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红兴隆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红兴隆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红兴隆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B.人体各器官和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网络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很强,外界环境的剧变不会引起内环境稳态的失衡 ‎2.不属于动物体内环境成分的是(  )‎ A.乙酰胆碱 B.胰岛素 C.胰蛋白酶 D.抗体 ‎3.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结构示意图,a、b、c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处渗透压既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也与无机离子含量有关 B.人体内所有细胞必须通过①②③④构成的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③与②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①和②相比,前者化学成分中蛋自质含量通常较高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剧烈运动时血浆pH显著下降 B.内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C.血红蛋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D.内环境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存所必需的 ‎5.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会(  )‎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6.下列有关机体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稳态遭到破坏后可能导致疾病 D.稳态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7.如图表示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与维持体温恒定有关的激素调节过程,下列各项说明中错误的是(  )‎ A.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当丙增多时会抑制甲的分泌 B.乙为促甲状腺激素,当丙增多时乙的分泌量会随之而增加 C.丙为甲状腺激素,它能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D.人体内激素含量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8.下列关于不同生命现象间联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反射的必要条件 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内环境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 ‎9.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粘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10.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  )‎ A.淋巴因子 B.吞噬细胞 C.淋巴细胞 D.抗体 ‎11.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抗体 B.吞噬细胞可参与的特异性免疫 C.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12.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13.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14.如图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某植物根、芽、茎生长影响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该植物芽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此时该植物芽不生长 B.若该植物茎表现出向光生长,则该植物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一定小于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C.据图可知,生长素对该植物根、芽、茎生长的影响都是低浓度抑制生长,高浓度促进生长 D.据图可知,该植物的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大小关系为茎>芽>根 ‎15.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 B.顶端优势现象、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都说明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激素调节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唯一方式 D.生长素和乙烯在植物体的各器官中都有分布 ‎16.下列有关达尔文、拜尔、温特发现生长素贡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尔文发现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具有向光性 B.温特通过琼脂块对照实验,发现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C.达尔文发现了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 D.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17.生产上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单子叶植物 B.曲线②表示单子叶植物 C.曲线①②都表示单子叶植物 D.曲线①②都表示双子叶植物 ‎18.图甲为某种鼠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图乙为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e段鼠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图甲中的c点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刻 C.改变空间和资源条件会使图甲中K值改变 D.图甲中e点对应图乙中t1,此时鼠群增长速率最大 ‎19.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小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C.调查区域内种群之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 D.修整过的草坪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20.下面是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操作正确的是(  )‎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 ③计数 ④计算种群密度 ⑤丈量.‎ A.①③②④ B.①⑤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21.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大于稳定型种群的出生率 B.自然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种间关系一般会越来越复杂 C.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宜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D.“J”型增长种群的数学模型中λ大于1,并且是一定值 ‎2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负反馈调节 C.食物链和食物网 D.生态系统组份的复杂性 ‎23.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不断增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性不断增强 B.初生演替就是指在从未被植物覆盖的地方发生群落演替 C.只要时间足够,群落演替最终都形成森林群落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均存在影响 ‎24.下列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恢复原状的能力越弱 B.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C.在捕食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相同 D.如果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 ‎25.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台盼蓝染色排除法可鉴别小麦种子细胞是死细胞还是活细胞 B.萨顿和摩尔根分别用类比推理法和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标志重捕法用于调查一块草地上蚜虫、跳蝻的密度 D.探索生根粉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提前进行预实验可大大减小实验误差 ‎26.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到草上的太阳能 B.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光能 C.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CO2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 D.图示食物网含有2条食物链 ‎2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信息传递仅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C.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D.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28.某地由于围湖造田导致水域面积大量减少,实行退耕还湖工程后湿地面积不断增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湖泊中所有的鱼类构成一个种群 B.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比农田强 C.退耕还湖引发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D.湖泊中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构成食物链 ‎29.如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B.绵羊数量达到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 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 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30.如图表示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 ‎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④K值为环境容纳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 ‎ 二、非选择题:(共5道答题,每题8分.除特殊标识外,每空1分,共40分)‎ ‎31.图甲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某种植物芽生长情况的影响,图乙为某植株的一段幼嫩枝条,请回答问题:‎ ‎(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主要的合成部位是  .从图甲中可以看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出  的特点,因此在农业生产上利用生长素时应特别注意生长素的浓度.‎ ‎(2)要使②处的芽萌动、加快生长,常用的有效方法是  .‎ ‎(3)图乙中①、②两处的生长素浓度分别对应图甲曲线上  点和  点.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  向  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这种单方向的运输称为  .‎ ‎32.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  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  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  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分析图可知,屈肘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填字母).‎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使血浆中的  和液体渗出,导致组织间隙液体积聚.‎ ‎(4)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  (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  .‎ ‎33.如图甲表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性模型.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的关系称为  .‎ ‎(2)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冻原生态系统  .‎ ‎(3)图乙中 A、B、C、D 合称为  ,碳在其内以  的形式进行流动.‎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飞蛾扑火”分别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  功能.‎ ‎34.某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A、B、C、D、E五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的单位相同).‎ 种群 A B C D E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共有  条食物链.‎ ‎(2)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  ,B和C的种间关系是  ,与森林生态系统比较,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填“高”或“低”).‎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填具体数字).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到小数点后1位).‎ ‎(4)表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 ‎35.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城市的水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新思路,根据如图回答相关问题.‎ ‎(1)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芦苇、绿藻、黑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  (成分),芦苇、绿藻、黑藻分布于不同水层,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在结构上有明显的  现象.‎ ‎(2)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  和  .‎ ‎(3)人工湿地可以净化城市污水,但对污水排放量还要加以控制,原因是  .‎ ‎(4)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  .‎ ‎(5)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  .‎ ‎ ‎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红兴隆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B.人体各器官和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网络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很强,外界环境的剧变不会引起内环境稳态的失衡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知识.‎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集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A正确;‎ B、人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C正确;‎ D、人维持稳态的条件能力是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错误.‎ 故选:D.‎ ‎ ‎ ‎2.不属于动物体内环境成分的是(  )‎ A.乙酰胆碱 B.胰岛素 C.胰蛋白酶 D.抗体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中的物质,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组成内环境的物质.‎ ‎【解答】解:A、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胰岛素可以存在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正确;‎ C、胰蛋白酶存在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抗体可以存在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正确.‎ 故选:C.‎ ‎ ‎ ‎3.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结构示意图,a、b、c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处渗透压既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也与无机离子含量有关 B.人体内所有细胞必须通过①②③④构成的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③与②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①和②相比,前者化学成分中蛋自质含量通常较高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是人体某种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其中a是毛细血管;b是组织细胞;C是毛细淋巴管;①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②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解答】解:A、血浆渗透压既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也与无机离子含量有关,A正确;‎ B、内环境由①血浆、②组织液和④淋巴组成,而且人体内少数细胞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如小肠薄膜上皮细胞可直接从肠腔中吸收营养物质,B错误;‎ C、③与②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C正确;‎ D、血浆的化学成分中蛋白质含量通常比组织液高,D正确.‎ 故选:B.‎ ‎ ‎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剧烈运动时血浆pH显著下降 B.内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C.血红蛋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D.内环境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存所必需的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因为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在剧烈运动时血浆pH不会显著下降,A错误;‎ B、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B错误;‎ C、血红蛋白存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存所必需的,D正确.‎ 故选:D.‎ ‎ ‎ ‎5.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会(  )‎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 ‎【解答】解: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兴奋传向神经中枢的通路正常,所以针刺会有感觉,但传出神经受损,效应器不能接受信号,所以不能运动.‎ 故选:B.‎ ‎ ‎ ‎6.下列有关机体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稳态遭到破坏后可能导致疾病 D.稳态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条件,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A正确;‎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稳态遭到破坏后可能导致疾病,C正确;‎ D、稳态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错误.‎ 故选:D.‎ ‎ ‎ ‎7.如图表示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与维持体温恒定有关的激素调节过程,下列各项说明中错误的是(  )‎ A.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当丙增多时会抑制甲的分泌 B.乙为促甲状腺激素,当丙增多时乙的分泌量会随之而增加 C.丙为甲状腺激素,它能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D.人体内激素含量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 ‎1、甲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促甲状腺激素,丙表示甲状腺激素.‎ ‎2、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3、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据图分析,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当丙增多时通过负反馈调节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正确;‎ B、图中乙为促甲状腺激素,丙增多时乙的分泌量会减少,B错误;‎ C、丙为甲状腺激素,它能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同时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 D、体内激素含量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B.‎ ‎ ‎ ‎8.下列关于不同生命现象间联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反射的必要条件 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内环境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物种的概念与形成;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A、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反射的必要条件,A正确;‎ 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正确;‎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正确;‎ D、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D.‎ ‎ ‎ ‎9.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粘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非特异性免疫:‎ ‎(1)概念:是指长期进化形成,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是免疫的基础. ‎ ‎(2)特点: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不具专一性,不具特殊针对性;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较弱.‎ ‎(3)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2、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出生后形成;具专一性,具特殊针对性;出现慢,针对性强,强度较强.‎ ‎【解答】解:A、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发生非特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A正确;‎ B、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B错误;‎ C、特异性免疫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C正确;‎ D、非特异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D正确.‎ 故选:B.‎ ‎ ‎ ‎10.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  )‎ A.淋巴因子 B.吞噬细胞 C.淋巴细胞 D.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T、B);‎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等.‎ ‎【解答】解:A、淋巴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不属于免疫细胞,A错误;‎ B、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不是吞噬细胞,B错误;‎ C、淋巴细胞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细胞,C正确;‎ D、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不属于免疫细胞,D错误.‎ 故选:C.‎ ‎ ‎ ‎11.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抗体 B.吞噬细胞可参与的特异性免疫 C.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分为三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由淋巴器官、淋巴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其中第一、第二道防线是先天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形成的,只针对一种病原体起作用,是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A、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A正确;‎ B、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B正确;‎ C、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错误;‎ D、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效应T细胞免疫的,属于细胞免疫,D正确.‎ 故选:C.‎ ‎ ‎ ‎12.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分析甲图,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加大,一条生长曲线受到抑制,这属于根的生长曲线(因为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另一条生长曲线为茎,P点属于根的曲线,P点含义是随生长素浓度升高,生长变慢,故为d点(重力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甲图显示P点浓度时生长lcm所需时间较多,即促进作用很弱.乙图中由于重力的影响,对根来说:c点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的较快;d点因重力影响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使该侧细胞伸长生长慢.对茎来说:生长素的浓度a点<b点,a点和b点都促进茎的生长,其中b点生长更快些.因此,甲图P点最可能对应乙图中的d点.‎ 故选:D.‎ ‎ ‎ ‎13.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植物激素: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解答】解: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如茎尖产生生长素能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生长,故A正确;‎ B、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具分生能力的组织,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而色氨酸是植物体内生长素生物合成的重要的前体物质,故B正确;‎ C、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两者可对同一细胞起作用,故C正确;‎ D、低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D.‎ ‎ ‎ ‎14.如图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某植物根、芽、茎生长影响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该植物芽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此时该植物芽不生长 B.若该植物茎表现出向光生长,则该植物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一定小于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C.据图可知,生长素对该植物根、芽、茎生长的影响都是低浓度抑制生长,高浓度促进生长 D.据图可知,该植物的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大小关系为茎>芽>根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图中曲线表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答】解:A、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该植物芽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此时该植物芽的生长不受生长素的影响,A错误;‎ B、若该植物茎表现出向光生长,则该植物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运输到背光测,且生长速度慢于背光测,因此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一定小于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B正确;‎ C、据图可知,生长素对该植物根、芽、茎生长的影响都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C错误;‎ D、据图可知,该植物的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大小关系为根>芽>茎,D错误.‎ 故选:B.‎ ‎ ‎ ‎15.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 B.顶端优势现象、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都说明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激素调节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唯一方式 D.生长素和乙烯在植物体的各器官中都有分布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也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如在韧皮部的运输、受到单侧光照时的横向运输等;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在较低浓度范围内具有促进作用,在较高浓度范围内具有抑制作用.‎ ‎2、植物在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每一种激素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根本上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解答】解:A、在植物体内生长素既进行极性运输,也进行非极性运输,A错误;‎ B、茎的背地性是由于重力作用,使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作用弱引起的,不能体现高浓度抑制的过程,因此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B错误;‎ C、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C错误;‎ D、生长素和乙烯在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乙烯在成熟的组织处较多,D正确.‎ 故选:D.‎ ‎ ‎ ‎16.下列有关达尔文、拜尔、温特发现生长素贡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尔文发现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具有向光性 B.温特通过琼脂块对照实验,发现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C.达尔文发现了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 D.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 ‎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篇传递给下部.‎ ‎(3)拜尔试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的试验:试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5)郭葛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解答】解:A、达尔文发现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具有向光性,A正确;‎ B、温特通过琼脂块对照实验,发现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B正确;‎ C、达尔文发现了植物的向光性,没有发现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C错误;‎ D、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正确.‎ 故选:C.‎ ‎ ‎ ‎17.生产上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单子叶植物 B.曲线②表示单子叶植物 C.曲线①②都表示单子叶植物 D.曲线①②都表示双子叶植物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是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图中曲线①在浓度低时促进作用明显,而曲线②在浓度高时促进作用明显,所以代表单子叶作物的是曲线②,代表双子叶杂草的是曲线①.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D左右,此时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对双子叶杂草起抑制作用,但对单子叶作物起促进作用.‎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长素作用因植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图中①表示双子叶植物,②表示单子叶植物.对应D点的高浓度生长素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而对单子叶植物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生长.‎ 故选B.‎ ‎ ‎ ‎18.图甲为某种鼠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图乙为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e段鼠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图甲中的c点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刻 C.改变空间和资源条件会使图甲中K值改变 D.图甲中e点对应图乙中t1,此时鼠群增长速率最大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图分析,甲表示S型曲线,乙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解:A、图甲中ae段鼠群的数量一直是增加的,所以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 B、图甲中的c点种群的数量为,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不易防治鼠害,B错误;‎ C、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C正确;‎ D、图甲中的c点种群的数量为,对应图乙中t1,此时鼠群增长速率最大,D错误.‎ 故选:C.‎ ‎ ‎ ‎19.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小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C.调查区域内种群之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 D.修整过的草坪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2、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计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二是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 ‎【解答】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A错误;‎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B错误;‎ C、不同的种群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故各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可能属于群落的研究问题,C正确;‎ D、草原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C.‎ ‎ ‎ ‎20.下面是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操作正确的是(  )‎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 ③计数 ④计算种群密度 ⑤丈量.‎ A.①③②④ B.①⑤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解答】解: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样方法的一般步骤是:①确定调查对象;②选取样方;③计数;④计算种群密度.‎ 故选:D.‎ ‎ ‎ ‎21.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大于稳定型种群的出生率 B.自然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种间关系一般会越来越复杂 C.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宜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D.“J”型增长种群的数学模型中λ大于1,并且是一定值 ‎【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探究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时,采用抽样检测法.‎ ‎2、增长率=(增长后的值﹣增长前的值)/增长前的值;增长速率=(增长后的值﹣增长前的值)/时间.‎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A、年龄结构增长型种群的增长率大于衰退型种群的增长率,增长率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故无法判断出生率的大小,A错误;‎ B、群落的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不断调整,关系变复杂,B正确;‎ C、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计算其平均值,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C正确;‎ D、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增长率应该是λ﹣1,“J”型曲线增长率应该>0,即λ值>1,D正确.‎ 故选:A.‎ ‎ ‎ ‎2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负反馈调节 C.食物链和食物网 D.生态系统组份的复杂性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解答】解: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通常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故选:B.‎ ‎ ‎ ‎23.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不断增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性不断增强 B.初生演替就是指在从未被植物覆盖的地方发生群落演替 C.只要时间足够,群落演替最终都形成森林群落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均存在影响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群落演替的特点可描述为:‎ ‎(1)群落发展有顺序、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 ‎(2)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 ‎(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形成顶极群落.‎ ‎3、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解答】解:A、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可能会减少,A错误;‎ B、初生演替就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B错误;‎ C、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最终不能形成森林群落,C错误;‎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均存在影响,D正确.‎ 故选:D.‎ ‎ ‎ ‎24.下列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恢复原状的能力越弱 B.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C.在捕食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相同 D.如果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解:A、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恢复原状的能力越弱,A正确;‎ B、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以位于多条食物链上,因此一种生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B正确;‎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他营养级生物通过捕食获得能量,C错误;‎ D、如果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D正确.‎ 故选:C.‎ ‎ ‎ ‎25.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台盼蓝染色排除法可鉴别小麦种子细胞是死细胞还是活细胞 B.萨顿和摩尔根分别用类比推理法和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标志重捕法用于调查一块草地上蚜虫、跳蝻的密度 D.探索生根粉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提前进行预实验可大大减小实验误差 ‎【考点】生物膜的功能特性;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有关实验方法或试剂使用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A、台盼蓝染料不能通过活细胞膜,可通过死细胞膜,所以不着色的细胞是活细胞,着色的细胞是死细胞,A正确;‎ B、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错误;‎ C、样方法用于调查一块草地上蚜虫、跳蝻的密度,C错误;‎ D、探索生根粉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要做预实验,其目的缩小浓度范围,减少浪费,D错误.‎ 故选:A.‎ ‎ ‎ ‎26.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到草上的太阳能 B.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光能 C.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CO2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 D.图示食物网含有2条食物链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分析食物网可知,该食物网有2条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和草→兔→猫头鹰;草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由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含碳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形成二氧化碳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 B、太阳能被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形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进入生物群落,进行能量的传递、转化和散失,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光能,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的碳循环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C正确;‎ D、由分析可知,该食物网有2条食物链,D正确.‎ 故选:A.‎ ‎ ‎ ‎2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信息传递仅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C.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D.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B正确;‎ C、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C正确;‎ D、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A.‎ ‎ ‎ ‎28.某地由于围湖造田导致水域面积大量减少,实行退耕还湖工程后湿地面积不断增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湖泊中所有的鱼类构成一个种群 B.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比农田强 C.退耕还湖引发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D.湖泊中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构成食物链 ‎【考点】人工湿地的作用.‎ ‎【分析】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 ‎2、群落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 ‎4、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 ‎【解答】解:A、种群是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湖泊中所有的鱼类不止一种,A错误;‎ B、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较多,营养结构较复杂,故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B正确;‎ C、退耕还湖引发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 D、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故湖泊中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由于缺少生产者,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D错误.‎ 故选:B.‎ ‎ ‎ ‎29.如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B.绵羊数量达到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 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 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 ‎【分析】据图分析,一个绵羊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成S型,即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解: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 B、绵羊数量达到时,绵羊的增长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B错误;‎ 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C正确;‎ 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 故选:C.‎ ‎ ‎ ‎30.如图表示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 ‎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④K值为环境容纳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解:①J型曲线与S型曲线间差值表示环境阻力,即被淘汰的个体数,①正确;‎ ‎②a种群数量无限增加,表示“J”型曲线,b曲线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表示“S”型曲线,②正确;‎ ‎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③正确;‎ ‎④K值表示该环境下对于该种生物的最大数量,即环境容纳量,当环境条件改变时K值会发生波动,④正确.‎ 故选:D.‎ ‎ ‎ 二、非选择题:(共5道答题,每题8分.除特殊标识外,每空1分,共40分)‎ ‎31.图甲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某种植物芽生长情况的影响,图乙为某植株的一段幼嫩枝条,请回答问题:‎ ‎(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主要的合成部位是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从图甲中可以看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出 两重性 的特点,因此在农业生产上利用生长素时应特别注意生长素的浓度.‎ ‎(2)要使②处的芽萌动、加快生长,常用的有效方法是 去掉顶芽 .‎ ‎(3)图乙中①、②两处的生长素浓度分别对应图甲曲线上 A 点和 B 点.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 形态学上端 向 形态学下端 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这种单方向的运输称为 极性运输 .‎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2、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3、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 ‎【解答】解:(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从图甲中可以看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即两重性.‎ ‎(2)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而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产生顶端优势,要使②处的芽萌动、加快生长,常用的有效方法是去掉顶芽.‎ ‎(3)图乙中①为顶芽,此处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浓度,②为侧芽,此处的生长素浓度是抑制生长的浓度,两处的生长素浓度分别对应图甲曲线上A、B点.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这种单方向的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故答案为:‎ ‎(1)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两重性 ‎(2)去掉顶芽 ‎(3)A B 形态学上端 形态学下端 极性运输 ‎ ‎ ‎32.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 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 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 突触小泡 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 (特异性)受体 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分析图可知,屈肘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b (填字母).‎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使血浆中的 蛋白质 和液体渗出,导致组织间隙液体积聚.‎ ‎(4)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内正外负 .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 无 (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据图分析:a表示传入神经元,b表示脊髓的中间神经元,c表示传出神经元.‎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解:(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一电信号进行传导,这种电信号叫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兴奋在突触间会引起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2)图中屈肘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d.‎ ‎(3)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渗透性增加可以引起血浆蛋白和其中的液体渗出造成的.‎ ‎(4)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M点在传入神经元上,N点在传出神经上,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因为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时单向的,所以在神经元b上无膜电位的变化.‎ 故答案为:‎ ‎(1)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 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2)b ‎(3)蛋白质 ‎(4)内正外负 无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 ‎ ‎33.如图甲表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性模型.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的关系称为 捕食 .‎ ‎(2)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冻原生态系统 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 .‎ ‎(3)图乙中 A、B、C、D 合称为 群落 ,碳在其内以 有机物 的形式进行流动.‎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飞蛾扑火”分别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 、 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功能.‎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本题是对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考查,先分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明确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据此解答.图甲中含有的食物链有:植物→雪兔→狼;植物→雷鸟→狼;植物→雷鸟→北极狐;植物→北极狐;植物→雪兔→北极狐;图乙中C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分解者;A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生产者.‎ ‎【解答】解:(1)图甲由食物链:植物→雪兔→狼可知中狼和雪兔之间有明显的捕食关系.‎ ‎(2)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故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要低.‎ ‎(3)图乙中A为生产者、BD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的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分解者将落叶中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为食物链的一部分,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的渠道,因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功能.飞蛾扑火是物理信息的传递作用,体现了信息传递的功能.‎ 故答案为:‎ ‎(1)捕食 ‎(2)低 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 ‎(3)群落  有机物 ‎(4)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 ‎ ‎34.某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A、B、C、D、E五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的单位相同).‎ 种群 A B C D E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共有 2 条食物链.‎ ‎(2)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E ] 生产者 ,B和C的种间关系是 竞争 ,与森林生态系统比较,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 (填“高”或“低”).‎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226.50 (填具体数字).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5.4 %(保留到小数点后1位).‎ ‎(4)表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根据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以及表格中的数据,可写出相应的食物网.‎ ‎2、能量流动特点:①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②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解答】解:(1)分析表格可知,图中E为第一营养级,B和C为第二营养级,A为第三营养级,D为第四营养级,因此图中有E→B→A→D和E→C→A→D两条食物链.‎ ‎(2)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即图中E;B和C均为第二营养级,属于种间关系中的竞争关系;与森林生态系统比较,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即226.50;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3.56÷(12.80+10.30)×100%=15.4%.‎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表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故答案为:‎ ‎(1)2‎ ‎(2)[E]生产者 竞争 低 ‎(3)226.50 15.4 ‎ ‎(4)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 ‎35.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城市的水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新思路,根据如图回答相关问题.‎ ‎(1)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芦苇、绿藻、黑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 生产者 (成分),芦苇、绿藻、黑藻分布于不同水层,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在结构上有明显的 分层 现象.‎ ‎(2)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和 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 ‎(3)人工湿地可以净化城市污水,但对污水排放量还要加以控制,原因是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 ‎(4)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 次生演替 .‎ ‎(5)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 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 ‎【考点】人工湿地的作用.‎ ‎【分析】该人工湿地公园输入的城市污水中含有有机物,有机物中含有能量.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流入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旅游观光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蓄洪防旱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物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属于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人工生态系统建立的目的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一般包括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蓝藻、低等植物等,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包括有芦苇、绿藻、黑藻.人工湿地中的植物绿藻为浮游植物,还有芦苇为挺水植物,黑藻为沉水植物,它们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2)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对污水排放量还要加以控制.‎ ‎(4)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该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 ‎(5)人类建立新型人工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分层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次生演替 ‎(5)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 ‎ ‎2016年12月11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