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5 发布 |
- 37.5 KB |
- 3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吉林省长春市五县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五县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他们的祖先不同 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C.变异的方向不同 D.岛上的生物未进化 2.下列不属于生殖隔离的是( ) A.蟾蜍和青蛙 B.马和驴杂交后代不育 C.白种人和黑种人 D.山羊和绵羊杂交的后代不活 3.从某个种群中随机选取12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BB、Bb和bb的个体分别为40、60和20个,则基因B和b频率分别是( ) A.58.3%和41.7% B.41.7%和33.3% C.41.7%和58.3% D.60%和40% 4.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盗猎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为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羊,国家建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近些年来,保护区藏羚羊的数量明显增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种群基因库 B.保护区内藏羚羊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相同 D.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逐渐产生生殖隔离 5.下列各项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 A.狼和兔子奔跑能力的提高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 B.东北虎和华南虎经过生殖隔离形成两个亚种 C.马和驴交配能产生骡说明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 D.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的基因库相同 6.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7.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机体代谢加快 B.血浆pH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 D.细胞发生癌变 8.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血浆中的某些营养物质能进入组织液中 C.免疫系统清除病原体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血浆蛋白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的影响较大 9.针刺时手指会迅速缩回,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 C.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膜外的Na+大量内流 D.突触后膜会反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10.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会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 B.抗利尿激素能促进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C.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D.肾脏是机体调节水分平衡的唯一器官 11.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接触并裂解靶细胞的免疫细胞是( ) A.吞噬细胞 B.T淋巴细胞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 12.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能特异性地识别并吞噬抗原 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 C.记忆细胞在免疫的过程中都能发挥作用 D.机体内的淋巴细胞都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13.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此现象中光的直接作用是( ) A.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促进植物合成生长素 C.抑制向光一侧的细胞生长 D.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1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B.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C.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D.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能促进细胞分裂 15.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16.科学家从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可在临床上治疗疟疾.这一事实表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 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科学研究价值 17.近期,我国长江流域淡水豚类科考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减少,全流城数量不足千头,比“国宝”大熊猫还稀少.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江豚的种群密度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江豚的易地保护 C.江豚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 D.江豚种群数量的减少与环境变化无关 1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B.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的数字模型可表示为Nt=N0λt C.就食性而言,杂食性动物的数量波动较大 D.在群落演替中,灌木能获得更多的阳光而可逐渐取代草本植物 19.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若增加培养液的量,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会增大 B.在曲线的ab段内,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C.在曲线的bc段内,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发生变化 D.在曲线的de段内,酵母菌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20.下列实践活动没有利用“环境容纳量”相关原理的是( ) A.建立自然区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B.科学确定捕鱼的时间和数量,保证捕鱼可持续进行 C.利用黑光灯诱捕来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禁止捕蛇猎鸟来防治田间的鼠灾和虫害 2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者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B.消费者不都是动物 C.分解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各组份之间有紧密的关系 22.如图是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A是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箭头可以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B.C处于第二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 C.E是生产者,F能将有机碳分解为CO2释放到大气中 D.F→A途径的增强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23.如图为某湖泊中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浮游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础 B.鲈鱼处于该食物网的最高营养级 C.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 D.不能计算出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24.某草原上存在“草→野兔→蛇→鹰”一条食物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蛇处于第三营养级,属于三级消费者 B.能量沿着这条食物链单向传递 C.兔子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兔同化的部分 D.鹰获得野兔同化能量的10%~20% 25.某小组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IBA对栀子花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以下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对照组”插条处理溶液可能是清水 B.实验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种类和浓度 C.等浓度的IBA促进生根的效果比NAA好 D.NAA对、IBA对栀子花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26.乙酰胆碱(A﹣C)能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途径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E是ATP,物质B是ADP和Pi B.A﹣C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C.A﹣C合成过程中,物质C能反复利用 D.若抑制D酶活性,会抑制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 27.如图表示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的③和④箭头为抑制作用 B.切除器官C,图中所有激素的分泌量都增加 C.切除器官A,图中所有激素的分泌量都减少 D.三种器官任何一个受损都会导致激素c的分泌量减少 28.如图为机体由温度为T1的环境进入到温度为T2的环境的产热和散热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2<T1 B.进入温度为T2的环境后,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达到平衡 C.低温环境下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大于高温环境 D.和T1相比,T2环境中机体毛细血管扩张 29.如图表示生命活动调节的模型,下列选项所述不符合该模型的是( ) A.若X表示胰岛素的含量,a可能表示高血糖 B.若X表示机体的产热量,b可能表示机体代谢增强 C.若X表示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可能表示甲状腺激素 D.若X表示人体产生的乳酸量,则b可能代表氧气 30.研究发现,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能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来降低血糖浓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GIP作用于脂肪细胞时可能促进脂肪细胞肝糖原的水解 B.GIP和胰岛素能都能降低血糖浓度,与两者结合的受体相同 C.GIP可能促进脂肪细胞将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D.在一个胰岛细胞中可能同时检测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mRN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0分.) 31.请回答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寒冷刺激会引起人体皮肤中的 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 ,引起皮肤毛细血管 ,血流量减少,从而减少热量散失. (2)寒冷刺激会引起下丘脑分泌 ,该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细胞代谢增强以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该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调节的 机制. (3)寒冷刺激产生的兴奋还可以通过神经中枢作用于胰岛,引起 分泌增加,该激素主要促进 分解,使血糖水平升高,以对抗寒冷刺激. (4)以上说明人体生命活动是受 调节的. 32.埃博拉病毒(EbV)是种能引起人类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EbV侵入机体被吞噬细胞识别和处理后,暴露出其特有的 .吞噬细胞将处理后的埃博拉病毒呈递给 ,该细胞接受刺激后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 . (2)对志愿者接种EbV实验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除了产生免疫活性物质外,还能产生的免疫细胞有 、 . (3)在初次感染EbV前一周给人体注射了相应的疫苗,在感染后人体没有出现病症,是由于人体内已有 . 33.某森林总面积为250km2,该森林的某食物链是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中植物、动物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一个 . (2)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头/km2;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头/km2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大. (3)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 (4)如图是调查森林中某小型动物的种群数量时获得的曲线,种群数量在c点时的生存斗争压力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点.要获得该动物的最大持续捕捉量,捕捉后的种群数量应处于图中的 点左右.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得到的种群密度值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34.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N1、N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流动途径,其中a~g表示能量值.请据图作答: (1)该湖泊中的各种植物处于图甲中的 (填Ⅰ~Ⅳ)营养级.N1、N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是 、 . (2)在该湖泊中的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则获得的能量越少,处于Ⅳ营养级的生物获得的能量最少的原因是 . (3)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 ,C表示 ,E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 实现的. (4)已知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是,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m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 kJ(用含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35.研究发现在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相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和吲哚乙酸(IAA)的促进作用不同.为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A和IAA的促进作用是否存在差异,实验小组同学以小麦胚芽鞘为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 (1)实验步骤: 第1步:取生长状况完全相同的小麦胚芽鞘若干,并切去尖端4mm,然后浸入蒸馏水中1h. 第2步:选取处理过的胚芽鞘,每10条为一组分别放入 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甲组)和IAA溶液(乙组)中. 第3步:避光且温度保持在25℃条件下培养24h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并求两组胚芽鞘长度的 . (2)预测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①若 ,说明生长素类似物A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IAA. ②③…略 (3)实验分析: ①实验中要切去胚芽鞘尖端的原因是 ,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 . ②每组胚芽鞘要10条,而不是1条的原因是 . ③如果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IAA溶液处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发现有两个不同浓度的IAA培养液培养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相同,请根据生长素作用的特性,解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 2016-2017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五县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他们的祖先不同 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C.变异的方向不同 D.岛上的生物未进化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 (1)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有可能有害.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具有有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增加,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减少,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隔离导致物种形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解答】解: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因为自然选择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即具有有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增加,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减少,最终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故选:B. 2.下列不属于生殖隔离的是( ) A.蟾蜍和青蛙 B.马和驴杂交后代不育 C.白种人和黑种人 D.山羊和绵羊杂交的后代不活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生殖隔离是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进行自由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解答】解:A、蟾蜍和青蛙不能交配,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马和驴杂交产生的骡子,没有生殖能力,因此马和驴之间存生殖隔离,B错误; C、白种人和黑种人属于同一物种,二者产生的后代可育,因此不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 D、山羊和绵羊杂交后代不活,说明二者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C. 3.从某个种群中随机选取12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BB、Bb和bb的个体分别为40、60和20个,则基因B和b频率分别是( ) A.58.3%和41.7% B.41.7%和33.3% C.41.7%和58.3% D.60%和40%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基因频率是指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其等位基因的比例,根据基因频率的概念可知,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某基因的基因频率=该种群中的该基因数目÷(该种群个体数×2)×100%. 【解答】解:由题意知,该种群中,BB=40个,Bb=60个,bb=20个,因此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是(40×2+60)÷×100%=58.3%,b的基因频率是(20×2+60)÷×100%=41.7%. 故选:A. 4.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盗猎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为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羊,国家建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近些年来,保护区藏羚羊的数量明显增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种群基因库 B.保护区内藏羚羊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相同 D.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逐渐产生生殖隔离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1、种群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 2、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 3、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解答】解:A、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因此藏羚羊的种群基因库增大,A正确; B、不能确定保护区内藏羚羊种群基因频率是否发生定向改变,B错误; C、由于环境不同,通过自然选择,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不相同,C错误; D、不能确定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逐渐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A 5.下列各项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 A.狼和兔子奔跑能力的提高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 B.东北虎和华南虎经过生殖隔离形成两个亚种 C.马和驴交配能产生骡说明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 D.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的基因库相同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自然条件下不能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解答】解:A、狼和兔子的奔跑能力的提高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东北虎和华南虎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同一个物种,B错误; C、马和驴交配产生强壮的骡子,但骡子不可育,因此马和驴之间仍然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存在着生殖隔离,二者的基因库不相同,D错误. 故选:A. 6.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b表示生殖隔离;c表示新物种形成,d表示地理隔离.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解答】解: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 B、b表示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C正确;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D错误. 故选:C. 7.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机体代谢加快 B.血浆pH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 D.细胞发生癌变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各种成分和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机体代谢加快,A错误; B、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导致血浆pH下降,B错误;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正确;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细胞发生癌变,D错误. 故选:C. 8.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血浆中的某些营养物质能进入组织液中 C.免疫系统清除病原体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血浆蛋白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的影响较大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时,细胞失水,A错误; B、血浆中的某些营养物质能进入组织液中,B正确; C、免疫系统清除病原体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C正确;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故血浆蛋白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的影响较大,D正确. 故选:A. 9.针刺时手指会迅速缩回,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 C.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膜外的Na+大量内流 D.突触后膜会反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考点】反射的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解答】解:A、该缩手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A错误; B、由于兴奋在突触部位传导是单向性,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B正确; C、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C正确; D、突触结构发生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在转化为电信号,突触后膜会反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正确. 故选:A. 10.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会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 B.抗利尿激素能促进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C.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D.肾脏是机体调节水分平衡的唯一器官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水平衡调节的过程为:当机体缺水或进食过咸食物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引起主动饮水,同时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更多的抗利尿激素进入血浆,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使水分重吸收加强,最终使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平衡. 【解答】解:A、人饮水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A正确; B、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正确; C、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C正确; D、肾脏是机体调节水分平衡的主要器官,D错误. 故选:D. 11.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接触并裂解靶细胞的免疫细胞是( ) A.吞噬细胞 B.T淋巴细胞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当抗原物质进入动物体后,就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免疫球蛋白),抗原与抗体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由此产生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当抗原进入宿主细胞内部后,需要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死亡,靶细胞内的抗原也因而失去藏身之所,被抗体消灭. 【解答】解:A、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在非特异免疫中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在特异性免疫中能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A错误; B、T淋巴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其能增值分化出效应T细胞核记忆T细胞,B错误; C、浆细胞是体液免疫中释放大量抗体的细胞,C错误;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死亡,D正确. 故选:D. 12.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能特异性地识别并吞噬抗原 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 C.记忆细胞在免疫的过程中都能发挥作用 D.机体内的淋巴细胞都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不同免疫细胞的功能,先回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通过特异性免疫过程总结不同免疫细胞的功能,解答问题. 【解答】解:A、吞噬细胞的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A错误; 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特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正确; C、记忆细胞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C错误; D、机体内的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D错误. 故选:B. 13.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此现象中光的直接作用是( ) A.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促进植物合成生长素 C.抑制向光一侧的细胞生长 D.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植物具有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过后,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胚芽鞘的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素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解答】解: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过后,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从而导致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故选:D. 1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B.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C.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D.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能促进细胞分裂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植物激素: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 【解答】解:A、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A正确; B、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B正确; C、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到侧芽,C错误; D、细胞分裂素促进根尖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D正确. 故选:C. 15.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解答】 解: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体现了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故为抵抗力稳定性,说明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故选:B. 16.科学家从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可在临床上治疗疟疾.这一事实表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 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科学研究价值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解:青蒿素可在临床上治疗疟疾,这对人类有药用等使用意义,属于直接价值. 故选:A. 17.近期,我国长江流域淡水豚类科考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减少,全流城数量不足千头,比“国宝”大熊猫还稀少.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江豚的种群密度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江豚的易地保护 C.江豚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 D.江豚种群数量的减少与环境变化无关 【考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江豚的种群密度,A错误;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江豚的就地保护,B错误; C、江豚种群的数量大幅减少,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C正确; D、江豚种群的数量减少是因为环境破坏,D错误. 故选:C. 1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B.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的数字模型可表示为Nt=N0λt C.就食性而言,杂食性动物的数量波动较大 D.在群落演替中,灌木能获得更多的阳光而可逐渐取代草本植物 【考点】群落的演替;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A、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的数字模型可表示为Nt=N0λt,B错误; C、就食性而言,杂食性动物的数量波动较小,C错误; D、灌木比草本高大,能获取更多阳光进而取代草本植物成为优势群落,D正确. 故选:D. 19.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若增加培养液的量,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会增大 B.在曲线的ab段内,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C.在曲线的bc段内,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发生变化 D.在曲线的de段内,酵母菌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其中ab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酵母菌种群数量加快增长; b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b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小,酵母菌种群数量减慢增长; c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cd段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e段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解答】解:A、若增加培养液的量,环境容纳量增大,所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会增大,A正确; B、ab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到b点时到达最大值,此时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B正确; C、ab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到b点时到达最大值,而bc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C错误; D、在曲线的de段内,de段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说明酵母菌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正确. 故选:C. 20.下列实践活动没有利用“环境容纳量”相关原理的是( ) A.建立自然区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B.科学确定捕鱼的时间和数量,保证捕鱼可持续进行 C.利用黑光灯诱捕来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禁止捕蛇猎鸟来防治田间的鼠灾和虫害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环境容纳量也可用K值表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2)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 【解答】解:A、建立自然区,改善生物的生存条件,这样可提高生物的环境容纳量,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A正确; B、科学确定捕鱼的时间和数量,保证捕鱼可持续进行,这利用了“环境容纳量”的相关原理,B正确; C、利用黑光灯诱捕来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这是与环境容纳量无关,C错误; D、蛇和鸟是鼠、虫的天敌,天敌多了则环境容纳量下降,因此禁止捕蛇猎鸟来防治田间的鼠灾和虫害是利用了“环境容纳量”的相关原理,D正确. 故选:C. 2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者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B.消费者不都是动物 C.分解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各组份之间有紧密的关系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成分 构成 作用(主要生理过程) 营养方式 地位 光、热、水、土,气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非生物 成 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 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自养型 生态系统的基石 消费者 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 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 异养型 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分解者 腐生微生物、蛔虫 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解答】解: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能量,A错误; B、绝大多数的消费者是动物,但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也属于消费者,菟丝子也是消费者,B正确; C、分解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作用是为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的作用是转化物质和能量;消费者的作用是推动物质和能量在群落中的流动;分解者的作用是把物质和能量归还到无机自然界,所以各组份之间有紧密的关系,D正确. 故选:A. 22.如图是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A是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箭头可以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B.C处于第二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 C.E是生产者,F能将有机碳分解为CO2释放到大气中 D.F→A途径的增强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A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E表示生产者,C表示初级消费者,B表示次级消费者,D表示三级消费者,F表示分解者,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往返于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中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解答】解:A、图示为碳循环示意图,有的箭头不能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如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与E生产者之间能量不可逆,A错误; B、C处于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B错误; C、E是生产者,F表示分解者,能将有机碳分解为CO2释放到大气中,C正确; D、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作用,D错误. 故选:C. 23.如图为某湖泊中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浮游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础 B.鲈鱼处于该食物网的最高营养级 C.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 D.不能计算出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概念: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4)能量传递效率:10%﹣20%. 【解答】解:A、浮游植物属于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础,A正确; B、鲈鱼处于该食物网的最高营养级,B正确; C、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C错误; D、太阳鱼同化的能量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由图可知,只知道同化量和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得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D正确. 故选:C. 24.某草原上存在“草→野兔→蛇→鹰”一条食物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蛇处于第三营养级,属于三级消费者 B.能量沿着这条食物链单向传递 C.兔子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兔同化的部分 D.鹰获得野兔同化能量的10%~20%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 1、能量的输入: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流入到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 2、能量的传递:(1)传递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2)传递的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 3、能量的转化: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4、能量的散失: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归宿.(热能不能重复利用,所以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解答】解:A、蛇处于第三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A错误; B、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B正确; C、兔子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同化的部分,属于草同化的部分,C错误; D、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鹰获得野兔同化能量的1%~4%,D错误. 故选:B. 25.某小组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IBA对栀子花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以下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对照组”插条处理溶液可能是清水 B.实验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种类和浓度 C.等浓度的IBA促进生根的效果比NAA好 D.NAA对、IBA对栀子花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形可知:实验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种类和浓度,因变量是根的平均长度,图示表明等浓度的IBA促进生根的效果比NAA好,NAA、IBA对栀子花插条生根只有促进作用,不能体现两重性. 【解答】解:A、实验中“对照组”插条处理溶液可能是清水,A正确; B、据图可知,实验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种类和浓度,B正确; C、据图可知,等浓度的IBA促进生根的效果比NAA好,C正确; D、据图可知,NAA、IBA对栀子花插条生根只有促进作用,D错误. 故选:D. 26.乙酰胆碱(A﹣C)能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途径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E是ATP,物质B是ADP和Pi B.A﹣C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C.A﹣C合成过程中,物质C能反复利用 D.若抑制D酶活性,会抑制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突触的结构如图所示: 【解答】解:A、由图可知,物质E是ATP,物质B是ADP和Pi,A正确; B、A﹣C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B正确; C、由图可知,A﹣C合成过程中,物质C能反复利用,C正确; D、若抑制D酶活性,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兴奋,D错误. 故选:D. 27.如图表示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的③和④箭头为抑制作用 B.切除器官C,图中所有激素的分泌量都增加 C.切除器官A,图中所有激素的分泌量都减少 D.三种器官任何一个受损都会导致激素c的分泌量减少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示意图,其中器官A表示下丘脑,激素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器官B表示垂体,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器官C表示甲状腺,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图中的③和④表示负反馈调节,因此箭头为抑制作用,A正确; B、切除器官C(甲状腺),则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B错误; C、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因此切除器官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图中所有激素的分泌量都减少,C正确; D、三种器官任何一个受损都会导致激素c的分泌量减少,D正确. 故选:B. 28.如图为机体由温度为T1的环境进入到温度为T2的环境的产热和散热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2<T1 B.进入温度为T2的环境后,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达到平衡 C.低温环境下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大于高温环境 D.和T1相比,T2环境中机体毛细血管扩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机体由温度为T1的环境进入到温度为T2的环境的产热和散热量增加,可知T2<T1,A正确; B、进入温度为T2的环境,即寒冷环境,产热量增加,减少散热量,正常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达到平衡,维持体温相对恒定,B正确; C、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维持机体体温相对恒定;低温环境下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大于高温环境,C正确; D、和T1相比,T2环境中机体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D错误. 故选:D. 29.如图表示生命活动调节的模型,下列选项所述不符合该模型的是( ) A.若X表示胰岛素的含量,a可能表示高血糖 B.若X表示机体的产热量,b可能表示机体代谢增强 C.若X表示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可能表示甲状腺激素 D.若X表示人体产生的乳酸量,则b可能代表氧气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抑制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 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要对这种平衡加以分析.可以这样说,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 3、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功能. 【解答】解:A、若X表示胰岛素的含量,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a可能表示胰高血糖素,A正确; B、若X表示机体的产热量,a可能表示机体代谢增强,代谢增强可以促进产热量,B错误; C、若X表示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b可能表示甲状腺激素,C正确; D、若X表示人体产生的乳酸量,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有氧气时会抑制无氧呼吸,则b可能代表氧气,D正确. 故选:B. 30.研究发现,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能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来降低血糖浓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GIP作用于脂肪细胞时可能促进脂肪细胞肝糖原的水解 B.GIP和胰岛素能都能降低血糖浓度,与两者结合的受体相同 C.GIP可能促进脂肪细胞将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D.在一个胰岛细胞中可能同时检测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mRNA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使该细胞分泌胰岛素;GIP和胰岛素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解答】 解:A、GIP和胰岛素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A错误; B、两者结合的受体不相同,B错误; C、GIP和胰岛素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C正确; D、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发生选择透过性表达,不可能在一个胰岛细胞中可能同时检测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mRNA,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0分.) 31.请回答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寒冷刺激会引起人体皮肤中的 冷觉感受器 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 神经递质 ,引起皮肤毛细血管 收缩 ,血流量减少,从而减少热量散失. (2)寒冷刺激会引起下丘脑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该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细胞代谢增强以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该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调节的 反馈调节 机制. (3)寒冷刺激产生的兴奋还可以通过神经中枢作用于胰岛,引起 胰高血糖素 分泌增加,该激素主要促进 肝糖原 分解,使血糖水平升高,以对抗寒冷刺激. (4)以上说明人体生命活动是受 神经一体液 调节的.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在寒冷环境下体温的调节: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1)位于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可感受到寒冷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神经中枢经处理后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从而减少皮肤散热量. (2)寒冷刺激会引起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其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细胞代谢增强以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该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调节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3)根据题意,寒冷刺激产生的兴奋还可以通过神经中枢作用于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 (4)通过以上几个小题可知,人体生命活动是受神经﹣体液调节的. 故答案为: (1)冷觉感受器 神经递质 收缩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反馈调节 (3)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 (4)神经一体液(激素) 32.埃博拉病毒(EbV)是种能引起人类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EbV侵入机体被吞噬细胞识别和处理后,暴露出其特有的 抗原 .吞噬细胞将处理后的埃博拉病毒呈递给 T细胞 ,该细胞接受刺激后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 增殖、分化 . (2)对志愿者接种EbV实验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除了产生免疫活性物质外,还能产生的免疫细胞有 记忆细胞 、 效应T细胞(浆细胞) . (3)在初次感染EbV前一周给人体注射了相应的疫苗,在感染后人体没有出现病症,是由于人体内已有 抗体和记忆细胞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其中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1)EbV是抗原,侵入机体被吞噬细胞识别和处理后,暴露出其特有的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处理后的埃博拉病毒呈递给T细胞,该细胞接受刺激后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2)机体免疫系统除了产生免疫活性物质外,还能产生的免疫细胞有I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浆细胞). (3)在初次感染EbV前一周给人体注射了相应的疫苗,由于人体内已有抗体和记忆细胞,因此在感染后人体进行二次免疫,没有出现病症. 故答案为: (1)抗原 T细胞 增殖、分化 (2)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浆细胞) (3)抗体和记忆细胞(每空1分) 33.某森林总面积为250km2,该森林的某食物链是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中植物、动物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一个 群落 . (2)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2.2 头/km2;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2 头/km2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大. (3)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则丙种动物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 (4)如图是调查森林中某小型动物的种群数量时获得的曲线,种群数量在c点时的生存斗争压力 大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点.要获得该动物的最大持续捕捉量,捕捉后的种群数量应处于图中的 b 点左右.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得到的种群密度值 偏高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 (2)特点: ①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 ②种群增长率变化,种群数量由0→K时,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K时,增长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 据图分析,横坐标是时间,因变量为种群的增长率,0﹣b种群增长率先增加,b﹣c种群增长率减少为0,可知大黄鱼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且b点对应与种群的. 【解答】解:(1)森林中植物、动物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2)已知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2.2头.Km﹣2;已知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当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即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2头.Km﹣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3)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 (4)如图是调查森林中某小型动物的种群数量时获得的曲线,种群数量在c点时种群数量较多,生存斗争压力大于b点.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使种群的增长速率维持在最大,故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用标志重捕法调查B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被捕食,则导致重捕个体中被标记数偏小,进而导致B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 故答案为: (1)群落 (2)2.2 2 (3)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则丙种动物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4)大于 b 偏高 34.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N1、N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流动途径,其中a~g表示能量值.请据图作答: (1)该湖泊中的各种植物处于图甲中的 Ⅰ (填Ⅰ~Ⅳ)营养级.N1、N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是 太阳能 、 热能 . (2)在该湖泊中的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则获得的能量越少,处于Ⅳ营养级的生物获得的能量最少的原因是 食物链中能量传递逐级递减,Ⅳ的营养级最高,可利用的能量最少 . (3)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 Ⅱ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 ,C表示 Ⅱ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E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实现的. (4)已知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是,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m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 kJ(用含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图甲:图甲中,Ⅰ表示生产者,Ⅱ、Ⅲ、Ⅳ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N1、N2分别代表太阳能和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分析图乙:图乙中,A表示摄入量,B表示同化量,D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F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解答】解:(1)该湖泊中的各种植物为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即处于图甲中的Ⅰ营养级.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N1、N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是太阳能、热能. (2)食物链中能量传递逐级递减,Ⅳ的营养级最高,因此其可利用的能量最少. (3)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Ⅱ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C表示Ⅱ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现的. (4)已知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是,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mkJ,假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Y(按照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则Y×x×20%+Y(1﹣x)×20%×20%=m,解得Y=kJ. 故答案为: (1)Ⅰ太阳能 热能 (2)食物链中能量传递逐级递减,Ⅳ的营养级最高,可利用的能量最少 (3)Ⅱ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Ⅱ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4) 35.研究发现在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相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和吲哚乙酸(IAA)的促进作用不同.为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A和IAA的促进作用是否存在差异,实验小组同学以小麦胚芽鞘为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 (1)实验步骤: 第1步:取生长状况完全相同的小麦胚芽鞘若干,并切去尖端4mm,然后浸入蒸馏水中1h. 第2步:选取处理过的胚芽鞘,每10条为一组分别放入 适宜并相同 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甲组)和IAA溶液(乙组)中. 第3步:避光且温度保持在25℃条件下培养24h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并求两组胚芽鞘长度的 平均值 . (2)预测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①若 甲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大于乙组 ,说明生长素类似物A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IAA. ②③…略 (3)实验分析: ①实验中要切去胚芽鞘尖端的原因是 避免胚芽鞘自身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 除去切段中的内源激素 . ②每组胚芽鞘要10条,而不是1条的原因是 求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 ③如果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IAA溶液处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发现有两个不同浓度的IAA培养液培养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相同,请根据生长素作用的特性,解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与浓度有关,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时,存在作用相同而浓度不同的情况 . 【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分析】 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具有类似生长素功能的化合物,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于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控制性别分化.此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 【解答】解:(1)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和IAA溶液,其他都为无关变量,所以在第2步中,选取处理过的胚芽鞘,每10条为一组应分别放入相同且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甲组)和IAA溶液(乙组)中,避光且温度保持在25℃条件下培养24h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并求两组胚芽鞘长度的平均值. (2)预测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此类题目都有三种实验现象,即①甲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大于乙组.说明生长素类似物A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IAA;②甲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小于乙组,说明生长素类似物A促进生长的作用小于IAA;③甲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与乙组的相同.说明生长素类似物A促进生长的作用和IAA的相同. (3)实验分析: ①实验中要切去胚芽鞘尖端的原因是避免胚芽鞘自身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②每一组要10条,而不是1条的原因是求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减少误差. ③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时,存在作用相同而浓度不同的情况,所以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IAA溶液处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会发现有两个不同浓度的IAA培养液培养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相同. 故答案为: (1)适宜并相同 平均值 (2)甲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大于乙组 (3)①避免胚芽鞘自身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除去切段中的内源激素 ②求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③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与浓度有关,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时,存在作用相同而浓度不同的情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