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

‎2019-2020学年度广安中学校高二 9月月考卷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基因型为AAaaBBbbCCcc的细胞所含有的染色体组数目是( )‎ A. 3个 B. 4个 C. 6个 D. 12个 ‎【答案】B ‎【解析】‎ 基因型为AAaaBBbbCCcc的细胞中控制每一性状的基因出现4次,故染色体组数为4个,故选:B。‎ ‎【考点定位】染色体组的概念 ‎【名师点睛】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染色体组数的判断方法:根据细胞的基本型确定控制每一性状的基因出现的次数,该次数就等于染色体组数.‎ ‎2.生物学与实验密切相关,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可将染色体染色 B. 利用成熟的红细胞来制备纯净的细胞膜时应使用生理盐水 C. 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经盐酸处理后用健那绿染色可观察到线粒体 D.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染色后需要用盐酸进行水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苯酚品红染液生物学上常用作观察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形态的染色剂。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来制备纯净的细胞膜的方法是:将成熟的红细胞放入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细胞将吸水涨破,细胞内物质流出;因细胞膜与细胞质中的物质质量不同,可采用不同转速离心的方法,将细胞膜与其它物质分开,获得纯净的细胞膜。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实验,需要一直保持细胞的活性。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步骤是:制作装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 ‎【详解】A ‎、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可将染色体染色,A正确;‎ B、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来制备纯净的细胞膜时,应使用蒸馏水,以便使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吸水涨破,B错误;‎ C、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观察线粒体时需保持细胞活性,不能用盐酸处理,C错误;‎ D、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染色是在用盐酸进行水解与用蒸馏水冲洗涂片后进行的,D错误。‎ 故选A。‎ ‎3.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生物进化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的结果 B. 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C. 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发生显著差异 D. 突变与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B错误;‎ C、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发生显著差异,C正确;‎ D、突变、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故选C。‎ ‎4.科学家将编辑基因的分子工具构建到靶向侵染心肌细胞的病毒中,通过尾部静脉注射到成年小鼠体内,成功编辑线粒体DNA。该研究让耳聋、癫痫、肌无力等线粒体遗传病迎来治愈的希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线粒体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B. 线粒体DNA的突变可能会导致能量代谢障碍 C. 侵染心肌细胞的病毒在该研究中作为载体起作用 D. 该项研究中雌性小鼠后代心脏功能仍然未能改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范围:真核生物,细胞核基因,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过程。 ‎ ‎2、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详解】线粒体基因属于细胞质基因,不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能量供应车间,线粒体DNA的突变可能会导致能量代谢障碍,B正确; 侵染心肌细胞的病毒在该研究中作为运载基因的载体,C正确; 该项用的是靶向侵染心肌细胞的病毒,心机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得到改善,生殖细胞中的线粒体功能不变,故该项研究中雌性小鼠后代心脏功能仍然未能改善,D正确。 故选A。‎ ‎5.下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正确的选项是 ‎ A. ①过程是转录,它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 B. ②过程中只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即可完成 C. 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而直接控制性状 D. 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形成的mRNA、蛋白质一定会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详解】A、①过程是转录,它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的过程,A错误;‎ B、②过程表示翻译,需要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以tRNA为氨基酸的运载工具,在核糖体中进行,此过程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需要ATP提供能量,B错误;‎ C、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机理是:控制合成血红蛋白分子的基因的碱基对发生了替换(A∥T→T∥A),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而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C正确;‎ D、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形成的mRNA一定会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多个密码子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所以合成的蛋白质不一定会改变,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机理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以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明辨①、②所示生理过程的名称,进而对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判断。‎ ‎6.人的一个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那么在一个染色体组中 A. 含46条染色体 B. 染色体形态、功能各不相同 C. 性染色体为XX或XY D. 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是二倍体的生物,其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详解】A、人的一个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则一个染色体组中含23条染色体,A错误;‎ B、一个染色体组中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它们的形态、功能各不相同,B正确;‎ C、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性染色体为X或Y,C错误; ‎ D、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不存在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B。‎ ‎7. 用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水稻植株的花药培养出来的单倍体植株,经染色体加倍,可培育出纯合子植株的种数是 A. 2种 B. 4种 C. 6种 D. 8种 ‎【答案】B ‎【解析】‎ ‎8.某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以“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最好选择调查何种遗传病以及采用的方法是 A. 白化病;在社区内随机抽样调查 B. 苯丙酮尿症;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 红绿色盲;在学校内逐个调查 D. 原发性高血压;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答案】B ‎【解析】‎ 调查人类遗传病时,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白化病、人类的红绿色盲、苯丙酮尿症等,而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应该是患者的家系中调查,故B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识记调查遗传病方式和调查遗传病发病率的对象的区别,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 ‎9. 下列不属于“优生”措施的是 A. 近亲结婚 B. 产前检查 C. 适龄生育 D. 婚前检查 ‎【答案】A ‎【解析】‎ 近亲婚配增加了某些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根据我国目前的人口形势和医疗水平,为了尽量减少近亲结婚造成的遗传缺陷,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A正确 ‎【考点定位】优生措施 ‎10. 下图为甲病(显性基因A,隐性基因a)和乙病(显性基因B,隐性基因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请据图回答:‎ 根据题意,判断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D.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答案】A ‎【解析】‎ 由Ⅱ-7与Ⅱ-8生出正常的Ⅲ-11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正确。‎ ‎【考点定位】遗传推断 ‎【名师点睛】遗传病类型的判断方法 ‎11.下图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苯丙酮尿症(PKU)的家庭系统谱图,设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是显性,a是隐性,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8号的基因型为Aa B. PKU致病基因在光学显微镜下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 C. 8号与9号结婚,生了两个正常孩子,第3个孩子患PKU概率为1/6‎ D. 该地区正常人群中PUK携带者的可能性为1/50,10号男子与当地一正常女子结婚,生患病孩子概率为1/200‎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由“1号、2号、5号或3号、4号、7号的表现型”可推知苯丙酮尿症(PKU)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系谱图显示,3号和4号均正常,其女儿7号患病,说明苯丙酮尿症(PKU)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号和4号的基因型均为Aa,进而推知8号的基因型为AA或Aa,A错误;‎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PKU致病基因在光学显微镜下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B正确;‎ C、8号的基因型为1/3AA或2/3Aa,9号的基因型为Aa,8号与9号结婚,所生的第3个孩子患PKU的概率为2/3×1/4aa=1/6,C正确;‎ D、该地区正常人群中PUK携带者(Aa)的可能性为1/50,10号的基因型为Aa,因此10号男子与当地一正常女子结婚,生患病孩子概率为1/50×1/4aa=1/200,D正确。‎ 故选A。‎ ‎【点睛】从图示中提取信息,找出系谱图中“表现型相同的双亲所生的子女中出现了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的家庭,以此为切入点并结合题意,准确定位苯丙酮尿症(PKU)的遗传方式,进而围绕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知识,根据亲子代的表现型确定有关个体的基因型,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2.遗传性肾炎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血友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有关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多指的遗传具有隔代交叉现象 B. 血友病女性的父亲患血友病 C. 遗传性肾炎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 苯丙酮尿症通常表现为代代相传 ‎【答案】B ‎【解析】‎ 多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连续遗传现象,没有交叉遗传现象,A错误;血友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患者的父亲必然是患者,B正确;遗传性肾炎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患者多于男患者,C错误;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往往表现为隔代遗传,D错误。‎ ‎【点睛】总结各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特点:X染色体的新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是患者;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往往表现为隔代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往往表现为世代具有连续性。‎ ‎13.下列有关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质复制后叫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后叫染色质 B. 染色体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染色体 C.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两两随机配对形成四分体 D.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在细胞分裂间期的是染色质,当进入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转变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后还是处于染色体状态,A错误;染色体只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没有染色体,B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C错误;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D正确。‎ ‎14.某雌雄同株植物的基因型为AA,在该基因型的群体中偶尔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后代。现将基因型为Aa的植株隔离种植,让其连续自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出现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B.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基因型为aa的个体 C.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连续自交,后代中杂合子的比例越来越大 D. 无变异、无选择的情况下,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连续自交过程中A和a的基因频率可保持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的特点之一是:自然状态下的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在无变异、无选择的情况下,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连续自交n代,在Fn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2n,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比例都是1/2×(1-1/2n)。某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详解】A、由题意“基因型为AA的群体中偶尔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后代”可知:基因型为Aa的个体出现的原因是基因突变,A正确;‎ B、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其后代的基因型为AA、Aa、aa,即后代会出现基因型为aa的个体,B正确;‎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连续自交,后代中杂合子的比例越来越小,C错误;‎ D、无变异、无选择的情况下,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连续自交过程中,基因型为AA和aa的的个体所占比例始终相等,而某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因此A和a的基因频率可保持不变,D正确。‎ 故选C。‎ ‎15.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表现为共同进化 B. 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C. 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种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 D. 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下降,因此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进化;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能说明共同进化,A错误;‎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滥用的抗生素对细菌种群中存在的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进行了定向选择,导致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而不是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 C、持续选择条件下,具有不良性状的个体不断被淘汰,导致决定某种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C正确;‎ 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错误。‎ 故选C。‎ ‎16.S基因是果蝇染色体上的白眼基因,在该基因中插入一个碱基对引起了果蝇眼色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变异可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 B. 在高倍显微镜下可看到该基因序列的改变 C. S基因突变后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例发生变化 D. 突变后的基因是S基因的等位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突变的结果是产生原来基因的等位基因。‎ ‎【详解】A. 该变异只可导致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发生变化,不能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A错误;‎ B. 基因序列的改变属于分子水平,所以在高倍显微镜下无法看到,B错误; ‎ C. S基因突变后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例不变,仍是1:1,C错误; ‎ D. 突变后的基因是S基因的等位基因,D正确。‎ ‎17.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下图)。如果该植株自交,其后代(所有后代均可以存活)的性状表现是 A. 都是白色性状 B. 都是红色性状 C. 红色性状:白色性状=1:1‎ D. 红色性状:白色性状=3:1‎ ‎【答案】C ‎【解析】‎ 该植株产生的花粉(雄配子)含有基因B和基因b,由于基因B所在的染色体缺失,不育,则可育的花粉中只含有基因b,该植株产生的雌配子含有基因B和基因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基因型为Bb和bb,比例为1:1,表现型为红色性状和白色性状,比例为1:1,故选C。‎ ‎18.如图表示用AAbb和aaBB两个品种的某农作物培育出AABB品种的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⑤过程可以用秋水仙素处理AB植株幼苗 B. 经⑥获得的品种,基因型不一定是AABB C. ④过程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全能性 D. ①②③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发生在雌雄配子结合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的过程及原理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⑤过程可以用秋水仙素处理AB植株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经⑥所示的人工诱变处理获得的品种,其基因型不一定是AABB,B正确;④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其原理是植物细胞全能性,C正确;①②③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D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抓住“图中箭头两端的基因型”这一解题的信息和切入点,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围绕所学常见的几种育种方式的原理、过程等相关知识展开联想,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19.戈谢病是患者由于缺乏β葡糖苷酶葡糖脑苷脂酶从而引起不正常的葡萄糖脑苷脂在细胞内积聚所致,患者肝脾肿大。下图是用凝胶电泳的方法得到的某患者家系带谱,据图分析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2号为该病携带者,5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 C. 1号和2号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8‎ D. 该病可通过测羊水中酶的活性来进行产前诊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系谱图具有“无中生有”的特点,可判断该病是隐性遗传病;根据各个体的表现型及其电泳带谱对应关系,可知3号为显性纯合子,4号为隐性纯合子,1号和5号均为杂合子;而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一定是纯合子,与前述的判断相矛盾,故该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根据图可以看出,1号和2号都正常,生的孩子4号是患者,故该病是隐性遗传病,由4号的带谱图可知,基因带谱中短条带代表隐性基因,又因为4号的父亲1号有致病基因但表现正常,所以该病不是伴X隐性遗传,而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据A项分析可知,1号、2号、5号都是杂合子,3号是显性纯合子,故5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100%,B错误;1号和2号均为杂合子,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4×1/2=3/8,C正确;根据“患者由于缺乏β葡糖苷酶葡糖脑苷脂酶从而引起不正常的葡萄糖脑苷脂在细胞内积聚所致”,所以该遗传病可以通过测羊水中酶的活性来判断,又因为患者肝脾肿大也可以通过B超检查进行产前诊断,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和电泳带谱考查系谱图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基因型判断及遗传病的防治等知识,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准确判断图中各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20. 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其理论依据是 A. 近亲婚配,其后代一定患遗传病 B. 近亲婚配,其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几率增大 C. 近亲婚配,其后代必然患有伴性遗传病 D. 亲缘关系近,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几率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亲婚配,其后代不一定患遗传病,A错误;亲缘关系越近,其相同的基因就越多.隐性性状只有在其基因纯合时才表现出来.近亲结婚使所生后代隐性基因纯合的机会大大增加,因而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增多,B正确,D错误;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子代的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近亲婚配其后代不一定有伴性遗传病,也可能后代患常染色体遗传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增,从而使后代遗传病发病的概率增大。‎ ‎21.图甲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的代谢途径,图中数字①~③分别代表三种酶。图乙表示两个家庭的遗传系谱,Ⅱ1因缺乏图甲中的酶①而患有苯丙酮尿症,Ⅱ3‎ 因缺乏图甲中的酶②而患有尿黑酸症。已知两个家庭均不携带对方家庭出现的遗传病基因,则Ⅱ2和Ⅱ3生育的女孩不患病的概率是 A. 1/8 B. 3/8‎ C. 1/2 D. 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两个家庭都是父母正常,女儿患病,说明苯丙酮尿症与尿黑酸症都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图乙显示:Ⅰ1和Ⅰ2均正常,其女儿Ⅱ1患苯丙酮尿症,说明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3和Ⅰ4均正常,其女儿Ⅱ3患尿黑酸症,说明尿黑酸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已知两个家庭均不携带对方家庭出现的遗传病基因,即对于尿黑酸症而言,Ⅱ2具有一对正常的显性基因,对于苯丙酮尿症而言,Ⅱ3具有一对正常的显性基因,所以Ⅱ2和Ⅱ3生育的女孩不患病的概率是100%。‎ 故选D。‎ ‎22.人类常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A+)既有显性突变(A)又有隐性突变(a),突变均可导致地中海贫血。一对皆患地中海贫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孩子。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a为正常个体 B. A+A为患者 C. 若孩子为A+A+,则夫妇必均为杂合 D. 若孩子为A+a,则夫妇必均为杂合 ‎【答案】D ‎【解析】‎ 人类常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A+)既有显性突变(A)又有隐性突变(a),即显隐性关系为:A、A+、a,两种突变基因均可导致地中海贫血(A_、aa)。A+a为正常个体,A正确。A+‎ A为患者,B正确。一对皆患地中海贫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表现正常(A+_)的孩子,若孩子基因型A+A+,则父母基因型为AA+×AA+,均为杂合,C正确。若孩子基因型A+a,则父母基因型为AA+×aa或AA+×Aa,可能为杂合或纯合,D错误。‎ ‎23.下列关于遗传变异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工程培育新品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C. 大肠杆菌繁殖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D. 多倍体育种优点是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 ‎【答案】A ‎【解析】‎ ‎【分析】‎ 通俗地说,基因工程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其原理是基因重组。自然条件下的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其来源之一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有: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缺失引起的变异(缺失);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变异(重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的变异(易位);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也可引起变异(倒位)。多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操作较简单,能较快获得新类型,所得新类型植物的营养器官增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详解】A、基因工程培育新品种的原理是人为的基因重组,A正确;‎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错误;‎ C、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其细胞中没有染色体,所以大肠杆菌在繁殖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但不能发生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C错误;‎ D、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之一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但多倍体育种不具有此优点,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混淆了“易位”与“交叉互换”本质区别:‎ 项目 染色体易位 交叉互换 图解 区别 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发生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 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属于基因重组 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24. 基因检测可以确定胎儿的基因型。有一对夫妇,其中一人为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患者,另一方表现型正常,妻子怀孕后,想知道所怀的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丈夫为患者,胎儿是男性时,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 ‎②当妻子为患者时,表现型正常胎儿的性别应该是男性 ‎③丈夫为患者,胎儿是男性时,不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 ‎④当妻子为患者时,表现型正常胎儿的性别应当为女性 A. ①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丈夫为患者,妻子正常但可能是携带者,传给男性胎儿的X染色体既可能带正常基因,也可能带致病基因,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①正确③错误。当妻子为患者时,丈夫正常,后代儿子一定是患者,女儿一定是正常,②错误④正确。选D。‎ 考点: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5. 下列关于生物育种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A. 植物杂交育种获得F1后,可以采用不断自交选育新品种 B. 哺乳动物杂交育种获得F2后,可采用测交鉴别选出纯合个体 C. 植物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D. 培育三倍体植物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答案】C ‎【解析】‎ 能自花传粉的植物,杂交育种中得到了F1,F1自交产生的F2中会出现新的性状,可以采用不断自交选育新品种,A正确;F2出现所需的各种性状后,对于动物可再采用测交鉴别出F2中的纯合个体,B正确;单倍体植株常常高度不育,不能产生种子,,所以不能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物沉声道种子,C错误;培育三倍体植物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通过二倍体产生的生殖细胞和四倍体产生的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发育而来,D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育种的相关知识 ‎26. 下图为某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异的示意图,该变异类型为 A. 倒位 B. 易位 C. 缺失 D. 重复 ‎【答案】C ‎【解析】‎ 由图可知,此变异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考点定位】染色体结构变异 ‎27.一变异雄果蝇的精原细胞中第Ⅳ对染色体多了1条,但能进行正常的细胞分裂;如果不再发生染色体丢失,则其 A. 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25%的细胞染色体数是正常的 B. 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50%的细胞染色体数是正常的 C. 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50%的细胞染色体数是正常的 D. 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25%的细胞染色体数是正常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描述可知:变异雄果蝇的1个精原细胞中有3条第Ⅳ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第Ⅳ号染色体中有2条染色体移向细胞的同一极,还有1条染色体移向细胞的另一极,导致产生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1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多了1条Ⅳ号染色体,另1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正常;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不再发生染色体丢失,所以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有一半异常、一半正常。如果该精原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而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所以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都较正常细胞多了1条第Ⅳ号染色体。‎ ‎【详解】A、B、雄果蝇的1个精原细胞中有3条第Ⅳ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3条第Ⅳ号染色体中的任意2条移向细胞的同一极,余下的1条移向细胞的另一极,因此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50%的细胞染色体数是正常的,A错误,B正确;‎ C、D、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导致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中的相同,如果该精原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则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100%的细胞染色体数是异常的,C、D错误。‎ 故选B。‎ ‎28. 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下列诱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 A. 病毒感染 B. 紫外线照射 C. 秋水仙素处理 D. 摄入亚硝酸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病毒感染属于生物因素,A正确;紫外线照射属于物理因素,B错误;秋水仙素处理属于化学因素,C错误;摄入亚硝酸盐属于化学因素,D错误。‎ 考点: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名师点睛】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可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例如,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等。‎ ‎29.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子代和亲代的差异都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 B. 因基因的碱基发生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异 C. 自然发生的基因突变频率很低,但它是多方向性的突变 D. 基因突变能自发产生,也能人进行 ‎【答案】A ‎【解析】‎ 亲子代之间差异是由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A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30.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都会患病 C. 先天性的疾病都是遗传病 D. 不携带遗传病基因也可能会患遗传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常有家族聚集现象。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指由于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 ‎【详解】A、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 B、如果某种遗传病基因为隐性基因,则携带该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病,B错误;‎ C、先天性的疾病是指出生前已形成的畸形或疾病,如果不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而是由于发育不良造成的,则不属于遗传病,C错误;‎ D、不携带遗传病基因也可能会患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辨析:先天性疾病≠遗传病。先天性疾病是指出生前已形成的畸形或疾病,有的可能是由于发育不良造成的,如先天性心脏病。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大多数遗传病是先天性疾病,但有些遗传病可能在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才表现出来,所以,后天性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病。‎ ‎31.基因重组指的是 ( )‎ A. 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 B. 各条染色体上全部基因的重新组合 C. 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重新排列 D.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组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在高中方面涉及到基因重组的知识有3个:1.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使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3.基因工程,所以本题答案为D。‎ 考点:基因重组 ‎【名师点睛】基因重组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包含3种类型: ‎ ‎①自由组合: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②交叉互换: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四分体时期);③人工重组:转基因技术(人为条件下进行的),即基因工程。‎ ‎32. 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同一种群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 B.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C. 种群的基因频率总在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 D. 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一般不如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丰富 ‎【答案】A ‎【解析】‎ 同一种群的个体为同一物种,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A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B错误;种群的基因频率并不是总在发生改变,物种的基因频率也不一定不发生改变,C错误;一个物种可以包含很多种群,一个种群只能是一个物种,因此物种基因库一般大于种群基因库,D错误.‎ ‎【考点定位】物种的概念与形成;基因频率的变化 ‎33.‎ ‎ 如果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改造了某女性血友病患者的造血干细胞,使其凝血功能全部恢复正常,那么预测该女性与正常男性结婚后所生子女的表现型为 A. 儿子、女儿中各一半正常 B. 儿子全部患病、女儿全部正常 C. 儿子、女儿全部正常 D. 儿子全部正常、女儿全部患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描述的是基因治疗,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是该基因表达产物发挥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目的,并没有改变患者的基因型。所以血友病女性与与正常男性结婚后所生子女的表现型为儿子全部患病、女儿全部正常,故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治疗和伴性遗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34.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 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 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 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 图中显示,基因pen突变后形成的抗药靶位点不再与杀虫剂结合,导致杀虫剂进入靶细胞的量明显减少,A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正确;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物种,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突变与生物进化 ‎【名师点睛】基因突变的原因及与进化的关系:‎ ‎35. 下列有关限制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用限制酶切割一个DNA分子中部,获得一个目的基因时,被水解的磷酸二酯键有2个 B. 限制酶识别序列越短,则该序列在DNA中出现的几率就越大 C. —CATG↓—和—G↓GATCC—序列被限制酶切出的黏性末端碱基数不同 D. 只有用相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片段和质粒,才能形成重组质粒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用限制酶切割一个DNA分子中部,获得一个目的基因时,被水解的磷酸二酯键有4个,A错;限制酶识别序列越短,则该序列在DNA中出现的几率就越大,B正确;—CATG↓—和—G↓GATCC—序列被限制酶切出的黏性末端碱基数相同,都是4个,C错;一般用相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片段和质粒,再用DNA连接酶连接得到重组质粒,有时也可以用不同的限制酶切割,因为有时不同的限制酶切割也能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经DNA连接酶连接也能形成重组质粒,D错。‎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工程限制酶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36.在一个鼠(2N)的种群中,鼠的毛色有野生型黄色(A)、突变型灰色(a1)和突变型黑色(a2)三种表现型,基因A对a1和a2为显性,a1对a2‎ 为显性,三种基因的形成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由图可以看出DNA分子中碱基对的_________________能导致基因突变。‎ ‎(2)基因a2控制的蛋白质肽链长度明显变短,这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在细胞质中参与该蛋白质合成的核酸种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杂合灰色鼠精巢中的一个细胞中含有2个a2基因,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此时该细胞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 ‎(4)有些杂合黄色小鼠的皮毛上出现灰色斑点,请从可遗传变异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做出合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缺失、替换 (2). 翻译提前终止 (3). tRNA、mRNA、rRNA (4). DNA发生了复制(染色体复制) (5). 1或2或4 (6). 部分细胞A基因突变成了a1,表现为灰色(或部分细胞带有A基因的染色体 片段缺失,使a1基因表现了出来)‎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基因突变的内涵,据此对比分析图示中三个基因的差异对(1)题进行解答。围绕“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分析(2)题的问题情境。解答(3)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杂合灰色小鼠精巢中的精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1a2,既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也能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若出现两个a2基因说明DNA发生了复制,再结合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知识推测含有2个a2基因的细胞所具有的染色体组数。解答(4)题,应以“杂合黄色(A)小鼠的皮毛上出现灰色(a1)斑点”为切入点,明辨该杂合黄色小鼠的基因型,进而做出合理解释。‎ ‎(1)分析图示可知:a1基因的产生是由于A基因中的碱基对C//G被T//A替换,a2基因的产生是由于A基因中的碱基对T//A的缺失,因此DNA分子中碱基对的缺失、替换能导致基因突变。‎ ‎(2) 基因a2控制的蛋白质肽链长度明显变短,这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翻译提前终止,在细胞质中参与该蛋白质合成的核酸种类有tRNA、mRNA、rRNA。‎ ‎(3) 杂合灰色鼠精巢中的一个细胞中含有2个a2基因,其原因最可能是DNA发生了复制(染色体复制)。若该细胞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则含有1个染色体组;若该细胞为处于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的精原细胞,或者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则含有2个染色体组;若该细胞为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精原细胞,则含有4个染色体组;综上分析,该细胞可能含有1或2或4个染色体组。‎ ‎(4)A控制黄色、a1基因控制灰色,且A对a1为显性。有些杂合黄色小鼠的皮毛上出现灰色斑点,说明这些杂合黄色小鼠的基因型为Aa1,且灰色斑点的出现是由于部分细胞A基因突变成了a1,表现为灰色(或部分细胞带有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使a1基因表现了出来)。‎ ‎37.芦笋的幼苗是一种名贵蔬菜,又名石刀板,为XY型性别决定。在某野生型窄叶种群中偶见几株阔叶芦笋幼苗,雌雄株都有。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仅从染色体分析,雄性芦笋幼苗产生的精子类型将有________种,比例为________。‎ ‎(2)有人对阔叶芦笋幼苗的出现进行分析,认为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为基因突变,二可能是染色体加倍成为多倍体。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鉴定阔叶石刀板出现的原因。______________。‎ ‎(3)现已证实阔叶为基因突变的结果,为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选用多株阔叶雌雄株进行交配,并统计后代表现型。‎ 若子代_______________,则为显性突变。‎ 若子代_______________,则为隐性突变。‎ ‎(4)已经知道阔叶是显性突变所致,由于雄株芦笋幼苗产量高于雌株,养殖户希望在幼苗期就能区分雌雄,为了探求可行性,求助于科研工作者。技术人员选用多株野生型雌石刀板与阔叶雄株杂交,你能否推断该技术人员做此实验的意图:____________。若杂交实验结果出现_______________,养殖户的心愿可以实现。‎ ‎【答案】 (1). 2 (2). 1∶1 (3). 取野生型植株和阔叶植株的根尖分生区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若观察到阔叶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则说明是染色体组加倍的结果,否则为基因突变 (4). 出现窄叶 (5). 都为阔叶 (6). 通过该杂交实验判断控制阔叶的基因是否在X染色体上 (7). 后代雌株都为阔叶,雄株都为窄叶 ‎【解析】‎ ‎【分析】‎ ‎①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雌性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用X和X表示,雄性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用X和Y表示。②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而染色体变异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③某野生型窄叶种群中偶见几株阔叶芦笋幼苗,若阔叶的出现为显性突变所致,则阔叶植株为杂合子,若阔叶的出现为隐性突变所致,则阔叶植株为隐性纯合子。④如果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具有显性性状的雄性个体与具有隐性性状的雌性个体杂交,子代雌性个体都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性个体均表现为隐性性状。‎ ‎【详解】(1) 芦笋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其雄性植株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类型为2种,即X∶Y=1∶1。‎ ‎(2) 染色体变异可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变化来确定,而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其变化,所以最简单的实验设计是取野生型植株和阔叶植株的根尖分生区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若观察到阔叶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则说明是染色体组加倍的结果,否则为基因突变。‎ ‎(3) 若为显性突变所致,则阔叶植株为杂合子;选用多株阔叶雌雄株进行交配,子代会出现野生型窄叶;若为隐性突变所致,则阔叶植株为隐性纯合子;选用多株阔叶雌雄株进行交配,子代都为阔叶。‎ ‎(4) 已知阔叶是显性突变所致,则野生型石刀板为隐性纯合子,阔叶植株为杂合子。雄株芦笋幼苗产量高于雌株,养殖户希望在幼苗期就能区分雌雄,据此可推知,技术人员选用多株野生型雌石刀板与阔叶雄株杂交的实验意图是:通过该杂交实验判断控制阔叶的基因是否在X染色体上。如果控制阔叶的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则杂交后代雄株全为野生型窄叶,雌株全为突变型阔叶,养殖户的心愿可以实现。‎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XY型性别决定方式及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内涵、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的区别、基因的分离定律与伴性遗传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38. 如图表示培育小麦的几种育种方式,纯种高秆抗锈病植株基因型为DDRR,纯种矮秆不抗锈病植株基因型为ddrr,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植株A培育的方法是__________,将亲本杂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自交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植株B的培育运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3)植株C需要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4)植株E培育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杂交育种 将位于两个亲本中的矮秆基因和抗病基因集中到F1上 通过基因重组使F2中出现矮秆抗病植株 ‎(2)基因突变 ‎ ‎(3)植株C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不能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不可育) 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C ‎ ‎(4)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析】‎ ‎(1)分析题图可知,培育矮杆抗锈病植株A的过程是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得子一代,子一代自交的方法获得,该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方法,亲本杂交的目的是将位于两个亲本中的矮秆基因和抗病基因集中到F1上。自交的目的是获得矮秆抗病植株。‎ ‎(2)分析题图可知,培育矮秆抗锈病植株B的过程是由射线照射纯种矮杆不抗锈病植株,选出矮秆抗锈病植株,该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 ‎(3)植株C是由花药离体培养来的,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不能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4)植株E是通过植物体细胞融合的方法获得,其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因此植株E培育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考点定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 ‎【名师点睛】1、多倍体育种:‎ 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原理:染色体变异 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 优缺点: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但结实率低,成熟迟.‎ ‎2、单倍体育种:‎ 方法:花粉(药)离体培养 原理:染色体变异 实例:矮杆抗病水稻的培育 优缺点:后代都是纯合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技术较复杂.‎ ‎3、杂交育种:‎ ‎(1)概念: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自交.‎ ‎(3)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产生新的优良性状.‎ ‎(4)优缺点:方法简单,可预见强,但周期长.‎ ‎(5)实例:水稻的育种 ‎39. 如下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看图回答问题:‎ ‎(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____________,外因是___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迁到乙岛的B物种可能会______________。‎ ‎(4)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1,a的基因频率为0.9,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 ‎【答案】(1)遗传变异 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已形成生殖隔离 (3)形成新的物种(答案合理即可)‎ ‎(4)1%、18%、81% 逐渐下降 ‎【解析】‎ ‎(1)物种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环境不同以及地理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当两个种群不能发生基因交流时,说明二者之间已经形成生殖隔离。‎ ‎(3)因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使B物种不能与C物种自由交配,故B会形成新物种。‎ ‎(4)根据题意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是0.1×0.1=1%, 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9×0.1=18%, aa的基因型频率是0.9×0.9=81%;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将逐渐下降。‎ ‎【考点定位】生物的进化 ‎【名师点睛】物种形成三个环节的关系图 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计算 ‎(1)已知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用定义公式计算,即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总个体数×2)]×100%。‎ ‎(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以将百分号去掉,按定义公式计算或直接用“某基因基因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百分比+杂合子百分比的1/2”来代替。如基因A的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基因a的频率=1-基因A的频率。‎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