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阆中中学校2019秋高2018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①葡萄糖 ②蛋白质 ③无机盐 ④氨基酸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血浆渗透压的相关知识。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和无机盐,所以B选项正确。‎ ‎2.下列关于体液与内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维持在7.35~7.45‎ B. 内环境只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 C. 细胞质基质是体液的一部分 D. 不能在血浆中找到呼吸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成分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通过HCO3-与HPO42-等缓冲物质的作用,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A正确; B、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主要包括淋巴、血浆和组织液,B错误; C、细胞质基质是体液的一部分,C正确; D、不能在血浆中找到呼吸酶,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对于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下列疾病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引起的是( )‎ A. 淋巴管堵塞引起的组织水肿 B. 血钙太低引起的抽搐 C. 肾衰竭引起的尿毒症 D. 血红蛋白减少引起的贫血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A、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引起的,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A不符合题意; B、手足抽搐是由于血钙含量过低引起的,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B不符合题意; C、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中尿素等成分增多导致的,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C不符合题意; D、血红蛋白减少引起的贫血,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引起的,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D符合题意。 故选D。‎ ‎4.下列有关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酸碱平衡的维持不需要器官、系统的参与 B. 人体内组织液是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C. 反馈调节在稳态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 D. 细胞都要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组织液可以穿过程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也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发生紊乱。‎ ‎【详解】A、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A错误;  ‎ B、组织液是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B错误;  C、反馈调节对于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C正确;  D、单细胞生物体的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内环境功能、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及意义,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5. 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 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 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是有间隙的 D.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答案】A ‎【解析】‎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构成,兴奋由突触前膜传递到后膜后膜,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所以A选项错误。‎ ‎6.下列关于高等动物和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影响 B. 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 C. 体液调节速度较慢 D. 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 ‎【答案】B ‎【解析】‎ 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窄,作用迅速,时间短,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作用时间长,两者相互影响,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 ‎7.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HIV主要由DNA、RNA和蛋白质构成,没有细胞核、核糖体等细胞结构 B.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就是指艾滋病 C. 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 D. HIV在离开人体后还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详解】A、HIV由RNA和蛋白质构成,无细胞结构,A错误; B、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中包括艾滋病,但不仅指艾滋病,B错误; C、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最终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C正确; D、HIV只有寄生在活细胞内才有生命活动,在离开人体后不能存活,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是对艾滋病方面知识的考查,考查了学生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的掌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及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8.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 ①④⑤⑦ B. ①②③⑦ C. ③④⑤⑦ D. ②③⑥⑦‎ ‎【答案】C ‎【解析】‎ ‎【详解】‎ 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抗原都是外来异物或体内衰老病变的细胞,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敏反应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免疫缺陷病,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所以C正确。‎ ‎9.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不包括( )‎ A. 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对遗传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C. 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D. 科学地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自然选择学说的进步性: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科学的轨道;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生物界千差万别的种类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促进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   3.局限性:限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其次注重个体的进化价值而忽视群体作用。‎ ‎【详解】A、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不符合题意;  ‎ B、自然选择学说提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但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B不符合题意;‎ C、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C不符合题意; D、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多样性的原因和生物适应性的原因,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掌握自然选择学说的进步性和存在的不足,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叙说。‎ ‎10.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 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结果 B. 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调节 C. 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 D. 要证明胰液分泌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四个实验:1、‎ ‎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2、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详解】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A正确;①与③对比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并不能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一定不神经调节产生,B错误;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来调节,C正确;①与③对比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也能够产生,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D正确;故选B。‎ ‎【点睛】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11.如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 甲图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B. 图甲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像 C. 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 D. 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甲图中突触的结构组成可知,①是轴突末端,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图乙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型图,X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b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c 代表突触的位置,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详解】甲图中③是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A正确;甲图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像,B正确;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若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不会有感觉,C错误;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D正确。‎ ‎【点睛】关键点:判断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依据——由于题图中反射弧没有神经节,所以可以根据突触的结构模式图(—< ●―)判断或者根据效应器可以是传出神经末梢和所支配的肌肉组成判断。‎ ‎12.如图为某种营养物质在血液中含量的变化曲线,对该图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此营养物质是葡萄糖,因为其在血液中的质量分数为0.8-1.2g/L B. AB段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消化吸收 C. 由于血糖被用于氧化分解等途径而使BC段显著下降 D. CD段逐渐上升是由于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进入血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图示为某种营养物质在血液中含量的变化曲线,若该物质是血糖时,AB段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可能是食物的消化吸收;BC段血糖浓度降低的原因主要是血糖的氧化分解;CD段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可能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详解】A、正常人血糖浓度范围为0.8~1.2g/L,A正确;  B、AB段血糖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B正确;  C、BC段血糖浓度显著下降的原因是血糖的氧化分解等,C正确;  D、CD段逐渐上升并趋于稳定是由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不断分解,并把产生的葡萄糖释放进入血液,但肌糖原不能分解,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具体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曲线图中各区段上升或下降的原因,再准确判断各选项。‎ ‎13.如图中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尿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曲线分别为 ( )‎ A. ①②③ B. ①①②‎ C. ③①② D. ①③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小白鼠为恒温动物,外界温度降低时,小白鼠为维持体温,需要增加代谢速率,所以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温度降低,则出汗变少,内环境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恒温动物酶的活性基本不变。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为了维持体温恒定,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以增加产热,用①表示;低温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耗氧量增加,进而增加产热量,用①表示;因为小鼠为恒温动物,所以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体内温度基本不变,因此小鼠体内酶活性基本不变,用②表示。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小鼠为恒温动物,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体温的稳定,在稳定的体温下,酶的活性基本不会改变。‎ ‎14.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 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 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 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 胚芽鞘尖端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要把尖端离体进行实验。注意实验的单因子变量为:有无胚芽鞘。故应用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发现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 二、非选择题 ‎15.如图是对生长素的产生、作用及运输进行的系列研究,请仔细分析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甲图是单侧光照下,对燕麦胚芽鞘作如下处理:a.放在暗盒里;b.在胚芽鞘尖端的下部用锡铂遮住;c.在尖端横向插入云母片;d.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e.切去胚芽鞘的尖端;f.切去胚芽鞘尖端,但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小块;‎ ‎①有单侧光照射时仍能直立生长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弯向光源生长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以上实验说明,植物的茎具有_______________生长的特性,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_____________,胚芽鞘尖端能够产生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af (2). ②bd (3). ③ce (4). ④向光性 (5). 胚芽鞘尖端 (6). 生长素 ‎【解析】‎ ‎【分析】‎ 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详解】据图分析:图a:胚芽鞘放在暗盒里没有受单侧光刺激因而表现为直立生长。图b:胚芽鞘的尖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背光一侧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慢,从而使茎弯向光源生长。图c: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向下运输的通路,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因而不生长也不弯曲。图d:琼脂片不能阻断生长素向下运输,解释同b。图e:切去胚芽鞘的尖端,不产生生长素,故图e不生长也不弯曲。图f:由于无胚芽鞘尖端,没有感光部位,琼脂块下面一段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表现为直立生长。 ①有单侧光照射时仍能直立生长的有af。 ②弯向光源生长的有bd。 ③不生长也不弯曲的ce。 ④以上实验说明,植物的茎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能够产生生长素。‎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掌握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能够正确识图并进行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16.如图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a、b、c、d代表人体内不同激素,请据图回答问题([ ]内填相应字母。‎ ‎ (1)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能由A传到B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该刺激引起的激素调节过程中,d激素起作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 ‎(2)如果人体内激素d分泌过多,垂体分泌的_____就会减少,这是一种_____机制。 ‎ ‎(3)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示中[ ]______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过程,以维持机体血糖平衡。‎ ‎【答案】 (1).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 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细胞,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 (3). 促甲状腺激素 (4). 反馈调节 (5). c 胰高血糖素 (6). 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A和B代表相关的神经细胞,a代表性激素,b代表肾上腺素,c如果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则代表胰高血糖素,如果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则代表胰岛素,d代表甲状腺激素。‎ ‎【详解】(1)兴奋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因为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体内,因此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在该刺激引起的激素调节过程中,d激素起作用的原因是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细胞,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 ‎(2)d为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让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这是负反馈调节。‎ ‎(3)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升高血糖含量。‎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过程及反馈调节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17.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中。‎ ‎(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 _______________所决定的。‎ ‎(3)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图),立即刺激A端___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端______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_____________(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脊髓 (2). 突触结构 (3). 能 (4). 不能 (5). 不能 (6). 该活动不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进行的 ‎【解析】‎ ‎【分析】‎ 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1)蛙后肢的收缩反射,感受器位于后肢的皮肤,该反射活动属于低级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内。 (2)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突触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剪断传出神经,刺激A,后肢可以收缩,但是刺激B,后肢不能收缩,能收缩也不能称为是反射,因为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该活动的发生没有依靠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能称为是反射。‎ ‎【点睛】本题是对反射的概念和结构基础、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的考查,回忆反射的概念和结构基础、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然后结合题图解答问题。‎ ‎18.如图所示为某种免疫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b细胞在上述免疫过程的作用是_______,d细胞是由__________增殖分化来的。‎ ‎(2)若用大剂量的X射线杀死全部c细胞,对机体免疫会造成什么影响?_________。‎ ‎(3)为验证T细胞是细胞免疫过程中的细胞,某生物兴趣小组以鼷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了相关实验,请为其补全实验设计思路并得出结果。‎ A.实验组:切除鼷鼠的胸腺后,移植异体器官,移植器官保留在小鼠体内。‎ B.对照组:___________________。‎ C.对实验组鼷鼠再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摄取、处理和传递(呈递)抗原 (2). T细胞或记忆细胞 (3). 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体液免疫能力下降(部分丧失) (4). 作切除手术操作但不切除胸腺,移植器官被排斥 (5). 输入T细胞,移植器官又被排斥 ‎【解析】‎ ‎【分析】‎ 图为细胞免疫过程,其中a为抗原;b为吞噬细胞,能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c为T细胞;d为效应T细胞;g为靶细胞。 ①为吞噬细胞吞噬病菌;②是吞噬细胞将信息呈递给T细胞;③是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④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⑤⑥效应T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b细胞为吞噬细胞,在上述免疫中的作用是摄取、处理和传递(呈递)抗原;d细胞为效应T细胞,由T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来的。 (2)c为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在细胞免疫中能分化为效应T细胞并将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c细胞被大量杀死后,会导致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能力下降。 (3)由于实验组切除鼷鼠的胸腺后,移植异体器官,结果移植器官保留在小鼠体内,因此对照组只进行手术切除的操作,但不切除胸腺,移植异体器官,结果移植器官被排斥。为了证明T细胞是细胞免疫的细胞,可以对实验组再输入T细胞,移植器官又被排斥,从而可以证明结论。‎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免疫过程图,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或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