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5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浙江省诸暨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诊断性考试(解析版)
浙江省诸暨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诊断性考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臭氧空洞对人类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农作物增产 B. 皮肤癌增加 C. 免疫功能减退 D. 紫外线辐射增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 臭氧空洞指的是因空气污染物质,特别是氧化氮和卤代烃等气溶胶污染物的扩散、侵蚀而造成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和减少的现象,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臭氧空洞指的是因空气污染物质,特别是氧化氮和卤代烃等气溶胶污染物的扩散、侵蚀而造成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和减少的现象。由此臭氧空洞会使紫外线辐射增多,人类皮肤癌增加;臭氧空洞会使农作物减产,人类免疫功能减退,A错误,B、C、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重点是通过了解臭氧空洞对人类的影响,目的让人们建立科学的环保理念。 2.下列有关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新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产生 B. 细菌增殖过程中在前期出现染色体 C. 蓝藻无叶绿体,不含光合色素,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D.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可作为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依题文可知,细菌通过二分裂增殖,蓝藻具有光合色素及酶,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新细胞既可以通过细胞分裂产生,又可以通过人工重组产生,A错误; B、细菌增殖过程是二分裂,没有染色体的出现,B错误; C、蓝藻无叶绿体,含光合色素(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D、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作为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材料,D正确。 故选D。 3.如图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A表示物质,不符合该模型的是 A. ①辅助性T细胞,②B淋巴细胞,A白细胞介素-2 B. ①传入神经元,②肌细胞,A神经递质 C. ①胰岛B细胞,②肾小管细胞,A胰岛素 D. ①甲状腺细胞,②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A甲状腺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该题图反映了细胞间信息传递的过程,图1是产生信息分子(A)的细胞,图2是靶细胞,膜上有受体。在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应向神经中枢(中间神经元)传递信息。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①辅助性T细胞可以分泌A白细胞介素-2,其作用于靶细胞(②B淋巴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传递信息,A正确; B、①传入神经元向神经中枢传递信息,②肌细胞,向其传递信息的神经递质应该来自传出神经元,B错误; C、①胰岛B细胞可以分泌A胰岛素,其作用于靶细胞(②肾小管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传递信息,C正确; D、①甲状腺细胞可以分泌A甲状腺激素,其反馈作用于靶细胞(②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传递信息,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文结合模型图,综合考查信息传递的过程,要求学生识记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识记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识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等知识,能结合图解作出准确的判断。 4.以豌豆(2n=14)为实验材料进行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豌豆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不育 B. 豌豆的紫花和白花是不同性状 C. 豌豆自然条件下为纯种,杂交实验的结果可靠 D. 豌豆杂交实验需在开花前对母体去雄以防自花授粉 【答案】B 【解析】 【分析】 依题文可知,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所以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豌豆的紫花和白花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二倍体的豌豆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单倍体,其不育,A正确; B、豌豆的紫花和白花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B错误; C、豌豆自然条件下为纯种,自花且闭花传粉,所以杂交实验结果可靠,C正确; D、豌豆是两性花,所以杂交实验需在开花前对母体去雄以防自花授粉,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文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的豌豆遗传实验过程,识记人工异花授粉时,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等处理。 5.研究者将乳腺细胞(M)诱导成乳腺癌细胞(Me),如图表示细胞癌变前后的有关代谢水平变化情况,其中图2是在培养液中加入线粒体内膜呼吸抑制剂后测得的相关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Me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多于M B. M对该抑制剂的敏感性大于Me C. 抑制剂通过影响需氧呼吸第三阶段影响细胞代谢 D. 推测培养液中酒精含量Me组高于M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可知,图1信息是相同时间内Me比M对葡萄糖的摄取数多,图2信息是加入线粒体内膜呼吸抑制剂后,M对葡萄糖的摄取数下降比例多,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识图1可知,相同时间内Me比M对葡萄糖的摄取数多,所以Me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多于M,A正确; B、识图2可知,加入线粒体内膜呼吸抑制剂后,M对葡萄糖的摄取数下降比例多,由此M对该抑制剂的敏感性大于Me,B正确; C、由于需氧呼吸第三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膜进行,所以加入线粒体内膜呼吸抑制剂后抑制剂会影响需氧呼吸第三阶段的细胞代谢,C正确; D、识图1、2可知,动物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不会产生酒精,无法推测出培养液中酒精含量Me组高于M组,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文重点考查学生分析坐标图,通过获取有效信息,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6.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及优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蚕豆病患者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有缺陷 B. 糖元沉积病Ⅰ型的家系中,女患者的儿子必患病 C. 猫叫综合征患者第五号染色体长臂上缺失一段染色体片段 D. 从致畸角度出发,畸形胎常在受精至着床前后17天形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依题文可知,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需要利用各自致病机理及特点做出判断。 【详解】A、蚕豆病患者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有缺陷,A正确; B、糖元沉积病Ⅰ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家系中女患者的儿子不一定患病,B错误; C、猫叫综合征患者是由于第五号染色体短臂上缺失一段染色体片段所引起的染色体缺失综合征,C错误; D、从致畸角度出发,畸形胎常在受精至着床前后55天形成,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其机理的能力,清楚各类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7.Ca2+ 泵、H+ 泵、Na+—K+ 泵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器膜上的离子泵,既能催化ATP水解又能运输相应的离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Ca2+泵能逆浓度运输Ca2+ B. H+泵具有酶的功能 C. Na+进入神经细胞时通过Na+—K+ 泵 D. 离子泵发挥作用时其空间结构发生相应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依题文可知,Ca2+ 泵等既能催化ATP水解又能运输相应的离子,由此说明Ca2+ 泵等既具有酶的作用,又有运输离子的功能。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依题文可知,Ca2+ 泵既能催化ATP水解又能运输相应的离子,所以Ca2+泵能逆浓度运输Ca2+,A正确; B、H+泵能催化ATP水解,所以具有酶的功能,B正确; C、Na+进入神经细胞时通过离子通道,没有通过Na+—K+ 泵,C错误; D、离子泵发挥作用时要与相应离子结合,所以其空间结构会发生相应改变,D正确。 故选C。 【点睛】通过本题文,学生需要重点区别运输离子的离子泵和离子通道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8.G418是一种抗生素,可通过影响核糖体的功能而阻断蛋白质合成,而neo基因的表达产物可使G418失效。下表为G418对不同细胞致死时的最低用量,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细胞名称 G418浓度(μg/mL)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700~800 植物细胞 10 酵母菌 125~500 A. 不同真核细胞对G418的敏感度不同 B. G418可有效抑制植物愈伤组织的生长 C. G418不干扰neo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D. neo基因可作为基因工程的标记基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由表格中数据可知不同细胞对G418的敏感程度不同,故A正确。G418能阻断蛋白质的合成,植物细胞的敏感度比较高,因此可以抑制愈伤组织的生长,故C正确。G418能阻止蛋白质的合成,会干扰neo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故C错误。因为neo基因的表达产物能使G418失活可以作为标记基因,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数据分析能力。 9.下列有关生物技术操作,正确的是 A. 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培养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 B. 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后应趁热快速挑取菌种 C. 好氧型菌株在培养液中需静置培养,防止培养液沾染试管壁引发污染 D. 若有细菌培养物泼洒出来,应先用纸巾盖起,再用漂白粉溶液使纸巾湿透,放置适宜时间后清除 【答案】D 【解析】 【分析】 依题文可知,有关生物技术的细节:平板时,用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不能打开皿盖;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后应在火焰旁冷却后再挑取菌种;好氧型菌株接种到培养液中需振荡培养。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倒平板时,用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不能打开皿盖,A错误; B、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后应在火焰旁冷却后再挑取菌种,B错误; C、好氧型菌株接种到培养液中需振荡培养,C错误; D、若有细菌培养物泼洒出来,应先用纸巾盖起,再用漂白粉溶液使纸巾湿透,放置适宜时间后清除,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文考查了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的有关生物技术,要求学生掌握倒平板的相关注意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能准确判断。 10.下列有关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裂间期,核内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B. 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垂直于纺锤体中轴的平面上 C. 分裂后期,细胞中DNA分子数和染色体数都是前期的两倍 D. 分裂末期,赤道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最终形成细胞壁 【答案】B 【解析】 【分析】 依题文可知,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各时期有各自的分裂特征,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细胞核内完成DNA的复制,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A错误; B、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垂直于纺锤体中轴的平面上,B正确; C、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是前期的两倍,DNA不变,C错误; D、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最终形成细胞壁,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文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学生能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 11.下图是某实验小组利用A酶和B酶进行实验后绘制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酶活性可用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 B. 若要探究pH对酶A活性的影响,应将温度控制在50℃左右 C. 若需长期保存酶B,应将温度控制在50℃左右 D. 80℃时A酶的空间结构正常,B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答案】B 【解析】 【分析】 依题图可知,酶A、酶B在最适温度时,其活性最高,在低于或高于最适温度时,其活性降低,其中高温导致酶变性失活,低温抑制酶的活性。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酶的活性一般可用相同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A错误; B、识图可知,A酶的活性在50℃时最高,说明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是50℃,因此要探究pH对A酶活性的影响,应将温度控制在最适温度(即50℃)左右,B正确; C、若需长期保存酶B,应将温度控制在低温条件下,既不会变性失活也有利于保存,C错误; D、80℃时,高于A酶和B酶的最适温度,二者空间结构均被破坏,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文利用曲线图,考查与酶相关的实验的知识,需要学生识记酶的特性,关键是理解温度、pH等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机理。 12.某小组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铁皮石斛,为研究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蔗糖和水各自的作用进行了对照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培养条件 加蔗糖 不加蔗糖 光 正常生长,分化 不生长,死亡 暗 只生长,不分化 不生长,死亡 A. 蔗糖为生长提供能量,光促进细胞分化 B. 光为生长提供能量,蔗糖促进细胞分化 C. 光照只会影响到光合作用效率 D. 整个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都不加入蔗糖也可发育成幼苗 【答案】A 【解析】 【分析】 依图表可知,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繁殖铁皮石斛时,蔗糖为其生长提供能量,光能促进其细胞分化。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B、识表对比可知,蔗糖能为生长提供能量,光能促进细胞分化,A正确、B错误;C、D、识表可知,光照会影响到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还能促进细胞分化,整个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不加入蔗糖,幼苗不生长会死亡,C、D错误。 故选A。 13.TATA框是多数真核生物基因中的一段DNA序列,位于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其碱基序列为TATAATAAT,RNA聚合酶与TATA框牢固结合之后才能开始转录。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RNA聚合酶与TATA框结合后催化氢键的形成 B. mRNA逆转录获得的DNA片段含TATA框 C. 某基因的TATA框经诱变缺失后,不影响转录的正常进行 D. TATA框被彻底水解后得到4种小分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依题文可知,TATA框是位于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的一段DNA序列,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基因转录出RNA,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RNA聚合酶与TATA框结合后催化核糖核苷酸间磷酸二酯键的形成,A错误; B、依题文可知,TATA框是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其位于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所以mRNA逆转录获得的DNA片段不含TATA框,B错误; C、某基因的TATA框经诱变缺失后,无法结合RNA聚合酶,会影响转录的正常进行,C错误; D、依题文可知,TATA框被彻底水解后得到4种小分子,分别是脱氧核糖、磷酸、腺嘌呤和胸腺嘧啶,D正确。 故选D。 14.下列关于细胞衰老与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衰老过程线粒体的数量减少,体积增大 B. 细胞衰老过程中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变慢 C. 细胞凋亡是由某种基因引发的,能够调节细胞的数量 D. 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过量的神经细胞全部坏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文需要利用识记的衰老细胞的特征及细胞凋亡的意义做出相应判断。 【详解】A、B、依据衰老的细胞具有的特征可知,细胞衰老过程线粒体的数量减少,体积增大;细胞衰老过程中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变慢,A、B正确; C、细胞凋亡是由某种基因引发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能够调节细胞的数量,C正确; D、 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过量的神经细胞会细胞调亡,从而调节细胞的数量,D错误。 故选D。 15.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如图所示),它进入人体后,在宿主细胞内繁殖产生新的病毒。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HIV入侵到T细胞后,其生命活动所需酶一定由宿主细胞提供 B. HIV进入人体后,寄生的宿主细胞一定能分泌出白细胞介素-2 C. HIV的遗传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碱基A与T的配对情况 D. HIV入侵人体后,人体的T淋巴细胞的数量一定会一直减少至较低水平 【答案】C 【解析】 【分析】 依题文可知,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其能特异性入侵T细胞,并在T细胞内繁殖,导致T细胞大量死亡,最终破坏患者的免疫功能。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HIV入侵到T细胞后,其中逆转录酶是来自病毒自身编码的,从而参与其生命活动,A错误; B、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出白细胞介素-2,B错误; C、HIV的遗传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有RNA逆转录出DNA,则一定会出现碱基A与T的配对情况,C正确; D、HIV入侵人体后,人体的T淋巴细胞的数量一般会先增加后减少至较低水平,D错误。 故选C。 16.DNA分析表明,白头叶猴和金头叶猴都是从黑头叶猴进化而来的,为三个不同物种。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种群中的等位基因 B. 三个物种彼此之间可能能相互交配 C. 自然选择使黑头叶猴不同种群朝不同方向进化 D. 新物种的形成体现出自然选择可提高生物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依题文可知,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种群中个体的表现型;物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种群中个体的表现型,A错误; B、由于是三个物种,所以彼此之间不能基因交流,但是可能能相互交配,B正确; C、出现了三个物种,说明自然选择使黑头叶猴不同种群朝不同方向进化,C正确; D、新物种的形成体现出自然选择可提高生物多样性,D正确。 故选A。 17.某研究小组为了研究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的作用,取若干只实验小鼠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小鼠分组 A组 B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A. 如果小鼠实验前都接触过抗原甲,对实验结果和结论没有影响 B. 再次注射抗原后,A组小鼠体内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泌抗体 C. 实验后B组小鼠体内能找到既能识别抗原甲又能识别抗原乙的淋巴细胞 D. 可以通过检测小鼠血清中相应抗体含量来确定是否有免疫应答 【答案】D 【解析】 分析】 依题表可知,B组小鼠再次免疫时注射了抗原乙,A组小鼠两次注射都是抗原甲,所以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后,A组小鼠体内记忆B细胞会快速增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更多的抗体,以此相关的免疫调节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如果小鼠实验前都接触过抗原甲,则会直接影响初次注射抗原甲时两组小鼠体内抗体的数量,A错误; B、再次注射抗原后,A组小鼠体内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但不会分泌抗体,B错误; C、由于间隔了一段时间,B组小鼠再次注射的是抗原乙,所以实验后B组小鼠体内可能没有了识别抗原甲的淋巴细胞,C错误; D、可以通过检测小鼠血清中相应抗体含量来确定是否有免疫应答,D正确。 故选D。 18.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技术是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D. 建立农作物—家畜—沼气的小循环,有利于促进物质多级利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依题图可知,该农业生态系统有了沼气池,其是利用沼气池进行废弃物再生产的技术,从而达到物质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详解】A、识图可知,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技术是利用沼气池进行废弃物再生产的开发技术,A错误; B、识图可知,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B正确; C、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C正确; D、识图可知,建立农作物—家畜—沼气的小循环,有利于促进物质多级利用,D正确。 故选A 19.下列有关遗传学研究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 B. 摩尔根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C.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 D. 科学家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加热后S型菌失去毒性的原因是DNA失活变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依题文可知,需要利用识记的有关遗传学研究科学史实来做出相应判断。 【详解】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的是遗传因子及其遗传规律,A错误; B、摩尔根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学说,B错误; C、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C正确; D、科学家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加热后S型菌失去毒性的原因是蛋白质失活变性,D错误。 故选C。 20.如图所示为去除顶芽前后侧芽部位激素甲和乙的含量变化以及侧芽长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激素甲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化而来,激素乙通常由根运至其他器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激素甲是生长激素,去顶芽前,侧芽部位的激素甲主要来自顶芽 B. 激素乙是细胞分裂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 C. 较高浓度的激素甲可能促进了乙烯的合成 D. 较高浓度的激素乙对侧芽的萌动起抑制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正常情况下植物存在顶端优势时,侧芽部位生长素高于顶芽,当去掉顶芽后,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图中符合这样变化规律的是激素甲生长素。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升高,说明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的萌动,细胞分裂素促进侧芽的萌动。 【详解】A、依题文可知,激素甲应该是生长素,去顶芽前,侧芽部位的激素甲主要来自顶芽,A错误; B、激素乙是细胞分裂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B错误; C、较高浓度的激素甲可能促进了乙烯的合成,增多的乙烯会抑制细胞伸长,C正确; D、识图可知,较高浓度的激素乙对侧芽的萌动起促进作用,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对侧芽发育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这些信息,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21.人的血清白蛋白(HAS)在临床上需求量很大,目前通常利用牛的乳腺细胞生产血清白蛋白,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 采集良种供体奶牛的卵母细胞和精子,通过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 B. 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通过显微注射技术直接导入奶牛受精卵,形成重组细胞 C. 体外培养重组细胞,促使其形成早期胚胎 D. 选择雌性胚胎移植到受体母牛体内,最终发育成转基因小牛 【答案】B 【解析】 【分析】 依题文可知,利用牛的乳腺细胞生产血清白蛋白,首先需要将血清白蛋白基因与奶牛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再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导入牛的受精卵内,然后体外培养重组细胞,促使其形成早期胚胎,再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将雌性胚胎移植到受体母牛体内,最终发育成转基因小牛。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依题文可知,若培育转基因牛,需要采集良种供体奶牛的卵母细胞和精子,通过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A正确; B、将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奶牛受精卵前,需要将血清白蛋白基因与奶牛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再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导入,B错误; C、体外培养重组细胞,促使其形成早期胚胎,再进行移植,C正确; D、依题文需要牛的乳腺细胞生产血清白蛋白,所以选择雌性胚胎移植到受体母牛体内,最终发育成转基因小牛,D正确。 故选B。 22.科研人员调查了某个以白桦和水曲柳两种乔木为主的群落,群落中的白桦和水曲柳的树龄分布统计结果如图。乔木的树龄分为幼龄林(10年生以下)、中龄林和近熟林(10~40年生)以及成熟林和过熟林(40年生以上)三个年龄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据图1分析,群落上层林冠茂密,林下光照不足,导致白桦幼龄林生长难以进入下一龄级 B. 据图2分析,水曲柳成熟林和过熟林较少,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C. 树龄的测量只能通过测定株高 D. 白桦幼苗耐荫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在群落中占优势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识图可知,白桦林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预测白桦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减少,水曲柳幼年个体多于成年个体,成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依题图1可知,白桦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原因应是群落上层林冠茂密,林下光照不足,导致白桦幼龄林生长难以进入下一龄级,A正确; B、据图2分析,水曲柳成熟林和过熟林较少,则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B错误; C、除了通过测定株高来测量树龄,还可以通过测定年轮等方法测量树龄,C错误; D、由图1分析可以看出,白桦幼龄林数量生长难以进入下一龄级,幼年个体较少,老年个体较多,由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据此预测白桦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应是下降,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文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重点要求考生识记种群数量的特征,识记年龄组成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3.为研究高浓度CO2处理对某种植物的影响,研究人员将对照组植物以大气CO2浓度处理150天、实验组植物以高浓度CO2处理相同时间,随即将两组植物均转移至大气CO2浓度条件进行恢复实验30天,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A. 高浓度CO2处理使植物表观光合速率明显提高 B. 恢复初始几天实验组表观光合速率一定大于恢复结束时 C. 气孔开放度上升植物表观光合速率可能下降 D. 气孔开放度下降是植物对高浓度CO2环境的适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依题图可知,高浓度CO2会提高植物表观光合速率,气孔开放度下降是植物对高浓度CO2环境的一种适应,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识图1可知,高浓度CO2处理使植物表观光合速率明显提高,A正确; B、识图可知,恢复初始几天实验组气孔开放度小于恢复结束时,所以恢复初始几天实验组表观光合速率不一定大于恢复结束时,B错误; C、识图可知,气孔开放度上升植物表观光合速率可能下降,C正确; D、气孔开放度下降是植物对高浓度CO2环境的适应,D正确。 故选B。 24.人类某遗传病受X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只有A、B基因同时存在时个体才不患病。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根据系谱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I-1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 B. II-3的基因型一定为XAbXaB C. IV-1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1-1 D. 若II-1的基因型为XABXaB,与II-2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Ⅰ-1、Ⅰ-2有病,其女儿II-3正常,说明双亲各含有一种显性基因,因此Ⅰ-1、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XaBXab或XaBXaB、XAb Y;由于II-3的基因来自I-1和I-2,且表现正常,同时含有A、B基因,因此基因型一定为XAbXaB;II-4和III-2的基因型均为XABY,II-4和II-3婚配,其女儿III-3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Ⅰ-1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II-3的基因型一定为XAbXaB,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III-2的基因型为XABY,III-3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则IV-1的基因型为XaBY或XAbY,其致病基因来自于III-3和II-3,而II-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I-1、I-2,C错误; D、已知II-1的基因型为XABXaB,II-2的基因型为XaBY或XabY,则二者婚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2×1/4+1/2×1/4=1/4,D正确。 故选C。 25.大鼠神经元单独培养时,其轴突侧支返回细胞体,形成自突触(图1)。电极刺激这些形成了自突触的神经元细胞体引起兴奋,电位变化结果如图2. 部分神经元电位变化为曲线①,其余神经元为曲线②。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上述所有神经元后,再进行相同刺激,测定结果为曲线③。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静息时自突触神经元细胞膜无离子进出,保持静息电位 B. 曲线①的a峰表明这些神经元再次受到电刺激 C. 发生曲线②变化的神经细胞膜也存在谷氨酸受体 D. 谷氨酸可以使突触后膜发生阳离子外流 【答案】C 【解析】 【分析】 依题文可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突触可以完成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静息时自突触神经元细胞膜电位是外正内负,与钾离子外流有关,A错误; B、依题图可知,曲线①的a峰表明这些神经元应该是再次产生神经冲动,B错误; C、识图可知,发生曲线②变化的神经细胞膜也存在谷氨酸受体,C正确; D、依题文可知,谷氨酸可以使突触后膜发生阳离子内流,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在遭受诸如放牧等环境压力时,植物会改变生物量的分配以适应环境。研究放牧对典型草原植物生物量分配的影响,调查结果如图。 (1)草原几乎完全由禾本科植物和________植物组成,草原的外貌在不同季节有很大不同,这反应了群落的_______结构。 (2)草原上的牛、羊生产的有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第二次有机物质的生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牛羊属于________。牛羊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剩下的才用于________,这就是次级生产量。 (3)生物量是________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由图中可知,重度放牧明显降低了___________,不利于植物的有性生殖,使_________降低,直接导致草原植被种群密度下降。重度放牧导致草原物种数量及植被覆盖度明显下降,说明放牧可以改变群落的________方向。 【答案】 (1). 阔叶草本 (2). 时间 (3). 次级生产者 (4). 生长繁殖 (5). 净生产量 (6). 地上生物量 (7). 出生率 (8). 演替 【解析】 【分析】 依提图可知,草原上放牧强度越大,草原植物地上生物量分配越来越少,地下生物量分配越来越多。由此可知,重度放牧不利于植物的有性生殖,使出生率降低,直接导致草原植被种群密度下降。以此相关知识做答。 【详解】(1)草原几乎完全由禾本科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组成;由于草原的外貌在不同季节有很大不同,所以这反应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2)由于草原上的牛、羊可以再次生产有机物质,所以牛羊属于次级生产者。牛羊同化的总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剩下的才用于自身生长繁殖,这就是次级生产量。 (3)依定义可知,生物量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识图再结合题文可知,重度放牧明显降低了地上生物量,不利于植物的有性生殖,使出生率降低,直接导致草原植被种群密度下降。重度放牧导致草原物种数量及植被覆盖度明显下降,说明放牧可以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 【点睛】本题文借助坐标图考查草原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掌握识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能利用识记的基础知识解决生物学实例问题。 27.科研人员以红富士苹果的幼树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程度土壤水分胁迫对气孔阻力、蒸腾速率、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等生理指标变化的影响,为合理灌溉提供理论依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处理苹果各项生理指标变化 处理 气孔阻力(s·cm-1) 叶绿素含量(mg·g-1Fw) 胞间CO2浓度(μmol) 光合速率(μmol·m-2·s-1) 蒸腾速率(mmol·m-2·s-2) 正常处理 0. 73 1. 58 177. 5 18. 358 4. 504 轻度胁迫 0. 94 1. 36 198. 5 16. 796 3. 892 中度胁迫 1. 35 1. 24 257. 5 14. 013 2. 877 严重胁迫 2. 24 1. 05 282. 6 9. 899 1. 243 (1)随水分胁迫加剧,蒸腾速率降低的幅度________光合速率降低的幅度,表明干旱胁迫首先促使了植物体内___________含量的提高,使叶片气孔关闭,减少水分蒸发。 (2)气孔阻力增大,植物从外界吸收的CO2减少,从表中数据分析,这______(是/不是)光合速率下降的重要因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认为水分胁迫时光合速率下降,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有观点认为是光合产物的_______变慢,导致细胞内光合产物积累,阻碍了CO2吸收利用;另有观点认为是水分亏缺导致叶绿体_______结构破坏,从而直接影响光反应,为碳反应提供的__________减少;也有观点认为是根系没有足够水分吸收影响了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导致光合作用有关的__________(写出两种)等物质合成减少,使光合速率下降。 【答案】 (1). 大于 (2). 脱落酸 (3). 不是 (4). 胞间CO2浓度上升 (5). 运输 (6). 类囊体膜 (7). ATP、NATPH (8). 酶、叶绿素、ATP、NADPH 【解析】 【分析】 依题表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为红富士苹果的幼树合理灌溉提供理论依据,为此提供了不同程度土壤水分胁迫对树的气孔阻力、蒸腾速率、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等生理指标变化的影响数值,需要利用这些指标数的内在联系结合光合作用等相关知识做出解答。 【详解】(1)识表对比可知,随水分胁迫加剧,蒸腾速率(4.504至1.243)降低的幅度大于光合速率(18.358至9.899)降低的幅度,这表明干旱胁迫促使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的提高,从而调节叶片气孔关闭,减少水分蒸发。 (2)从表中数据分析,随着气孔阻力增大,虽然植物从外界吸收的CO2减少,但是胞间CO2浓度上升,由此这不是光合速率下降的重要因素。 (3)有观点认为水分胁迫时细胞内会出现光合产物积累,阻碍了CO2吸收,那么原因可能是光合产物的运输变慢;另有观点认为是水分亏缺导致叶绿体类囊体膜结构被破坏,才会直接影响光反应,为碳反应提供的ATP、NATPH减少;光合作用过程中酶、叶绿素、ATP、NADPH等物质的合成需要根系吸收足够的无机盐离子。 【点睛】本题文重在考查学生通过识图表获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问题能进行合理的解释、推理,做出准确的判断。 28.果蝇(2n=8)的精原细胞要经过精确的四次有丝分裂之后,方能启动减数分裂形成初级精母细胞。科研团队用EMS诱变筛选,发现一只果蝇tut突变体,其精原细胞不能停止有丝分裂,出现精原细胞过度增殖的表现型。 (1)显微观察野生型果蝇精巢,发现有15%的细胞是16条染色体、55%的细胞是8条染色体、30%的细胞是4条染色体。正常情况下细胞中有________条染色体的出现一定与有丝分裂有关,细胞中有______条染色体的出现可能与减数分裂有关。 (2)为探究tut突变体的遗传特性,研究人员做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1)。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可知,___________为显性性状。推测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_______定律。若F1与tut突变体杂交,后代的性状及其分离比为_______,则说明上述推测正确。 (3)研究人员采用缺失定位法对tut突变体的突变基因进行定位:将一只一条染色体缺失某片段的野生型果蝇(缺失突变体)与tut突变体杂交,如果F1中出现________,则说明tut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位于该染色体缺失片段。请用遗传图解说明该过程。________(相关显隐性基因用A、a表示,染色体上缺失相关基因用A-、a-表示) (4)经过文献查阅,发现已报道有bgcn突变体与tut突变体性状一样。为探究tut突变体的突变基因是否就是bgcn突变体的突变基因,可选择________作为亲本杂交,实验结果(图2)表明;tut突变体和bgcn突变体的突变基因_______(相同/不同)。 【答案】 (1). 16 (2). 4条和8条 (3). 正常有丝分裂 (4). 分离 (5). 正常有丝分裂:过度增殖=1:1 (6). 过度增殖 (7). (8). bgcn突变体与tut突变体 (9). 不同 【解析】 【分析】 依题图1可知,果蝇tut突变体和野生果蝇杂交,依据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可得正常有丝分裂为显性遗传,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据图2分析可知,突变体bgcn的突变基因和突变体tut的突变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以此相关知识做答。 【详解】(1)果蝇(2n=8)的精原细胞正常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是8至16再到8;果蝇(2n=8)的精原细胞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是8至4再到8,最后至4,所以正常情况下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的出现一定与有丝分裂有关,细胞中有4条和8条染色体的出现可能与减数分裂有关。 (2)由图1可知,亲本杂交,子二代中正常有丝分裂与过度繁殖之比是3:1,所以正常有丝分裂为显性性状;根据后代数量比可推测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应该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若上述推测正确,则F1会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所以F1与tut突变体杂交,后代的性状及其分离比为有丝分裂:过度增殖=1:1。 (3)由于为了实现用缺失定位法对tut突变体的突变基因进行定位,从而用野生型果蝇(缺失突变体)与tut突变体进行杂交,通过结论代入法可知,F1中应该出现过度增殖的个体。遗传图解应该包括亲本的表现型及基因型,子代包括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 (4)依题文识图2可知,为探究tut突变体的突变基因是否就是bgcn突变体的突变基因,应该用bgcn突变体与tut突变体杂交,实验结果发现子一代都是正常有丝分裂,子二代中正常有丝分裂与过度繁殖之比是9比7,所以tut突变体和bgcn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不同。 【点睛】本题文需重点掌握,如果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那么双杂合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9:3:3:1的比例,本题中的9:7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变式。如果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那么双杂合个体杂交,后代不会出现9:3:3:1的比例。 29.回答下列生物技术实践相关问题: 菌株 菌落直径/mm 透明圈直径/mm A 18 36 B 31 59 C 19 57 (1)研究小组为了从土壤中筛选出淀粉分解菌,将土壤稀释液涂布在合适的培养基上培养形成菌落,为研究其分解淀粉的能力,测量了菌落和透明圈直径。测量时应_________(选填“打开皿盖测量”“直接在皿盖上测量”或“直接在皿底测量”)。结合表1分析得到,分解淀粉能力最强的菌株是__________。 (2)在制作果汁时,为了增加出汁率和澄清度,常加入果胶酶。研究发现,当果胶酶的使用剂量超过一定值后,果汁澄清度反而下降,这是使果汁变浑浊的物质是___________。工业化生产时,往往将酶固定化处理,该技术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泡菜腌制过程中若泡菜坛有沙眼,常导致腌制的蔬菜臭而不酸,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某同学欲用新鲜的泡菜液分离纯化乳酸菌,应首先用______________对泡菜液进行梯度稀释,须进行梯度稀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直接在皿底测量 (2). C (3). 果胶酶 (4). 可重复使用,易于与产物分离 (5). 有氧条件下乳酸菌不发酵,而其它杂菌繁殖后导致蔬菜腐败发臭 (6). 无菌水 (7). 泡菜液中乳酸菌的浓度较高,直接培养很难分离到单个菌落 【解析】 【分析】 依题文可知,测量菌落和透明圈直径时应该直接在皿底测量,测量得到的透明圈直径越大,淀粉分解菌分解能力越强。同时结合果汁制作和泡菜腌制的相关知识做答。 【详解】(1)依题文可知,测量菌落和透明圈直径时,应该直接在皿底测量;结合表1可知,透明圈直径越大,淀粉分解菌分解能力越强,所以选C。 (2)依题文可知,果胶酶的使用剂量过量后,使果汁变浑浊的物质应该是果胶酶。酶固定化处理技术的优点是可重复使用,易于与产物分离。 (3)由于泡菜腌制过程中若泡菜坛有沙眼,就会有氧气进入,而在有氧条件下乳酸菌不发酵,而其它杂菌繁殖后会导致蔬菜腐败发臭。欲用新鲜的泡菜液分离纯化乳酸菌,就是分离得到单一的乳酸菌菌落,应该首先用无菌水对泡菜液进行梯度稀释,因为泡菜液中乳酸菌的浓度较高,直接培养很难分离到单个菌落。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学生识记无菌技术,掌握实验室分离微生物的方法,能利用所学知识对生物问题作出合理解释。 30.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培育过程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Ampx表示氨卡青霉素抗性基因 Tetr表示四环素抗性基因) (1)为了让目的基因与质粒DNA合理重组,同时便于筛选重组质粒,选用的限制酶最可能为_______。 (2)外源基因导入受体菌后需要进行筛选,如用含氨卡青霉素的培养基进行筛选,能筛选出含有插入了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和_________的单菌落,若要筛选含有重组质粒的单菌落,还需要使用含有_____-的固体培养基。 (3)含有目的基因的农杆菌侵染愈伤组织后,筛选转化的愈伤组织,需要使用含______的选择培养基。由愈伤组织形成完整植株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器官发生途径,另一条是______途径。具体通过哪一条途径主要取决于培养基成分中________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 (4)得到再生植株后,要确认目的基因是否在再生植株中正确表达,应检测此再生植株中该基因的_______。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再在田间试验检测植株的抗性。 【答案】 (1). 酶F、酶G (2). 质粒 (3). 四环素 (4). 除草剂 (5). 胚状体发生途径 (6). 激素 (7). 表达产物 【解析】 【分析】 依题图可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基因工程中的关键步骤,其中所选的限制酶既能切下目的基因,又不会破坏质粒上的标记基因;需要根据标记基因所表达的标记性状筛选含有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根据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是否表达出产物来判断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是否培育成功。以此基因工程中相关知识做出解答。 【详解】(1)依题图可知,为了让目的基因与质粒DNA合理重组,同时便于筛选重组质粒,做到既能得到目的基因,又不破坏质粒上的标记基因,所以选用的限制酶最可能为酶F和酶G。 (2)识图可知,表达载体上含有完整的氨卡青霉素抗性基因而四环素抗性基因被破坏,所以用含氨卡青霉素的培养基对受体菌进行筛选,能筛选出含有插入了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和质粒的单菌落,若要筛选含有重组质粒的单菌落,还需要使用含有四环素的固体培养基。 (3)依题文可知,筛选转化的愈伤组织即含有目的基因的愈伤组织,需要使用含除草剂的选择培养基。结合题干信息可知,愈伤组织形成完整植株的途径:器官发生途径和胚状体发生途径。具体通过哪一条途径主要取决于培养基成分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 (4)根据基因工程的实施步骤可知,目的基因是否在再生植株中正确表达,应检测再生植株中该基因的表达产物是否出现。 【点睛】本题文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1.来那度胺是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临床用于肿瘤的治疗,研究人员利用肿瘤细胞HepG2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相关研究。 实验材料:来那度胺(细胞实验中用DMSO溶解,动物实验中用橄榄油溶解)、淋巴细胞、HepG2细胞、胰蛋白酶、小鼠等。 (1)实验一 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贴壁生长的HepG2细胞用______处理,调整至恰当的细胞浓度,分别设置实验组合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加入等量的高剂量(15μmol·L)、中剂量(10μmol·L)、低剂量(1μmol·L)的来那度胺溶液,对照组加入等量的DMSO溶液。24h后测定细胞存活率,实验结果如下表。 浓度/μmol·L-1 0 1 10 15 细胞存活率/% 100. 0 98. 21 97. 12 96. 87 实验结果说明了来那度胺对HepG2细胞毒性很小。 (2)实验二 研究来那度胺的免疫调节作用。 实验组:将HepG2细胞与___________按一定比例混合,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照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肿瘤细胞的凋亡率。统计结果如下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浓度/μmol·L-1 对照组 1 10 15 凋亡率/% 3 13. 4 29. 3 55. 3 (3)实验三 研究来那度胺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理 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小鼠腋下移植1mL的__________细胞悬液,1周后取移植成功小鼠进行实验,实验组分别用等量高、中、低剂量组的来那度胺溶液灌胃,对照组小鼠每次给予______灌胃给药,连续给药14d后处死小鼠,取肿瘤组织进行测量,发现实验组肿瘤组织明显小于对照组。检测相关物质的表达量,发现一方面组织内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有效促进了淋巴细胞的分裂分化。另一方面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和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表达量________(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和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结合后可以抑制T细胞的活性,使其无法识别癌细胞),两方面都有效增强了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 【答案】 (1). 研究来那度胺对HepG2细胞的毒性 (2). 胰蛋白酶 (3). 淋巴细胞 (4). 分别加入高、中、低剂量的来那度胺溶液 (5). 将HepG2细胞与淋巴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等量的DMSO (6). 来那度胺能增强淋巴细胞对HepG2细胞的杀伤能力,且浓度越高杀伤能力越强 (7). HepG2细胞 (8). 等量橄榄油 (9). 下降 【解析】 【分析】 依题文可知,实验一中要根据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内容来确定实验目的;实验二中根据实验目的写实验步骤时要遵循单一变量等实验原则;实验三中要利用题干信息“动物实验中用橄榄油溶解”解答。 【详解】(1)根据题文可知,实验一中的自变量是来那度胺的剂量,因变量是HepG2细胞的存活率,实验结果说明来那度胺对HepG2细胞毒性很小,由此该实验目的是研究来那度胺对HepG2细胞的毒性。贴壁生长的细胞用胰蛋白酶处理使其分开,从而调整细胞浓度。 (2)依题文可知,实验目的是研究来那度胺的免疫调节作用,再结合实验结果可以确定来那度胺能增强淋巴细胞对HepG2细胞的免疫力,所以自变量是来那度胺的有无,因变量是HepG2细胞的凋亡率。由此实验组:将HepG2细胞与淋巴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分别加入高、中、低剂量的来那度胺溶液;对照组:将HepG2细胞与淋巴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等量的DMSO;实验结论:来那度胺能增强淋巴细胞对HepG2细胞的杀伤能力,且浓度越高杀伤能力越强。 (3)依题文实验目的是研究来那度胺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理,由此小鼠腋下移植的是HepG2细胞悬液,从而培育有免疫对象的实验鼠。依据实验目的可知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再有“动物实验中用橄榄油溶解”的信息,对照组小鼠需要每次给予等量橄榄油灌胃给药。据题文信息“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和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结合后可以抑制T细胞的活性,使其无法识别癌细胞”“两方面都有效增强了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可知,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和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表达量都下降。 【点睛】本题文以实验为载体考查免疫调节的知识,重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关于遵循单一变量等实验原则的运用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