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广西桂林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 学年广西桂林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 1.构成人体的各种液体中,能互相渗透转变的是( ) A.血浆和组织液 B.血液和淋巴 C.组织液和淋巴 D.血浆和淋巴 2.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C.人体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 3.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 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水分的多少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 A.神经调节 B.神经一体液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5.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 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6.分别向 20mL 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 NaOH 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 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7.高等动物进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反射 B.反射弧 C.神经冲动 D.兴奋 8.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 )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9.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反射弧由 A、B、C、D、E 组成 B.若从结构①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③处,效应器产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 C.若从结构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①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 D.结构 E 都是传出神经末梢 10.如图示 A,B 两细胞间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1 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B.6 作用于 7 必然导致细胞 B 膜电位出现反转 C.释放入内环境中的 6 不应持续作用于细胞 B D.信号仅能从 A 向 B 方向传递而不会逆向传递 11.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及其发现者是( ) A.促胰液素,沃泰默 B.生长激素,巴甫洛夫 C.甲状腺激素,沃森和克里克 D.促胰液素,斯他林和贝利斯 12.许多淡水鱼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不产卵,如取同种鱼的脑下垂体研碎注入鱼体内,可促 其产卵,这主要是利用垂体中含有的( ) A.性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促性腺激素 D.肾上腺素 13.如图为血糖调节模型,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激素甲的分泌细胞是胰岛 A 细胞 B.激素乙的分泌细胞是胰岛 B 细胞 C.激素乙是胰岛素 D.缺乏激素甲可能患糖尿病 14.人进入寒冷环境时,身体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 A.皮肤血管收缩 B.皮肤的血流量增加 C.汗腺分泌活动减弱 D.代谢活动增强 15.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A.大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16.下列属于人在炎热环境中身体变化的是( ) ①皮肤血管收缩 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⑤代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④⑤ D.②③ 17.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T 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T 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D.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变短 18.图中的 X 代表的细胞是( ) A.效应 T 细胞 B.浆细胞 C.吞噬细胞 D.癌细胞 19.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可产生效应 T 细胞和抗体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浆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 T 细胞吞噬消化 20.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a~d 四种免疫细胞中, 能迅速增殖分化的是( ) A.a B.b C.c D.d 21.将盆栽的芦荟摆放在窗台上,一段时间后,芦荟偏向窗外生长,其原因是( ) A.植物具有向光性 B.植物具有向地性 C.室内外的光照强度不同 D.植物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较高 22.如图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最佳实验组合是( )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④⑥ 23.如图中的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含量相同,请分析胚芽鞘的 a、b、c、d 四个位置 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 ) A.a>b>c B.c>b>d C.b>a>c D.a=b=c 24.不属于对生长素的双重性描述的是( ) A.既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B.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C.既能促进果实成熟,也能抑制果实成熟 D.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5.植物顶端优势现象的原因是( ) A.顶端阳光充足有利于生长 B.顶端蒸腾作用强,水肥多 C.顶端产生生长素多促进生长 D.顶端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抑制侧芽生长 26.芦苇是我国重要的造纸原料,但多数芦苇植株较矮、纤维短,影响产品的质量.如果想 使芦苇植株长高,获得较长纤维,可用某一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生长期的芦苇,这一调节剂 应该是( ) A.乙烯利 B.赤霉素 C.青鲜素 D.脱落酸 2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 A.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B.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C.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D.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28.比较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和人体内的生长激素的特点,错误的是( ) A.在体内的含量都比较少 B.对生命活动都有调节作用 C.都是由专门的内分泌腺分泌的 D.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29.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鱼数量 30.下列关于样方法调查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 A.多次取样,应舍弃数据悬殊的个别样方,取其平均值 B.随机选一个样方,其密度就是整个种群的密度 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 D.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不一致则舍弃 3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 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 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 3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C.在自然状态下,种群增长一般呈“J”型曲线 D.在自然状态下,种群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 33.一个种群在 t 年后的个体数量符合公式 Nt=N0λt,无需符合的条件是( ) A.气候适宜 B.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C.没有敌害 D.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34.当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这时生态因素对该种群没有作用 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稳定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 35.人们通过减少食物来源、饲养家猫、地面硬化等手段对老鼠进行控制,这些手段能够控 制鼠害的原理是( ) A.减少生物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增加天敌可以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B.环境中鼠的容纳量完全是由食物来源量所决定的 C.老鼠种群内部存在“计划生育”现象,自动控制种群数量 D.一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固定不变的 36.下列属于群落的是( ) A.一座水库里的全部鱼 B.一个湖泊中藻类、鱼类、蚌等全部生物 C.一片草原上昆虫和小鸟 D.一棵枯树以及上面的苔藓、真菌等 37.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 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原理是( ) A.寄生 B.竞争 C.捕食 D.共生 38.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39.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 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40.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B.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上,不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 C.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二、简答题(共 40 分,每空 1 分) 41.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 液为 B 液为 ,C 液为 .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这个液体环境被称为 . (2)在下面方框中写出内环境各成分名称: 42.取出枪乌贼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并置于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G 表 示灵敏电流计,a、b 为两个微型电极,阴影部分表示开始发生局部电流的区域.请据图分 析回答下列问题: (1)静息状态时的电位,A 侧为 ,B 侧为 .(均填“正”或“负”) (2)局部电流在膜外由 部位流向 部位,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 的. (4)如果将 a、b 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 c 处给予一个强刺激(如图所示),电 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 (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 (5)神经元间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 是依赖于细胞膜具有特点.接收多巴胺 等传递的信号产生兴奋时突触后膜发生 (信号转变). 43.如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刺激”可由 引起. (2)图中的“激素Ⅱ”和“激素Ⅲ”分别是 和 . (3)图中呈现出的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有 调节和 调节. (4)“激素Ⅰ”的靶器官是 ,“激素Ⅱ”要到靶器官发挥作用需要 的运输. 44.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回答: (1)①表示 ,d 是 细胞,图中④是 免疫,⑤是 免疫. (2)与细胞 f 合成分泌 A 物质有关的细胞器有 . (3)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填字母). (4)HIV 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 (填字母),导致的疾病属于免疫失调疾病类 型中的 . 45.妊娠期糖尿病对母亲和胎儿的巨大危害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其预防、诊断及治疗已 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请分析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是由肝脏合成并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特异性结合 并转运性激素. 材料二: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含量正常而靶器官对其敏感性低于正常的一种状态,这是妊 娠期一种正常的生理性抵抗.此现象随孕周增加而加重,为代偿下降的胰岛素敏感性,其分 泌量也相应增加(用“ ”表示).尽管所有孕妇在妊娠期都有上述调节过程,但少数人却 发生胰岛 B 细胞分泌功能衰竭而使血糖升高,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发生. (1)细胞中合成性激素的细胞器是 ;参与肝细胞合成 SHBG 过程的 RNA 有 . (2)器官甲是 ;“器官甲→胰腺→血糖”过程的调节方式为 . (3)SHBG 的分泌过程中,雌激素与胰岛素表现为 作用. (4)雌激素水平升高使胰岛素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表现为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葡萄 糖的量 (增加、减少),对肝脏中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抑制 (增强、减弱). (5)正常的生理性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胎儿在发育中利用 . 2016-2017 学年广西桂林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 1.构成人体的各种液体中,能互相渗透转变的是( ) A.血浆和组织液 B.血液和淋巴 C.组织液和淋巴 D.血浆和淋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 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 . 【解答】解:A、血浆和组织液之间能相互渗透而转变,A 正确; B、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因此血液不属于体液,B 错误; C、组织液可以转变为淋巴,而淋巴不能转变为组织液,C 错误; D、淋巴能通过淋巴循环转变为血浆,而血浆不能转变为淋巴,D 错误. 故选:A. 2.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C.人体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 系是: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A、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A 正确;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B 正确;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C 错误; D、人体内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D 正确. 故选:C. 3.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 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水分的多少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渗透压: (1)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 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 小.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 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 Na+和 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来源于 Na+和 Cl﹣. (4)在 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解答】解: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A 正确; B、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B 正确; 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 正确;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而不是水分的多少,D 错误. 故选:D.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 A.神经调节 B.神经一体液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 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 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 机制. 故选:D. 5.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 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 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稳态调节不一定都有反射弧的参与,如血液的 pH 维持在 7.35~7.45 之间, 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H2CO3/NaHCO3,A 错误; 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稳定、动态平衡,而不是固定不变的,B 正确; C、人体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主要通过免疫调节,并不是许 多系统参与,C 错误; D、有的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也有的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脊髓和下丘脑,D 错误. 故选:B. 6.分别向 20mL 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 NaOH 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 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血浆 pH 的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缓冲物质指能调节 溶液的 pH 值,使溶液的 pH 值在加入一定量的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时保持恒定或小范围变 化的一种物质.弱酸和与其对应的弱酸盐(或弱碱和与其相对应的弱碱盐)可以形成一对缓 冲对,当溶液中加入少量酸性物质时,缓冲对中的碱性组分与之反应中和,当溶液中加入少 量碱性物质时,缓冲对中的酸性组分与之反应中和. 【解答】解: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故滴加少量酸或碱其 PH 值基本不变,但这种调节能 力是有限的,若滴加了过量的酸或碱,则滴加过量碱是 PH 值会升高,滴加过量酸时 PH 值 会降低. 故选:D. 7.高等动物进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反射 B.反射弧 C.神经冲动 D.兴奋 【考点】反射的过程. 【分析】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 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活动的进行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 弧,反射弧不完整即使有反应也不能称为反射.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故选:A. 8.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 )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本题是对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与受刺激时动作电位的考查,静息时膜内外的电位是 外正内负,受刺激时 Na+通道开放,Na+内流,使膜内的正电荷增加,膜外的正电荷减少, 逐渐变成外负内正. 【解答】解:发现题图可知,④表现为外正内负,是静息电位,①表现为外负内正,是动 作电位,因此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④→①. 故选:D. 9.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反射弧由 A、B、C、D、E 组成 B.若从结构①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③处,效应器产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 C.若从结构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①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 D.结构 E 都是传出神经末梢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析图:A 是感受器,B 是传入神经,C 是神经中枢,D 是传出神经,E 是效应 器,①是传入神经,②是突触,③是传出神经,一个反射弧由 A、B、C、D、E 组成. 2、若从结构①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③处,兴奋能够传到效应器,效应器能够产生 反应. 3、兴奋不能逆突触传递,若从结构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①处,效应器不产生反 应. 4、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 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①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膜内电位由 负转为正,A 正确; B、若从结构①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③处,效应器产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原因 是反射离不开完整的反射弧,B 错误; C、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不能逆突触传递,若从结构③ 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①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C 正确; D、结构 E 都是传出神经末梢,D 正确. 故选:B. 10.如图示 A,B 两细胞间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1 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B.6 作用于 7 必然导致细胞 B 膜电位出现反转 C.释放入内环境中的 6 不应持续作用于细胞 B D.信号仅能从 A 向 B 方向传递而不会逆向传递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据图分析,①轴突、②突触小泡、③突触前膜、④突触间隙、⑤突触后膜、⑥ 神经递质、⑦受体.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神经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因此神经元 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解答】解:A、1 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由兴奋部位传导到未兴奋部 位;故 A 正确. B、神经递质使得突触后膜兴奋或者抑制,并不一定能产生动作电位;故 B 错误. C、神经递质通过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被相应的酶分解失去活性;故 C 正确. D、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 D 正确. 故选 B. 11.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及其发现者是( ) A.促胰液素,沃泰默 B.生长激素,巴甫洛夫 C.甲状腺激素,沃森和克里克 D.促胰液素,斯他林和贝利斯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 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 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 切除.只留下血管,再向小肠注入盐酸,发现仍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但是他对这一结果的 解释是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 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解答】解: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斯他林和贝丽斯发现的,D 正确. 故选:D. 12.许多淡水鱼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不产卵,如取同种鱼的脑下垂体研碎注入鱼体内,可促 其产卵,这主要是利用垂体中含有的( ) A.性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促性腺激素 D.肾上腺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性激素是由性腺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都是由垂体分泌,但 只有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生长和分泌性激素,另外促进生殖细胞生成. 【解答】解:A、性激素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但由卵巢分泌,A 错误; B、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的生长,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B 错 误; C、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的生长和发育,促进性腺合成和分泌性激素,进而 促进产卵,C 正确. D、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具有增加血糖,促进蛋白质分解,促进脂肪氧化等作用,D 错误; 故选:C. 13.如图为血糖调节模型,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激素甲的分泌细胞是胰岛 A 细胞 B.激素乙的分泌细胞是胰岛 B 细胞 C.激素乙是胰岛素 D.缺乏激素甲可能患糖尿病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通过调节降低血糖含量;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通过调节提高血糖含量.胰岛素通过促进血糖的三个去路和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 化成葡萄糖两个来源,使降低血糖含量;胰岛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成葡萄糖两个来源,使提高血糖含量. 【解答】解:A、激素甲是降血糖,故为胰岛素,由胰岛 B 细胞分泌,A 错误; B、激素乙是升血糖,故为胰高血糖素,由胰岛 A 细胞分泌,B 错误; C、激素乙是升血糖,应该为胰高血糖素,C 错误; D、糖尿病是胰岛 B 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激素甲为胰岛素,因此缺乏激素甲 可能患糖尿病,D 正确; 故选:D. 14.人进入寒冷环境时,身体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 A.皮肤血管收缩 B.皮肤的血流量增加 C.汗腺分泌活动减弱 D.代谢活动增强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即肌肉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 上腺素分泌增多,增加产热;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减少散热. 【解答】解:A、寒冷环境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散热下降,A 正确; B、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而皮肤的血流量增加,会使散热量 增多,B 错误; C、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散热量减少,即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C 正 确; D、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所以代谢活动增强,D 正确. 故选:B. 15.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A.大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下丘脑地位和功能: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 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 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大脑皮层是控制人体的中枢神经,属于高级神经中枢,分为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运动中枢 和语言中枢,能够思考、学习、记忆. 【解答】解: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而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故选:B. 16.下列属于人在炎热环境中身体变化的是( ) ①皮肤血管收缩 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⑤代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④⑤ D.②③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 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①寒冷时,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维持体温,①错误; ②皮肤内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增加散热量,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②正确; ③汗腺分泌增加,增加散热量,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③正确; ④汗液的分泌量减少,减少散热量,使得体温升高,④错误; ⑤寒冷环境中,代谢活动加强,产热增加,进而使得体温升高,⑤错误. 故选:D. 17.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T 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T 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D.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变短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分为淋巴 T 细胞和淋巴 B 细胞,T 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分泌淋巴因子、呈递抗原、和接受抗原刺激分化细胞效应 T 细胞和记忆 细胞,效应 T 细胞的功能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淋巴 B 细胞 的功能是接受抗原刺激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 【解答】解:A、T 淋巴细胞的功能之一是释放淋巴因子,促进 B 细胞的增长分化,A 正确; B、T 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B 错误; C、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C 正确; D、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变短,D 正确. 故选:B. 18.图中的 X 代表的细胞是( ) A.效应 T 细胞 B.浆细胞 C.吞噬细胞 D.癌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被病毒入侵的细胞是靶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的是效应 T 细胞,该过程属于细胞 免疫过程,其具体过程如下: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 (2)反应阶段:T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同时 T 细 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 T 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 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答】解:A、效应 T 细胞能与病毒入侵的靶细胞结合,因此 X 应该是效应 T 细胞,A 正确; B、浆细胞能分泌抗体,但不能与靶细胞结合,B 错误; C、吞噬细胞能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但不能与靶细胞结合,C 错误; D、癌细胞是本身就是一种靶细胞,能被效应 T 细胞裂解死亡,D 错误. 故选:A. 19.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可产生效应 T 细胞和抗体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浆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 T 细胞吞噬消化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 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因为抗体 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 【解答】解:A、麻疹病毒减毒形成疫苗,是大分子物质,属于抗原,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可被免疫细胞识别,故 A 错误;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发挥作用,可产生效应 T 细胞和 抗体,故 B 正确;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迅速分化形成浆细胞 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故 C 错误; 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 D 错误. 故选:B. 20.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a~d 四种免疫细胞中, 能迅速增殖分化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解:该图表示体液免疫,图中吞噬细胞吞噬并处理抗原后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T 细胞再将抗原呈递给 B 细胞,当然少数抗原也能直接呈递给 B 细胞;此时 B 细胞 会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 B 细胞,效应 B 细胞可以分泌特异性抗体. 【解答】解:由图可知,a 为 T 细胞,b 为 B 细胞,c 为效应 B 细胞,d 为记忆 B 细胞.当 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分化形成效应 B 细胞. 故选:D. 21.将盆栽的芦荟摆放在窗台上,一段时间后,芦荟偏向窗外生长,其原因是( ) A.植物具有向光性 B.植物具有向地性 C.室内外的光照强度不同 D.植物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较高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植物具有向光性的原因为:由于单侧光的照射,导致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而背 光一侧生长素多,因此背光一侧生长快,从而导致弯向光源生长.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由于外侧具有光照,导致生长素在枝条两侧分布不均,从而使 植物表现弯向光源生长的特点,即植物具有向光性. 故选:A. 22.如图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最佳实验组合是( )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④⑥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本题的实验目的是验证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自变量是接受光刺激的部位 是尖端还是尖端下部. 【解答】解:A、根据实验目的,本试验要验证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①②都没 有光刺激,所以不能证明感光部位,故 A 错误; B、③④两组实验一个有含生长素的生长素,一个有单侧光,两个变量无法说明问题,故 B 错; C、⑤⑥两组实验的自变量是遮光部位,⑤尖端不感光直立生长,⑥尖端感光向光弯曲, 说明感光部位是尖端,故 C 正确; D、④⑥两组实验的结果都是向光弯曲生长,结果一致无法说明原因何种因素,故 D 错 误. 故选 C. 23.如图中的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含量相同,请分析胚芽鞘的 a、b、c、d 四个位置 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 ) A.a>b>c B.c>b>d C.b>a>c D.a=b=c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 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 下端运输.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胚芽鞘尖端的正中央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 母片,生长素无法横向运输,所以 a、b 中生长素量相等. 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 端;因此,在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情况下,尖端生长素横向运输,再向下极性运输,导致胚芽 鞘下的琼脂块生长素分布不均匀,c 多,d 少. 又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含量相同,因此,一段时间后对 a、b、c、d 四个空白琼脂块 中所含生长素量的分析正确的是 c>a=b>d. 故选:B. 24.不属于对生长素的双重性描述的是( ) A.既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B.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C.既能促进果实成熟,也能抑制果实成熟 D.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 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防止果 实、叶片脱落. 【解答】解:A、既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生长,其与生长素浓度有关,属于对生长素 的双重性描述,A 错误; B、低浓度生长素促进发芽,高浓度生长素抑制发芽,属于对生长素的双重性描述,B 错误; C、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能获得无子果实,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不属于对生长素的双重 性描述,C 正确; D、低浓度生长素能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生长素能疏花疏果,属于对生长素的双重性描述, D 错误. 故选:C. 25.植物顶端优势现象的原因是( ) A.顶端阳光充足有利于生长 B.顶端蒸腾作用强,水肥多 C.顶端产生生长素多促进生长 D.顶端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抑制侧芽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 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高,从而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作 用. 【解答】解: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高,从而 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作用. 故选:D. 26.芦苇是我国重要的造纸原料,但多数芦苇植株较矮、纤维短,影响产品的质量.如果想 使芦苇植株长高,获得较长纤维,可用某一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生长期的芦苇,这一调节剂 应该是( ) A.乙烯利 B.赤霉素 C.青鲜素 D.脱落酸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乙烯利能促进植物成熟;赤霉素能促进细胞分裂、植物生长等特征;“青鲜素“无这 种激素;脱落酸能促进植物脱落. 【解答】解: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 发育.因此在农业产生中,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就能使芦苇的纤维 长度增加. 故选:B. 2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 A.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B.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C.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D.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 的发育;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主要作用 是促进果实成熟;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的转化为葡萄糖,从而 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答】解:A、脱落酸能够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A 错误; B、赤霉素能够解除种子休眠,促进茎的伸长,B 错误; C、乙烯利是乙烯类似物,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C 正确; D、用秋水仙素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D 错误. 故选:C. 28.比较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和人体内的生长激素的特点,错误的是( ) A.在体内的含量都比较少 B.对生命活动都有调节作用 C.都是由专门的内分泌腺分泌的 D.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生长素是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产生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 生长激素是动物体内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激素,产生部位为:垂体;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解答】解:A、激素在生物体的含量都比较少,A 正确; B、它们对生命活动都有调节作用,B 正确; C、动物激素有特定的内分泌腺产生,而植物激素由一定的部位分泌,无内分泌腺,C 错误; D、激素都是有活细胞产生的,D 正确. 故选:C. 29.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鱼数量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 现基因交流.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个体的数量,是种群结构最基本的参 数.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种群密度越高. 【解答】解:A、杂草不是一个物种,A 错误;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可以成为种群密度,B 正确; C、一片森林中的乔木不是一个物种,C 错误; D、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鱼也不是一个物种,D 错误. 故选:B. 30.下列关于样方法调查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 A.多次取样,应舍弃数据悬殊的个别样方,取其平均值 B.随机选一个样方,其密度就是整个种群的密度 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 D.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不一致则舍弃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 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 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解答】解:A、多次取样,舍弃数据悬殊的个别样方,取其平均值,这样就更加接近真实 值,A 正确; B、样方数量不应太少,B 错误; C、取样方计算时,应随机取样,C 错误; D、通过样方法获得的实验数据不是真实值,不同的同学得到的数据有一定的误差,但不用 舍弃,D 错误. 故选:A. 3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 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 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 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A 错误; B、种群数量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B 错误; 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 正确; 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害 虫的种群密度,D 错误. 故选:C. 3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C.在自然状态下,种群增长一般呈“J”型曲线 D.在自然状态下,种群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 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 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 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解答】解: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A 正确;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B 正确; CD、在理想状态下,种群增长一般呈“J”型曲线;在自然状态下,种群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 C 错误;D 正确. 故选:C. 33.一个种群在 t 年后的个体数量符合公式 Nt=N0λt,无需符合的条件是( ) A.气候适宜 B.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C.没有敌害 D.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种群的 J 型增长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如果第一年的数量是第二年的 λ 倍,则 t 年后的种群数 量为 Nt=N0λt. 【解答】解:一个种群在 t 年后的个体数量符合公式 Nt=N0λt,说明符合 J 型增长曲线模型, 前提条件是气候适宜、食物和空间充裕、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J 型增长曲线的出生率不等 于死亡率. 故选:B. 34.当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这时生态因素对该种群没有作用 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稳定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 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 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为 K 值. 【解答】解:A、当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生态因素对该种群有作用,可使 K 值发生改变,A 错误; B、当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 0,B 正确 C、食物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之一,C 错误; D、当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而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使 K 值发生变化,所以出生率仍有可能 会超过死亡率,D 错误. 故选:B. 35.人们通过减少食物来源、饲养家猫、地面硬化等手段对老鼠进行控制,这些手段能够控 制鼠害的原理是( ) A.减少生物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增加天敌可以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B.环境中鼠的容纳量完全是由食物来源量所决定的 C.老鼠种群内部存在“计划生育”现象,自动控制种群数量 D.一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固定不变的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一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不 是固定不变的,当环境条件改善时环境容纳量会增大,减少生物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增加 天敌可以降低环境容纳量. 【解答】解:A、减少生物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增加天敌可以降低环境容纳量,A 正确; B、环境中鼠的容纳量是由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量所决定的,B 错误; C、老鼠种群不能自动控制种群数量,C 错误; D、一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环境条件改善时环境容纳量会增大,D 错 误. 故选:A. 36.下列属于群落的是( ) A.一座水库里的全部鱼 B.一个湖泊中藻类、鱼类、蚌等全部生物 C.一片草原上昆虫和小鸟 D.一棵枯树以及上面的苔藓、真菌等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生物圈.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物圈是最大的结构层次. ①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 ③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④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⑤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⑥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⑦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⑧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⑨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解答】解:A、一座水库里的全部鱼不能代表水库中所有的生物,A 错误; B、一个湖泊中藻类、鱼类、蚌等全部生物属于群落,B 正确; C、一片草原上昆虫和小鸟不能代表草原上所有的生物,C 错误; D、一棵枯树以及上面的苔藓、真菌等属于生态系统,D 错误. 故选:B. 37.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 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原理是( ) A.寄生 B.竞争 C.捕食 D.共生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 生、竞争和捕食等. (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 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 间关系. (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 关系. (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 【解答】解:A、两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相似的真菌之间不会是寄生关系,A 错误; B、引入的另外一种真菌与原真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相似,因此两者最有可能是竞争关 系,B 正确; C、两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相似的真菌之间不会是捕食关系,C 错误; D、两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相似的真菌之间不会是互利共生关系,D 错误. 故选:B. 38.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 总和. 2、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 响). 3、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 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4、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是群落的丰富度,还有群落中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 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解答】解: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A 正确; B、森林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 错误; C、森林群落中具有多种种间关系,不同生物可形成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C 正确;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呼吸作用利用,D 正确. 故选:B. 39.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 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优势群落代替另一个优势群落的演变现象,称 为群落演替.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如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和次生演替(如火灾过后 的森林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大火使森林大面积的烧毁,破坏了原来的群落,导致原来的物种消失了,在以 后的时间依次出现一些新的物种(杂草地→阔叶林→针叶林),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 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该过程称为群落演替. 故选:C. 40.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B.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上,不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 C.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 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 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 林、弃耕的农田.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答】解: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A 正确; B、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上,也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 错误; C、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C 正确;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D 正确. 故选:B. 二、简答题(共 40 分,每空 1 分) 41.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 液为 组织液 B 液为 血浆 ,C 液为 淋巴 .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 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被称为 内环境 . (2)在下面方框中写出内环境各成分名称: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据图可知,A 液为组织细胞间的液体,故为组织液,B 液为毛细血管内的液体,故 为血浆,C 为毛细淋巴管内的液体,故为淋巴;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均为细胞外液,它们三 者共同构成了内环境.判断三者之间关系的依据为:血浆和组织液间为双箭头,淋巴为单箭 头,且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 【解答】解:(1)A 液为组织细胞间的液体,故为组织液,B 液为毛细血管内的液体,故 为血浆,C 为毛细淋巴管内的液体,故为淋巴;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均为细胞外液,它们三 者共同构成了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被称为内环境.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形成组织液,组织液渗回毛细 血管形成血浆,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但淋巴不能渗回组织液,只能通过淋巴循 环回到血浆,故血浆和组织液间为双箭头,淋巴为单箭头,且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 故答案为: (1)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 (2) . 42.取出枪乌贼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并置于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G 表 示灵敏电流计,a、b 为两个微型电极,阴影部分表示开始发生局部电流的区域.请据图分 析回答下列问题: (1)静息状态时的电位,A 侧为 正 ,B 侧为 负 .(均填“正”或“负”) (2)局部电流在膜外由 未兴奋 部位流向 兴奋 部位,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 双向 的. (4)如果将 a、b 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 c 处给予一个强刺激(如图所示),电 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 相反 (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 (5)神经元间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 神经递质 是依赖于细胞膜具有特点.接 收多巴胺等传递的信号产生兴奋时突触后膜发生 化学信号→电信号 (信号转变).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 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 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 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 形式单向传递.据此答题. 【解答】解:(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因此形成内 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即 A 侧为正,B 侧为负. (2)兴奋部位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未兴奋部位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电荷由正电荷移向负电 荷,所以局部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由 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4)在 c 处给予强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神经纤维以局部电流形式向两侧传导;由于兴 奋先传到 b 处,后传到 a 处,所以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当 b 处电极置于 d 处膜外时,c 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向两侧传导,兴奋先传到 d 处后传到 a 处,所以电流计 指针仍然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5)神经元间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是依赖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特点.接 收多巴胺等传递的信号产生兴奋时突触后膜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 故答案为: (1)正 负 (2)未兴奋 兴奋 (3)双向 (4)相反 (5)神经递质 流动性 化学信号→电信号 43.如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刺激”可由 寒冷 引起. (2)图中的“激素Ⅱ”和“激素Ⅲ”分别是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和 促甲状腺激素 . (3)图中呈现出的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有 反馈 调节和 分级 调节. (4)“激素Ⅰ”的靶器官是 垂体 ,“激素Ⅱ”要到靶器官发挥作用需要 体液 的运输.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 激素(TSH),TSH 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 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 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解答】解:(1)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因素可以是寒冷、紧张、激动等. (2)根据试题分析图中的“激素Ⅱ”和“激素Ⅲ”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3)图中的“(+)”和“(﹣)”分别表示促进和抑制,体现反馈调节.又因为由下丘脑、垂 体、甲状腺进行分级调节. (4)“激素Ⅰ”的靶器官是垂体,“激素Ⅱ”要到靶器官发挥作用需要体液运输. 故答案为: (1)寒冷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3)反馈 分级 (4)垂体 体液 44.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回答: (1)①表示 吞噬细胞呈递抗原给 T 细胞 ,d 是 效应 T 细胞 细胞,图中④是 细 胞 免疫,⑤是 体液 免疫. (2)与细胞 f 合成分泌 A 物质有关的细胞器有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 体 . (3)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a、b、c、d、e、g (填字母). (4)HIV 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 b (填字母),导致的疾病属于免疫失调疾病 类型中的 免疫缺陷病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图中细胞a 是吞噬细胞、 细胞 b 是 T 细胞、细胞 c 是 B 细胞、细胞 d 是效应 T 细胞、细胞 e 是记忆 T 细胞、细胞 f 是效应 B 细胞(浆细胞)、细胞 g 是记忆 B 细胞;③表示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 细胞裂解死亡,同时释放淋巴因子增强细胞免疫;④是细胞免疫;⑤是体液免疫;A 是抗 体. 【解答】解:(1)据图分析,①表示吞噬细胞呈递抗原给 T 细胞,细胞 d 是效应 T 细胞, 图中③表示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所以④表示细胞免疫,⑤是 通过 A 抗体发挥作用,所以⑤是体液免疫. (2)图中细胞 f 是效应 B 细胞,产生的 A 物质是抗体其化学本质是分泌蛋白,参与分泌蛋 白合成与分泌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 (3)图中除浆细胞 f 外的细胞都可以识别抗原,即 a、b、c、d、e、g. (4)HIV 侵染人体后主要攻击 b 细胞即 T 细胞,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缺失,引起免疫缺陷 病. 故答案为: (1)吞噬细胞呈递抗原给 T 细胞 效应 T 细胞 细胞 体液 (2)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3)a、b、c、d、e、g (4)b 免疫缺陷病 45.妊娠期糖尿病对母亲和胎儿的巨大危害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其预防、诊断及治疗已 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请分析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是由肝脏合成并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特异性结合 并转运性激素. 材料二: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含量正常而靶器官对其敏感性低于正常的一种状态,这是妊 娠期一种正常的生理性抵抗.此现象随孕周增加而加重,为代偿下降的胰岛素敏感性,其分 泌量也相应增加(用“ ”表示).尽管所有孕妇在妊娠期都有上述调节过程,但少数人却 发生胰岛 B 细胞分泌功能衰竭而使血糖升高,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发生. (1)细胞中合成性激素的细胞器是 内质网 ;参与肝细胞合成 SHBG 过程的 RNA 有 mRNA、tRNA、rRNA . (2)器官甲是 下丘脑 ;“器官甲→胰腺→血糖”过程的调节方式为 神经调节,体液调 节 . (3)SHBG 的分泌过程中,雌激素与胰岛素表现为 拮抗 作用. (4)雌激素水平升高使胰岛素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表现为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葡萄 糖的量 减少 (增加、减少),对肝脏中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抑制 减弱 (增强、减 弱). (5)正常的生理性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胎儿在发育中利用 葡萄糖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据图可知,器官甲是下丘脑,器官乙是卵巢,因此下丘脑通过胰腺调节血糖平 衡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2、据图可知,雌激素能抑制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使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的葡萄糖含量 减少,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能力减弱. 【解答】解:(1)性激素是脂质,其合成与内质网有关;根据题干可知,SHBG 是一种蛋 白质,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三种 RNA 都发挥作用,mRNA 作为翻译的模板,tRNA 能 识别并转移氨基酸,rRNA 和蛋白质组成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2)据图可知,器官甲是下丘脑;下丘脑通过胰腺调节血糖平衡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 节. (3)据图可知,雌激素能促进 SHBG 合成,而胰岛素能抑制 SHBG 合成,因此二者之间的 关系是拮抗. (4)据图可知,雌激素能抑制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使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的葡萄糖含 量减少,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能力减弱. (5)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正常的生理性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降血糖的功能减弱,导致血糖 葡萄糖的含量较多,从而使胎儿获得更多的葡萄糖. 故答案为: (1)内质网; mRNA、tRNA、rRNA (2)下丘脑;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3)拮抗 (4)减少 减弱 (5)葡萄糖(血糖) 2016 年 12 月 12 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