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苏教版 神经调节 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苏教版 神经调节 作业

‎2020届 一轮复习 苏教版 神经调节 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海南)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  )‎ ‎                ‎ A.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 B.神经调节,免疫调节 C.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答案A 解析由“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信息可知此调节为神经调节,由“当血压升高时……从而使血压降低”可知为负反馈调节。‎ ‎2.(2018全国Ⅲ理综)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结构基础。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K+通过离子通道由膜内扩散到膜外,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而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Na+通过离子通道由膜外向膜内扩散,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3.(2016全国Ⅰ理综)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答案B 解析本题解题的切入点是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进行的场所,所以ATP能在此产生,A项正确。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为扩散,不消耗ATP,B项错误。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要消耗ATP,C项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是离子运动的结果,离子的运动要消耗ATP,D项正确。‎ ‎4.下列有关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B.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C.神经纤维上兴奋产生的原因是Na+通过被动运输方式转运入膜内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且只经过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D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A项正确。K+外流导致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B项正确。兴奋的产生是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造成的,C项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项错误。‎ ‎5.下列有关人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病原体感染人体后,被感染细胞的清除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 B.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前踢,此过程中有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此过程不属于反射 D.某人缩手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受损,其手指皮肤被刺破时的反应是有感觉但不会缩手 答案C 解析病原体感染人体后,被感染细胞的清除可以是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A项正确。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前踢,此过程为非条件反射,兴奋在相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借助于神经递质,所以此过程中有化学物质传递信息,B项正确。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 其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C项错误。某人缩手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受损,手指皮肤被刺破时,其相应的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能够通过传入神经以及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传到大脑皮层,此人有感觉,但大脑皮层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到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后,不能通过传出神经传到相应的效应器,所以此人不会缩手,D项正确。‎ ‎6.(2018天津理综)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不受激素影响 C.不存在信息传递 D.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的传递过程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项正确,C项错误。神经系统也受激素的影响,如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项错误。免疫调节才是消灭病原体的,D项错误。‎ ‎7.(2017海南)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答案A 解析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是耗能过程,缺氧会影响该过程,A项错误。神经—肌肉接头也是一类突触,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为突触后膜,其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项正确。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传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后,经胞吐释放神经递质,C项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项正确。‎ ‎8.右图为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B.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即失去活性 C.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 D.①能接受各种刺激,引起②的反应 答案D 解析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经过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在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A项正确。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很快会被酶催化分解或被摄取回收而失去活性,B项正确。题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为神经纤维,c处为突触,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速率大于突触处兴奋的传递速率,C项正确。①为感受器,感受器不能接受各种刺激,如视觉感受器不能接受声音的刺激,D项错误。‎ ‎9.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答案D 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酶系统所破坏,有利于突触前膜快速大量释放神经递质,A项正确。神经冲动是电信号形式,神经递质属于化学信号,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释放,实现了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B项正确。由图可知,‎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引起了相应离子通道的开放,C项正确。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引起阳离子内流或阴离子内流,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不能使阳离子和阴离子同时内流,D项错误。‎ ‎10.(2018湖北浠水实验高中三模)HD是一种基因突变引起的显性遗传病,患者大脑的局部神经元(M)发生退化。正常情况下M对大脑皮层产生掌管身体动作的兴奋性“讯号”具有抑制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脑发出“讯号”所需的能量,直接由ATP水解释放 B.基因发生突变时,其突变方向与环境变化无明确的关系 C.HD可导致患者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受到抑制,人体的动作变得缓慢而无力 D.神经元M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来实现的 答案C 解析大脑发出“讯号”需要能量,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由ATP水解直接提供,A项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其突变方向与环境变化无明确关系,B项正确;HD患者M发生退化,对大脑皮层产生掌管身体动作的兴奋性“讯号”的抑制作用减弱,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过度兴奋,身体会产生不自主的动作,C项错误;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M神经元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加强下一个神经元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D项正确。‎ ‎11.(2018河南商丘一高期中)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产生。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是(  )‎ A.使用蝎毒,在a处给予刺激,b处释放神经递质 B.使用有机磷,在a处给予刺激,b处释放神经递质 C.使用有机磷,在a处给予刺激,c处保持静息电位 D使用蝎毒,在a处给予刺激,c处产生神经冲动 答案B 解析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导致动作电位无法形成,因此在a点给予刺激,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会产生神经冲动,突触前膜b处没有电信号的作用,则不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c处也不会产生动作电位,A、D项错误;有机磷对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没有影响,在a处给予刺激,突触前膜b处能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B项正确;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导致神经递质不能被分解而持续刺激突触后膜c处,如果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则c处会产生动作电位,C项错误。‎ ‎12.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答案D 解析一个人在专心作答试题时,首先要通过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完成审题,经过缜密思考后,再通过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写出答案,在此过程中,听觉性语言中枢基本不参与。‎ ‎13.现象Ⅰ: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Ⅱ: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可以不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少 多 D 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 多 少 答案C 解析现象Ⅰ属于非条件反射,现象Ⅱ属于条件反射,二者均有完整的反射弧;现象Ⅱ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且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较多,因是同一效应,故参与的肌细胞数相同。‎ 二、非选择题 ‎14.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2的结构名称是      ,结构②的名称是        。 ‎ ‎(2)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支叫作               ,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      。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        。 ‎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        。 ‎ ‎(4)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②处发生的变化是      (填“兴奋”或“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上       的变化。 ‎ 答案(1)突触 突触后膜 ‎(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 反射 大脑皮层 ‎(3)外负内正 ‎(4)兴奋 膜电位 解析图1中A内含有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F(肌肉)和支配它的运动神经末梢构成效应器;图2中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后膜。对于神经纤维来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受到刺激时,‎ 转变为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乙酰胆碱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15.实验探究。‎ Ⅰ.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X、Y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Z为突触间隙。‎ ‎(1)如果在Y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电流计,在X点给予刺激,则X处膜内电位变化为                ,电流计指针发生     次偏转。 ‎ ‎(2)某种药物可以阻断青蛙反射活动,将药物放在X处,刺激Y,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Z处,刺激Y,肌肉不收缩,通过上述实验说明药物起作用的原理是对兴奋在     (填字母)处有阻断作用。 ‎ Ⅱ.帕金森氏综合征患者表现为运动时不自主震颤,十分痛苦。研究时发现患者神经末梢“多巴胺”明显缺乏,现在已知一种药物“利血平”可与“多巴胺”作用使之失去效用。‎ ‎(1)某研究小组要对帕金森氏综合征的病因进行研究,作出的假设可能为                                       。 ‎ ‎(2)以下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并预测结果以验证假设。‎ ‎①实验材料和用品: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一定浓度的“多巴胺”溶液、小白鼠、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②实验步骤 a.分组  。 ‎ b.不同处理并观察  。 ‎ c.再处理并观察  。 ‎ ‎③实验结果   。 ‎ ‎④结论  。 ‎ 答案Ⅰ.(1)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0 (2)Z Ⅱ.(1)“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时不自主震颤的原因 ‎(2)②a.把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分为数目相同的甲、乙两组 b.甲组小鼠注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培养并观察小鼠的运动状况 c.甲组小鼠出现症状后注射一定浓度的 “多巴胺”溶液,培养观察 ‎③甲组小鼠在注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后出现不自主震颤,注射“多巴胺”溶液后恢复正常;乙组小鼠在实验过程中始终运动正常 ‎④“多巴胺”缺乏能引起运动时不自主震颤 解析Ⅰ.(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导;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所以如果在Y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计,在X点给予刺激,X点处神经纤维膜内电位发生的变化是由负变正,但在突触之间兴奋无法反向传递,所以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2)将药物放在X处,刺激Y(神经纤维)处,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Z(突触)处,刺激Y处,肌肉不收缩。该实验结果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只对兴奋在细胞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Ⅱ.据题干信息可作出假设:“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时不自主震颤的原因。进行实验时要注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