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5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 高二生物试题 1. 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它揭示了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B. 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C. 它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 D. 是多位科学家在探索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而建立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施莱登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活动起作用;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它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到了细胞水平,C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学说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下列有关高倍镜使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高倍镜下放大40倍是指视野中的长和宽分别放大40倍 B. 先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 C. 高倍物镜比低倍物镜长,为防止镜头被损坏在换上高倍物镜时应升高镜筒 D. 高倍镜比低倍镜看到的视野暗,但看到的细胞大,数量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物象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 【详解】A.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高倍镜下放大40倍是指视野中的长和宽分别放大40倍,A正确; B. 在使用高倍镜之前,首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然后将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的正中央,再换用高倍镜,高倍镜下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B错误; C. 高倍物镜比低倍物镜长,但换成高倍镜时不能升高镜筒,C错误; D. 高倍镜比低倍镜看到的视野暗,看到的细胞少而且大,D错误。 3.一场“毒黄瓜”引起的病疫曾在德国蔓延并不断扩散至各国,欧洲一时陷入恐慌。经科学家实验查明,这些黄瓜其实是受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污染”,食用后可引发致命的溶血性尿毒症,同时可影响到血液、肾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对这种可怕病原体的描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病原体为原核细胞,无细胞壁 B. EHEC细胞的遗传物质中含有的核苷酸种类是8种 C. EHEC细胞的核糖体在合成蛋白质时可能以20种氨基酸为原材料 D. 一个EHEC在生命系统中只属于细胞层次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大肠杆菌(EHEC)是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但含有DNA和RNA。 【详解】A. 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有细胞壁,A错误; B. EHEC的遗传物质是DNA,含有4种核苷酸,B错误; C. 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因此EHEC细胞的核糖体在合成蛋白质时可能以20种氨基酸为原材料,C正确; D. 一个EHEC既属于细胞层次,也属于个体层次,D错误。 4.细胞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是( ) A. 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 B. 细胞保持完整的结构 C. 细胞膜的流动性 D. 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细胞只有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详解】A.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但只有核质共存,才能保证细胞正常完成各项生命活动,A错误; B. 细胞的各种结构都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但是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正确的完成各项生命活动,B正确; C. 细胞膜的流动性不一定保证细胞正常完成各项生命活动,C错误; D. 细胞呼吸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细胞呼吸不能保证细胞一定能完成正常生命活动,D错误。 5.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含量关系可表示为c=a+b且a>b”的是( ) A. a非必需氨基酸种类、b必需氨基酸种类、c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 B. a叶绿体的内膜面积、b外膜面积、c叶绿体膜面积 C. a线粒体的内膜面积、b外膜面积、c线粒体膜面积 D. a叶肉细胞的自由水、b结合水、c细胞总含水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组成人体的氨基酸有20种,其中必须氨基酸是8种;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有双层膜结构,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来扩大内膜面积,叶绿体通过类囊体膜堆叠形成基粒扩大膜面积;细胞内的水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约占95.5%)和结合水(约占4.5%)。 【详解】A. c人体内氨基酸约有20种,b必需氨基酸有8种,a非必须氨基酸有12种,则 c=a+b且a>b,A正确; B. 叶绿体膜除了叶绿体内膜、外膜外,还有类囊体膜,应该是c>a+b,B错误; C. c线粒体具双层膜结构,a内膜和b外膜构成了线粒体的总膜面积c=a+b且a>b,C正确; D. c细胞内总含水量只有两种,a自由水和b结合水,c=a+b且a>b,D正确。 6. 以下哪种方法可以用来确定某种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矿质元素( ) A. 比较老叶和嫩叶中该元素的含量 B. 分析该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 C. 分析影响该元素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D. 观察全素营养液除去该元素前后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答案】D 【解析】 确定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对照实验是全素营养液和缺素营养液进行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营养液中生长发育情况。 7.下列关于硝化细菌、酵母菌、乳酸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都不含叶绿体,所以都不能直接利用二氧化碳来合成有机物 B. 都具有线粒体,所以都能够进行有氧呼吸 C. 都具有核糖体,所以都能够合成蛋白质 D. 都具有细胞膜,所以都具有生物膜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硝化细菌和乳酸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据此分析。 【详解】A. 硝化细菌能直接利用二氧化碳来合成有机物,A错误; B. 硝化细菌和乳酸菌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B错误; C. 三者都具有核糖体,都能合成蛋白质,C正确; D. 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但硝化细菌和乳酸菌是原核生物,无生物膜系统,D错误。 8.下图中甲、乙代表物质或结构,丙表示甲、乙两者的共性。则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 甲:真核细胞;乙:原核细胞;丙:都有细胞膜、细胞质、都有遗传物质DNA B. 甲:脱氧核糖核酸;乙:核糖核酸;丙:含氮碱基的种类一样、都有磷酸 C. 甲:糖原;乙:纤维素;丙:构成两者的基本单位(单体)都是葡萄糖 D. 甲:DNA;乙:ATP;丙:构成二者的物质都有磷酸和腺嘌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共同特点是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遗传物质都是DNA;DNA与RNA中的磷酸相同,碱基种类不完全相同,DNA特有的碱基是T,RNA特有的碱基是U;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二者都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DNA的组成成分有脱氧核糖、磷酸和A、G、C、T四种碱基,ATP的组成成分是核糖、磷酸和碱基A,据此分析。 【详解】A.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都有遗传物质DNA,A正确; B. 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都有磷酸,但含氮的碱基组成不一样,B错误; C. 构成糖原和纤维素的基本单位(单体)都是葡萄糖,C正确; D. DNA的组成成分中有磷酸和碱基A,ATP的组成成分也有磷酸和碱基A,因此二者都含有磷酸和腺嘌呤A,D正确。 9.图示是某多肽化合物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化合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氨基酸的不同种类主要是由②④⑥⑧决定的 B. ③⑤⑦的形成是在核糖体上完成的 C. 该物质为三肽化合物 D. 该多肽链在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5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图中①是氨基,②④⑥⑧是R基,③⑤⑦是肽键,⑨是羧基,图中多肽是四肽。 【详解】A. 氨基酸种类不同是由R基决定,即图中②④⑥⑧,A正确; B. ③⑤⑦表示肽键,氨基数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发生在核糖体上,B正确; C. 分析题图可知,该多肽中含有3个肽键,是由4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形成的四肽化合物,C错误; D. 该多肽中含有3个肽键,即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脱去了3分子水,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3×18=54,D正确。 10.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是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 B. 晒干的种子因自由水含量太低代谢缓慢而不易萌发 C. 葡萄糖、乳糖依次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产物 D. 脂肪包括磷脂、胆固醇和性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新陈代谢越旺盛,反之则越弱,但抗逆性增强;脂质主要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主要包括胆固醇、维生素D和性激素。 【详解】A.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A错误; B. 晒干的种子,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降低,细胞代谢活动减慢,不容易萌发,B正确; C. 细胞呼吸的产物的产物是CO2和H2O、或乳酸、或酒精和CO2,C错误; D. 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D错误。 11.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极强的致癌物质。有关研究发现它能引起细胞中的核糖体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这一结果直接导致( ) A. 分泌蛋白质的合成受到影响 B. 高尔基体被破坏 C. 中心体被破坏 D. 染色体被破坏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分析可知,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极强的致癌物质,能引起细胞中的核糖体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则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无法进入内质网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无法形成成熟的、具有一定功能的蛋白质。 【详解】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能合成蛋白质,合成后还需要内质网的加工和运输,因此核糖体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后,将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加工,A正确。 12.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酶体内可以合成多种水解酶,可吞噬处理细胞内衰老的细胞器 B. 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内的功能完全相同 C. 核糖体的形成都与核仁有关 D. 细菌细胞中的细胞器只含一种核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等,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原核生物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详解】A. 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在核糖体,A错误; B. 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内的功能不完全相同,B错误; C. 原核细胞中没有核仁,其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无关,C错误; D. 细菌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构成,D正确。 13. 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精子几乎不含细胞质,它们的寿命都很短,这一事实体现了( ) A. 环境因素的影响 B. 核、质的相互依存关系 C. 功能对寿命的影响 D. 遗传因素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大多数细胞器,精子成熟后丢失了大部分细胞质,它们的寿命都较短,体现了核、质相互依存关系,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结构的统一性,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14.科学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所利用的是细胞膜的哪种功能( ) A. 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的功能 B. 控制物质进出功能 C.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答案】B 【解析】 用台盼蓝染色,台盼蓝为细胞不需要的物质,活细胞不吸收,死细胞膜失去了活性,丧失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台盼蓝进入细胞,细胞才会被染成蓝色,所以该实验所利用的是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故选B。 15.下列有关教材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观察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可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确定细胞有丝分裂的时期 B.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可以用过氧化氢做底物进行实验 C. 为了更好的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应分别使用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试剂 D.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色素被破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应选择分生区细胞(分裂能力旺盛)作为实验材料;H2O2的分解易受温度的影响,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一般不以H2O2为底物;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加入少量CaCO3,可以中和细胞内的有机酸,防止有机酸使叶绿素破坏,从而起到保护色素的作用。 【详解】A. 小麦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会出现染色体,A错误; B. 温度的改变直接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所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以过氧化氢为底物,B错误; C.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应用甲基绿与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进行染色,C错误; D.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色素被破坏,D正确。 16.实验表明,对离体蛙的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心肌细胞对K+、C6H12O6的吸收量不受影响,但对Ca2+吸收量却明显减少。试分析,这种毒素可能的作用机理是( ) A. 改变了心肌细胞膜的结构,使膜的流动性加快,对物质的吸收加快 B. 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Ca2+载体蛋白的活性,使细胞吸收Ca2+的速率减慢 C. 抑制了心肌细胞内呼吸酶的活性,细胞的有氧呼吸降低,为主动运输提供的能量减少 D. 改变了心肌细胞膜两侧的Ca2+浓度,使细胞主动吸收Ca2+的速率降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心肌细胞吸收Ca2+、K+、C6H12O6等物质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现施用了某种毒素,但对K+、C6H12O6等的吸收则不受影响,说明没有影响细胞的呼吸供能,因此这种毒素的作用对象最可能是Ca2+载体,因为载体具有专一性。 考点: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17.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B. 一般在最适温度下保存酶,可以较长时间保持酶的活性 C. 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D. 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但机体内有两类基因,其中奢侈基因选择表达,管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因此不同细胞中可能含有相同的酶;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使反应速率加快,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 【详解】A. 同一种酶可以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如ATP合成酶、ATP水解酶等,A正确; B. 酶适于在低温下保存,以保持活性,B错误; C. 酶的催化作用的机理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C正确; D. 当酶起催化作用时是催化剂,当酶被分解时又是反应物,D正确。 18.将马铃薯块切成两半,各在其上挖个凹穴,穴内分别放两种溶液,一种是清水,另一种是0.3 g•mL-1的蔗糖溶液,液面一样高。一段时间后液面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a是蔗糖溶液,b是清水 ②a是清水,b是蔗糖浓液 ③图中c处细胞吸水 ④图中d处细胞吸水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的扩散,据图分析,a液面上升,b处液面下降,说明a是蔗糖溶液,b是清水。 【详解】渗透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因此一段时间后液面升高的是溶液浓度高的地方,故a是蔗糖溶液,b是清水,因此①正确、②错误;左图中a处液面升高了,表明c处细胞失水,③错误;右图中b的液面降低了,表明d处细胞吸水,④正确;故符合题意的有①④,D正确。 19.某加酶洗衣粉说明上注明用40~60℃的温水浸泡去污效果更佳,这说明酶的催化( ) A. 有高效性 B. 有特异性 C. 需要适宜的条件 D. 有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酶的催化需要有适宜的温度和PH值,由题意可知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本题选C。 考点:酶的特性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就不难得出答案。 20.如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中的a代表的是腺苷,b、c为高能磷酸键 B. 人体剧烈运动时,细胞中ATP的含量明显上升 C. 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产生ATP不一定需要光 D. ATP在酶1的作用下水解释放的能量不能转化为热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据图1分析,a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b、c表示高能磷酸键;酶1表示ATP水解酶,酶2表示ATP合成酶。 【详解】A. 图1中的A代表腺嘌呤,a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错误; B. 细胞中ATP和ADP含量保持动态平衡,故ATP的含量不会明显增多,B错误; C. 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合成ATP途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合成ATP不需在光下才能进行,C正确; D. ATP水解释放能量,可以转化成热能、光能、电能、机械能、渗透能等用于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D错误。 21.下列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及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把小鼠和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小鼠不会死亡——普利斯特利由此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在光照下吸收CO2,放出O2,从而更新了空气 B. 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以极细光束照射水绵,发现细菌集中到被光束照射的部位——恩格尔曼得出结论: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C. 萨克斯把绿叶放置在暗处几小时,再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用酒精脱绿之后再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曝光的一半呈深蓝色,遮光的一半没有颜色变化,证明了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D. 卡尔文用14C标记的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其放射性,发现了碳原子的转移途径为14CO2→14C3→(14CH2O)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①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②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③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④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进行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⑤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⑥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详解】A. 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更新空气,但并未说明更新了哪种成分,A错误; B. 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产物之一为氧气,B正确; C. 萨克斯的实验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C正确; D. 卡尔文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4C做实验,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即14CO2→14C3→(14CH2O),D正确。 22.用重铬酸钾检验发酵液中是否有酒精生成,正确的操作为 A. 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加0.5mL重铬酸钾溶液 B. 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向试管中加入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 C. 直接将0.5mL重铬酸钾倒入发酵液中 D. 用试管取2mL发酵液在酒精灯上加热,待温度降至常温时,再向试管中加入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酒精的检验原理是: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和酒精在常温下反应呈现灰绿色,在操作时,要先加酸形成酸性环境再加试剂。 【详解】A. 检测酒精需要在酸性环境下,A错误; B. 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向试管中加入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并轻轻振荡,使它们混合均匀,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B正确; C. 直接将0.5mL重铬酸钾倒入发酵液中会造成发酵液被污染,C错误; D. 检测酒精的生成不需要加热,D错误。 23.下列叙述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A. 放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吸能反应时总是伴随ATP的合成 B. 中耕松土,可以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 C. 蔬菜在低氧、干燥、低温的环境中,可延长保鲜时间 D. 剧烈运动时,人体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来自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答案】B 【解析】 【分析】 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农作物中耕松土可以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含量,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并能促进其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蔬菜应保存在低温、适宜的湿度和低氧条件下;人体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 【详解】A. 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放能反应时总是伴随ATP的合成,A错误; B. 中耕松土能够增加土壤的通气量,有利于植物的根系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 C. 疏菜保鲜应该是低温、适宜的湿度和低氧浓度,来抑制蔬菜的呼吸作用,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C错误; D. 剧烈运动时,人体细胞产生的CO2来自于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不产生CO2,D错误。 24.如图是[H]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转移的过程,下面对其分析不正确的是 A. ①产生的[H]可在②过程中将三碳化合物还原 B. 细胞呼吸中[H]经⑤转移到水中,其过程需氧气参与 C. 能形成ATP的过程有①②④⑤⑥ D. 长在向阳坡上的小麦比背阳坡上的小麦①过程旺盛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是水的光解,②是暗反应阶段,③是单糖形成多糖,④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⑤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⑥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⑦是多糖的水解。 【详解】A. ①光反应过程中的水的光解产生的[H]可用于②暗反应中将三碳化合物还原,A正确; B. ⑤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还原氢的氧化,其过程需氧气参与,B正确; C. ②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需消耗ATP,不合成ATP,④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的第二阶段不合成ATP,C错误; D. 长在向阳坡上的小麦,阳光充足,所以比背阳坡上的小麦①水的光解过程旺盛,D正确。 25.大象和小鼠的心脏大小差异巨大,但是组成大象和小鼠的心脏的细胞大小却无明显差异。这说明( ) A. 组成所有生物体的细胞大小都是一样 B. 和小鼠相比,大象的生长只依靠细胞数目的增多 C. 所有生物的生长都是依靠细胞数目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增大 D. 不同动物同类器官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数量的多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大象和小鼠的心脏大小差异巨大,但是组成大象和小鼠的心脏的细胞大小却无明显差异”,说明二者差异主要原因是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详解】A. 根据题意,“组成大象和小鼠的心脏的细胞大小却无明显差异”,不能说明组成所有生物体的细胞大小都是一样,A错误; B. 大象的生长依靠细胞数目的增多,也伴随有细胞的分化过程,B错误; C. 单细胞生物的生长过程中细胞数目没有增多,C错误; D. 组成不同动物同类器官的细胞大小无明显差异,则不同动物同类器官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数量的多少,D正确。 26.在细胞有丝分裂的一个周期(间、前、中、后、末期)中,下列现象最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 A. 染色体数目加倍和染色单体的形成 B. 着丝点的分裂和细胞质的分裂 C. 细胞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形成 D. DNA的复制和中心粒的复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①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②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③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④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⑤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 染色体数加倍发生在后期,而染色单体形成于间期,A错误; B. 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后期,而细胞质的分裂发生在末期,B错误; C. 细胞板在末期出现,而纺锤体形成于前期,C错误; D. DNA的复制和中心粒的复制都发生在间期,D正确。 27.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能通过连续观察同一细胞达到观察不同时期细胞分裂相的原因是 A. 实验时环境温度低,细胞分裂速度太慢 B. 在解离过程中,细胞已经死亡 C. 染色体着色太浅,细胞分裂时的变化不易观察到 D. 实验过程中,细胞缺乏营养供应,不再分裂 【答案】B 【解析】 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经过解离过程,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故选B。 28.下图表示细胞的一些生命历程和人的一些生命活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B. 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C. ③过程中细胞体积变大,细胞中核仁体积变大 D. ④细胞癌变后,癌细胞分裂周期延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是细胞增殖过程,该过程能使细胞数目增多;②是细胞分化过程,该过程能使细胞种类增多;③是细胞衰老过程,该过程属于正常的生命历程,对机体的有利的;④是细胞癌变过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详解】A. ①是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A正确; B. ②是细胞分化,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但遗传物质不变,B错误; C. ③是细胞衰老,该过程中细胞体积变小,C错误; D. ④是细胞癌变,癌细胞分裂旺盛,细胞周期变短,D错误。 29.下列关于“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的甲乙两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B. 实验中分别从两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代表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结合的过程 C. 每个小桶内两种色球比例须为1:1,准确模拟了雌、雄配子的比例 D. 每次抓取的小球需要重新放回,保证每次模拟过程中D、d出现概率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 实验中的甲乙两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A正确; B. 实验中分别从两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代表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结合的过程,B正确; C. 每个小桶内两种色球比例须为1:1,模拟的是成对的遗传因子,C错误; D. 每次抓取的小球需要重新放回,保证每次模拟过程中D、d出现概率相同,D正确。 30.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否定了融合遗传的观点 B. Aa个体形成配子A与配子a比为1:1,是分离定律的实质 C. 孟德尔发现F2分离比3:1是属于假说演绎法中“假说”的内容 D. 测交实验的结果与演绎预测结果相符,说明假说成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 孟德尔的实验结果及分析,有效地否定了融合遗传的观点,A正确; B.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的分离,Aa的植物产生的配子中A和a数量相等,B正确; C. “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孟德尔根据几组不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得出的实验结果,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C错误; D. 测交实验的结果与演绎预测结果相符,说明假说成立,D正确。 31.如图表示糖类的化学组成和种类,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中的三种糖类均可水解,其水解产物均不完全相同 B. ⑤既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也不能氧化分解供能 C. ④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人体可以将其消化为葡萄糖而吸收 D. ④、⑤分别为纤维素、肌糖原,二者均贮存能量,可作为贮能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可知:①是单糖,②是二糖,③是多糖,④是纤维素,⑤是肌糖原。 【详解】A. ②中的三种糖类均可水解,蔗糖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水解产物是葡萄糖,乳糖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半乳糖,其水解产物均不完全相同,A正确; B. ⑤是肌糖原,肌糖元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但可以氧化分解成乳酸,B错误; C. ④是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但人体不能将其消化,C错误; D. ④、⑤分别为纤维素、肌糖元,其中肌糖元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但纤维素是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是储能物质,D错误。 32.下列是为了探究酶的特性的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试验编号 探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① 酶的专一性 淀粉溶液、蔗糖溶液、蔗糖酶溶液,碘液 ②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③ 酶的高效性 氯化铁溶液、猪肝研磨液、H2O2溶液,卫生香 ④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A. 实验①②④ B. 实验①③④ C. 实验②③ D. 实验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探究酶的专一性、温度、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淀粉、还原糖的检测方法,通过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①用淀粉酶、淀粉、蔗糖酶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不可以用碘液检验,因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现象相同,不能说明淀粉酶对蔗糖是否起作用,所以该实验应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①错误; ②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用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最后用碘液检是否有淀粉剩余,②正确; ③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可用于探究酶的高效性,③正确; ④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不能用可溶性淀粉溶液,因为酸性条件下可溶性淀粉溶液会被酸水解,④错误;故符合题意的有②③,C正确。 33.如图表示细胞核的结构,下列关于细胞核的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和细胞代谢中心 B. 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中③可以控制物质出入 C. ⑥是大分子出入的通道,具有选择性 D. 细菌不具有该图所示结构,但细菌无丝分裂过程中也会出现DNA复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可知:①②③④⑤⑥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核膜、染色质、核仁和核孔。 【详解】A. 细胞代谢的中心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 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中无细胞核,B错误; C. ⑥是核孔,是大分子出入的通道,如RNA和蛋白质能通过,但DNA不能通过,因此核孔具有选择性,C正确; D. 细菌是原核生物,其分裂方式是二分裂,D错误。 34.下面有关实验中,表述正确的是( ) A. 盐酸可用于观察洋葱鳞片叶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 B. 浓硫酸为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与酒精的显色反应创造酸性环境条件 C. 盐酸水解口腔上皮细胞可改变膜的通透性,加速健那绿进入细胞将DNA染色 D. 酒精可用于对花生子叶所含脂肪进行鉴定实验,目的是洗去浮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死亡,在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等实验中使用;检测酒精的产生用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其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健那绿染液能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实验中,体积分数50%的酒精用于洗去苏丹Ⅲ染色剂染色后切片上的浮色。 【详解】A. 将临时装片放在盐酸中处理一段时间后,细胞会被盐酸杀死,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了,A错误; B. 溴麝香草酚蓝溶液鉴定的是二氧化碳,鉴定酒精用酸性的重铬酸钾,B错误; C. 健那绿用于线粒体染色,DNA染色的试剂是甲基绿,C错误; D. 用花生子叶为实验材料进行脂肪鉴定时,需用50%酒精溶液洗去浮色,D正确。 35.如图表示人体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的过程,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2所含水解酶的合成、加工需经过4→3→5 B. 图中2与6相互融合说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 图示过程体现了生物膜既有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 D. 线粒体均遭“损伤”的细胞不能产生ATP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1为溶酶体分解线粒体,2表示溶酶体,3表示内质网,4表示核糖体,5表示高尔基体,6表示线粒体。 【详解】A. 图中2为溶酶体,其中所含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因此需经过4核糖体→3内质网→5高尔基体,A正确; B. 2溶酶体与6线粒体相互融合说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 C. 图示过程体现了生物膜既有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C正确; D. 能产生ATP的结构有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因此线粒体均遭“损伤”的细胞也能产生ATP,D错误。 36.细胞的癌变受多种致癌因子的作用,TGF-β1-Smads是一条抑制肿瘤的信号传递途径。研究表明,胞外蛋白TGF-β1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转移 B. 病毒致癌因子的作用原理是它们含有病毒致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 C. 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 D. 没有患癌症的人体细胞染色体上没有与癌变有关的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和动物细胞染色体上原本就存在与癌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详解】A. 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使细胞之间的粘着性降低,因此易分散转移,A正确; B. 由题意“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可知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B正确; C. 靶基因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故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C正确; D. 人体所有细胞中都有与癌变有关的基因,D错误。 37.“细胞核重编程”是指将人类成熟的体细胞重新诱导回干细胞状态,它们就有再分化形成多种类型细胞的可能,可应用于临床医学。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干细胞分化成多种类型的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B. 细胞核重编程和干细胞的再分化均与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相关 C.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D. 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全能性是以细胞形成个体为标志的;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过程。 【详解】A. 干细胞分化成多种类型的细胞时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 B. 细胞核重编程和干细胞的再分化均与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相关,B正确; C.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C正确; D. 细胞分化是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过程,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D正确。 38.下图表示蝴蝶兰在正常和长期干旱条件下 CO2吸收速率的日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长期干旱条件下,叶肉细胞在0~4时不能产生ATP和[H] B. 长期干旱条件下,叶肉细胞在10~16时不能进行暗反应 C. 正常条件下,12时CO2吸收速率最快,植株干重最大 D. 长期干旱条件下,蝴蝶兰可通过夜间吸收CO2以适应环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0~4时没有光照,叶肉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但可以进行呼吸作用,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一、二两个阶段会产生[H],三个阶段都能产生ATP,A项错误;据图可知,在长期干旱条件下,蝴蝶兰可以在夜间吸收CO2并贮存在细胞中,以适应环境,10~16时,虽然CO2的吸收速率为0,但由于叶肉细胞中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CO2,所以仍能进行暗反应,故B项错误,D项正确;正常条件下,12时CO2吸收速率最快,只能说明此时光合作用最强,但16时之后植株的净光合速率仍大于0,说明植株仍在积累有机物,干重增加,所以植株干重在20点之前与横轴的交点处最大,故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9.图1、图2分别表示甲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甲乙生物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图4表示乙种生物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1所示甲种生物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中共有0条姐妹染色单体 B. 图1所示细胞处于图3中BC段;完成图3中CD段变化的细胞分裂时期是后期 C. 乙种生物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图4中d所示的情况 D. 图4中a可对应图3中的BC段;图4中c对应图3中的AB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1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2细胞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析图3,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1个变为2个,是由于间期DNA的复制;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 个变为1个,是由于后期着丝点的分裂;分析图4,a、c中染色体:DNA=1:1,b中染色体:DNA=1:2,d中染色体:DNA=2:1,这种情况不存在。 【详解】A. 图1所示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中共有0条姐妹染色单体,A正确; B. 图1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对应于图3中BC段;图3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B正确; C.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的数量关系是1:2或1:1,不可能出现2:1的比例关系,C正确; D. 图4中a、c表示染色体与DNA含量相等,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图a对应于图3中的CD段,图c对应于图3中的OA段,D错误。 40.将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纯合显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另将玉米(雌雄异花)一对相对性状纯合显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则隐性纯合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 A. 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B. 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 C. 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D. 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豌豆为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据此分析。 【详解】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植株,所以隐性纯合植株所产生F1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是风媒花,隐性纯合植株上可接受来自纯合显性植株和纯合隐性植株的花粉,从而产生显性性状后代和隐性性状后代,C正确。 41.以下是生物体内四种有机物的组成与功能关系图,如图1,请据图回答: (1)小麦种子细胞中,物质A是______________,物质E是______________。艾滋病毒中的H彻底水解后可以得到________种产物。 (2)相同质量的E和F彻底氧化分解,耗氧量较多的是___________。 (3)若a个C物质组成b条链,组成某种物质G,该物质G至少含有氧原子的个数是________。若G是一条含121个氨基酸构成的链状结构,其中含5个甘氨酸(其R基为-H),分别位于26、71、72、99、121位(见下图)。 肽酶E1专门水解甘氨酸羧基端的肽键,肽酶E2专门水解甘氨酸氨基端的肽键。肽酶E1完全作用后产生的多肽中,至少有________个羧基。 (4)图二表示小麦开花数天后测定的种子中主要物质的变化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①小麦成熟种子中主要的有机营养物质是________,检测可溶性还原糖的试剂是_________,可溶性还原糖的多少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 ②种子成熟时,淀粉的形成与一种磷酸化酶的活性有密切关系,为了验证磷酸化酶是否为蛋白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试管中加入2ml________,对照组试管中加入_______,然后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双缩脲试剂,如果实验组试管中同样出现____________现象,则证明磷酸化酶是蛋白质。 【答案】 (1). 葡萄糖 (2). 淀粉 (3). 6 (4). F (5). a+b (6). 4 (7). 淀粉 (8). 斐林试剂 (9). 砖红色的深浅 (10). 磷酸化酶溶液 (11). 等量的蛋清溶液 (12). 紫色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一可知,E是多糖,A是葡萄糖;F是脂肪,B是甘油和脂肪酸;G是蛋白质,C是氨基酸;H是核酸,D是核苷酸;分析图二可知,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蔗糖和还原糖的含量逐渐降低,淀粉的含量逐渐升高,蛋白质的含量基本不变,种子成熟后,淀粉含量最高,占干重的80%左右。 【详解】(1)在小麦种子细胞中,物质A是葡萄糖,物质E是淀粉。艾滋病毒是RNA病毒,RNA的基本组成成分是核糖、磷酸和A、G、C、U四种碱基,因此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核糖、磷酸和A、G、C、U四种碱基,共6种产物。 (2)与糖类相比,脂肪中含有较多的H,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多;E是糖,F是脂肪,故相同质量的E和F彻底氧化分解,耗氧量较多的是F。 (3)a个氨基酸形成b条肽链脱去的水分子数是(a-b),因此物质G至少含有氧原子的个数是2a-(a-b)=a+b个。若G是一条含121个氨基酸构成的链状结构,其中含5个甘氨酸(其R基为-H),分别位于26、71、72、99、121位,肽酶E1专门水解甘氨酸羧基端的肽键,肽酶E2专门水解甘氨酸氨基端的肽键,肽酶E1完全作用后产生的多肽组成有1-26、27-71、73-99、100-121,共4条链,故至少含有4个羧基。 (4)①分析图二可知,小麦成熟种子中主要的有机营养物质是淀粉;检测还原糖常用的试剂是斐林试剂,可溶性还原糖的多少可以通过砖红色的深浅程度来判断。 ②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磷酸化酶是否为蛋白质,该实验的原理是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反应,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实验设计的思路是:实验过程中实验组试管中加入2mL磷酸化酶溶液,对照组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蛋清溶液,然后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观察出现的颜色反应,如果实验组试管中同样出现紫色,则证明磷酸化酶是蛋白质。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中有机物的种类、基本单位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解题时首先根据有机大分子的功能确定大分子的种类,进而确定基本单位,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获取信息并利用题图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42.某校生物兴趣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某植物花冠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设计了如下实验:将花冠切成长度和宽度相同的细条,测定其长度并记录.再将其分为a、b、c、d、e和f六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并记录,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 (1)实验原理:花冠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水分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方式进出细胞。当____________时,细胞吸水,反之,则失水。 (2)根据实验结果可知,______组(填字母)的花冠细胞处于失水状态。若将这些花冠细胞制作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后细胞吸水能力最弱的细胞是________组(填字母)。 (4)根据实验结果,该植物花冠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处于相当于实验中的蔗糖溶液浓度________mol.L-1之间。 【答案】 (1). 渗透作用(或自由扩散) (2). 外界溶液浓度(或蔗糖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3). def (4). 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或质壁分离) (5). 外界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 (6). a (7). 0.4—0.5 【解析】 【分析】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根据题图可知,纵坐标为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当两者比例大于1时,表明发生了质壁分离,因此发生质壁分离的有d、e、f。 【详解】(1)实验原理:花冠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水分主要通过渗透作用方式进出细胞。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反之则失水。 (2)根据实验结果可知,d、e、f 的花冠细胞处于失水状态。若将这些花冠细胞制作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外界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a组吸水最多,实验后细胞吸水能力最弱的细胞是a组。 (4)根据实验结果,该植物花冠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处于介于c、d组之间,即相当于实验中的蔗糖溶液浓度0.4~0.5mol.L-1之间。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质壁分离原理和现象结合图表进行分析,难度不大。 43.某科学工作者为探究西红柿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首先取若干生长状况相同的西红柿植株,平均分为7组,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实验开始时测定CO2的浓度,12小时后再次测定CO2的浓度。实验结果如下表:(已知该植物呼吸的最适温度为30℃,光合的最适温度为25℃,不考虑微生物对实验数据的影响) 组别 温度(℃) 光照强度:普通阳光(%) 开始时的CO2浓度(%) 12小时后 CO2浓度(%) 1 30 0 0.350 0.368 2 30 10 0.350 0.350 3 30 20 0.350 0.306 4 30 40 0.350 0.289 5 30 60 0.350 0.282 6 30 80 0.350 0.280 7 30 95 0.350 0.279 请分析回答: (1)西红柿进行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在暗反应阶段中,叶片通过______(填结构)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暗反应阶段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光反应阶段中叶绿体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________光用于光合作用。 (2)上述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写出该实验设计的一种无关变量:_____________。 (3)实验中第1组在12小时后 CO2 浓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第2组的条件下,番茄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此条件下番茄根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第7组植株突然移至第4组的条件下,短时间内C5化合物的含量会_______(不变/增加/减少),若将第7组温度降为25℃进行实验,和30℃的条件下相比,12小时后再次测定CO2的浓度将________(不变/增加/减少)。 (5)该实验设计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西红柿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 【答案】 (1). 气孔 (2). 叶绿体基质 (3). 蓝紫 (4). 光照强度 (5). 温度 (6). 细胞呼吸产生了CO2 (7). 大于 (8). 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9). 减少 (10). 减少 (11). 不能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西红柿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应变量是容器中CO2的浓度,其他如实验温度等是无关变量。 【详解】(1)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中,叶片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暗反应阶段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光反应阶段中叶绿体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2)据分析可知,上述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无关变量有温度等。 (3)实验中第1组光照强度时0,在12小时后 CO2浓度比开始时高,变化的原因是细胞呼吸产生了CO2,第2组的条件下,实验12h后CO2浓度没有改变,说明该阶段过程中番茄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由于只有叶肉细胞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整个植株都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因此番茄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叶肉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此条件下番茄根细胞通过呼吸产生ATP,故产生ATP的场所有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4)若将第7组植株突然移至第4组的条件下,即光照强度突然降低,则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减少,导致C3的还原变慢,产生的C5化合物的含量会减少;若将第7组温度降为25℃进行实验,和30℃的条件下相比,呼吸作用强度降低,则净光合作用比原来增强,因此12小时后再次测定CO2的浓度将减少。 (5)实验中从第1组到第7组中CO2浓度都在一直下降,说明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故该实验设计不能确定西红柿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过程,考查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44.某雌雄同花植物中红果、黄果是一对相对性状,D控制显性性状,d控制隐性性状,如图所示,根据遗传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亲代P的红果植株与黄果植株杂交的操作过程为:去雄→套袋→_____________ →再套袋,去雄的个体做__________(填父本或母本),套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果、黄果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1红果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F2代中红果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 (4)亲代P的两个个体的杂交相当于_______________(交配类型)。 (5)将F2中的红果植株与X植株进行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__________________。 (6)对F1中的一株红果植株用某种试剂处理,经检测发现其花粉中含D基因的配子只有1/2有受精能力,将这种处理后的红果植株自交,后代中能够稳定遗传的红果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授粉 (2). 母本 (3). 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 (4). 红果 (5). F1中红果自交发生性状分离 (6). Dd (7). 3/8 (8). 测交 (9). 红果:黄果=2:1 (10). 1/6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F1红果自交后代出现黄果,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红果相对于黄果为显性性状,且F1红果的基因型为Dd,则P中红果的基因型为Dd,P、F1和F2中黄果的基因型均为dd,F2中红果的基因型为DD或Dd。 【详解】(1)亲代P的红果植株与黄果植株杂交的操作过程为:去雄→套袋→授粉→再套袋,去雄的个体做母本,套袋的目的是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 (2)F1中红果自交发生性状分离,故红果、黄果中显性性状是红果。 (3)据分析可知,F1中红果的基因型是Dd、黄果为dd,Dd自交后代为1/4DD、2/4Dd、1/4dd,dd自交后代都是dd,故F2代中红果所占比例为3/8。 (4)亲代P的两个个体的杂交为DD×dd,相当于测交。 (5)X为dd,将F2中的红果植株(1/3DD、2/3Dd)与X植株进行杂交,后代中dd=1/3,故性状分离比为红果:黄果=2:1。 (6)对F1 中的一株红果植株即Dd用某种试剂处理,经检测发现其花粉中含D基因的配子只有1/2有受精能力,则该植株产生的能正常受精的雄配子为D:d=1:2,雌配子中D:d=1:1,将这种处理后的红果植株自交,后代中能够稳定遗传的红果植株即DD所占比例为1/3×1/2=1/6。 【点睛】本题结合遗传图解,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各个体的基因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