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3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鹤岗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鹤岗一中高三生物开学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对生命系统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能完整表现生命活动的最小生命系统是细胞 B. 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属于生命系统一个层次 C. 生态系统这个层次只包含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 D. 生物个体中由功能相关的器官联合组成的系统层次,是每种生物个体都具备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细胞是最小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A正确;分子没有生命,不属于生命系统,B错误;生态系统包含生物及生物所生存的无机环境,C错误;植物没有系统,D错误。 【点睛】①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②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 ③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④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⑤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一个人,一匹马。 ⑥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例如:同一鱼塘内的鲤鱼或同一树林内的杨树。 ⑦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例如: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也是一个种群。 ⑧生态系统: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例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分为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等。 ⑨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2.下列有关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 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真核生物 C. 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如细菌和真菌 D. 真核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原核细胞只进行无丝分裂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2、常考的真核生物有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等;常考的原核生物有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等;此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均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遗传物质都是DNA。 4、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是二分裂;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详解】A、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正确; B、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原核生物,B错误; C、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如细菌,而真菌是真核生物,C错误; D、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而原核细胞一般进行二分裂,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裂方式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裂方式,明确常考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类型、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形态结构的异同是解题的关键。 3.下列关于高倍镜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因为藓类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B. 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即可换上高倍物镜观察 C. 换上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D. 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较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低倍镜下:物镜与装片的距离较远,所看到细胞数目多形态小,视野相对较明;高倍镜下:物镜与装片的距离较近,所看到的细胞数目少形态大,视野相对较暗。 【详解】A、必须先用低倍镜观察,再换做高倍物镜观察,A错误; B、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需要先移到视野中央,再换上高倍物镜观察,B错误; C、换上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到粗准焦螺旋调焦,C错误; D、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较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D正确。 故选D。 4.下列有关对生物体内水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幼儿身体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时,代谢越活跃 B. 植物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时,抗旱能力越强 C. 细胞吸水是水分子从相对含量高处向相对含量低处跨膜运输的过程 D. 心肌含结合水相对较多故结构坚韧,但其自由水仍多于结合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 活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生物体的不同发育时期含水量不同;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低,细胞代谢越微弱,抗逆性越强。 【详解】A、由于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低,细胞代谢越微弱, A正确; B、植物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时,代谢越强,但抗旱能力越弱,B错误; C、细胞吸水是通过渗透作用,水分子从相对含量高向相对含量低跨膜运输的过程,C正确; D、心肌含结合水相对较多故结构坚韧,但自由水的比例比结合水更高,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水在细胞中的含量,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与抗逆性的关系,对于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5.已知Mn2+是许多酶的活化剂,例如它能激活硝酸还原酶(即使酶具有催化活性),当缺Mn2+ 时,植物就无法利用硝酸盐。这说明无机盐的离子: A. 对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B. 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C. 对调节细胞内的渗透压有重要作用 D. 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答案】B 【解析】 【详解】维持细胞的形态主要和无机盐离子的浓度以及细胞液的渗透压有关,A错误;Mn2+是许多酶的活化剂,缺Mn2+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不能正常进行,这说明无机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维持酸碱平衡,主要需要依靠酸碱离子对.涉及的离子需要有一定的酸性或碱性,C错误;调节渗透压,主要是依靠改变细胞液浓度完成的,D错误。 6.葡萄糖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下列有关葡萄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B. 葡萄糖的元素组成与脂肪相同 C. 糖原、淀粉、纤维素都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资 D. 当机体血糖浓度降低时,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 糖类根据水解程度分为: 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 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元(动物) 葡萄糖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参与细胞呼吸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详解】A、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属于消耗能量的主动运输的过程,A错误; B、葡萄糖的组成元素与脂肪相同,都由C、H、O三种元素组成,B正确; C、糖原、淀粉、纤维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但纤维素是组成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是储能物质,C错误; D、当机体血糖浓度降低是,肝糖原会分解成葡萄糖,维持血糖平衡,肌糖原不会维持血糖平衡,D错误 故选B。 【点睛】题考查糖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分清楚肌糖原和肝糖原在功能上的区别。 7.双缩脲试剂可以鉴定蛋白质,是由于蛋白质有( ) A. 羧基 B. 氨基酸 C. 氨基 D. 肽键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双缩脲试剂A的成分是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0.1g/mL的水溶液,双缩脲试剂B的成分是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0.01g/mL的水溶液.在使用双缩脲试剂时候,必须是先加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再加0.01 g/mL硫酸铜的水溶液。 【详解】在强碱性溶液中,双缩脲与CuSO4形成紫色络合物,称为双缩脲反应。凡具有两个酰胺基或两个直接连接的肽键,或能过一个中间碳原子相连的肽键,这类化合物都有双缩脲反应。氨基酸、羧基和氨基都不含肽键,不能使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反应。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鉴定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下列关于细胞主要化学成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序等有关 B. 动物乳汁中的乳糖和植物细胞中的纤维素都属于多糖 C. 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D. 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都属于脂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有关;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与蛋白质一起形成染色体;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乳糖是动物特有的二塘,主要存在于乳汁中,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构成植物细胞壁的成分,脂质包括磷脂、脂肪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详解】A、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形成的蛋白质不同,A正确; B、乳糖属于二糖,B错误; C、脱氧核糖核酸与蛋白质一起形成染色体,C正确; D、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染色体的成分组成,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糖类的分类和功能,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9.根据药理分析,一种茅草的根内含多种有益健康的成分判断该产品是否适用于糖尿病患者饮用时,应该选择下列哪种试剂进行实验鉴定( ) A. 碘液 B. 苏丹试剂 C. 斐林试剂 D. 双缩试剂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碘液用于淀粉的检测,A错误; B、苏丹Ⅲ试剂用于脂肪的检测,B错误; C、斐林试剂用于还原性糖的检测,C正确; D、双缩脲试剂用于蛋白质的检测,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还原糖鉴定,解题关键是识记葡萄糖是还原性糖,另外还原糖、脂肪及蛋白质的物质的鉴定试验是很重要的实验,特别是还原糖与蛋白质之间的异同。 10.下图为某蛋白质的相关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形成该蛋白质时共脱掉126个水分子 B. 该蛋白质含有两条肽链 C. 该蛋白质的R基中共含16个氨基 D. 该蛋白质共有121个肽键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蛋白质是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而成,每个多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在肽链内部的 R 基中可能也有氨基和羧基;在形成过程中,失去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根据题图,氨基和羧基总数都是17个,R基上羧基有15个,则推测该蛋白质含有2条肽链,据此分析。 【详解】A. 根据题意,该蛋白质含有2条肽链,形成该蛋白质时共失去水分子=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126-2=124个,A错误; B. 由题意可知,羧基总数=R基上羧基数目+肽链数,可得肽链数=羧基总数-R基上羧基数目=17-15=2个,B正确; C. R基上的氨基数=氨基总数-肽链数=17-2=15个,C错误; D. 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126-2=124个,D错误。 11.下列各种生物中关于组成核酸的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T2噬菌体含有DNA,共有A、G、C、T4种碱基、4种核苷酸,五碳糖为脱氧核糖,A项错误;烟草叶肉细胞和豌豆根毛细胞均含有DNA和RNA,共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2种五碳糖,B项正确,D项错误;烟草花叶病毒含有RNA,共有A、U、C、G4种碱基、4种核苷酸,五碳糖为核糖,C项错误; 12.下列有关“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利用健那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B. 实验过程中要将制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放入8%的盐酸中,其目的是使细胞离散开来 C. 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是:制作涂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 D. 用低倍镜观察时要选择染色较深的区域移到视野中央 【答案】C 【解析】 【详解】运用的是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故A错误。实验过程中要将制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放入8%的盐酸中,其目的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进入,使DNA和蛋白质分开利用染色,故B错误。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是:制作涂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故C正确。用低倍镜观察时要选择染色均匀、色泽较浅的区域移到视野中央,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观察DNA和RNA分布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13. 下列哪一项不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 ) A. 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 B. 高等植物细胞放入浓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 C. 精子和卵细胞相互接触完成受精作用 D. 胰岛细胞形成的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组织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有三种,一是细胞与细胞直接接触,二是通过体液间接完成,三是通过胞间连丝的方式完成。B项发生质壁分离是由于细胞发生了渗透失水,属于细胞与外界进行的物质交换,不是一种信息交流,B符合题意。 故选B。 14.细胞之间通过信息交流,保证细胞间功能的协调。关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说法错误的是 A. B细胞与乙细胞上受体化学本质都是糖蛋白 B. 图2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的识别 C. 若A细胞为胰岛B细胞,则胰岛素通过血液循环最终作用于机体的肝细胞、肌细胞等靶细胞 D. 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据图1分析,细胞A分泌化学物质a,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乙上的受体b。 2、据图2分析,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 3、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细胞间直接接触(如精卵结合)、化学物质的传递(如激素的调节)和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详解】A、B细胞与乙细胞上的受体都能识别相应的信息分子,因此其化学本质都是糖蛋白,A正确; B、图2是表示细胞之间通过相互接触直接识别,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的识别,B正确; C、分析题图可以知道,A细胞产生的信息分子进入血液通过血液运输到靶细胞并作用于靶细胞的,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于肝细胞和肌细胞合成糖原,C正确; D、有些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可以不经过细胞膜上的受体,如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线进行信息交流,动物细胞的性激素的受体存在于细胞内,D错误。 故选D。 15.下列属于内质网的功能的是( ) ①增大膜面积,是酶的附着支架②与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的合成有关③是蛋白质的运输通道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详解】①质网外连细胞膜,内连细胞核,增大膜面积,是酶的附着支架,①正确; ②粗面内质网与蛋白质分泌有关,滑面内质网糖类和脂质的合成有关,②正确; ③粗面内质网是蛋白质的运输通道,③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内质网的功能,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结构和功能不同,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6.关于下列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四种结构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内 B. A、B、D上进行的生理活动都需要C提供能量 C. 观察活细胞中的A常用健那绿染液染色、 D. 需要水作为反应物参与生化反应的是A、C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A结构为叶绿体,B结构为核糖体,C结构为线粒体,D结构为植物细胞,有大液泡。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故A项错误;A结构上进行光合作用,其生理过程所需能量为光能,B项错误;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体染色剂,C项错误;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原料都有水,故D项正确。 17.人成熟的精子和红细胞的寿命都很短,这一事实体现了( ) A. 核、质的相互依存关系 B. 功能对寿命的影响 C. 遗传因素的影响 D. 环境因素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核和细胞质都不能单独成活。1、细胞核不能脱离细胞质而独立生存,这是因为细胞核进行生命活动时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均由细胞质提供,如几乎不含细胞质的精子寿命很短。2、无核的细胞质也不能长期生存,这是由细胞的功能决定的.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其寿命较短。 【详解】人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其寿命较短,说明离开了细胞核的细胞质不能存活很久;人类的精子几乎不含细胞质,其寿命也很短,说明离开了细胞质的细胞核也不能存活很久,这些事实体现了核、质的相互依存关系,说明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各部分之间是协调活动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任何一部分的缺失都将使生命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18.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细胞质基质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ATP B.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 C. 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D. 细胞若失去结构的完整性将大大缩短其寿命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质基质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也能为细胞代谢提供少量的ATP;细胞膜在细胞和环境之间有物质运输、能量交换的功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若失去结构的完整性将大大缩短其寿命,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详解】A、细胞质基质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全过程,能够产生ATP,A错误; B、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保护和润滑功能,参与细胞信息交流,B正确; C、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主要的载体,则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C正确; D、细胞只有保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正常进行各项生命活动,若失去结构的完整性将大大缩短其寿命, D正确。 故选A。 19.叶类蔬菜表面常残留水溶性有机农药。现取同一新鲜蔬菜若干,浸入一定量纯水中,每隔一段时间,取出一小片菜叶,测定其细胞液浓度,将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AB段细胞吸水,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B. B点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C. BC段细胞质壁分离复原,但原生质层恢复到原来位置 D. 此曲线说明有机农药溶于水后容易被植物细胞吸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新鲜的叶类蔬菜表面常残留水溶性有机农药为背景,结合物质跨膜运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 【详解】AB段细胞液浓度下降,说明细胞吸水,但由于细胞壁的存在,因此细胞体积不会明显增大,A错误;B点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但由于细胞壁限制了细胞继续吸水,B错误;C点明显低于A点,说明BC段细胞开始失水,但没有发生质壁分离,C错误;从细胞液浓度因吸水而下降,后又升高来看,说明有机农药溶于水中容易被植物细胞吸收,D正确。故选D。 20.汉麦林(hammerlin)的实验如图,将单细胞的地中海杯状藻先在近核处切断,再在近杯处切断(a),中间的茎(b)置于海水中可再生一杯,但将此杯切掉后,不能再生第二个(d)。对这个实验的解释合理的是( ) ①决定杯状藻藻杯的形态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核 ②决定杯状藻藻杯的形态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质 ③杯状藻藻杯的形态发生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的遗传信息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b)能再生一杯是因为(b)中含有由细胞核转录而来的遗传信息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实验结果,b置于海水中可再生一杯c,说明b中含有合成藻杯的形态的遗传信息,将c此杯切掉后,不能再生第二个杯d,说明C中不含合成藻杯的形态的遗传信息,由此可以说明控制合成藻杯的形态的遗传信息最终来自细胞核。 【详解】①决定杯状藻藻杯的形态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核,①正确; ②将c此杯切掉后,不能再生第二个杯d,说明C中不含合成藻杯的形态的遗传信息,决定杯状藻藻杯的形态发生的遗传信息不来自细胞质,②错误; ③本实验没有单独拿出细胞核进行实验,看是否形成杯状藻藻杯,因此该实验不能说明杯状藻藻杯的形态发生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的遗传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③错误; ④决定杯状藻藻杯的形态发生的遗传信息最终来自细胞核,细胞核中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形成mRNA,进入细胞质中,b含有细胞核中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形成mRNA,因此可以再生一藻杯,④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是考查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同时结合基因的表达转录和翻译过程解释本实验结果,更容易理解。 21.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彻底水解糖原、淀粉、蔗糖得到的单糖都是葡萄糖 B. 主动运输机制有助于维持细胞内元素组成相对稳定 C. 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它能参与某些代谢过程 D. 如果一种生物的核酸只由4种核苷酸组成,则该生物一定不是细胞生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既含有核糖核酸也含有脱氧核糖核酸。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形成的二糖,糖原和淀粉都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糖。主动运输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通过性是重要体现,主动运输既需要载体协助,也需要能量,通过主动运输过程细胞能够主动吸收或排除细胞内的元素,有利于维持细胞内组成元素的相对稳定。 【详解】糖原和淀粉彻底水解得到的单糖是葡萄糖,蔗糖水解得到的单糖是葡萄糖和果糖,A错误;主动运输能保证细胞有选择性地吸收需要的物质,以维持元素组成的相对稳定,B正确;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它参与许多化学反应,C正确;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都含有两种核酸、8种核苷酸,病毒不具细胞结构只含有一种核酸、4种核苷酸,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糖类的分类和分布,核酸的分类和分布,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主动运输的意义,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22.下列关于生物体能源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中两个高能磷酸键都易断裂和重新形成,故ATP储存的是不稳定的化学能 B. 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均可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 C. 等质量的脂肪与糖类在有氧呼吸时,产生的能量值不同,这与它们分解产物不同有关 D.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而蛋白质一般不作能源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采用逐项分析和排除的方法作答。糖类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核酸是生物体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脂肪属于脂质,生物体的储能物质;ATP是细胞直接利用的能源物质。 【详解】ATP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和重新形成,另一个高能磷酸键一般不断裂,储存的是活跃的化学能,A错误;糖类、脂质、蛋白质均可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核酸不能为生命活动供能,B错误;同等质量的脂肪与糖类在有氧呼吸时,脂肪产生的能量更多,这与它们的元素组成比例不同有关,脂肪的碳氢元素含量比糖类高,C错误;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般不做能源物质,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糖类的分类、分布和功能,ATP的作用,糖类、脂肪、蛋白质在功能上的共性,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23.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磷脂是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重要组成成分 B. ATP是由一分子腺苷、一分子核糖和三分子磷酸组成 C. DNA多样性与碱基数目、种类、排列顺序有关而与空间结构无关 D. 微量元素可参与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如Fe、Mg分别参与血红蛋白和叶绿素组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核糖体、中心体是无膜的细胞器,不含有磷脂,A项错误;核糖与碱基结合的产物即为腺苷,ATP是由一分子腺苷、三分子磷酸组成,B项错误;DNA均具有双螺旋的空间结构,DNA多样性与空间结构无关,C项正确;P属于大量元素,D项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选B项或D项,错因于: (1)知识点不清:核糖与碱基结合的产物即为腺苷; (2)审题不细:Fe、P分别参与血红蛋白和NADP+组成,但P属于大量元素,不属于微量元素。 24.下列有关生物膜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相似 B. 生物膜系统指生物体内的所有膜结构 C. 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部区域化 D. 内质网的膜上附着有多种酶,性腺细胞内质网丰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在细胞中,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构成的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形成的结构体系,叫做生物膜系统. 2、其重要的作用有,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同时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第二、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第三,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的小区室,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详解】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很相似,不是完全相同,A正确;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等,而生物体中的小肠黏膜、腹腔大网膜等膜不属于生物膜,B错误;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部区域化,C正确;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车间,性腺细胞主要合成和分泌性激素(固醇类激素),因此性腺细胞内质网丰富,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系统的化学组成、结构、功能及应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5.糖尿病心肌病是由高血糖引发的心肌线粒体功能损伤,主要是心肌细胞对脂肪的摄取、代谢增强,导致线粒体耗氧增加和呼吸功能损害。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心肌细胞线粒体含量高,葡萄糖在线粒体氧化分解供能 B. 患者的高血糖会影响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 C. 氧气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内膜参加反应 D. 患者的线粒体耗氧增加是因为脂肪中氧含量远少于糖类 【答案】A 【解析】 【详解】葡萄糖不能在线粒体中进行氧化分解,A错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分泌受血糖浓度调节,因此高血糖会影响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B正确;氧气与还原氢结合形成水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C正确;与糖类相比,脂肪中的含H多、含O少,因此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少,D正确。 【点睛】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中基质中,发生的反应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释放少量能量,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释放大量能量,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26.下列叙述不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学观点的是 A. 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有利于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B. 内质网膜可与核膜、细胞膜相连,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 C. 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内含有较多线粒体,有利于神经递质的释放 D. 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提高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有利于水分的吸收,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A错误;内质网膜可与核膜、细胞膜相连,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B错误;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内含有较多线粒体,可以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因此有利于神经递质的释放,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观点,C错误;卵细胞体积较大,则相对表面积小,因此不利于提高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不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D正确。 27.下列与酶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结果都是未知的 B. 低温能够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低温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C.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时,不能用碘液进行鉴定 D.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在室温下混合后置于不同温度下保温 【答案】C 【解析】 探究性实验的实验结果是未知的,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结果是已知的,A项错误;低温能够降低酶的活性,但低温并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B项错误;碘液遇淀粉变蓝,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时,因碘液只能检测反应物淀粉的剩余量,不能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所以不能用碘液进行鉴定,C项正确;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是温度,而酶具有高效性,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将酶与底物溶液分别在相应的实验温度下保温后再混合,D项错误。 28.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在催化反应完成后,被分解为氨基酸或脱氧核苷酸 B. 酶在最适温度和pH下催化效率高,体现了酶的高效性 C. 酶的合成一定需要核糖体,但不一定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D. 酶既可以作为生物催化剂,也可以作为某些化学反应的反应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酶是催化剂,反应前后其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所以反应后酶不会被降解,A项错误;酶的高效性是指同无机催化剂相比较,催化效率更高,B项错误;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当蛋白质作为酶时,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当RNA起催化作用时,酶不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C项错误;酶既可以作为生物催化剂,也可以作为某些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如唾液淀粉酶进入胃中失活,作为蛋白质可被胃蛋白酶水解,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9.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 A. 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合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B. 净光合速率长期为0时,植物停止生长 C. 夏季晴天光照强度最大时,小麦光合速率最高 D. 人体剧烈运动时所需能量主要由无氧呼吸提供 【答案】B 【解析】 【详解】破伤风芽孢杆菌只能进行有氧呼吸,适合生活在无氧的环境中,A项错误;净光合速率长期为0时,没有有机物积累,植物停止生长,B项正确;夏季晴天光照最强时,因蒸腾作用过强,小麦叶片的气孔关闭而出现午休现象,导致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减少,小麦的光合速率反而下降,C项错误;人体剧烈运动时所需能量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0.松土是农作物栽培的传统耕作措施。相关看法不合理的是( ) A. 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促进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 B. 能加快枯枝落叶、动物遗体和粪便等有机物的分解 C.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可能成为沙尘暴的一种诱发因素 D. 降低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松土可增加土壤缝隙中空气的含量,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从而促进植物根系对无机盐的吸收,A项正确;松土透气有利于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能加快枯枝落叶、动物遗体和粪便等有机物的分解,B项正确;松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可能成为沙尘暴的一种诱发因素,C项正确;松土可增加土壤透气性,使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增加二氧化碳排放,D项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呼吸作用的特点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产生活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31.将某株植物置于CO2浓度适宜、水分充足、光照强度合适的环境中,测定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强度,得到下图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每天的日照时间相同,则该植物在15℃的环境中积累有机物的速率最快 B. 若每天的日照时间少于12 h,相比于5℃,该植物在25℃环境中生长更快 C. 若每天的日照时间为12 h,则该植物在35℃环境中无法生存 D. 由图可知,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对该植物的细胞呼吸几乎没有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15℃时,该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最大,有机物积累最快,A正确;设日照时间为x,可以列两个方程:5℃时,一天的有机物积累可以用方程:y1=4x-1×24表示;25℃时,一天的有机物积累可以用方程:y2=6x-2×24表示;当x=12时,y1=y2;当x>12时,y1<y2;当x<12时,y1>y2;B选项中x<12,应当是5℃生长更快,B错误;日照时间为12h,35℃时一天的有机物积累为5×12-3×24<0,该植物无法生长,C正确;在5-15℃范围内,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温度对细胞呼吸几乎没有影响,D正确。 【点睛】注意:判断植物释放能生长的依据是光合强度大于呼吸强度,且大的越多,生长越快。 32.下列与绿色植物某些生理过程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绿色植物的光反应可以在暗处进行,暗反应也可以在光下进行 B. 大豆根吸收矿质元素所需的ATP可以直接来源于光合作用 C. 水果贮存时充入N2和CO2目的主要是抑制无氧呼吸,延长水果的贮存时间 D. 即使给予叶绿素提取液适宜的温度、光照和CO2,也无法检测到有O2生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光反应一定要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A错误;大豆根吸收矿质元素,需要消耗ATP,但植物的根细胞中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水果保鲜需要的条件是①降低氧气浓度,减弱有氧呼吸,但不能无氧呼吸,②保持一定的湿度,C错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放出氧气,只有叶绿素而没有光合作用相关的酶,也无法进行光反应,产生氧气,D正确。 【点睛】基础题,细胞呼吸的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有很多方面,学习时注意理解各方面的原理。 33.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不同,产生CO2的场所也不同 B. 与夏季相比,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时间缩短 C. 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添加ATP、NADPH和CO2后,不能完成暗反应 D. 密闭玻璃容器中降低CO2供应,植物光反应不受影响但暗反应速率降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葡萄糖. 【详解】酵母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有CO2产生但产生CO2的场所不同,A正确;与夏季相比,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温度低,B错误;暗反应不需要光,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添加ATP、NADPH和CO2后,能完成暗反应,C错误;密闭玻璃容器中降低CO2供应,会导致CO2固定过程减弱,生成的C3减少,致使C3还原时消耗的[H]和ATP减少,造成光反应产物[H]和ATP的积累,进而使光反应速率降低,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 34.下列发生了细胞分化且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过程是( ) A. 蜥蜴断尾后再生出新的尾部 B. 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 C. 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 D. 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全能性的概念,要求考生透彻理解全能性的内涵并熟记常见的实例,分析选项作答。 【详解】蜥蜴断尾后再生出新的尾部的过程中有细胞分化,但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是细胞分化形成的,但该过程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小麦花粉是生殖细胞,不是体细胞,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体现了生殖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化,该过程也体现了体细胞(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点睛】细胞全能性的判断标准:发育成完整植株。 35.科学家将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与分裂期的细胞进行融合,结果发现:在融合完成的初期,细胞内出现染色体和细胞核并存的现象,随后核膜开始解体,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对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 融合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 该结果表明分裂期细胞中有能使核变化的物质 C. 融合细胞内染色体与DNA数量比为1∶2 D. 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其化学成分并未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并结合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细胞融合包括细胞膜融合,以细胞膜的流动性为基础,A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在融合完成的初期,细胞内出现染色体和细胞核并存的现象,随后核膜开始解体,染色质开始凝缩成为染色体”可知,分裂期细胞中有能使核变化的物质,B正确。 不确定分裂期的细胞的具体时期,因此融合细胞内染色体与DNA数量比无法确定,C错误。 染色体与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因此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其化学成分并未发生改变,D正确。 【点睛】凡是涉及膜融合和细胞形变的现象都离不开生物膜的流动性;染色体复制完成到着丝点分裂期间,染色体与DNA数量比等于1:2;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种物质不同形态的结构。 36.下图①-⑤是用某种方法在显微镜(不用染色)下拍到的二倍体百合(2n=24)某个细胞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细胞分裂序①→③→②→⑤→④ B. 图①细胞内DNA和染色体数目加倍 C. 图②③细胞中均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D. 图②③⑤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是在显微镜下拍到的二倍体百合某个细胞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其中①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⑤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细胞分裂时序排序为①→③→②→⑤→④,A正确; B、图①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此时细胞中主要进行染色体的复制,这导致DNA数目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B错误; C、基因重组有2种类型,一是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②),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另一种是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③),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C正确; D、图②③⑤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均与体细胞相同,因此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图解准确判断各选项。 37.如图为细胞周期中某细胞示意图,此时发生在有丝分裂的 A. 前期 B. 中期 C. 后期 D. 末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两极,末期—染色体变为染色质。 【详解】图中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故为有丝分裂的前期。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关键点: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如前期散乱分布在细胞内。 38.如图为取自同一哺乳动物不同细胞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假设该生物的体细胞有4条染色体,基因型为MMN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图甲、乙、丙所示的细胞分裂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 ②图甲、图乙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图丙图丁中不具有同源染色体 ③图丁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④若相应基因如图丁所示,则说明该细胞在此之前发生了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动物为雄性动物;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①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图甲合图丙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①错误; ②图甲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图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②错误; ③由图乙可知该动物为雄性动物,因此图丁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③错误; ④该生物的基因型为MMNn,若相应基因如图丁所示,则说明该细胞在此之前发生了基因突变,④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39.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A. 在细胞分裂间期,核糖体上合成DNA复制有关的酶 B. 在细胞分裂前期,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C. 在细胞分裂中期,细胞内ATP的含量迅速减少 D. 在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为细胞壁形成合成多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洋葱根尖分生区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不能进行减数分裂。 【详解】A、在细胞分裂间期,核糖体上合成DNA复制有关的酶,为DNA复制做准备,A正确; B、在细胞分裂前期,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B正确; C、细胞内ATP处于快速的合成和水解中,ATP含量基本维持稳定,C错误; D、在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纤维素的合成,形成细胞壁,D正确。 故选C。 40.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将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B. 发菜在进行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C. 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信息传递有关 D. 生活于海水中的植物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防止细胞过度脱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具有与真核细胞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的DNA 分子,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叫做拟核。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详解】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失水,水分子外流将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A正确;发菜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B错误;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和能量转化有关,C正确;海水浓度高,所以生活在海水中的植物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防止细胞过多脱水,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发菜属于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因此也无染色体。 41.以下判断细胞死活的方法及解释正确的是( ) A. 硝酸钾溶液处理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一段时间后没有发现质壁分离,说明是死细胞 B. 健那绿处理人体蛔虫的体细胞,显微镜下没有发现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说明是死细胞 C. 显微镜观察到黑藻的叶绿体在细胞质中运动,并随着光线强弱而改变受光面,说明是活细胞 D. 适宜光照等条件下,装有某植物的透明密闭小室内气压没有变化,说明植物已经死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活细胞的叶绿体会运动。 【详解】用硝酸钾溶液处理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一段时间后没有发现质壁分离,可能是硝酸钾溶液的浓度过高,杀死了植物细胞,A错误;蛔虫生活在无氧的环境中,无线粒体,用健那绿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B错误;显微镜观察到黑藻的叶绿体在细胞质中运动,即胞质环流,并随着光线强弱而改变受光面,说明是活细胞,C正确;适宜光照等条件下,装有某植物的透明密闭小室内气压没有变化,可能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气体体积未发生变化,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蛔虫生活在人体的肠道中,长期处于无氧的环境,细胞内无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 42.如图是达到平衡的渗透装置,半透膜不允许蔗糖分子通过,此时漏斗内(S1)和漏斗外(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液面的高度差为 h,初始时漏斗内、外液面相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初始时水分子从S1到S2的速率小于S2到S1的速率 B. 此时漏斗内外液体浓度大小关系为S1小于S2 C. 若向漏斗内加入蔗糖酶,则 h逐渐变大直至重新达到平衡 D. 若漏斗内外是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平衡时S1的浓度大于S2的浓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溶质浓度低的溶液向溶质浓度高的溶液转移的现象;漏斗内液面上升,则漏斗内溶液(S1)浓度大于漏斗外溶液(S2),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h,此时的S1浓度仍然大于S2的浓度,是因为静水压抵消掉了浓度差,静水压使水分子向下运动的力,浓度差使水分子向上运动力,渗透平衡时这两个力平衡,因此,只要有高度差就会有浓度差存在。 【详解】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渗透平衡时液面差为△h,此时S1和S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S1>S2,A正确;据图分析,渗透平衡时,漏斗内外液体浓度大小关系仍然为S1大于S2,B错误;若向漏斗内加入蔗糖酶,则S1溶液摩尔浓度增大,液面会上升,随着蔗糖分解成的单糖透过半透膜,液面开始下降,C错误;如果S1为KNO3溶液,则在水中电离成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而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能够通过半透膜,最终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相等,则一段时间后△h为零,D错误。 【点睛】本题的难点是如果溶质不能透过半透膜,渗透平衡时,漏斗内外的溶液浓度不相等。如果溶质能透过半透膜,渗透平衡时,漏斗内外的溶液浓度相等。 43.如图表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COP I、COP II 是具 膜小泡,可以介导蛋白质在甲与乙之间的运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由图可知甲代表内质网,乙代表高尔基体 B. 溶酶体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生物体内的病菌 C. 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反映了膜的结构特性 D. COPII可以帮助乙中的某些蛋白质回到甲中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膜系统、分泌蛋白的合成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由图可知甲代表内质网,乙代表高尔基体,A正确;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生物体的病菌,B正确;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反映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COP II可将内质网(甲)中形成的未成熟的肽链运到高尔基体(乙)中,再由高尔基体(乙)进一步加工,COP I可以帮助乙中的某些蛋白质回到甲中,D错误。 44.下列关于酶和ATP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②酶降低化学反应过程的活化能 ③人体中酶只在内环境中起作用 ④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⑤ATP的合成常伴随着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⑥葡萄糖分子在线粒体内彻底氧化分解,可以产生大量ATP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的能量获取和利用要经历复杂的物质变化,而且是在温和的条件下有序地进行的。这就离不开生物催化剂——酶。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显著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在细胞中,它与ADP的相互转化实现贮能和放能,从而保证细胞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 【详解】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化学性质不变,不会被立即降解,①错误;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过程的活化能,②正确;人体中的酶可以在细胞内、内环境,甚至是体外发挥作用,③错误;AT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④错误;ATP的合成常伴随着细胞内的放能反应,⑤错误;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先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再在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可以产生大量的ATP,⑥错误。因此,B、C、D均错误,A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不在线粒体中分解,只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 45.在科学研究中常用呼吸商()表示生物用于有氧呼吸的能源物质不同,测定发芽种子呼吸商的装置如图。关闭活塞,在25℃下经20分钟读出刻度管中着色液移动的距离。设装置1和装置2的着色液分别移动x和y(mm)。x和y值反映了容器内气体体积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其中x代表消耗氧气的体积值,y代表消耗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的体积之差 B. 通过测得上述装置1和装置2的x、y值,不需再设置对照,即可计算出该发芽种子的RQ值 C. 若测得的RQ值等于1,则表示该发芽种子用于有氧呼吸的能源物质是糖类 D. 若用上述装置测定已长出绿叶幼苗的RQ值,则应将该装置放于黑暗条件下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装置可知,装置1试管内装有NaOH,可以吸收呼吸作用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因此装置1中液滴的移动是由氧气的变化决定的。装置2中试管中装的是蒸馏水,液滴的移动是由氧气变化和二氧化碳的变化共同决定的,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是装置2与装置1液滴移动的距离差;幼苗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测幼苗的呼吸商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详解】装置1中有NaOH,其目的是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X代表消耗氧气的体积值,装置2中是蒸馏水,因此y代表消耗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的体积之差,A正确; 通过测得上述装置1和装置2的x、y值,需再设置一个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装置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用等量的煮熟的发芽种子和蒸馏水,从而校正装置1和2内物理因素(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容积变化,B错误; 若测得的RQ值等于1,则吸收的氧气和放出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表示该发芽种子用于有氧呼吸的能源物质是糖类,C正确; 若用上述装置测定已长出绿叶幼苗的RQ值,为了避免光合作用的影响,应将该装置放于黑暗条件下进行,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实验的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即除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 二、非选择题 46.下表为某同学设计的一个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实验方案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底物与 试剂 H2O2溶液/mL 0.5 0.5 0.5 0.5 0.5 肝脏研磨液/滴 1 1 1 1 1 磷酸缓冲液/mL 2 2 2 2 2 实验条件 pH 5 6 7 8 9 其他条件 37℃水浴 气体产生量为5 mL时 所用时间/min 153 83 35 8 36 (1)该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_,因变量可用_______来表示。 (2)肝脏研磨液中H2O2酶可通过_____来加快反应速率,根据表格中的实验结果,是否能确定H2O2的最适pH值?____。 (3)由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设计实验时不建议用H2O2溶液为底物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 pH (2). 产生5mL O2所用的时间 (3).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4). 否 (5).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pH增大,酶的活性逐渐增强,超过一定范围,随pH增大,酶的活性降低 (6). 温度会影响H2O2溶液的分解速率,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需要温和的条件。 2、分析表格,实验的自变量为PH,因变量为气体产生量为5mL时所用时间,时间越短,酶活性越强。 【详解】(1)分析表格,实验的自变量为PH,因变量为氧气产生量为5mL时所用时间。 (2)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根据表格中的实验结果,不能确定H2O2酶的最适pH值,只能确定最适pH在8左右。 (3)由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pH增大,酶的活性逐渐增强,超过一定范围,随pH增大,酶的活性降低。 (4)温度会影响H2O2溶液的分解速率,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设计实验时不建议用H2O2溶液为底物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过程,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其次要求考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根据表格信息判断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47.细胞自噬是指细胞利用溶酶体选择性清除自身受损、衰老的细胞器,或降解过剩的生物大分子,供细胞回收利用的正常生命过程,如图是细胞自噬的两种途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细胞器溶酶体在机体的功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溶酶体内水解酶的最适pH在5.0左右,但是细胞质基质的pH一般是7.2左右,这种差异能防止溢出的水解酶________。 (3)途径Ⅰ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____________的结构特点。侵入细胞内的病菌可通过途径__________被清除。 (4)过剩蛋白质不与介导分子结合很难进入溶酶体,这说明介导分子与溶酶体膜受体蛋白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哺乳动物在冬眠时细胞内介导分子明显增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2). 对细胞自身结构的破坏 (3). 一定流动性 (4). Ⅰ (5). 信息传递(特异性识别、识别) (6). 冬眠动物不再进食,需要介导分子引导过剩的生物大分子自噬,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游离的小分子)营养物质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途径I:衰老的细胞器被生物膜包被形成囊泡,逐渐靠近溶酶体,囊泡膜与溶酶体膜融合,释放衰老的细胞器,被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分解。途径II:细胞内过剩的蛋白质与介导分子结合后,才能被溶酶体上的受体蛋白识别并与之结合,过剩蛋白进入溶酶体,被水解酶分解。 【详解】(1)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2)如果没有溶酶体,水解酶会破坏整个细胞。溶酶体内水解酶的最适pH在5.0左右,但是细胞质基质的pH一般是7.2左右,这种差异使溢出的水解酶失去活性或者活性大大降低,进而防止这些水解酶对细胞自身结构的破坏。 (3)由图可知,途径I 中由于存在囊泡膜和溶酶体膜的融合过程,所以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侵入细胞内的病菌相当于衰老的细胞器,所以可通过途径I被清除。 (4)据图可知,过剩蛋白不与介导分子结合很难进入溶酶体,这说明介导分子与溶酶体膜受体蛋白存在特异性识别过程。哺乳动物在冬眠时细胞内介导分子明显增多的原因是:冬眠动物不再进食,需要介导分子引导过剩的生物大分子自噬,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游离的小分子营养物质。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途径I和途径II,但这两条途径的用途不一样,根据题干中信息“或降解过剩的生物大分子,供细胞回收利用的正常生命过程”,说明生物大分子分解后被细胞所利用。 48.下列是有关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信息,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1B1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 (2)图5细胞对应于图2中的段___(填字母),D2E2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与图1中的__段变化相同。 (3)雄性激素能促进图3图5中的哪一个细胞的形成?____图3~图5中的哪一个细胞正在发生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_______。 (4)图3细胞中有____对同源染色体,____个染色体组,①和⑤在前一时期是_______。 【答案】 (1). DNA的复制 (2). E2F2 (3). C1D1 (4). 图4 (5). 图4 (6). 4 (7). 4 (8). 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解析】 【分析】 图1A1B1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1C1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1D1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1E1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图2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其中A2B2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C2D2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2F2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图3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图4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图5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1)图1中A1B1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使得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加倍。 (2)图5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该时期特点是着丝点分裂,细胞中的染色体暂时加倍,对应于图2中的E2F2段;D2E2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为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与图1中的C1D1段相对应。 (3)雄性激素能促进精细胞的形成,图4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其将要分裂形成精细胞,因此雄性激素能促进该细胞的形成;图5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名称为极体和卵细胞;基因分裂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图4。 (4)图3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①和⑤是在前一时期是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析图,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9.科研人员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对番茄品种甲和乙光合作用的影响。请回答问题: ⑴据图1分析,比较甲、乙两种番茄,土壤含水量对它们的光合作用速率影响______。土壤含水量______(填“大于”或“小于”)70%时,土壤含水量不成为限制番茄光合作用的因素。 ⑵为进一步研究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原因,研究人员测定了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番茄叶片的气孔导度(气孔开放程度)和胞间CO2浓度。结果如图2。 ①综合图1和图2分析,土壤含水量低于70%时,______的变化与番茄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 ②随着土壤含水量降低,气孔导度降低,胞间CO2并未因光合作用消耗而降低,反而逐渐升高,对此有两种不同观点:观点一认为光合产物的______变慢,导致细胞内光合产物积累,阻碍了CO2吸收利用;观点二认为水分亏缺导致叶绿体片层结构破坏,从而直接影响______反应,而且不能恢复。 ⑶为验证上述观点,将培养在______条件下的番茄幼苗分为两组,实验组番茄幼苗进行______处理,对照组保持原有状态。若实验组番茄幼苗光合速率______,则观点二成立。 【答案】 (1). 基本相同 (2). 大于 (3). 气孔导度 (4). 输出(或输出速率) (5). 光 (6). 低土壤含水量 (7). 正常供水(浇水、补水) (8). 不能恢复 【解析】 【详解】(1)根据图1曲线变化,甲乙两种番茄在不同土壤含水量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速率变化趋势相同,故含水量对两者的影响相同。土壤含水量大于70%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都不再变化,说明此时土壤含水量不再是光合作用限制因素。 (2)①结合图1和图2分析,土壤含水量低于70%时,气孔导度的变化与番茄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②根据题意,观点一是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光合产物产生后及时运输出去,如果细胞内光合产物不能及时输出,将导致细胞内光合产物积累,进而阻碍二氧化碳的吸收利用;观点二叶绿体片层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故如果水分亏缺导致其被破坏,则直接影响光反应,且不能恢复。 (3)上述两种观点均是在土壤含水量降低的基础上作出的推测,故为验证其观点,需将番茄培养在低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然后对照组保持原有状态,实验组正常供水,如果实验组番茄幼苗光合速率不能恢复,则说明由于前期水分亏缺导致叶绿体片层结构破坏,不能恢复。 【点睛】本题考查土壤含水量对不同品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