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西城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北京市西城区2018 — 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生物 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根尖,可促进根尖细胞的增殖 B. 用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蕾,可得到无子番茄 C. 用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抑制其生芽 D. 儿童食用乙烯利催熟的水果会导致性早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②促进果实发育;③防止落花落果。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 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A正确; B. 无子番茄的培育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B正确; C. 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休眠,C正确; D. 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仅限于促进果实成熟,而对于动物的生长发育不起任何作用,因此不会导致小孩子的性早熟,D错误。 2.将甲、乙、丙三株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处理如下表,实验结果如图。根据图表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甲 乙 丙 顶芽 摘除 保留 保留 细胞分裂素(浸泡浓度) 0 mg/L 2 mg/L 0 mg/L A. 细胞分裂素与侧芽的生长无关 B. 顶芽摘除后,侧芽生长停滞 C. 顶芽的存在并不影响侧芽的生长 D. 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端优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甲、乙是实验组,丙是对照组,A错误;对比甲丙两组可知,摘除顶芽后,侧芽生长加快,B错误;对比乙丙两组可知,侧芽的生长与细胞分裂素有关,C错误;甲侧芽生长快是由于解除了顶端优势,使得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其生长,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为探究神经元动作电位与海水中钠离子浓度的关系,有研究人员测定了正常海水和低钠海水中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结果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降低细胞外钠离子浓度会延缓动作电位峰电位的产生 B. 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幅度与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有关 C. 用高钠海水重复该实验,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上升 D. 低钠海水除了钠离子浓度外,其他与正常海水一致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 外流造成的,据图可知两条曲线的静息电位曲线重合,所以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说明细胞外Na+浓度的改变对静息电位没有影响;动作电位主要是由Na+内流造成的,在两种海水中,均是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只是在正常海水中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较低Na+海水中的浓度差大,所以正常海水中动作电位的峰值较高。 【详解】A. 据图可知,低Na+海水中动作电位的峰值产生的时间比正常海水动作电位产生时间延后,因此降低细胞外钠离子浓度会延缓动作电位峰电位的产生,A正确; B. 据图可知,低Na+海水中动作电位的峰值较低,因此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幅度与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有关,B正确; C. 动作电位主要是由Na+内流造成的,用高钠海水重复该实验,则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更大,动作电位的幅度会上升,C错误; D. 低钠海水除了钠离子浓度外,其他与正常海水一致,D正确。 4.下图为膝跳反射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示意图中涉及了4个神经元,其中2个是运动(传出)神经元 B. 抑制性神经元不释放神经递质,因此对后续的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 C. 股四头肌的收缩通过反射弧抑制了股二头肌舒张 D. 兴奋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图中涉及4个神经元,1个传入神经元,1个中间神经元,2个传出神经元。 【详解】A. 该示意图中涉及了4个神经元,其中2个是运动(传出)神经元,A正确; B. 抑制性神经元会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对后续的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B错误; C. 膝跳反射过程中,刺激感受器,在感觉神经元中引发了动作电位传至中枢,传出神经元兴奋并将信号传递给股四头肌并使之收缩,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同时兴奋,结果是释放抑制性递质到突触间隙,使突触厚膜发生超极化,从而保证股二头肌不收缩,因此股四头肌的收缩不是通过反射弧抑制了股二头肌舒张,C错误; D. 兴奋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D错误。 5.有关运动员剧烈运动时体内的生理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全部用于产热,导致体温升高 B.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C.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的pH显著降低 D.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肌糖原分解以升高血糖浓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运动员剧烈运动时,由于运动大量丢失水分,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增强;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机体通过调节使血浆中的pH维持相对稳定;运动过程中消耗大量糖,但机体通过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水解,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 【详解】A. 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部分用于合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A错误; B. 运动员剧烈运动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正确; C. 剧烈运动时机体会产生乳酸,但机体通过调节,使血浆中的pH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 D. 胰高血糖素不会促进肌糖原分解,D错误。 6.大豆中含有大豆异黄酮,其分子结构与人雌性激素相似,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下列对大豆异黄酮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 会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B. 能与人雌性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 C. 可能作用于下丘脑的雌性激素受体 D. 可缓解雌性激素水平降低者的症状 【答案】A 【解析】 大豆异黄酮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故或通过反馈调节会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减少,A错误;由于大豆异黄酮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能与人雌性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B正确;由于雌性激素可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故可能作用于下丘脑的雌性激素受体,C正确;由于大豆异黄酮,其分子结构与人雌性激素相似,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故可缓解雌性激素水平降低者的症状,D正确。 7.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组织液减少 B. 组织液与细胞内液成分中都含有葡萄糖和CO2等 C. 血浆浓度降低可促进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D. 机体中细胞外液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即细胞直接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 血浆内的蛋白质减少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液增多,A错误; B. 组织液与细胞内液成分中都含有葡萄糖和CO2等,B正确; C. 血浆浓度降低可导致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降低,C错误; D. 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8.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会出现骨骼肌收缩(颤栗)和皮肤血管收缩。下列对这些生理变化解释错误的是 A. 皮肤血管收缩可使血流速度减缓,减少体内热量散失 B.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释放激素直接促进产热增加 C. 骨骼肌的收缩可增加产热,是在神经支配下发生的反射活动 D.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使机体耗氧量增加以维持体温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在寒冷环境下体温的调节: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 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减少,A正确; B. 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使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加强产热,B错误; C. 受寒冷刺激时,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支配骨骼肌不自主战栗,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C正确; D.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细胞代谢速率,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耗氧量增加,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D正确。 9.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V)侵染引起的,科学研究发现EBOV易变异。下列有关人体对抗EBOV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巨噬细胞在对抗EBOV的特异性反应和非特异性反应中均发挥作用 B. 抗EBOV抗体与EBOV结合,可使EBOV失去进入宿主细胞的能力 C. 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消灭被EBOV侵染的细胞 D. 被EBOV感染后,人体只能产生一种抗EBOV的特异性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巨噬细胞参与第二道防线和特异性免疫,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起重要作用,主要作用是吞噬病原体,暴露抗原;抗体是免疫球蛋白,抗体免疫的主要目标是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当这些病原体和毒素在组织和体液中自由地循环流动时,抗体与这类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结合,致使病毒一类的抗原失去进入寄主细胞的能力。细胞免疫中,主要依靠效应T细胞识别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已被感染的体细胞或癌细胞)并消灭之。 【详解】A. 巨噬细胞可以暴露出EBV病毒特有的抗原,在对抗EBV的特异性反应和非特异性反应中均起作用,A正确; B. 体液免疫中抗EBV抗体与EBV特异性结合,从而使EBV失去进入宿主细胞的能力,B正确; C. 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与被EBV侵染的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C正确; D. 埃博拉病毒(EBV)易变异,可能有多种突变体,故被EBV感染后,人体可能产生多种抗EBV的特异性抗体,D错误。 10.下列有关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分布在淋巴和血液中 B. 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效应B细胞 C. 大多数T细胞必须依靠某种B细胞的帮助才能增殖和分化 D. 用药物阻断T细胞增殖分化,可明显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B细胞和T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T细胞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不但能够呈递抗原,而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也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起主要作用,细胞免疫的主要对象是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此外也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详解】A. B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分布在淋巴和血液中,A正确; B.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和效应B细胞,B正确; C. B细胞增殖、分化需要T细胞呈递的抗原刺激,也需要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协助,因此大多数B细胞须依靠某种T细胞的帮助才能增殖、分化,C错误; D. 在器官移植时会通过细胞免疫发生排斥反应,此时可用药物阻断T细胞增殖分化来提高移植成功率,D正确。 1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B. 种群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和进化的单位 C. 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不变 D. 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学上把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 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A正确; B. 种群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和进化的单位,B正确; C. 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改善环境可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从而使种群数量增加,提高K值,C错误; D. 种群特征有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D正确。 12.下列选项中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的演替是优势种依次取代的过程 B. 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C. 环境不同,群落演替达到顶极群落的类型不同 D. 次生演替达到顶极群落后将永远保持原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地演替。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是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顶极群落是指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即达到最终的平衡状态,顶极群落主要是由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如在低温低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苔原;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沙漠。 【详解】A. 演替是指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因而群落的演替就是优势种依次取代的过程,A正确; B.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B正确; C. 顶极群落主要是由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环境不同,群落演替达到顶极群落的类型不同,C正确; D. 只要没有外力干扰,顶极群落将永远保持原状,D错误。 13.图1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的数量变化,图2表示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时的数量变化。下列对图1、图2结果的解释错误的是 A. 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形 B. 一段时间后,两种草履虫数量均不再增长是受食物和生存空间的限制 C. 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时的数量变化表明两者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D. 测定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取样时应混匀培养液,然后随机取样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从图1可知,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以后,在K值上下保持稳定,是典型的S型曲线,其数量不再增长的原因是种内斗争加剧,食物资源有限;从图2可见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时,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大草履虫处于劣势,最终被淘汰,说明大、小草履虫之间属于竞争关系。 【详解】A. 根据图1可知,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形,A正确; B. 根据图1,两种草履虫数量均不再增长时,主要原因是受食物和生存空间的限制,B正确; C. 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时的数量变化表明两者的种间关系为竞争,C错误; D. 测定草履虫的种群数量,为了避免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更可靠,取样时应混匀培养液,随机取样,D正确。 14.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使东北虎种群的自然栖息地被分割成很多片段,导致其种群密度下降甚至走向灭绝。栖息地片段化将会 A. 有利于东北虎个体的迁入、迁出及个体间的交流 B. 使东北虎的捕食更方便,利于其生存与繁衍 C. 使东北虎种群活动空间变小,种内斗争加剧 D. 使东北虎繁殖加快,进而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栖息地的碎片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少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导致物种有灭绝的可能,生物多样性减少。 【详解】A. 栖息地片段化会阻碍动物个体的迁入和迁出,阻碍基因交流,A错误; B. 栖息地片段化会造成小种群,减小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B错误; C. 栖息地片段化会使动物种群活动空间变小,种内斗争加剧,C正确; D. 小种群内部近亲繁殖会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下降,D错误。 15.初级生产量是指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初级生产量即为进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生物量是经食物链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生物的全部能量 C. 初级生产量与生产者呼吸量的差值是净初级生产量 D. 净初级生产量有一部分会流向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所有消费者和分解者都直接或间接依赖初级生产量为生;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是被植物的呼吸消耗掉了,剩下的才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这是净初级生产量,而把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 【详解】A. 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即进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 B. 生物量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B错误; C. 初级生产量中除去生产者呼吸量即为净初级生产量,C正确; D. 净初级生产量是用于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最终会有一部分会流向分解者,D正确。 16.油菜素甾醇(BR)和赤霉素(GA)是两种植物激素,已知GA对细胞伸长具有促进作用。科学家做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BR的作用及其与GA的相互关系,请回答以下问题: (1)选择颗粒饱满的水稻种子(不考虑內源激素的影响)若干,随机平均分组,每组粒数相同,分别放入含有不同浓度BR的全营养培养基中培养,10天后测量胚芽鞘和根的长度,实验数据如图1所示。由图1实验结果可知,一定浓度范围内,BR对胚芽鞘的生长起________作用,对根生长的影响是________。BR和GA作为不同的植物激素共同________植物的生长发育。 (2)GA的合成受两类基因的控制,其中GA3基因的表达可诱导GA的合成,GA2基因的表达会导致GA失活。为探究BR对GA的影响,研究者分析了两种BR缺失突变体(d2和d11)中的GA3和GA2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如图2所示。 ①BR缺失突变体中,GA3基因的表达量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GA2基因的表达量______(填“上升”或“下降”);二者的共同作用,使植物体内有活性的GA含量________。由此得出结论是:BR通过____________,从而促进细胞伸长。 ②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研究者又检测BR过量合成突变体(m107)中mRNA表达量。若结论成立,请在图3中画出相应的实验结果_________。 【答案】 (1). 促进 (2). 在低浓度时促进伸长,浓度升高后抑制伸长 (3). 调节 (4). 下降 (5). 上升 (6). 降低 (7). 促进有活性的GA合成 (8). 【解析】 【分析】 观察图1,左图中随着油菜素甾醇(BR)浓度的增加,胚芽鞘长度增大;右图中随着油菜素甾醇(BR)浓度的增加,根长度先增大后减小;根据图2显示,两种BR缺失突变体d2和d11的GA3都比野生型低,GA2基因的表达水平都比野生型高。 【详解】(1)根据图1,随着油菜素甾醇(BR)浓度的增加,胚芽鞘长度增大,而根长度先增大后减小,因此BR对胚芽鞘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对根生长的影响是在低浓度时促进伸长,浓度升高后抑制伸长。已知GA对细胞伸长具有促进作用,因此BR和GA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2)①据图2可知,d2和d11都是BR缺失突变体,其GA3基因的表达量都比野生型下降,GA2基因的表达量都上升;由于GA3基因的表达可诱导GA的合成,GA2基因的表达会导致GA失活,因此二者的共同作用,使植物体内有活性的GA含量降低。据此可知,BR缺失突变体中GA的合成下降,由此得出结论是:BR通过促进有活性的GA合成,从而促进细胞伸长。 ②根据以上推测,BR通过促进有活性的GA合成,从而促进细胞伸长,则BR过量合成的突变体m107中GA合成量比野生型要高,由于GA3基因的表达可诱导GA的合成,GA2基因的表达会导致GA失活,因此m107个体中GA3基因的表达量要比野生型高,GA2基因的表达量比野生型低,图示如下: 【点睛】本题结合BR的作用及其与GA的相互关系实验,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图表,并根据试题提供的文字、图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17.糖尿病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人口中成人患病率是8.5%,主要分为I型、II型、妊娠期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等多种类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I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胰岛细胞抗体。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________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________,引起________水平持续升高,患者出现多饮、多尿、体重降低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视力损伤和神经性病变。从免疫学的角度看,I型糖尿病属于一种________病。 (2)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并发抑郁症(DD)患者脑部的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大脑海马区,表现为海马区神经元萎缩、凋亡。为探究DD 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的关系,研究者设计了两组实验:第一组是观察比较各组鼠的自主活动情况;第二组是对各组大鼠进行“水迷宫”训练,每日1次,连续4天,于第28日进行水迷宫实验,记录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逃避潜伏期”是大鼠在水迷宫实验中找到平台花费的时间,可作为记忆力水平的指标)。 ①研究者设计了4组实验,其中属于对照组的是________(用表中分组序号表示)。 ②实验分别测定了四组大鼠的自主活动情况和逃避潜伏期,结果见表1、表2。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各模型组大鼠自主活动次数均________;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DD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________。据此可推测,DD大鼠_______,导致活动能力和记忆能力下降。 ③为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用________(仪器)可检测各组大鼠的海马区神经元损伤(凋亡)数量,预期的结果是________。若预期结果与实际检测结果一致,则可由此推测,糖尿病会加重海马区神经元损伤,最终发展成糖尿病并发抑郁症。 (3)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为减少糖尿病对人体带来的长期继发性影响和相应的危害,请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生活,提出一条除严格控制血糖以外的、合理的建议________。 【答案】 (1). 胰岛β (2). 胰岛素 (3). 血糖 (4). 自身免疫 (5). a、b、c (6). 明显减少 (7). 明显延长 (8). 海马区神经元受损(凋亡) (9). 显微镜 (10). DD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少于其他三组 (11). 检查自身免疫异常的状况,减少对胰岛细胞的损伤;关注自身的神经损伤和心理状况;进行身体以及脑力的锻炼活动;多进行社交活动保持良好心情;发现情绪异常及时进行心理和药物治疗 【解析】 【分析】 I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或免疫损伤导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根据“糖尿病并发抑郁症(DD)患者脑部的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大脑海马区,表现为海马区神经元萎缩、凋亡”,结合题图,实验目的是探究DD 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的关系,则DD组是实验组,其他组为对照组,表1中DD组大鼠自主活动次数最低,表2中大鼠逃避潜伏期最长,推测与DD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萎缩、凋亡导致活动能力和记忆受损有关。 【详解】(1)I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胰岛细胞抗体,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胰岛β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从免疫学的角度看,I型糖尿病属于一种自身免疫病。 (2)①结合题表,实验目的是探究DD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的关系,因此DD组为实验组,故属于对照组的是a、b、c。 ②根据表1、表2中数据,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各模型组大鼠自主活动次数均明显减少;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DD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据此可推测,DD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受损(凋亡),导致活动能力和记忆能力下降。 ③为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可用显微镜检测各组大鼠的海马区神经元损伤(凋亡)数量,预期的结果是DD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少于其他三组。若预期结果与实际检测结果一致,则可由此推测,糖尿病会加重海马区神经元损伤,最终发展成糖尿病并发抑郁症。 (3)结合题干信息和实验结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检查自身免疫异常的状况,减少对胰岛细胞的损伤;关注自身的神经损伤和心理状况;进行身体以及脑力的锻炼活动;多进行社交活动保持良好心情;发现情绪异常及时进行心理和药物治疗。 【点睛】本题结合糖尿病及并发症,考查学生对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本题的难点在于需要学生根据题干实验信息,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并能根据信息进行实验分析,分析和预测实验结果,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18.精神刺激因素的作用下,会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长期持续的压力会导致机体内环境稳态紊乱。 (1)图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肾上腺髓质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当情绪压力刺激下丘脑时,支配肾上腺的神经兴奋,兴奋以_______的形式传至神经纤维末梢并释放________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促进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产生短期压力效应。 (2)情绪压力下,机体还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进行调节。此调节过程是,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会促进垂体分泌__________(激素b),从而使肾上腺皮质分泌和释放的糖皮质激素量增加。健康人体内糖皮质激素浓度不会持续过高,其体内的_______调节机制保证了激素分泌的稳态。若下丘脑或垂体的_________数量和功能下降,将造成上述作用减弱,HPA 轴功能亢进,糖皮质激素持续升高而引发长期且持久的心境低落等长期压力效应。 (3)人的情绪是由激发情绪的刺激传到大脑的情绪中枢后而产生。5-羟色胺是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的持续升高会影响到5-羟色胺的信号传递(见图所示)。 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膜上的________通道打开,使该离子内流,从而引起突触囊泡的________与突触前膜上的膜蛋白分子簇结合,随后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5-羟色胺以_______的方式释放。释放到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可与 _________结合,实现了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4)为研究糖皮质激素对递质5-羟色胺分泌的影响,科学家进行实验研究的结果如下表 分析以上实验结果,并结合(1)(2)(3)的分析,补充和完善下图字母后面横线中的内容,展示你对持续“情绪压力”引起长期心境低落的机理的理解_____。 【答案】 (1). 效应器 (2). 局部电流(神经冲动) (3). 神经递质 (4).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5). 负反馈 (6). 糖皮质激素受体 (7). 钙离子 (8). 囊泡蛋白分子簇 (9). 胞吐 (10). 5-羟色胺受体 (11). a内分泌 b糖皮质(激素) c神经 d不能正常释放(释放减少) 【解析】 【分析】 据图1分析,情绪压力→下丘脑→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引起压力的短期效应;情绪压力→下丘脑分泌a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b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引起压力的长期效应。图2中显示,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时,Ca2+通道打开,Ca2+内流,突触小体内突触小泡包裹5-羟色胺,突触小泡上囊泡蛋白簇与突触前膜上的突触前膜蛋白簇结合,以胞吐的方式释放5-羟色胺,5-羟色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5-羟色胺受体,引起后膜上Na+通道打开,Na+内流,多余的5-羟色胺可通过突触前膜上5-羟色胺载体被突触前膜重吸收。根据题意,5-羟色胺是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糖皮质激素对递质5-羟色胺分泌影响实验中,正常大鼠神经细胞内的突触囊泡中5-羟色胺量和囊泡蛋白分子mRNA含量正常,长期情绪低落大鼠神经细胞内的突触囊泡中5-羟色胺量正常,但囊泡蛋白分子mRNA含量较低,而服用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大鼠的神经细胞内的突触囊泡中5-羟色胺量和囊泡蛋白分子mRNA含量都正常,说明长期情绪低落大鼠体内的5-羟色胺的合成正常,但分泌不正常,而服用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后可以使5-羟色胺正常分泌,因此推测,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结合可导致神经细胞内突触囊泡蛋白分子mRNA正常表达,因此糖皮质激素过高是导致5-羟色胺无法分泌是引起情绪低落的原因。 【详解】(1)据图可知,从反射弧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效应器,由此说明肾上腺髓质直接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当情绪压力刺激下丘脑时,支配肾上腺的神经兴奋,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至神经纤维末梢并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促进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产生短期压力效应。 (2)情绪压力下,机体还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进行调节。此调节过程是,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会促进垂体分泌b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使肾上腺皮质分泌和释放的糖皮质激素量增加。健康人体内糖皮质激素浓度不会持续过高,其体内的负反馈调节机制保证了激素分泌的稳态。若下丘脑或垂体的糖皮质激素受体数量和功能下降,将造成上述作用减弱,HPA 轴功能亢进,糖皮质激素持续升高而引发长期且持久的心境低落等长期压力效应。 (3)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膜上的Ca2+通道打开,使Ca2+内流,从而引起突触囊泡的囊泡蛋白分子簇与突触前膜上的膜蛋白分子簇结合,随后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5-羟色胺以胞吐的方式释放。释放到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可与5-羟色胺受体结合,实现了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4)根据分析可知,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结合可导致神经细胞内突触囊泡蛋白分子mRNA正常表达,糖皮质激素过高是导致5- 羟色胺无法分泌,引起情绪低落的原因,因此,情绪低落会作用于内分泌系统,导致糖皮质激素含量升高,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5-羟色胺无法正常分泌,最终导致情绪低落;故机理图中a表示内分泌、b表示糖皮质激素、c表示神经系统、d表示不能正常释放或释放减少。 【点睛】本题以情绪压力效应和糖皮质激素对递质5-羟色胺分泌的影响实验为背景,重点考察人体激素的分级调节和机制,以及内环境稳态维持;本题综合性较强,着重考察学生根据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对激素调节的过程和机制的掌握是解答本题的前提,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验分析能力,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结果,利用生物学原理解答。 19.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了“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的发现,这与2011年“利用树突状细胞开发疫苗治疗癌症”获同样奖项的发现,均是基于人类对免疫功能和肿瘤相关机制的分析为基础研究突破。下面是两项成果部分研究内容。 (1)根据图1分析,树突状细胞将肿瘤特异性抗原信息________给T细胞后,激活T细胞的________过程,产生的________会最终将肿瘤细胞裂解。 (2)为了使患者体内的树突状细胞能够“表达”肿瘤抗原,研究者的具体做法是:将______注入从患者体内取出的树突状细胞内,再将成熟表达抗原的树突状细胞________,实现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成员树突状细胞治疗癌症的作用。 (3)根据图2分析,T细胞活化后到达癌组织区域,会借助细胞表面________分子识别肿瘤细胞的MHC分子,T细胞表面的程序性死亡受体的PD-1分子一旦被PD-L1激活,将启动自身的凋亡程序,这一识别作用将使肿瘤细胞________。依据这一发现,科研人员研制了两种特异性极强的靶向药物,尝试分析两种药物的抗肿瘤机理________。 【答案】 (1). 呈递 (2). 增殖分化 (3). 效应T细胞 (4). 肿瘤细胞的RNA或肿瘤抗原 (5). 输入患者体内 (6). TCR(糖蛋白) (7). 逃脱(免疫监视) (8). 阻止PD-1和PD-L1的特异性结合 【解析】 【分析】 根据图1,“利用树突状细胞开发疫苗治疗癌症”原理是:将肿瘤细胞RNA或肿瘤抗原注入树突状细胞中,成熟的树突状细胞会表达肿瘤抗原,再将这种树突状细胞重新输回到患者体内,树突状细胞将表达的肿瘤抗原呈递给T细胞,导致机体的T细胞被激活,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后者将和肿瘤细胞结合,杀灭肿瘤细胞。根据图2,T细胞表面有TCR和PD-1分子,TCR会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MHC分子,同时肿瘤细胞中也存在PD-L1分子,也会与T细胞表面PD-1结合,PD-1分子是T细胞表面的程序性死亡受体,与PD-L1结合后将启动T细胞的凋亡程序,而T细胞的凋亡会使得肿瘤细胞无法被T细胞是被和杀灭。 【详解】(1)根据图1分析,树突状细胞将肿瘤特异性抗原信息呈递给T细胞后,激活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产生的效应T细胞会最终将肿瘤细胞裂解。 (2)根据图1,为了使患者体内的树突状细胞能够“表达”肿瘤抗原,研究者的具体做法是:将肿瘤细胞的RNA或肿瘤抗原注入从患者体内取出的树突状细胞内,再将成熟表达抗原的树突状细胞输入患者体内,实现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成员树突状细胞治疗癌症的作用。 (3)根据图2分析,T细胞活化后到达癌组织区域,会借助细胞表面TCR分子识别肿瘤细胞的MHC分子,T细胞表面的程序性死亡受体的PD-1分子一旦被PD-L1激活,将启动自身的凋亡程序,这一识别作用将使肿瘤细胞逃脱免疫监视。依据这一发现,若要研制特异性极强的靶向药物,则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很可能是阻止PD-1和PD-L1的特异性结合。 【点睛】本题以诺奖中关于对人类免疫功能和肿瘤相关机制的研究为背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图中信息进行综合,将图中图示转化为生物学原理并能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描述,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概括能力。 20.科研工作者为研究罗浮山自然保护区的黑桫椤(木本蕨类植物)的生态发展及生态保护的相关问题展开了下列研究 ,在该保护区中黑桫椤主要分布于一条溪流的两侧。 (1)研究人员选取了10m×10m的20个样方,记录数据如下: ①研究植物种群时,样方的选取应遵循________原则,因此上表中的样带A和B分别位于________,样方位置的选取采用________(填“五点”或“等距”)取样法。 ②表中数据反映的是黑桫椤的________,测定结果为________株/m2。 (2)在获得上述数据的同时研究者还对每株黑桫椤的高度进行了测定,并按高度划分为五组,具体划分方法及测定数据见下图。 黑桫椤的生长主要体现在________增加方面,因而以上数据主要反映的是黑桫椤种群特征中的________,从结果可以预测该地黑桫椤种群密度将________。 (3)为对黑桫椤的种群变化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研究人员还对样方中其他植物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黑桫椤种群所在的森林群落中有蕨类植物14种,被子植物113种。①以上结果是通过对样方中所有植物_______(填“种类”或“数量”或“种类和数量”)的调查,获得了该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_______数据。 ②进一步调查结果分析发现,该群落中乔木层可分2个亚层,每层优势物种有十几种;黑桫椤是灌木层中的绝对优势种,其下还有种类丰富的草本层。此数据反映出黑桫椤所处群落在空间上有较为复杂的_______。 【答案】 (1). 随机取样 (2). 溪流两侧 (3). 等距取样 (4). 种群密度 (5). 9.15×10-2 (6). 植株高度(茎高) (7). 年龄结构(组成) (8). 增大 (9). 种类 (10). 丰富度 (11). 垂直结构 【解析】 【分析】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要使取样具有代表性,就必须保证取样是随机的,取样方法对种群数量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取样法,如正方形的地段采用五点取样法,长方形的地段采用等距取样法。物种丰富度是物种多样性测度指数之一,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即垂直结构。 【详解】(1)①研究植物种群时,样方的选取应遵循随机取样原则,因此上表中的样带A和B分别位于溪流两侧,故样方位置的选取应采用等距取样法。 ②表中数据反映的是黑桫椤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为(9.3+9.5)/(2×100)=9.15×10-2 株/m2。 (2)上图以高度划分组别,因此黑桫椤的生长主要体现在植株高度增加方面,因而以上数据主要反映的是黑桫椤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结构,从结果可以看出,黑桫椤植株处于Ⅰ、Ⅱ级的植株阶段比例较大,预测该地黑桫椤种群密度将增大。 (3)①以上结果是通过对样方中所有植物种类的调查,获得的是有关该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数据。 ②进一步调查结果分析发现,该群落中乔木层可分2个亚层,每层优势物种有十几种;黑桫椤是灌木层中的绝对优势种,其下还有种类丰富的草本层。此数据反映出黑桫椤所处群落在空间上有较为复杂的垂直结构。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条件选择适宜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识记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DDT是一种有机氯农药,化学结构稳定,在环境中不易降解,具有杀虫谱广、药效强劲持久、生产简单、价格便宜等诸多优点。到1945年随着它的使用面积增大,蚊、蝇、虱等明显减少,有效防止了整个欧洲斑疹、伤寒病的流行,并控制了疟疾和脑炎病的传播。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揭露出DDT对生态系统的负面效应,科学家对DDT的争议开始增加,随后的三四十年许多科学家开始关注DDT对人类和动物的不利影响。截止到2005年5月已有151个国家或组织签署了禁用DDT公约,其中有98个国家或组织已正式批准该公约。 (1)据调查,疟疾的主要传播者是按蚊,疟原虫通过按蚊叮咬人体而寄生在人体内,引发疟疾。非洲湿热的环境十分利于按蚊的生存。 ①在自然状况下,直接影响按蚊种群密度的特征是________。 ②1996年南非等一些非洲国家尝试用环境危害较低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取代DDT,但随后爆发了几次疟疾流行。2000年南非重新开始使用DDT。根据图显示的数据分析,在DDT重新使用前后,非洲疟疾流行的特点是________,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 (2)由于DDT具有持久性、生物富集性、毒性,而且历史用量多达200万吨以上,虽然禁用已有40多年,仍然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科研人员调查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成分中DDT污染的状况,得到下表所示检测结果。 ①表中所示结果显示,DDT可以沿________累积,此现象称为_______。 ②根据表中各类生物体内DDT聚集量推测,该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网)最可能的是_______。 ③鲫鱼、乌鳢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该生态系统除表中所示成分外,还应有分解者,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 ④物质循环是在________之间进行。自DDT使用至今,地球各处几乎都发现有DDT的累积,这与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性相关。 (3)目前在DDT的使用问题上,一方面环境学家要求全面禁用DDT,而另一方面疾病控制学家则主张使用DDT。请你根据上述资料,提出关于如何使用DDT的观点及可采取的防控措施____________。 【答案】 (1). 出生率死亡率 (2). 使用前疟疾流行广泛,使用后得到明显的控制和抑制 (3). DDT的重新使用可以有效杀死按蚊,减少了疟疾的传播,有效的控制了流行 (4). 食物链 (5). 生物放大(生物富集) (6). c (7). 消费者 (8). 将(动植物遗体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9).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10). 全球性 (11). 禁用DDT,可以研发替代DDT的灭蚊药物,并能够在环境中自己降解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富集的DDT越多,根据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成分中DDT污染的状况调查表格,浮游水蚤和鲫鱼体内的DDT含量大致相同,据此推测存在的食物链有:浮游及沉水植物→浮游水蚤,浮游及沉水植物→鲫鱼→乌鳢;食物链不仅是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而且也是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就叫生物放大。 【详解】(1)①在自然状况下,直接影响按蚊种群密度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根据表格显示,1996年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取代DDT后患疟疾疾病数和死亡数都上升,2000年使用DDT后两者数据都下降,据此可知,在DDT重新使用前后,非洲疟疾流行的特点是使用前疟疾流行广泛,使用后得到明显的控制和抑制,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DDT的重新使用可以有效杀死按蚊,减少了疟疾的传播,有效的控制了疟疾的流行。根据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成分中DDT污染的状况调查表格,推测存在的食物链有:浮游及沉水植物→浮游水蚤,浮游及沉水植物→鲫鱼→乌鳢。 (2)①表中所示结果显示,DDT可以沿食物链累积,此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②根据表中各类生物体内DDT聚集量推测,存在的食物链有:浮游及沉水植物→浮游水蚤,浮游及沉水植物→鲫鱼→乌鳢,c正确。 ③鲫鱼、乌鳢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该生态系统除表中所示成分外,还应有分解者,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④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自DDT使用至今,地球各处几乎都发现有DDT的累积,这与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相关。 (3)考虑到两种主张之间的差异,可以考虑禁用DDT,研发替代DDT的对环境友好的灭蚊药物。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营养结构、物质循环等相关知识点,难度不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