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5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昌平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昌平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抽测 生物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1.蓝细菌被归为原核生物的原因是( ) A. 细胞体积小 B. 单细胞 C. 没有核膜 D. 没有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因此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据此答题。 【详解】A、细菌被归为原核生物不是因为其细胞体积小,A错误; B、细菌被归为原核生物不是因为其是单细胞生物,B错误; C、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因此细菌被归为原核生物的原因是没有核膜,C正确; D、细菌含有DNA,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明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大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 2.构成生物大分子基本骨架的元素是( ) A. C B. O C. N D. H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大分子如多糖、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由单体聚合形成的多聚体,而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单体的核心元素是C元素,因此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详解】由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因此构成生物大分子基本骨架的元素是碳元素。 故选A。 【点睛】对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3.一般情况下,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 A. 蛋白质 B. 水 C. 淀粉 D. 糖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水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无机化合物,一般来说,水在细胞的各种化学成分中含量最多,生物体的含水量随着生物种类的不同有所差别,一般为60%到90%,水生生物的含水量大于陆生生物,生物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含水量也不同,幼儿身体的含水量远远高于成年人身体的含水量,植物幼嫩部分比老熟部分含水量更多。 【详解】A、蛋白质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与题意不符,A错误; B、水是活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B正确; C、淀粉是植物细胞内的存储能量的有机物,不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C错误; D、糖原是动物细胞内特有的多糖,不是活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D错误。 故选B。 4.水稻和小麦的细胞中含有丰富的多糖,这些多糖是 A. 淀粉和糖原 B. 淀粉和纤维素 C. 糖原和纤维素 D. 蔗糖和麦芽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 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种类 分子式 分布 生理功能 单 糖 五碳糖 核糖 C5H10O5 动植物细胞 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 脱氧核糖 C5H10O4 六碳糖 葡萄糖 C6H12O6 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二 糖 蔗糖 C12H22O11 植物细胞 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 C12H22O11 动物细胞 多 糖 淀粉 (C6H10O5)n 植物细胞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纤维素 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 糖原 动物细胞 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详解】A、糖原是动物多糖,植物没有,A错误; B、水稻和小麦的细胞为植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多糖是淀粉和纤维素,B正确; C、糖原是动物多糖,植物没有,C错误; D、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二糖,不是多糖,D错误。 故选B。 5.β-淀粉样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诱因,关于该蛋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 B. 具有肽键结构 C. 该蛋白为生物大分子 D. 高温不影响其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蛋白质的水解:蛋白质在酸性、碱性、酶等条件下发生水解,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2)盐析:盐析为蛋白质在水溶液中溶解度的降低,不影响活性。加水后还可以溶解。 (3)变性:蛋白质的变性:受热、酸碱、重金属盐、某些有机物(乙醇、甲醛等)、紫外线等作用时蛋白质可发生变性,失去其生理活性;变性是不可逆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 【详解】A、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A正确; B、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而氨基酸脱水缩合会形成肽键,因此蛋白质分子中一定具有肽键结构,B正确; C、蛋白质为生物大分子,C正确; D、高温会破坏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功能,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6.DNA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A. 氨基酸、葡萄糖、含氮碱基 B. 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 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D. 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的组成单位依次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和四种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详解】DNA初级水解的产物是脱氧核苷酸,完全水解的产物是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核酸的相关知识,比较基础,只要考生识记核酸的种类及化学组成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7.在成人心肌细胞中的数量显著多于腹肌细胞中数量的细胞器是( ) A. 核糖体 B. 线粒体 C. 内质网 D. 高尔基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内;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入侵的病毒或细菌。 液泡是调节细胞内的环境,是植物细胞保持坚挺的细胞器。含有色素(花青素)。 中心体与低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构成。 【详解】成人心肌细胞消耗的能量比腹肌细胞多,故其中的参与有氧呼吸的细胞器——线粒体数量多,而与其它细胞器无关。 故选B。 8.细胞核中行使遗传功能的结构是 A. 核膜 B. 核孔 C. 染色质 D. 核仁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生物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DNA,由于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因此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染色质。所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9.下列对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B. 酶提高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 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 D. 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③酶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A错误; B、酶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错误; C、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促反应速度最快,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C正确; D、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体现了酶的高效性,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的知识,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和本质,明确酶的特性是解题的关键。 10.ATP的结构式是( ) A. A-P-P~P B. A-P~P~P C. A~P~P-P D. A~P~P~P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分子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髙能磷酸键。 【详解】A、-代表普通磷酸键,而ATP分子只有一个普通磷酸键,A错误; BCD、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B正确,C、D错误。 故选B。 11.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终产物是 A. H2O B. CO2 C. 酒精 D. 乳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为兼性厌氧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详解】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所以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终产物是二氧化碳,B正确。 12.秋季的北京香山,黄栌、红枫、银杏等树种的叶片由绿变红或变黄,一时间层林尽染,分外妖娆。低温造成叶肉细胞中含量下降最显著的色素是( ) A. 叶黄素 B. 花青素 C. 叶绿素 D. 胡萝卜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色素的相关知识的考查,根据色素的分布,明确植物细胞中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液泡,再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作答。 【详解】树叶的绿色来自叶绿素,树叶中除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外,还含有叶黄素、花青素等其它色素。进入秋季天气渐凉,气温下降,叶绿素的合成受阻,树叶中的叶绿素减少,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则会表现出来,因此低温造成叶肉细胞中含量下降最显著的色素是叶绿素,故选C。 13.在我国西北地区,夏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那里出产的瓜果往往特别甜。这是因为 A. 白天光合作用减弱,晚上呼吸作用微弱 B 白天光合作用微弱,晚上呼吸作用强烈 C. 白天光合作用旺盛,晚上呼吸作用强烈 D. 白天光合作用旺盛,晚上呼吸作用微弱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①内部因素:主要由遗传物质决定,主要与细胞内的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以及酶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②外部因素: 光:在一定的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光照强度再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的二氧化碳浓度下,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范围,二氧化碳浓度再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温度:温度是通过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 水分: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水是化学反应的介质,缺少水分,会导致光合作用强度下降。 矿质元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增大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可提高光合作用速率,但当超过一定浓度后,会因土壤溶液浓度过高使植物吸水困难从而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2、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主要影响酶的活性,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增强; ②O2浓度:在O2浓度为零时,只进行无氧呼吸;O2浓度为10%以下时,既进行有氧呼吸,有进行无氧呼吸;O2浓度为10%以上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③CO2浓度:CO2是呼吸作用的产物,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CO2浓度增加,呼吸速率下降,CO2浓度过大,会抑制呼吸作用的进行; ④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水的含量增加,呼吸作用增强。 【详解】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旺盛,制造的有机物多;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机物少,因此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增多。所以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瓜果特别甜,这是因为白天光合作用旺盛,晚上呼吸作用微弱,积累的糖分多。 故选D。 14.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分裂间期为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B. 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期 C. 细胞周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D. 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1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真核生物连续分裂的体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2、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 【详解】A、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 B、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B错误; C、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C错误; D、加入DNA合成抑制剂,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D错误。 故选A。 15.下列各项不是细胞衰老特征的是 ( ) A. 细胞内水分减少 B. 细胞核体积减小 C. 细胞内色素逐渐积累 D. 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细胞衰老后,细胞内水分减少,呼吸速度减慢,A正确; B、细胞衰老后,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增大,B错误; C、细胞衰老后,色素会逐渐积累,C正确; D、细胞衰老后,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只要考生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6.在人和动物皮下结缔组织中含量丰富的储能物质是 A. 糖原 B. 淀粉 C. 脂肪 D. 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功能分类 化学本质分类 功能 储藏脂类 脂肪 储藏能量,缓冲压力,减少摩擦,保温作用 结构脂类 磷脂 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的重要成份 调节脂类 固醇 胆固醇 细胞膜的重要成份,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及雌性动物的性周期 维生素D 促进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调节钙磷的平衡 【详解】A、糖原能储存,主要在肝脏和肌肉中,A错误; B、淀粉是植物细胞储存能量的物质,B错误; C、脂肪能储存能量,其中脂肪在人和动物皮下结缔组织中含量丰富,C正确; D、蛋白质不是储能物质,D错误; 故选C。 17.豌豆叶肉细胞中的核酸,含有的碱基种类是 ( ) A. 1种 B. 5种 C. 4种 D. 8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核酸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和RNA两种,其基本组成单位均是核苷酸,每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组成。 2.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中与脱氧核糖相连的碱基有A、T、G、C四种;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中与核糖相连的碱基有A、U、G、C四种。 【详解】豌豆叶肉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DNA中的含氮碱基有A、T、G、C四种,RNA中的含氮碱基有A、U、G、C四种,DNA和RNA中的含氮碱基中有三种(A、G、C)是相同的,因此豌豆叶肉细胞中的核酸含有的碱基种类有4+4-3=5种。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核酸的种类的知识,对于核酸的分类、分布、基本组成单位和组成成分的记忆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8.下列可用于检测蛋白质的试剂及反应呈现的颜色是( ) A.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 B. 斐林试剂;砖红色 C. 甲紫溶液;紫色 D. 双缩脲试剂;紫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苏丹Ⅲ染液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A错误; B、斐林试剂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能生成砖红色沉淀,B错误; C、甲紫溶液作为碱性染色剂,用于对染色体染色染成紫色,C错误; D、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9.在唾液腺细胞中,参与合成并分泌唾液淀粉酶的细胞器有 A. 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B. 内质网、核糖体、叶绿体、高尔基体 C.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D. 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核糖体:蛋白质的“装配机器”,能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 内质网: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高尔基体: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 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存在于低等植物和高等动物细胞内。 【详解】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故选C。 【点睛】本题考生要明确唾液淀粉酶是分泌蛋白,在结合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进行解答。 20.组成染色体和染色质的主要物质是( ) A 蛋白质和DNA B. DNA和RNA C. 蛋白质和RNA D. DNA和脂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染色质是DNA和蛋白质紧密结合成的,是极细的丝状物,细胞分裂时,细胞核解体,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细胞分裂结束时,染色体解旋重新成为细丝状的染色质,被包围在新形成的细胞核里,因此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详解】由分析可知,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A正确。 故选A。 21.如图是三个相邻的植物细胞之间水分流动方向示意图,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 ) A. 甲<乙<丙 B. 甲>乙>丙 C. 甲>乙,且乙<丙 D. 甲<乙,且乙>丙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渗透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2、细胞间水分流动的方式是渗透作用,动力是浓度差。 【详解】水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水从水浓度高的地方向水浓度低的地方运输,而水的浓度越高,则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就越低,所以水运输的方向就是低浓度溶液到高浓度溶液。由于水运输的方向是甲→乙,所以乙细胞液浓度>甲细胞液浓度;由于水运输的方向是甲→丙,所以丙细胞液浓度>甲细胞液浓度;由于水运输的方向是乙→丙,所以丙细胞液浓度>乙细胞液浓度。因此,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甲<乙<丙。 故选A。 【点睛】抓住分析关键:水分子渗透作用的方向是低浓度→高浓度。 22.嫩肉粉可将肌肉组织部分水解,使肉类食品口感松软、嫩而不韧。嫩肉粉中使肉质变嫩的主要成分是 A. 淀粉酶 B. 蛋白酶 C. DNA酶 D. 脂肪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嫩肉粉的主要作用是利用蛋白酶对肉中蛋白质进行部分水解,使肉类制品口感达到嫩而不韧、味美鲜香的效果。 【详解】肌肉组织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嫩肉粉的主要作用是利用蛋白酶对肉中蛋白质进行部分水解,使肉类制品口感达到嫩而不韧、味美鲜香的效果。 故选B。 23.萤火虫尾部可发光,为发光直接供能的物质是 A. 淀粉 B. ATP C. 脂肪 D. 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淀粉属于糖类,是细胞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细胞的储能物质;ATP 是细胞的而直接能源物质;蛋白质是细胞主要的结构物质。 【详解】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萤火虫尾部可发光,为发光直接供能的物质是ATP,故选B。 24.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 ) A. 不产生CO2 B. 必须在有O2条件下进行 C. 在线粒体内进行 D. 反应速度不受温度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A、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不产生CO2,A正确;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都是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并释放少量能量,不需要氧气的参与,B错误; C、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发生于细胞质基质,C错误; D、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需要酶的催化,因此反应速率受温度、pH等影响,D错误。 故选A。 25.结合细胞呼吸原理分析,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A. 采用快速短跑进行有氧运动 B. 定期地给花盆中的土壤松土 C. 真空包装食品以延长保质期 D.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的创可贴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本题只需结合细胞呼吸原理的相关知识即可依次判断。 【详解】 A、快速短跑时肌肉细胞进行无氧运动,所以提倡慢跑等健康运动有利于抑制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过多的乳酸,A 错误; C、定期地给花盆中的土壤松土能增加土壤中氧气的量,增强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释放能量,促进对无机盐的吸收,B 正确; C、真空包装可隔绝空气,使袋内缺乏氧气,可以降低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分解,且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C 正确; D、用透气消毒纱布包扎伤口构成有氧环境,从而抑制厌氧型细菌的繁殖,D 正确。 故选A 26.用14C标记CO2,可用于研究光合作用中( ) A. 光反应的条件 B. 暗反应(碳反应)的条件 C. 能量的转换过程 D. 由CO2合成糖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参与暗反应阶段,首先,一分子的二氧化碳和一分子的五碳化合物合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在酶的催化下和ATP与[H]的协助下,一部分逐渐生成五碳化合物,另一部分生成糖类等有机物.用14C标记CO2可以探究光合作用中C的流动途径。 【详解】A.光反应必须需要光照、酶和色素参与,但不需要二氧化碳,A错误; B.暗反应有光或无光均可进行,但需要能量、酶、ATP,二氧化碳只是原料,B错误; C.光反应中光能变为ATP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中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与二氧化碳无关,C错误; D.二氧化碳中C首先固定在三碳化合物中,之后转移到糖类等有机物中,可以用14C标记CO2可以探究光合作用中CO2合成糖的过程,D正确。 故选D。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27.纸层析法可分离光合色素,以下分离装置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注意: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到层析液,需用橡皮塞塞住试管口。 【详解】层析液是由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它容易挥发,因此用橡皮塞塞紧瓶口,A错误;滤液细线触到层析液,则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B错误;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并没有触到层析液,则滤纸条上分离出四条色素带,C正确;滤液细线触到层析液,则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实验失败,D错误。 【点睛】抓住分离色素的原理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28.下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植物根尖分生区图像,对此图像分析正确的是( ) A. 通过解离-染色-漂洗-制片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 B. 图中①时期核仁开始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 C. 图中②时期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D. 图中③是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会出现细胞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处于分裂后期,②处于分裂中期,③处于分裂前期,据此答题。 【详解】A、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解离一漂洗一染色一制片,A错误; B、核仁开始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处于分裂前期,图中①时期为分裂后期,B错误; C、②时期为分裂中期,着丝点未分裂,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C正确; D、图中③核膜核仁消失,是分裂前期,D错误。 故选C。 29.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所有体细胞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 B. 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产生差异 C. 细胞分化仅发生于早期胚胎形成的过程中 D.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不再分裂,A错误;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会导致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B错误; C、细胞分化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C错误; D、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对有机体是有利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及意义,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30.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用无水乙醇提取菠菜叶片中的光合色素 B.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和内表皮观察质壁分离效果相同 C. 光合色素的分离和花生子叶脂肪的检测均需用显微镜观察 D. 对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的观察需要染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2、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详解】A、色素能够溶于有机溶剂,因此可用无水乙醇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A正确; B、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有紫色大液泡,而内表皮液泡无色,因此用两者观察质壁分离效果不相同,B错误; C、光合色素分离不需显微镜观察,C错误; D、叶绿体本身就有颜色,对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观察不需要染色,D错误。 故选A。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31.科研人员对海藻糖能否成为冷冻鱼糜制品的抗冻剂,进行了相关研究。 (1)鱼糜蛋白是氨基酸通过_______方式聚合而成。加热可以改变鱼糜中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_______结构,导致两类蛋白相互缠绕,形成网格结构,将自由水封闭其中。经过这样的凝胶化过程,提高了鱼糜的口感。 (2)为延长鱼糜制品的保质期,常常采取低温储存的方式。因为低温能够抑制微生物中酶的活性,降低微生物的_______,从而影响ATP的合成,最终抑制微生物的繁殖,达到延长鱼糜制品保质期的目的。 (3)但长时间冷冻会影响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导致口感变差。科研人员将添加了不同浓度海藻糖的鱼糜放在−18℃下冷冻,检测其凝胶强度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实验结果可知,随着冷冻时间的增加,鱼糜蛋白凝胶强度_______,且海藻糖可以_______(减缓/加强)这种变化,但考虑成本以及效果,选择浓度为_______海藻糖添加最好。 (4)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冷冻时间的延长,不同氨基酸的_______基之间形成的二硫键含量有所上升,破坏原有的网格结构。推测海藻糖的添加可以_______二硫键的增加,从而保护网格结构的稳定,维持鱼糜制品的口感。 【答案】 (1). 脱水缩合 (2). 空间 (3). 细胞呼吸 (4). 下降 (5). 减缓 (6). 6% (7). R (8). 抑制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而氨基酸脱水缩合会形成肽键。受热、酸碱、重金属盐、某些有机物(乙醇、甲醛等)、紫外线等作用时蛋白质可发生变性,失去其生理活性。 2、据图分析,自变量是冷冻时间和海藻糖的浓度,因变量是鱼糜凝胶强度,随着冷冻时间的延长,鱼糜蛋白凝胶强度减弱,海藻糖可以减缓鱼糜蛋白凝胶强度减弱的程度。 【详解】(1)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分子是由氨基酸分子之间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聚合而成。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 (2)温度影响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进而降低微生物的呼吸作用,防止微生物的繁殖,延长鱼糜制品保质期。 (3)据图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鱼糜蛋白凝胶强度减弱,但与不加海藻糖比较发现,海藻糖可以减缓鱼糜蛋白凝胶强度减弱的程度。图中显示6%和9%浓度的海藻糖浓度对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效果接近,为了降低成本,应该选择浓度为6%海藻糖添加最好。 (4)蛋白质分子之间的二硫酸是氨基酸的R 基之间脱去两个巯基形成的。二硫键上升可以破坏原有的网状结构,海藻糖能够保护原有的网状结构可知添加海藻糖可以抑制二硫键的增加。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 32.囊泡在真核细胞内物质运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图表示高尔基体产生的COPI囊泡与内质网膜的融合过程。 (1)与t蛋白结合的Dsl1复合体,通过与_______发生特异性识别,捕获囊泡(拴留)后,进一步促进囊泡去衣被,从而暴露出_______,其与t蛋白结合,将囊泡锚定在内质网膜上,在SM蛋白的作用下,最终依靠生物膜结构的_______特点,实现囊泡与内质网膜融合。 (2)Dsl1复合体缺失,囊泡将滞留在_______,无法与内质网膜融合,导致内质网膜面积_______,进而影响其正常工作。Dsl1复合体缺失能够影响_______过程的进行。 ①线粒体和叶绿体之间的物质交流 ②分泌蛋白运到细胞外 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间的囊泡运输 ④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 (1). 衣被蛋白 (2). V蛋白 (3). 流动性 (4). 细胞质基质 (5). 减小 (6). ②③④ 【解析】 【分析】 图中表示COPⅠ方向是高尔基体→内质网,在相关蛋白质的参与下,实现了COPI囊泡与内质网膜的融合。 【详解】(1)据图分析,与t蛋白结合的Dsl1复合体与COPI外面的衣被蛋白特异性结合,把COPI囊泡拴留后促进囊泡去衣被,从而暴露出COPⅠ表面的V蛋白,与t蛋白结合,将囊泡锚定在内质网膜上,在SM蛋白的作用下,最终依靠生物膜流动性特点,实现囊泡与内质网膜融合。 (2)高尔基体出芽形成的COPⅠ囊泡通过细胞质基质运输到内质网,若Dsl1 复合体缺失,囊泡将滞留在细胞质基质,无法与内质网膜融合,导致内质网膜面积减小。Dsl1复合体在高尔基体和内质网之间的囊泡运输中通过与COPI囊泡的衣被蛋白特应性结合起到信息交流的作用,此外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间参与了分泌蛋白的加工和运输过程,因此Dsl1复合体缺失能够影响②③④过程。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膜系统的相互转化、物质运输方式的特点,要从题干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利用题图反映的有效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3.TPC家族蛋白是溶酶体膜上重要的Na+通道,其在调解溶酶体pH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下图为TPC受细胞营养状态调控示意图,箭头粗细代表离子运输量的多少。 ①细胞在营养充足的条件下,H+以_______的方式向溶酶体内部转运,形成溶酶体内部的酸性环境。 ②当细胞营养物质缺乏时, 导致ATP减少,进而解除mTOR对TPC的_______作用;同时,H+向溶酶体内部转运过程_______,导致溶酶体内部pH升高。升高的pH进一步______TPC通道,使Na+向溶酶体外运输速率______,造成溶酶体内部的阴性环境,促使H+向溶酶体内部转运,最终恢复溶酶体内部pH的稳定。 (2)动物在野外环境中经常面临食物匮乏的情况,通过上述机理保证溶酶体内_____的活性,从而_______自身衰老的细胞器,为动物提供营养物质。 【答案】 (1). 主动运输 (2). 抑制 (3). 受阻(被抑制) (4). 激活(开启、打开) (5). 提高 (6). 水解酶(酶) (7). 分解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当细胞营养充足且pH为4.6时,溶酶体膜上H+转运通道蛋白打开,H+进入溶酶体,此过程消耗ATP,为主动运输,TPC蛋白的活性受mTORCl蛋白的抑制;当pH升高时,TPC转运通道蛋白打开,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从溶酶体进入细胞质基质(此过程不消耗能量)。 【详解】(1)①据图分析,细胞在营养充足的条件下,H+ 向溶酶体内部转运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且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 ②据图可知,mTOR能结合TPC,对TPC具有抑制作用。当营养物质缺乏时,解除mTOR对TPC的抑制作用,同时ATP减少,H+向溶酶体内部转运过程受抑制,促使溶酶体内部pH升高,进一步打开TPC通道,使Na+向溶酶体外运输速率提高,造成溶酶体内的阴性环境。 (2)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还能吞噬侵入机体的细菌或病毒,因此动物在野外面临食物缺乏时,通过调控机理保证溶酶体内水解酶的活性,分解自身衰老的细胞器,为其提供营养物质。 【点睛】本题以图形为信息的载体,综合考查溶酶体相关知识,难度适中,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分析图文信息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 34.科研人员为探究中药菟丝子对自然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准备若干只青龄小鼠(3~4月龄)和老龄小鼠(12~14月龄)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学习达标数 过氧化氢酶活性 正常对照组 14.22 2.98 衰老模型组 18.12 1.59 低剂量给药组 14.19 2.67 中剂量给药组 13.09 2.89 高剂量给药组 11.06 2.96 (1)正常对照组采用青龄小鼠开展实验,其他各组采用老龄小鼠开展实验,并每天分别灌胃_______和不同剂量的菟丝子,持续7周。 (2)实验小鼠最后一次灌胃60分钟后,开始通过Y迷宫实验训练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达标时所需要的训练次数作为学习成绩(学习达标数),学习达标数越高,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越_______。表实验结果表明,菟丝子能够_______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该效果与菟丝子剂量呈正相关。 (3 )科研人员进一步探究了菟丝子发挥作用的机理,研究发现菟丝子提高了脑组织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表)。过氧化氢酶是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类具有_______作用的有机物,该酶将_______分解,减弱磷脂被氧化的程度,最终保护_______结构的稳定,以维持脑细胞活性,从而提升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答案】 (1). 等量的蒸馏水 (2). 低 (3). 增强 (4). 催化 (5). H2O2 (6). 细胞膜 【解析】 【分析】 对照试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1)实验设计时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正常对照组和衰老模型组采用等量的蒸馏水灌胃。 (2)根据达标时所需要的训练次数作为学习成绩(学习达标数)可知,学习记忆能力越低,那么需要的达标数越高。通过表格分析可知,菟丝子能够降低学习达标数,说明菟丝子能够增强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剂量越高,越强效果越高。 (3)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一类有机物,酶具有专一性,因此过氧化氢酶也一样,具有催化作用,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过氧化氢酶存在于细胞膜的表面,由此可知,菟丝子通过提高脑组织中的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最终保护细胞膜结构的稳定。 【点睛】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35.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高达2200亿吨,相当于全球每年能量消耗的10倍,可见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光合作用是将_______转变为有机化合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也是将自然界中光能最终转化为(有机化合物中稳定的)_______的途径。 (2)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_膜上,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并将转化的能量储存在_______中,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 (3)细胞内的叶绿体是一种动态的细胞器,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其分布和位置也会发生改变,该过程称为叶绿体定位。由图1结果可知,弱光条件下,叶绿体会汇集到细胞顶面,使其能_______;强光条件下,叶绿体移动到细胞两侧,以避免强光的伤害。 (4)研究发现,叶绿体定位至少需要两个条件,即叶绿体的移动和新位置上的锚定。化学处理破坏细胞内的微丝蛋白(细胞骨架成分)后,叶绿体定位异常,推测叶绿体是沿着_______进行移动;去除叶绿体的CHUP1蛋白后,叶绿体定位异常(图2),推测叶绿体是通过CHUP1蛋白锚定在微丝蛋白上,则CHUP1蛋白位于叶绿体_______。 【答案】 (1). 水和二氧化碳 (2). 化学能 (3). 类囊体 (4). NADPH和ATP (5). 最大限度的吸收光能,保证高效率的光合作用 (6). 微丝蛋白(细胞骨架) (7). 外膜表面 【解析】 【分析】 1、叶绿体是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叶绿体基质中类囊体薄膜堆叠成基粒,类囊体薄膜上分布着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与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有关。 2、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的场所为类囊体薄膜,包括水的光解生成还原氢和氧气以及ATP的合成;暗反应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两个过程。 【详解】(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换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因此能量转化为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光合作用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光合色素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H]中的化学能,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 (3)据图1可知,弱光条件下,叶绿体会汇集到细胞顶面,能最大限度的吸收光能,保证高效率的光合作用。 (4)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类、分化以及物质的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处理破坏细胞内的微丝蛋白(细胞骨架成分)后,叶绿体定位异常,可知叶绿体的定位于微丝蛋白有关,因此可推测叶绿体的移动是沿着微丝蛋白(细胞骨架)进行。叶绿体是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CHUP1蛋白位于叶绿体的外膜表面,故叶绿体通过CHUP1蛋白锚定在微丝蛋白上。 【点睛】本题借助于题目信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6.脑缺血会造成神经细胞不可逆损伤(脑损伤),可导致患者死亡或是永久性残疾。干细胞疗法将成为脑缺血治疗的潜在策略。 (1)M(骨髓基质细胞)是一种干细胞,可通过_______,增加神经细胞的数量和种类,在脑缺血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2)为探究M对脑缺血损伤恢复的其他机制,科研人员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正常的神经细胞进行氧糖剥夺(OGD)处理,即放入低氧箱或者更换无糖的培养基,模拟在_______情况下的细胞损伤。提取M细胞的线粒体,用红色荧光物质进行标记,继而将带标记的线粒体与OGD神经细胞放入M培养基中共培养24小时。显微镜下观察到OGD神经细胞中出现_____,则说明M的线粒体转移到了OGD神经细胞中。 ②为进一步探究M的线粒体转移对OGD神经细胞的影响,进行如下分组实验: 分组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处理 方法 用含有线粒体的 M培养基与 OGD 神经细胞进行共培养 用不含线粒体的 M培养基与 OGD 神经细胞 进行共培养 正常培养基与 OGD 神经细胞 进行共培养 正常培养基与_____的神经细胞进行共培养 Ⅰ.第4组为正常对照组,请将实验补充完整:_______。 Ⅱ.实验检测各组神经细胞内的ATP水平,以第4组ATP水平作为1,比较其余各组相对第4组的比值,结果如图1。 由结果可知,第1组神经细胞内ATP水平_______正常水平,第2组ATP水平与第3组接近,由此排除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请根据(2)实验结果,阐述M对脑缺血损伤恢复的可能机制_______。 【答案】 (1). 分裂分化 (2). 低氧/无糖(脑缺血) (3). 红色荧光 (4). 未经OGD处理 (5). 高于 (6). M培养基 (7). M的线粒体可转移到OGD神经细胞中,增加该细胞中线粒体数目,增强有氧呼吸,提高ATP产生量,进而为受损细胞修复活动提供能量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区别是有无线粒体,发现含有线粒体的培养基处理能使OGD神经细胞内的ATP水平提高,此时认为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线粒体,一个是M培养基的作用,第二组和第三组比较发现只含有M培养基与正常培养基处理,OGD神经细胞内的ATP水平接近,由此排除了M培养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第四组应该是正常对照组。 【详解】(1)干细胞是一类仍具有分裂分化能力的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可以通过分裂分化增加神经细胞的数量和种类。 (2)①将正常的神经细胞放入低氧或者无糖的环境中,模拟的是脑缺血的模型。M细胞的线粒体带有红色荧光标记,若M的线粒体转移到了OGD神经细胞中,则显微镜下观察到OGD神经细胞中也有红色荧光。 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M的线粒体转移对OGD神经细胞的影响,一、二、三组都是实验组,第四组是正常对照组,一二三组的神经细胞都经过了OGD处理,因此可知第四组的处理方式是正常培养基与未经OGD处理的神经细胞进行共同培养。通过分组实验发现,第四组作为正常对照组,第一组神经细胞内的AT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水平。第二组和第三组的神经细胞内的ATP水平接近,由此可以说明 M培养基并不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3)通过实验分组分析,可以推出M的线粒体可转移到OGD神经细胞中,增加该细胞中线粒体数目,增强有氧呼吸,提高ATP产生量,进而为受损细胞修复活动提供能量。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干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实验数据获取结论的能力。 37.二甲双胍(Met)是临床上用于治疗II 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最近研究表明, Met可能有潜在治疗肿瘤的作用,为此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 (1)体外培养肺腺癌H细胞,利用结构类似于胸腺嘧啶(T)的化学发光试剂Edu标记细胞,因其能在细胞分裂间期的_______过程掺入到DNA双螺旋结构中, 可通过检测带Edu荧光的细胞数量,反映出H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如图1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Met能_______H细胞的增殖。 (2)细胞凋亡是由_______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通过Annexin V/PI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注:不同象限表示不同类型细胞及所占比例) 与对照组相比,Met处理H细胞24 小时,几乎没有_______细胞和晚期凋亡细胞,早期凋亡细胞也无明显增加,由此说明Met对H细胞的凋亡_______。 (3)科研人员进行划痕实验,检测H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如图3所示。 与对照组相比, 使用Met处理 H细胞24小时后, 划痕愈合面积_______。说明Met能够_______H细胞迁移。 (4)综上所述,Met具有_______的作用,此项研究为肺腺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答案】 (1). DNA合成(DNA复制) (2). 抑制 (3). 基因 (4). 坏死 (5). 无影响 (6). 显著减小 (7). 抑制(阻碍) (8). 抑制H细胞增殖和迁移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改变以及糖蛋白减少易扩散和转移等特点。 【详解】(1)DNA复制过程需要利用脱氧核苷酸的原料参与,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的S期,因此化学发光试剂Edu在细胞分裂间期的DNA合成过程掺入到DNA双螺旋结构中。图1显示,使用Met处理,H细胞增殖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Met能抑制H细胞的增殖。 (2)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通过象限分析不同细胞类型及所占的比例,发现Met处理H细胞后,几乎没有坏死细胞和晚期凋亡细胞,早期亡细胞也无明显增加,由此说明Met对H细胞的凋亡没有影响。 (3)通过图3分析,0小时对照组和Met的划痕距离相同,24h后,Met的划痕距离大于对照组,说明划痕愈合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因此可知Met能够抑制H细胞的迁移。 (4)综合图1、图2和图3可知,Met具有抑制H细胞增殖和迁移作用,这可为肺腺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增殖、癌变和凋亡的相关知识,通过实验设计,要求考生能分析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 38.阅读下面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 纵观整个生物界,捕食者与被捕者之间总是进行着激烈的“军备竞赛”。作为被捕食者的一方,往往拥有自己特别的防御措施,例如胡蜂拥有毒针,采用直接注射的方式将毒素注入捕食者的血液中。同样,许多蛙类能够分泌毒性肽,它们与捕食者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进而引发捕食者呕吐、低血压、痛觉敏感等不良反应。 那么问题来了,蛙类缺少“毒针”这种直接注射的结构,所以将小分子毒性肽快速渗入上皮细胞就成为了最有效的“下毒”方式。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蛙类分泌的毒性肽的分子量达0.5-2 kDa,都属于大分子分泌物,无论是从大小还是理化性质上看,均不易被上皮细胞吸收。那它们是如何进入捕食者血液中的呢?答案就是抗菌肽。 抗菌肽是蛙类的皮肤分泌物,能杀死体表细菌,被认为是蛙类物种自然免疫的组成部分。其实,它还有另一个重要“身份”——毒性肽进入捕食者血液的“推手”。那么抗菌肽是如何促进毒性肽进入捕食者血液的呢?体外实验利用100uM 毒性肽培养上皮细胞未发现细胞裂解;而当抗菌肽与毒性肽一起培养上皮细胞时,发现细胞中乳酸脱氢酶在5分钟内大量溢出;当单独使用抗菌肽时,也产生了相似的乳酸脱氢酶溢出水平。以上实验表明,抗菌肽可以破坏细胞,使细胞层细胞彼此断裂游离,造成上皮细胞层穿孔,实验结果如下图。由此一来,毒性肽就能更快的进入捕食者血液。而体内实验也有相同的发现:有抗菌肽辅助时,10分钟毒性肽的吸收量就已经达到了引起捕食者不良反应的剂量。 (1)本文讨论的生物学话题是_______。 (2)毒性肽是由蛙细胞的_______(细胞器)合成,通过_______方式分泌出来。 (3)蛙类的毒性肽是如何快速进入捕食者血液,从而为蛙类赢得逃脱的可能?_______。 (4)抗菌肽是天然的杀菌物质,已广泛应用于药品的研发。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在研究抗菌肽的医药价值时,还应充分考虑哪些问题?_______。 【答案】 (1). 被捕食者的防御措施 (2). 核糖体(核糖体和内质网) (3). 胞吐 (4). 抗菌肽为毒性肽渗入打破上皮细胞层屏障 (5). 应充分考虑其对上皮组织的破坏作用 【解析】 【分析】 依据题干信息“蛙类分泌的毒性肽的分子量达0.5-2 kDa,都属于大分子分泌物,无论是从大小还是理化性质上看,均不易被上皮细胞吸收”和“抗菌肽可以破坏细胞,使细胞层细胞彼此断裂游离,造成上皮细胞层穿孔,由此一来,毒性肽就能更快的进入捕食者血液”进行作答。 【详解】(1)根据题中中心句“作为被捕食者的一方,往往拥有自己特别的防御措施”可知,本文讨论的生物学话题是被捕食者的防御措施。 (2)毒性肽属于生物大分子的分泌蛋白,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分泌方式是胞吐。 (3)蛙类的毒性肽能借助抗菌肽快速的进入捕食者的血液,抗菌肽为毒性肽渗入打破上皮细胞层屏障,从而帮助蛙类逃脱捕食者的捕食。 (4)抗菌肽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但在临床应用时还要充分考虑其对上皮组织的破坏作用。 【点睛】 本题考查免疫和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