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抽测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徐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抽测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徐州市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 ‎1.关于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淀粉、糖原、蔗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B. 细胞中的无机盐大都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C. DNA、RNA的组成元素相同,且含有同种单糖分子 D. 脂肪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糖类物质的分类列表如下:‎ 种类 动物特有 植物特有 单糖 六碳糖--半乳糖 六碳糖--果糖 动植物共有:六碳糖--葡萄糖;五碳糖--核糖、脱氧核糖 二糖 乳糖(每分子乳糖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脱水缩合而成)‎ 麦芽糖(每分子麦芽糖由2分子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蔗糖(每分子蔗糖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脱水缩合而成)‎ 多糖 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淀粉、纤维素等 ‎2.脂肪是生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其组成元素是C、H、O;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包括DNA和RNA,组成元素包括C、H、O、N、P,核酸的组成单位为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的磷酸和一分子的含氮碱基组成。‎ ‎【详解】A、淀粉、糖原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蔗糖由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果糖组成,A错误;‎ B、细胞中的无机盐大都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B正确;‎ - 38 -‎ C、DNA、RNA的组成元素相同,都是由C、H、O、N、P组成,DNA中含有脱氧核糖,RNA中含有核糖,C错误;‎ D、脂肪由C.、H、O三种元素组成,D错误。‎ 故选B。‎ ‎2.关于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通常需要酶的参与 B. 某种环状八肽分子含有7个肽键 C. 细胞膜、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 D. 蛋白质高温变性后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或多肽中含有肽键,可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2.蛋白质的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详解】A、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通常需要蛋白酶的参与,蛋白酶也是一种蛋白质,A正确;‎ B、某种环状八肽分子含有8个肽键,B错误;‎ C、细胞质中tRNA负责转运氨基酸,tRNA不是蛋白质,C错误;‎ D、变性蛋白质中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肽键没有断裂,仍能与双缩脲试剂作用发生紫色反应,D错误。‎ 故选A。‎ ‎3.乳酸菌和酵母菌细胞相比较,二者在结构和代谢上的共同点不包括 A. 细胞内存在着ATP和ADP的相互转化反应 B. 细胞内存在多种核酸并都以DNA为遗传物质 C. 蛋白质的加工过程均发生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 - 38 -‎ D. 细胞质基质中存在多种酶,能发生多种化学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A正确;‎ B、乳酸菌和酵母菌的细胞内存在多种核酸并都以DNA为遗传物质,B正确;‎ C、乳酸菌细胞为原核细胞,细胞内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错误;‎ D、乳酸菌和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中均存在多种酶,能发生多种化学反应,D正确。‎ 故选C。‎ ‎4.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极性运输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B. 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D. 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物质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分: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分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动运输的影响因素有被运输的物质浓度差。协助扩散的影响因素有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主动运输的影响因素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能量。‎ ‎【详解】A、生长素极性运输时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行,因此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如性激素),B错误;‎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 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D错误。‎ 故选C。‎ ‎5.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树根长期浸水进行无氧呼吸对植物生长不利 B. 香蕉宜在无氧、干燥、低温环境中贮藏 C.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组织细胞缺氧死亡 - 38 -‎ D. 在利用酵母菌酿酒过程中,为了增加产量要持续通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低温能降低细胞中酶的活性,使细胞代谢活动降低,有机物的消耗减少。水果在充足的氧气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细胞代谢旺盛,有机物消耗多;而在低氧条件下,有氧呼吸较弱,又能抑制无氧呼吸,所以细胞代谢缓慢,有机物消耗少.适宜的湿度能保证水果水分的充分储存,从而保证水果肉质鲜美.因此在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条件下,最有利于水果保鲜。‎ ‎2.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制造无氧环境,从而抑制破伤风杆菌的代谢。‎ ‎3.如果稻田中的氧气不足,水稻根的细胞就会进行酒精发酵,时间长了,酒精就会对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使根系变黑、腐烂,所以水稻要定期排水。‎ ‎【详解】A、树根长期浸水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造成毒害,对植物生长不利,A正确;‎ B、水果的保鲜应在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下进行,B错误;‎ C、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是防止破伤风杆菌等厌氧菌的繁殖,C错误;‎ D、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在利用酵母菌酿酒过程中,为了增加产量可以前期适当进行通氧,增加酵母菌的数量,发酵后期必须无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酒精发酵,D错误。‎ 故选A。‎ ‎6.科学家利用人类干细胞在实验室中成功培育出了“微型人脑”,其已经达到9周胎儿大脑的发育水平,但不能独立思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人体干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体现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B. 在培育微型人脑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等过程 C. 若培育过程中出现细胞凋亡,则说明其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D. 若培育过程中发生细胞坏死,则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程序性死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全能性是以形成个体为标志。‎ - 38 -‎ ‎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由成人皮肤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但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不能体现动物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 B、由胚胎干细胞或成人皮肤细胞培育出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过程,B正确;‎ C、细胞凋亡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基因进行了选择性表达,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 D、细胞坏死是由于某种不利因素导致的细胞不正常死亡,细胞凋亡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编程性死亡,D错误。‎ 故选B。‎ ‎7.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豌豆杂交时对父本的操作程序为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 B. 测交将产生4种表现型比例相等的后代,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C. 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自由结合 D. 选择具有自花闭花受粉特性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是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之一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选择豌豆是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自然条件下是纯合子,且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豌豆杂交时操作程序为:母本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假说一演绎法是指提岀问题→作岀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岀结论,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孟德尔作出的解释是:F1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F1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且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同。F1测交将产生四种表现型的后代,比例为1:1:1:1,属于演绎推理。‎ ‎【详解】A、豌豆杂交时对母本的操作程序为: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A错误;‎ B、F1测交将产生四种表现型的后代,比例为1:1:1:1,这是演绎推理,B错误;‎ C、自由组合定律指F1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是受精作用,C错误;‎ - 38 -‎ D、孟德尔选择豌豆是因为其自然条件下是自花闭花受粉特性,自然条件下是纯合子,且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科学选材是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之一,D正确。‎ 故选D。‎ ‎8.为研究 R 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 S 型的转化因子是 DNA 还是蛋白质,进行了下图所示的转化实验。对本实验作出 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本实验通过酶解去除单一成分进行研究 B. 甲、乙组培养基中只有 S 型菌落出现 C. 蛋白酶处理结果显示提取物仍有转化活性 D. 本实验结果表明 DNA 使 R 型菌发生转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在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但是不知道转化因子是什么。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A、本实验通过加蛋白酶和DNA酶解去相应的物质,将DNA、蛋白质分开,用单一成分进行研究,A正确;‎ B、甲组是混合培养,乙组是出去蛋白质后再混合培养,均能发生转化,但转化率低,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B错误; ‎ C、乙组实验中加蛋白酶处理后,培养皿中有S型菌落,则说明提取物仍有转化活性,C正确;‎ D、丙组实验中加入DNA酶后,没有S型菌落,说明DNA的结构被破坏了,若是结构完整,则有S型菌落,进一步对照说明DNA 使 R 型菌发生转化,D正确; ‎ 故选B。‎ - 38 -‎ ‎9.下列关于DNA的分子结构与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是概念模型 B. 搭建6个碱基对DNA双螺旋结构,需要磷酸与脱氧核糖的连接物24个 C. 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A和T通过氢键连接 D. 双链DNA分子中,若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G和C共占1/2,则DNA分子中A占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A错误;‎ B、设能搭建的DNA分子含有n个碱基对,则每条链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的数目为2n-1,共需(2n-1)×2个。若要搭建一个具有 6个碱基对的 DNA 分子片段,则需要脱氧核糖与磷酸之间的连接物(2×6-1)×2=22个,B错误;‎ C、DNA分子的同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C错误。‎ D、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A=T,G=C,所以若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G和C共占1/2,则DNA分子中A占1/4,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应用,能运用其延伸规律准确答题。‎ ‎10.研究人员对某哺乳动物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图1和图2为其细胞分裂两个不同时期的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图3表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38 -‎ ‎ ‎ A. 图1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 B. 若图2细胞来自图1细胞,则其产生的子细胞是卵细胞和极体 C. 图3中B→C的原因是DNA复制,E→F的原因是膜向内凹陷缢裂 D. 图1处于图3中的CE段,图2处于图3中的FG段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图1细胞内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属于初级卵母细胞,正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图2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图3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AB段DNA:染色体=1:1,处于间期中的G1期,BC段表示S期DNA的复制,复制后DNA:染色体=1:2,CE段可以表示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时期,包括有丝分裂的前、中期以及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EF时发生着丝点分裂,使得DNA:染色体=1:1,FG段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末期。‎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若图2细胞来自图1细胞,则其产生的子细胞是卵细胞和极体,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3中B→C的原因是DNA复制,E→F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所致,C错误;‎ D、图1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处于图3中的CE段,图2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属于图3中的CE段,D错误。‎ 故选B。‎ ‎11.某一品系油菜植株Ⅰ(2n=20)与另一品系油菜植株Ⅱ(2n=18)杂交,产生的 - 38 -‎ 高度不育。科研人员将的幼苗尖端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获得了可育油菜新品系植株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秋水仙素处理的幼苗,能够抑制分裂细胞内中心体的形成 B. 植株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形式成倍增加 C. 新品系Ⅲ根尖细胞分裂,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38条染色体 D. 新品系Ⅲ植株自花传粉,其子代一般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油菜植株Ⅰ与另一品系油菜植株Ⅱ均为二倍体。二倍体与二倍体杂交产生的F1仍然是二倍体,但是由于F1高度不育,说明油菜植株Ⅰ与另一品系油菜植株Ⅱ不是同一物种,因此二倍体的F1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不能正常的进行减数分裂,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可育的四倍体,细胞内存在同源染色体了即可育。‎ ‎【详解】A、用秋水仙素处理F1的幼苗,能够抑制分裂细胞内纺锤体的形成,A错误;‎ B、F1植株内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共19条,10条来自植株Ⅰ,9条来自植株Ⅱ,其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导致减数分裂联会紊乱而不育,B错误;‎ C、F1幼苗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故新品系Ⅲ根尖细胞内含有38条染色体,则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76条染色体,C错误;‎ D、新品系Ⅲ植株为异源四倍体,且属于纯合子,因此自花传粉,其子代一般不会出现性状分离,D正确。‎ 故选D。‎ ‎12.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 B. 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均与性别决定有关 D. 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控制同一种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 38 -‎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细胞质中也有基因;非等位基因也可以在同源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也可以是相同的基因。‎ ‎【详解】A、原核生物无染色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基因也不位于染色体,A错误;‎ B、同源染色体上也具有非等位基因,B错误;‎ C、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向后代传递的过程中与性别相关联,但是并不是均与性别决定有关,如红绿色盲基因,C错误;‎ D、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是等位基因或相同的基因,控制同一种性状,D正确。‎ 故选D。‎ ‎1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浆pH的稳定与和有关 B. 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命活动和代谢的主要场所 C. 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量等于组织液回渗血浆的量 D. 淋巴细胞只生活在淋巴液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1. 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织细胞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可以实现物质的相互渗透,组织液中的水分和小分子蛋白质可以进入淋巴管成为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循环回流入血液。‎ ‎2.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内环境中pH的稳定与HCO3-和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A - 38 -‎ 正确;‎ B、组织液是大多数组织细胞之间生活的液体环境,但是组织细胞生命活动和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量大于组织液回渗血浆的量,血浆的来源还包括淋巴回流,C错误;‎ D、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液和血浆中,D错误。‎ 故选A。‎ ‎14.如果给人体注射灭活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H1N1流感,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免疫反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浆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B. 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C. 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D. 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致敏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致敏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致敏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A错误;‎ B、T细胞接受刺激后致敏T细胞和记忆细胞,也可以产生淋巴因子,B正确;‎ - 38 -‎ C、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到的是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不能产生抗体,产生抗体的是效应B细胞,C错误;‎ D、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淋巴细胞形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D错误。‎ 故选:B。‎ ‎15.如图是人体有关激素分泌调控的模式图,图中X、Y、Z表示相应内分泌器官,①~④表示相应激素。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X是下丘脑,Y是垂体 B. 寒冷刺激引起①②③分泌增加 C. ③对X、Y的调节方式依次属于正反馈和负反馈 D. ④可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X表示下丘脑,Y表示垂体,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④是神经递质。‎ ‎【详解】A、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可知,图中X表示下丘脑,Y表示垂体,A正确;‎ B、图中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在寒冷条件下通过体温调节①②③都增多,B正确;‎ C、③对X、Y的作用都是负反馈,C错误;‎ D、图中④可代表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正确。‎ 故选C。‎ ‎16.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38 -‎ A.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无子番茄 B. 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C.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增加纤维长度 D. 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答案】A ‎【解析】‎ ‎【分析】‎ 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解除休眠。‎ 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促进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等。‎ 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详解】A、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去掉雄蕊的二倍体番茄子房,套袋处理,可得到二倍体无子番茄,A错误;‎ B、乙烯可以促进果实的成熟,B正确;‎ C、赤霉素抗原刺激植物茎秆的伸长,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增加芦苇的纤维长度以提升芦苇品质,C正确;‎ D、脱落酸可以抑制种子以及块根块茎等的萌发,可以延长休眠,D正确。‎ 故选A。‎ ‎1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跳蝻的密度采用样方法 B. 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C. 不同高度的山坡上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 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而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2. 群落的结构:‎ - 38 -‎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因此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跳蝻的密度采用样方法,A正确;‎ B、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B正确;‎ C、不同高度的山坡上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故选C。‎ ‎18.如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 B. 伴随A过程的进行,能量输入到生物群落中 C. B过程只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 D. 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的循环过程,A错误; 图中A过程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伴随A过程的进行,能量输入到生物群落中,B正确; B过程只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等,C错误; 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D错误。‎ ‎19.下列关于物质检测与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检测脂肪实验常用蒸馏水洗去浮色 B. 检测还原糖时不能用有色的西瓜汁,应选用无色的蔗糖溶液作为实验材料 - 38 -‎ C. 检测蛋白质时应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以后再加入待测样液 D. 鉴定DNA时应在酸性条件下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处理后呈蓝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实验材料选择颜色较浅的,如苹果和梨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应先加入A液造成碱性环境,再加入B液,肽键与铜离子反应生成紫色的络合物。‎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实验过程需要用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 ‎(4)DNA在酸性条件下沸水浴与二苯胺试剂反应会变成蓝色。‎ ‎【详解】A、检测脂肪实验常用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A错误;‎ B、检测还原糖时不能用有色的西瓜汁,应选用无色的葡萄糖或者麦芽糖溶液作为实验材料,B错误;‎ C、检测蛋白质时应向组织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B液,碱性条件下肽键与铜离子反应生成紫色的络合物,C错误;‎ ‎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鉴定DNA时应在酸性条件下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处理后呈蓝色,D正确。‎ 故选D。‎ ‎20.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色素提取实验中,研磨液必须使用滤纸进行过滤 B. 观察蝗虫精巢切片时,能看到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 C. 达尔文通过向光性实验发现了植物生长素 D.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先解离、染色,再漂洗 ‎【答案】B ‎【解析】‎ ‎【分析】‎ - 38 -‎ ‎1.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提取后用单层尼龙布进行过滤。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 ‎2. 精巢中可以同时发生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如精原细胞形成精原细胞是有丝分裂,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是减数分裂。‎ ‎3.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步骤: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详解】A、色素提取实验中,研磨液必须使用单层尼龙布进行过滤,不用滤纸以防对色素的吸附作用,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蝗虫的精巢中既有有丝分裂也有减数分裂发生,因此观察蝗虫精巢切片时,能看到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B正确;‎ C、达尔文通过向光性实验发现了胚芽鞘尖端可以产生某种刺激,该刺激可以促进尖端一下的伸长区生长,C错误;‎ D、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先解离、漂洗后再染色,D错误。‎ 故选B。‎ 二、多项选择题: ‎ ‎21.科学家在T细胞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膜蛋白PD-1,其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PD-1和PD-L1的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空间结构均相同 B. T细胞不能表达PD-L1是因为其细胞内没有控制PD-L1合成的基因 C. PD-1和PD-L1的形成均需要核糖体、内质网等参与 D. PD-L1抗体可有效杀死肿瘤细胞,PD-1抗体对肿瘤细胞无作用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 38 -‎ 结合题意和图示信息分析:PD-1抗体、PD-L1抗体分别与T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细胞膜上特定膜蛋臼结合后,T细胞活性不受抑制而能行使正常的免疫作用,从而消灭肿瘤细胞。‎ ‎【详解】A、根据图解和文字信息,pD-1和PD-L1分别是T细胞和肿瘤细胞的两种不同膜蛋白,至少在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一个方面存在差异,因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A错误;‎ B、这两种膜蛋白是由不同基因控制合成的,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错误;‎ C、膜蛋白的形成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髙尔基体的参与,C正确;‎ D、图解信息显示,pD-1、PD-L1抗体与特定膜蛋白结合后,T细胞就能行使正常的免疫作用,从而消灭肿瘤细胞,D错误。‎ 故选ABD。‎ ‎22.血友病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h)控制的遗传病。下图中两个家系都有血友病患者,Ⅲ-2和Ⅲ-3婚后生下一个性染色体组成是XXY非血友病的儿子(Ⅳ-2),家系中的其他成员性染色体组成均正常。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Ⅳ-2性染色体异常是因为Ⅲ-2在形成配子过程中XY没有分开 B. Ⅲ-3的基因型是,Ⅳ-1的基因型是或 C. 若Ⅲ-2和Ⅲ-3再生育,Ⅳ-3个体为患血友病男孩的概率为1/8‎ D. 若Ⅳ-1和正常男子结婚,生育一个患血友病男孩的概率是1/4‎ ‎【答案】C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题考查血友病的遗传,血友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根据系谱图分析可知,Ⅱ-5的基因型为XHXh,则Ⅲ-3的基因型为1/2XHXH或1/2XHXh,Ⅲ-2是血友病患者基因型为XhY,那么Ⅳ-1的基因型为XHXh。由于Ⅳ-2性染色体组成是XXY非血友病的儿子,即其基因型为 - 38 -‎ XHXHY或XHXh Y。‎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Ⅳ-2性染色体异常因为Ⅲ-2在形成配子过程中XY没有分开或Ⅲ-3在形成配子过程中XX没有分开,A错误;‎ B、此家族中,Ⅲ-3的基因型是XHXH或XHXh,而由于Ⅲ-2是血友病患者,所以Ⅳ-1的基因型是XHXh,B错误;‎ C、若Ⅲ-2(基因型为XhY)和Ⅲ-3(基因型为XHXH或XHXh)再生育,Ⅳ-3个体为男性且患血友病的概率为1/2×1/4=1/8,C正确;‎ D、若IV-1(基因型为XHXh)和正常男子(基因型为XHY)结婚,所生育的子女中患血友病男孩的概率是1/4,D正确。‎ 故选CD。‎ ‎23.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A. 生态学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 B. 树线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别为草甸和森林,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阳光 C. 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 D. 该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上升幅度大小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该图表示的是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在纬度相同条件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温度下降,而不同的生物其适合生存的温度也范围不同,因此不同的高度分布不同的生物。‎ ‎【详解】A、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可采用样方法,A正确;‎ B、树线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别为草甸和森林,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温度,B - 38 -‎ 错误;‎ C、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导致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化明显,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C正确;‎ D、据图2可知,树线之上植被厚度越大,树线上升幅度越小,二者之间呈负相关,D正确。‎ 故选ACD。‎ ‎24.有关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以及优生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应选取某单基因遗传病的患者家系进行调查,以判断其遗传方式 B. 应随机取样进行发病率调查,但若某小组的数据偏差较大,汇总时应舍弃 C. 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是指调查中该遗传病的患病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D. 常见的优生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适龄生育和进行产前诊断等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1.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详解】A、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需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A正确;‎ B、对遗传病的发病率进行统计时,需在人群中进行随机调查,但若某小组的数据偏差较大,汇总时仍要如实记录,不应舍弃,B错误;‎ C、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是指调查中该遗传病的患病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比,C正确;‎ D、常见的优生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适龄生育和进行产前诊断等,而不是晚婚晚育,D正确。‎ 故选ACD。‎ ‎25.下列有关酶的探究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38 -‎ 选项 探究内容 实验方案 A 酶的高效性 用和过氧化氢酶分别催化等量分解,待完全分解后,检测产生的气体总量 B 酶的专一性 用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检测是否有大量还原糖生成 C 温度对酶活性影响 用淀粉酶分别在100℃、60℃和0℃下催化淀粉水解,充分反应后,用碘液检测淀粉水解程度 D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用淀粉酶在不同pH条件下催化淀粉水解,用斐林试剂检测 A. A B. B C. C D. D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1.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的条件下,酶在最适温度时活性最大。高温使酶永久失活,而低温使酶活性降低,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适宜温度下活性会恢复。(2)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过酸或过碱会使酶永久失活。(3)酶的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固定、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4)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增加,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2.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 38 -‎ ‎【详解】A、用FeCl3和过氧化氢酶分别催化等量H2O2分解,检测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总量,可以反应酶的高效性,待H2O2完全分解后,产生的气体总量相等,不能反应高效性,A错误;‎ B、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需要鉴定淀粉和蔗糖是否被淀粉酶分解,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B错误;‎ C、探究温度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为温度,可以设置低于最适温度、最适温度和高于最适温度至少三种温度下,检测底物水解的情况,可用碘液检测,C正确;‎ D、探究pH影响酶的催化活性,底物不能用淀粉,因为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D错误。‎ 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 ‎ ‎26.动脉粥样硬化(AS)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前期病理基础,而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是AS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LDL是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其在人体细胞中主要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分析回答问题。‎ ‎(1)与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相比,LDL膜结构的不同点是________。LDL能够将包裹的胆固醇准确转运至靶细胞中,这与其结构中的________和靶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直接相关 ‎(2)LDL通过途径①________方式进入靶细胞,形成网格蛋白包被的囊泡,经过脱包被作用后与胞内体(膜包裹的囊泡结构)融合,整个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_______的结构特点。‎ ‎(3)细胞将乙酰CoA合成胆固醇的细胞器是________,胆固醇是构成________结构的重要成分,同时也参与血液中________的运输。‎ - 38 -‎ ‎(4)当细胞内胆固醇过多时,细胞可通过________等途径调节胆固醇含量。‎ ‎①提升还原酶的活性 ②增加细胞膜上LDL受体的数量 ③抑制LDL受体基因的表达 ④抑制乙酰CoA合成胆固醇 ‎【答案】 (1). 只有单层磷脂分子 (2). 载脂蛋白B (3). 胞吞 (4). 流动性 (5). 内质网 (6). 细胞膜 (7). 脂质 (8). ③④‎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识图分析可知, LDL与载脂蛋白B结合后,再通过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以内吞的方式进入细胞,形成网格蛋白包被的囊泡,经过脱包被作用后与胞内体(膜包裹的囊泡结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其中LDL受体再次回到细胞膜上,而LDL与载脂蛋白B的结合体被溶酶体分解形成游离的胆固醇;一方面游离的胆固醇被细胞利用,当胆固醇含量过多时,再次以胆固醇酯的形式储存,或者抑制乙酰CoA合成胆固醇,减少来源来源。‎ ‎【详解】(1)与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双层磷脂分子相比,LDL膜结构是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的。识图分析可知,LDL首先与载脂蛋白B结合后才能与靶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说明载脂蛋白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可以识别并结合。‎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LDL通过途径①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形成网格蛋白包被的囊泡,经过脱包被作用后与胞内体(膜包裹的囊泡结构)融合,整个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点。‎ ‎(3)细胞内的内质网可以合成脂质,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胆固醇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4)识图分析可知,当细胞内胆固醇过多时,细胞可通过③途径抑制LDL受体基因的表达,以减少来源;或者通过④途径抑制乙酰CoA合成胆固醇,降低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通过③④途径调节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内胆固醇的去路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胆固醇的功能,能够正确识图分析获取有效信息,判断细胞内胆固醇的来源和去路,理解当胆固醇含量过高时的调节途径,识记脂质合成的场所和细胞膜的组成以及结构特点,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其中识图分析获取关键信息是突破该题的根本。‎ - 38 -‎ ‎27.小球藻为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常用的实验材料,图1为小球藻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示意图(①⑤表示生理过程)。科研人员利用固定化技术探究光质对小球藻影响,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球藻液均分两份,一份用海藻酸钙包埋法固定,均分4组编号为A1~A4;另一份小球藻液不作处理,也均分4组编号为 B1~B4。然后将A1、A2、B1、B2置于3W白光下连续光照培养,将A3、A4、B3、B4置于3W黄红光下连续光照培养,分别测出它们的吸光度(吸光度间接衡量小球藻的生物量)和溶氧量,结果见图2、图3。分析回答问题。‎ ‎ ‎ ‎ 图2不同光质对小球藻生物量的影响 图3不同光质对小球藻溶解氧产生的影响 ‎(1)图1中过程①发生场所为________,物质Ⅹ是________,①~⑤中能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______。‎ ‎(2)图2中吸光度B1明显大于A1,B3明显大于A3,这说明固定化技术对小球藻的增殖起_________。(选填“促进”“抑制”)作用。在培养前36小时内,白光和黄红光对小球藻生物量基本________(选填“有”“无”)影响,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3)由图3可知,各组小球藻液中的溶解氧都有所增加,原因是________;对小球藻溶解氧产生更有利的条件有________。‎ ‎【答案】 (1). 类囊体薄膜 (2). 丙酮酸 (3). ①③⑤ (4). 抑制 (5). 无 (6). 小球藻主要吸收黄红光 (7). 小球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或净光合速率大于零) (8). 白光和固定化 ‎【解析】‎ ‎【分析】‎ - 38 -‎ 识图分析可知,图1为小球藻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①为光反应中水的光解过程,②暗反应过程,③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④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⑤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图中物质X为丙酮酸。‎ 分析图2可知,吸光度B1明显大于A1,B3明显大于A3,吸光度间接衡量小球藻的生物量;根据题意A1~A4组小球藻用海藻酸钙包埋法固定,说明包埋固定处理抑制了小球藻的增殖。‎ 分析图3可知,各组小球藻液中的溶解氧都有所增加,说明小球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且A2组溶氧量增加较明显,则用白光和固定化处理对小球藻溶解氧产生更有利。‎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过程①为光反应的过程,场所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图中物质X为丙酮酸,①为光反应可以产生ATP,③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和⑤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都可以产生ATP。‎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2通过比较吸光度的不同说明固定化技术对小球藻的增殖起抑制作用,比较图中的曲线可知,在培养前36小时内,白光和黄红光对小球藻生物量基本无影响,说明小球藻主要吸收黄红光。‎ ‎(3)根据以上对图3的分析可知,由于小球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各组小球藻液中的溶解氧都有所增加,比较图中曲线可知,白光和固定化处理对小球藻溶解氧产生更有利。‎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变化以及场所,把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物质变化和场所,能够正确分析图示1的生理过程及其场所,结合所学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解决问题;分析图2、3的曲线变化和题意条件,获取有效信息,判断出在实验的条件下导致曲线差异的原因,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28.174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单链DNA,感染宿主细胞后,先形成复制型的噬菌体双链DNA分子(母链为正链,子链为负链),转录时以负链为模板合成mRNA。下图为174噬菌体的部分基因序列(正链)及其所指导合成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图中数字为氨基酸编号)。分析回答问题。‎ - 38 -‎ ‎(1)基因D与E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分别是_______,翻译形成的一条肽链中分别含有________个肽键。‎ ‎(2)基因E的负链DNA作为模板指导合成的mRNA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43%,mRNA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腺嘌呤分别占32%、22%。则与mRNA对应的复制型的双链DNA分子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________。基因E的负链DNA作为模板指导合成的mRNA中,至少需要消耗________个游离的胞嘧啶核糖核甘酸。‎ ‎(3)与宿主细胞的DNA复制相比,174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形成复制型双链DNA分子过程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 ‎(4)由于174噬菌体单链DNA中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导致基因D.指导合成的肽链中第59位氨基酸由缬氨酸(密码子为GUU、GUC、GUA和GUG)变成丙氨酸(密码子为GCU、GCC、GCA和GCG),则该基因中碱基替换情况是________。‎ ‎(5)一个DNA分子上不同基因之间可以相互重叠,这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其主要的遗传学意义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 (1). UAA、UGA (2). 151、90 (3). 27% (4). 69 (5). 模板、酶不同(合理即可得分) (6). T→C (7). 自然选择(或进化) (8). 可以节约碱基;有效地利用DNA遗传信息量;提高碱基利用的效率;参与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写出一点即给分)‎ ‎【解析】‎ ‎【分析】‎ ‎1.扣住题中关键信息“转录时以负链DNA作为模板合成mRNA”。‎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 38 -‎ ‎【详解】(1)识图分析可知,基因D转录终止时正链的碱基为TAA,则根据互补配对原则负链上的对应碱基为ATT,故mRNA上终止密码子为UAA,同理E基因转录终止时正链的碱基为TGA,负链对应碱基为ACT,mRNA上终止密码子为UGA。基因D指导合成的肽链中共含有152个氨基酸,则肽键数为151个,基因E指导合成的肽链中共含有91个氨基酸,则肽键数为90个。‎ ‎(2)已知mRNA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腺嘌呤分别占32%,22%。则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占(32%+22%)÷2=27%。根据题意可知,mRNA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43%,即U+G=43%,则A+C=57%,由于mRNA中腺嘌呤占32%,则C占mRNA中碱基的57%-32%=25%,而基因E中碱基数为92×3=276,故基因E的负链DNA作为模板指导合成的mRNA中,至少需要消耗游离的胞嘧啶核糖核甘酸25%×276=69个。‎ ‎(3)174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形成复制型双链DNA分子过程不同与正常DNA复制之处在于模板、酶不同。‎ ‎(4)该基因突变是由于一个碱基对的改变引起的,故缬氨酸的密码子中第2个碱基U变为了碱基C成为丙氨酸的密码子,相应的则是模板链(负链)中A替换成了G,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基因(正链)中T替换为了C。‎ ‎(5)一个DNA分子上不同基因之间可以相互重叠,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仅可以节约碱基、有效地利用DNA遗传信息量外,还可以参与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点睛】本题以174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的生命活动为背景考查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DNA复制的过程及其条件和特点,把握DNA的分子结构组成特点及其计算,能够利用常见的碱基比例进行DNA分子碱基比例、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的计算,识记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把握密码子和氨基酸之间的关系,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29.某生物实验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图1是小组成员用血细胞计数板观察到的培养结果(样液稀释10倍,血细胞计数板规格1mm×1mm×0.lmm),图2曲线a、b是两批次酵母菌培养的结果。分析回答问题。‎ ‎ ‎ ‎(1)取样时应先振荡试管,原因是________。制片时应该在盖盖玻片________(选填“前”“后”)滴加样液。‎ - 38 -‎ ‎(2)在计数前常采用台盼蓝染液染色,若细胞被染成蓝色,则_________(选填“需要”“不需要”)计数。计数时若图1双线边内有4个细胞为蓝色,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________个。‎ ‎(3)比较图2中时两批次培养的种群增长速率、种内斗争的强度以及时两批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a>b” “a=b”“ab (6). ab (8). 营养物质过度消耗,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值不适宜 ‎【解析】‎ ‎【分析】‎ 采用抽样检测法使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在计数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1.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下,这样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防止酵母凝聚沉淀,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求得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误差小。‎ ‎3.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对培养液进行稀释以便于酵母菌的计数。‎ ‎4.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计数同侧相邻两边上的菌体数,一般可采取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处理,另两边不计数。‎ ‎5.计数一个样品要从两个计数室中计得的平均数值来计算,对每个样品可计数三次,再取其平均值。计数时应不时地调节焦距,才能观察到不同深度的菌体,按公式计算每mL(或10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防止酵母凝聚沉淀,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 - 38 -‎ ‎(2)由于活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不会被台盼蓝染液染色,若细胞被染成蓝色,则该酵母菌细胞为死细胞,不需要进行计数,计数时若图1双线边内有4个细胞为蓝色,识图分析可知图中双边线内16个小方格中共有活动酵母菌为20,则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20÷16×400×10×10×1000÷0.1=5×108个。‎ ‎(3)识图分析图2可知,曲线a、b均为S型增长曲线,在时两批次培养的种群增长曲线中a正处于K/2时,此时增长速率最大,而b曲线此时种群数量大于K/2,因此其增长速率已经小于K/2时的增长速率,故a>b,而种内斗争的强度此时a<b;由图2可知,曲线b达到K值较快,而a曲线达到K值需要的时间较长,即增长过程缓慢,因此b曲线达到K值时剩余的营养物质的量少于a,即营养物质剩余量a>b。‎ ‎(4)若在后继续培养,由于受到营养物质的限制,导致营养物质过度消耗,且有害代谢产物会大量积累,PH值不适宜等,最终使得种群的数量均会下降。‎ ‎【点睛】本题考查培养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培养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和计数过程,理解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的结果和结论,把握实验后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及其成因,特别是关于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和计数的计算是该题考查的难点。‎ ‎30.野生型豌豆细胞能产生豌豆素,它是一种能抵抗真菌感染的天然化学物质。该物质的产生受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基因A决定豌豆素产生,基因B抑制基因A的表达。某研究小组用两个不产生豌豆素的突变纯合品系豌豆和纯合野生型豌豆进行如下杂交实验(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分析回答问题。‎ 实验组别 亲本 表现型 表现型 一 突变品系1×野生型 产生豌豆素 ‎3/4产生豌豆素,1/4不产生豌豆素 二 突变品系2×野生型 不产生豌豆素 ‎1/4产生豌豆素,3/4不产生豌豆素 三 突变品系1×突变品系2‎ 不产生豌豆素 ‎3/16产生豌豆素,13/16不产生豌豆素 ‎(1)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________定律。‎ ‎(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突变品系1和突变品系2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 38 -‎ ‎(3)用实验一中能产生豌豆素的豌豆与实验二中不产生豌豆素的豌豆进行杂交,产生的后代中纯合野生型植株占________。‎ ‎(4)在真菌感染严重地区,A和b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5)某同学欲通过一次自交实验来检测实验三中不产生豌豆素的豌豆是否为纯合子,该实验思路是否可行?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答案】 (1). 基因自由组合 (2). aabb (3). AABB (4). 2/9 (5). 上升 (6). 上升 (7). 不可行 (8). 中不产生豌豆素的豌豆,其纯合子和部分杂合子(aaBb、AaBB)自交后代均不能产生豌豆素 ‎【解析】‎ ‎【分析】‎ 已知决定产生豌豆素的基因A对a为显性,而显性基因B存在时,会抑制豌豆素的产生,因此能够产生豌豆素的基因型为A_bb。题中提出野生型、突变品系1、突变品系2均为纯种,因此可以根据野生型的基因型以及后代表现型的比例确定突变品系的基因型。‎ ‎【详解】(1)杂交组合三中,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是3:13,是9:3:3:1的变形,说明控制该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杂交组合一中,突变品系1×野生型后代产生豌豆素A_bb,并且自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3:1,因此确定F1的基因型是Aabb,则突变品系1的基因型为aabb;从杂交组合三可以看出,突变品系1和突变品系2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是AaBb,所以双亲(均不能产生豌豆素)的基因型是aabb、AABB,可判定突变品系2的基因型为AABB。‎ ‎(3)根据第(2)问的分析可知,实验一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是Aabb,自交产生的F2的能产生豌豆素的豌豆基因型为A_bb;实验二中突变品系2的基因型为AABB,纯合野生型豌豆的基因型为AAbb,则F1的基因型是AABb,自交后代F2中不产生豌豆素的豌豆基因型为AAB_,则A_bb×AAB_后代中纯合野生型植株AAbb占(1/3+2/3×1/2)×2/3×1/2=2/9。‎ ‎(4)在真菌感染严重地区,含豌豆素的豌豆能生存,所以A和b的基因频率会不断上升。‎ ‎(5)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三中F1的基因型是AaBb,则F2中不产生豌豆素的豌豆基因型为A_B_、aaB_、aabb,若通过一次自交判断F2中不产生豌豆素的豌豆纯合子和杂合子,如果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豌豆自交后代均不产生豌豆素,与基因型为aaBB和AABB纯合子自交的结果相同,因此不能通过一次自交实验判断实验三中F2中不产生豌豆素的豌豆是否为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 38 -‎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定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其应用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常见的分离比及其变形,能够正确分析表格中的杂交实验,结合题意的条件判断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利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进行推导分析和计算,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 ‎31.热性惊厥(FC)是指当患儿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导致体温在38~40℃时发生的惊厥。与小儿脑发育不成熟、神经细胞结构简单、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不平衡等有关。分析回答问题。‎ ‎(1)幼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________发育不成熟,对体温的控制力不强。当机体发热时,神经细胞的代谢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使高级神经中枢________产生强烈的放电,患儿全身或局部的骨骼肌不自主收缩,即出现肢体抽搐等现象。‎ ‎(2)脑中约60%~70%的突触利用谷氨酸作为主要的神经递质,患儿高热时神经细胞会释放大量的谷氨酸,下图为其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 ‎①大量的谷氨酸以________的运输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A受体结合,促进大量进入细胞内,激活________进而产生过量的NO,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或痉挛;同时使神经与肌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高引发_________,导致惊厥发作。‎ ‎②正常生理状态下,当细胞内过多时,通过________逆浓度将过多的排出,以避免可能引起的神经细胞衰老或死亡。‎ ‎(3)长期的反复发生的FC可移行为癫痫(EP),通过对156例FC患儿的脑电图(EEG)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表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有________。‎ FC的临床与EEG分析 体温/℃‎ FC发作 EEG检查 年龄/岁 - 38 -‎ ‎≤38.5‎ ‎>38.5‎ 首次 反复 二周内 二周后 ‎≤3‎ ‎>3‎ EEG正常例数 ‎10‎ ‎101‎ ‎74‎ ‎27‎ ‎45‎ ‎65‎ ‎100‎ ‎11‎ EEG异常例数 ‎15‎ ‎30‎ ‎24‎ ‎31‎ ‎34‎ ‎11‎ ‎28‎ ‎17‎ 合计 ‎25‎ ‎131‎ ‎98‎ ‎58‎ ‎79‎ ‎77‎ ‎128‎ ‎28‎ ‎①首次发作体温越低,EEG异常率越高 ‎②FC患儿年龄越大,EEG异常检出率越低 ‎③若二周后EEG检查仍然异常,则需进一步治疗以避免FC可能移行为EP ‎④减少长期的反复发生的FC对EP的预防有一定的价值 ‎【答案】 (1). 下丘脑 (2). 大脑皮层 (3). 胞吐 (4). 一氧化氮合酶 (5). 动作电位 (6). 泵 (7). ①③④‎ ‎【解析】‎ ‎【分析】‎ ‎1.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内含有突触小泡,突触后膜上含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2.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使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后模,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兴奋通过突触时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神经递质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进入细胞内,当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Cl-内流进入细胞内。‎ ‎3.识图分析可知,图中谷氨酸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由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A受体结合,促进大量Ca2+进入细胞内,激活细胞内的一氧化氮合酶促进精氨酸转化为NO,过量的NO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或痉挛。‎ ‎【详解】(1)幼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发育不成熟,对体温的控制力不强。当机体发热时,神经细胞的代谢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使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产生强烈的放电,患儿全身或局部的骨骼肌不自主收缩,即出现肢体抽搐等现象。‎ ‎(2)①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神经递质谷氨酸以胞吐的方式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A受体结合,促进大量Ca2+‎ - 38 -‎ 进入细胞内,激活一氧化氮合酶促进精氨酸转化为NO,过量的NO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或痉挛。同时使神经与肌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高,使得钠离子大量内流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导致惊厥发作。‎ ‎②正常生理状态下,当细胞内Ca2+过多时,通过Ca2+泵将过多的Ca2+运出细胞,以避免可能引起的神经细胞衰老或死亡。‎ ‎(3)①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首次发作体温≤38.5℃,EFG正常的有10例,而EFG异常的有15例,体温>38.5℃的,EFG正常的有101例,而EFG异常的有30例,因此首次发作体温越低,EEG异常率越高,①正确;‎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知,FC患儿年龄≤3岁的,EFG正常的100例,异常的28例,而FC患儿年龄>3岁的,EFG正常的11例,异常的17例,因此FC患儿年龄越大,EEG异常检出率越高,②错误;‎ ‎③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若二周后EEG检查仍然异常,则需进一步治疗以避免FC可能移行为EP,③正确;‎ ‎④根据表中数据FC的发作和二周前后EFG的检测情况可知,减少长期的反复发生的FC对EP的预防有一定的价值,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 ‎【点睛】本题以热性惊厥(FC)为背景考查神经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兴奋产生的机理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把握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作用过程,要求学生能够识图分析获取有效信息,从而得出结论;能够正确分析表中的数据获取关键信息,结合题意分析解决问题,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 ‎32.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图2是该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中的三个种群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分析回答问题。‎ ‎ ‎ - 38 -‎ ‎(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猫头鹰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青蛙与蜘蛛的关系有_________。蛇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猎捕后者,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能够______。‎ ‎(3)下列属于该区域某种草原犬鼠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__。‎ ‎①空间分布 ②年龄 ③性别 ④物种丰富度 ⑤种群密度 ‎(4)图2中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________,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约为________kJ。‎ ‎【答案】 (1). 生产者 (2). 三、四、五、六 (3). 捕食、竞争 (4).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5). ①⑤ (6). Ⅱ→Ⅰ→Ⅲ (7). ‎ ‎【解析】‎ ‎【分析】‎ ‎1.识图分析可知,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其中的食物链有6条:草→兔→狐,草→鼠→狐,草→鼠→猫头鹰,草→鼠→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 ‎2.分析图2可知,种群Ⅱ的同化量为111.0×106 kJ,种群Ⅰ的同化量为15.0×106 kJ,种群Ⅲ的同化量为3.0×106 kJ,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传递效率可知,这三个种群构成的食物链为Ⅱ→Ⅰ→Ⅲ。一般来说,某一营养级的同化的能量的去路有:(1)自身呼吸消耗(2)流入下一营养级(3)被分解者分解,(4)未利用的。‎ ‎【详解】(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能量的基石,属于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成分。‎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的食物网中猫头鹰处于第三、四、五、六营养级上,青蛙与蜘蛛之间既有捕食又有竞争关系。蛇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猎捕后者,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38 -‎ ‎(3)种群是基本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除外还包括空间特征。因此属于该区域某种草原犬鼠种群基本特征的有①空间分布和⑤种群密度。‎ ‎(4)根据以上图2的分析可知,根据同化能量的大小关系,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Ⅰ→Ⅲ,种群Ⅱ同化的能量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利用的,根据题意可知,题中没有给出分解者分解的部分,故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约为111.0×106-15.0×106-41.5×106=5.45×107 kJ。‎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把握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特点和计算,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图中的营养结构,通过分析柱状图正确判断种群所含的能量,根据能量的大小判断营养关系,根据能量流经每个营养级的去向进行分析和计算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33.洋葱叶分为管状叶和鳞片叶,管状叶进行光合作用,鳞片叶富含营养物质。下图是与洋葱有关的实验,分析回答问题。‎ ‎(1)提取洋葱管状叶色素时,①表示研磨步骤,研钵中除了加无水乙醇,还需加入的化学物质有________;②表示即将用于层析的滤纸条。若该滤纸条层析一段时间后没有一条色素带,则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2)利用洋葱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常选用________作为实验材料,理由是_________。‎ ‎(3)为探究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因素对洋葱生根率的影响,某实验小组以生长素(IAA)和细胞分裂素(6-BA)为材料进行实验,主要步骤及结果如下:‎ a.选取饱满光亮、鳞茎盘大的洋葱18个,随机均等分为6组并编号。‎ b.用所给试剂对洋葱底部进行处理。‎ c.在适宜温度下,用水培法培养洋葱,每隔2天换一次水。‎ - 38 -‎ d.每隔3天统计洋葱生根数,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实验编号 植物激素 质量浓度 处理时间 平均生根数/条 ‎3天 ‎6天 ‎9天 ‎12天 ‎15天 ‎1‎ IAA ‎50‎ 速蘸 ‎6.00‎ ‎4.33‎ ‎4.33‎ ‎4.33‎ ‎0.67‎ ‎2‎ ‎100‎ ‎10min ‎0.67‎ ‎2.00‎ ‎2.00‎ ‎4.00‎ ‎1.33‎ ‎3‎ ‎150‎ ‎5min ‎17.67‎ ‎21.00‎ ‎21.00‎ ‎19.33‎ ‎19.67‎ ‎4‎ ‎6-BA ‎50‎ 速蘸 ‎16.33‎ ‎22.33‎ ‎22.33‎ ‎21.00‎ ‎15.67‎ ‎5‎ ‎100‎ ‎10min ‎18.67‎ ‎45.33‎ ‎45.33‎ ‎51.67‎ ‎27.00‎ ‎6‎ ‎150‎ ‎5min ‎60.67‎ ‎67.33‎ ‎67.33‎ ‎111.33‎ ‎111.67‎ ‎①本实验中自变量有________(至少写出2个)。‎ ‎②本实验设计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 ‎③实验结果能说明水培洋葱生根的较好方法是:________。‎ ‎④有同学提出以相同时间内每组洋葱平均生根长度作为实验的观察指标,你认为合理吗?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答案】 (1). 碳酸钙和二氧化硅 (2). 层析时滤液细线没及层析液 (3). 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4). 液泡呈紫色,便于观察 (5). 植物激素的种类、浓度,处理时间、方法等 (6). 没有设置清水处理的对照组 (7). 用质量浓度为150mg/L的6-BA溶液处理5min (8). 不合理 (9). 因为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提高生根率的条件 ‎【解析】‎ ‎【分析】‎ ‎1.洋葱是比较好的实验材料:‎ ‎①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②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色素含量较多,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 38 -‎ ‎③洋葱的绿叶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叶肉细胞做细胞质流动实验;‎ ‎④洋葱的内表皮细胞颜色浅、由单层细胞构成,适合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 ‎2.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3. 分析表中数据,实验对枝条的处理的植物激素有IAA、6−BA,两种激素分别用不同的浓度处理,处理时间不同。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时,依据单一变量原则的方法进行分析,如固定植物激素的种类,固定同一浓度,对比分离不同处理时间下平均生根条数等。‎ ‎【详解】(1)提取洋葱管状叶色素时,①表示研磨步骤,研钵中除了加无水乙醇,还需加入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②表示即将用于层析的滤纸条。层析是根据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将其分开,若层析过程中滤纸条带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没入到层析液中,则导致该滤纸条层析一段时间后没有一条色素带。‎ ‎(2)利用洋葱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常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细胞作为实验材料,以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细胞有大液泡,液泡中含有色素呈现紫色,便于观察。‎ ‎(3)①分析题干可知,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因素对洋葱生根率的影响”,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该实验对插条处理的激素有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激素的种类不同,每种激素所用的浓度和处理时间不同都属于自变量。‎ ‎②分析表中数据,各组都用植物激素处理,没有设置清水处理组作为对照组,保证氧气的供应,防止根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干扰实验,同时清水组的设置能让各实验组的生根情况与之进行对比。‎ ‎③分析表中数据,用质量浓度为150mg/L的6-BA溶液处理5min的生根率高于其他组。‎ ‎④分析题干信息,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提高洋葱生根率的条件”,实验需要测定的是生根率,而不是测定生根的长度。‎ - 38 -‎ ‎【点睛】本题以洋葱为背景考查实验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常见的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试剂的应用、实验材料的选择原则等,这是该实验考查的重点。特别是掌握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常用的试剂及其功能,把握层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其原因;能够正确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结合题意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数据情况,获取有效信息,找出实验的目的,从而判断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等,能够根据表中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 38 -‎ ‎ ‎ - 38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