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程桥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程桥高级中学2017-2018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生物试卷(必修) 一、单项选择题 1. 抗利尿激素主要调节人体的( )平衡.( ) A. 血糖 B. 水 C. 体温恒定 D. 酸碱 【答案】B 【解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故选D。 2. 人体成熟红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 A. 细胞内液 B. 血浆 C. 淋巴 D. 组织液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来源生存的液体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可能不同,大多数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解:人体成熟红细胞存在于血浆中,与血浆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因此人体成熟红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 故选:B.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3. 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葡萄糖 B. 血红蛋白 C. 呼吸酶 D. 解旋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指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含组织液、血浆和淋巴。葡萄糖在血浆中存在,血红蛋白位于人红细胞内,呼吸酶存在于人体细胞内,解旋酶也存在于细胞内,细胞外液中无。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成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及分析能力。 4. 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运行 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 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A、酶促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因此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C正确; D、血液的成分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其稳定时,人也可能会患病,如遗传病,D错误. 故选:D.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5. 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 A. 耗氧量减少,竖毛肌放松 B. 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 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 D. 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答案】B 【解析】大白鼠为恒温动物,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在冷刺激下,大白鼠的代谢增强,释放较多的热量以维持体温,耗氧量增加,同时体表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量。 【考点定位】动物的体温调节。 【名师点睛】体温调节常见的认识误区: 1、感受器的位置:体温感受器不仅位于体表,也位于内脏器官表面。 2、从高温环境到低温环境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分析: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虽然机体有减少散热的生理反应,但由于温差增大,热辐射增强,散热量增大。 3、高烧不退病人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分析:如体温不变,则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6. 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 A.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答案】A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7. 吃糖1小时后,在胰静脉的血液中,下列物质中会明显增多的是 ( ) A. 胰蛋白酶 B. 胰淀粉酶 C. 胰岛素 D. 胰高血糖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胰蛋白酶和胰淀粉酶均属于消化酶,由相应的消化腺分泌后通过导管进入消化道中,A、B项错误;激素由相应的内分泌细胞分泌后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的血液中,吃糖一小时后,因糖类的消化吸收会导致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对胰岛B细胞的刺激增强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增加,对胰岛A细胞的刺激减弱导致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减少,因此在胰静脉的血液中,胰岛素会明显增多,胰高血糖素会减少, C项正确,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8. 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原因是( ) A. 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B. 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C. 体液大量损失 D. 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影响皮肤再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由于人体第一道防线被严重破坏,降低了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因此如果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 故选:B. 9. 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 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 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到细胞内的抗原 D. 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答案】A .............................. 10.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共同点是( ) A. 产生抗体 B. 产生记忆细胞 C. 杀伤靶细胞 D. 分泌淋巴因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会在受到抗原刺激后分裂、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并形成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能产生抗体,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T淋巴细胞可分泌淋巴因子,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 关于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艾滋病是一种遗传病 B. 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 C. 艾滋病主要通过唾液传染 D. 艾滋病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解:A、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A错误; B、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B正确;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C错误; D、艾滋病不是先天就有的,是由于后天感染HIV病毒所获得的免疫缺陷综合征,D错误. 故选:B.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12. 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是( ) A. 小脑 B. 下丘脑 C. 脑干 D. 大脑皮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大脑包括端脑和间脑,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端脑是脊椎动物脑的高级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由左右两半球组成,在人类为脑的最大部分,是控制运动、产生感觉及实现高级脑功能的高级神经中枢.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称为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具有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故选:D 13. 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 ) A. 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 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 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 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答案】B 【解析】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正常,说明肢体能感觉到传入的刺激,所以针刺有感觉,但传出神经受损,则肢体不受神经中枢的支配,所以不能运动。选B。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名师点睛】解答该题应该先弄清反射弧各个部分的功能,感受器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神经把兴奋由外周传向中枢;神经中枢能调节人体某项生理活动。由于题目所假设的是传出神经受损,其他部位是正常的,据此可分析为兴奋由中枢传到效应器这一环节受阻,所以不具备运动功能,但感觉正常。 14. 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D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名师点睛】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理解不清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15. 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 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 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是有间隙的 D.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答案】A 【解析】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不是同时发生的,突触前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后兴奋,A错误;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B正确;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叫突触间隙,C正确; 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只能单向传递,D正确。 16. 人体水盐调节、体温调节、语言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 A. 下丘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B. 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C.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D. 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答案】B 【解析】人体水盐平衡的中枢在下丘脑,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人体的语言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故选B。 17.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①大脑、②小脑、③脑干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A. ③②①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是大脑、走路不稳小脑、呼吸急促是脑干。 【考点定位】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8. 以下可以口服的是( ) A. 胰岛素 B. 生长激素 C. 抗体 D. 甲状腺激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的叙述,可否口服,关键看口服后依然能发挥作用。而ABC中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将其分解。所以只有D,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的衍生物。 考点:激素的成分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只要学生记住相关知识内容即可。基础题。 19. 不同的激素在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彼此之间发挥协调作用或拮抗作用.下列能发挥拮抗作用的一组激素是( ) A.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C. 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D. 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 【答案】A 【解析】胰岛素的作用是使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使血糖升高,二者属于拮抗关系,A正确;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生长发育,二者属于协同关系,B错误;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不同,既不是协同关系,也不是拮抗关系,C错误;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不同,既不是协同关系,也不是拮抗关系,D错误。 20. 下列不属于植物激素调节的是( ) A. 向日葵的细嫩花盘跟着太阳转 B. 植物根的向地性生长和茎的背地性生长 C. 许多植物叶片在秋末会脱落 D. 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答案】D 【解析】向日葵的细嫩花盘跟着太阳转是生长素调节的结果,A错误;根的向地性生长和茎的背地性生长都是生长素的调节的,B错误;植物叶片在秋末会脱落是脱落酸调节的,C错误;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无激素调节,D正确。 21. 如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A、B代表激素名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甲所代表的腺体名称是下丘脑 B.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③④ C. 人体通过分级与反馈调节来维持甲状腺激素的正常值 D.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将减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由题意分析可知,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A正确; B、在四个过程中①②是促进,③④是抑制,B正确; C、从甲到甲状腺激素的产生是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共同维持甲状腺激素的相对含量,C正确; D、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D错误. 故选:D. 22. 如图对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图中锡箔套不透光,云母片具有不透水性)图中能弯向光源生长的是 ( ) A. 甲、乙 B. 乙、丙 C. 丙、丁 D. 甲、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在生长素的发现实验中,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解:图甲:由于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所以用不透光的锡箔套套在甲的胚芽鞘尖端,甲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而甲直立生长; 图乙:用不透光的锡箔套套在乙的胚芽鞘基部,其尖端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而乙弯向光源生长; 图丙: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所以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丙的胚芽鞘基部,其尖端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能横向运输,因而丙弯向光源生长; 图丁: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丁的胚芽鞘尖端,其尖端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不能横向运输,因而丁只能直立生长. 所以能产生向光性弯曲生长的是乙和丙. 故选:B.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23. 关于植物生长素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单侧光照射下,植物茎尖背光侧比向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 B. 植物顶端优势与生长素的作用无关 C. 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相同 D. 生长素浓度越高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越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单侧光照条件下,在植物茎尖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因此植物茎尖背光侧比向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A正确; B、植物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发育引起的,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关,B错误; C、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因此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相同,C错误; D、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高浓度生长素起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A. 24. 下列叙述中,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 摘除棉花的顶芽,促进侧芽的生长发育 B. 扦插时,保留芽或者幼叶的插条容易成活 C. 将成熟的木瓜放入未熟的的柿子中,有利于柿子成熟 D. 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一定浓度的2,4-D溶液,获得无子果实 【答案】C 【解析】摘除棉花的顶芽,降低了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侧芽的生长发育,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有直接关系,A正确;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扦插时,保留芽或者幼叶的插条容易成活,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有直接关系,B正确;成熟的木瓜中含有乙烯,乙烯能存果实成熟,因此将成熟的木瓜放入未熟的柿子中,有利于柿子成熟,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一定浓度的2,4-D溶液,促进果实的发育,获得无子果实,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有直接关系,D正确. 【考点定位】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25. 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 A. 一个湖泊里的全部鱼 B.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C. 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D. 一块农田里的全部绿色植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种群是指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A选项中鱼的种类较多,不是一个种群;B选项中蒲公英是一种生物,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C森林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生物,所有生物组成群落,而不是种群;D选项一片农田中的绿色植物包括农作物和农田杂草,不能组成一个种群,故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概念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6.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 N=头。 ( ) A. 30 B. 32 C. 64 D. 96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分析,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2=30:10,N=96只,故选D。 27.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个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D. 出生率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降低人口的出生率,使种群数量下降。选D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8.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 种群数量最大 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答案】B 【解析】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因此种群数量不会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此时捕捞能使种群较快恢复到K值,维持可持续生产,B正确;种群数量最大值时为K值,而不是K/2,C错误;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为K值,D错误。 29. 如图为某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将是( ) A. 逐渐增加 B. 逐渐减少 C. 保持稳定 D. 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故选:A. 30.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 ) A. 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 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 在血球计数板中央先滴一滴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 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答案】C 【解析】酵母菌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能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A正确;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正确;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错误;血球计数板加样后,需静置片刻再使用显微镜计数.这是因为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一定的高度(0.1mm),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漏,D正确。 【考点定位】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名师点睛】1、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动试管,使试管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 2、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盖玻片下,培养液厚度为0.1mm,可算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的公式:2.5×104x(x为小方格内酵母菌数)。 31. 在某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 A.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C. 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D. 彼此间有直接可间接的营养关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群落中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故本题选A。 考点:群落的结构 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32. 下列属于“S”型曲线形成条件的是 () A. 食物(养料)充足 B. 没有敌害 C. 没有竞争 D. 资源、空间有限 【答案】D 【解析】当食物(养料)充足、没有敌害、没有竞争等理想环境中,种群数量的增长呈现“J”型曲线,ABC错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D正确。 33. 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种群和群落概念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形成群落。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34. 下列各组生物中,种间关系属于竞争的是 () A. 玉米和杂草 B. 狼和羊 C. 青蛙和昆虫 D.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玉米和杂草之间争夺阳光和养料,属于竞争关系,A正确; B、狼和羊之间属于捕食关系,B错误; C、青蛙和昆虫属于捕食关系,C错误; D、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养料,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氮肥,D错误. 故选:A. 35. 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 干涸的池塘蓄水后的演替 B. 森林砍伐后的恢复演替 C. 火山岩上的演替 D.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留下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干涸的池塘蓄水后进行的演替。 考点:考查初生演替的概念。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二、非选题 36. 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在A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 (2)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__.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__. 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原因是在A图的[]__结构中,信号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__. 【答案】 (1). 感受器 (2). b (3). 局部电流 (4). 6突触 (5).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A图中,①表示感受器,②表示效应器,③表示传入神经,④表示神经中枢,⑤表示传出神经,⑥表示突触结构。B图中,b表示兴奋产生的部位,a、c表示未兴奋部位。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图中①表示感受器。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B图中b表示兴奋产生的部位,a、c表示未兴奋部位。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3)据图分析,⑥表示突触结构,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A图中神经节的位置或者突触的方向,判断反射弧中五个数字代表的结构名称,并明确B图中外负内正的b处为兴奋部位。 37. 如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回答: (l)图中的增长曲线是__形,表示K值的一点是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 (3)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________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4)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因素主要有哪些:__. 【答案】 (1). s (2). d (3). b (4). c (5). 生存空间 【解析】试题分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据图分析,b点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c点时种群数量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 (1)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种群增长呈现S型曲线,表示K值的一点是最高点d点。 (2)图中b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即种群数量为K/2时。 (3)b点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则使得种群数量保持在图中b点,可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可使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 (4)第8年后,种群数量达到K值,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环境因素主要有食物减少、天敌增加、生存空间有限等。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曲线图,明确种群增长率最大的点是b点,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d点,b点之后种群增长率开始下降。 38. 为研究生长素类似物2,4 – D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一实验小组按下表进行了实验: 请分析回答: (1)E组实验配制的2,4 – D溶液浓度是__________。 (2)设置A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 (3)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还可以用________作为实验观察的指标。 (5)若要进一步探究2,4–D 促进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请简要写出实验的主要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800mg/l (2). 对照 (3).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类似物浓度的增加,扦插枝条的生根数逐渐增加;超过一定浓度范围后,随着生长素类似物浓度的继续增加,扦插枝条的生根数又逐渐减少。 (4). 平均根长 (5). 将生长素类似物2,4 – D溶液的浓度在400mg/L~600 mg/L进一步划分成更小的范围,即400 mg/L,440 mg/L,480 mg/L,520 mg/L,560 mg/L,600 mg/L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表格中其他5组2,4–D溶液的浓度,看出它们形成了等差数列,所以E组实验配制的2,4–D溶液浓度是800mg/L。 (2)设置A组实验的目的是(空白)对照。 (3)实验结果用柱形图表示出随着2,4–D溶液浓度的增加,生根数目先增加后减少,说明2,4—D对植物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2,4—D既能促进插条生根,也能抑制插条生根)。 (4)该实验还可以用平均根长等作为实验观察的指标。 (5)可以“在2,4—D浓度为400 mg/L与600 mg/L之间按一定浓度梯度设计多个实验组,其他条件保持一致且适宜,按题目表格中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以生根数(平均根长等)为指标确定最适浓度”来进一步进一步探究2,4 – D 促进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