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陕西省咸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陕西省咸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咸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在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不会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 淋巴因子 B. 尿素 C. 蛋白质 D. 肌糖原 ‎【答案】D ‎【解析】‎ ‎【详解】A、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尿素通过血液运输到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 C、血浆中存在血浆蛋白,因此蛋白质可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C正确;‎ D、肌糖原存在于肌细胞内,不存在于内环境中,D错误。‎ 故选D。‎ ‎2.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 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 大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D. 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A正确;‎ B、肌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进入组织液,B正确;‎ C、大部分组织液被毛细血管吸收,成为血浆,C错误;‎ D、组织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D正确。‎ 故选C。‎ ‎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只要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一定健康 B.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C. 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D.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体内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A.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不一定健康,如病毒感染,A错误;‎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也有可能因为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变化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症,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有利于体内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正确。‎ 故选D。‎ ‎4.下图表示反射弧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效应器,⑤是感受器 B. 刺激②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C. 兴奋在③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D. 剪断②后刺激④处,⑤发生的反应属于反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A错误;神经纤维膜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变为外负内正,刺激②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B错误;③表示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剪断②后刺激④处,能引起⑤的反应,但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叫发生反射,D错误。‎ ‎5.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失去运动能力 B.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脑神经 C. 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控制 D. 言语区S区损伤就听不懂别人讲话 ‎【答案】C ‎【解析】‎ ‎【详解】A、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因此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但是不会使人失去运动能力,A错误;‎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B错误;‎ C、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控制,C正确;‎ D、损伤大脑皮层的S区,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D错误。‎ 故选C。‎ ‎6.下列关于下丘脑与垂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垂体通过释放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 B. 垂体分泌的激素通过导管运输到体液中 C. 甲状腺激素分泌存在分级调节机制 D.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A、垂体通过释放促激素促进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A正确;‎ B、垂体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B错误;‎ 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分级调节机制,C正确;‎ D、下丘脑既是神经器官,又是内分泌活动的调节枢纽,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D正确。‎ 故选B。‎ ‎7.处于寒冷环境中,人体正常情况下做出的调节反应正确的是 A. 汗腺受神经的刺激增加汗液的分泌 B. 皮肤血管产生反射性的舒张 C. 冷觉感受器受刺激引起肌肉收缩 D.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导致体温明显降低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处于寒冷环境中,汗液分泌减少,A错误;‎ B、寒冷条件下,皮肤血管产生反射性的收缩,B错误;‎ C、寒冷条件下,冷觉感受器受刺激引起肌肉收缩,C正确;‎ D、寒冷条件下,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导致体温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C。‎ ‎8.运动员在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过程中,体内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A. 血浆pH略微下降 B. 肝糖原的量减少 C. 机体产热量减少 D. 机体散热量增多 ‎【答案】C ‎【解析】‎ ‎【详解】A、马拉松比赛的过程中,参赛运动员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血浆中乳酸增加,由于缓冲物质的缓冲作用,血浆pH略有下降或基本不变,A正确;‎ B、马拉松比赛中,参赛运动员由于运动血糖消耗较多,通过调节,使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维持血糖稳定,导致肝糖原含量减少,B正确;‎ C、马拉松比赛中,参赛运动员运动消耗能量,机体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C错误;‎ D、马拉松比赛中,参赛运动员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强,增加散热,D正确。‎ 故选C。‎ ‎9.下列有关动物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微量和高效 B.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C. 通过体液运输 D. 比神经调节反应更迅速 ‎【答案】D ‎【解析】‎ ‎【详解】动物激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作用效率很高,A正确. ‎ 激素只有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只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B正确.‎ 激素分泌到体液中,再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C正确. ‎ 神经调节反应比体液调节更迅速,D错误.‎ ‎10.下列有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三种调节过程一般都有分泌物被分泌进入内环境 B. 三种调节过程中的信息都是以信息分子作为载体传输的 C. 三种调节过程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密切的关系 D. 三种调节过程一般都有活性物质与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过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三种调节过程一般都有分泌物被分泌进入内环境,如神经调节中的神经递质、体液调节中的激素、免疫调节中的抗体和淋巴因子,A正确;‎ B、三种调节过程中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进行传导的,B错误;‎ C、三种调节过程都参与内环境的稳态调节,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密切的关系,C正确;‎ D、三种调节过程一般都有活性物质与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过程,神经调节中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体液调节中是激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免疫调节中是淋巴因子与B细胞结合,D正确。‎ 故选B。‎ ‎11.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叙述错误的是 A. 过敏反应不可能发生于初次免疫过程中 B.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不同 C. 接种疫苗可以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 自身免疫病指的是抗原侵入机体后破坏机体的某种结构引起的疾病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所以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A正确;‎ B、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分别是胸腺和骨髓,B正确;‎ C、疫苗属于抗原,接种疫苗可以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正确;‎ D、自身免疫病指的是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D错误。。‎ 故选D。‎ ‎12.下列有关免疫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B仅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细胞D仅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 B. 细胞B、C、D均能识别血清中的相应抗原 C. A细胞无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图示过程有溶酶体参与 D. 若④代表病毒,则细胞C就代表效应T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细胞B是记忆细胞,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会产生记忆细胞,A错误;‎ B、细胞C不能识别血清中的相应抗原,B错误;‎ C、A细胞是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图示吞噬、处理病毒的过程有溶酶体的参与,C正确;‎ D、若④代表病毒,则细胞C就代表靶细胞,D错误。‎ 故选C。‎ ‎13.艾滋病是由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死亡率极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HIV侵入人体后对B细胞的增殖分化没有影响 B. HIV可利用T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为模板进行繁殖 C. 感染HIV后的机体没有免疫应答不能产生特异抗体 D. 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是多种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 ‎【答案】D ‎【解析】‎ ‎【详解】A、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而B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刺激,A错误;‎ B、HIV繁殖利用的模板来自于自身RNA,B错误;‎ C、感染HIV后的机体保留了少部分体液免疫能力,可以产生少量特异抗体,C错误;‎ D、艾滋病的直接死因是多种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D正确。‎ 故选D。‎ ‎14.下列哪组实验可用于探究植物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探究植物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还是尖端下部,可分别对尖端和尖端下部进行单侧照光,观察胚芽鞘是否发生向光弯曲。选A。‎ ‎15.下列有关植物激素或类似物的应用,叙述错误的是 A. 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芹菜,可提高其产量 B. 用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 C. 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D. 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插条两端,可促进插条两端都生根 ‎【答案】D ‎【解析】‎ ‎【详解】A、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因此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芹菜,可提高产量,A正确;‎ B、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因此用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B正确;‎ C、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因此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C正确;‎ D、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插条两端,不能促进插条形态学上端生根,只能促进形态学下端生根,D错误。‎ 故选D。‎ ‎16.金花茶是国家一类保护植物之一,属于双子叶植物,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茶族皇后”。调查金花茶种群密度最合适的方法为 A. 目测估计法 B. 样方法 C. 标志重捕法 D. 逐个计数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而金茶花所以双子叶植物,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适宜用样方法。‎ 故选B。‎ ‎17.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志25只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志的鼠10只,则该鼠种群密度大约为 A. 125只/公顷 B. 100只/公顷 C. 75只/公顷 D. 50只/公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25只灰苍鼠,第二次捕获30只灰苍鼠,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0只。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25=30:10,则N=75只,因此该鼠种群密度大约为75只/公顷。‎ 故选C。‎ ‎18.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①正确;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②错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若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大致等于死亡率,③正确;渔业捕捞是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捞完以后,使种群数量降至K/2,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④错误。‎ 故选B。‎ ‎19.一片森林中的松树、鸟类等所有的生物组成了 A. 种群 B. 物种 C. 群落 D. 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种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A错误;物种是指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B错误;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可见,一片森林中的松树、鸟类等所有的生物组成了群落,C正确;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D错误。‎ ‎20.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 温度 B. 氧气的垂直分布 C. 光的穿透性 D. 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答案】D ‎【解析】‎ 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渐减少,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水温也会略有下降,这些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A、B、C均错误;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正确。‎ ‎21.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变化 B.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即森林阶段 C. 初生演替往往都是从苔藓阶段开始的 D. 丰富度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都得以增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A、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变化,A正确;‎ B、演替受环境因素影响,不一定能演替为森林,B错误;‎ C、初生演替往往都是从裸岩阶段开始,C错误;‎ D、丰富度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一定都增大,D错误。‎ 故选A。‎ ‎22.在生态系统中,当狼捕食山羊时,狼是 A. 第三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 B. 第三营养级和次级消费者 C. 第二营养级和次级消费者 D. 第二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 在生态系统中山羊以绿色植物(第一营养级)为食,形成的食物链为:植物→山羊→狼,所以山羊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狼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故选B。‎ ‎2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物理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是 A. 萤火虫发出荧光吸引异性 B. 冬小麦必须经过低温诱导后才能开花 C. 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 D. 蝙蝠发出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A、萤火虫发出荧光吸引异性,其中光为物理形式,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 B、冬小麦必须经过低温诱导后才能开花,其中温度为物理形式,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 C、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这属于化学信息,不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D、蝙蝠发出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其中声为物理形式,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 故选C。‎ ‎2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是生产者,丁是分解者 B. 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 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D. 无机环境中的CO2都是生物呼吸作用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甲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丁为分解者,A正确; B、该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故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B正确; C、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C正确; D、无机环境中的CO2来自生物呼吸作用的产物,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D错误。 故选D。‎ ‎2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 B.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C. 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答案】C ‎【解析】‎ ‎【详解】A、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A错误;‎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从这三个层次进行保护,B错误;‎ C、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正确;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稳定,不容易被病虫害毁灭,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在维持机体稳态中,消化系统具有重要作用。人胃肠道的部分神经支配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兴奋沿神经a传到末梢,引起末梢内的__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结合后,使下一神经元兴奋,进而引起肠道平滑肌收缩。图中b处的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_____________和突触后膜。‎ ‎(2)食物经胃肠道消化吸收,使血糖浓度增加,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___________,导致血糖浓度降低,维持血糖稳定。‎ ‎(3)严重腹泻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位于____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产生兴奋,该兴奋一方面传至____________,引起口渴感;另一方面可使____________激素释放增多,从而促进_____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4)过敏性胃肠炎是由于在过敏原的刺激下,____________产生大量抗体,该抗体与再次侵入机体的同种过敏原结合,引起胃肠道过敏反应。‎ ‎【答案】 (1). 突触小泡 (2). (特异性)受体 (3). 突触间隙 (4). 胰岛素 (5). 下丘脑 (6). 大脑皮层 (7). 抗利尿 (8). 肾小管和集合管 (9). 浆细胞 ‎【解析】‎ ‎【详解】(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当兴奋沿神经a传到末梢,就会引起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然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得使下一神经元兴奋,进而引起肠道平滑肌收缩。突触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功能。‎ ‎(3)机体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产生兴奋,该兴奋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产生口渴感;另一方面可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从而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4)抗体是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的。‎ ‎27.请回答下列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些问题:‎ ‎ ‎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对茎促进作用最合适的生长素浓度,对根表现为________作用,说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具有______________。‎ ‎(2)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该物质是由__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从合成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只能单方向地进行,称为________运输。‎ ‎(3)根据乙图信息,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茎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________;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抑制生长 (2). 两重性 (3). 吲哚乙酸 (4). 色氨酸 (5). 极性 (6). 大于m小于‎2m (7). 小于m (8). 大于i (9). 小于i ‎【解析】‎ ‎【详解】(1)据图分析,对茎促进最合适的生长素浓度为10-4mol/L,该浓度对根和芽均为抑制作用,这也说明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其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从合成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反过来运输,为极性运输。‎ ‎(3)在植物的向光性生长过程中,由于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所以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背光侧,且背光侧的促进作用大,因此若测得其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的m,则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应该大于m小于‎2m。‎ ‎(4)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根和茎的近地侧的浓度都高于远地侧,但是对于根的近地侧是抑制了生长,而对于茎来讲促进作用更大,因此若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的‎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小于m;根的近地侧抑制了生长,远地侧促进了生长,所以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i,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小于i。‎ ‎28.研究人员对某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调查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得到的曲线。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知,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在ad间呈“___”型增长,e点种群数量比d点_____,de段种群增长率_________(填“大于‎0”‎、“小于‎0”‎或“等于‎0”‎)。曲线中de段变化表明该生态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它的基础是__________调节机制。‎ ‎(2)若将该草原开垦成农田,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基本不变”)。‎ ‎(3)图2中,AB段的种群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_____;C点后,该种群死亡率明显增加,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S (2). 少 (3). 小于0 (4). 负反馈 (5). 次生演替 (6). 降低 (7). 增长型 (8). 资源和空间有限(或天敌增多等)‎ ‎【解析】‎ ‎【详解】(1)图1中ad段λ先增加后降低,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增长;据图分析已知,de段λ小于1,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即e点种群数量比d点少,同时也说明了种群增长率小于0;曲线中de段种群数量先快速减少,后缓慢减少,最后维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生态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它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机制。‎ ‎(2)将该草原开垦成农田的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农田中植物种类单一,所以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3)图2中,AB段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在增加,说明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点后,该种群死亡率明显增加,可能的原因是资源和空间有限(或天敌增多等)。‎ ‎29.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区分不同生物群落首先要分析群落的____________。图1食物网中蜘蛛和杂食性鸟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2)有机碎屑被分解者彻底分解产生的________(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__结构。‎ ‎(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填序号)。‎ ‎①空间分布 ②迁入率 ③互利共生 ④物种丰富度 ⑤种群密度 ‎(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_(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_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答案】 (1). 物种组成 (2). 捕食和竞争 (3). 无机盐、CO2、H2O (4). 水平 (5). ①②⑤ (6). c (7). a-b ‎【解析】‎ ‎【详解】(1)不同生物群落的主要区别是其中的生物种类不同,区分不同生物群落首先要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图1食物网中蜘蛛和杂食性鸟均以蝗虫为食,杂食性鸟也可以蜘蛛为食,二者之间具有捕食和竞争的种间关系。‎ ‎(2)有机碎屑被分解者彻底分解产生的无机盐、CO2、H2O等可以被生产者再利用,但能量不能被循环利用。‎ ‎(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呈镶嵌分布,这种分布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4)空间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迁入率、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互利共生、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的特征。‎ ‎(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属于上一营养级生物的遗体,其所包含的能量流向分解者,包含在c中,a代表乙的同化量,同化量的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其余用于乙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其能量值可表示为a—b。‎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