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 解析版

华中师大一附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检测 高二年级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这个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年份(年)‎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种群数量(只)‎ ‎25‎ ‎46‎ ‎208‎ ‎440‎ ‎770‎ ‎1380‎ A. 该岛屿对环颈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1380只 B. 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减弱 C. 在1937~1942年期间,该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S”型 D. 该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但根据已知条件无法判断出K值;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 ‎【详解】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题中所给的数据不充足,无法判断K值,A错误;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增强,B错误;在1937-1942年期间,该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C错误;该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D正确。‎ ‎2.下列各项研究中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是 A. 哪些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 B. 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C. 一些种群的兴起或消失 D. 种群各年龄期个体比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详解】哪些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需要研究各种生物,属于群落的研究水平,A正确;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群落的研究水平,B正确;一些种群的兴起或消失,属于群落的研究水平,C正确;种群各年龄期个体比例,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D错误。‎ ‎3.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下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 ‎ ‎ ‎ A. 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B. 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C. 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D. 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但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相同,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详解】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A 正确;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类数各不相同,且无法比较种群密度的大小,B错误;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C正确;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正确。‎ ‎4.下表为养鱼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处理 水稻产量(kg/hm2)‎ 土壤有机质(%)‎ 稻田养鱼 ‎4023‎ ‎2.72‎ 对照 ‎3474‎ ‎2.56‎ A. 稻田养鱼使水稻更多的从土壤中吸收鱼粪中的有机质 B. 稻田养鱼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提高 C. 引入稻田中的鱼同样受到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D. 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与对照组相比,稻田养鱼的实验组的水稻产量升高了,且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也升高了。‎ ‎【详解】鱼的粪便作为肥料可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但是不能为水稻直接吸收,A错误;稻田养鱼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有所提高,B正确;被引入稻田的鱼最终因为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成S型增长,C正确;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D正确。‎ ‎5.群居动物中有一种警报系统,只要有一个动物发现捕猎者,它一发出警报,就可引起全群反应。有人将一只饥饿的苍鹰放出使之向鸽群袭击,观测鸽的种群数量与报警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食物链中鸽和苍鹰一定属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 B. 鸽对苍鹰的大声鸣叫、群飞骚扰属于传递物理信息 C. 鸽种群密度越大反应越快,被苍鹰捕杀的机会越少 D. 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鸽子的种群数量,因变量是报警的平均距离,图中显示随着鸽子种群数量的增加,报警的平均距离也不断增加。‎ ‎【详解】在食物链中,鸽子可能处于第二营养级或第三营养级,苍鹰可能属于第三营养级或第四营养级,A错误;鸽对苍鹰的大声鸣叫属于传递物理信息、群飞骚扰属于传递行为信息,B错误;鸽种群密度越大反应越快,被苍鹰捕杀的机会越少,C正确;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属于种内互助,D错误。‎ ‎6.北极北部冰雪覆盖的荒原地带和北极南部森林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区被称为苔原。在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下列有关苔原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地衣是苔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起点 B. 苔原生物群落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C. 寒冷利于苔原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D. 南部森林群落会影响苔原的演替速度和方向 ‎【答案】B ‎【解析】‎ 苔原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地衣是苔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起点,A项正确;苔原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不明显,B 项错误;寒冷使分解者数量少,利于苔原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质的积累,C项正确;南部森林群落生物种类较多,会影响苔原的演替速度和方向,D项正确。‎ ‎7.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人 B. 该生态系统可实现物质循环再生 C. 沼气池内微生物的活动促进了能量的循环利用 D. 照射到大棚中的太阳能可以全部输入该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某农户设计的生态农业示意图,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可以成为家畜的饲料和人的食物,家畜也能成为人的食物,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人和家畜粪便中的有机物,而沼液和沼渣又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详解】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A错误;该生态系统可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传递的,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照射到大棚中的太阳能只有一部分被生产者同化而输入该生态系统,D错误。‎ ‎8.“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人类活动与该理念相符合的是 A. 为增加耕地面积,大量围湖造田 B. 为保护生态环境,禁止乱砍滥伐 C. 为提高农业产量,大量使用农药 D. 为增加生物多样性,大量引入新物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详解】为增加耕地面积,大量围湖造田,虽然可以增加经济效益,但是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不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A错误;为保护生态环境,禁止乱砍滥伐,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B正确;为提高农业产量,大量使用农药,虽然可以增加经济效益,但是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不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C错误;为增加生物多样性,大量引入新物种,可能会导致生态入侵,不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D错误。‎ ‎9.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连续多年的监测,结果见图。下列说法正确是 A. 09~11年栗瘿蜂在与长尾小蜂的竞争中占优势 B. 栗瘿蜂数量和长尾小蜂数量之间存在正反馈调节 C. 调查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种群密度需用样方法 D. 栗树同化的能量部分传递给了栗瘿蜂和长尾小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栗瘿蜂的数量先减少、先增加,长尾小蜂的数量后减少、后增加,说明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其中栗瘿蜂为被捕食者,长尾小蜂为捕食者。‎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栗瘿蜂与长尾小蜂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A错误;栗瘿蜂数量和长尾小蜂数量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B错误;因为栗瘿蜂和长尾小蜂活动能力较强,因此它们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应采用标志重捕法,C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因此栗树(生产者)同化的能量部分传递给了栗瘿蜂和长尾小蜂,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生物的种间关系及其相关的曲线图,能够根据图中两种动物的增加和减少的先后顺序判断两者之间的种间关系。‎ ‎10.从裸露的岩石上长出森林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发生在裸露岩石上的群落演替顺序正确的是 A. 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阶段 B. 地衣、苔藓→灌木→草本→森林阶段 C. 草本→地衣、苔藓→灌木→森林阶段 D. 地衣、苔藓→草本→森林→灌木阶段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地衣、苔藓两个阶段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土壤的形成和积累方面,对小气候的影响还很不显著。‎ ‎【详解】裸露的岩石上先生长出地衣,地衣能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形成土壤,为苔藓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接着是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最后是顶级群落森林阶段,即发生在裸露岩石上的群落演替顺序为: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阶段,故选A。‎ ‎11.下列实验操作会导致所得数据偏小的是 A. 调查高度近视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时,在患者的家系中进行统计 B. 进行验证分离定律的杂交实验时,所选相对性状不易区分 C.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所用的诱虫器的金属网孔眼太小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过于明显导致野兔易被捕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该选择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详解】调查高度近视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时,在患者的家系中进行统计,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A错误;进行验证分离定律的杂交实验时,所选相对性状不易区分,即显隐性性状不易区分,则导致统计结果偏大,B错误;调査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所用的诱虫器的金属网孔眼太小,导致一些小动物不能收集,因此所得数据会偏小,C正确;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过于明显导致野兔易被捕食,则再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减少,导致计算的种群密度偏大,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等知识点,能够根据选项中的提示判断数据的准确性,注意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调查,而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12.如图为一对夫妇的基因型和和他们子女的基因型及其他们对应的表现型(秃顶与非秃顶)。另一对夫妇的基因型 为 b+b 和 bb,则生一个非秃顶孩子的概率为 A. 1/2 B. 1/3 C. 1/4 D. 3/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分离定律的应用、表现型与基因型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结合题干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详解】由图中信息可知,基因型为b+b的男性表现为秃顶,而女性则表现为非秃顶;基因型为bb时男女都秃顶;基因型为b+b+时男女都不秃顶。一对夫妇的基因型为b+b和bb,子女的基因型:b+b:bb=1:1,其中只有基因型为b+b的女孩才是非秃顶,该种女孩出现的概率为1/2×1/2=1/4,C正确。‎ ‎【点睛】首先按照基因的分离定律分析子女基因型,然后结合根据信息所确定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 ‎13.利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正反交实验,统计发现后代雄性个体的性状始终与母本保持一致,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可能位于细胞质中 B. 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C. 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D. 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伴X遗传中,纯合子母本的表现型与儿子相同;在细胞质遗传中,子女的表现型与母本的表现型相同,而与父本没有关系;在常染色体遗传中,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都表现为显性性状。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用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正反交实验,后代雄性的性状始终与母本保持一致,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可能在常染色体上,而可能在X染色体上或细胞质中。‎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可能位于细胞质中,雄性后代的表现型与母本相同,A错误;在正反交实验中,雄性后代的表现型始终与母本相同,即正反交实验的后代表现型不同,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雄性后代的表现型由母本的基因型决定,C正确;该性状在雌雄性中都有,因此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D错误。‎ ‎14.玉米籽粒颜色由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时,籽粒为白色。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紫粒玉米的自交后代一定表现为紫粒 B. 白粒玉米的自交后代一定表现为白粒 C. 基因型为AaRr的玉米,其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紫粒∶白粒=1∶3‎ D. 若杂交后代中紫粒∶白粒=3∶5,则白粒亲本的基因型为aaRr或Aarr ‎【答案】A ‎【解析】‎ 紫粒玉米的基因型为AARR、AaRR、AARr、ARr,自交后代不一定表现为紫粒,A项错误;白粒玉米含有aa或rr,自交后代一定表现为白粒,B项正确;基因型为AaRr的玉米,其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紫粒∶白粒=1∶3,C项正确;若杂交后代中紫粒∶白粒=3∶5,紫粒所占比例为3/8=(1/2)×(3/4),则双亲基因型为AaRr×aaRr或AaRr×Aarr,D项正确。‎ ‎15.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一对夫妇,女方的父亲患色盲,本人患白化病;男方的母亲患白化病,本人正常,预计他们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 A. 3/8 B. 1/8 C. 1/2 D. 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已知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白化病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色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有一对夫妇,女方的父亲患色盲,本人患白化病,说明女方的基因型为aaXBXb;男方的母亲患白化病,本人正常,说明男方的基因型为AaXBY。‎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则他们的后代白化病的发病率为1/2,不患白化病的的概率也是1/2;色盲的概率为1/4,不患色盲的概率为3/4,因此他们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1/2×1/4+1/2×3/4=1/2,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不同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判断该对夫妇的基因型,并计算两种病的发病率,再利用自由组合定律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16.下列有关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C.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 D.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中女性患者远多于男性患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传递,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详解】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X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A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遗传,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B正确;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可能携带了正常基因,其儿子不一定患病,C错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中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D错误。‎ ‎17.某同学利用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装置,重新设计了如下实验:甲乙两个容器中各放置两种小球,甲容器每个小球上分别标记A或a,乙容器每个小球上分别标记B或b (见下图)。实验时每次从甲乙两个容器中各随机抽出一个小球,记录组合情况,如此重复多次并计算各种组合间的比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乙两个容器中的小球总数量比应为1∶1‎ B. 每个容器中两种小球的数量比都应为1∶1‎ C. 模拟实验表明雌雄配子自由组合几率为1∶1∶1∶1‎ D. 重复的次数越多,组合间的比例越接近1∶1∶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甲、乙两个容器分别代表某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两对同源染色体,该实验模拟的是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详解】甲、乙两个容器中的小球总数量应该相等,A正确;每个容器中两种小球代表等位基因,数量应该相等,B正确;模拟实验表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几率为1∶1∶1∶1,C错误;重复的次数越多,四种组合间的比例越接近1∶1∶1∶1,D正确。‎ ‎18.同源染色体是指 A. 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 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C. 形态特征大体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D. 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两条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而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A项错误;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所以减数分裂过程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B项正确;形态特征基本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C项错误;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两条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来自父方的第2号染色体和来自母方的3号染色体,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解答本题除了识记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还需理解同源染色体的来源,但也要注意如D选项“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虽然与概念中说法相同,但还要明确同源染色体是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同一号染色体。‎ ‎19.人类卵细胞和精子发生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细胞中染色单体数最多可达92条 B. 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是不同的 C. 次级精(卵)母细胞中都可能含有两条X染色体 D. 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两个相同精子的概率最大为1/223‎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人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单体数最多可达92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A正确;姐妹染色单体是间期复制形成的,应该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若两者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可能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B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次级精(卵)母细胞中染色体组成都可以是44+XX,C正确;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可产生4个精子,但只有两种基因型,因此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两个相同精子的概率最大为1,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0.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体细胞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独立性 B. 受精卵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方,另一半来自父方 C. 减数分裂时,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 D. 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 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同源染色体是指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而且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可见,体细胞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独立性,受精卵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方,另一半来自父方,A、B正确;减数分裂时,成对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而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C 正确;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错误。‎ ‎21.已知马的栗色和白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匹白色公马与一匹栗色母马交配,先后生出两匹白色母马。根据以上信息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A. 马的白色对栗色为显性 B. 马的毛色遗传为伴性遗传 C. 两匹白色母马的基因型一定相同 D. 白色公马与白色母马基因型一定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马的栗色和白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匹白色公马(♂)与一匹栗色母马(♀)交配,先后产生两匹白色母马(♀),由于后代数目较少,不能确定白色与栗色的显隐性关系。‎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无法判断白色与栗色的显隐性关系,A错误;如果白色为显性,则可能是伴性遗传;如果栗色为显性,则不可能是伴性遗传,所以不能确定马的毛色遗传为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B错误;两匹白色母马的基因型相同,都是杂合体,或者都是隐性纯合子,C正确;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且白色是显性性状,则白色公马与白色母马基因型相同,都是杂合子,D错误。‎ ‎22.图为某种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病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已知Ⅱ-1、Ⅲ-1和Ⅲ-4都是纯合子,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Ⅰ-2和Ⅰ-4一定都是纯合子 B. Ⅱ-3和Ⅱ-4为杂合子的概率不同 C. Ⅳ-1和Ⅳ-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7/12‎ D. Ⅳ-1和Ⅳ-2结婚,后代患病的概率是1/64‎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图示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用A、a表示),则Ⅰ-1和Ⅰ-3的基因型均为aa,Ⅱ-2、Ⅱ-3、Ⅱ-4、Ⅱ-5的基因型均为Aa,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 ‎【详解】Ⅰ-2和Ⅰ-4都可能是纯合子AA或杂合子Aa,A错误;由于父亲是患者aa,所以Ⅱ-3和Ⅱ-4都肯定为杂合子Aa,B错误;已知Ⅱ-1、Ⅲ-1和Ⅲ-4都是纯合子AA,且Ⅱ-2、Ⅱ-3、Ⅱ-4的基因型均为Aa,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则Ⅳ-1是杂合子Aa的概率=1/2×1/2=1/4,Ⅳ-2是杂合子Aa的概率=2/3×1/2=1/3,因此Ⅳ-1和Ⅳ-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1/4×1/3+3/4×2/3=7/12,C正确;Ⅳ-1和Ⅳ-2结婚,后代患病的概率=1/4×1/3×1/4=1/48,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遗传方式和表现型写出遗传图谱中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结合题干要求进行相关的计算。‎ ‎23.某二倍体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为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有高茎(D)与矮茎(d)、红色果(R)与黄色果(r)两对相对性状,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某小组这两对性状展开了如下测交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测交类型 测交后代(F1)表现型种类及比例 高茎红色果 高茎黄色果 矮茎红色果 矮茎黄色果 父本×隐性纯合个体 ‎4‎ ‎1‎ ‎1‎ ‎4‎ 母本×隐性纯合个体 ‎1‎ ‎0‎ ‎0‎ ‎1‎ A. 测交所用的父本和母本基因型相同 B. 部分雌、雄配子可能丧失了受精能力 C. 若将F1中高茎红色果种下,自然状态下F2中高茎红色果植株占7/10‎ D. 若将F1中高茎红色果与矮茎黄色果杂交,F2中高茎红色果植株占5/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已知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根据表格分析,父本与隐性纯合个体ddrr杂交,后代高茎:矮茎=1:1,红果:黄果=1:1,说明父本的基因型为DdRr,而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4:1:1:4,说明雄配子中的Dr和dR只有1/4完成了受精;母本与隐性纯合个体ddrr杂交,后代高茎:矮茎=1:1,红果:黄果=1:1,说明母本的基因型为DdRr,但是没有出现高茎黄色果和矮茎红色果,说明雌配子中Dr和dR不能完成受精。‎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测交所用的父本和母本基因型都是DdRr,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雄配子中的Dr和dR只有1/4完成了受精,雌配子中Dr和dR不能完成受精,B正确;F1中高茎红色果基因型为DdRr,其产生的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DR:Dr:dR:dr=4:1:1:4,产生的雌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DR:dr=1:1,因此自然状态下F2中高茎红色(D_R_)果植株所占比例=4/10+1/2-4/10×1/2=7/10,C正确;将F1中高茎红色果(DdRr)与矮茎黄色果(ddrr)杂交,若高茎红色果为父本,则F2中高茎红色果植株占4/10;若高茎红色果为母本,则F2中高茎红色果植株占1/2,D错误。‎ ‎24.昆虫附肢可分为基节、中节和梢节,各节中有数量不等的刚毛。研究发现,a、b、c三个基因与不同节段的发育有关,a+、b+、c+为野生型基因,a-、b-、c-为对应的等位基因。下图为不同基因型个体发育到同一阶段的表现型。据图分析,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 A. a+仅影响梢节的发育 B. b+仅影响基节的发育 C. 基节的发育受到b+与c+的影响 D. 中节的发育受到a+与c+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三种节段都有,而基因型为a_a_b+b+c+c+的个体只有基节,说明a+与中节与梢节的发育都有关;基因型为a+a+b_b_c+c+的个体没有基节,说明b+‎ 与基节的发育有关;基因型为a+a+b+b+c_c_的个体没有基节,说明c+与基节的发育有关。‎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与中节与梢节的发育都有关,A错误;没有b+的个体(a+a+b_b_c+c+)只有基节没有发育,说明b+仅影响基节的发育,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与c+都影响了基节的发育,C正确;无b+基因不影响中节的发育,中节的发育受到a+与c+的影响,D正确。‎ ‎25.人类的性染色体存在如图所示的同源区段(Ⅰ区)和非同源区段(Ⅱ-1区、Ⅱ-2区),当基因位于同源区段时,X、Y染色体上就都有该基因或其等位基因。甲、乙、丙、丁4个系谱图中的致病基因均位于性染色体上(图中深色表示患者)。若不考虑变异,则致病基因一定在Ⅰ区的系谱图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Ⅰ区为X、Y的同源区,含有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男性和女性中发病率不一定相同;Ⅱ-2区为Y染色体特有的片段,含有的基因只能由男性传给男性后代;Ⅱ-1区为X染色体特有的片段,分为伴X隐性遗传和伴X显性遗传。‎ ‎【详解】据图分析,甲图中父母都有病,而其女儿正常,且题干显示致病基因一定在性染色体上,因此致病基因肯定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父母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XaYA,正常女儿的基因型为XaXa,A正确;乙图中父母都正常,生出了有病的儿子,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X、Y染色体同源区的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B错误;丙图父亲、儿子有病,母亲正常,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X、Y染色体同源区的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C错误;丁图父亲、女儿有病,母亲正常,可能为伴X显性或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X、Y染色体同源区的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D错误。‎ ‎26.兔子的毛色有青色(b1)、白色(b2)、黑色(b3)、褐色(b4),控制毛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已知b1、b2、b3、b4互为等位基因,且b1、b2、b3、b4之间有不循环但有一定次序的完全显隐性关系(即如果b1对b2为显性、b2对b3为显性、b3对b4为显性,则b1对b4为显性,可表示为b1>b2>b3>b4)。为探究b1、b2、b3、b4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做了如下杂交实验:‎ 甲组:纯种青毛兔×纯种白毛兔→F1为青毛兔 乙组:纯种黑毛兔×纯种褐毛兔→F1为黑毛兔 丙组:F1青毛兔×F1黑毛兔 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若丙组杂交子代为青毛∶白毛=1∶1,则显隐性关系为b1>b2>b3>b4‎ B. 若丙组杂交子代为黑毛∶褐毛=1∶1,则显隐性关系为b3>b4>b1>b2‎ C. 若丙组杂交子代为青毛∶黑毛∶白毛=2∶1∶1,则显隐性关系为b1>b3>b2>b4‎ D. 若丙组杂交子代为黑毛∶青毛∶白毛=2∶1∶1,则显隐性关系为b3>b1>b4>b2‎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甲组:纯种青毛兔(b1b1)×纯种白毛兔(b2b2)→F1为青毛兔(b1b2),说明青毛对白毛为显性(b1>b2);乙组:纯种黑毛兔(b3b3)×纯种褐毛兔(b4b4)→F1为黑毛兔(b3b4),说明褐色对黑色为显性(b3>b4);丙组:F1青毛兔(b1b2)×F1黑毛兔(b3b4),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1b4:b1b3:b2b4:b2b3=1:1:1:1。‎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丙组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1b4:b1b3:b2b4:b2b3=1:1:1:1,若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青毛∶白毛=1∶1,说明b1b4和b1b3为青毛,b2b4和b2b3为白色,则显隐性关系为b1>b2>b3>b4,A正确;若丙组杂交子代为黑毛∶褐毛=1∶1,说明b1b3和b2b3为黑色,b1b4和b2b4为褐毛,则显隐性关系为b3>b4>b1>b2,B正确;若丙组杂交子代为青毛∶黑毛∶白毛=2∶1∶1,说明b1b4和b1b3为青毛,b2b3为黑色,b2b4为白色,则显隐性关系为b1>b3>b2>b4,C正确;若丙组杂交子代为黑毛∶青毛∶白毛=2∶1∶1,说明b1b3和b2b3为黑毛,b1b4为青色,b2b4为白色,则显隐性关系为b3>b1>b2>b4,D错误。‎ ‎27.两个基因型均为aaBb的动物精原细胞,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物质分别标记基因a、B和b,两细胞分别进行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精细胞中都有3种颜色的3个荧光点 B. 初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3种颜色的6个荧光点 C. 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3种颜色的4个荧光点 D. 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3种颜色的6个荧光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两个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精原细胞的a、B和b分别用了3种颜色的荧光标记,可以根据不同的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的基因的种数判断荧光点的种数、根据基因的总数量判断荧光点的个数。‎ ‎【详解】已知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为aaBb,其减数分裂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b或aB,因此精细胞中都有2种颜色的2个荧光点,A错误;初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aaBBbb,因此含有3种颜色的8个荧光点,B错误;若发生过交叉互换,则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因此可能含有3种颜色的4个荧光点,C正确;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基因型为aaaaBBbb,因此含有3种颜色的8个荧光点,D错误。‎ ‎28.在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后,若出现两个AXBY类型的变异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这两个变异细胞都是初级精母细胞 B. 该细胞的核DNA数是体细胞的一半 C. 形成该种细胞过程中,A和a一定随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而分离 D. 形成该种细胞的同时,还会形成两个a类型的变异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变异细胞的基因和性染色体组成为AXBY,只含有一个A基因,说明该细胞已经完成了减数第二次分裂,为精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XBY,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了异常,同源染色体X与Y没有分开,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这两个变异细胞都是精细胞,A错误;由于该异常精细胞比正常情况多了一条性染色体,因此其含有的核DNA数超过体细胞的一半,B错误;形成该种细胞过程中,A和a应该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错误;由于X和Y都进入了含有 A基因的精细胞,则同时形成的另外两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D正确。‎ ‎29.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第1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 B. 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 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 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详解】已知L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第1年末,甲种群的L值等于1.5,说明其种群数量在增加,而乙种群的L值约为1.0,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因此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正确;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因第1年末甲、乙种群的具体数量未知,所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种群,B正确;1~3年,乙种群的L值持续大于1.0,说明乙种群的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L值的内涵,即L=1、>1、<1时的种群数量变化依次是不变、增加、减少,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图中的甲、乙所示的L值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的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 ‎30.下图为某生态系统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过程中的能量流动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④与植物的呼吸消耗量之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②占①④之和的百分比为这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③用于植食性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 ④⑤代表的能量可流向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①④之和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①④与植物的呼吸消耗量之和即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等于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项正确;能量传递效率为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①④之和不是生产者的同化量,B项错误;植食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为有机物而积累量,C项正确;④⑤代表的能量一般流向分解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31.水华是指淡水水体中蓝藻等藻类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绿色的一种生态现象。某大型水库近年来常常爆发大规模水华,为探究水华爆发的原因,研究者调查并分析了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部分环境因素,结果如下图1所示;另外在实验室模拟环境中测得不同温度和光照组合条件下的蓝藻生长情况,结果如下图2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图1中的“抑制”是通过_______关系来实现的。大量捕捞______(填“鲢鱼”或“银鱼”)更容易导致水华的爆发,判断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2)周边农业、工业的含N、P污染物直接流入水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会降低,严重时会使水生动物大量死亡。水中含氧量降低的原因之一是藻类大量繁殖,导致夜间_____________;原因之二是藻类随即大量死亡,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 ‎(3)进入春季后,气候条件逐渐由低温低光照变为高温高光照。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春季升温时间提前。根据图2推测,气候变暖对一年中水华初次爆发时间的影响是___。‎ ‎【答案】 (1). 捕食 (2). 鲢鱼 (3). 食物链(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就越高。(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4). 呼吸作用增强,消耗了大量溶氧 (5). 需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进一步消耗了溶氧 (6).‎ ‎ 时间提前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显示总氮、总磷促进藻类生物量,鲢鱼、浮游动物抑制藻类生物量,鲢鱼、银鱼抑制浮游动物。图2是在实验室模拟环境中测得不同温度和光照组合条件下的蓝藻生长情况,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光照条件、时间,因变量是蓝藻的生长情况;低温低光照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延长,蓝藻的生长受到了抑制;高温低光照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蓝藻的生长越来越快,情况最好。‎ ‎【详解】(1)根据图1分析,藻类的生长受鲢鱼、浮游动物的抑制,而它们与藻类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说明该图中的“抑制”是通过捕食关系来实现的。食物链(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就越高,因此,如果大量捕捞鲢鱼更容易导致水华的爆发。‎ ‎(2)水中含氧量降低的原因之一是藻类大量繁殖,导致夜间呼吸作用增强,消耗了大量溶氧;原因之二是藻类随即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进一步消耗了溶氧。‎ ‎(3)根据图2分析,高温下蓝藻生长的更快,因此气候变暖对一年中水华初次爆发时间的影响是时间提前。‎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两幅图的解读,能够根据图1判断影响藻类生长的因素,根据图2判断温度、光照条件对蓝藻生长的影响情况。‎ ‎32.下左图是某动物体内某些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右图的曲线图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时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分析回答:‎ ‎(1)该动物的原始生殖细胞内有染色体_____条。‎ ‎(2)成熟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曲线图中,a~b段DNA含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A、B、C三图中,与b~c段相对应的细胞是图___________。‎ ‎(4)若该动物体细胞内有两对等位基因Y、y和R、r,它们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图C细胞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为(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4 (2). 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 在间期完成DNA的复制 (4). A和B (5). YR、YR或Yr、Yr 或yR、yR或yr、yr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分布于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B细胞同源染色体对称分布于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曲线图中,ab段表示DNA的复制,导致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加倍;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cd段表示着丝点分裂,导致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减半。‎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且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则该动物的原始生殖细胞内有染色体4条。‎ ‎(2)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所以成熟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 ‎(3)在曲线图中,ab段发生了DNA的复制,导致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加倍;bc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对应与细胞A和B。‎ ‎(4)根据题意分析,已知该动物体细胞内的两对等位基因Y、y和R、r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这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C细胞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为YR、YR或Yr、Yr 或yR、yR或yr、yr。‎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不同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染色体的分布、着丝点的分裂等特征判断三个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并注意曲线图纵坐标的含义,准确判断不同线段发生的生理变化和可以代表的分裂时期。‎ ‎33.果蝇的灰体/黑檀体、长翅/残翅为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某小组用一对灰体长翅果蝇杂交,杂交子代中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黑檀体残翅=9∶3∶3∶1。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杂交结果,不能判断控制灰体/黑檀体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请用遗传图解和简要文字说明理由_____(相关基因用A/a或XA/Xa表示)。若要确定该基因是否位于X染色体上,还需进行的最简单操作是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杂交结果判断,长翅/残翅这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_。若已知控制长翅/残翅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用上述杂交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判断一只具有该显性性状的雄果蝇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___________。‎ ‎【答案】 (1). 若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若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 (2). 即基因无论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子代灰体∶黑檀体均可为3∶1,故无法判断 观察子代黑檀体是否全为雄性(或统计子代中黑檀体个体的性别比例) (3). 长翅 (4). 用该显性雄果蝇与隐性雌果蝇杂交(或该雄果蝇×残翅雌),若后代均为显性(或“长翅”、“未出现性状分离”),则该雄果蝇为纯合子;若后代显性∶隐性=1∶1(或“长翅∶残翅=1∶1”、“出现隐性”、“出现残翅”、“出现性状分离”),则该雄果蝇为杂合子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一对灰体长翅果蝇杂交,杂交子代中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黑檀体残翅=9∶3∶3∶1,后代出现了黑檀体,且灰体:黑檀体=3:1,说明灰体对黑体为显性性状;后代出现了残翅,且长翅:残翅=3:1,说明长翅对残翅为显性性状。‎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灰体对黑体为显性性状,但是无法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因为两种情况产生的后代的性状分离比都是3:1。若若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若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 ‎。通过观察子代的黑檀体的性别,若只出现在子代的雄性,可判断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子代中无论雌雄都有黑檀体,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长翅对残翅为显性性状,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亲本都是杂合子,子代长翅有纯合子和杂合子。欲判断一只具有该显性性状的雄果蝇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以用该显性雄果蝇与隐性雌果蝇杂交,若后代均为显性,则该雄果蝇为纯合子;若后代显性∶隐性=1∶1,则该雄果蝇为杂合子。‎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能够根据亲本的表现型和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判断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34.某植物的花色受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a、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两株基因型不同的纯合白花植株杂交得F1,F1再自交得F2,则F2植株________(填“会”或“不会”)出现性状分离,原因是(回答中应包含两亲本的基因型)__________。‎ ‎(2)有研究人员发现白花植株的细胞内均不含酶B,推测“只要存在基因a,基因B就无法合成酶B”。现有各种花色的纯合植株若干,请选取两株植株,通过杂交实验,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上述推测是否成立,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会 (2). 两亲本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F2植株全为aa__,可知所有F2植株都无法合成酶A,所以全为白色 (3). 用一株红花植株与一株白花植株杂交得F1,观察F1的花色 (4). 若F1全为粉花,则推测成立;若F1全为红花,则推测不成立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形分析,A、a与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按照细胞代谢途径可知,A_bb表现为粉色,A_B_表现为红色,aa__表现为白色。‎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白花的基因型为aa__,则两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aabb,产生的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子一代自交产生子二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都表现为白花,因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2)根据题意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的花色的纯合植株做实验,证明“只要存在基因a,基因B就无法合成酶B”的推测是正确的,实验的设计思路为:用一株红花植株(AABB)与一株白花植株(aa__)杂交得F1,观察F1的花色;若F1全为粉花,则推测成立;若F1全为红花,则推测不成立。‎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细胞代谢途径写出不同表现型的基因组成,并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关系推测遵循的遗传规律,学会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某个体的基因型。‎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