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与群落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与群落作业

第22讲 种群与群落 ‎1.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B.用样方法可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C.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大小无影响 D.种群只有数量特征 ‎【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C错误。一般用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B正确。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D错误。‎ ‎【答案】B ‎2.俗话说“一公加一母,一年二百五”,说明家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高,一只母家鼠一年最多怀8次胎,每胎最多产16只幼仔。下列有关家鼠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增长率高的原因只有每次产仔数多和每年生殖次数多 B.自然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起始呈加速增长,K/2后稳定增长 C.欲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室内地面硬化比安放捕鼠夹能更有效控制鼠害 D.若采用安放捕鼠夹的捕杀方法控制鼠害,在K/2时捕杀效果最好 ‎【解析】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高的原因不只是出生率高,A错误;自然增长率在K/2后逐渐下降,B错误;将室内地面硬化可以降低家鼠的环境容纳量,比安放捕鼠夹能更有效控制鼠害,C正确;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应在K/2之前控制鼠害,D错误。‎ ‎【答案】C ‎3.甲地森林因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森林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乙地后来成为旅游景点。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气候适宜,甲、乙两地都可能重现森林 C.苔藓会比地衣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人类活动可能影响乙地群落演替速度和方向 ‎【解析】甲地火灾后还保留了基本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的植被被彻底毁灭,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正确。两地原本是森林,说明气候适宜,若没有外力干扰,甲、乙两地虽然演替的速率不同,但都可能重现森林,B正确。甲地植被恢复快,在地表适合苔藓生长的条件出现得早,而乙地火山岩上的演替首先要经历地衣阶段,有了土壤条件,才会出现苔藓,C错误。人类活动如踩踏、开采等都会影响乙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答案】C ‎4.某水库已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B.用大网眼的渔网进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结果比实际数值偏大 C.该水库中所有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表现为随机分布的空间特征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解析】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A错误;‎ 用大网眼的渔网进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由于小鱼都从网眼漏掉了,所以结果比实际数值偏小,B错误;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而该水库中所有的鱼类包括多个物种,属于多个种群,C错误;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依赖于多样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D正确。‎ ‎【答案】D ‎5.海洋微型浮游植物是鱼类重要的食物。“实验3号”科学考察队计划对南海北部海岸线附近水域中微型浮游植物用样方法进行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调查,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采样时需拨开表层海水,采集深层海水中的个体 B.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扩大样方面积进行采集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增加样方数量进行采集 D.进行随机取样,对样方内个体进行标记后采集 ‎【解析】用样方法调查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要做到随机取样,表层海水中的生物也要计数,且深层海水中的生物很少甚至没有,A错误;对海岸线附近水域(调查对象处于近似长方形地域)进行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采用等距取样法,B错误,C正确;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可直接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计数,不需要进行标记,D错误。‎ ‎【答案】C ‎6.某群落最初主要有针茅、早熟禾等多年生草本植物。放牧和烧荒后,逐渐演替为以草本和灌木为优势种的群落。其中灌木分泌的樟脑聚集在土壤中,会抑制周围1~2 m内草本植物生长而形成裸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竞争与共生关系 B.放牧、烧荒后该地所能维持的针茅种群最大数量不变 C.放牧、烧荒和樟脑都会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 D.裸地的出现说明了该群落空间分布上只有水平结构 ‎【解析】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竞争关系,而非共生关系,A错误;最初主要有针茅、早熟禾等多年生草本植物,放牧、烧荒后,逐渐演替为以草本和灌木为优势种的群落,故该地所能维持的针茅种群最大数量将变少,B错误;放牧、烧荒使针茅、早熟禾等草本植物减少,樟脑能抑制周围1~2 m内草本植物生长而形成裸地,故三者都会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裸地虽然地上没有植被,但地下不同土层的动物和微生物有垂直方向的分层,故该群落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D错误。‎ ‎【答案】C ‎7.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1‎ ‎5‎ ‎10‎ ‎2‎ ‎0‎ ‎0‎ 物种2‎ ‎1‎ ‎2‎ ‎5‎ ‎3‎ ‎3‎ 物种3‎ ‎0‎ ‎1‎ ‎3‎ ‎8‎ ‎6‎ A.第1~20年,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B.若物种1和2为单子叶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不能用样方法 C.第1~5年,物种1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第10~15年,物种1逐渐消失可能是因为其不适应弱光环境 ‎【解析】表中信息仅反映出物种1、2、3的种群密度的变化,不能反映出第1~20‎ 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A错误;对于丛生或蔓生的草本单子叶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所以不能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但对于有些单子叶植物(如玉米)从地上部分容易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所以调查其种群密度能用样方法,B错误;第1~5年,物种1是优势种,其密度上升的主要外界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C错误;第10~15年,由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遮盖,物种1可能因获得的光照较少,不能适应弱光环境而逐渐消失,D正确。‎ ‎【答案】D ‎8.科研人员对某封闭岛屿中社鼠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B.可以用样方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的变化数据 C.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节环境中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 D.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别比例(♀∶♂)有利于种群密度恢复 ‎【解析】由于该岛为封闭的岛屿,因此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A错误;社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志重捕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的变化数据,B错误;由图可知,在秋冬季,社鼠雌性明显多于雄性,说明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生存能力高于雄性个体,C错误;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较高的性别比例(♀∶♂)使雌性动物充分发挥繁殖能力,有利于种群密度的恢复,D正确。‎ ‎【答案】D ‎9.科学工作者为了检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5‎ C.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 D.数月之后,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解析】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田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错误;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015=1.015,B错误;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C正确;防治鼠害应该在K/2之前进行,D错误。‎ ‎【答案】C ‎10.(2019·长春联考)某学生进行探究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下图是7天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血细胞计数板内酵母菌数太多,则需加水稀释 B.图中第4~7天酵母菌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相同条件下再次实验,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基本不变 D.酵母菌自身代谢产物如CO2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解析】若血细胞计数板内酵母菌数量太多,不方便计数,可以对样液进行适当稀释后再计数,A正确;题图中第4~7天酵母菌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大致相等的,B错误;相同条件下再次实验,空间和资源是基本相同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基本不变,C正确;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溶于水后会使培养液pH下降,从而影响酵母菌的生存而影响实验结果,D正确。‎ ‎【答案】B ‎11.密林熊蜂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被盗蜜的花花筒上虽留下小孔,仍会开花,但其结实率会受到影响。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中盗蜜,其身体不会接触到花的柱头。据此做出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 B.该盗蜜行为可能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 C.密林熊蜂不会为角蒿传粉,因此不影响角蒿的进化 D.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可以通过调查花筒上的盗洞的数量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因此可以用样方法, A正确。盗蜜行为影响结实率,从而影响角蒿子代数量,可能会影响其种群密度,B正确。密林熊蜂影响角蒿花的结实率,进而影响被盗蜜的某基因型植株子代数量,改变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的占比,进而影响基因频率,所以会影响角蒿的进化, C错误。密林熊蜂和正常传粉者均采蜜,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答案】C ‎12.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一种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的田鼠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绘制出如图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绘制曲线属于模型建构法,该模型的类型与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类型相同 B.影响田鼠数量变化的因素只有天敌等生物因素 C.图中K值反映的是环境容纳量,该值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D.图中D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 ‎【解析】绘制曲线属于模型建构法,且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而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二者类型不同,A错误。影响田鼠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天敌等生物因素,也有气候等非生物因素,B错误。环境容纳量(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种生物的K值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C错误。D点后,种群数量仍在增加,‎ 直到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因此D点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正确。‎ ‎【答案】D ‎13.研究人员连续若干年对我国特有物种攀枝花苏铁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了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攀枝花苏铁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为干扰可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攀枝花苏铁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调查攀枝花苏铁种群密度时,出现的最大值即K值 D.泽兰可能会占据攀枝花苏铁的生存环境,影响其种子的萌发 ‎【解析】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正确;由图可知,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是决定攀枝花苏铁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直接因素,B正确;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因此调查攀枝花苏铁种群密度时,出现的最大值不一定是K值,C错误;泽兰入侵后,攀枝花苏铁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据此可推知泽兰可能会占据攀枝花苏铁的生存环境,影响其种子的萌发,D正确。‎ ‎【答案】C ‎1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家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四边上的菌体 ‎【解析】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家鼠身上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错误;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会导致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错误;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在分布较稀疏地区取样会导致所得数值偏小,C正确;正常统计时,血细胞计数板方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边,若统计方格内和在四边上的菌体,则实验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大,D错误。‎ ‎【答案】C ‎15.(2019·凯里测评)某科研小组调查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某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 B.调查结果表明高山嵩草种群属于衰退型 C.随着有效洞穴密度增大,小花草玉梅种群密度有增大趋势 D.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会改变该群落的演替速度 ‎【解析】有效洞穴密度可以用样方法来调查,A正确;本研究中调查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与几种植物的关系,没有调查高山嵩草的年龄组成,所以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衰退型,B错误;由调查结果可知,随有效洞穴密度增大,小花草玉梅种群密度在增大,C正确;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会改变该群落的演替速度,D正确。‎ ‎【答案】B ‎16.下图所示为小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1)图中①表示    ,⑤表示         。 ‎ ‎(2)种群“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        等,其数学模型:Nt=N0λt中,λ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       。 ‎ ‎(3)利用方法⑦调査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容易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        ,从而降低该种群密度。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      (填“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 ‎ ‎(5)在自然条件下,动植物在种群空间特征上差异较大,动物常常表现出    分布。 ‎ ‎【解析】①表示迁入率(或出生率),②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③表示迁出率(或死亡率),④表示死亡率(或迁出率),⑤表示年龄组成,⑥表示性别比例,⑦表示标志重捕法,⑧表示样方法。‎ ‎【答案】(1)迁入率(或出生率) 年龄组成 (2)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λ-1 (3)偏大 (4)性别比例 生物防治 ‎(5)集群 ‎17.(2019·六安联考)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公园内既有森林,又有草原。研究发现,鹰对不同种群数量的鼠群发起攻击的成功率不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 (1)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     法,若要预测鼠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通常要调查鼠种群的    ,但决定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         。若鼠迁入一个理想环境,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则λ为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的定值。 ‎ ‎(2)鹰攻击的成功率与鼠种群数量的关系是        ;如果鹰的数量下降,一段时间内,鼠种群数量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是            。 ‎ ‎【解析】(1)鼠的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种群的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的数量,一般根据鼠种群的年龄组成预测鼠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鼠种群数量变化。鼠迁入一个理想环境,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为大于1的定值。(2)据图可知,鼠种群数量越大,鹰攻击的成功率越小,鹰攻击的成功率与鼠种群数量呈负相关;如果鹰的数量下降,一段时间内,鼠由于被捕食的机会减少,种群数量先表现为增加,后因反馈调节,鼠的数量趋于稳定。‎ ‎【答案】(1)标志重捕  年龄组成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大于 (2) 负相关 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趋于稳定 ‎18.(2019·南京模拟)为实现国家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国家投入大批资金用于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下表数据是某退耕地随退耕时间的延长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情况:‎ 退耕时 间(年)‎ ‎1‎ ‎5‎ ‎10‎ ‎15‎ ‎20‎ ‎25‎ ‎30‎ ‎35‎ 物种多样 性指数 ‎1.41‎ ‎1.75‎ ‎2.46‎ ‎3.04‎ ‎3.36‎ ‎3.52‎ ‎3.55‎ ‎3.55‎ ‎(1)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在    层次上对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保护。改善后的地区各种生物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其中植物的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    现象,其意义是                。 ‎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第25年到第35年,该群落已经演替到改善环境下的顶极阶段,能否确定是形成了森林群落?    ,理由是                    。 ‎ ‎【解析】(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在生态系统层次上对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保护。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植物不同的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其意义在于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表中信息显示,在第25年到第35年,该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保持相对稳定,表明该群落的演替已经达到顶极阶段,但不能确定是否形成了森林群落,因为群落演替受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只有在具备森林群落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下才能演替为森林群落。‎ ‎【答案】(1)生态系统 分层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不能 群落演替受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只有在具备森林群落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下才能演替为森林群落 ‎19.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因地震导致山体滑坡的30年后,科研人员对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1)调查发现,在两个群落中都有同种马尾松,但具体分布相差较大,一个区域内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      。科研人员通常以不同胸径大小的马尾松个体数代替其      ,进一步预测          的变化趋势。 ‎ ‎(2)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    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    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代表原始林群落生物量的是    (填“S1”或“S2”)。 ‎ ‎(3)原始林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是恢复群落的    倍。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    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演替到原状。 ‎ ‎【解析】(1)整个区域内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种群,科研人员通常以不同胸径大小的马尾松个体数代替其年龄结构,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2)选取样地时应随机取样。收获全部植物,按照植被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由于群落生物量S2普遍低于S1,所以图中代表原始林群落生物量的是S1。(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为10.9+6.5+1.6=19,原始林群落的总生物量为55.0+36.2+3.8=95,95/19=5,所以原始林群落的总生物量是恢复群落植被的5倍,原因是山体滑坡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答案】(1)种群 年龄结构 种群数量 (2)随机 植被类型 S1 (3)5 恢复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