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5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三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 反射 B. 反射弧 C. 应激性 D. 兴奋 【答案】A 【解析】 【详解】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 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 A. 唾液 B. 组织液 C. 血浆 D. 淋巴 【答案】B 【解析】 【详解】内环境指体内细胞所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面的液体,所以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是组织液,B正确。 故选B。 3. 当大脑皮层的视觉性语言中枢受到损伤时,病人将出现什么症状 A. 能看懂文字,但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B. 不能看懂文字,但能听懂别人谈话 C. 能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D. 能够讲话,但不会书写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点为脑的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又称为阅读中枢,当该部位受损时病人的视觉无障碍但看不懂文字,其他与语言相关的功能正常,因此答案为B。 4. 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A. 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 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 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A、体温维持相对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不是内环境稳态的意义,A错误; B、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B错误; C、内环境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是内环境稳态的内容,C错误; D、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D。 5.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48只,第二次捕获24只,其中有标志兔12 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A. 46 B. 25 C. 12 D. 96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48=24:12,N≈96只。因此该草场中兔的种群数量大约为96只,D正确。故选D。 6.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A. 神经调节 B. 神经一体液调节 C. 体液调节 D.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体稳态的维持是在多个系统参与下完成的,其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正确。故选D。 7.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激素调节的特点 A. 微量和高效 B. 通过体液运输 C.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 可以氧化分解提供能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说明激素调节具有的特点,A不符合题意; B、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体液来运输,B不符合题意; C、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C不符合题意; D、激素调节过程不能提供能量,D符合题意。 故选D。 8. 人体内血细胞、肌细胞、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 血浆、体液、体液 B. 血液、体液、淋巴 C. 血浆、组织液、淋巴 D. 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血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C正确。故选C。 9.决定种群个体数量的因素,主要是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年龄组成 ③性别比例 ④迁入率和迁出率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分析可知,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决定因素,D正确。故选D。 10. 下列不属于下丘脑作用的是 ( ) A. 对体温具有调节作用 B. 对垂体激素的释放具有调节作用 C. 对人体内水的平衡起调节作用 D. 对语言的表达起调节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下丘脑具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中枢,还可分泌激素释放激素等调节垂体分泌并释放某些激素的功能可知,ABC不符合题意;言语区在大脑皮层,对人类语言的表达有调节作用,D符合题意;故选:D。 11.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长 B. 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的范围广 C. 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 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 【答案】C 【解析】 【详解】A、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因此反应速度比较缓慢,作用时间长,A正确;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的范围广,B正确;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主要是激素,还有其它物质,如二氧化碳等,C错误; D、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主要是血液)传送,D正确。 故选C。 12. 在下列物质中,一般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是( ) A. 葡萄糖 B. 和 C. 氨基酸 D. 血红蛋白 【答案】D 【解析】 【详解】 内环境中可以存在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等,也可以存在小分子氧气、二氧化碳等,血红蛋白正常情况下位于红细胞中,不会出现在内环境中。故选D。 13. 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A. 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 B. 胃粘膜起保护作用 C. 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D. 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如白细胞的吞噬作用。A和 B选项属于第一道防线;D选项属于第三道防线。故选C 14.抗利尿激素由哪种腺体释放 A. 肾上腺 B. 下丘脑 C. 甲状腺 D. 垂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D正确。 故选D。 15. 神经纤维静息电位表现为 A. 内负外正 B. 内正外负 C. 内外皆正 D. 内外皆负 【答案】A 【解析】 【详解】 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围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即外正内负,故选:A。 16.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C. 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D. 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答案】B 【解析】 【详解】内环境稳态是的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A正确. 由于外界环境和细胞代谢水平的变化,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会恒定不变,B错误. 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调节下,在各器官、系统的参与下共同完成的,C正确. 内环境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内环境失调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D正确. 17.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 细胞外液中电解质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 B、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抗利尿激素增加,B错误;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尿量增加,C正确; D、细胞外液电解质浓度降低,即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增加,D错误。 故选C。 18.下列关于人和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影响 B. 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较广 C. 体液调节的速度较慢 D. 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较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A、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A正确; B、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较局限,B错误; C、体液调节的速度较慢,C正确; D、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较长,D正确. 故选:B。 19.艾滋病属于 A. 一种免疫缺陷症 B. 一种自身免疫病 C. 免疫机能过高 D. 一种遗传病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艾滋病属于一种免疫缺陷症,A正确。 故选A。 20. 下列被称之为生长素的是 ( ) A. 吲哚乙酸 B. 萘乙酸 C. 2,4-D D. 乙烯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萘乙酸和2,4—D均为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乙烯和生长素是不同的植物激素。 21.在方形暗箱的右侧开一小窗,暗箱外右侧有一固定光源,在暗箱内放一盆幼苗,花盆能随着下面的旋转器水平匀速旋转,但暗箱不转,一周后,幼苗的生长状况应为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暗箱不转,内部花盆水平匀速旋转,即花盆内的幼苗所受的光照就不是单侧光而是均匀光照,无单侧光的刺激,生长素分布均匀,两侧的生长素浓度均衡,两侧的生长素的促进作用相同,所以两侧生长速度相同,即直立生长,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2.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主要在嫩叶和发育着的种子中产生 B.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 生长素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D. 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A正确; B、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B正确; C、生长素在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C正确; D、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D错误。 故选D。 2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乙烯是体外合成的 B. 赤霉素能引起植物疯长,脱落酸可以由植物体各部位合成 C.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激素的化学组成完全相同 D. 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细胞分裂素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生长素和乙烯都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天然化合物,A错误; B、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物疯长,脱落酸的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B错误; C、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激素的化学组成不完全相同,生理功能相似,C错误; D、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D正确。 故选D。 24. 右图表示两类动物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是恒温动物 ②乙是恒温动物 ③甲是变温动物④乙是变温动物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在较寒冷的环境中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氧化有机物,释放能量,维持体温。变温动物则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代谢较慢,需氧较少。环境温度高时,则与此相反。所以甲是恒温动物,乙是变温动物 考点:体温的调节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的呼吸特点,属于应用层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5.某外伤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在 A. V区 B. S区 C. W区 D. H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A、患者能看懂文字,说明V区即视觉性语言中枢正常,A错误; B、患者能讲话,说明S区即说话中枢正常,B错误; C、患者会书写,说明W区书写中枢正常,C错误; D、患者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说明H区即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患有听觉性失语症,D正确。 故选D。 26. 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集存于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属于( ) A. 主动运输 B. 协助扩散 C. 自由扩散 D. 渗透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集存于侧芽部位,说明生长素可进行逆浓度运输,则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故选A。 27.扦插时,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这主要是因为芽和幼叶能 A. 产生生长素 B. 进行光合作用 C. 迅速生长 D. 储存较多的有机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A、在扦插时,由于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A正确; B、幼叶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与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易成活无关,B错误; C、在扦插的插条上,芽和幼叶能合成生长素,但不能迅速生长,C错误; D、扦插植物时,最主要的是插条生根成活,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而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是关键,并不是因为芽和幼叶储存较多的有机物,D错误。 故选A。 28.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A. 一个湖泊中全部的鱼和草 B. 一个森林中全部的鸟和蛇 C.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全部大熊猫 D. 一间房中全部的苍蝇和蜘蛛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一个湖泊中全部的鱼和草不是一个物种,A错误. B、一个森林中全部的鸟和蛇也不是一个物种,B错误. C、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全部大熊猫是一个种群,C正确. D、一间房中全部的苍蝇和蜘蛛,既不是一个自然区域,也不是一个物种,D错误. 29.调查某地区灰仓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 A. 五点取样法 B. 标志重捕法 C. 等距取样法 D. 样方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灰仓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应该用标记重捕法;样方法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是样方法取样的方法。故选:B。 30.下列不参与体液调节的物质是 A. 生长激素 B. 二氧化碳 C. 消化酶 D. 胰岛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分析,生长激素、二氧化碳、胰岛素都是体内的可以参与体液调节的物质,而消化酶存在于消化系统中,起催化作用,不参与体液调节,C符合题意。 故选C。 31.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苹果放出了: A. 脱落酸 B. 赤霉素 C. 乙烯 D. 细胞分裂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成熟的苹果可以产生乙烯促进香蕉成熟。故选C。 32. 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 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 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 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D. 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 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成为优势物种,ABD错误,C正确。故选C。 33. 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会发生骨骼肌不自主地战栗,这时 ( ) A. 温度感受器兴奋 B. 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 C. 躯体运动中枢兴奋 D. 皮肤血流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 在寒冷时,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A错误;寒冷时,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下丘脑,使得下丘脑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最终使甲状腺激素释放增多,使机体代谢增强,抗寒冷能力增强,B正确;一般而言,骨骼肌是受躯体运动中枢支配的,但在寒冷时,发生的是不自主收缩,故不受大脑中央前回的第一运动区支配,而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有关,C错误;寒冷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D错误;故选:B。 34. “HIV”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 A. B淋巴细胞 B. T淋巴细胞 C. 吞噬细胞 D. 胸腺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 “HIV”即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B正确;故选:B。 35.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过敏反应的特点( ) A. 发作迅速 B.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C.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D. 消退较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过敏反应发作迅速,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消退也较快。 36.无论人体剧烈运动或者每天的正常饮食,人体的血糖始终平衡在0.8-1.2g/L左右,下列关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中叙述错误的是 A. 食物中糖类物质的消化吸收 B. 肝糖原和肌糖原与血糖的相互转变 C. 血糖的氧化分解供能 D. 脂肪等非糖物质和血糖之间的转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食物中的糖类物质消化吸收,是血糖的主要来源,A正确; B、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是血糖的来源之一,但肌糖元不能分解成葡萄糖,B错误; C、血糖的氧化分解供能,是血糖的主要去路,C正确; D、脂肪等非糖物质可转化成葡萄糖,D正确。 故选B。 37.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离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会发生钠离子的内流,引发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38.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发挥免疫功能的过程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 A. B细胞 B. T细胞 C. 浆细胞 D. 效应T细胞 【答案】D 【解析】 【详解】A、B细胞识别抗原,并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A错误; B、T细胞能识别、呈递抗原,并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B错误; C、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的抗体,C错误; D、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则细胞X表示效应T细胞,D正确。 故选:D。 39.关于突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B. 突触可分为树突→轴突型和轴突→树突型 C. 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跨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个神经元使其兴奋 D. 兴奋到达突触小体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A、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A正确; B、突触可分为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B错误; C、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C错误; D、兴奋到达突触小体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错误。 故选A。 40.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演替不属于次生演替 A. 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B. 草原的放牧演替 C. 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 D. 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 【答案】A 【解析】 【详解】A、从湖泊开始的初生演替又称为水生演替,其过程为: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A正确; BCD、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草原的放牧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BCD错误。 故选A。 41.根据图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 A. a>b>c B. c>b>d C. b>a>c D. a=b=c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中两个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含量应该相等,第一幅图中的胚芽鞘被玻璃隔板阻隔,虽有单侧光的照射,但胚芽鞘中两侧的生长素浓度相同,因此a=b=1/2胚芽鞘中生长素浓度,A和C答案均错误;第二幅图中没有阻隔,单侧光会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因此,c>d,c中生长素浓度>1/2胚芽鞘中生长素浓度,而d<1/2胚芽鞘中生长素浓度,因此,c>b=a>d,D错误,B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42. 产生胰岛素的结构是 A. 胰岛A细胞 B. 胰岛B细胞 C. 肾上腺A细胞 D. 下丘脑B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 胰岛素有胰岛B细胞分泌产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3. 下列哪种激素可以影响婴幼儿脑的发育 A. 性激素 B. 胰岛素 C. 甲状腺激素 D. 生长激素 【答案】C 【解析】 甲状腺激素可促进代谢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答案C。 44.科学家做过如下的试验: (1)把不含生长素的两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如甲图所示);(2)把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两小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如乙图所示);(3)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下,做同样试验(如丙图所示)。三个试验都以单侧光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①、②、③、④、⑤、⑥的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 B. 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C. 在③④⑤⑥小块中,⑤含生长素最多 D. 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于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的尖端,所以①含生长素比②多;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又生长素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③和④含有的生长素一样多,A错误; B、由于胚芽鞘的尖端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使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导致①含生长素比②多;又生长素不能由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所以⑤和⑥都不含生长素,B错误; C、由于生长素不能由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所以⑤⑥小块中不含生长素,C错误; D、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只能将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的要多,D正确。 故选D。 45.神经递质的分泌结构为 A. 突触后膜 B. 突触间隙 C. 突触前膜 D. 以上皆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C正确。故选C。 46.吃食物过咸时,就会产生渴的感觉。产生渴觉的神经中枢位于 A. 下丘脑 B. 大脑皮层 C. 脑干 D. 口腔上皮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而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B正确。故选B。 47. 取正常小鼠,每天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3周后,该小鼠( ) A. 新陈代谢增强,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B. 新陈代谢增强,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 C. 新陈代谢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D. 新陈代谢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代谢活动,加速物质的氧化分解,所以每天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 3周后小鼠的新陈代谢增强;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所以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也减少,故选B。 48.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生理作用无关的是 A. 果树的整枝修剪 B. 将一熟苹果放入未熟苹果箱中催熟 C. 无子番茄的获得 D. 三倍体西瓜的培育 【答案】D 【解析】 【详解】A、果树整枝修剪是消除顶端优势,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关,A不符合题意; B、将一熟苹果放入未熟苹果箱中催熟,利用了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的功能,B不符合题意; C、无籽番茄获得的原理是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与生长素作用有关,C不符合题意; D、三倍体西瓜的培育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与植物激素生理作用无关,D符合题意。 故选D。 49. 如图所示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K值; ②若环境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K值会变小; ③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种群数量为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⑤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假设种群最初的数量为a,种群数量为a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在a~之间时,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可见虫害的防治应在点之前;种群数量在~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解:①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K值,即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①正确; ②若环境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种内斗争更加激烈,导致K值会变小,②正确; ③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0,③正确; ④种群数量为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率最大,④错误; ⑤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量最大,但一般捞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则捕捞数维持在,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⑤错误. 故选A. 50.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传出神经遭到破坏,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 A. 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 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C. 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D. 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传出神经遭到破坏,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以沿着传入神经、脊髓中的神经中枢传到大脑皮层,因此有感觉。但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不能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所以肌肉无收缩反应,不能运动。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二、非选择题 51.下图是“白菜—甘蓝”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已知两种植物均为二倍体)。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①过程需要用___________法去除植物的细胞壁,②过程可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其中化学法常用的化学试剂为________,促使动物细胞融合还可使用____________。 (2)融合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参与③过程的细胞器主要是___________。过程④称为__________。从杂种细胞到白菜—甘蓝幼苗阶段应用了植物细胞工程的____________技术,此技术的原理是___________。 (3)获得的“白菜—甘蓝”植株属于_____倍体生物。该技术在育种工作中的意义是 ________。 【答案】(1). 酶解 (2). 聚乙二醇 (3). 灭活的病毒 (4). 杂种细胞再生细胞壁 (5). 高尔基体 (6). 脱分化 (7). 植物组织培养 (8).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9). 四 (10). 能够克服不同物种远缘杂交的障碍 【解析】 【详解】(1)①是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的过程,该过程常用酶解法,即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②过程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常用的化学试剂为聚乙二醇,促使动物细胞融合还可使用灭活的病毒; (2)植物体细胞融合成功的标志是产生新的细胞壁,③过程是再生细胞壁,与细胞壁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过程④称为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为脱分化,从杂种细胞到白菜—甘蓝幼苗阶段,需要用植物组织培养,其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3)白菜和甘蓝都是二倍体,则获得的“白菜—甘蓝”植株属于四倍体,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能够克服不同物种远缘杂交的障碍。 52.据调查,随着化学农药的产量和品种逐年增加,害虫的抗药性也不断增强,危害很严重,如近年来,棉铃虫在我国大面积爆发成灾,造成经济损失每年达100亿元以上.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科学工作者经研究发现一种生活在棉铃虫消化道内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能分泌一种毒蛋白使棉铃虫致死,而此毒蛋白对人畜无害。通过科技攻关,我国科技工作者已成功地将该毒蛋白基因导入到棉花植株内并成功实现表达。由于棉铃虫吃了新品种“转基因抗虫棉”植株后会死亡,所以该棉花新品种在1998年推广后,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请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培养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过程中,所用的基因的“剪刀”是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的“针线”是__________________,基因的运载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 (2)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主要包括的四个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目的基因在导入受体细胞前需要与载体结合,目前经常使用的载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限制酶 (2). DNA连接酶 (3). 载体 (4). 获取目的基因 (5).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6).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7).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8). λ噬菌体衍生物 (9). 动植物病毒 (10). 质粒 【解析】 【详解】(1)在培育“转基因抗虫棉”的基因操作中,所用的基因“剪刀”是限制酶,基因“缝合针线”是DNA连接酶,基因“运载工具”是载体,主要有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等; (2)进行基因工程操作一般要经过的四个步骤是: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或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3)基因“运载工具”是载体,主要有质粒、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等。 53.下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阶段示意图。据图及所学的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该过程涉及到的动物细胞工程的技术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图示中给小鼠注射的“某物质”,在免疫学上称为___________,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细胞。 (3)在选育产生高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时,需进行__________培养以及专一抗体检验呈阳性反应的检测。 (4)单克隆抗体与常规的血清抗体相比,最大的优越性是__________________。 (5)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既能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___。 (6)此过程涉及到两次筛选,这两次筛选的目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动物细胞融合 (2). 动物细胞培养 (3). 抗原 (4). 骨髓瘤细胞 (5). 克隆化(或动物细胞) (6).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7). 既能无限增殖 (8). 又能产生特定的抗体 (9). 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10). 筛选出能产生专一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解析】 【详解】(1)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涉及到的动物细胞工程的技术有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 (2)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才能发生免疫反应,产生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因此图示中需要给小鼠注射的“某物质”在免疫学上称为抗原,图中①用来与B淋巴细胞融合的骨髓瘤细胞; (3)为选育出能产生高特异性抗体的细胞,要将从HAT培养基上筛选出的细胞进行稀释,然后再将其滴入多孔细胞培养板的小孔中培养,目的是使每个小孔内不多于一个细胞,达到单克隆培养的目的; (4)单克隆抗体与常规的血清抗体相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5)通过两次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定的抗体; (6)第一次筛选的目的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的目的是筛选出能产生专一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54.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下图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胰岛素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同答。 (1)过程②必需的酶是__________酶,在生物体内过程③必需的酶是______________酶,在生物体内过程④必需的酶是__________酶。 (2)能否利用人的皮肤细胞来完成①的过程? ______,为什么? ______________。 (3)为使过程⑧更易进行,可用_____________(药剂)处理D。 (4)下列四条DNA分子,彼此间能够粘连起来拼接成新的DNA分子的一组是_______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 利用过程⑤可在体外大量扩增A,过程⑤的名称是________技术,原理是___________。应用此技术扩增DNA,需要的条件有:a.引物b. 模板DNAc. 四种脱氧核苷酸d.__________ e.能量 f.Mg2+g.缓冲液 【答案】 (1). 逆转录 (2). 解旋 (3). DNA聚合 (4). 不能 (5). 皮肤细胞中的胰岛素基因未表达(未转录),不能形成胰岛素mRNA (6). CaCl2 (7). D (8). PCR (9). DNA双链复制的原理 (10). 热稳定DNA聚合酶(或Taq酶) 【解析】 【详解】(1)过程②表示以mRNA为模板,通过逆转录合成DNA的过程,该过程逆转录酶的催化,过程③为解旋,需要解旋酶的催化,过程④为合成DNA,需要DNA聚合酶; (2)基因在细胞中是选择性表达的,人的皮肤细胞的胰岛素基因未表达(或未转录),不能形成胰岛素mRNA,因此不能提取到; (3)过程⑧为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大肠杆菌),需要用CaCl2处理,使大肠杆菌处于感受态; (4)黏性末端在连接的过程中,遵循碱基的互补配对原则,图中看出,只有②④的黏性末端末尾的碱基互补,因此它们彼此间能够粘连起来拼接成新的DNA分子,故选D; (5)⑤过程是利用PCR技术扩增A,通过该过程可在体外获得大量目的基因,需要用到热稳定(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它是利用 DNA双链复制的原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