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5 发布 |
- 37.5 KB |
- 5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对的得1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尿素 ②呼吸酶 ③RNA聚合酶 ④氨基酸.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3.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是( ) A.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B.肾脏将尿素等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 C.通过呼吸运动吸入O2呼出CO2 D.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4.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最恰当的是( ) A.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5.如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④是效应器 B.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既能传到A又能传到C,实现双向传导 C.Ⅱ上含有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 D.兴奋传到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6.下列关于反射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射活动需要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B.兴奋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递的 C.刺激反射弧上任何一个部位所产生的反应不一定都是反射 D.反射弧上的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直接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7.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B.突触由突触小体、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组成 C.促胰液素是由垂体合成分泌,作用于胰腺 D.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 8.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B.植物激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C.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D.海洋和森林等生态系统能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灵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9.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在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10.如图甲和乙分别表示反射弧结构和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B.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 C.免疫系统释放的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D.图乙中三大系统产生的信号分子进入内环境后只被本系统细胞、器官识别 11.为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个体发育的功能,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将一正常幼年家兔的甲状腺摘除并缝合后进行观察.对照组应设为( ) A.用一成年健康的家兔作相同的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B.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在去除垂体后作相同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C.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在去除下丘脑后作相同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D.用另一相似的幼年家兔作相同处理,外源补充甲状腺激素并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12.如图表示人体对刺激的反应,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刺激可能来自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或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中血糖和pH调节均主要与⑥⑤途径有关 C.①②③和①④均表示神经调节 D.剧烈运动时,①②③、①④⑤、⑥⑤途径共同发挥作用维持内环境稳定 13.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免疫器官 B.胃液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人体第二道防线 C.T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D.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HIV病毒产生毒素杀死了大量人体细胞所致 14.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潮汐发电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利于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B.植食性动物不一定是初级消费者 C.鸟类鸣叫属于行为信息 D.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 15.CAV﹣16是一种病毒,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其他并发症.下列有关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的吞噬细胞通过胞吞作用吞噬入侵的CAV﹣16 B.CAV﹣16侵入人体后,刺激T淋巴细胞合成分泌抗体 C.浆细胞经CAV﹣16刺激后即可进行增殖和分化 D.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直接产生抗体 16.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D.效应T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17.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图中是由于激素A分泌过多而促进了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分泌增加 C.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18.某人的大脑某个部位受到损伤,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能听懂别人的谈话,却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他的大脑受损的区域可能是( ) A.运动语言区 B.书写语言区 C.视觉语言区 D.听觉语言区 19.如图所示,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在装置左侧,光可从窗口射入.把暗箱(暗箱花盆一起转动)和花盆(暗箱不转动花盆转动),分别放在旋转器上匀速旋转,一周后幼苗生长情况分别是( ) A.①④ B.②① C.②③ D.③④ 20.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可裂解乙肝病毒 B.溶酶体杀灭病毒与抗体抵抗病毒的原理相同 C.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清除功能 D.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授粉的番茄柱头可以获得无籽番茄 B.植物激素是一类对植物生命活动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C.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这两个现象都能充分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将燕麦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用不透光的锡箔遮住,然后放在右侧光照条件下培养,胚芽鞘弯向右侧 22.在豌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多种激素调节,在此过程中( ) A.豌豆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提供生长素 B.脱落酸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逐渐增多 C.赤霉素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抑制作用 D.细胞分裂素在幼苗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 23.图1表示幼苗在水平放置时的生长情况,图2表示根和茎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应,则在图3中能表示a(茎的近地侧)、b(根的近地侧)两点的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②和④ 2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 D.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25.下列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样方法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显微计数法 C.调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 D.探究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 26.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某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第1年至第3年期间种群呈“J”型增长 B.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末期种群数量相等 C.在第4年初至第5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后减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4年末达到最大 27.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的数量超过时,易导致该种群的丰富度降低 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同化量可以用生产者的干重积累量表示 C.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 D.捕食者的存在会降低物种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8.一弃耕农田经若干年演替成为森林.如图中不能正确体现该过程发展趋势的是( ) A. B. C. D. 29.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及生态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种间竞争 C.影响群落空间结构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水分 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0.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B.物质可以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可完成生物群落内部的碳循环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31.如表是能量流经某种植食性动物时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消耗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能量(kJ) 530 330 X 110 A.X表示的能量大小不能确定 B.该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中有25%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 C.流向第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最多是40 kJ D.粪便量属于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 3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3.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0kJ 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D.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3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过程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一定就越少 3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草原中跳蝻种群密度的调查适合用样方法 B.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昆虫,属于化学防治 D.在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瓶中,其稳定性不只取决于物种的数量 36.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B.激素不能组成细胞结构,但可以提供能量和直接参与代谢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D.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再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9分) 37.某病人表现为低甲状腺激素水平,医生推测他可能为某器官功能缺陷.经测定他和健康人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都小于10mU/L,给他和健康人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30min后测定健康人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增加到10~40mU/L,而此人的TSH浓度仍然小于10mU/L,请结合图分析回答: (1)该病人最可能患有 (填器官名称)功能缺陷病.经检查发现,此病人患病原因是在其血液中存在与此器官细胞表面的结构结合的抗体,从免疫学上看,该病属于 病. (2)如右图,①为此功能缺陷的器官,正常情况下其分泌的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 ,且靶细胞表面具有与该激素特异性结合的 . (3)由右图可以看出激素调节的两个特点: 、 . 38.如图是人体感染H7N9流感病毒后,机体通过调节清除体内病毒的过程.据图分析回答: (1)人感染H7N9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 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 激素和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 (2)感冒发热饮水较多后,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刺激下丘脑中的 ,进而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导致尿量增加,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3)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 细胞,小部分形成 细胞.消灭侵入宿主细胞中的H7N9病毒,要依赖免疫系统产生 细胞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当人出现焦虑、紧张情绪时,更易感染H7N9病毒而患病,其原因是 . (4)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 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9.据医疗卫生部门统计近年糖尿病患者数量在逐年增加,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请回答相关问题: (1)2型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是指需要超常量的胰岛素才引起正常反应的一种状态,病因可能是:血浆中存在胰岛素拮抗物,如非激素性的胰岛素抗体和 抗体. (2)2型患者禁食后出现高血糖现象,由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活动与之有密切联系,这分泌活动属于 调节. (3)1型患者体内免疫细胞活跃,若给其注射胰岛素能调节血糖浓度,由此可推T1DM病因是 细胞将胰岛B细胞裂解死亡,导致 而引起的病症. (4)若要研究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与血糖和胰岛素的水平有相关性,至少需要设计 组实验进行比较. 40.德阳周边栽培草莓、葡萄等经济作物的人越来越多,根据这些经济作物的自然生长特性,合理、合法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提高作物利用价值,改善感官品质,而不影响人们的食用鍵康安全,但过度滥用,则会适得其反. (1)如常用的一种调节剂6﹣苄基腺嘌呤,具有抑制植物叶内叶绿素、核酸、蛋白质的分解,保绿防老;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等多种效能.该物质应属于 类植物激素类似物. (2)某兴趣小组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实验一)、乙烯利(实验二)分别处理刚发芽发芽的葡萄,三天后观察到的株高生长情况依次如图甲、乙(“﹣”表示未用激素处理,“+”表示用相应的激素处理,“+”越多激素浓度越离). ①在植物体内,果实发育所需生长素主要来自于 .若实验一是探究生长素促进嫩芽伸长的最适浓度的预实验,则在正式实验时, (需要/不需要)设计不用生长素的空白对照组.实验一所示结果 (能/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②已知生长素能影响乙烯合成,通过比较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实验结果,可推测出高浓度的生长素能 (促进/抑制)乙烯的合成. (3)植物激素进入人体内并不能引起调节作用,因为动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是不同的,如动物的生长激素是蛋白质类,而常见的植物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但若使用不当,植物激素或其类似物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过多的乙烯利会抑制乙酰胆碱脂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脂酶是分解乙酰胆碱的酶.在上图丙中,乙酰胆碱脂酶的作用部位是 (序号),过多的乙烯利会造成突触后神经元 (持续兴奋/不能兴奋/不受影响). 41.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相关的问题. (1)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 ;调查农田中鼠的种群密度常用 法. (2)如将蛇的食物比例由青蛙:鼠=1:1调整为1:2,水稻生产量不变,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蛇的数量是原来的 倍. (3)田鼠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 ,其余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你认为稻田中 (“有”或“没有”)群落的垂直结构,无机环境中的能量主要通过 (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5)蛇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蛇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选做题【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共1小题,满分15分) 42.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硝化细菌纯化并计数时,对照组应该涂布等量的 .若实验组每个平板中的菌落数都超过了300,应对样本菌液进行 处理. (2)在胡萝卜素的提取过程中,首先要对新鲜的胡萝卜进行 ,但要注意控制 和时间.根据胡萝卜素的特点,可以考虑使用 的方法提取. (3)将提取的胡萝卜素粗品通过 法进行鉴定,观察结果时会发现标准样品位于展开剂前沿,萃取样品往往比标准样品多出现一条层析带,其原因是 .在必修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也用到了类似的方法,目的是 . 四、选做题【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共1小题,满分0分) 43.基因工程又叫做DNA重组技术,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微生物细胞都可以作为受体细胞.动物基因工程经常和胚胎工程结合使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将某目的基因导入双子叶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 . (2)把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 技术:先利用 激素做超数排卵处理从雌性动物体内获得多个卵子,直接与 的精子在 (液体)中完成体外受精;再将含有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提纯,利用相应仪器进行操作,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的受精卵;此受精卵经过 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移植到雌性动物的输卵管或 内,使其发育成为具有新性状的动物.此技术通常选择受精卵而不是体细胞做受体细胞,原因是 . 2016-2017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对的得1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尿素 ②呼吸酶 ③RNA聚合酶 ④氨基酸.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 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解答】解:①尿素属于代谢废物,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正确; ②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错误; ③RNA聚合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错误; ④氨基酸属于营养物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正确. 故选:D. 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不是固定不变的. 【解答】解:A、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A正确; B、细胞代谢的场所是细胞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B错误; C、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C正确;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D正确. 故选:B. 3.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是( ) A.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B.肾脏将尿素等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 C.通过呼吸运动吸入O2呼出CO2 D.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 解:A、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而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所以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范畴,A错误; B、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 C、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范畴,C正确; D、血糖是指血浆中的葡糖糖,因此血糖含量的调节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范畴,D正确. 故选:A. 4.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最恰当的是( ) A.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A错误;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错误;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C正确;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D错误. 故选:C. 5.如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④是效应器 B.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既能传到A又能传到C,实现双向传导 C.Ⅱ上含有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 D.兴奋传到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反射弧结构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效应器、传出神经、传入神经和感受器.Ⅰ是突触前膜,Ⅱ是胞体. 【解答】解:A、根据神经中枢中的突触结构,可判断出①是效应器、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④是感受器,A错误; B、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是单向的,所以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只能传到A,不能传到C,B错误; C、Ⅱ上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的结合,使下一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C正确; D、兴奋传到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在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故选:C. 6.下列关于反射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射活动需要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B.兴奋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递的 C.刺激反射弧上任何一个部位所产生的反应不一定都是反射 D.反射弧上的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直接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①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②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 ③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 ④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反射弧只有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解答】解:A、反射活动需要通过反射弧来完成,A正确; B、兴奋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递的,B正确; C、反射离不开完整的反射弧,刺激反射弧上任何一个部位所产生的反应不一定都是反射,C正确; D、反射弧上的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D错误. 故选:D. 7.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B.突触由突触小体、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组成 C.促胰液素是由垂体合成分泌,作用于胰腺 D.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突触的结构. 【分析】1、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有两种类型,即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 2、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 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解答】解:A、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等小分子物质,不是蛋白质,A错误; B、突触由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组成,B错误; C、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合成分泌的,C错误; D、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D. 8.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B.植物激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C.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D.海洋和森林等生态系统能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灵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植物激素的作用;群落的演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合成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的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对动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解答】解:A、激素起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A错误; B、有些植物激素抑制植物生长,如脱落酸,B错误; C、弃耕的农田形成树林还需要适宜的条件,C错误; D、海洋和森林等生态系统能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灵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D. 9.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在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考点】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脂质或氨基酸衍生物,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受温度、PH值得影响. 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激素和酶都不是细胞的能量物质和组成物质,有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解答】解:A、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酶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组织液(突触间隙);A错误. B、部分激素是蛋白质,部分是脂质等;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错误. C、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酶也需要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催化化学反应;C正确. D、酶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激素和神经递质作用后就失去活性,D错误. 故选:C. 10.如图甲和乙分别表示反射弧结构和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B.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 C.免疫系统释放的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D.图乙中三大系统产生的信号分子进入内环境后只被本系统细胞、器官识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突触的结构;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该图表示人体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和内环境的相互关系图.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密切协调,共同配合来实现的. 【解答】解:A、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A正确; B、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B正确; C、免疫系统释放的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C正确; D、图乙中三大系统产生的信号分子进入内环境后也可被其他系统细胞、器官识别,如神经递质可作用于肌肉细胞,激素的靶器官也可以是下丘脑等,D错误. 故选:D. 11.为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个体发育的功能,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将一正常幼年家兔的甲状腺摘除并缝合后进行观察.对照组应设为( ) A.用一成年健康的家兔作相同的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B.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在去除垂体后作相同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C.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在去除下丘脑后作相同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D.用另一相似的幼年家兔作相同处理,外源补充甲状腺激素并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科学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需要使用长势和大小相同的同种幼年家兔,自变量是甲状腺激素的有无,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自变量是甲状腺激素的有无,由于实验组是一组正常幼年家兔的甲状腺摘除并缝合后进行观察.所以对照实验应是用一组相似的幼年家兔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摘除甲状腺后再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观察. 故选:D. 12.如图表示人体对刺激的反应,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刺激可能来自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或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中血糖和pH调节均主要与⑥⑤途径有关 C.①②③和①④均表示神经调节 D.剧烈运动时,①②③、①④⑤、⑥⑤途径共同发挥作用维持内环境稳定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②③表示神经调节过程,其中效应器是肌肉;①④⑤表示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过程,其中效应器是腺体;⑥⑤表示体液调节过程.人体内环境稳定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 【解答】解:A、刺激可能来自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如体温升高等)或外界环境的变化(如寒冷环境),A正确; B、内环境中血糖主要与⑥⑤途径有关,而PH调节主要依赖血液中的缓冲物质,B错误; C、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所以图中①②③和①④均表示神经调节,C正确; D、人体内环境稳定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13.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免疫器官 B.胃液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人体第二道防线 C.T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D.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HIV病毒产生毒素杀死了大量人体细胞所致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 【解答】解:A、脊髓不属免疫器官,A错误; B、胃液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人体第二道防线,B错误; C、T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C正确; D、艾滋病患者出现的病症通常与其他病原体感染有关,艾滋病的直接死因就是因为其他病原体的感染,D错误. 故选:C. 14.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潮汐发电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利于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B.植食性动物不一定是初级消费者 C.鸟类鸣叫属于行为信息 D.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1、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1)减少CO2的释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作用,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 (2)增加CO2的吸收量,主要是保护好森林和草原,大力提供植树造林.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屎壳郎等. 【解答】解:A、利用潮汐发电和提高能源利用率,这样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利于解决全球性气候变暖的问题,A正确; B、在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所以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错误; C、鸟类鸣叫属于物理信息,C错误; D、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外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D错误. 故选:A. 15.CAV﹣16是一种病毒,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其他并发症.下列有关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的吞噬细胞通过胞吞作用吞噬入侵的CAV﹣16 B.CAV﹣16侵入人体后,刺激T淋巴细胞合成分泌抗体 C.浆细胞经CAV﹣16刺激后即可进行增殖和分化 D.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直接产生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抗原刺激下,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一般可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3个阶段.分为三个阶段:1感应阶段 是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2.反应阶段 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3.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 【解答】解:A、CAV﹣16侵入人体后,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CAV﹣16的过程属于胞吞作用,A正确; B、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B错误; C、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增殖和分化的能力,C错误; D、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D错误. 故选:A. 16.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D.效应T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若病毒存在于体液中,则会发生体液免疫,其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若病毒侵入细胞,则会发生细胞免疫,其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A正确;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B正确; C、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C正确; D、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D错误. 故选:D. 17.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图中是由于激素A分泌过多而促进了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分泌增加 C.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浆细胞(细胞甲)分泌产生的抗体能够与甲状腺细胞中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B)的受体结合,从而阻碍甲状腺激素(激素A)的分泌,导致激素B分泌增多,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解答】解:A、分析图解可知,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自身组织损伤,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激素A表示甲状腺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垂体的代谢,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 C、图中看出,抗体和促甲状腺激素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并且作用效果最终都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正确;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够有效的缓解该病的病症,D正确. 故选:B. 18.某人的大脑某个部位受到损伤,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能听懂别人的谈话,却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他的大脑受损的区域可能是( ) A.运动语言区 B.书写语言区 C.视觉语言区 D.听觉语言区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1、人脑的高级功能: 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2、患者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 【解答】 解:A、病人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正常,A错误; B、书写性语言中枢受损后病人不能写字,B错误; C、病人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说明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C正确; D、病人能听懂别人的说话,说明听觉语言中枢正常,D错误. 故选:C. 19.如图所示,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在装置左侧,光可从窗口射入.把暗箱(暗箱花盆一起转动)和花盆(暗箱不转动花盆转动),分别放在旋转器上匀速旋转,一周后幼苗生长情况分别是( ) A.①④ B.②① C.②③ D.③④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一固定光源照射开一小窗的暗箱,如果幼苗固定不动,此为单侧光,可引起幼苗弯向光源生长.依题意,光源固定不动暗箱水平旋转,15分钟转一周,实际上是只不过每次间隔的时间较长而已. 【解答】解:根据题意: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匀速旋转,则每隔一段时间幼苗受到一次来自暗箱小窗的光照射,其他时间均无光照射,这对于小幼苗来说,受到的是单侧光照射.因此,一周后幼苗弯向小窗生长,对应图②; 把花盆分别放在旋转器上匀速旋转,暗箱不转,内部花盆水平匀速旋转,即花盆内的幼苗所受的光照就不是单侧光而是均匀光照,无单侧光的刺激,生长素分布均匀,两侧的生长素浓度均衡,两侧的生长素的促进作用相同,所以两侧生长速度相同,即直立生长,对应图①. 故选:B. 20.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可裂解乙肝病毒 B.溶酶体杀灭病毒与抗体抵抗病毒的原理相同 C.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清除功能 D.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注射疫苗,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体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 【解答】解:A、接种的乙肝疫苗通过激活人体初次免疫反应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抗体与乙肝疫苗特异性结合,使病毒失去侵染力,A错误; B、抗体抵抗病毒属于特异性免疫,溶菌酶杀灭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C正确; D、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C.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授粉的番茄柱头可以获得无籽番茄 B.植物激素是一类对植物生命活动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C.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这两个现象都能充分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将燕麦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用不透光的锡箔遮住,然后放在右侧光照条件下培养,胚芽鞘弯向右侧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末授粉的番茄柱头获得无籽番茄,无籽番茄是由子房壁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发育来的,为正常的体细胞;植物激素是一类对植物生命活动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微量物质;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这两个现象都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燕麦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 【解答】解:A、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末授粉的番茄柱头获得无籽番茄,无籽番茄是由子房壁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发育来的,A正确; B、植物激素是一类对植物生命活动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微量物质,B正确; C、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这两个现象都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错误; D、由于燕麦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所以将燕麦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用不透光的锡箔遮住,然后放在右侧光照条件下培养,胚芽鞘会弯向右侧,D正确. 故选:C. 22.在豌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多种激素调节,在此过程中( ) A.豌豆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提供生长素 B.脱落酸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逐渐增多 C.赤霉素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抑制作用 D.细胞分裂素在幼苗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物增高,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一种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解答】解:A、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是极性运输,只能从顶芽运送到侧芽,而不能反过来,A错误; B、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逐渐减少,B错误; C、赤霉素可解除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C错误; D、细胞分裂素在幼苗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D正确. 故选:D. 23.图1表示幼苗在水平放置时的生长情况,图2表示根和茎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应,则在图3中能表示a(茎的近地侧)、b(根的近地侧)两点的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②和④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重力作用影响,a茎的近地侧和b根的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较高,但是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高,b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对反而抑制根的生长,因此根体现出向地性.a茎的近地侧生长素含量较高,对茎生长促进较大,因此茎具有背地性. 【解答】解:由于重力作用影响,根、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会随水平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但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因此,图3中能表示a(茎的近地侧)、b(根的近地侧)两点的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依次是①和②. 故选:A. 2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 D.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演替. 【分析】 1、群落由许多种群构成,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任何一个群落中,物种都是通过一定的联系聚集在一起的,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一般是不同的. 2、在种群生态学中,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A、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等其他数量特征,A错误; B、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 C、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正确; D、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D错误. 故选:C. 25.下列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样方法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显微计数法 C.调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 D.探究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 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因为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计算方法①记名计算法﹣﹣直接数个体数,② 目测估计法﹣﹣分等级估测,如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3、由于酵母菌种群数量庞大,种群个体绝对数量的统计费时、费力,也不现实,抽样检测调查则简单有效,但是取样调查要做到随机性. 【解答】解: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关键是随机取样,A正确;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做了统计,调查时,由于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不适宜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宜标记重捕法),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 C、鲫鱼体积较大,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C正确; 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法,D正确. 故选:B. 26.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某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第1年至第3年期间种群呈“J”型增长 B.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末期种群数量相等 C.在第4年初至第5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后减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4年末达到最大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由图示可知,λ值为当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λ>1,种群数量上升;λ=1,种群稳定;0<λ<1 种群下降. 【解答】解:A、从第1年至第3年期间,λ的数值接近1,说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A错误; B、从第3年末到第5年中期,λ一直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长,第5年中期到第5年末,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所以无法比较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末期种群数量,B错误; C、从第4年初到第5年中期,λ一直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长,第5年中期到第5年末,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即在第4年初至第5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后减,C正确; D、从第1年至第3年期间,λ的数值接近1,从第4年到第5年中期λ大于1,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5年中期达到最大,D错误. 故选:C. 27.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的数量超过时,易导致该种群的丰富度降低 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同化量可以用生产者的干重积累量表示 C.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 D.捕食者的存在会降低物种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的数量变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不同群落生物物种数目是不同的,丰富度也是不同的. 2、生产者的同化量=生产者的干重积累量+呼吸消耗. 3、物种引入有两种可能,一是因不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或者因生态系统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而成为入侵者,大多会在新的环境中大肆繁殖、扩散并造成危害,改变或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使当地的一些物种消失,物种丰富度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降低. 【解答】解:A、当种群的数量超过时,种内斗争加剧,而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同化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错误; C、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标志个体数,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C正确; D、捕食者的存在会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如引入我国的水葫芦、食人鱼等),则首先会减少当地的物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主要通过破坏食物链的方式造成其他物种消失或者是濒危),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故选:C. 28.一弃耕农田经若干年演替成为森林.如图中不能正确体现该过程发展趋势的是( ) A. B. C. D.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的演替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一般情况下,群落演替时其优势种不断变换,生物多样性也不断增加.弃耕的农田演替成森林的过程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解答】解:A、弃耕的农田演替成森林的过程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A正确; B、弃耕的农田演替成森林的过程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小,B错误; C、该过程中植物种类越来越多,对光能的利用也越来越多,因此总光合量越来越多,C正确; D、该过程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生物呼吸量越来越大,D正确. 故选:B. 29.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及生态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种间竞争 C.影响群落空间结构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水分 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解答】解:A、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群落的分层现象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和食物等资源,缓解种间竞争,B正确; C、影响群落空间结构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C错误; D、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故选:C. 30.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B.物质可以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可完成生物群落内部的碳循环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伴随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解答】解: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A正确; B、物质可以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B正确; 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个渠道进行的,D正确. 故选:C. 31.如表是能量流经某种植食性动物时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消耗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能量(kJ) 530 330 X 110 A.X表示的能量大小不能确定 B.该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中有25%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 C.流向第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最多是40 kJ D.粪便量属于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同化的能量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 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是指在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时候只能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而不能倒过来流动;逐级递减是因为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 【解答】解:A、X表示的能量大小能确定,为530﹣330﹣110=90KJ,A错误; B、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大约有60%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是约40%储存在ATP中,因此该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约有=27%,B错误; C、由于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530﹣330=200KJ,所以流向第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最多为200×20%=40KJ,C正确; D、粪便量是该生物未同化的能量,仍然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D错误. 故选:C. 3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强,但是一旦遭到严重的破坏后,很难恢复,所以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解答】解:A、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 B、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成反比,但是不一定也有例外,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弱,B错误; 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 D、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33.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0kJ 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D.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其中甲是生产者,其固定的总能量为175+200+875=1250kJ;乙为初级消费者,其中同化量为200kJ;丙为次级消费者,其同化量为30kJ;丁为分解者. 【解答】解:A、能量流动是从甲(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75+200+875=1250kJ,A正确; B、乙的同化量为200kJ,丙的同化量为30kJ,因此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100%=15%,B正确; C、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C正确; D、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 3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过程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一定就越少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 1、能量的输入: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流入到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 2、能量的传递:(1)传递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2)传递的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 3、能量的转化: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4、能量的散失: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归宿.(热能不能重复利用,所以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A错误; B、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而不是两个生物个体同化量的比值,B错误;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C正确; D、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来自初级消费者,因此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多,D错误. 故选:C. 3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草原中跳蝻种群密度的调查适合用样方法 B.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昆虫,属于化学防治 D.在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瓶中,其稳定性不只取决于物种的数量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1、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得物质能够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防治稻田害虫,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而不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3、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解答】解:A、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 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可以进行循环再利用,B正确;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密度,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 D、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及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D正确. 故选:C. 36.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B.激素不能组成细胞结构,但可以提供能量和直接参与代谢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D.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再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脑的高级功能;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1、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 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只是通过调节使靶细胞、靶器官原有的生命活动发生变化. 3、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解答】解:A、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 B、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只是通过调节使靶细胞、靶器官原有的生命活动发生变化,B错误. C、采集的土壤动物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可以杀死、固定小动物,C正确; D、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利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两次,D正确. 故选:B.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9分) 37.某病人表现为低甲状腺激素水平,医生推测他可能为某器官功能缺陷.经测定他和健康人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都小于10mU/L,给他和健康人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30min后测定健康人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增加到10~40mU/L,而此人的TSH浓度仍然小于10mU/L,请结合图分析回答: (1)该病人最可能患有 垂体 (填器官名称)功能缺陷病.经检查发现,此病人患病原因是在其血液中存在与此器官细胞表面的结构结合的抗体,从免疫学上看,该病属于 自身免疫 病. (2)如右图,①为此功能缺陷的器官,正常情况下其分泌的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 甲状腺 ,且靶细胞表面具有与该激素特异性结合的 受体 . (3)由右图可以看出激素调节的两个特点: 通过体液运输 、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 激素调节的实例之一: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解答】 解:(1)该病人促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且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也不会升高,故最可能患有垂体功能缺陷病.经检查发现,此病人患病原因是在其血液中存在与此器官细胞表面的结构结合的抗体,从免疫学上看,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2)如右图,①为此功能缺陷的器官,即为垂体,正常情况下其分泌的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甲状腺,且靶细胞表面具有与该激素特异性结合的 受体. (3)激素调节的两个特点: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故答案为: (1)垂体 自身免疫 (2)甲状腺 受体 (3)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8.如图是人体感染H7N9流感病毒后,机体通过调节清除体内病毒的过程.据图分析回答: (1)人感染H7N9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 体温调节 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 甲状腺 激素和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 (2)感冒发热饮水较多后,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刺激下丘脑中的 渗透压感受器 ,进而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减少 ,导致尿量增加,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3)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 浆 细胞,小部分形成 记忆 细胞.消灭侵入宿主细胞中的H7N9病毒,要依赖免疫系统产生 效应T 细胞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当人出现焦虑、紧张情绪时,更易感染H7N9病毒而患病,其原因是 T细胞活性降低,免疫功能下降 . (4)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据图分析,H7N9病毒→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垂体→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体温上升. 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3、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1)淋巴因子刺激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导致与产热相关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体温上升. (2)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减少集合管和肾小管对原尿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增加. (3)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消灭靶细胞依赖效应T细胞.人出现焦虑、紧张情绪时,T细胞的免疫活性下降,更易感染H7N9病毒而患病. (4)通过以上图解分析,人体感染H7N9流感病毒后.机体通过调节清除体内病毒的过程,依赖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三者密切配合,即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故答案为: (l)体温调节 甲状腺 (2)渗透压感受器 减少 (3)浆 记忆 效应T T细胞活性降低,免疫功能下降 (4)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39.据医疗卫生部门统计近年糖尿病患者数量在逐年增加,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请回答相关问题: (1)2型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是指需要超常量的胰岛素才引起正常反应的一种状态,病因可能是:血浆中存在胰岛素拮抗物,如非激素性的胰岛素抗体和 胰岛素受体 抗体. (2)2型患者禁食后出现高血糖现象,由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活动与之有密切联系,这分泌活动属于 神经 调节. (3)1型患者体内免疫细胞活跃,若给其注射胰岛素能调节血糖浓度,由此可推T1DM病因是 效应T 细胞将胰岛B细胞裂解死亡,导致 胰岛素分泌不足 而引起的病症. (4)若要研究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与血糖和胰岛素的水平有相关性,至少需要设计 4 组实验进行比较.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另外葡萄糖可直接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 2、图中抗体1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得胰岛素不能合成分泌,血糖浓度升高;抗体2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血糖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解答】 解:(1)2型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是指需要超常量的胰岛素才引起正常反应的一种状态,病因可能是:血浆中存在胰岛素拮抗物,如非激素性的胰岛素抗体和胰岛素受体抗体. (2)2型患者禁食后出现高血糖现象,由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活动与之有密切联系,这分泌活动属于神经调节. (3)1型患者体内免疫细胞活跃,若给其注射胰岛素能调节血糖浓度,由此可推T1DM病因是效应T细胞将胰岛B细胞裂解死亡,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病症. (4)若要研究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与血糖和胰岛素的水平有相关性,至少需要设计4组实验进行比较,分别是高血糖组、低血糖组、高血糖素组、低血糖组. 故答案为: (1)胰岛素受体 (2)神经 (3)效应T 胰岛素分泌不足 (4)4 40.德阳周边栽培草莓、葡萄等经济作物的人越来越多,根据这些经济作物的自然生长特性,合理、合法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提高作物利用价值,改善感官品质,而不影响人们的食用鍵康安全,但过度滥用,则会适得其反. (1)如常用的一种调节剂6﹣苄基腺嘌呤,具有抑制植物叶内叶绿素、核酸、蛋白质的分解,保绿防老;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等多种效能.该物质应属于 细胞分裂素 类植物激素类似物. (2)某兴趣小组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实验一)、乙烯利(实验二)分别处理刚发芽发芽的葡萄,三天后观察到的株高生长情况依次如图甲、乙(“﹣”表示未用激素处理,“+”表示用相应的激素处理,“+”越多激素浓度越离). ①在植物体内,果实发育所需生长素主要来自于 发育的种子 .若实验一是探究生长素促进嫩芽伸长的最适浓度的预实验,则在正式实验时, 不需要 (需要/不需要)设计不用生长素的空白对照组.实验一所示结果 不能 (能/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②已知生长素能影响乙烯合成,通过比较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实验结果,可推测出高浓度的生长素能 促进 (促进/抑制)乙烯的合成. (3)植物激素进入人体内并不能引起调节作用,因为动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是不同的,如动物的生长激素是蛋白质类,而常见的植物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吲哚乙酸 .但若使用不当,植物激素或其类似物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过多的乙烯利会抑制乙酰胆碱脂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脂酶是分解乙酰胆碱的酶.在上图丙中,乙酰胆碱脂酶的作用部位是 ④ (序号),过多的乙烯利会造成突触后神经元 持续兴奋 (持续兴奋/不能兴奋/不受影响).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细胞分裂素: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延缓细胞的衰老. 分析题图可知,图甲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刚开始发芽的大豆芽生长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的作用增强,超过一定的浓度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图乙是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对刚开始发芽的大豆芽伸长和增粗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随乙烯利浓度升高,伸长生长减弱,增粗生长作用加强;图丙是突触的结构,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间隙,④是突触后膜受体.⑤突触后膜 【解答】解:(1)具体以可知:6﹣苄基腺嘌呤,具有抑制植物叶内叶绿素、核酸、蛋白质的分解,保绿防老;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等多种效能.该物质应属于细胞分裂素类植物激素类似物. (2)①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若图乙是探究生长素促进胚轴伸长的最适浓度的预实验,在正式实验时,浓度梯度设置在B和D之间,不需要设计空白对照.图甲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只是体现了生长素促进胚轴伸长,没有体现抑制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 ②分析实验一和实验二结果可以推测出较高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乙烯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胞伸长生长. (3)植物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在吲哚乙酸;由题意可知,乙酰胆碱酯酶是分解乙酰胆碱的酶,当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被乙酰胆碱酯酶分解,因此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部位是突触后膜的受体;由题意可知,过多的乙烯利会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不能分解造成突触后神经元的持续兴奋. 故答案为: (1)细胞分裂素 (2)①发育的种子 不需要 不能 ②促进 (3)吲哚乙酸 ④持续兴奋 41.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相关的问题. (1)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调查农田中鼠的种群密度常用 标志重捕 法. (2)如将蛇的食物比例由青蛙:鼠=1:1调整为1:2,水稻生产量不变,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蛇的数量是原来的 1.375 倍. (3)田鼠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 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其余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你认为稻田中 有 (“有”或“没有”)群落的垂直结构,无机环境中的能量主要通过 光合作用 (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5)蛇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蛇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 调节种间关系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水稻是生产者,图中共同两条食物链,即水稻→植食昆虫→青蛙→蛇、水稻→鼠→蛇.除水稻外其余均为消费者,蛇属于第三、四营养级,含能量最多的营养级是生产者水稻,鼠和草食昆虫均以水稻为食属于竞争关系,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水稻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答】解:(1)图中食物网含有的成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调查农田中鼠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2)如将蛇的食物比例由青蛙:鼠=1:1调整为1:2,水稻生产量不变,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设该生态系统原来能承载蛇量为X,则水稻生产量为X÷10%÷10%÷10%+X÷10%÷10%=550X,设后来该生态系统能承载蛇的量为Y,则水稻生产量为Y÷10%÷10%÷10%+Y÷10%÷10%=400Y,而水稻生产量不变,因此550X=400Y,则该生态系统能承载蛇的数量是原来的,即Y:X=550÷400=1.375倍. (3)田鼠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余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稻田中有群落的垂直结构,无机环境中的能量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5)蛇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蛇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答案为: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标志重捕法 (2)1.375 (3)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4)有 光合作用 (5)调节种间关系 三、选做题【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共1小题,满分15分) 42.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硝化细菌纯化并计数时,对照组应该涂布等量的 无菌水 .若实验组每个平板中的菌落数都超过了300,应对样本菌液进行 适当的稀释 处理. (2)在胡萝卜素的提取过程中,首先要对新鲜的胡萝卜进行 干燥(粉碎和干燥) ,但要注意控制 温度 和时间.根据胡萝卜素的特点,可以考虑使用 萃取 的方法提取. (3)将提取的胡萝卜素粗品通过 纸层析 法进行鉴定,观察结果时会发现标准样品位于展开剂前沿,萃取样品往往比标准样品多出现一条层析带,其原因是 胡萝卜素粗品中含有其他色素(或杂质) .在必修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也用到了类似的方法,目的是 分离叶绿体中色素 . 【考点】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分析】1、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 (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 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②操作 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 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2、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等. (1)蒸馏法:芳香油具有挥发性.把含有芳香油的花、叶等放入水中加热,水蒸气能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水混合物又会重新分成油层和水层,除去水层便得到芳香油,这种提取方法叫蒸馏法. 根据蒸馏过程中原料放置的位置的标准,将水蒸气蒸馏法划分为水中蒸馏、水上蒸馏和水气蒸馏. (2)萃取法:这种方法需要将新鲜的香花等植物材料浸泡在乙醚、石油醚等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中,使芳香油充分溶解,然后蒸去低沸点的溶剂,剩下的就是芳香油. (3)压榨法:在橘子、柠檬、甜橙等植物的果皮中,芳香油的含量较多,可以用机械压力直接榨出,这种提取方法叫压榨法. 【解答】 解:(1)硝化细菌纯化并计数时,对照组应该涂布等量的无菌水.实验组每个平板中的菌落数都超过了300,说明菌液浓度过大,需要进行适当的稀释处理. (2)新鲜的胡萝卜含有大量的水分,在胡萝卜素的提取过程中,要对新鲜的胡萝卜进行干燥(粉碎和干燥),但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这是因为温度过高会导致胡萝卜素分解.胡萝卜素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脂溶性有机溶剂,因此可以考虑使用萃取的方法提取. (3)将提取的胡萝卜素粗品通过纸层析法进行鉴定,观察结果时会发现标准样品位于展开剂前沿,萃取样品往往比标准样品多出现一条层析带,其原因是胡萝卜素粗品中含有其他色素(或杂质).在必修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用到了纸层析法,目的是分离叶绿体中色素. 故答案为: (1)无菌水 适当的稀释 (2)干燥(粉碎和干燥) 温度 萃取 (3)纸层析 胡萝卜素粗品中含有其他色素(或杂质) 分离叶绿体中色素 四、选做题【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共1小题,满分0分) 43.基因工程又叫做DNA重组技术,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微生物细胞都可以作为受体细胞.动物基因工程经常和胚胎工程结合使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将某目的基因导入双子叶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 农杆菌转化法 . (2)把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 显微注射 技术:先利用 促性腺 激素做超数排卵处理从雌性动物体内获得多个卵子,直接与 获能 的精子在 获能溶液或专用受精溶液 (液体)中完成体外受精;再将含有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提纯,利用相应仪器进行操作,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的受精卵;此受精卵经过 早期胚胎(胚胎早期) 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移植到雌性动物的输卵管或 子宫 内,使其发育成为具有新性状的动物.此技术通常选择受精卵而不是体细胞做受体细胞,原因是 动物体细胞的全能性受到了限制 .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胚胎工程的概念及操作对象. 【分析】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的转化方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其次还有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此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受精卵. 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是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最常用的原核细胞是大肠杆菌,其转化方法是:先用 Ca2+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再将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完成转化过程. 【解答】解:(1)将某目的基因导入双子叶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 (2)把目的基因导入动物受精卵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先利用促性腺激素做超数排卵处理从雌性动物体内获得多个卵子,直接与获能的精子在获能溶液或专用受精溶液中完成体外受精;再将含有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提纯,利用相应仪器进行操作,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的受精卵;此受精卵经过早期胚胎(胚胎早期)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移植到雌性动物的输卵管或子宫内,使其发育成为具有新性状的动物.由于动物体细胞的全能性受到了限制,因此该技术通常选择受精卵而不是体细胞做受体细胞. 故答案为: (1)农杆菌转化法 (2)显微注射 促性腺 获能 获能溶液或专用受精溶液 早期胚胎(胚胎早期) 子宫 动物体细胞的全能性受到了限制 2017年3月3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