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山西省运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山西省运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运城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细胞学说建立的意义( )‎ A. 认识了生物体结构的差异性 B. 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 C. 明确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D. 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细胞水平 ‎【答案】D ‎【解析】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内容包括: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详解】A、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并没有证明生物体结构的差异性,A错误;‎ B、细胞学说阐明了细胞的统一性,并没有说明细胞的多样性,B错误; C、细胞学说阐明了细胞的统一性,没有明确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C错误; D、细胞学说阐明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细胞水平,D正确。故选D。‎ ‎2.下列有关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 B. 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 C. 都能进行有氧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D. 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 ‎【答案】C ‎【解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比较项目 原 核 细 胞 真 核 细 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 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 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 和蛋白质 ‎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 ‎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 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 DNA存 在形式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  ‎ 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详解】A、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一定是核糖体,A错误;‎ B、都具有细胞膜且膜中的磷脂分子层数相同,都是双层磷脂分子,B错误; C、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能进行有氧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也能进行无氧呼吸,C正确;‎ D、真核细胞具有细胞核,原核细胞不具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一定是DNA,D错误。故选C。‎ ‎3.12月1号是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是由HIV感染人体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引起的,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体的感染。下列有关HIV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病毒是一种生物,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 B. HIV病毒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所以病毒可以合成蛋白质 C. 获取大量HIV病毒的方法是将其接种在营养齐全的培养基上培养 D. HIV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 ‎【答案】D ‎【解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由蛋白质和RNA组成。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AB、HIV是一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不含核糖体等细胞器,细胞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AB错误; C、HIV寄生在人体免疫系统的T淋巴细胞,不能在营养齐全的培养基上培养,C错误; D、HIV是一种RN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RNA和蛋白质组成,D正确。故选D。‎ ‎4.关于蓝藻与黑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均有叶绿体 B. 均有染色体 C. 均有叶绿素和藻蓝素 D. 均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D ‎【解析】1.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2、常考的真核生物有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等;常考的原核生物有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等;此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3、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A、蓝藻是原核生物不含叶绿体,A错误;‎ B、蓝藻是原核生物,DNA是裸露的,不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B错误;‎ C、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黑藻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C错误;‎ D、蓝藻与黑藻都含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均能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各结构和功能,明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形态结构的异同是解题的关键。‎ ‎5.下面①-⑤是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叶表皮气孔时的几个操作步骤。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甲转为乙,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调节反光镜 ③转动转换器 ④转动细准焦螺旋 ⑤移动标本 A. ①③②④ B. ②③④①‎ C. ⑤③②④ D. ③②①⑤‎ ‎【答案】C ‎【解析】由低倍镜改为高倍镜观察有如下步骤:a移动玻片标本,将要观察的物象移动到视野中央;b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c调节光圈使视野明亮;d转动细准焦螺旋使视野清晰。‎ ‎【详解】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图甲转为图乙,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⑤移动玻片标本将要观察的物象移动到视野中央;③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②调节光圈、反光镜使视野明亮;④转动细准焦螺旋使视野清晰,C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高倍镜的使用,意在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明确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6.下列情况中,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的是( )‎ A. 人红细胞在蒸馏水中体积增大、破裂的现象 B.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C.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经处理后被甲基绿染色,其细胞核呈绿色 D. 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分布 ‎【答案】B ‎【解析】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细胞显微结构,细胞的亚显微结构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详解】A、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人红细胞在蒸馏水中体积增大、破裂的现象,A错误; B、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B正确; C、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口腔上皮细胞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C错误;‎ D、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分布,D错误。故选B。‎ ‎7.生物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生物抗逆性越强 B. 由氨基酸形成多肽链时,生成物中的氢来自氨基 C. 有氧呼吸时,生成物中的氢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 D. 在光下分解,产生的[H]将固定的还原成 ‎【答案】D ‎【解析】1.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参与化学反应和运输物质等;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反之亦然。 2.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是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反应脱去1分子水,水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氧来自羧基。 3.有氧呼吸过程中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产生的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 4、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是水光解,产生还原氢和氧气,还原氢用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详解】A、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生物抗逆性越弱,反之亦然,A错误; B、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水,其中氢来自氨基和羧基,B错误; C、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水中的氢,来自葡萄糖酵解产生的还原氢、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的还原氢,C错误; D、二氧化碳被固定成三碳化合物,水光解产生的还原氢用于还原三碳化合物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D正确。故选D。‎ ‎8.请判断下列几则广告用语,有几条在科学性上存在明显的错误( )‎ ‎①汰渍加酶洗衣粉,可以加速奶渍,血迹这一类污渍的洗涤 ‎②深海鱼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20种必需氨基酸 ‎③脑白金口服液含有丰富的钙、铁、锌等微量元素 ‎④红牛饮料里面含有大量糖分,可为人体补充能量 ‎⑤非常可乐含有多种无机盐,能有效补充人体运动时消耗的能量 ‎⑥太谷饼由纯天然谷物制成,不含任何糖类,糖尿病患者也可放心大量食用 A. 2条 B. 3条 C. 4条 D. 5条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糖类的分类和分布、无机盐的功能、氨基酸的分类和分类依据、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综合性考查,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①牛奶、血迹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汰渍加酶洗衣粉中有加入的蛋白酶,可以加速奶渍,血迹这一类污渍的洗涤,①正确;‎ ‎②20种氨基酸有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人体的必需氨基酸有8种,②错误;‎ ‎③钙不是微量元素,是大量元素,③错误;‎ ‎④红牛饮料里面含有大量糖分,糖可以氧化分解,为人体补充能量,④正确;‎ ‎⑤无机盐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⑤错误;‎ ‎⑥谷物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属于多糖,⑥错误;共4条错误。故选C。‎ ‎9.图是由3个圆构成的关系图,下列符合这种关系的是( )‎ A. Ⅰ固醇、Ⅱ维生素D、Ⅲ性激素 B. Ⅰ多糖、Ⅱ纤维素、Ⅲ蔗糖 C. Ⅰ核苷酸、Ⅱ核糖核酸、Ⅲ脱氧核糖核酸 D. Ⅰ蛋白质、Ⅱ激素、Ⅲ酶 ‎【答案】A ‎【解析】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1)脂肪:生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有保温、缓冲和减压减少摩擦的作用; (2)磷脂: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3)固醇:①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②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③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固醇包括胆固醇、维生素D和性激素,A正确; B、蔗糖是二糖,不属于多糖,B错误; C、Ⅰ核酸包括Ⅱ核糖核酸和Ⅲ脱氧核糖核酸,C错误; D、激素部分属于蛋白质,有些属于脂类,例如性激素,绝大多数酶成分是蛋白质,所以Ⅰ蛋白质、包含Ⅱ激素的一部分,包含Ⅲ酶的绝大多数,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关键。‎ ‎10.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存在膜的流动现象 B. 膜蛋白在细胞膜上分布是不对称的 C. 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 D. 高等植物的胞间连丝可以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换 ‎【答案】C ‎【解析】(1)细胞膜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 (2)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与其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有关; (3)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为胞吐,此过程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A、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方式为胞吐,此过程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膜外有糖蛋白,起识别作用,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B正确; C、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C错误; D、高等植物有细胞壁,细胞的胞间连丝可以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换,D正确。 故选C。‎ ‎11.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下表列出的胰岛素肽链合成与肽链加工的场所,正确的是( )‎ 选项 肽链合成场所 肽链加工场所 A 游离的核糖体 细胞质基质、内质网 B 游离的核糖体 溶酶体、高尔基体 C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溶酶体、内质网 D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内质网、高尔基体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分泌过程:氨基酸首先在附着型核糖体上被利用合成蛋白质,然后进入内质网中进行初步加工,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再到达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加工为成熟的蛋白质。‎ ‎【详解】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在糙面内质网上附着的核糖体上合成后,直接进入内质网,在内质网中经过折叠、包装以小泡的形式从内质网中排出,然后再与高尔基体的膜融合,经过一定的修饰成为成熟的蛋白质,在从高尔基体上以出芽的形式被高尔基体的膜包被,以小泡形式逐渐接近细胞膜,再与细胞膜融合,成熟的蛋白质被胞吐出细胞。D正确。 故选D。‎ ‎12.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绵的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 B. 溶酶体不会分解自身的结构,只能分解外来的病毒和病菌 C. 唾液腺细胞中有较多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D. 花瓣细胞液泡中色素种类和含量可影响花色 ‎【答案】B ‎【解析】1.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单层膜包裹的小泡,溶酶体为细胞浆内由单层脂蛋白膜包绕的内含一系列酸性水解酶的小体。是细胞内具有单层膜囊状结构的细胞器,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类,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溶酶体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2.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A、水绵是低等植物,有中心体,其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A正确;‎ B、 溶酶体会分解自身的结构,如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等,也能分解外来的病毒和病菌,B错误;‎ C、 唾液腺细胞能分泌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需要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运输,故其中有较多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正确;‎ D、花瓣细胞液泡中含花青素,花青素呈现不同的颜色,其花青素的种类可影响花色,含量可影响花色的深浅,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要求识记生物膜系统的组成,识记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识记中心体的组成,识记溶酶体和液泡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理盐水的作用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B. 盐酸能够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C. 实验材料可选择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D. 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冲洗→水解→染色→观察 ‎【答案】D ‎【解析】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原理: (1)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与DNA的亲和力强,吡罗红与RNA的亲和力强,即甲基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水解: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详解】A、0.9%NaCl溶液是人体细胞的等渗溶液,可以保持细胞正常形态,A正确; B、用盐酸水解可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同时能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利于染色剂与DNA结合,B正确; C、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不含色素,实验材料可选择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进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C正确; D、盐酸水解后需要冲洗在染色,故步骤为: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DNA和RNA分布,意在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对于实验原理、步骤的理解和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14.图为某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④属于生物膜系统 B. ⑥能够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C. ②的功能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 ⑤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该图没有细胞壁,大液泡,为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内质网,②为细胞膜,③微绒毛,④为中心体,⑤为核膜,⑥为核孔。‎ ‎【详解】A、图中④表示中心体,中心体没有膜结构,不属于生物膜系统,A错误; B、⑥核孔具有选择性,能够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B正确; C、②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错误; D、⑤核膜由双层膜构成,四层磷脂分子组成,具有选择透过性,D错误。故选B。‎ ‎15.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 B. 为了节约实验时间,可以省略的是第一次显微观察 C. 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 D. 黑藻的叶片也可以用来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 ‎【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第一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正常状态,第二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的质壁分离状态,第三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质壁分离复原状态。 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详解】A、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不能看到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A错误; B、不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这一步的观察现象要作为对照,B错误;‎ B、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引液体在盖玻片下移动,使植物细胞完全浸在液体中,C错误;‎ D、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也可以用来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D正确。故选D。‎ ‎16.小明做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过程中,在视野中看到洋葱表皮细胞正处于如图状态,a、b表示两处的浓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处是细胞液,b处是外界溶液 B. 此时ab,细胞渗透吸水大于渗透失水 D. 此时a=b,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答案】D ‎【解析】1.渗透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中水分子移动是双向的,结果是双向水分子运动的差别所导致的现象。 2.分析图形:图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可能处于质壁分离过程、质壁分离平衡状态或质壁分离复原过程,a表示细胞液,b表示细胞外液。‎ ‎【详解】A、由图可知,该细胞已经发生质壁分离,a处是细胞液,b处是外界溶液,A正确;‎ B、该细胞有可能a<b,细胞渗透失水,继续发生质壁分离,B正确;‎ C、该细胞有可能a>b,细胞渗透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C正确; D、此时也有可能a=b,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D错误。故选D。‎ ‎17.如图为一种溶质分子跨膜运输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溶质分子通过载体①进入细胞 B. 通过载体协助并消耗ATP进入细胞 C. 该溶质分子通过载体②被动运输出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 D. 由同一种载体运输,说明载体不具有专一性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载体①运输钠离子和该溶质分子需要载体,但是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载体②运输该物质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是协助扩散;运输钾离子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分析图解可知,载体①运输该溶质分子需要载体,但是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 B、钾离子通过载体协助并消耗ATP进入细胞,属于主动运输,B正确; C、该溶质分子通过载体②被动运输出细胞,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图中看出,钠离子和钾离子由同一种载体运输,不能运输其他物质,仍能说明载体蛋白质具有专一性,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能够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运输方式,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8.甲、乙两种酶用M酶在适宜条件下处理时,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M酶为蛋白酶,则甲酶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B. 若M酶为RNA水解酶,则甲酶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 乙酶活性下降是由空间结构改变引起的 D. 甲、乙两种酶的合成场所是相同的 ‎【答案】C ‎【解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分析题图:题图是甲、乙两种酶用M酶在适宜条件下处理时,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图,由图知甲酶用M酶处理后,酶的活性不变,说明甲酶和M酶的化学本质不同(一种是蛋白质,另一种是RNA);乙酶用M酶处理后,酶的活性降低,说明乙酶和M酶的化学本质相同(均为蛋白质,或均为RNA)。‎ ‎【详解】A、由以上分析知,甲酶和M酶的化学本质不同,即若M酶为蛋白酶,则甲酶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A错误; B、若M酶为RNA水解酶,酶具有专一性,根据图示,只能说明甲酶不能催化M酶的水解,不能判断甲酶的成分是否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B错误; C、乙酶活性下降是由于在M酶催化作用下的降解,空间结构改变等导致的,C正确; D、甲酶和M酶的化学本质不同,乙酶和M酶的化学本质相同,甲、乙两种酶的化学本质不同,合成场所不同,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通过甲、乙两种酶用M酶在适宜条件下处理后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图,考查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的知识,考生识记酶的概念、本质和特性,明确酶促反应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19.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巴斯德提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B. 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 C. 毕希纳从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 D. 萨姆纳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答案】A ‎【解析】酶的发现过程:‎ 时间 国家 科学家 成就或结论 ‎1773年 意大利 斯帕兰扎尼 鹰的胃液可以消化肉块。‎ ‎19世纪 欧洲 ‎ ‎ 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1857年 法国 巴斯德 发酵与活细胞有关;起发酵作用的是整个酵母细胞。‎ ‎1857年 德国 李比希 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 ‎ 德国 毕希纳 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1926年 美国 萨姆纳 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脲酶,并证明是一种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 美国 切赫、 奥特曼 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详解】A、巴斯德之前,人们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而巴斯德认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起发酵作用的是整个酵母细胞,A错误;‎ B、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B正确; C、毕希纳认为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C正确; D、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并证明其是蛋白质,D正确。故选A。‎ ‎20.某同学做酶的相关实验时,在试管中依次加入质量分数为的可溶性蔗糖溶液的蔗糖酶溶液,放入适宜温度的热水中,保温,然后加入质量浓度为的溶液,摇匀,再加入质量浓度为的溶液4滴,摇匀,试管中液体的颜色是( )‎ A. 砖红色 B. 无色 C. 蓝色 D. 紫色 ‎【答案】D ‎【解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酶的作用特点和蛋白质检测的方法,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详解】酶作为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一样,反应前后本身性质不变,因此蔗糖酶在发挥作用后,性质不变,蔗糖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故选D。‎ ‎【点睛】对于酶的作用特点和蛋白质检测的方法的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1.下列有关植物细胞中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的ATP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B. 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C. 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中伴随有ATP的合成 D. 光下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有ATP合成 ‎【答案】D ‎【解析】1.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腺嘌呤+核糖),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 2.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ATP,光反应的条件是光照,光反应产生的ATP被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利用。 3.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产生丙酮酸,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继续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合成ATP。‎ ‎【详解】A、ATP是腺嘌呤+核糖+3个磷酸基团,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ATP除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是RNA的基本单位,A错误; B、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B错误;‎ C、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属于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产生ATP,C错误; D、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ATP,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合成ATP,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正确。故选D。‎ ‎【点睛】对于ATP、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的综合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描述,正确的是( )‎ A. 鉴定花生种子中的脂肪时,必须使用显微镜观察 B. 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直接用龙胆紫溶液染色 C. 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无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 D. 卡尔文循环是指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答案】D ‎【解析】1.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时,用酒精洗去浮色的原因是苏丹染料溶于酒精。 2.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作的步骤是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详解】A、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时,可以磨成组织样液,不一定必须使用显微镜观察,A错误; B、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需要漂洗才能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否则会造成解离过度,无法看到染色体,B错误; C、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蓝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C错误; D、卡尔文用14C追踪C元素在暗反应的去路,卡尔文循环是指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23.如图是细胞中糖类合成与分解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产生的能量部分储存在ATP中 B. 过程②产生的的氧全部来自 C. 过程①只在线粒体中进行,过程②只在叶绿体中进行 D. 过程①和②中均能产生,二者还原的物质不同 ‎【答案】C ‎【解析】分析图解:图中过程①表示细胞中的有氧呼吸,过程②表示光合作用过程。‎ ‎【详解】A、图中过程①表示有氧呼吸过程,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A正确; B、过程②表示光合作用,产生的的氧全部来自水的光解,B正确;‎ C、过程①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中,过程②只在叶绿体中进行,场所一般为叶绿体,但是蓝藻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D、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是NADPH,用于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的[H]是NADH,用于第三阶段中还原氧气,D正确。故选C。‎ ‎2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度和光照不会影响的固定速率 B. 蓝藻光合作用中的产生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 C. 光反应产生的和不参与暗反应 D. 硝化细菌可利用和合成糖类,释放氧气 ‎【答案】D ‎【解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 3.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详解】A、温度可以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CO2的固定速率,光照强度可以通过影响光反应进而影响暗反应中CO2的固定速率,A错误; B、蓝藻无叶绿体,光合作用中氧气的产生不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B错误; C、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参与暗反应阶段中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C错误;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可利用CO2和H2O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糖,释放氧气,D正确。 故选D。‎ ‎25.下列用鲜菠菜进行色素提取、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叶绿素b相比,叶绿素a的含量更多 B. 与叶黄素相比,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更大 C. 应该在研磨叶片后立即加入,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D. 分离色素时,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 ‎【答案】C ‎【解析】1.色素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几种化学物质的作用: (1)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 (2)层析液用于分离色素。 (3)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 (4)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详解】A、与叶绿素b相比,叶绿素a的色素带更宽,含量更多,A正确;‎ B、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与叶黄素相比,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更大,扩散速度更快,B正确;‎ C、CaCO3可防止酸破坏叶绿素,所以可在研磨前加入少许CaCO3,C错误; D、分离色素时应将滤液细线置于层析液以上,若将滤液细线置于层析液中,色素就会溶解在层析液中,不会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6.下列有关细胞呼吸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ATP的全部来源 B. 稻田要定期排水,否则水稻幼根会因缺氧产生乳酸而腐烂 C. 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合成大量ATP D. ATP是细菌、真菌、动物等细胞内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答案】D ‎【解析】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详解】A、植物细胞的光合作用过程中也能合成ATP,A错误; B、稻田要定期排水,否则水稻幼根会因缺氧产生酒精而不是乳酸而腐烂,B错误; C、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初步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在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合成大量ATP,C错误; D、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是细菌、真菌、动物等细胞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D正确。故选D。‎ ‎27.下面是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 A. 显微镜下观察到最多的细胞处于甲时期 B. 上述细胞有丝分裂的顺序是甲→丁→乙→丙 C. 乙图细胞每条染色体有两个DNA分子 D. 染色体开始转变成染色质形态的时期是丙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是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其中甲细胞处于分裂间期;乙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的细胞质中央向内凹陷,应处于有丝分裂末期;D细胞中出现染色体,且染色体分布散乱,应处于有丝分裂前期。‎ ‎【详解】A、显微镜下观察到最多的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即甲时期,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上述细胞有丝分裂的顺序是甲→丁→乙→丙,B正确; C、乙图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有1个DNA分子,C错误; D、染色体形成与前期丁,开始转变成染色质丝形态的时期是丙,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8.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都需要用醋酸洋红染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 B. 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C. 在有丝分裂后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 D. 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 ‎【答案】D ‎【解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方法步骤: 1.洋葱根尖的培养在上实验课之前的3-4天,取洋葱一个,放在广口瓶上,瓶内装满清水,让洋葱的底部接触到瓶内的水面,把这个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待根长约5cm,取生长健壮的根尖制成临时装片观察。 2.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去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入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温室下解离。目的: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入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3.染色:把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玻璃皿中染色。目的:染料能使染色体着色。 4.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根尖能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的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详解】A、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需要用醋酸洋红染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A正确; B、两者观察都需要用高倍镜,使用高倍显微镜时,需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再换成高倍镜,B正确; C、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断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故两者在有丝分裂后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 D、细胞板只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出现,D错误。故选D。‎ ‎29.关于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死亡是细胞凋亡的同义词 B.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 C. 细胞凋亡是由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D. 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 ‎【答案】A ‎【解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非正常性死亡。 2.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细胞死亡包括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A错误; B、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 C、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是由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C正确;‎ D、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是细胞凋亡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掌握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0.对多细胞生物而言,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化导致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B. 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衰老对于生物体都是有害的 C. 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的过程是可逆的 D. 癌细胞容易在体内转移,与其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有关 ‎【答案】D ‎【解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细胞分化的过程遗传物质不变,A错误; B、个体发育过程中有些细胞的衰老对于生物体是有利的,如蝌蚪尾巴的消失、皮肤细胞的自然更新等,B错误; C、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C错误; D、癌细胞容易在体内转移,与其细胞膜上识别作用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有关,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1.人体血液中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但它仍具有代谢功能。红细胞内充满着丰富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约占细胞重量的32%,水占64%,其余4%为脂肪、糖类和各种电解质。‎ ‎(1)成熟的红细胞携带并运输,是否可以进行有氧呼吸?______________(是或否)。葡萄糖进入该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其产生ATP的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细胞组成成分或元素上分析,当该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较低时,人会患贫血;当该细胞缺乏________________元素时,人也会患贫血。组成血红蛋白的单体是________________。‎ ‎(3)人体骨髓中有一类细胞,它们能够通过增殖和_________________,不断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这一类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4)制备纯净的细胞膜时,在蒸馏水中涨破成熟的红细胞后,需用_______________法才能获得。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熟的红细胞在血管里生存大约120天就死亡了。这种死亡属于( )‎ A.细胞衰老 B.细胞凋亡 C.细胞坏死 ‎【答案】否 协助扩散 C6H12O62C3H6O3+能量 氨基酸 分化 造血干细胞 离心 蛋白质和脂质 B ‎【解析】细胞的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的: 1.血红蛋白的功能是运输氧气,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细胞内充分容纳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运输氧气的功能相适应。 2.精子很小,尾部含有大量的线粒体,便于精子的运动,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体现。 3.新陈代谢实质上是细胞内一系列高度有序的酶促反应的总称,通过代谢生物体和细胞实现自我更新。 4.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含量高。‎ ‎【详解】(1)成熟的红细胞携带并运输,但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不可以进行有氧呼吸。葡萄糖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其产生ATP的反应式是C6H12O62C3H6O3+能量。‎ ‎(2)Fe是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从细胞组成成分或元素上分析,当该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较低时,人会患贫血,当该细胞缺乏Fe元素时,人也会患贫血。组成血红蛋白的单体是氨基酸。‎ ‎(3)干细胞能不断增殖分化,人体骨髓中有一类细胞,它们能够通过增殖和分化,不断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这一类细胞的名称是造血干细胞。‎ ‎(4)制备纯净的细胞膜时,在蒸馏水中涨破成熟的红细胞后,再进一步离心法才能获得。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 ‎(5)成熟的红细胞在血管里生存大约120天就死亡了。这种死亡属于对机体是有利的,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结构和与之有关的生理活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熟练识记是解题的关键。‎ ‎32.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一方面,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和营养;另一方面,特别注意定期体检和及时治疗。请根据你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评价各种食物中蛋白质成分的营养价值时,人们格外注重其中____________的种类和数量。‎ ‎(2)吃煮熟的鸡蛋容易消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能够从消化了的食物中吸收葡萄糖,却很难吸收相对分子质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这个事实说明细胞膜具有什么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宰的畜、禽,不要马上把肉做熟了吃。放置一段时间再煮,肉反而鲜嫩。这可能与肌细胞中的哪一种细胞器的作用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防癌。若长期食用含有致癌物质的食物,罹患癌症的风险大大提高。下列食物中,有____________种食物最好少吃或者不吃。‎ ‎①发霉的花生米 ②熏制的火腿 ③烤焦的肉串 ‎(6)在检查癌症的验血报告单上,有AFP、CEA等检测项目。这是因为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所以,近年来,这项检测常被作为体检的必选项目。‎ ‎【答案】必需氨基酸 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 ‎ ‎ 选择透过性 溶酶体 3 甲胎蛋白 癌胚抗原 ‎【解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 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详解】(1)必需氨基酸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故在评价各种食物中蛋白质成分的营养价值时,人们格外注重其中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 ‎(2)高温能使蛋白质变性,吃煮熟的鸡蛋容易消化,是因为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 ‎(3)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能够从消化了的食物中吸收葡萄糖,却很难吸收相对分子质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这个事实说明细胞膜具选择透过性。‎ ‎(4)新宰的畜、禽,不要马上把肉做熟了吃,放置一段时间再煮,这可能与肌细胞中的溶酶体有关,溶酶体含多种水解酶,释放后能将大分子蛋白质等水解成小分子氨基酸,肉反而鲜嫩。‎ ‎(5)某些食物中含有致癌物质,长期食用容易导致细胞癌变,发霉的、熏制的食品,烤焦的以及高脂肪的食品都含有较多的致癌因子,发霉的花生米、熏制的火腿、烤焦的肉串,这3种食物最好少吃或者不吃。‎ ‎(6)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会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组成细胞的化合物,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及特性,细胞膜的功能特点等,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33.如图是夏季晴朗的一天中,某种绿色植物吸收速率的变化曲线。分析曲线图并回答:‎ ‎(1)a点的生物学含义是_____________,d点后吸收速率不断减弱,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d点表明植物在14时左右的吸收速率较b点明显减弱,此时限制 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此时温度很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很强,气孔大量关闭,____________________的供应减少,吸收速率明显减弱。‎ ‎(3)植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有机物积累最多 ‎(4)假如天气突然转阴,的含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随时间的推移,光照强度逐渐减弱 二氧化碳浓度 蒸腾作用 二氧化碳 18 增加 ‎【解析】据图分析:a点表示一天中的光补偿点,ab段表示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增强,bc段表示光照强度升高,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光合作用下降,cd段表示光照强度很强,温度很高,蒸腾作用强,气孔大量关闭,二氧化碳的供应减少,吸收速率明显减弱,光合午休现象减缓,de段表示光照减弱,光合作用下降,e点以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详解】(1)a点时既不吸收也不释放二氧化碳,其生物学含义是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d点后随时间的推移,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故其吸收速率也不断减弱。‎ ‎(2)d点表明植物在14时左右光照仍很强,由于此时温度很高,蒸腾作用很强,气孔大量关闭,二氧化碳的供应减少,故其吸收速率较b点明显减弱;此时限制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 ‎(3)18时是另一个补偿点,该植物在18时刻有机物积累最多。‎ ‎(4)假如天气突然转阴,光照强度减弱,光反应产物【H】、ATP产生的少,的还原减少,但二氧化碳固定生成的不变,故其含量变化增加。‎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理解与运用,识图分析各线段表示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4.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 ‎ ‎ ‎(1)甲兴趣小组探究的具体问题是: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现提供若干套(每套均有数个)实验装置如图I(a~d)所示:‎ ‎①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并按照实验的组装要求排序(装置可重复使用)。有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无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中c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还可用______________代替。‎ ‎③无氧条件下的装置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检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兴趣小组利用图Ⅱ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装置一和装置二的实验条件相同)‎ ‎①若图Ⅱ装置一中红色液滴向左移动,装置二中红色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图Ⅱ装置一中红色液滴不移动,装置二中红色液滴向右移动,说明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图Ⅱ装置一中红色液滴向左移动,装置二中红色液滴向右移动,说明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a→b d→b 吸收空气中,排除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放置一段时间后,酵母菌会将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再检测,就可以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所产生的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Ⅰ:在探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时,检验产生的CO2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在向装置中通入空气时,为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需要先通过10%的NaOH溶液除去CO2,所以实验装置的顺序为c→a→b(或c→b→a→b);在无氧条件下,不需要通入不含CO2的空气,所以装置只需要d→b即可。‎ 图Ⅱ中装置一左移,测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的量,装置二右移,测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 ‎【详解】(1)①根据分析可知:有氧呼吸需要的装置是c→a→b,无氧呼吸的装置是d→b。 ‎ ‎②装置中c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除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还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代替。‎ ‎③由于锥形瓶的空气中含氧气,故先将无氧呼吸的瓶放置一段时间后,酵母菌会将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再检测,就可以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所产生的。 (2)图Ⅱ中装置一左移,测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的量,装置二右移,测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 ‎①若图Ⅱ装置一中红色液滴向左移动,装置二中红色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是只进行有氧呼吸。‎ ‎②若图Ⅱ装置一中红色液滴不移动,装置二中红色液滴向右移动,说明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是只进行无氧呼吸。‎ ‎③若图Ⅱ装置一中红色液滴向左移动,装置二中红色液滴向右移动,说明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是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点睛】本题结合装置图,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装置图的分析、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5.如图是某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模式图,据图回答 ‎(1)该图是______________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该图作为一个细胞周期还缺少处于___________期的细胞模式图;该时期完成活跃的物质准备,其主要完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尔基体是在图[ ]___________________期起作用的。‎ ‎(3)A图所处时期的特征_______________。‎ ‎(4)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植物 间 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D末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的两极 或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两极 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正在分裂 ‎【解析】分析题图:A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处于后期;B细胞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且核膜和核仁正在解体消失,处于前期;C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中期;D细胞中出现细胞板,处于末期。‎ ‎【详解】(1)图示细胞不含中心体,但含有细胞壁,属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图中A处于后期、B处于前期、C处于中期、D处于末期,由此可见,该图作为一个细胞周期还缺少处于间期的细胞模式图;间期完成活跃的物质准备,其主要完成的是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2)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是在图[D]末期起作用的。‎ ‎(3)A图处于后期,在细胞分裂后期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的两极(或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两极。)‎ ‎(4)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其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正在分裂。‎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识记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及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