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上海市闵行区2020届高三一模考试(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上海市闵行区2020届高三一模考试(解析版)

上海市闵行区2020届高三一模考试 一.选择题 ‎1.小张正处于身高的快速增长期,经常出现腿抽筋。他可能需要补充 A. Na+ B. Ca2+ C. Mg2+ D. Zn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无机盐离子的具体功能分析:‎ 无机盐 功能 含量异常 I-‎ 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 缺乏时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Fe2+‎ 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 缺乏时患贫血 Ca2+‎ ‎ 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血钙过低时,会出现抽搐现象;血钙过高时,会患肌无力 Mg2+‎ ‎ 组成叶绿素的元素之一 缺乏时叶片变黄,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B 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油菜缺硼时,会出现“花而不实”‎ K+‎ 促进植物体内淀粉的运输;动物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维持 缺乏时植物抗逆能力减弱,易受病害侵袭 Na+‎ ‎ 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缺乏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详解】血钙含量过低会出现抽搐现象;血钙过高时,会患肌无力。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图的低倍镜局部视野中,可以正确读到细胞长度数据的细胞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显微测微尺是测量微小生物体或结构的有效工具。测微尺在目镜上,在不同放大倍数下,图示测微尺每小格的实际长度不变,要测量该细胞的长度,不需移动装片,要转动目镜,即使视野中物像清晰,也存在测量误差。‎ ‎【详解】识图分析可知,图中一个完整细胞的长度的位置在显微测微尺中③处,因此在③处可以正确读到细胞长度的数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运动成绩与许多因素有关。根据图信息,以下建议中可以提高运动成绩的是 A. 增加运动时间 B. 减少睡眠时间 C. 确保正常体重指数和睡眠充足 D. 确保较高体重指数和睡眠充足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在睡眠充足和体重指数正常的条件下,耐力跑优秀率约为14%,在睡眠不足和体重指数正常的条件下,耐力跑优秀率约为12%,在睡眠不足和超重的条件下,耐力跑优秀率约为6%。‎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在睡眠充足和体重指数正常的条件下,耐力跑优秀率约为最高,因此确保正常体重指数和睡眠充足可以提高运动成绩。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图表示胰岛素原形成胰岛素的过程,有关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氨基酸数量增加 B. 氨基酸空间结构改变 C. 肽链的数量减少 D. 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由胰岛素原经过加工形成胰岛素的过程中剪切掉了部分肽段,形成后的胰岛素分子含有两条肽链,两条肽链之间通过两个二硫键相连。‎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胰岛素原形成胰岛素的过程中剪切掉了部分肽段,因此氨基酸的数目减少了,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上述改变并不影响氨基酸的空间结构,B错误;‎ C、胰岛素原形成胰岛素后,由2条肽链构成,因此肽链数目增加,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胰岛素原形成胰岛素的过程中剪切掉了部分肽段,形成了含有两条肽链的胰岛素,因此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 ‎5.图表示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①胞吞功能 ②信息交流功能 ③一定的流动性 A. 仅① B. 仅②‎ C. 仅③ D. 仅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示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有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该过程为胞吐,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并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体现了细胞膜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即②③正确。综上所述,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6.图为细胞局部的电子显微镜照片,箭头所指的结构是 A. 细胞核 B. 大液泡 C. 线粒体 D. 核糖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核的结构组成:‎ ‎1.核膜(1)结构:由双层膜组成。(2)成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3)核孔:大分子物质的通道。‎ ‎2.核仁:细胞核内折光性较强的结构。‎ ‎3.染色质(l)染色质: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上深色的物质。(2)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分子。(3)是细胞分裂间期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4)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由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物质,是细胞分裂期遗传物质存在的特定形式。‎ ‎【详解】识图分析可知,图中结构具有明显的核仁存在,因此该结构为细胞核。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7.酶在催化水解过程中会与底物形成复合物,把底物水解成产物。如图,从5mim到15min,产物生成量的变化趋势是 A. 逐渐下降 B. 逐渐上升 C. 直线上升 D. 直线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酶的催化水解过程中,曲线开始一个阶段(5min前)斜率不变,说明反应速率不变,底物充足,在底物充足的这一时间段,当酶-底物复合物中的底物被反应掉之后,立刻有新的底物结合上来,因此在5min内酶-底物复合物浓度不变;随着底物逐渐被分解,当底物的量过低,部分酶分子接触结合底物的概率下降,形成的酶-底物复合物的浓度逐渐降低;当底物反应完毕,复合物量减少至0,最终把底物水解,形成产物,酶-底物复合物的浓度也会为0。‎ ‎【详解】在酶促反应过程中,随着产物生成量的增加,底物逐渐减少,酶-底物混合物的浓度逐渐减少,最后底物完全分解,酶-底物混合物的浓度为零。因此从5mim到15min,产物生成量的变化趋势是逐渐上升。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下列装置均置于37℃环境,在X处能收集到CO2最多的装置是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 母菌是真菌的一种,属于真核生物,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均能够产生二氧化碳。乳酸菌属于厌氧型微生物,只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没有二氧化碳。影响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氧气浓度、温度等。‎ ‎【详解】A、酵母菌可以利用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有氧呼吸,释放较多的二氧化碳,A符合题意;‎ B、石蜡油造成了无氧环境,酵母菌利用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释放少量的二氧化碳,B不符合题意;‎ C、乳酸菌进行的是无氧呼吸,将有机物分解为乳酸,图示装置中的无菌水不能提供呼吸底物,因此乳酸菌不能进行细胞呼吸,也没有二氧化碳的释放,C不符合题意;‎ D、石蜡油形成无氧条件,乳酸菌利用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无氧呼吸,但是产物是乳酸,没有二氧化碳的释放,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人的瞳孔是虹膜中间的开孔,当外界光照强度突然增加时,瞳孔括约肌收缩以减少进光量。其中的感受器是 A. 视网膜上的视细胞 B. 瞳孔括约肌 C. 角膜上的神经末梢 D. 虹膜平滑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感受器分为物理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物理感受器包括皮肤感受器、光感受器和声波感受器。‎ ‎1、皮肤感受器:人和高等动物皮肤中有许多神经末梢,当受到压力、温度、针刺等刺激时,便会将各种刺激转换为神经信号,从神经末梢传递到神经中枢,这些神经末梢统称为皮肤感受器。‎ ‎2、光感受器:眼球壁的最外层结构致密,称为巩膜,使眼球保持一定的形状,眼球壁的最内层称为视网膜,其中,视细胞(光感受细胞)是眼球中唯一感光部分,光是穿过不感光的神经细胞后投射到视细胞上。人和高等动物的视细胞分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其中前者能感受光亮,后者除能感受光亮外,在强光下还能感受色彩。视细胞将光能转换为电信号(神经冲动),必须由视神经传到脑的视觉中枢后才能形成视觉。‎ ‎3、声波感受器:陆生脊椎动物通过耳感受声波。人和哺乳动物的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 内耳三部分。外耳收集声波,通过外耳道向内传递,声波可以引起位于外耳道底部的鼓膜振动。鼓膜内侧是中耳,内有3块彼此以关节相连的听小骨,听小骨将来自鼓膜的振动传递到内耳。内耳由耳蜗和前庭器组成,耳蜗是声音感受器,将声波转化成神经冲动。‎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物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视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①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因此视网膜上的视细胞是光感受器。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0.某成年男子智力正常,但身高只有90cm,其身材矮小的原因最可能是幼年时缺乏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促甲状腺激素 C. 甲状腺激素 D. 生长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可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骨的生长。年幼时缺少,会引起侏儒症。‎ ‎2、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可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年幼时缺少时,会引起呆小症。‎ ‎【详解】年幼时缺少甲状腺激素时,会引起呆小症,患者不但个子小,而且智力低下;年幼时缺少生长激素,会引起侏儒症,智力正常但身材矮小,根据试题信息“某成年男子,智力正常,但身高只有90cm”该病为侏儒症,是幼年期缺少生长激素导致的。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1.电刺激会引起小鼠的僵立。用电刺激和铃声对小鼠建立条件反射后,仅给予铃声刺激测得僵立时间为P。之后,不改变环境仅给予铃声刺激,反复多次并持续一定时间后再给予铃声刺激测得僵立时间为Q。则 A. P > Q B. P = Q C. P < Q D. 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用电刺激和铃声对小鼠建立条件反射后,仅给予铃声刺激测得僵立时间为P,此时为条件反射下的僵立时间;而不改变环境仅给予铃声刺激,反复多次并持续一定时间后,由于条件反射建立后没有用非条件刺激物强化,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会很快消失,因此再给予铃声刺激,那么小鼠反应不明显,测得僵立时间Q应该较短,故P > Q。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2.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这种调节方式是 A. 拮抗 B. 协同 C. 正反馈 D. 负反馈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的过程为负反馈调节。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3.左图表示一横放盆栽植物的生长状况,其中③处生长素的浓度范围符合右图中的 A. a-b段 B. b-c段 C. c-d段 D. d-e段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分析右图可知,图中d点的生长素浓度对该植物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则小于d浓度促进该植物生长,大于d点浓度则抑制该植物的生长,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分析左图可知,由于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对生长素更敏感,由于重力的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在根部①侧由于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②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因此①侧长得快,②侧长得慢,所以植物的根向地生长;由于茎对生长素较不敏感,在茎部④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③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作用小,因此④侧长得快、③侧长得慢,植物的茎背地生长。‎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由于茎对生长素较不敏感,在茎部④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③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作用小,因此④侧长得快、③侧长得慢,植物的茎背地生长。因此③<④侧,且处于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结合坐标曲线图的分析可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多肉植物鸡冠掌通常利用落叶①上长出的不定芽繁殖得到新植株②,也可以利用其根部细胞③通过组织培养得到新植株④。①~④中遗传信息相同的是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扦插也称插条,是一种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可以剪取某些植物的茎、叶、根、芽等(在园艺上称插穗),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扦插是无性繁殖。‎ ‎2、组织培养指的是在无菌的情况下,将植物体内的某一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如茎尖、芽尖、形成层、根尖、胚芽和茎的髓组织等从植物体上分离下来,放在适宜培养基上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分化最后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的过程,植物组织培养利用了细胞的全能性,属于无性繁殖。‎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多肉植物鸡冠掌通常利用落叶①上长出的不定芽繁殖得到新植株②的过程是扦插,属于无性繁殖的方式;利用其根部细胞③通过组织培养得到新植株④的方式为植物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繁殖的方式。无性繁殖可以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因此①②③④的遗传信息都和最初亲代的体细胞相同。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5.图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对姐妹染色单体(a、b)的切面变化及运行图,①→②→③表示a、b位置的依次变化。下列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b上一般会存在等位基因 B. ①时,染色体数目最清晰 C. ②→③的变化,是纺锤丝牵拉的结果 D. ②→③过程,DNA含量加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a、b属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其上一般不会存在等位基因,发生基因突变时有等位基因的出现,A错误;‎ B、识图分析可知,②时染色体位于赤道板上,染色体数目最清晰,B错误;‎ C、识图分析可知,②→③的变化,是着丝点分裂,在纺锤丝牵拉的作用下分开后的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极,C正确;‎ D、识图分析可知,②→③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含量加倍,DNA的加倍发生在间期,D错误。‎ 故选C。‎ ‎16.下列细胞中属于果蝇的配子并能用于形成正常受精卵的是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果蝇的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雌果蝇有3对常染色体+XX,因此产生的卵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3+X);雄果蝇有3对常染色体+XY,因此产生的精子有两种:3+X和3+Y。‎ ‎【详解】A、识图分析可知,图中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根据性染色体的情况,应该为雄果蝇的体细胞,A错误;‎ B、识图分析可知,图中细胞内有2条性染色体,即X、Y同时存在,不是正常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B错误;‎ C、该图细胞中虽有4条染色体,但是含有2条性染色体,少了一条常染色体,不是正常的配子,C错误;‎ D、该图细胞内含有4条染色体,其中3条常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属于果蝇的雄配子,可以参与受精形成受精卵,D正确。‎ 故选D。‎ ‎17.图为某人一体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图像,可据此判断其中发生了 A. 重复 B. 倒位 C. 染色体数目整倍化变异 D. 染色体数目非整倍化变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中结构变异又包括缺失、倒位、易位和重复。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观察图示可知:人体细胞内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有22对常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X、Y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XX在形态、大小上基本相同。而图中有一对XX染色体,故该图为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 ‎【详解】识图分析可知,图中为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图,其中21号染色体有三条,与正常人相比多了一条,即21三体综合征患者,这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中的非整倍化变异。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8.科学家根据血红蛋白α链中氨基酸组成上的差异,推测鲤→马→人的蛋白质分子进化速率,从而为生物进化提供 A. 胚胎学证据 B. 比较解剖学证据 C. 生物化学证据 D. 化石证据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地球上的生物,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都有共同祖先,其证据包括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细胞生物学证据、分子生物学证据等。‎ ‎【详解】科学家测定了鲤、马、人血红蛋白α链中氨基酸组成上的差异,测定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水平上的证据,这是生物化学证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9.对闵行区某公园的东、南、西、北4个区域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所示。a~e表示5个不同的物种,各物种柱高代表其个体数。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是 A. 东区 B. 南区 C. 西区 D. 北区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种的多样性的影响因素有2个:①是群落中物种数目越多,多样性就越大;②群落中物种的相对密度越均匀,多样性就越高。‎ ‎【详解】识图分析可知,图中东区和南区的物种数目有5个,而西区物种数目有3个,北区有2个,东区和南区比较柱高可知,南区的物种的相对密度更均匀,因此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是南区。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0.某植物的花色受3个复等位基因控制,三者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W(红色)> Wd(红色花斑)> w(白色)。现有一红花植株与一红色花斑植株作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一定比例的白花植株。则亲本红色花斑植株的基因型为 A. W Wd B. Wd w C. w w D. Wd W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植物的花色受3个复等位基因控制,三者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W(红色)> Wd(红色花斑)> w(白色),则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WWd、Ww,红色花斑植株的基因型为Wdw,白花的基因型为ww。‎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WWd、Ww,红色花斑植株的基因型为Wdw,而亲代红花植株与一红色花斑植株作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一定比例的白花植株(ww),则亲代的基因型中都有w基因,则亲代的基因型为:红花植株Ww、红色花斑植株Wdw。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二、综合分析题 ‎(一)微生物与茶 黑茶是一类具有重要经济和保健价值的微生物发酵茶。渥堆处理是黑茶品质形成的关键步骤,在细菌、霉菌、酵母菌等一系列微生物的作用下,茶原料经过发酵形成叶色黑润、香气纯正的品质。‎ ‎21. 下列不参与黑茶发酵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 A. B. C. D. ‎ ‎22. 黑茶加工过程中,优势菌种的鉴定很重要。下列不能用于区别霉菌和细菌的结构有__________。‎ A. 线粒体 B. 细胞膜 C. 细胞核 D. 核糖体 ‎23. 下列茶叶成分中,可作微生物生长所需氮源的有__________。‎ A. 水溶性糖类 B. 蛋白质 C. 氨基酸 D. NaCl 茶叶中含多种物质,其中茶多酚具有杀菌消炎作用。为研究茶多酚的抑菌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抑菌实验。表1是不同pH条件下、茶多酚浓度为40g/L时的实验结果。‎ 菌种 抑菌圈直径(mm)‎ pH=4‎ pH=5‎ pH=6‎ pH=7‎ pH=8‎ pH=9‎ pH=10‎ 沙门氏菌 ‎14.0‎ ‎13.7‎ ‎13.8‎ ‎14.3‎ ‎15.5‎ ‎14.6‎ ‎12.5‎ 蜡状芽孢杆菌 ‎16.0‎ ‎15.5‎ ‎14.7‎ ‎15.7‎ ‎17.4‎ ‎15.6‎ ‎13.5‎ 大肠杆菌 ‎11.8‎ ‎129‎ ‎12.7‎ ‎13.8‎ ‎15.0‎ ‎14.4‎ ‎12.8‎ ‎24. 下列有关培养基配制、微生物培养和抑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 A. 培养基的配制步骤依次是称量→溶解→调节pH→定容→灭菌 B. 培养基在62℃下灭菌15~30分钟 C. 用无菌玻璃刮铲将细菌悬浮液均匀涂布在培养基上 D. 培养时培养皿不能倒置 ‎25. 结合表1中数据分析,可得到的结论有__________。‎ A. 不同pH条件下,茶多酚对同一细菌的抑制效果不同 B. 相同pH条件下,茶多酚对三种细菌的抑制效果相同 C. pH=8时,茶多酚对三种细菌的抑制效果均最强 D. 可推测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糖球菌的抑制效果在pH=8时最强 ‎【答案】21. C 22. BD 23. BC 24. C 25. AC ‎【解析】‎ ‎【分析】‎ ‎1、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结构的区别与联系:‎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2、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但是必须寄生在活的宿主细胞内才能表现生命活动,病毒的结构较为简单,一般包括蛋白质构成的外壳和其内的核酸,有的病毒的核酸是RNA,有的是DNA。‎ ‎3、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1题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茶原料的发酵是在细菌、霉菌、酵母菌等一系列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的。识图分析可知,图中A为酵母菌,B为细菌,D为霉菌,而C为病毒,病毒不能参与黑茶的发酵。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题详解】‎ 霉菌属于真核生物,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细胞质中具有除了核糖体以外的众多细胞器,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具有拟核,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拟核内没有染色质,只有裸露的大型患者DNA分子。二者共同点是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综上所述,B、D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故选BD。‎ ‎【23题详解】‎ A、含氮的化合物可以作为微生物生长的氮源,水溶性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A错误;‎ B、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为C、H、O、N等,因此含有氮元素,B正确;‎ C、氨基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等,因此含有氮元素,C正确;‎ D、NaCl可以提供无机盐,不含氮元素,D错误。‎ 故选BC。‎ ‎【24题详解】‎ A、培养基的配制步骤依次是称量→溶解→定容→调节pH→灭菌,A错误;‎ B、培养基在121℃下高压蒸汽灭菌灭菌15~30分钟,B错误;‎ C、用无菌玻璃刮铲将细菌悬浮液均匀涂布在培养基上,C正确;‎ D、培养时为了防止蒸发的水珠滴落到培养基上造成污染,因此培养皿需要倒置培养,D错误。‎ 故选C。‎ ‎【25题详解】‎ A、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pH条件下,茶多酚对同一细菌形成抑菌圈大小不同,因此抑菌效果不同,A正确;‎ B、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相同pH条件下,茶多酚对三种细菌形成的抑菌圈大小不同,因此抑制效果不同,B错误;‎ C、分析表中数据可知,pH=8时,茶多酚对三种细菌形成的抑菌圈最大,因此抑制效果均最强,C正确;‎ D、实验中没有涉及对金黄色葡萄糖球菌的实验效果,因此无法得出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糖球菌的抑制效果在pH=8时最强的结论,D错误。‎ 故选AC。‎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培养基的成分和类型以及功能,识记培养基的配制流程,把握原核生物结构组成的特点,能够正确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结合所学的微生物培养的知识点,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 ‎(二)生命活动的调节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除酒精等明确的损肝因素外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与2 型糖尿病密切有关,一般患者血液中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偏高。‎ 科学家构建小鼠模型研究糖尿病小鼠的脂质代谢,将雄性小鼠随机分为2组:a组给予普通饮食为对照,b组给予高脂饮食。连续8周后测定小鼠体重和血糖变化,结果如所示。‎ ‎26.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一般是__________。‎ A 胰岛数量减少 B. 胰岛B细胞减少 C. 胰岛素抵抗 D. 体重减轻 ‎27. 测量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血压水平偏高,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A. 血管管径变小 B. 心输出量减少 C. 血液粘滞度下降 D. 血量减少 ‎28. 如图,b组小鼠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 A. 摄入糖类食物多 B. 摄入脂质食物多 C. 脂质转化为血糖的量多 D. 蛋白质转化为血糖的量多 ‎29. b组体内的__________(激素)和__________(激素)含量会高于正常值,以降低血脂。‎ 为探讨Exendin-4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将已建模成功的b组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2组:b1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2组腹腔注射等量的Exendin-4溶液。注射8周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液中的甘油三酯(TG)、HDL、LDL含量,结果如图。 ‎ ‎30. 根据图信息和已有知识,判断Exendin-4对糖尿病小鼠血脂的作用效果并解释原因:__________。‎ ‎【答案】26. C 27. A ‎ ‎28. BC 29. (1). 肾上腺素 (2). 胰高血糖素 ‎ ‎30. 据图可知,b2组小鼠的甘油三酯(TG)浓度显著低于b1组,说明Exendin-4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小鼠的甘油三酯。而LDL可携带胆固醇运送至全身组织升高血液中的胆固醇,HDL能吸收外周组织中多余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并加工形成胆汁酸排出体外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实验结果显示b2组和b1组小鼠的LDL和HDL浓度均无显著差异,说明Exendin-4不能有效降低胆固醇 ‎【解析】‎ ‎【分析】‎ ‎1、血糖平衡的调节:‎ ‎2、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缺少胰岛素,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分泌胰岛素量不足引起,该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受体受损,受体本质是蛋白质,受遗传物质控制,可能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 ‎【26题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受体受损,受体本质是蛋白质,受遗传物质控制,可能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7题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除酒精等明确的损肝因素外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一般患者血液中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偏高,致使血管管径狭窄、血液粘滞度高导致血压水平较高。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8题详解】‎ 推测高脂饮食导致小鼠摄入脂质食物过多,小鼠为了降低血脂含量,促进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导致体内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综上所述,B、C正确,A、D错误。故选BC。‎ ‎【29题详解】‎ 根据第(3)问分析可知,高脂饮食小鼠为了降低血脂含量,促进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因此体内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升高。‎ ‎【30题详解】‎ 识图分析可知,b2组小鼠的甘油三酯(TG)浓度显著低于b1组,说明Exendin-4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小鼠的甘油三酯。而LDL可携带胆固醇运送至全身组织升高血液中的胆固醇,HDL能吸收外周组织中多余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并加工形成胆汁酸排出体外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实验结果显示b2组和b1组小鼠的LDL和HDL浓度均无显著差异,说明Exendin-4不能有效降低胆固醇。‎ ‎【点睛】本题考查脂质代谢与血糖代谢的关系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血糖的调节过程以及相关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理解脂质代谢的过程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把握脂质与糖类之间的转化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识记LDL和HDL的功能,能够正确识图分析获取有效信息,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三)人类遗传病 小头畸形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头围减小、智力衰退。小头畸形病因多样,包括单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等。现发现一例由常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的小头畸形患儿。‎ ‎31. 下列遗传系谱图中,最可能属于该患儿家系的是__________。‎ A. B. ‎ C. D. ‎ ‎32. 该患儿的父母表现正常,则其父母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用基因M和m表示)。若其父母想再生一个孩子,则该孩子表现正常的概率是__________。‎ 另有研究表明,小头畸形与至少25个正常基因(依次编号为MCPH1~25)的突变有关, 这些正常基因在神经干细胞内存在明显的时空特异性表达。建立小鼠模型,测得正常基因MCPH 1~6表达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33. 据图分析,正常基因MCPH 1~6发生突变,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__。‎ A. 染色体分离 B. 胞吞胞吐 C. 细胞呼吸 D. 蛋白质加工 ‎34. 大脑的大小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密切有关。对MCPH突变引起的小头畸形的患儿出现头围减小、智力衰退的解释正确的有__________。‎ A. 神经细胞数量减少 B. 神经细胞数量增多 C. 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速度加快 D. 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速度减慢 ‎35. 从优生优育的角度考虑,筛查小头畸形胎儿最常用的方法是B超检查胎儿的__________。‎ ‎【答案】31. B 32. (1). Mm和Mm (2). 3/4 ‎ ‎33. A 34. AD ‎ ‎35. 头围大小 ‎【解析】‎ ‎【分析】‎ 遗传病的判断步骤:首先确定显隐性:① 致病基因为隐性:口诀为“无中生有为隐性”;②致病基因为显性:口诀为“有中生无为显性”。‎ 再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① 伴Y遗传:口诀为“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②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口诀为“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③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口诀为“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正常为常显”;④ 伴X隐性遗传:找女患者,口诀为“母患子(这里指子代中所有儿子) 必患,女 (不是指子代所有女儿,只要有一个女儿患病即可)患父必患”;特例:(隔代遗传) ;⑤伴X显性遗传:找男患者,口诀为:“父患女(这里指子代中所有女儿)必患,子(不是 指所有儿子,只要有一个儿子时即可)患母必患” 。‎ ‎【31题详解】‎ A、识图分析可知,图中存在“无中生有为隐性”的现象,但是患者为儿子,因此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A不符合题意;‎ B、识图分析可知,图中存在“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因此该图代表最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符合题意;‎ C、识图分析可知,图中存在“无中生有为隐性”的现象,但是患者为儿子,因此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C不符合题意;‎ D、识图分析可知,图中存在““有中生无为显性”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2题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由于该患儿的出现是常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的,因此其父母表现正常都是杂合子,即基因型为Mm和Mm。若父母Mm×Mm再生一个孩子表现正常M-的概率为3/4。‎ ‎【33题详解】‎ 识图分析可知,这6个基因在中心体或纺锤体中都表达,而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或纺锤体与细胞的分裂过程有关,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与染色体的分离有关。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4题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大脑大小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密切有关,MCPH突变引起的小头畸形的患儿出现头围减小、智力衰退的原因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可能导致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速度减慢,使得神经细胞的数量减少所致。综上所述,A、D正确,B、C错误。故选AD。‎ ‎【35题详解】‎ 从优生优育的角度考虑,筛查小头畸形胎儿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B超成像检查胎儿的头围大小即可避免生出患有小头畸形的患儿。‎ ‎【点睛】本题以小头畸形遗传病为背景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知识点,要求掌握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和判断的口诀,识记预防遗传病的措施和方法,能够正确识图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遗传病的知识点解决问题。‎ ‎(四)生物工程与免疫 ‎ 杂交瘤技术生产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有广泛应用。在肝癌治疗中,GC33是用于杀伤含GPC-3的肝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但临床使用效果不太理想。为提高治疗效果,研究人员用新的技术构建了一种双特异性抗体,该抗体可同时特异性识别肝癌细胞上的GPC-3以及T淋巴细胞表面的特殊蛋白质CD3。图1表示该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过程,图2表示其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 ‎36. 特异性是指特殊的针对性,抗体的特异性体现在__________。‎ ‎37. 下列有关单克隆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 A. 单克隆抗体是一种成分单一的特异性抗体 B. 由T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的杂交瘤细胞生产 C. 单克隆抗体制备运用的技术有细胞融合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 D. 结合单克隆抗体的抗癌药物可定位导向特定的癌细胞发挥作用 ‎38. 图1中所示的技术中,目的基因是__________。图1中使用限制酶的步骤是__________。‎ A.① B.② C.③ D.④ ‎ ‎39. 结合图1、图2的信息和已有知识,简述双特异性抗体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__________。‎ ‎【答案】36. 一种抗体只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 ‎ ‎37. B 38. (1). GC33基因片段和CD3特异抗体的基因片段 (2). AB ‎ ‎39. 该双特异性抗体可同时识别肝癌细胞膜上的GPC-3和T淋巴细胞膜上的CD3,从而将肝癌细胞和T淋巴细胞紧密接近,有利于T淋巴细胞特异性地杀伤肝癌细胞,促使巨噬细胞吞噬肝癌细胞 ‎【解析】‎ ‎【分析】‎ ‎1、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细胞 ‎(1)B淋巴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在体外不能无限繁殖;‎ ‎(2)骨髓瘤细胞:不产生专一性抗体,体外能无限繁殖。‎ ‎2、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两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4、单克隆抗体与常规抗体相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与抗癌药物结合可制成“生物导弹”,直接作用于癌细胞。‎ ‎5、生物导弹:单克隆抗体+放射性同位素、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定位导向作用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在原位杀死癌细胞。疗效高,副作用小,位置准确)。‎ ‎【36题详解】‎ 抗体的特异性体现在一种抗体只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并且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 ‎【37题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的浆细胞产生的,是一种成分单一的特异性抗体,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单克隆抗体是由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的杂交瘤细胞生产的,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单克隆抗体制备运用的技术有细胞融合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C正确;‎ D、根据以上生物导弹的制作过程可知,结合单克隆抗体的抗癌药物可定位导向特定的癌细胞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B。‎ ‎【38题详解】‎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的GC33基因片段和CD3特异抗体的基因片段都是目的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后导入受体细胞,使其能够分泌双特异性抗体。图中的①为目的基因的获取、②为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形成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故①②均需要用到限制酶的切割。综上所述,A、B正确,C、D错误。故选AB。‎ ‎【39题详解】‎ 识图分析可知,该双特异性抗体可同时识别肝癌细胞膜上的GPC-3和T淋巴细胞膜上的CD3,从而将肝癌细胞和T淋巴细胞紧密接近,有利于T淋巴细胞特异性地杀伤肝癌细胞,促使巨噬细胞吞噬肝癌细胞。‎ ‎【点睛】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识记单克隆抗体的特点和应用,能够正确识图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免疫学的知识点解决问题,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同时理解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把握限制酶的作用,能够结合图示1的过程能够正确判断图中的目的基因的种类。‎ ‎(五)光合作用 番茄是喜光植物,为促进日光温室越冬番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提高,科学家用红蓝复合光的LED灯对番茄植株补光,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持续补光一定天数后,对4组番茄植株进行相关测定,结果如表所示。‎ 不补光组 补光1组 补光2组 补光3组 补光时间设置 自然光 补光6h 上午5:00-9:00‎ 下午17:00-19:00‎ 补光5h 上午6:00-9:00‎ 下午17:00-19:00‎ 补光4h 上午7:00-9:00‎ 下午17:00-19:00‎ 叶片叶绿素含量(mg/g)‎ ‎2.34‎ ‎2.78*‎ ‎2.82*‎ ‎2.79*‎ 注:*表示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40. 番茄植株叶肉细胞吸收光能的场所是__________。据表2数据可知,补光条件能使番茄植株的叶绿素含量__________(增加/减少/不变)。‎ ‎41. 下列对3个补光组番茄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吸收光种类的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 补光组1吸收光的种类最多 B. 补光组2吸收光的种类最多 C. 补光组3吸收光的种类最多 D. 3个补光组吸收光的种类相同 ‎42. 本实验的补光条件下,有关番茄植株光合作用过程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 A. ATP合成增加 B. ATP合成减少 C. 酶的活性增加 D. 酶的活性减少 光合速率 μmol/(m2.s)‎ 维生素C含量 mg/100g 株高 ‎(cm)‎ 单果重 ‎(g)‎ 单株产量 ‎(g)‎ 果实可溶性糖含量 ‎(mg/g)‎ 不补光组 ‎31.32‎ ‎39.93‎ ‎125.04‎ ‎160.46‎ ‎1203.43‎ ‎18.52‎ 补光1组 ‎35.51*‎ ‎41.78‎ ‎136.13*‎ ‎182.87*‎ ‎1554.42*‎ ‎21.52*‎ 注:*表示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43. 番茄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直接产生的有机物可以__________。‎ A. 运输到果实储存 B. 在光反应中传递高能电子 C. 转化为淀粉储存 D. 为根茎细胞分裂和分化供能 ‎44. 表中体现番茄品质和产量的指标有__________。‎ ‎45. 用表的数据和已有知识,解释用红蓝复合光的LED灯补光能提高番茄品质和产量的原因__________。‎ ‎【答案】40. (1). 类囊体 (2). 增加 ‎ ‎41. D 42. A ‎ ‎43. ACD 44. 光合速率、维生素C含量、单果重、单株产量、果实可溶性糖含量 ‎ ‎45. 用红蓝复合光的LED灯补光能显著地增加番茄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从而增加光能的吸收和转化以显著提高番茄的光合速率,由此增加有机物的积累量,进而提高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单果重以及单株产量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的过程图: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膜上,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2、叶绿体中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色素的种类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补光条件下三组的叶绿素含量比不补光组条件下均高,而叶绿素含量提高有利于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再分析分析补光组1与自然光对照比较可知,除了维生素C含量增加不明显外,其它各种指标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加,说明补光可以增加番茄的品质和产量。。‎ ‎【40题详解】‎ 由于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色素具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作用,因此番茄植株叶肉细胞吸收光能的场所是类囊体。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与不补光组相比,补光条件能使番茄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增加。‎ ‎【41题详解】‎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因此3组补光组吸收的光的种类相同。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2题详解】‎ 根据题意和表格数据分析可知,该实验条件下补光促进了叶绿素的含量,使得植物对光的吸收利用增加,促进了光反应的过程,光反应合成ATP,因此ATP合成增加,由于光反应增强产生了较多的ATP和[H],进一步促进暗反应的进行,故使得光合速率增大,但是对酶的活性没有影响。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3题详解】‎ 番茄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直接产生的有机物包括糖类、脂类以及蛋白质等,光合作用的产物可以运输到果实储存起来,也可以转化为淀粉储存,还可以作为呼吸的底物通过氧化分解为各种生命活动供能。综上所述,A、C、D正确,B错误。故选ACD。‎ ‎【44题详解】‎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表中的光合速率、维生素C含量、单果重、单株产量、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均可以体现番茄品质和产量。‎ ‎【45题详解】‎ 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分析可知,补光可以增加叶绿素的含量,而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因此用红蓝复合光的LED灯补光能显著地增加番茄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从而增加光能的吸收和转化以显著提高番茄的光合速率,由此增加有机物的积累量,进而提高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单果重以及单株产量。‎ ‎【点睛】本题光合作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识记色素的分布场所和功能,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能够正确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利用数据获取有效信息,结合色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关系分析解决问题,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