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江都中学溧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测试(必修)六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苏省江都中学、扬中、华罗庚、宜兴、常熟、溧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测试(必修)六校联考生物试题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1.细胞中的脂质大致可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等,下列物质中属于固醇的是() A. 纤维素 B. 叶绿素 C. 胰岛素 D. 性激素 【答案】D 【解析】纤维素属于糖类中的多糖,A错误;叶绿素是植物色素,由C、H、O、N、Mg组成,不属于脂质,B错误;胰岛素属于蛋白质,C错误;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D正确。 2.图为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结构表达式,其中不同种类脱氧核苷酸的区别在于() A. ① B. ② C. ③ D. ②和③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磷酸,②表示脱氧核糖,③表示含氮碱基,由于组成脱氧核苷酸的含氮碱基有A、T、G、C四种,因此脱氧核苷酸有四种,故选C。 3.无机盐在细胞内大多是以离子形式存在。以下关于无机盐生理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B. 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 C. 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成分 D. 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答案】B 【解析】无机盐能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如缓冲对,A正确;无机盐不能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B错误;无机盐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成分,C正确;无机盐能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Ca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等,D正确。 4.下列叙述中,属于糖类功能的是() A. 良好的溶剂 B. 生物膜结构的基本骨架 C. 主要的能源物质 D. 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答案】C 【解析】良好的溶剂是水的功能,A错误;生物膜结构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B错误;糖类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C正确;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D错误。 5.如图是洋葱成熟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切洋葱时会闻到一种辣味,该物质存在于()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图中的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是叶绿体,④是细胞核, ⑤是液泡,⑥是细胞质,其中液泡中有细胞液,细胞液中含有多种物质,切洋葱时会闻到一种辣味,与辣味有关的物质就存在于液泡中,故选D。 6.下列关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统一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有线粒体 B. 都有核膜 C. 都有染色体 D. 都有核糖体 【答案】D 【解析】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A错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B错误;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C错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都有核糖体,D正确。 7.如图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一种方式。据图分析该运输方式是() A. 自由扩散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胞吞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图中物质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且没有消耗能量,因此该物质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故选B。 8.在一定酶量、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正确表示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之间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在一定酶量、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的速率增加,当酶达到饱和后,反应物浓度增加,酶促反应的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是酶的数量(浓度),故选B。 【考点定位】酶的特性 【名师点睛】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酶促反应的速率作用受温度、PH、酶浓度、底物浓度等条件的影响;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的速率增加,当反应物浓度达到饱和后,反应物浓度增加,酶促反应的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是酶的数量(浓度)。 9.下列一些与冬天温室大棚种植蔬菜有关的生产措施,不合理的是() A. 温室的设计应尽量提高采光效率 B. 一般情况下,大棚内蔬菜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光是自然光 C. 温室应保持恒温状态,以防植物被冻伤 D. 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答案】C 【解析】温室的设计应尽量提高采光效率,如用透明薄膜,并且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的温度,A正确;一般情况下,大棚内蔬菜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光是自然光,B正确;白天适当增加温度,提高酶的活性,增强光合作用;夜晚适当降低温度,能降低呼吸酶的活性,减弱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有利于产量增加,C错误、D正确。 10.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 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D. 经过细胞分化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 【答案】C 【解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本物种全套遗传物质,仍然具有发育的全能性,B正确;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C错误;多细胞生物体通过细胞分化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D正确。 11.下列细胞可能癌变的是() A.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 B. 核增大、染色体固缩 C. 膜通透性增大、运输能力降低 D. 酶活性降低 【答案】A 【解析】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所以容易扩散和转移,A正确;衰老细胞的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B错误;膜的通透性改变,运输能力降低是衰老细胞的特征,不是癌细胞的特征,C错误;酶的活性降低是衰老细胞的特征,不是癌细胞的特征,D错误。 12.下列不属于细胞有丝分裂的例子是() A. 受精卵的卵裂 B. 皮肤表皮细胞的再生 C. 蛙红细胞的分裂 D. 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 【答案】C 【解析】受精卵的卵裂进行的是有丝分裂,A正确;皮肤表皮细胞的再生进行的是有丝分裂,B正确;蛙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C错误;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D正确。 13.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 A. S型细菌的DNA B. R型细菌的染色体 C. 噬菌体的DNA D. DNA酶 【答案】A 【解析】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转换为S型细菌,因此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A正确;R型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B错误;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没有涉及到噬菌体,C错误;DNA酶处理后,R型细菌不能转化为S型细菌,D错误。 14.图中①和②、③和④为两对同源染色体,图中的部分染色体转移造成的生物变异属于() A. 染色体结构变异 B. 染色体数目变异 C. 基因重组 D. 基因突变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已知,①和②、③和④为两对同源染色体,则②、③是非同源染色体;据图分析,③号染色体上的一个片段移植到了非同源染色体②上,因此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中的易位,故选A。 15.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对AaBbCc个体进行测交,测交子代基因型有() A. 3种 B. 6种 C. 8种 D. 27种 【答案】C 【解析】 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AaBbCc个体可以产生2×2×2=8种配子,因此与aabbcc测交后代有8种基因型,故选C。 16.人类红绿色盲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图1、3、9为男性红绿色盲患者,其余个体正常,则7号个体的基因型是() A. XBXB B. XBXb C. XBXB或XBXb D. XbY 【答案】B 【解析】已知人类红绿色盲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9为男性红绿色盲患者,基因型为XbY,其色盲基因Xb来自于母亲7号,而7号表现型正常,因此7号基因型为XBXb,故选B。 17.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原因是基因突变,即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对A-T 替换成了T-A 。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B. 产生了新的等位基因 C. X射线的照射不会影响该基因的突变率 D. 说明基因能控制生物性状 【答案】C 【解析】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原因是基因突变,说明基因结构发生改变,A正确;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B正确;X射线属于物理诱变因子,会影响该基因的突变率,C错误;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机理是:基因突变→转录形成的密码子改变→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种类改变→蛋白质结构改变,说明基因能控制生物性状,D正确。 18.下图所示为培育纯种矮秆抗病植株的大致流程。该育种方法属于() A. 诱变育种 B. 杂交育种 C. 单倍体育种 D. 多倍体育种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杂合的矮杆抗病植株经过a产生花粉,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幼苗,在经过b过程秋水仙素处理获得二倍体纯合植株,最后筛选出纯合的矮杆抗病植株,该育种方法为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故选C。 19.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4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基因型频率及比例为AA﹕Aa﹕aa=15﹕1﹕15。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发生了() A. 生殖隔离 B. 基因突变 C. 基因频率的改变 D. 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答案】D 【解析】由题意知,这是一个种群连续自交,没有发生隔离,A错误;子代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由连续自交引起的,没有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该种群初期全部是Aa,因此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50%,连续4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31,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1,因此A的基因频率和a的基因频率是:A=a=15/31+1/2×1/31=1/2,说明基因型频率改变了,但是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C错误、D正确。 20.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 红细胞吸水膨胀 B. 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C.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Na+的浓度相等 D.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 【答案】B 【解析】0.9%的NaCl溶液是细胞的等渗溶液,红细胞不会吸水膨胀,A错误;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会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B正确;细胞内液Na+的浓度小于细胞外液Na+的浓度,C错误;输入的Na+中大多数进入细胞外液,且生物体内细胞内液的含量大于细胞外液,因此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不会分别增加10mL,D错误。 21.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此人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 mol·L-1) 胰岛素 1.7 5.0~20.0 (m IU·L-1) A. 肥胖 B. 血糖含量高于正常 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D. 尿量减少 【答案】B 【解析】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而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而胰岛素含量过低,不能促进葡萄糖分解,则脂肪代谢增强,会导致身体消瘦,A错误;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而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故血糖含量高于正常,B正确;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C错误;血糖浓度增加后导致尿液中的葡萄糖增多,带走了大量的水分,因此尿量增加,D错误 22.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下图为反射弧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刺激作用的部位a是感受器 B. 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C. 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D. 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b上含有神经节,说明b是传入神经,a是感受器,A正确;c是神经中枢中的突触,其前膜释放神经递质,B正确;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C正确;从a到e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D错误。 23.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出汗可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 B. 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 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D.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 【答案】C 【解析】汗液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使血浆渗透压升高,A错误;出汗后汗液的蒸发有利于体温维持稳定,B错误;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C正确;汗液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D错误。 24.记忆细胞可在人体内存在数月,甚至几十年,使人体避免受到相应病原体的二次侵入。体内能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的细胞是() A. 浆细胞 B. 吞噬细胞 C. 效应T细胞 D. T淋巴细胞 【答案】D 【解析】体液免疫中,浆细胞能够产生抗体,并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但是浆细胞不能分裂,A错误;吞噬细胞能吞噬病原体和处理呈递抗原,B错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不能增值形成记忆细胞,C错误;细胞免疫过程中,在抗原的刺激下,T淋巴细胞可以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D正确。 25.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如果能够在溶酶体作用下彻底分解清除,则属于() A. 非特异性免疫 B. 特异性免疫 C. 细胞免疫 D. 体液免疫 【答案】A 【解析】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如果能够在溶酶体作用下彻底分解清除,说明病原体的清除不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因此该免疫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选A。 26.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B. 艾滋病主要是通过食物和昆虫传播 C. HIV的遗传物质直接整合到B淋巴细胞的染色体中 D. 应对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进行严格的隔离 【答案】A 【解析】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正确;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B错误;HIV的遗传物质为RNA,需通过逆转录形成DNA后才能整合到T细胞(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C错误;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精液和乳汁传播,不需要对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进行严格的隔离,D错误。 27.一弃耕农田经若干年演替成为森林。下图中不能正确体现该过程发展趋势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弃耕的农田演替成森林的过程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A正确;弃耕的农田演替成森林的过程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小,B错误;该过程中植物种类越来越多,对光能的利用也越来越多,因此总光合量越来越多,C正确;该过程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生物呼吸量越来越大,D正确。 28.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中a、b1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零 B. 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 C. 若空间充足,种群数量增长一定如曲线a所示 D. 曲线b2的K值降低,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答案】D 【解析】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但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不等于零,A错误;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防治害虫应在害虫数量没达到K/2时进行,B错误;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是理想状态下的一种动态变化,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无天敌等,若只有空间充足这一个条件,则种群数量增长不一定如曲线a所示,C错误;曲线b1的K值较高,当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K值下降,变成曲线b2,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两种类型和形成的其他条件,明确S型曲线的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29.以下几种情况中(琼脂块含生长素,插入的云母片生长素不能通过),两株幼苗将弯向同一方向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A图中的左侧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弯向光源生长,右侧胚芽鞘由于尖端被去除,无法感受光刺激,因此不能发生向光弯曲,琼脂块含有生长素,因此右侧胚芽鞘直立生长,A错误;B图中的左右两侧的胚芽鞘的尖端均可感受光刺激,使得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但是右侧云母片使得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因此左侧胚芽鞘向右(向光)弯曲生长,右侧胚芽鞘不生长,B错误;C图中左侧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右侧胚芽鞘的尖端被云母片插入,不能横向运输,因此右侧胚芽鞘直立生长,C错误;D图中的左侧胚芽鞘向光生长,右侧胚芽鞘的尖端被去除,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胚芽鞘的左侧,因此胚芽鞘向右(向光)弯曲生长,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和感受光刺激发生横向运输的部位,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可以向下运输到下面促进其生长,再根据云母片不能让生长素通过分析答题。 30.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A. 物质循环 B. 能量流动 C. 信息传递 D. 种间关系 【答案】C 【解析】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行为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故选C。 31.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C代表生产者 B. A代表分解者 C. 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2、3、4、5 D. D→A过程中碳以有机物形式传递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图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C,说明C是生产者,1表示光合作用,A正确;A、C、D都有箭头指向B,可知B为分解者,B错误;图中2、3、4、5表示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产生CO2的过程,C正确;D为初级消费者,A为次级消费者,两者之间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四个字母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箭头的关系,判断C是生产者,进而判断其他字母代表的成分的名称。 32.下表是能量流经某种植食性动物时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项目 同化量 呼吸散失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能量(kJ) 200 X 110 A. X表示的能量大小不能确定 B. 该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 该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中有25%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 D. 流向下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最多为20 kJ 【答案】B 【解析】X表示的能量=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200-110=90KJ,A错误;该动物是植食性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B正确;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大约有60%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是约40%储存在ATP中,因此该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约有90/200×60%=27%,C错误;由于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200KJ,所以流向下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最多为200×20%=40KJ,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明确每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3.下列关于生物入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 B. 生物入侵会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干扰的能力增强 C.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候鸟飞来我国越冬不属于生物入侵 D. 我国从国外引进水葫芦导致其疯长属于生物入侵 【答案】B 【解析】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A正确;生物入侵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抵抗力稳定性降低,B错误;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候鸟飞来我国越冬,不属于生物入侵,C正确;我国从国外引进水葫芦导致其疯长,影响本地其他物种的生长,属于生物入侵,D正确。 34.大豆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为了检测大豆种子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某同学选取的试剂和进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 选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 B. 用显微镜观察是否有被染成橘黄色的颗粒 C. 进行水浴加热 D. A液和B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使用 【答案】A 【解析】用于蛋白质鉴定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A正确;被染成橘黄色的颗粒是脂肪颗粒,B错误;蛋白质的鉴定不需要加热,C错误;使用双缩脲试剂时,应该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再加双缩脲试剂b液,D错误。 35.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目的是() A. 观察色素的吸收光谱 B. 验证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各种色素的颜色 C. 破坏叶绿体 D. 制备滤纸条 【答案】B 【解析】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色素提取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色素分离的实验结果为: 因此实验目的是验证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各种色素的颜色,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36.下面图一表示番茄叶肉细胞内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H、O的变化;图二表示表示该细胞中的一种生物膜和其上所发生的部分生化反应。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甲表示的生理过程为_____,B物质在_____内被消耗(答具体部位)。 (2)图一乙过程中,A的利用发生在该过程的第_______阶段。 (3)图二生物膜的具体名称是_______,图一生理过程中_______(在①~④中选择填空)发生在该生物膜上。 (4)图二甲物质通过纸层析法分离,扩散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 【答案】 光合作用 叶绿体基质 三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② 胡萝卜素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一,甲过程表示光合作用,其中①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②表示光合作用光反应;乙过程表示有氧呼吸,其中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A表示O2,B和C表示CO2。分析图二,该生物膜上发生了水的光解,产生了氧气和还原氢,因此该生物膜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一中甲表示光合作用;B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原料,因此B是叶绿体基质中被消耗的。 (2)A表示氧气,参与图中乙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二生物膜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是光合作用光反应(图一中的②过程)的场所。 (4)图二中甲物质是叶绿体色素,其中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因此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最快。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详细过程,并据此判断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生理过程的名称和各个字母代表的物质的名称。 37.下列左图中A表示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雌性动物的一个细胞,B、C分别表示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状态的细胞图像;右图为该动物部分组织切片的显微图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字①表示的分裂方式是_______。 (2)A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对数为_______对。B细胞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若E为卵细胞,则C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 (3)通常情况下,该动物的基因A和a的分离发生在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分裂过程中。 (4)按分裂过程判断,右图中甲、乙、丙标号的先后顺序应该是_______。 【答案】 有丝分裂 4 AaBb 次级卵母细胞 ② 甲→乙→丙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表示卵原细胞;C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即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①表示有丝分裂,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①表示有丝分裂过程。 (2)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B是有丝分裂产生的卵原细胞,基因型为AaBb;若E为卵细胞,则C为次级卵母细胞。 (3)等位基因A、a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对应图中的②过程。 (4)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因此三个细胞的先后顺序为甲→丙→乙。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其物质变化,判断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生理过程、各个字母和甲乙丙代表的细胞分裂方式和时期。 38.燕麦颖色受两对基因B、b和Y、y控制。黑颖(基因B)和黄颖(基因Y)为显性,只要基因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现有下列两组杂交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燕麦颖色的这两对基因在遗传时遵循_______定律。 (2)实验一中,F1黑颖的基因型是_____,F2白颖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______。 (3)若实验一的F2中黄颖植株间随机授粉,则后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用分数表示),这些纯合子的表现型为_______。 (4)请分析实验二杂交实验图解,写出亲本黑颖(杂合)的基因型_______。 【答案】 (分离和)自由组合 BbYy by 5/9 黄颖和白颖 Bbyy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意可知,“黑颖(基因B)和黄颖(基因Y)为显性,只要基因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因此黑颖个体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B___,黄颖个体的基因型为bbY_,白颖个体的基因型为bbyy。分析实验一,子二代性状分离比是12:3:1,是9:3:3:1的变形,说明子一代黑颖基因型为BbYy,则亲本黄颖为bbYY,黑颖为BByy;分析实验二,子一代性状分离比是2:1:1,说明两对基因都是测交实验,则亲本黄颖基因型为bbYy,黑颖基因型为Bbyy。 (1)根据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9:3:3:1的变形可知,控制该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实验一中,F1黑颖的基因型是BbYy;F2白颖基因型为bbyy,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by。 (3)实验一的F2中黄颖植株基因型为1/3bbYY、2/3bbYy,若这些黄颖植株随机交配,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3×1/3+2/3×2/3=5/9,这些表现型为黄颖(bbYY)和白颖(bbyy)。 (4)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实验二转化亲本黑颖(杂合)的基因型为Bbyy。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判断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再根据两个实验后代的性状分离比确定亲本的基因型。 39.如图表示人体某细胞中基因Y的表达过程,①~③表示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进行图中生理过程的细胞位于_______(填器官名称)。 (2)催化①过程的酶主要有_______。②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与③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有内质网、_______和线粒体。 (3)①~③中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有_______。 (4)已知该基因Y有m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n个,若该基因连续复制4次,则第4次复制共需要_______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答案】 垂体 RNA聚合酶 核糖体 高尔基体 ①② 8(m-n)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②表示翻译,发生在核糖体;③表示肽链的加工,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 (1)据图分析,图示生理过程的最终产物是促甲状腺激素,因此该过程发生在垂体细胞中。 (2)①过程表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②过程表示翻译,发生在核糖体;③过程是多肽链的加工过程,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还需要线粒体供能。 (3)图示转录和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已知该基因Y有m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n个,则腺嘌呤=m-n个;若该基因连续复制4次,则第4次复制共需要24-1×(m-n)= 8(m-n)。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根据亲子代的物质种类判断各个数字代表的生理过程,明确多肽在核糖体合成后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40.某兴趣小组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a1、a2、a3、a4依次增大)。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1 2 3 4 5 2,4-D溶液浓度 0 a1 a2 a3 a4 根的平均数目(条) 1.8 6.4 7.8 7.8 1.3 (1)若该实验目的是为了缩小2,4-D浓度范围,减少成本和劳动量,然后再将浓度梯度变窄重复进行上述实验。则该实验过程称为_______。 (2)组别1在实验中起_______作用。写出与该实验相关的一个无关变量_______。 (3)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在_______之间。 (4)2,4-D浓度为a4时,对插条生根的影响是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该实验结果说明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特点也具有_______。 【答案】 预实验 对照 2,4-D溶液的量、处理时间、插枝的种类、插枝的数量等等 a2和a3 抑制 两重性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表格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的平均数量,其中1组的2,4-D浓度为0,是对照组;与1组相比,2、3、4组生根数增加,表现出促进作用;5组生根数减少,表现为抑制作用,进而体现了2,4-D作用的两重性。 (1)在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的实验中,为了缩小2,4-D浓度范围,减少成本和劳动量,需要先进行预实验。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1组是对照实验;该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的平均数量,而2,4-D溶液的量、处理时间、插枝的种类、插枝的数量等等都属于无关变量。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在a2和a3之间。 (4)根据以上分析已知,2,4-D浓度为a4时(5组),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其他实验组表现为促进作用,因此该实验说明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