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综合检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综合检测

综合检测 对应学生用书 P65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 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 4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 如图是人体内局部组织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⑥处的箭头 表示血液流动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②④⑤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当⑤处的渗透压升高时,则会引起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C.分布于③、④、⑤的免疫反应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D.若图为胰岛组织,饭后一小时,①处的胰岛素浓度比⑥处低 答案 D 解析 ②③④⑤分别为细胞内液、淋巴、组织液、血浆,③④⑤共同构成人 体的内环境,A 错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B 错误;发生 在内环境中的免疫反应也有非特异性免疫,如溶菌酶杀菌,C 错误;饭后一小时, 血糖浓度升高,促进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进入血液,根据血流方向判断①处 的胰岛素浓度比⑥处低,D 正确。 2.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重要指标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 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 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 行 答案 D 解析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重要指标,A 正确; 内环境的温度、pH 等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保证了酶活性的正常发挥,为 酶促反应提供了适宜条件,B 正确;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和静息电位的恢复依 赖于神经元内外 Na+和 K+的浓度差,因此内环境中 Na+、K+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 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是在线粒体基质 中进行的,不是在内环境中,D 错误。 3.如图甲和乙分别表示反射弧结构和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下列分析错误 的是( ) A.图甲中的兴奋传导方向为 A→C→B→D→E B.图甲中 B 处,兴奋的信号转化方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图乙中三大系统产生的信号分子进入内环境后只被本系统细胞、器官识 别 D.免疫系统释放的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答案 C 解析 图甲中的兴奋传导方向为 A 感受器→C 神经细胞→B 突触→D 神经细 胞→E 效应器,A 正确;图甲中 B 为突触,兴奋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 号的转换,B 正确;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构成,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 被本系统以外的细胞器官识别,例如,几乎全身的细胞都能识别甲状腺激素,C 错误;免疫系统释放的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D 正确。 4.我国科学家成功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谜,这类突触只有 突触结构没有信息传递功能。如图所示的反射弧中具有“沉默突触”。其中 “ ”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③为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内一定具有“沉默突触” B.如果神经元内不能合成神经递质或者突触后膜缺乏相应受体,可能形成 “沉默突触” C.该反射弧的信息传导途径一定是①→②→③→④→⑤ D.若该图中③为“沉默突触”,则刺激①不能引起 e 处的电位变化,同时 ⑤检测不到反应 答案 B 解析 由于在此反射弧中有两条传导兴奋的途径,所以反射弧的信息传导不 一定经过结构③,③中也不一定具有“沉默突触”,A、C 错误;“沉默突触” 没有信息传递功能,可能是因为前神经元不能合成相应神经递质,或是后神经元 突触后膜缺少神经递质的受体,也可能是其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等,B 正 确;若③为“沉默突触”,反射弧中的兴奋也可由①向⑤传导,D 错误。 5.如图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 息的传递方向。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 e 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B.如果 a 表示抗原,b 表示吞噬细胞和 T 细胞,c 为 B 细胞,则该过程属 于体液免疫 C.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D.如果图中 a 为下丘脑,b 为垂体,c 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 d 和 e 为同一 种物质 答案 C 解析 若该过程是遗传信息表达过程,则 a 表示 DNA,b 表示 RNA,c 表 示蛋白质,e 过程是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A 正确;吞噬细胞吞噬抗原呈 递给 T 细胞,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 B 细胞,是体液免疫过程,B 正确;该 图若是反射弧,则信息传导除了在神经纤维上,还会在突触间传导,会产生化学 信号,C 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经垂体释放,可知 d 和 e 均表 示抗利尿激素,D 正确。 6.下列是关于抗利尿激素调节的曲线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B.乙图表示饮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C.丙图表示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变化 D.丁图 a 点时注射的不可能是抗利尿激素 答案 C 解析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渗透压呈正相关,食物过咸时,渗透压升高,抗 利尿激素分泌增加,A 错误,C 正确;饮水过多时,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 泌减少,B 错误;注射抗利尿激素时,尿量减少,尿液中尿素、K+、Na+浓度升 高,D 错误。 7.如图所示为参加马拉松赛跑时,运动员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浓度 的变化情况,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生成葡萄糖 B.胰岛素能促进肌肉细胞加速吸收和利用葡萄糖 C.a、b 分别表示的是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D.两种激素浓度的变化是血糖浓度变化引起的 答案 C 解析 胰岛素能促进肌肉细胞加速吸收和利用葡萄糖,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 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A、B 正确;在马拉松赛跑过程中,随着剧烈运 动的进行,血液中的葡萄糖被大量利用,血糖浓度降低,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 血糖素增多,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C 错误,D 正确。 8.下列各项关于正常人体内发生的生理活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抗体或者淋巴因子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通常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 B.动物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迅速被分解 D.唾液淀粉酶随食物进入胃腔后逐渐失去活性 答案 A 解析 淋巴因子不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只是作用于淋巴细胞,增强淋巴细胞 的免疫能力,A 错误;动物激素和神经递质起作用后都会被灭活,B、C 正确; 由于胃腔中 pH 过低,当唾液淀粉酶进入胃腔后,其活性会逐渐降低,而且,其 还会被胃蛋白酶分解而失去活性,D 正确。 9.[2016·上海高考]导致图中 ab 和 de 段人体体温变化的事件可能是( ) A.非自主颤栗和发热 B.骨骼肌收缩和排尿 C.吹电风扇和剧烈运动 D.寒冷环境和汗液分泌增加 答案 C 解析 由图中曲线可知,ab 段体温下降,原因可能为吹电风扇或进入寒冷 环境中,非自主颤栗和骨骼肌收缩都会增加产热而造成体温上升;de 段体温上 升,原因可能为发热或剧烈运动,排尿和汗液分泌都会散失热量而造成体温下降。 10.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 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 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答案 B 解析 参与体液免疫的淋巴细胞有 T 细胞和 B 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 有 T 细胞,T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甲组仅有体液免疫,输 入造血干细胞后,其细胞免疫功能也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正常,破坏的是胸腺; 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说明其胸腺正常,缺少造血干细 胞,被破坏的是骨髓,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特异性免疫功能仍没有恢复,说 明其骨髓和胸腺都被破坏了。所以选 B。 11.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 述错误的是( ) A.细胞 2、细胞 3 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 4 中含有合成物质 a 的基因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细胞 5 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答案 B 解析 细胞 1 是吞噬细胞,细胞 2 是 T 细胞,细胞 3 是 B 细胞,细胞 4 是 浆细胞,细胞 5 是记忆细胞,物质 a 是抗体。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 T 细胞 和 B 细胞,A 正确;所有细胞中都含有合成抗体的基因,但该基因只在浆细胞 中表达,B 错误;②、③过程表示抗原的呈递过程,与细胞膜上糖蛋白有关,C 正确;细胞 5 是记忆细胞,具有分裂能力,D 正确。 12.如图是细胞分裂素对黄瓜果实发育的影响(CK、250×、500×分别表示 不稀释、稀释 250 倍和 500 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和生长素的作用一样具有两重性 B.细胞分裂素的浓度越小,促进作用越大 C.细胞分裂素具有促进子房发育的作用 D.生物的个体发育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图中细胞分裂素的作用都是促进作用,不能体现两重性,A 错误;从 图中可以看出,稀释 250 倍时促进作用比稀释 500 倍时促进作用强,B 错误;从 图中曲线可以看出,细胞分裂素具有促进子房发育的作用,C 正确;图中只涉及 了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并不能得出生物的个体发育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 错误。 13. 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 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 A.a 和 b B.b 和 a C.b 和 c D.c 和 b 答案 C 解析 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方式向下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 的生长,所以顶芽应为最适浓度,即 b 点,侧芽为抑制浓度,即为 c 点。 1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适宜浓度生长素处理凤梨,可加快果实成熟 B.用适宜浓度细胞分裂素处理大麦,可抑制细胞分裂 C.用适宜浓度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提高产量 D.用适宜浓度 2,4-D 处理插条,可促进插条生出芽 答案 C 解析 促进果实成熟,一般用乙烯处理,A 错误;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是 促进细胞分裂,B 错误;2,4-D 是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促进插条生根等生理作 用,D 错误。 15.分析下列各图,正确的是( ) A.图甲由于单侧光照的影响,胚芽鞘将向光弯曲生长 B.图乙茎卷须中生长素含量外侧比内侧少,所以外侧生长得快 C.图丙中若固定光源,暗箱及植株整个装置匀速旋转一段时间,幼苗将弯 向小窗 D.图丁中放 M 的胚芽鞘向一侧弯曲,而放 N 的不弯曲 答案 C 解析 图甲中的胚芽鞘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光的刺激,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 分布,所以左侧生长素含量高,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A 错误;图乙茎卷须中生 长素含量外侧比内侧多,所以外侧生长得快,B 错误;图丙中若固定光源,暗箱 及植株整个装置匀速旋转,每次植株都在小窗朝向光源时接受光照,所以一段时 间后幼苗将弯向小窗,C 正确;图丁中的 M 和 N 分别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切 面完全接触,生长素均匀分布,所以放 M 和 N 的胚芽鞘都直立生长,放 M 的胚 芽鞘生长的更快,D 错误。 16.如图为鱼塘中鱼的数量增长曲线,为了使鱼塘的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应 做到适时捕捞。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超过 t4 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K B.超过 t3 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3K/4 C.超过 t2 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K/2 D.超过 t1 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K/4 答案 C 解析 种群数量为 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则超过 t2 时捕捞,使得种群 数量保持在 K/2 时,可获得较大的捕获量,又可使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 使鱼塘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17.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 需 2000 只鸭就能把 4000 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 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图甲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机制 C.图乙 AB 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 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 N0 只, 则 t 天后种群数量为 N0·0.03t D.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化学防治方法 答案 A 解析 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 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A 正确;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数学模 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甲图应该属于数学模型,B 错 误;t 天后蝗虫种群数量为 N0·1.03t 只,C 错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 灾,属于生物防治方法,D 错误。 18.[2015·福建高考]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 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 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 1357 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 B 解析 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 错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 量为 3780+4200=7980(J·m - 2·a - 1),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7980/31920×100%=25%,B 正确;因不知太阳鱼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所以太阳 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无法计算,C 错误;人工鱼塘中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共 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 错误。 19.[2016·天津高考]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 关系。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答案 D 解析 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具有全球性,A 错误;只统 计成虫数量计算出的是成虫的种群密度,B 错误;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不能代表两 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 错误;由于乙捕食甲,因此乙数量的增加使甲种群 数量减少,从而使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减少,D 正确。 20.某些地区大力发展了“稻—萍—鱼”立体农业,对该农业生态系统的叙 述正确的是( ) A.“稻—萍—鱼”体现了系统内群落的水平结构,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B.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生态农业,大幅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 率 C.弃耕后的稻田将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 D.放养鱼的数量与萍的生长量相匹配,依赖于生态系统内生物间特定的营 养关系 答案 D 解析 “稻—萍—鱼”立体养殖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 错误;生态农业 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 效率,B 错误;弃耕后的稻田发生的是次生演替,C 错误。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6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60 分) 21.(12 分)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稳态调节的三种方式,请据图回答问题: (1)调节体温方面:在寒冷环境中,________和________都能促进机体的物 质代谢,促进机体产热,维持体温恒定,表现出协同作用。 (2)在血糖调节方面: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高血糖素 能够升高血糖浓度,二者表现为________作用。 (3)图解中的①②是指由下丘脑分泌的两种促激素释放激素,③④是指相应 的 促 激 素 。 如 果 ① 和 ③ 是 对 应 的 , 则 ③ 只 能 作 用 于 性 腺 的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肾 上 腺 和 胰 岛 可 以 通 过 图 中 的 虚 线 接 受 下 丘 脑 某 些 细 胞 分 泌 的 ________,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 (5)下丘脑一方面可以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通过垂体调节甲状腺 的活动;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分泌________激素,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加强 对水分的重吸收,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6)血糖浓度升高直接刺激[B]________分泌胰岛素属于________的过程;胰 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降低的血糖浓度反过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从而使血糖浓 度和胰岛素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 答案 (1)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素 (2)拮抗 (3)只有性腺细胞上含有接受促性腺激素的受体 (4)神经递质 (5)促甲状腺 激素释放 抗利尿 肾小管和集合管 (6)胰岛 B 细胞 体液调节 负反馈调节 解析 (1)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能促进产热,二者表现 出协同作用。 (2)在血糖调节方面,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表现为拮抗作用。 (3)一种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这是因为激素需要与特定的受体结 合。 (4)题图中虚线表示下丘脑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胰岛和肾上腺,因此下 丘脑某些细胞分泌的物质是神经递质。 (5)下丘脑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另一方 面也可以直接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加强对水分的重吸收。 (6)化学物质(如血糖)通过体液的运送而发挥作用属于体液调节,胰岛素与血 糖通过负反馈调节以维持二者浓度的相对稳定。 22. (10 分)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右图。 (1)图中神经元 a 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 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 该递质与神经元 b 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使神经元 b 兴奋。神经元 b 的神经 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 c 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 M 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若 N 点 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 b 上________(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________和 通透性________,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若手指 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 ________免疫。 答案 (1)电信号(或局部电流,神经冲动) 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2)外负内正 无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3)舒张 增加 非特异性 解析 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发生膜电位的变化,从而产生局部电流(电信 号),局部电流(电信号)可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当兴奋传到神经纤维轴突末端 时,可引起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 隙。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 并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局部皮肤红肿即为局部组织液增多,其主要是由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血 浆蛋白渗出导致的。 23.(10 分)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都有分布,具有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相 关问题: (1)图 1 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图中曲线的来历:材 料培养→用某种溶剂配置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测量、记录→统计、计 算并分析。如果选择小麦,需要将切取的胚芽鞘尖端下的一段用蒸馏水浸泡,其 目的是去除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图中的三条曲线呈现出的生长素调节作 用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A、B、C 三点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 2 表示赤霉素对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的调节关系,图示中 X 表示赤霉 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过程中 ________的活性实现的。 (3)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青少年食用豆芽,豆芽中所含的生长素 ________(填“会”或“不会”)影响其身体的生长发育。 (4) 农 业 上 棉 花 “ 打 顶 ” 有 利 于 增 产 , 依 据 的 原 理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身生长素 两重性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 (2) 抑制 酶 (3)吲哚乙酸 不会 (4)去除顶端优势 解析 (1)由于胚芽鞘尖端能合成生长素,所以要将切取的胚芽鞘尖端下的 一段用蒸馏水浸泡,以去除内源激素对结果的干扰。图 1 中的三条曲线呈现出生 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相同浓度的生 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不同说明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 (2)由图 2 中所示信息可知,赤霉素通过促进色氨酸合成生长素,促进细胞 伸长,进而可确定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抑制作用。激素主要调节细胞的代 谢,因此这种抑制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过程中酶的活性来实现的。 (3)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由于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生长激素与 植物生长素成分不同,前者是蛋白质类物质,后者是吲哚乙酸,所以青少年食用 豆芽,豆芽中所含的生长素不会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 (4)顶端优势指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农业上棉花“打顶” 有利于增产,依据的原理是去除顶端优势。 24.(13 分)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在云南发现海拔 1900 米 以上地区存在大面积的原始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这片原始林,树木高大挺拔, 树干布满苔藓附生植物,乔木上层除壳斗科栲属植物外,还有多种紫树科和木兰 科植物。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分布有多种乔木、灌木和苔藓等植物,这说明了 生物群落具有________。 (2)若该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被火烧后发生演替,其类型属于________。火 灾也造成该地区部分稀有植物的死亡,科学家要估算该地区稀有植物的种群密 度,应采取________。 (3)热带植物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了稳定的食物关系,如:鼠吃灌木种 子,蛇捕食鼠,猫头鹰捕食蛇和鼠。猫头鹰的食物 1/5 来自蛇,若猫头鹰增重 1 kg, 则至少消耗种子________。 (4)研究人员在调查此生态系统时,发现该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着如图所示的 一个食物网,该食物网的生产者是________,丁和辛的关系是________。 (5)此地区植被丰富,有一种稀有树种结浆果,在果实长大成熟过程中颜色 由绿变紫,吸引鸟类采食,利于种子传播,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信息种类中的 ________信息,同时鸟类的活动引发了人们观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________价值。 答案 (1)垂直结构 (2)次生演替 样方法 (3)45 kg (4)甲和戊 捕食和竞争 (5)物理 直接 解析 (1)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说明群落具有 垂直结构。 (2)火烧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3)该生态系统形成 2 条食物链,种子→鼠→蛇→猫头鹰;种子→鼠→猫头 鹰。在种子→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至少需要种子 1×1/5÷20%÷20%÷20% =25(kg);在种子→鼠→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至少需要种子 1×4/5÷20%÷20%= 20(kg),所以至少需种子 25+20=45(kg)。 (4)由食物网可知,生产者为甲和戊,丁和辛既是捕食关系也是竞争关系。 (5)果实的颜色属于物理信息,此时鸟类的观赏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 接价值。 25.(15 分)近段时间我国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健康与生活造成了 很大影响,其中的罪魁祸首要归咎于化石燃料的不良排放,如图为生态系统 “碳”元素的循环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 A、B(B1、B2、B3)、C 共同构成了________。图中食物链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 (2)碳元素通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进入生物群落,②为生物 的________作用,为防止雾霾天气,人们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 (3)成分 C 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图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 600 kJ,则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可 得到能量________kJ。 (6)森林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但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时不能自动恢复, 这一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物群落 A→B1→B2→B3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 大量植树造 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改善化石燃料的品质 (3)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 境中去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6 (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解 析 (1)A 、 B 、 C 三 种 生 物 成 分 共 同 构 成 生 物 群 落 , 食 物 链 为 A→B1→B2→B3。 (2)碳元素通过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 群落,②为生物的呼吸作用;为了减缓温室效应,人们应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化 石燃料的燃烧。 (3)C 为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回 归到无机环境中去。 (4)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 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 600 kJ,则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可得到能 量 600×10%×10%=6(kJ)。 (6)森林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但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时不能自动恢复, 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