到下丘脑的神经细胞,而不能反向进行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3.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据图分析:1、图一中①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②表示捕食,③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④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⑤表示燃烧。 2、图二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表示同化能量的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贮存在有机物中。 3、图一和图二中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要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的同化作用类型为异养型。 【解答】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图二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中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和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外,还有一部分是未被利用。屎壳螂能够利用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因此屎壳螂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获得的能量是0。从图二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图一中碳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CO2进入生物群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 (4)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功能。 44. 【分析】 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解答】 (1)在果酒制作时,酒精发酵阶段,参与反应的酵母菌菌种来自于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在缺氧、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当氧气和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2)制作吉香居泡菜时,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泡菜制作中盐和水的比例是1:4。泡菜中的亚硝酸盐过多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通常用比色法检测亚硝酸盐含量。(3)“石宝寨牌”忠州豆腐乳前期发酵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温度应控制在15~18℃,并保持一定的湿度,然后向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加盐,其作用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同时,盐还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之后要加入配置好的卤汤,其中卤汤中加酒的含量应控制在12% 左右。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将会延长;酒精含量过低,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 故答案为: (1)缺氧;酸性;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2)乳酸菌;1:4;比色 (3)15~18℃;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腐乳成熟的时间将会延长 45. 【分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1)(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类型的乳酸菌产生乳酸的量不同,不同量的乳酸能够溶解碳酸钙量不同,所以不同乳酸菌菌落形成的透明圈大小不同。 (2)在纯牛奶中加入少量酸奶相当于微生物培养技术中的接种操作。纯牛奶变成酸奶,改变了口味但含有的能量减少,因为乳酸菌在发酵时使牛奶中的营养成分发生改变,乳酸菌细胞呼吸消耗部分有机物,从而使能量减少。 (3)为长期保存纯化的优质乳酸菌,可将菌液与灭菌的甘油充分混匀,置于20C的冷冻箱中保存。 (4)图中过程①②③所示的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用该方法统计样本菌落数后,所得数据需要乘以10后,才可表示乳酸菌的数量(单位:个/ml), 这里的n= 6,用该方法统计样本菌落数时,同时需要做A、B、C三个平板,目的是设置重复组,取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如果平板菌落数超过300,一般还需进一步稀释。 故答案为: (1)(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类型的乳酸菌产生乳酸的量不同,不同量的乳酸能够溶解碳酸钙量不同,形成的透明圈大小不同 (2)接种;乳酸菌在发酵时使牛奶中的营养成分发生改变,乳酸菌细胞呼吸消耗部分有机物,从而使能量减少 (3)灭菌的甘油 (4)稀释涂布平板法; 6;设置重复组,取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稀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