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5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南开区43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阶段检测生物试题
2019-2020 第二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检测生物学科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脂肪分子中含H比糖类多,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B. 存在于叶绿体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的糖是葡萄糖 C. ATP、核酸、抗体、DNA的组成元素中都有C、H、O、N、P D. 蛋白质分子中的N主要存在于氨基中,核酸中的N主要存在于碱基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有机化合物(糖类、蛋白质、核酸、脂肪等)的元素组成、结构、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脂肪分子中H的含量比糖类多,而氧的含量低于糖类,相同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多于糖类,因此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A错误;葡萄糖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而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可见,葡萄糖存在于叶绿体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B正确;ATP、核酸、DNA的组成元素中都有C、H、O、N、P,抗体属于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四种,有的蛋白质还含有S等元素,C错误;蛋白质分子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核酸中的N主要存在于碱基中,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细胞中的细胞中的糖类、蛋白质、核酸(含DNA)、脂肪、ATP的元素组成,识记和理解蛋白质与核酸的结构、糖类的分布等相关知识,并与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建立联系,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 2.如下图为细胞中化合物 A 与化合物 B 生成化合物 D 的过程示意图,C 为化学键。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若 A 为甘油、B 为脂肪酸,则 D 中含有元素 P B. 若 A 为葡萄糖、B 为果糖,则 D 为麦芽糖 C. 若 A 为甲硫氨酸、B 为甘氨酸,则 C 可表示为 CO-NH D. 若 A 为腺苷,B 为磷酸基团,则 C 不是高能磷酸键 【答案】D 【解析】 【分析】 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脱水缩合而成;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糖类有单糖、二糖、多糖,其中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是由两分子葡萄糖组成,蔗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组成,乳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组成。 【详解】A、若A为甘油、B为脂肪酸,则D为脂肪,脂肪的组成元素为C、H、O,不含P,A错误; B、若A为葡萄糖、B为果糖,则D为蔗糖,B错误; C、若 A 为甲硫氨酸、B 为甘氨酸,则C为肽键,可表示为-CO-NH-,C错误; D、若A为腺苷,B为磷酸基团,则C不是高能磷酸键,为普通磷酸键,D正确。 故选D。 【点睛】熟记蛋白质的合成、脂肪组成及ATP的结构,并能构建知识间的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列关于细胞器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大肠杆菌的核仁上装配的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B. 动物细胞溶酶体在维持正常代谢活动及防御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C. 酵母菌线粒体内膜凹陷折叠成嵴,有利于葡萄糖分解酶的附着 D. 低等植物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和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器的功能: 1、线粒体:双层膜结构;短棒状;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大部分的能量;新陈代谢越旺盛的部位,线粒体含量越多;动植物细胞都有的细胞器。 2、核糖体:无膜结构(主要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都有, 有的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有的附着在粗面内质网上。 3、中心体:无膜结构(微管蛋白构成),由两个垂直的中心粒构成,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4、溶酶体:单层膜围成的囊状结构,溶解细菌和受损伤的细胞器,动植物细胞内都有。 5、参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高尔基体(末期细胞壁的形成);参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中心体(形成纺锤体);参与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高尔基体(末期细胞壁的形成)、中心体(形成纺锤体)。 【详解】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仁,A错误;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可以水解侵入到细胞内的病原体和细胞内损伤的细胞器等,在动物细胞中溶酶体在维持正常代谢活动及防御等方面起重要作用,B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酵母菌线粒体内膜凹陷折叠成嵴,有利于丙酮酸分解酶的附着,C错误;中心体是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低等植物细胞的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D错误。 4. 下图中甲、乙、丙所示为组成生物体的相关化合物,乙为一个由α、β、γ三条多肽链形成的蛋白质分子,共含271个氨基酸,图中每条虚线表示由两个巯基(—SH)脱氢形成一个二硫键(—S—S—)。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为组成乙的基本单位,且乙中最多含有20种甲 B. 由不同的甲形成乙后,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减少了4832 C. 丙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且在乙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D. 如果甲中的R为C3H5O2,那么由两分子甲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16个H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中甲为氨基酸的通式,乙为三条肽链构成的蛋白质分子,丙为核苷酸的结构通式。其中,氨基酸为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且氨基酸最多有20种,A项正确; 甲形成乙的过程中脱去(271-3)=268个水分子,同时还形成了4个二硫键,脱去了8个H原子,所以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268×18+8=4832,B项正确; 题图中的乙和丙分别是蛋白质和核苷酸,由核苷酸组成的核酸由两种-----DNA和RNA,其中真核细胞中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核酸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C项错误; 将C3H5O2替换氨基酸通式中的R基,可数出一分子氨基酸中H为9 个,两分子氨基酸脱去一分子水,所以化合物中的H为16个,D项正确。 5.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面的数学模型表示的是 ( ) A. 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变化的情况 B. 萌发的种子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C. 基因型为 Aa 个体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随自交代数变化的情况 D. 在食物充裕、气候适宜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横轴因素的升高,纵轴所代表的数据逐渐增大;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横轴因素的升高,纵轴所代表的数据不再升高,说明此时存在某种限制因素。 【详解】A、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是呈正比例关系,A错误; B、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代谢逐渐增强,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随时间延长而升高,该图可以表示萌发的种子中自由水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B正确;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起点应该为0,C错误; D、在食物(养料)充足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呈现J型,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水的存在形式、自交、种群数量增长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脂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具有缓冲作用 B. 蛇毒中的磷脂酶因水解红细胞膜蛋白而导致溶血 C. 摄入过多的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 D. 胆固醇既是细胞膜的重要组分,又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最常见的脂质,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一种良好的绝热体,起保温作用,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A正确;蛇毒中的磷脂酶具有专一性,只能催化磷脂分子的水解,不能催化蛋白质水解,B错误;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如粥样动脉硬化的风险,C正确;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和了解细胞中脂质的常见种类以及功能,并根据不同脂类物质的功能结合提示分析答题。 7.下列有关生物体内生理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 DNA 分子数与染色体数之比为 2∶1 B. 线粒体内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的值一般比细胞质基质中的低 C. 有机物在氧化分解时,所储存的能量在同一时间全部释放 D. 自由水与结合水含量的比值与植物的抗寒能力呈正相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水对生命活动的影响:自由水含量高--代谢强度强;结合水含量高--抗寒、抗旱性强;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细胞呼吸时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逐步进行的,能量也逐步释放。 【详解】A、在有丝分裂中期,核DNA分子与染色体数之比为2:1,但细胞质中还含有DNA,A错误; B、氧气从细胞质基质扩散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且线粒体中可发生有氧呼吸第二阶段释放二氧化碳,故线粒体内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比细胞质基质的低,B正确; C、有机物在氧化分解时,所储存的能量逐步释放,C错误; D、结合水与自由水含量的比值,与植物的抗寒性呈正相关,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A时应特别注意DNA不仅在细胞核中有分布,细胞质中也有分布。 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 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 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 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群体中的近亲携带相同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近亲繁殖可以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A正确; B、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大多数是有害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大量的选择材料,B错误; C、某种群生物产生新基因后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说明生物进化了,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错误; D、虽然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因此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可能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明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9.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 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 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 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的演替分为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图示为某处沙丘处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其中阶段Ⅰ表示草本植物阶段、Ⅱ表示灌木阶段、Ⅲ表示森林(乔木)阶段。 【详解】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 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 阶段Ⅲ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群落演替的含义、过程以及种类,明确两者的起点和过程都不相同,且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之前的种群不一定灭绝了。 10.下图是起始甲硫氨酸和相邻氨基酸形成肽键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结构含有核糖体 RNA B. 甲硫氨酸处于图中a位置 C. 密码子位于 tRNA 的环状结构上 D. mRNA 上碱基改变即可改变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图示为翻译过程,图中结构含有mRNA、tRNA和rRNA,A正确; 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起始密码子,甲硫氨酸位于第一位,故甲硫氨酸不在图中a位置,B错误; 密码子位于mRNA上,是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C错误; 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mRNA上碱基改变不一定改变肽键的氨基酸的种类,D错误。 11.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 个计数室 B. 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 1mm C. 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 D. 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2个计数室,A错误;每个计数室的容积有1mm×1mm×0.1mm,B正确;向血细胞计数板中滴加样液前应先盖上盖玻片,让样液自行渗入计数室,若先滴加样液,统计结果会偏大,C错误;计数时,需统计小方格内以及小方格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细胞,D错误。故选B。 12. 下图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识别、黏着后,白细胞迁移并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皮细胞识别结合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使白细胞黏着 B. 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移需要消耗 ATP C. 黏着、迁移过程中白细胞需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 白细胞利用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 【答案】D 【解析】 内皮细胞识别结合白细胞膜的糖蛋白,结果使白细胞黏着,A正确;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移均是耗能过程,消耗ATP,B正确;黏着、迁移过程中白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白细胞需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分化等 13.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线粒体的基质中存在着大量的分解葡萄糖的酶 B. 酶可被水解为氨基酸或脱氧核苷酸 C. 人的造血干细胞和肌细胞中不存在相同的酶 D. 以底物的种类作为自变量,可验证酶的专一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发生的场所都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中不能分解葡萄糖; 2、酶的绝大多数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专一性可以用相同的底物,不同的酶来验证,也可以用相同的酶,不同的底物来验证;所有细胞中都有与呼吸作用相关的酶。 【详解】 葡萄糖的分解属于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中不能分解葡萄糖,因此,线粒体基质中不存在大量分解葡萄糖的酶,A错误;酶的绝大多数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因此,酶可被水解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B错误;人的造血干细胞和肌细胞中都存在与呼吸作用相关的酶,C错误;酶的专一性,可以用不同的底物,同一种酶来验证,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14.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不需要结构①线粒体提供能量,A错误; 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 递质经②突触小泡的转运和③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若是兴奋型神经递质,则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 15.牛雄性胚胎中存在特异性H-Y 抗原,可在牛早期胚胎培养液中添加H-Y 单克隆抗体,筛选胚胎进行移植,以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进行生物制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H-Y 单克隆抗体由骨髓瘤细胞分泌 B. 应选用原肠胚做雌雄鉴别 C. 鉴别后的雄性胚胎可直接做胚胎移植 D. 用H-Y 抗原免疫母牛可获得相应抗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单克隆抗体由杂交瘤细胞分泌,A错误; B.做雌雄性别鉴别应选择囊胚期的滋养层细胞,B错误; C.由于是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进行生物制药,则鉴别后的雌性胚胎可直接做胚胎移植,雄性胚胎没有意义,C错误; D.H-Y抗原免疫母牛,使其体内产生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浆细胞,获得相应抗体,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D。 【定位】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体液免疫,乳腺生物反应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要求学生理解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理解乳腺生物反应器的操作过程。 16.将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将③再作进一步处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由③到④过程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B. 由⑦到⑨过程可能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C. 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则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 D. 由⑤×⑥到⑧的育种过程中,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几种育种方法,其中③④表示诱变育种,③⑤⑩表示杂交育种,③⑤⑥⑧表示多倍体育种,③⑦⑨表示单倍体育种。 【详解】A、幼苗要形成种子必须经过减数分裂,在此过程中会发生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正确; B、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中只发生了染色体变异,没有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 C、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说明含有两对等位基因和一对纯合基因,因此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2×1/2=1/4,C正确; D、用正常的二倍体和四倍体形成三倍体的过程依据的是染色体变异,D正确。 故选B。 17.关于DNA分子复制机制,科学家用荧光染料给Rep(DNA解旋酶中作为引擎的那部分结构,驱动复制又的移动)加上了绿色荧光蛋白从而获知被标记的分子相对于DNA分子的运动轨迹,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Rep可以破坏相邻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B. DNA结合蛋白可能具有防止DNA单链重新形成双链的作用 C. 根据材料推断Rep推动复制又移动是通过水解ATP提供能量 D. DNA复制具有边解旋边复制和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 ;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 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 DNA复制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详解】A、根据rep蛋白的功能可推断出,rep蛋白应为解旋酶,该酶能破坏氢键,A错误; B、DNA结合蛋白缠绕在DNA单链上,可防止单链之间重新螺旋化,B正确; C、根据材料推断Rep推动复制又移动是通过水解ATP提供能量,C正确; D、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DNA复制具有边解旋边复制和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DNA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8.下列有关实验或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过程,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B.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 C. 探究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可将染色体染色 D. 制备纯净细胞膜时,可选择去掉细胞壁的成熟叶肉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成两个子细胞.实验步骤是:固定(卡诺氏液)→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漂洗→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制片→观察。 【详解】A、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过程,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错误;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则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B正确; C、探究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卡诺氏液用于材料的固定,C错误; D 、去掉细胞壁的成熟叶肉细胞仍具有液泡、叶绿体等具膜细胞器,不能用于获得纯净的细胞膜,D错误。 故选B。 19.将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5N标记的NH4C1培养液中培养后,再转移到含有14N的普通培养液中培养,8h后提取DNA进行分析,得出含15N的DNA占总DNA的比例为1/8,则大肠杆菌的分裂周期是 A. 4 h B. 2h C. 1.6h D. 1h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根据半保留复制可知,含15N的DNA分子有2个,占总DNA分子的比例为 1/32则一个DNA分子经复制后得到64个,复制6次得到的;复制6次耗时6小时,则分裂周期是1小时。 【详解】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形成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链的DNA为2个,则2/2n=1/8则n=4,说明细胞分裂4次,则细胞周期=8÷4=2小时。故选B。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能够根据含15N的DNA占总DNA的比例计算出复制的次数,进而进行相关计算。 2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B. 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D.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A错误; B.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 C.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C。 21.人体细胞之间的通讯多数是通过信号分子传递的。有些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表面的受体,有些则作用于胞内受体。生物学上将细胞外与膜受体结合的信息分子称为第一信使,由其转换而来的细胞内信号则称为第二信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表面膜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 B. 神经递质和大多数激素属于第一信使 C. 第二信使通过调控细胞核内发生的基因的翻译过程发挥作用 D. 第一信使与膜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蛋白质在细胞膜形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糖被,它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2)第一信使即细胞外信号,根据胞外信号的特点及作用方式,化学信号分子可分为激素、神经递质和局部化学介质这三种类型。 【详解】A、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A正确; B、与膜受体结合进行信息传递的信息分子,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可长途运输的激素分子,二是短程传递的神经递质,三是作用于周围细胞的局部介质,B正确; C、第二信使的受体位于细胞内,第二信使的作用,本质上都是在核内启动基因的转录,最终提高细胞内的某些蛋白质尤其是某些酶的数量,来长时间实现对细胞代谢和功能的调节,C错误; D、第一信使与膜受体结台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D正确; 故选C。 22.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符合关系的是 A. Ⅰ体液 Ⅱ细胞外液 Ⅲ细胞内液 Ⅳ组织液 B. Ⅰ突触 Ⅱ突触前膜 Ⅲ突触后膜 Ⅳ突触小泡 C. Ⅰ核酸 Ⅱ核糖核酸 Ⅲ脱氧核糖核酸 Ⅳ信使RNA D. Ⅰ免疫 Ⅱ特异性免疫 Ⅲ非特异性免疫 Ⅳ细胞免疫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它们之间的关系:Ⅰ仅包括Ⅱ和Ⅲ,Ⅱ包括Ⅳ。 【详解】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又包括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故A项正确;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而突触小泡存在与突触小体中,将化学信号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并不包含于突触前膜,故B项错误; 核酸包括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其中RNA又可分为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和核糖体RNA(rRNA),故C项正确; 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故D项正确。 故选B。 23.如图为某人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抗体1和抗体2都能与相关受体结合导致调节异 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葡萄糖和胰岛素作用于相关细胞都是通过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完成的 B. 两种抗体都能引起血糖浓度升高,这在免疫学中称为自身免疫缺陷病 C. 两种抗体引起血糖升高都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缓解症状 D. 由图看出糖尿病并不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抗体1通过作用于葡萄糖受体,引起胰岛B细胞对血糖浓度变化不敏感;抗体2通过作用于组织细胞上胰岛素受体而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 【详解】A、葡萄糖和胰岛素的受体均位于细胞膜上,A错误; B、两种抗体都能引起血糖浓度升高,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C、抗体2引起血糖升高不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缓解症状,C错误; D、由图看出糖尿病并不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如后者是由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造成的,D正确。 故选D。 24.为了验证浓度为10-4mol/L的生长素对某植物茎的生理作用,应该选取的材料是 ①完整幼苗 ②幼苗的b段 ③幼苗的a段 ④幼苗的c段 ⑤10mL浓度为10-4mol/L的生长素溶液⑥10mL浓度为10-2mol/L的生长素溶液 ⑦10mL蒸馏水 A. 甲组:①⑤,乙组:②⑤ B. 甲组:②⑤,乙组:②⑦ C. 甲组:③⑥,乙组:③⑤ D. 甲组:①⑤,乙组:④⑦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生长素作用的实验,通过对实验题目的分析找出自变量并进行对照实验的设置。 【详解】由于验证的是生长素对某植物茎的生理作用,所以应选取幼苗的b段;该实验为验证浓度为10-4mol/L的生长素对某植物茎的生理作用,自变量为生长素的有无,故选B。 【点睛】对照实验的设计要围绕实验题目进行,从题目中可以得出实验是探究实验还是验证实验以及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25.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B.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D. 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明辨图示中的数字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Ⅰ~Ⅳ所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进而对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图中Ⅱ、Ⅲ和Ⅳ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由生产者、Ⅱ和Ⅲ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A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①过程固定的能量,B错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①过程,C错误;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①和由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⑦⑧均以CO2的形式进行,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过程②③④⑤⑥都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研究人员对珍珠贝(2n)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图1为其细胞分裂某一个时期的示意图(仅显示部分染色体)。图2中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是_______,它属于图2中类型_______的细胞。 (2)若某细胞属于类型c,取自精巢,没有同源染色体,那么该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 (3)若类型b、d、e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那么三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 (4)在图2的5种细胞类型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_____________。 (5)着丝点分裂导致图2中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有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述)。 (6)珍珠贝卵母细胞分裂一般停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待精子入卵后完成后续过程。细胞松弛素B能阻滞细胞分裂而导致染色体数加倍,可用于诱导三倍体。现有3组实验:用细胞松弛素B分别阻滞卵母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和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请预测三倍体出现率最低的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有丝分裂后期a (2). 次级精母细胞 (3). b、d、e (4). a、b (5). b→a (6). d→c (7). 阻滞第一次卵裂 (8). 受精卵含二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加倍后形成的个体是四倍体而不是三倍体 【解析】 【分析】 图1中移向细胞每一极的染色体中存在同源染色体,据此可判断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1)图1中移向细胞每一极的染色体中存在同源染色体,据此可判断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它属于图2中类型a的细胞。 (2)若某细胞属于类型c,取自精巢,没有同源染色体,说明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应为次级精母细胞。 (3)若类型b、d、e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则b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d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e为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 (4)在图2的5种细胞类型中,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 (5)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均发生着丝点分裂。对应图2中的b转变为a ;d转变为c。 (6)受精卵含二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加倍后形成的是四倍体而不是三倍体,故三倍体出现率最低的是阻滞第一次卵裂。 27.某同学利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研究CO2含量以及光照强度对某种绿叶光合作用的综合影响。实验用生长状况相同的若干同种新鲜叶片,在室温25℃下进行,缓冲液能调节密闭小室CO2浓度始终保持相对恒定。对相应装置精确测量,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组别 实验条件 液滴移动(mL·h-1) 光强(lx) CO2(%) 1 800 0.03 右移6.0 2 1000 0.03 右移9.0 3 1000 0.05 右移11.2 4 1500 0.05 右移11.2 5 1500 0.03 右移9.0 (1)第3组装置液滴右移的生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装置在2 h内,缓冲液释放到密闭小室空间的CO2约为__________mg。第3、4两组的结果相同,限制第4组光合作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 (2)装置虽均置于25℃环境下,但有同学认为液滴移动的量不一定真正代表光合作用释放O2的量,因为光照引起的__________会导致密闭小室内气体的物理膨胀。由此,实验方案应再作相应完善。 (3)某同学认为本实验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光强和CO2浓度的相互作用,使光合作用进一步增强。该同学又增设了一组实验,你认为该组的实验条件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光合作用产生的O2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O2 (2). 44 (3). CO2浓度 (4). 温度变化(升高) (5). 光强为800 lx (6). CO2浓度为0.05%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与表格中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该实验装置是用来探究光强和CO2浓度对树叶光合作用的影响,其中自变量有两个:光强和CO2浓度,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用液滴移动的距离表示)。由于密闭装置中CO缓冲液能维持其CO2相对恒定,则引起液滴移动就是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的多少。进一步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CO2浓度为0.03%的情况下,随光强增大,液滴右移距离增大,说明树叶释放氧气增多。在CO2浓度为0.05%的情况下,光强由800增大到1000lx,液滴右移距离增大,说明树叶释放氧气增多,但光强达到1500lx时,液滴右移的距离没有变化(仍为9.0)。同理可分析CO2浓度在0.05%的情况下,树叶的释放的氧气速率大小变化。 【详解】(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液滴右移的原因就是树叶释放的氧气引起的,所以第3组装置液滴右移的生理原因是树叶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根据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分析,该装置缓冲液释放到密闭小室空间的CO2就是被植物用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而在第3组条件下,液滴移动的距离即表示氧气每小时释放11.2ml,对此2 h内缓冲液释放到密闭小室内的CO2量为22.4ml,约为44mg。第3、4两组的结果相同,说明在此条件下,绿叶已经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分析两组的光照和CO2浓度可知,光强增加,但光合速率不增加,说明此时限制第4组光合作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CO2浓度。 (2)由于光照引起的温度变化会导致密闭小室内气体的物理膨胀,所以虽然装置均置于25℃环境下,但很可能液滴移动的量不一定真正代表光合作用释放O2的量。 (3)根据表格中实验条件分析可知,为了光合作用强度进一步增强,让本实验的结果更令人信服,实验需要再增设了一组光强为800lx,CO2浓度为0.05%的实验组。 【点睛】分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本实验装置设计原理以及结合表格中实验结果的分析。其次要注意液滴移动距离代表光合作用净释放氧气量,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量又等于光合作用净吸收CO2缓冲液释放到小室内的CO2量。 28.荧光原位杂交可用荧光标记的特异 DNA 片段为探针,与染色体上对应的 DNA 片段结合,从而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DNA 荧光探针的准备过程如图 1 所示,DNA 酶Ⅰ随机切开了核苷酸之间的________键从而产生切口,随后在 DNA 聚合酶作用下,以荧光标记的_____为原料,合成荧光标记的 DNA 探针。 (2)图 2 表示探针与待测基因结合的原理,先将探针与染色体共同煮沸,使 DNA 双链中__________ 键断裂,形成单链,随后在降温复性过程中,探针的碱基按照_______ 原则,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序列形成较稳定的杂交分子,图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最多可有_______ 条荧光标记的 DNA 片段。 【答案】 (1). 磷酸二酯 (2). (4种)脱氧核苷酸 (3). 氢 (4). 碱基互补配对 (5). 4 【解析】 【分析】 基因探针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作为探针,原理是DNA分子杂交;DNA分子是一个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A-T;C-G)通过氢键连接。 【详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DNA酶Ⅰ随机切开了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从而产生切口;在DNA聚合酶Ⅰ作用下,以荧光标记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荧光标记的DNA探针; (2)DNA分子是双链结构,通过氢键连接;将探针与染色体共同煮沸,使DNA双链中氢键断裂,形成单链,随后在降温复性过程中,探针的碱基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序列按照A-T、C-G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较稳定的杂交分子;图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含有2个DNA分子共有4条链,所以最多可有4条荧光标记的DNA片段。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DNA 的复制、基因工程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了解基因工程的相关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9.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氨酸代谢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单基因遗传病,称为苯丙酮尿症(PKU),正常人群中每70 人有1 人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显、隐性基因分别用 A、a 表示)。 图1 是某患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Ⅱ1、Ⅱ2、Ⅱ3 及胎儿Ⅲ1(羊水细胞)的 DNA 经限制酶 Msp玉消化,产生不同的片段(kb 表示千碱基对),经电泳后用苯丙氨酸羟化酶 cDNA 探针杂交,结果见图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Ⅰ1、Ⅱ1 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 (2)依据 cDNA 探针杂交结果,胎儿Ⅲ1 的基因型是_______。 Ⅲ1 长大后,若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 (3)若Ⅱ2 和Ⅱ3 生的第2 个孩子表型正常,长大后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下 PKU 患者的概率是正常人群中男女婚配生下PKU患者的_______倍。 (4)已知人类红绿色盲症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用 b 表示),Ⅱ2 和Ⅱ3 色觉正常,Ⅲ1 是红绿色盲患者,则Ⅲ1 两对基因的基因型是________。 若Ⅱ2 和Ⅱ3 再生一正常女孩,长大后与正常男性婚配,生一个红绿色盲且为 PKU 患者的概率为_______。 【答案】 (1). Aa、aa (2). Aa (3). 279/280 (4). 46.67 (5). AaXbY (6). 1/3360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Ⅰ1、Ⅰ2都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分析图2:Ⅱ1为隐性纯合子,其DNA经限制酶Msp处理后只形成一种片段;Ⅱ2、Ⅱ3及胎儿Ⅲ1(羊水细胞)的DNA经限制酶Msp处理都得到两种长度的片段,说明他们都是杂合子。 【详解】(1)由于Ⅰ1、Ⅰ2正常,而Ⅱ1患病,说明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Ⅱ1基因型是aa,Ⅰ1基因型是Aa。 (2)由图2可知,Ⅱ1基因型是aa,推测Ⅱ2、Ⅱ3、Ⅲ1基因型均为Aa。正常个体的基因型是69/70AA、1/70Aa,与Ⅲ1(Aa)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A_)的概率是69/70×1+1/70×3/4= 279/280。 (3)Ⅱ2和Ⅱ3的基因型都是Aa,其孩子正常的基因型是1/3AA或2/3Aa,与一正常异性(69/70AA、1/70Aa)婚配,后代患病(aa)的概率是2/3×1/70×1/4=1/420,而两个正常男女(69/70AA、1/70Aa)婚配,后代患病(aa)的概率是1/70×1/70×1/4=1/19600,前者是后者的46.67倍。 (4)结合图2可知,Ⅲ1基因型均为Aa,又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Ⅱ2、Ⅱ3色觉正常,Ⅲ1患红绿色盲,则Ⅱ2、Ⅱ3基因型分别是XBY和XBXb,则Ⅲ1基因型是XbY,综合Ⅲ1基因型是AaXbY,Ⅱ2、Ⅱ3基因型分别是AaXBY和AaXBXb,再生一正常女孩,基因型是(1/3AA、2/3Aa)(1/2XBXB、1/2XBXb)与一正常男性[(69/70AA、1/70Aa)XBY]婚配,后代患两种病(aaXbY)的概率是2/3×1/70×1/4×1/2×1/4=1/3360。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思路:一是根据系谱图分析出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二是根据电泳结果分析系谱成员的基因型;三是在计算(3)和(4)小题注意一个个体具有多种基因型的可能性,以及两对等位基因要注意分开单独分析。 30.分析有关科学探究的资料,回答问题。 【研充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从酵母、果蝇到哺乳动物小鼠,饮食限制能显著延成年生物体的寿命。 【提出提问】日常饮食成分复杂,究竞哪种成分与寿命延长相关? 实验组别(X) 检测参数(Z) 实验变量(Y) Y0 Y1 Y2 Y3 …… 成年小鼠(对照组X0) Z0 成年小鼠(对照组X1) Z11 Z12 Z13 …… 【形成假设】限制食物中的某种成分会显著影响成年小鼠的寿命。 【实验设计】为证明上述假设而设计的实验记录如表所示。 (1)在本研究中,实验对象选择小鼠相比选择酵母或果蝇的优势是小鼠___________。 A. 采取有性生殖 B. 与人类亲缘关系更近 C. 生命周期更长 D. 遗传学研究更系统深入 ( 2 )在本研究中,若Y3是蛋白质,较合理的实验变量Y1和Y2应分别设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施实验】对照组喂养正常食物(Y0),实验组限制食物中的某种成分,然后记录小鼠的存活情况(即检测参数)。 【数据处理】如图所示的实验数据处理方式中,有助于对本研究假设作出迅速且准确判断的是________________(多选)。 (4)【实验扩展】若初步实验结果显示蛋白质限制对实验小鼠寿命延具有显著效果,那么就实验变量而言,Y4和Y5的合理选择是________________从下列项目中选择)。 ①基因工程蛋白产物②蛋白质种类③氨基酸种类④多肽链 (5)为确定饮食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可采用双缩脲法。该方法所用的Cu2+试剂与多肽链中的肽键反应,形成______________色络合物。 【答案】 (1). B (2). 糖类、脂质 (3). A、C (4). ②③ (5). 紫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哪种成分与寿命延长相关,实验的自变量是食物成分的种类,食物的主要成分是糖类、脂质、蛋白质等,因此具体自变量应该是在普通食物中添加糖类、脂质、蛋白质等;因变量是小鼠的寿命,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酵母、果蝇、哺乳动物小鼠等饮食限制都能显著延长成年生物体的寿命,由于小鼠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因此用小鼠做实验材料对指导人类健康生活更具有指导意义; (2)食物的主要成分是糖类、脂质、蛋白质等,由题意知,Y3是蛋白质,则Y1和Y2可能是糖类和脂质; (3)分析题图可知,A、C图能更直观地反应添加不同成分小鼠存活率的变化,因此能通过A、C图对本研究假设作出迅速且准确判断; (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氨基酸根据能否在体内合成分为必须氨基酸和非必须氨基酸,因此如果实验结果显示蛋白质限制对实验小鼠寿命延长具有显著效果,那么就实验变量Y而言,Y4和Y5的合理选择是蛋白质的种类和氨基酸的种类; (5)在碱性条件下,双缩脲试剂中的Cu2+能与蛋白质反应形成紫色复合物,因此常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 【点睛】解答此题需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分析、完善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并获取结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