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解析版)‎ ‎1.下列描述和“稻田内所有生物”生命系统层次相同的是 ‎①一个大肠杆菌  ‎ ‎②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 ‎③培养基被污染后,又滋生了除大肠杆菌之外的细菌和真菌 A. ②③ B. ③ C. ① D. ②‎ ‎【答案】B ‎【解析】‎ 稻田内所有生物属于群落层次。①一个大肠杆菌属于个体层次,②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种群层次,③培养基被污染后,滋生了除大肠杆菌之外的细菌和真菌属于群落层次。故选B。‎ ‎2.若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每次仅调整物镜或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下列四个图像,物镜镜头与标本最远时观察到的图像和视野中最暗的图像分别是 A. ④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④②‎ ‎【答案】A ‎【解析】‎ 物镜镜头与标本最远时说明用的物镜镜筒的较短,放大倍数小,放大倍数小时观察到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多,视野较亮,分析四副图,④应是放大倍数最小的。视野最暗的应是放大倍数最大的,分析四副图应是③,A正确,B、C、D错误。‎ ‎3.下列关于HIV、蓝藻、酵母菌的比较,正确的是 A. 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B. 都不含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DNA C. 它们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D. 都含有核糖体,都能进行细胞代谢 ‎【答案】C ‎【解析】‎ HIV属于病毒,没有独立的呼吸方式,A错误;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细胞内含有染色体,B错误;任何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C正确;HIV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D错误。‎ ‎4.下列有关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有染色体 B. 都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 C. 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在线粒体中 D. 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 ‎【答案】C ‎【解析】‎ 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没有染色体,A项、B项错误;二者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C项正确;二者的蛋白质均在核糖体上合成,D项错误。‎ ‎【点睛】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本质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细胞核 拟核,无核膜和核仁 有核膜和核仁 ‎5.下列关于实验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脂肪鉴定:取材→制片→染色→去浮色→观察 B. 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取材(藓类小叶)→制片→染色→观察 C. 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取材→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 D. 质壁分离现象:取材→制片→观察→滴加质量浓度为 0.3g/ml 的蔗糖溶液→观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脂肪的鉴定、观察叶绿体、质壁分离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这几个实验都涉及到显微镜的使用。‎ ‎【详解】A、脂肪鉴定时,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切取叶片→染色→洗去浮色→制片→观察,正确;‎ B、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不需要染色,错误;‎ C、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取材→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正确;‎ D、观察质壁分离现象时,撕取鳞片叶表皮细胞→制片→观察→滴加30%的蔗糖溶液→观察,正确。‎ 故选C。‎ ‎【点睛】生物实验中考虑取材、实验步骤、使用到的试剂及其作用、实验结果分析等各个细节。‎ ‎6.由 m 个氨基酸构成的层粘连蛋白是由一条重链(A 链)和两条轻链(B1、B2 链)构成的高分子糖蛋白,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层粘连蛋白含有肽键数为 m﹣3‎ B. 该蛋白在细胞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 C. 该层粘连蛋白含有氧原子数至少为 m+1 个 D. 脱水缩合只在核糖体中完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以知道,层粘连蛋白是一种糖蛋白,含有三条肽链,具有识别作用。‎ ‎【详解】A、根据题意可以知道,该层粘连蛋白质是由m个氨基酸形成的,具有三条肽链,其含有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m﹣3,正确; ‎ B、根据题意,层粘连蛋白是糖蛋白,在细胞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正确; ‎ C、每个肽键中含有一个氧原子,每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羧基(含有2个氧原子),因此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氧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m-3+2×3=m+3个,错误; ‎ D、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场所是核糖体,正确。‎ 故选C。‎ ‎【点睛】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1)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 (2)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的氨基数或羧基数,应该看肽链的条数,有几条肽链,则至少含有几个氨基或几个羧基; (3)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 (4)每个肽键中含有一个氧原子,每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羧基(含有2个氧原子),因此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氧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 (5)每个肽键中含有一个氮原子,每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含有1个N原子),因此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氮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 ‎7.下列化合物中,最可能含有相同元素的一组是 A. 淀粉和二肽 B. 脂肪酸和脂肪酶 C. 蛋白质和 DNA D. ATP 和核糖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糖类、脂肪酸的元素组成是C、H、O,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等。‎ ‎【详解】A、淀粉是由C、H、O元素组成,二肽是由C、H、O、N元素组成,错误; ‎ B、脂肪酸是由C、H、O元素组成,而脂肪酶是蛋白质,是由C、N、O、N元素组成,错误; ‎ C、蛋白酶也是蛋白质,主要由C、H、O、N元素组成,DNA由C、H、O、N、P元素组成,错误; ‎ D、ATP和核糖核苷酸是由C、H、O、N、P元素组成,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的元素组成。‎ ‎8.下列对核酸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在细菌中,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RNA B. 组成人体细胞中核酸的五碳糖、碱基和核苷酸种类依次是2、5、8种 C. DNA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D. DNA和RNA都能携带遗传信息 ‎【答案】A ‎【解析】‎ 细菌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人体细胞内含2种核酸,即DNA和RNA,它们分别含有脱氧核糖和核糖,5种碱基(A、T、G、C、U),8种核苷酸,(DNA中含4种脱氧核苷酸,RNA中含4种核糖核苷酸),B正确;DNA彻底水解后可得到脱氧核糖、磷酸和含氮碱基,C正确;DNA和RNA都含有特定的核苷酸序列,所以都能携带遗传信息,D正确。‎ ‎9.糖类和脂质在生物体中含量、功能各不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乳糖是人体内重要的二糖 B. 相同质量的糖类与脂质比较,糖类分子中氧的含量少于脂质 C. 当细胞生命活动需要时,脂肪可以分解利用 D. 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类 ‎【答案】B ‎【解析】‎ 乳糖属于动物细胞特有的二糖,A正确;与脂质相比,同质量的糖类含有的氧多,氢少,B错误;当糖类作为能源物质供能不够时,脂肪可以分解供能,C正确;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有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D正确。‎ ‎10.下列关于无机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细胞中的无机盐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B. 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C. 细胞合成ATP、核酸、核糖等物质时均需要磷酸盐 D. 球场上运动员下肢肌肉发生抽搐是由于损失了过多的钠盐所致 ‎【答案】B ‎【解析】‎ 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A错误;无机盐可以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和酸碱度的平衡,对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B正确;核糖属于糖类,其合成不需要磷酸盐,C错误;球场上运动员下肢肌肉发生抽搐是随着汗液丢失了过多的钙盐所致,D错误。‎ ‎11.下列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的是 A. 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 B. 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 C. 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 D. 细胞膜糖蛋白的识別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胞吐和胞吞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个功能特点。‎ ‎【详解】A、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酶属于胞吐,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错误; ‎ B、高尔基体产生囊泡的过程,囊泡与膜融合,均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错误;‎ C、精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膜融合的过程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错误;‎ D、细胞膜糖蛋白的识别过程,是特异性的结合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正确。‎ 故选D。‎ ‎【点睛】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的基本支架。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含有少量糖类。其中部分脂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脂,部分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细胞膜是一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半透膜。‎ ‎12.图 a 和图 b 是某细胞结构不同放大倍数的模式图,图 b 中的①—⑧是细胞内的相关结构.下列关于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细胞可能是洋葱的根尖细胞 B. 细胞的渗透吸水能力与⑤内溶液浓度有关 C. 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是③ D. 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①②④⑥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表示植物细胞结构,结构①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结构②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结构③是核仁;结构④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结构⑤是液泡,内含细胞液;结构⑥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结构⑦是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结构⑧是核膜。‎ ‎【详解】A、图a细胞含有叶绿体,不可能是洋葱的根尖细胞,错误;‎ B、细胞的渗透吸水能力与⑤内细胞液的浓度有关,细胞液浓度越大,细胞吸水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正确;‎ C、③是核仁,与某些RNA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错误;‎ D、⑥是核糖体,属于无膜细胞器,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的能力。‎ ‎13.如图表示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甲、乙是构成丙的主要物质,①→⑤为相应的细胞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甲表示蛋白质,乙表示磷脂和 DNA 等 B. 丙的结构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C. 图中④为单层膜结构的内质网 D. 图中①→⑤都是含有磷元素的细胞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光合作用①场所是叶绿体,动力工厂②是线粒体,蛋白质的运输通道③是内质网,植物细胞壁的形成④是高尔基体,植物渗透吸水⑤是液泡。‎ 甲由C、O、O、N组成且是构成膜的成分,所以甲是蛋白质;乙是由C、H、O、N、P组成且是构成膜的成分,所以乙是磷脂分子。‎ ‎【详解】A、分析题图可以知道,甲由C、H、O、N组成,乙的组成元素是C、H、O、N、P,二者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因此甲是蛋白质,乙是磷脂,错误; ‎ B、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错误; ‎ C、图中④为单层膜结构的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形成有关,错误; ‎ D、图中①→⑤都具有生物膜,都含有磷脂,因此都含有磷元素,正确。 ‎ 故选D。‎ ‎【点睛】考查细胞膜的成分、各个细胞器的结构及作用。‎ ‎14.图甲表示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其中 a、b、c 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器,图乙表示该过程中部分结构的膜面积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图甲中的 a、b、c 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 图甲中构成分泌蛋白的物质 X 最多有 20 种,b 的产物没有生物活性 C. 图乙中条柱▨可以代表内质网 D. 图甲、图乙所示变化都能体现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图甲表示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其中 a、b、c 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器,a、b、c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分析图乙:图乙表示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部分结构的膜面积变化,三个条形柱代表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的膜面积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前后的变化,说明该过程中高尔基体与内质网和细胞膜之间存在相互转换。‎ ‎【详解】A、由图甲可知,图中的a、b、c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正确;‎ B、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为氨基酸,即物质X是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最多有20种,内质网中的产物是不成熟的分泌蛋白,需要经高尔基体的再加工才具有生物活性,正确;‎ C、图乙可说明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的膜面积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前后的变化,说明该过程中高尔基体与内质网和细胞膜之间存在相互转换,条柱▨膜面积基本没有变化,说明是高尔基体,错误;‎ D、图甲中的分泌蛋白的运输和转运过程是通过囊泡进行的,图乙示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的膜面积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前后的变化,二者都能体现生物膜具有流动性,正确。‎ 故选C。‎ ‎【点睛】氨基酸在核糖体上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蛋白质,分泌蛋白要依次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进行加工,最后经细胞膜释放出去,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中,内质网膜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囊泡并与高尔基体膜融合,高尔基体膜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囊泡并与细胞膜融合,因此该过程中内质网膜减少,高尔基体膜基本不变,细胞膜增加,高尔基体与内质网和细胞膜之间有相互转换。‎ ‎15.真核细胞单位面积的核孔数目与细胞类型和代谢水平有关。以下细胞中核孔数目最少的是(  )‎ A. 口腔上皮细胞 B. 根尖分生区细胞 C. 甲状腺细胞 D. 胰岛细胞 ‎【答案】A ‎【解析】‎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是蛋白质和RNA通过的地方;核孔的数目与细胞代谢有关,核孔越多的细胞,代谢越旺盛。口腔上皮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代谢水平不高,所以口腔上皮细胞核孔数目最少,A正确;根尖分生区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代谢水平较高,核孔数量较多,B错误;甲状腺细胞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代谢水平较高,核孔数量较多,C错误;胰岛细胞分为胰岛α细胞和胰岛β细胞,分别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代谢水平较高,核孔数量较多,D错误。‎ ‎16.将三种洋葱鳞片叶表皮放在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下图不同状态的细胞图像。这3个细胞原来细胞液浓度的高低关系是 A. 丙<乙<甲 B. 甲<乙<丙 C. 乙>甲>丙 D. 甲=乙=丙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细胞没有吸水和失水,说明甲细胞液浓度等于蔗糖溶液浓度。乙和丙都处于质壁分离状态,说明细胞液浓度都小于蔗糖溶液浓度,但是丙质壁分离程度较大,故丙与蔗糖溶液浓度差更大,说明丙细胞液浓度小于乙细胞液浓度,故这3个细胞原来细胞液浓度的高低关系是丙<乙<甲。‎ ‎【详解】据图分析,甲细胞没有吸水和失水,处于临界状态,说明甲细胞液浓度和蔗糖溶液浓度相当。乙和丙都处于质壁分离状态,说明它们细胞液浓度都小于蔗糖溶液浓度,但是丙质壁分离程度较大,故丙与蔗糖溶液浓度差更大,说明丙细胞液浓度小于乙细胞液浓度,故这3个细胞原来细胞液浓度的高低关系是丙<乙<甲。‎ 故选A。‎ ‎【点睛】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 ‎17.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结果如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水稻根尖成熟区细胞相当于渗透系统,其中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B. 水稻和蕃茄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取决于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C. 根尖细胞对水和离子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过程 D. 水稻培养液中 Mg2+浓度升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细胞不吸收 Mg2+还往外排出它造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主动运输及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详解】A、水稻的根尖成熟区细胞相当于渗透系统,其中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能控制物质进出,正确;‎ B、有的离子进入细胞为主动运输,有的离子进入细胞为协助扩散,因此,水稻和蕃茄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取决于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正确;‎ C、根尖细胞对水和离子的吸收是各自进行的,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正确;‎ D、在培养过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子和其他离子较多,吸收Ca2+、Mg2+离子较少,因此造成培养液中Ca2+、Mg2+离子浓度相对升高,错误。‎ 故选D。‎ ‎【点睛】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选择吸收性不同,不同植物对同一种离子的选择吸收性也不同,根本上是因为遗传因素。‎ ‎18.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 原生质层是指细胞壁、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三者之间的细胞质 C. 用同一浓度处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 采用适当的外界溶液,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也能做质壁分离的实验材料 ‎【答案】B ‎【解析】‎ ‎【分析】‎ 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要选择有颜色的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详解】A、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要选择有颜色的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正确; ‎ B、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错误; ‎ C、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正确; ‎ D、采用适当的外界溶液,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也能做质壁分离的实验材料,正确。‎ 故选B。‎ ‎【点睛】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 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19.下列关于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A. 欧文顿曾用 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通透性进行研究,并通过对细胞膜成分进行提取和化学鉴定分析从而得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将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中的脂质提取出来并铺展在水面上,测得单分子层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膜面积 2 倍,若用大肠杆菌的细胞来重复这个实验,理论上也能做出类似效果 C. 1959年,罗伯特森利用电子显微镜对细胞膜进行观察,提出了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D.‎ ‎ 1970年,科学家用发不同荧光的染料分别标记小鼠和人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并诱导它们的细胞融合,该实验证实了膜上的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膜的发现历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详解】A、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错误;‎ B、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大肠杆菌只有细胞膜没有其他的膜,因此若用大肠杆菌来重复这个实验,理论上也能做出类似的效果,正确;‎ C、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正确;‎ D、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正确。‎ 故选A。‎ ‎【点睛】探索“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过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20.下图X、Y、Z是细胞中的三种有机化合物,X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Y、Z为构成细胞膜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如果X被人的红细胞吸收,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ATP B. 胆固醇可优先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与Y有关 C. 细胞膜会被蛋白酶分解,说明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Z D. 细胞膜上的Z是可以运动的,而Y是静止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分析可知,X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为葡萄糖,Y为蛋白质,Z为磷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载体蛋白,不消耗ATP,A项正确;根据物质相似相溶原理,胆固醇属于脂质,故优先进入细胞内与Z有关,B项错误;蛋白酶具专一性,细胞膜被蛋白酶分解,说明细胞膜的物质中有Y即蛋白质,C项错误;组成细胞膜的Y、Z都是可以运动的,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膜的结构特点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1.现有资料表明:①K+不能通过双分子层的人工膜,②缬氨霉素是一种脂溶性抗菌素,与 K+具有特异亲和力。③在人工膜上加少量缬氨霉素,K+可以通过膜,Na+仍不能通过膜.下 列关于 K+能通过膜而 Na+不能通过膜的原因解释中,最为合理的是 A. 缬氨霉素就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载体蛋白 B. K+能够与缬氨霉素发生化学反应,而 Na+不能 C. K+能可逆性地与缬氨霉素结合,Na+不能 D. K+一定是以协助扩散方式通过膜,而 Na+不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以知道:K+、Na+均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在人工膜上加入少量缬氨霉素, K+可以透过人工膜, Na+却不能通过,这说明缬氨霉素的作用类似于载体蛋白,载体蛋白与离子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详解】A、根据题干可以知道,缬氨霉素是一种脂溶性抗菌素,不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不能称作载体,错误;‎ B、缬氨霉素与钾离子具有特异的亲和力,并不反应,错误;‎ C、在人工膜中加入缬氨霉素后钾离子可以通过,钠离子不能通过,说明钾离子可以与缬氨霉素结合,而钠离子不能,正确;‎ D、在人工膜上加少量缬氨霉素,可以通过人工膜,没有说明是否需要能量,所以不能判断透过人工膜的方式可能属于主动运输,也可能是协助扩散,错误。‎ 故选C。‎ ‎【点睛】考查离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离子通过细胞膜时需要特异的载体蛋白并消耗能量,人工膜与生物膜有所差别,还需要借助其他物质和能量。‎ ‎22.如图甲、乙表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中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转运(每种物质转运的方向由箭头表明,黑点的数量代表每种物质的浓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物质可能是氧气,b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B. a物质可能是水,b物质可能是甘油 C. a物质可能是胆固醇,b物质可能是氧气 D. a物质可能是葡萄糖,b物质可能是氨基酸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表示的是自由扩散,乙图表示的是主动运输。氧气、水、甘油、胆固醇出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葡萄糖、氨基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所以正确是A。‎ 考点:物质的跨膜运输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物质的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中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转运方式的理解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23.过氧化氢对人类具有致癌危险性,但是我们的人体却没有受到过氧化氢的“威胁”,原因是我们人体能产生过氧化氢酶并及时把其分解成水和氧气。如图是某兴趣小组在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条件下,探究其他因素对过氧化氢的分解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绘制的曲线图。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图①所代表的实验中,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和时间 B. 图①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H2O2 酶具有高效性 C. 图②中限制 AB 段 O2 产生速率的因素是 H2O2 的浓度 D. 提高温度能使图②中 C 点对应的过氧化氢浓度下的 O2 产生速率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酶的知识,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详解】A、图①所代表的实验中,自变量是H2O2酶和FeCl3,正确;‎ B、图①可以看出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Cl3要高,故实验结论是H2O2酶具有高效性,正确;‎ C、据图②分析可以知道,图②中限制AB段O2产生速率的因素是H2O2的浓度,正确;‎ D、据题干可以知道,该曲线图是某兴趣小组在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条件下绘制的,故提高温度能使图②中C点对应的过氧化氢浓度下的O2产生速率降低,错误。‎ 故选D。‎ ‎【点睛】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24.如图曲线显示在一定pH范围内,酶A和酶B所催化的反应速率。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 在该实验中,要保持反应时温度是恒定的 B. 实验过程中,先加入底物,再加入酶,最后调节pH C. pH=5 时,酶A 酶B催化的反应速率相等 D. pH=6 时,酶A的肽键不会被破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该实验中,温度属于无关变量,要保持反应时温度是恒定的,A正确;实验过程中,先加入底物,调节pH,再加入酶,B错误;pH=5时,两条曲线相交于一点,酶A和酶B催化的反应速率相等,C正确;pH=6时,酶A空间结构被破坏,肽键不会被破坏,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25.图中甲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人体细胞进行主动运输过程中,乙的含量会明显增加 B. 丁由腺嘌呤和脱氧核糖组成,而戊可用于甲的合成 C. 丙中含有磷酸键,是 RNA 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D. 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中只有线粒体可以发生乙→甲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的中文全称为三磷酸腺苷,它是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分子的磷酸基团构成,其中腺嘌呤和核糖共同成为腺苷,因此,图中甲为ATP,则乙为ADP,丙为AMP,丁为腺苷,戊为磷酸基团。‎ ‎【详解】A、细胞中的ATP含量能保持相对稳定,错误;‎ B、丁是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戊是Pi,可用于合成甲(ATP),错误;‎ C、丙中含有一个普通磷酸键,是RNA基本组成单位之一,正确;‎ D、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中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中均可以发生乙一甲过程,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关键要根据图示过程确定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的物质名称,并要知道只有丙才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ATP分子的结构组成:‎ ‎26.下列关于“葡萄糖丙酮酸CO2”的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可在植物细胞中进行,也可在动物细胞中进行 B. ②过程可产生ATP,也可不产生ATP C. ②过程可产生[H],也可消耗[H]‎ D. ①过程可在线粒体中进行,也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答案】D ‎【解析】‎ ‎①过程是有氧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无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均能进行该过程,A正确;②过程为有氧呼吸或有酒精生成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如果是有氧呼吸则会产生ATP,但如果是无氧呼吸则不能产生ATP,B正确;有氧呼吸的②过程可产生[H],而无氧呼吸的②过程却是消耗[H],C正确;无论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他们的第一阶段均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D错误。‎ ‎【考点定位】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7. 葡萄酒酿制期间,酵母细胞内由ADP转化为ATP的过程 A. 在无氧条件下不能进行 B. 只能在线粒体中进行 C. 不需要能量的输入 D. 需要酶的催化 ‎【答案】D ‎【解析】‎ 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生成ATP,由此推知葡萄酒酿制期间,酵母菌细胞内由ADP转化为ATP的过程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A错误。无氧呼吸在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错误。ADP+Pi+能量ATP;C错误,D正确。答案选D。‎ 考点:ATP ‎28.下列关于细胞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合成 ATP B. 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C. 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到达肌细胞外至少需穿过 3 层生物膜 D. 平静状态下,肝细胞外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进行有氧呼吸,葡萄糖至少需穿过 6 层磷脂 分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和区别。‎ ‎【详解】A、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用于合成ATP,错误; ‎ B、呼吸产生的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错误; ‎ C、剧烈运动时,肌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肌细胞有氧呼吸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到达肌细胞外至少需穿过线粒体的两层膜和细胞膜共3层生物膜,正确; ‎ D、平静状态下,肝细胞外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所以葡萄糖至少需穿过2层磷脂,错误。‎ 故选C。‎ ‎【点睛】有氧呼吸的过程: ‎ ‎①C6H12O6 丙酮酸+4[H]+能量 (细胞质基质) ‎ ‎②2丙酮酸+6H2O 6CO2+20[H]+能量 (线粒体基质) ‎ ‎③6O2+24[H] 12 H2O+能量 (线粒体内膜) ‎ 无氧呼吸的过程: ‎ ‎①C6H12O6 丙酮酸+4[H]+能量 (细胞质基质) ‎ ‎②2丙酮酸+4[H] 酒精+2CO2 (细胞质基质) ‎ 或2丙酮酸+4[H] 乳酸 (细胞质基质)‎ ‎29.下列关于在人体细胞呼吸过程中,[H]的来源和用途的叙述,正确的是(  )‎ 选项 呼吸类型 ‎[H]的来源 ‎[H]的用途 A 有氧呼吸 只来源于葡萄糖 用于生成水 B 有氧呼吸 来源于葡萄糖和水 用于生成水 C 无氧呼吸 来源于葡萄糖和水 用于生成乳酸 D 无氧呼吸 只来源于葡萄糖 用于生成酒精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可知,有氧呼吸过程中,动物细胞呼吸中[H]来自来源于葡萄糖、丙酮酸和水,用于生成水,A错误、B正确;根据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可知,无氧呼吸过程中,动物细胞呼吸中[H]只来自葡萄糖,用于生成乳酸,CD错误,故选B。‎ ‎30.一瓶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氧浓度(%) ‎ a ‎ b ‎ c ‎ d ‎ 产生CO2的量(mol) ‎ ‎0.9 ‎ ‎1.3 ‎ ‎1.5 ‎ ‎3.0 ‎ 产生C2H5OH的量(mol) ‎ ‎0.9 ‎ ‎0.7 ‎ ‎0.6 ‎ ‎0 ‎ A. 氧浓度为a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B. 氧浓度为b时,经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0.6 mol。‎ C. 氧浓度为c时,消耗的葡萄糖中有50%用于酒精发酵。‎ D. 氧浓度为d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氧浓度为a浓度时,产生CO2‎ 的量和产生酒精的量相等,表示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没有有氧呼吸,A正确;由于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CO2的量和产生酒精的量相等,因此氧浓度为b浓度时,有0.6mol的CO2经有氧呼吸产生,B正确;氧气浓度为c时,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0.6mol,因此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0.3mol,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1.5-0.6)÷6=0.15mol,因此用于酒精发酵的葡萄糖占消耗葡萄糖总量的比值为0.3÷(0.3+0.15)=2/3,C错误;氧气浓度为a时,酵母菌产生酒精与产生二氧化碳的量相等,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为d时,酵母菌不产生酒精,因此只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 ‎【点睛】判定细胞呼吸方式的三大依据 ‎31.下图是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其中 A、B 代表元素,Ⅰ、Ⅱ、 Ⅲ、Ⅳ是生物大分子,图中 X、Y、Z、P 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请据图回答 下列问题:‎ ‎(1)甲图中 A 代表的元素是(用元素符号填写)_____。‎ ‎(2)图中 X 是_____,Ⅰ在小麦种子中主要是指_____。‎ ‎(3)若Ⅳ分子由 n 个 P 分子(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m)组成的 2 条链组成,则该Ⅳ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_____。‎ ‎(4)生物体中的Ⅱ、Ⅲ可以通过_____进行染色,染色后Ⅲ呈现出_____色。‎ ‎【答案】 (1). N、P (2). 单糖(或写“葡萄糖”) (3). 淀粉 (4). mn-18(n-2) (5). 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 (6). 红色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Ⅰ、Ⅱ、Ⅲ、Ⅳ代表大分子,分别为糖类、DNA、RNA、蛋白质;X、Y、Z、P ‎ 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分别为葡糖糖、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详解】(1)由图可知,Ⅱ、Ⅲ分别是DNA、RNA,DNA和RNA组成元素为C、H、O、N、P,因此,A表示的元素是N、P。‎ ‎(2)因为Ⅰ是能源物质,所以X为葡萄糖,小麦属于植物,因此,在小麦种子中主要是指淀粉。‎ ‎(3)因为Ⅳ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所以为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若Ⅳ分子由n个P分子(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组成的2条链组成,则该Ⅳ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mn-18(n-2)。‎ ‎(4)生物体中的Ⅱ、Ⅲ分别为DNA和RNA,可以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DNA遇甲基绿呈现绿色,RNA遇吡罗红呈现红色,因此,染色后Ⅲ呈现出红色。‎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功能、基本单位和组成元素。‎ ‎32.如图是几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Ⅳ属于_____(动物/高等植物/低等植物)细胞,你做出此判断的理由是_____(至少写 2 点)‎ ‎(2)从结构上看,Ⅲ与其他三者的差别最大,主要表现在_____.‎ ‎(3)若 I 是乳腺细胞,乳脂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脂肪),则合成甘油三酯的细胞器是[_____];‎ ‎(4)将 II 放入较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随后又会质壁分离复原,即_____ 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随后复原,此过程涉及的细胞器有______至少写 2 个)。‎ ‎【答案】 (1). 低等植物 (2). 有细胞壁、叶绿体且还有中心体 (3).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4). ① (5). 原生质层 (6). 液泡、核糖体、线粒体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Ⅰ含有中心体,不含细胞壁,属于动物细胞;Ⅱ不含中心体、含有叶绿体、液泡和细胞壁,属于高等植物细胞;Ⅲ是蓝藻细胞(原核细胞);Ⅳ含有中心体和细胞壁,属于低等植物细胞.图中结构①~⑦依次是:内质网、线粒体、中心体、叶绿体、液泡、高尔基体和核糖体。‎ ‎【详解】(1)Ⅳ细胞含有中心体、叶绿体和细胞壁,属于低等植物细胞。‎ ‎(2)从结构上看,III是原核细胞与其他三者的差别最大,主要表现在该细胞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3)若Ⅰ是乳腺细胞,乳脂的主要成分甘油三酯(脂肪),则合成甘油三酯的细胞器是内质网,内质网与脂质的合成有关.‎ ‎(4)将Ⅱ细胞置于较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细胞先渗透失水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发生质壁分离,因为细胞失水,细胞液的浓度增加,吸水能力增强。同时细胞又将葡萄糖吸收进入细胞内使细胞液浓度增加促进细胞吸水,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会自动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点睛】考查动植物细胞内细胞器的分布和功能,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分泌途径,植物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原理和条件。‎ ‎33.如图 1 是某同学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的基本操作步骤,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实验过程是否有对照?_____(是/否)。若低倍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如图 2 所示,则 N处为_____。‎ ‎(2)花青素为紫色,它存在于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_____中,在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颜色变化为_________。 ‎ ‎(3)该同学为探究茉莉酸(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离体培养的成熟胡杨细胞质壁分离的影响, 将细胞分别移至不同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 3 天,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培养液中另添加的成分 结果 NaCl 茉莉酸 ‎①‎ ‎+‎ ‎-‎ 部分细胞质壁分离 ‎②‎ ‎+‎ ‎+‎ 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 ‎③‎ ‎-‎ ‎-‎ 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 注:“+”表示有添加,“-”表示无添加 结果表明,茉莉酸对 NaCl 引起的胡杨细胞质壁分离有_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 ‎【答案】 (1). 是 (2). 蔗糖溶液(或“外界溶液”) (3). 液泡 (4). (由深)变浅 (5). 抑制 ‎【解析】‎ ‎【分析】‎ 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第一次观察的是正常细胞,第二次观察的是质壁分离的细胞,第三次观察的是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过程中,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开,液泡的体积逐渐变小,液泡的颜色逐渐变深,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与上述现象相反;‎ 根据表格分析,①为对照组,②为实验组,故培养液中茉莉酸和NaCl为自变量,因变量是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①②对照,证明茉莉酸对NaCl引起的胡杨细胞质壁分离有抑制作用。‎ ‎【详解】(1)C过程加入蔗糖溶液,细胞将会不断失水,原生质层会和细胞壁发生分离,因此D过程在低倍镜下可观察到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若低倍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如图2所示,则N处为蔗糖溶液。‎ ‎(2)花青素为紫色,植物的色素储存和积累在液泡中,在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由高变低,因此颜色由由深变浅。‎ ‎(3)由图可知,不添加成分时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添加 NaCl时,部分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添加NaCl和茉莉酸的培养液时,质壁不发生分离,因此,茉莉酸对NaCl引起的胡杨细胞质壁分离有抑制作用。‎ ‎【点睛】植物细胞由于液泡失水而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叫做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是植物生活细胞所具有的一种特性(细胞体积大,成熟的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液的浓度高时,细胞液的水分就会穿过原生质层向细胞外渗出,液泡的体积缩小,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有限,而原生质体的伸缩性较大,所以在细胞壁停止收缩后,原生质体继续收缩,这样细胞膜与细胞壁就会逐渐分开,原生质体与细胞壁之间的空隙里就充满了外界浓度较高的溶液。如果把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的细胞再浸入浓度很低的溶液或清水中,外面的水就进入细胞,液泡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又慢慢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质壁分离复原。‎ ‎34.凝乳酶能催化乳汁凝固,常用于奶酪的生产。为探究温度对凝乳酶活性的影响,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若干试管,分为 A、B、C、D、E、F 六组,每组两支试管,其中一支试管放入2 mL凝乳酶,另一支放入2 mL 乳汁。‎ ‎②将六组试管分别置于不同温度水浴 15 min。‎ ‎③将每组试管中的凝乳酶和乳汁混合后在原温度下继续水浴,记录凝乳所需时间,结果如下表。请回答问题:‎ 组别 A B C D E F 水浴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凝乳时间(min)‎ 不凝 ‎7.0‎ ‎4.0‎ ‎1.5‎ ‎4.0‎ 不凝 ‎(1)上述实验中,温度是_____,各组所加凝乳酶量和乳汁量属于_____。(填变量类型)‎ ‎(2)实验结果中所需要的时间越长,表明酶的活性越_____(高/低)。‎ ‎(3)A 组中乳汁不凝固的原因是_________。F 组中乳汁也不凝固,原因是_____。‎ ‎(4)通过以上实验,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凝乳酶的最适温度是 40 ℃”的结论。‎ ‎【答案】 (1). 自变量 (2). 无关变量 (3). 低 (4). 低温抑制凝乳酶的活性 (5). 高温破坏凝乳酶(空间)结构,使酶失活 (6). 不能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可以知道,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凝乳时间,凝乳时间越短,凝乳酶活性越强,因此可以确定凝乳酶的适宜温度为40℃左右。‎ ‎【详解】(1)上述实验中,探究温度对凝乳酶活性的影响,故温度是自变量,各组所加凝乳酶量和乳汁量属于无关变量。‎ ‎(2)温度能够影响酶的活性,上述实验结果中,凝乳所需要的时间越短,表明酶的活性越高.所需要的时间越长,表明酶的活性越低。‎ ‎(3)A组中乳汁不凝固,是因为低温导致酶的活性降低.F组中乳汁也不凝固,这是因为在高温条件下酶活性丧失,若将其温度冷却至40℃,凝乳酶活性不会恢复,因此乳汁将不会凝固。‎ ‎(4)通过以上实验,只能确定凝乳酶的适宜温度为40℃左右,不能得出“凝乳酶的最适温度是40℃”的结论。‎ ‎【点睛】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35. 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将酵母菌破碎并进行差速离心处理,得到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与酵母菌分别装入A-F试管中,加入不同的物质,进行了如下实验(见下表)‎ 试管编号 加入的物质 ‎ 细胞质基质 A B ‎ 线粒体 C D ‎ 酵母菌 E F ‎ 葡萄糖 ‎ ‎- + ‎ ‎- + ‎ ‎+ + ‎ 丙酮酸 ‎ ‎+ - ‎ ‎+ - ‎ ‎- - ‎ 氧气 ‎ ‎+ - ‎ ‎+ - ‎ ‎+ - ‎ 注:“+”表示加入了适量的相关物质,“-”表示未加入相关物质。 ‎ ‎(1)会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有 ,会产生酒精的试管有 。根据试管 的实验结果可判断出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均填试管编号)‎ ‎(2)有氧呼吸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水。2,4-二硝基苯酚(DNP)对该氧化过程没有影响,但使该过程所释放的能量都以热的形式耗散,表明DNP使分布在 的酶无法合成ATP。若将DNP加入试管E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填“能”或“不能”)继续进行。‎ ‎【答案】(10分,每空2分)‎ ‎(1)C、E B、F B、D、F ‎(2)线粒体内膜 能 ‎【解析】‎ 试题分析:(1)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分别为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无氧呼吸两个阶段都发生细胞质基质中。由表格可知,A试管中不能进行呼吸作用;B试管中进行了无氧呼吸,能够产生酒精和CO2;C试管中能够进行呼吸作用的第二、三阶段,能产生水和CO2;D试管中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因为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E试管中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水和二氧化碳;F试管中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的试管有C、E;会产生酒精的试管有B、F;若要研究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必须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对照试验,因此通过试管B、D、F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判断。‎ ‎(2)有氧呼吸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水,该过程是在线粒体内膜进行的,2,4-二硝基苯酚(DNP)对该氧化过程没有影响,该过程所释放的能量都以热的形式耗散,表明DNP使分布在线粒体内膜的酶无法合成ATP;故将DNP加入试管E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能继续进行。‎ 考点:本题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重在考查细胞呼吸过程、条件、原料及产物及实验分析能力,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