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福建省厦门六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福建省厦门六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六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共40题,50分.1-30题,每题1分;30-40题,每题2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A.细胞 B.个体 C.种群 D.生态系统 ‎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能够产生生物进化原材料的是(  )‎ A.生存斗争 B.有性生殖 C.自然选择 D.突变和基因重组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现存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生在生物体内的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B.两个种群间的地理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C.物种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D.生殖隔离形成后的种群之间不能进行交配 ‎5.按照现代进化理论,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可以表述为(  )‎ A.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B.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C.突变、自然选择、隔离 D.突变和基因重组、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6.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8%,aa的个体占4%,则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为(  )‎ A.18%,82% B.36%,64% C.57%,43% D.92%,8%‎ ‎7.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  )‎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自然选择 C.共同进化 D.地理隔离 ‎8.有关体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体液是人体的液体,都存在于细胞内 B.体液即血液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D.体液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9.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完成受精 B.牛奶喝进胃中 C.注射胰岛素 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 ‎10.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共同的内环境是(  )‎ A.血浆和组织液 B.血浆和淋巴 C.组织液和淋巴 D.血浆 ‎11.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2.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 A.轴突→树突→细胞体 B.轴突→细胞体→树突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 ‎13.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进入下一个神经元,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14.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A.刺激强度的大小 B.感受器的兴奋性 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D.效应器的兴奋性 ‎15.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则(  )‎ A.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C.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反射活动 D.③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6.在哺乳动物调节体温方面,皮肤作为(  )‎ A.感受器 B.效应器 C.感受器和效应器 D.协调中枢 ‎17.下列关于酶及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酶与激素在生物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作用特点都是微量、高效、促进 B.生物体中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生物体中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D.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18.把成熟公狗的甲状腺切除,从第三周开始,每天注射激素A,测定激素A和激素B在血液中的浓度变化,如 图,据图判断A、B两种激素分别是(  )‎ A.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D.甲状腺激素和生长素 ‎19.皮肤、肠黏膜组织发生炎症时,产生和释放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大,血浆则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组织胺对血管的调节方式为(  )‎ A.激素调节 B.体液调节 C.高级神经中枢调节 D.低级神经中枢调节 ‎20.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 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 d、刺激 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 c 和结构 b 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1.摘除大白鼠的胰腺,将胰腺的一部分再植入大白鼠的皮下,该动物未出现糖尿病的症状;一段时间后,将皮下的移植物(胰腺组织)除去,该大白鼠立即出现血糖浓度升高并出现了糖尿病症状;随后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该大白鼠血糖水平恢复正常,且糖尿病症状消失.该实验不能说明(  )‎ A.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 B.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 C.胰岛素的产生与胰腺有关 D.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 ‎22.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23.对如图细胞I、Ⅱ和物质E、F的关系分析合理的是(  )‎ A.细胞Ⅰ:下丘脑细胞,细胞Ⅱ:垂体细胞,物质E:促甲状腺激素,物质F:受体 B.细胞Ⅰ:记忆细胞,细胞Ⅱ:效应T细胞,物质E:抗体,物质F:抗原 C.细胞Ⅰ:甲状腺细胞,细胞Ⅱ:垂体细胞,物质E:甲状腺激素,物质F:受体 D.细胞Ⅰ:传出神经元,细胞Ⅱ:传入神经元,物质E:神经递质,物质F:受体 ‎24.如图是胰岛素的作用示意图,据此推测错误的是(  )‎ A.此图说明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 B.葡萄糖通过协助(易化)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 C.图中靶细胞是肝细胞,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作用于肝脏细胞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 D.若人体免疫反应过度造成图中受体损伤而引起信息传递中断,人会患自身免疫病 ‎25.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发应 ‎26.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 A.体温调节 B.血液pH的调节 C.内分泌的调节 D.水平衡的调节 ‎27.如图所示是高等动物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寒冷的环境中,激素③的分泌增加,与大脑皮层无关 B.切除垂体后,①的分泌会增加,③的分泌会立即停止 C.切除甲状腺后,①和②的分泌会增加,但不促进代谢 D.给动物注射③,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会增加 ‎28.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特异性免疫,抗原 ‎29.医生给一位肾功能衰竭的病人移植了一个健康的肾脏,尽管医生的手术做得很成功,但是几周以后,这个移植的肾脏仍然坏死了,这是人体免疫反应造成的,在这个免疫反应中,移植的肾属于(  )‎ A.病原体 B.吞噬体 C.抗原 D.抗体 ‎30.研究生长激素促进幼小动物生长常用的方法是(  )‎ A.饲喂法 B.注射法 C.阉割,移植法 D.以上三项均可用 ‎31.以下免疫过程包含非特异性的是(  )‎ 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 C.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 D.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 ‎32.毛细血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其存在的内环境是(  )‎ A.细胞外液和血浆 B.细胞外液和组织液 C.组织液和淋巴 D.血浆和组织液 ‎33.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B.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就是指艾滋病 C.HIV主要由DNA、RNA 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 D.HIV在离开人体后还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 ‎34.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茎杆伸长,两者促进植物生长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请据图中信息和相关知识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赤霉素和生长素都是植物细胞内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B.赤霉素促进茎杆伸长是通过提高生长素的含量而实现的 C.图中赤霉素对①过程是促进,而对②过程是抑制 D.赤霉素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表现为拮抗作用 ‎35.在下列关于机体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增加 C.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36.如图是有关人体免疫过程的示意图,有关该图的各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图示过程的发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有利 ‎②注射抗生素治疗疾病属于图中“④”过程 ‎③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根本原因是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的物质A吸附到某些细胞表面 ‎④细胞a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⑤其中“①”和“⑤”过程的发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⑥“②”过程的完成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A.①④⑤ B.①④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④⑤‎ ‎37.如图所示,如果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A点(为10﹣10mol•L﹣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C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所以根不再生长 B.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根细胞的生长,C点则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C.a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最适宜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b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 D.在太空中(重力为0),根的生长状况将不同于上图的生长状况,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也不适用于根的生长 ‎38.水平放置的幼苗,经过一段时间根向下弯曲生长,其原因是(  )‎ ‎①重力作用,背离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 ②光线作用,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 ‎③根对生长素反应敏感 ④根对生长素反应不敏感.‎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9.在农业生产上,通过移植能促进植物侧根的生长,这是因为移植过程中能(  )‎ A.促进侧根生长素的产生 B.抑制侧根生长素的产生 C.破坏了根的顶端优势 D.生长素可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40.如图所示,如果茎a侧生长素浓度在B点所示浓度.下列对茎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哪项较为准确(  )‎ A.在OA段范围内 B.在BC段范围内 C.在BD段范围内 D.在BA段范围内 ‎ ‎ 二、非选择题(共5题,每空2分,共50分)‎ ‎41.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科学家研究发现在19世纪时,曼彻斯特地区SS基因型个体占4%,ss基因型个体占94%,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煤烟污染了环境,s的基因频率降低,S的基因频率提高.请回答:‎ ‎(1)19世纪时,桦尺蠖种群中和S和s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2)煤烟污染后桦尺蠖种群中s的基因频率降低的原因是  .‎ ‎(3)上述调查研究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  ,但基因频率的改变是  ,由此说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  决定的.‎ ‎42.如图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当人体受到刺激时,兴奋只能由A传到B,而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 ‎(2)如果人体内激素(d)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分泌的(e)  (填写激素名称)和垂体分泌的(f)就 会减少.在该调节中能引起下丘脑细胞兴奋的信号是  、  .接受信号的物质基础是  .‎ ‎(3)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  .‎ ‎(4)激素通常只作用于特定的器官和细胞,原因是  .‎ ‎43.妊娠期糖尿病(简称GDM)是一种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糖代谢异常妊娠并发症,孕妇GDM后血糖调节能力下降,对胎儿发育和自身健康带来多种负面影响.以下是某位孕妇的GDM筛检报告,请你完善.‎ ‎(一)目的、对象 目的:GDM筛检.受检者:姓名×××,妊娠25周.‎ ‎(二)筛检方法:‎ 受检者禁食12小时后,抽取其静脉血(血样品号:0h),然后在5分钟内口服完400mL葡萄糖水(含75g葡萄糖),开始服糖后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抽取其静脉血(血样品号分别为1h、2h和3h)测定所采集各血样品中的血糖浓度.‎ 判定方法:4个样品中有3个血糖浓度大于或等于参考值即可判定为患GDM.‎ ‎(三)结果与分析:检测报告如表:‎ 姓名:XXX 性别:女 测定日期:XX年XX月XX日 样品 测定值(g/L)‎ 参考值(g/L)‎ ‎0h ‎1.08‎ ‎1.05‎ ‎1h ‎2.30‎ ‎1.90‎ ‎2h ‎1.85‎ ‎1.65‎ ‎3h ‎1.48‎ ‎1.45‎ 由此可判定该孕妇  .‎ ‎(四)讨论 ‎(1)若GDM患者想了解病因是否为自身胰岛分泌功能异常,则需要测定血液中的  和  的浓度.‎ ‎(2)相当一部分GDM患者在产后会康复.康复后她们体内血糖水平偏高时的血糖调节过程.当血糖水平升高时,  细胞分泌  增加,同时  细胞分泌  减少,从而使血糖降至正常水平.‎ ‎44.如图为人体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综合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 ‎(1)当抗原侵入人体内,某些抗原会侵入  ,也有一些抗原存在于  ,因而分别产生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 ‎(2)图中的A表示的物质是  ,其作用是  .‎ ‎(3)人类可怕的艾滋病,主要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侵入人体的  ,使之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大部分特异性免疫功能,使各种传染病乘虚而入的疾病,它是一种  病.‎ ‎ ‎ ‎2016-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六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40题,50分.1-30题,每题1分;30-40题,每题2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A.细胞 B.个体 C.种群 D.生态系统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解答】解: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故选:C.‎ ‎ ‎ ‎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能够产生生物进化原材料的是(  )‎ A.生存斗争 B.有性生殖 C.自然选择 D.突变和基因重组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生存斗争不能产生生物进化原材料,A错误;‎ B、有性生殖可以加速生物的进化,B错误;‎ C、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D正确.‎ 故选:D.‎ ‎ ‎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现存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 解: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即生存竞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这就是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而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因此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遗传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因此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遗传现象原因.‎ 故选:D.‎ ‎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生在生物体内的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B.两个种群间的地理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C.物种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D.生殖隔离形成后的种群之间不能进行交配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A正确;‎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错误;‎ C、有的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形成,C错误;‎ D、有的不同的物种之间可以进行交配,但产生的后代没有生殖能力,D错误.‎ 故选:A.‎ ‎ ‎ ‎5.按照现代进化理论,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可以表述为(  )‎ A.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B.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C.突变、自然选择、隔离 D.突变和基因重组、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本题是对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的考查,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物种的形成过程: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基因库的差别(地理隔离也会导致基因库的差别)生殖隔离物种的形成.由此可见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故选:A.‎ ‎ ‎ ‎6.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8%,aa的个体占4%,则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为(  )‎ A.18%,82% B.36%,64% C.57%,43% D.92%,8%‎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本题是对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在一个种群中,已知不同基因型的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AA=18%,Aa=78%,aa=4%,则A的基因频率是:A=18%+78%×=57%,a的基因频率是:a=4%+78%×=43%.‎ 故选:C.‎ ‎ ‎ ‎7.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  )‎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自然选择 C.共同进化 D.地理隔离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生物多样性体现在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要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形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故选:C.‎ ‎ ‎ ‎8.有关体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体液是人体的液体,都存在于细胞内 B.体液即血液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D.体液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外液又叫做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解答】解:A、体液是人体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A错误;‎ B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B错误,C正确;‎ D、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D错误.‎ 故选:C.‎ ‎ ‎ ‎9.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完成受精 B.牛奶喝进胃中 C.注射胰岛素 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的考查,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凡是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的物质都是能进入内环境的物质.‎ ‎【解答】解: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不能看作进入内环境,A错误;‎ B、牛奶经食道进入胃中,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不能看作进入内环境,B错误;‎ C、注射胰岛素,是把胰岛素注射到组织液中,组织液是内环境的组成,可以看作进入内环境,C正确;‎ 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 ‎ ‎10.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共同的内环境是(  )‎ A.血浆和组织液 B.血浆和淋巴 C.组织液和淋巴 D.血浆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的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据此答题.‎ ‎【解答】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属于血细胞,存在于血液中,故其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血浆.‎ 故选:D.‎ ‎ ‎ ‎11.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故选:D.‎ ‎ ‎ ‎12.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 A.轴突→树突→细胞体 B.轴突→细胞体→树突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速度较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在同一神经元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能由树突→细胞体→轴突;在不同神经元之间,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能由轴突→树突→细胞体或由轴突→细胞体→树突.‎ ‎【解答】解:AB、在不同神经细胞之间,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细胞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能由轴突→树突→细胞体或由轴突→细胞体→树突,AB正确;‎ C、在同一神经元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能由树突→细胞体,再由细胞体→轴突,C正确;‎ D、在不同神经元之间,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神经冲动的传导不能由树突→轴突,D错误.‎ 故选:D.‎ ‎ ‎ ‎13.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进入下一个神经元,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解答】解: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A正确;‎ B、静息状态为外正内负的电位,所以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但不是零电位,B错误;‎ C、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神经递质进入下一个神经元,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A.‎ ‎ ‎ ‎14.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A.刺激强度的大小 B.感受器的兴奋性 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D.效应器的兴奋性 ‎【考点】反射的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突触在传递兴奋的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在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需要的时间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时间长,所以突触越多,需要的时间越长.‎ ‎【解答】解: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故选:C.‎ ‎ ‎ ‎15.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则(  )‎ A.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C.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反射活动 D.③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效应器,②是传出神经纤维,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入神经,⑤是感受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解答】解:A、②和④是神经纤维,所以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A正确;‎ B、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①→②→③→④→⑤,而不是⑤→④→③→②→①,B错误;‎ C、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⑤产生活动,但不属于反射,因为反射是发生在完整反射弧上的活动,C错误;‎ D、③是脊髓,属于低级神经中枢,而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在大脑,D错误.‎ 故选A.‎ ‎ ‎ ‎16.在哺乳动物调节体温方面,皮肤作为(  )‎ A.感受器 B.效应器 C.感受器和效应器 D.协调中枢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感受器主要是指传入神经的树突末梢,主要分布于皮肤和内脏器官的表面.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解答】解:皮肤里有感觉神经末梢,为感受器,皮肤中有汗腺,毛细血管,他们在体温调节中为效应器.‎ 故选:C.‎ ‎ ‎ ‎17.下列关于酶及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酶与激素在生物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作用特点都是微量、高效、促进 B.生物体中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生物体中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D.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考点】酶的特性;酶的概念;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酶和激素:①从来源上看,酶和激素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②从物质结构上看,酶主要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激素的种类很多,有的是蛋白质类激素,如胰岛素,有的是固醇类,如性激素;③从功能上看,酶是生物催化剂,激素对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 ‎2、酶和激素在生物体内含量都很少,都是微量和高效能的物质.‎ ‎【解答】解:A、酶和激素均是微量和高效的物质,酶是生物催化剂,对生物体内的代谢起催化作用,而激素是对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A错误;‎ B、产生酶是活细胞的特征,所有活细胞都能产生酶,而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活细胞产生的,生物体中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B错误;‎ C、产生酶是活细胞的特征,所有活细胞都能产生酶,而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活细胞产生的,生物体中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C错误;‎ D、激素产生后,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的器官或细胞,D正确.‎ 故选:D.‎ ‎ ‎ ‎18.把成熟公狗的甲状腺切除,从第三周开始,每天注射激素A,测定激素A和激素B在血液中的浓度变化,如 图,据图判断A、B两种激素分别是(  )‎ A.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D.甲状腺激素和生长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是对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考查,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的变量和对变量进行科学控制、根据实验的类型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的综合性考查,回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内容,结合题图信息解);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实验的目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对实验步骤进行评价和完善和设计表格.‎ ‎【解答】解:据图示变化可知,激素A是甲状腺激素素;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实验结果显示,激素A对激素B的合成分泌过程具有抑制作用.‎ 故选:A.‎ ‎ ‎ ‎19.皮肤、肠黏膜组织发生炎症时,产生和释放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大,血浆则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组织胺对血管的调节方式为(  )‎ A.激素调节 B.体液调节 C.高级神经中枢调节 D.低级神经中枢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组织胺是发生炎症的组织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所以调节方式是体液调节.‎ 故选:B.‎ ‎ ‎ ‎20.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 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 d、刺激 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 c 和结构 b 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图中a是效应器,b是传出神经,c是突触,d是传入神经,e是感受器,Ⅰ是突触前膜,Ⅱ是突触后膜.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由于突触结构的存在,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A正确;‎ B、图中d是传入神经,b是传出神经,切断 d、刺激 b,可以引起效应器收缩,但不是反射,B错误;‎ C、c是突触结构,兴奋经过突触时存在突触延搁,所以在结构 c 和结构 b 的传导速度不相同,C错误;‎ D、图中Ⅱ是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故选:A.‎ ‎ ‎ ‎21.摘除大白鼠的胰腺,将胰腺的一部分再植入大白鼠的皮下,该动物未出现糖尿病的症状;一段时间后,将皮下的移植物(胰腺组织)除去,该大白鼠立即出现血糖浓度升高并出现了糖尿病症状;随后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该大白鼠血糖水平恢复正常,且糖尿病症状消失.该实验不能说明(  )‎ A.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 B.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 C.胰岛素的产生与胰腺有关 D.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分泌异常时的症状是:胰岛素分泌过多易患低血糖,分泌过少易患糖尿病.所以摘除小白鼠的胰腺,将胰腺的一部分再植入小白鼠的皮下,该小白鼠未出现糖尿病的症状,说明胰岛素的产生与胰腺有关;一段时间过后,将皮下的移植物除去,该小白鼠血糖浓度立即升高并出现了糖尿病的症状,说明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随后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该小白鼠血糖水平恢复正常,且糖尿病症状消失,说明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因为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和加速血糖分解两个作用,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将皮下的移植物除去,该小白鼠血糖浓度立即升高并出现了糖尿病的症状,说明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A不符合题意;‎ B、胰岛素的本质在此不能说明,B符合题意;‎ C、摘除小白鼠的胰腺,将胰腺的一部分再植入小白鼠的皮下,该小白鼠未出现糖尿病的症状,说明胰岛素的产生与胰腺有关,C不符合题意;‎ D、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该小白鼠血糖水平恢复正常,且糖尿病症状消失,说明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 ‎22.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该调节过程既有“内脏神经”的神经调节,又有“肾上腺素”的激素调节;作用是“使心率加快”,靶器官是心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和靶器官.‎ ‎【解答】解:A、根据题意“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可以看出,该激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是靶器官,故A正确;‎ B、根据题意“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故B正确;‎ C、肾上腺素是通过体液运输到心脏的,故C错误;‎ D、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故D正确.‎ 故选:C.‎ ‎ ‎ ‎23.对如图细胞I、Ⅱ和物质E、F的关系分析合理的是(  )‎ A.细胞Ⅰ:下丘脑细胞,细胞Ⅱ:垂体细胞,物质E:促甲状腺激素,物质F:受体 B.细胞Ⅰ:记忆细胞,细胞Ⅱ:效应T细胞,物质E:抗体,物质F:抗原 C.细胞Ⅰ:甲状腺细胞,细胞Ⅱ:垂体细胞,物质E:甲状腺激素,物质F:受体 D.细胞Ⅰ:传出神经元,细胞Ⅱ:传入神经元,物质E:神经递质,物质F:受体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是细胞产生的信息分子与信息分子作用的靶细胞,分析题图可知,细胞Ⅰ产生信息分子E,E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F.‎ ‎【解答】解:A、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上的受体,A错误;‎ B、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B错误;‎ 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作用于垂体细胞上的受体,C正确;‎ D、传入神经元可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上的受体,D错误.‎ 故选:C.‎ ‎ ‎ ‎24.如图是胰岛素的作用示意图,据此推测错误的是(  )‎ A.此图说明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 B.葡萄糖通过协助(易化)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 C.图中靶细胞是肝细胞,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作用于肝脏细胞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 D.若人体免疫反应过度造成图中受体损伤而引起信息传递中断,人会患自身免疫病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胰岛X细胞分泌胰岛素,运输方式是胞吞,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上的受体,促进葡萄糖摄取、利用和存储葡萄糖,实现血糖浓度下降.‎ ‎【解答】解:A、根据胰岛素作用示意图,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和靶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结合,体现信息交流作用,A正确;‎ B、葡萄糖进入靶细胞,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协助,但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B正确;‎ C、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使肝细胞中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C错误;‎ D、如果免疫系统攻击自身靶细胞受体,将会患自身免疫病,D正确.‎ 故选:C.‎ ‎ ‎ ‎25.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发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症,其中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而免疫缺陷症是自身免疫能力不足引起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解答】解:A、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不是由病原体引起的,没有传染性,A错误;‎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B错误;‎ C、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C正确;‎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属于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D错误.‎ 故选:C.‎ ‎ ‎ ‎26.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 A.体温调节 B.血液pH的调节 C.内分泌的调节 D.水平衡的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正确;‎ B、血液PH调节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B错误;‎ C、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C正确;‎ D、水平衡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D正确.‎ 故选:B.‎ ‎ ‎ ‎27.如图所示是高等动物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寒冷的环境中,激素③的分泌增加,与大脑皮层无关 B.切除垂体后,①的分泌会增加,③的分泌会立即停止 C.切除甲状腺后,①和②的分泌会增加,但不促进代谢 D.给动物注射③,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会增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2、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3、分析图可知,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寒冷环境,大脑皮层的感觉神经中枢接受到了寒冷的信号,从而反馈给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神经,通过下丘脑﹣垂体调控甲状腺激素的分泌,A错误;‎ B、切除垂体后,③的分泌量减少,但不会立即停止,①的分泌会增加,B错误;‎ C、切除甲状腺后,反馈作用弱,①和②的分泌增多,但是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二者不促进代谢,C正确;‎ D、给动物注射③,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减少,D错误.‎ 故选:C.‎ ‎ ‎ ‎28.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特异性免疫,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当病原体或异物侵入机体时,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产生一种抵抗该异物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而引起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 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或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它包括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和第二道防线(由机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白细胞等吞噬细胞组成).而特异性免疫则是机体内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是指后天生活中受到外来病原体等物质刺激时,产生抵抗该物质的抗体,从而获得防御功能.‎ ‎【解答】解:题中已明确交代,将减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蛇毒就是抗原;‎ 蛇毒对于家兔是过去从没有接触过的外源性物质,其产生的抗体只对蛇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因此这种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 故选:D.‎ ‎ ‎ ‎29.医生给一位肾功能衰竭的病人移植了一个健康的肾脏,尽管医生的手术做得很成功,但是几周以后,这个移植的肾脏仍然坏死了,这是人体免疫反应造成的,在这个免疫反应中,移植的肾属于(  )‎ A.病原体 B.吞噬体 C.抗原 D.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2、抗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 ‎【解答】解:在抗感染免疫中,能使人体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是抗原.在移植免疫中,异体组织属于抗原.移植的肾脏对于病人来说属于异体器官,属于抗原,病人的免疫系统会识别、破坏和排斥它,最终使它坏死.‎ 故选:C.‎ ‎ ‎ ‎30.研究生长激素促进幼小动物生长常用的方法是(  )‎ A.饲喂法 B.注射法 C.阉割,移植法 D.以上三项均可用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研究动物激素生理作用常用的方法有:‎ ‎1、切除法:如割除公鸡的睾丸,观察其第二性征的变化;‎ ‎2、移植法:如给阉割的公鸡移植卵巢,观察其第二性征的变化;‎ ‎3、注射法:如给正常的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或已摘除甲状腺的实验狗注射甲状腺激素,观察其出现的变化;‎ ‎4、饲喂法:如用含有动物激素的饲料喂养小动物,观察其变化;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生长激素是蛋白质类激素,通过“饲喂法”,会被分解失去活性.‎ 故选:B ‎ ‎ ‎31.以下免疫过程包含非特异性的是(  )‎ 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 C.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 D.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解答】解: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B错误;‎ C、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抗体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 D、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故选:A.‎ ‎ ‎ ‎32.毛细血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其存在的内环境是(  )‎ A.细胞外液和血浆 B.细胞外液和组织液 C.组织液和淋巴 D.血浆和组织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血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毛细血管内部为血浆,外面为组织液,故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解答】解:毛细血管内部为血浆,外面为组织液,故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故选:D.‎ ‎ ‎ ‎33.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B.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就是指艾滋病 C.HIV主要由DNA、RNA 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 D.HIV在离开人体后还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解答】解:A、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A正确;‎ B、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一种,B错误;‎ C、HIV由RNA和蛋白质构成,不含DNA,C错误;‎ D、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一般离开人体后只能存活较短时间,D错误.‎ 故选:A.‎ ‎ ‎ ‎34.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茎杆伸长,两者促进植物生长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请据图中信息和相关知识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赤霉素和生长素都是植物细胞内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B.赤霉素促进茎杆伸长是通过提高生长素的含量而实现的 C.图中赤霉素对①过程是促进,而对②过程是抑制 D.赤霉素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表现为拮抗作用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前提物质色氨酸能转化成生长素从而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素被氧化形成氧化产物后不再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赤霉素通过促进色氨酸能转化成生长素和抑制生长素的氧化过程促进细胞生长.由图示可知,赤霉素促进①生长素的合成;②为生长素转化为氧化产物,赤霉素对②起抑制作用.‎ ‎【解答】解:A、赤霉素与生长素均为植物激素,是植物的一定部位产生的微量有机物,能协同促进植物生长,A正确;‎ B、由题图可知,赤霉素通过促进色氨酸能转化成生长素和抑制生长素的氧化过程从而提高生长素的含量而促进细胞生长,B正确;‎ C、图中中赤霉素对①过程起促进作用,对②过程起抑制作用,C正确;‎ D、赤霉素与生长素在植物体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两者表现为协助作用,D错误.‎ 故选:D.‎ ‎ ‎ ‎35.在下列关于机体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增加 C.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A、血浆渗透压升高时,引起口渴,A错误;‎ B、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错误;‎ C、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错误;‎ D、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D正确.‎ 故选:D.‎ ‎ ‎ ‎36.如图是有关人体免疫过程的示意图,有关该图的各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图示过程的发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有利 ‎②注射抗生素治疗疾病属于图中“④”过程 ‎③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根本原因是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的物质A吸附到某些细胞表面 ‎④细胞a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⑤其中“①”和“⑤”过程的发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⑥“②”过程的完成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A.①④⑤ B.①④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④⑤‎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细胞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c为B细胞,d为效应T细胞,e为记忆T细胞,f为效应B细胞,g为记忆B细胞;物质A是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物质B是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①过程表示处理和呈递抗原,②过程表示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③表示细胞免疫,④表示体液免疫,⑤表示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 ‎【解答】解:①图示为特异性免疫,机体稳态的维持有免疫系统的参与,①正确;‎ ‎②抗生素可以干扰病菌在存活,但不属于“④”体液免疫过程,②错误;‎ ‎③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根本原因是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吸附到某些细胞的表面,物质A是由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③错误;‎ ‎④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④正确;‎ ‎⑤抗原呈递的过程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过程,细胞间信息交流依赖于糖蛋白,⑤正确;‎ ‎⑥“②”过程表示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分化的实质即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⑥正确.‎ 故选:B.‎ ‎ ‎ ‎37.如图所示,如果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A点(为10﹣10mol•L﹣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C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所以根不再生长 B.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根细胞的生长,C点则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C.a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最适宜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b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 D.在太空中(重力为0),根的生长状况将不同于上图的生长状况,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也不适用于根的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分析题图:C点之前,都是促进作用,其中A点对应的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C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点之后,都是抑制作用.由于受到重力作用,b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a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所以根弯向地下生长,即根的向地性.‎ ‎【解答】解:A、C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但根仍然生长,只是生长缓慢,A错误;‎ B、C点之前(FC范围内),都是促进作用,C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B正确;‎ C、由于受到重力作用,b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相当于曲线CD段浓度,C错误;‎ D、在太空中,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仍然适用于根的生长,但由于太空中重力为0,所以a、b两侧生长素浓度相等,根水平生长,D错误.‎ 故选:B.‎ ‎ ‎ ‎38.水平放置的幼苗,经过一段时间根向下弯曲生长,其原因是(  )‎ ‎①重力作用,背离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 ②光线作用,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 ‎③根对生长素反应敏感 ④根对生长素反应不敏感.‎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不同植物、植物的不同器官或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同一植物的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一般来说,幼嫩的细胞比衰老的细胞更敏感.‎ ‎【解答】解:①水平放置的幼苗,经过一段时间,由于重力作用,背离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正确;‎ ‎②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是重力作用而不是光线作用,错误;‎ ‎③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根表现为向下弯曲生长,正确;‎ ‎④根对生长素反应最敏感,错误.‎ 故选:D.‎ ‎ ‎ ‎39.在农业生产上,通过移植能促进植物侧根的生长,这是因为移植过程中能(  )‎ A.促进侧根生长素的产生 B.抑制侧根生长素的产生 C.破坏了根的顶端优势 D.生长素可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顶端优势就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 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到抑制,因此顶芽优先生长.‎ 同样根的生长也具有顶端优势的现象.‎ ‎【解答】解:根具有顶端优势,表现为主根生长快,原因是主根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向形态学下端的方向运输,使侧根生长素浓度高于主根,出现顶端优势现象;‎ 移栽的过程中,主根顶端受损,产生的生长素减少,减少了对侧根的抑制作用,从而使侧根的发育加快.‎ 故选:C.‎ ‎ ‎ ‎40.如图所示,如果茎a侧生长素浓度在B点所示浓度.下列对茎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哪项较为准确(  )‎ A.在OA段范围内 B.在BC段范围内 C.在BD段范围内 D.在BA段范围内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及两重性,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由于重力或单侧光作用,生长素横向运输,导致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由于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从图中茎b侧生长速度比a侧快,说明a侧的生长素浓度比b侧低,b侧生长素促进作用大于a侧.由于茎的a侧生长素浓度在曲线B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因此,b侧生长素浓度应在BD范围内,这样才能使b侧生长速度大于a侧,才能使茎向上弯曲生长.‎ 故选:C.‎ ‎ ‎ 二、非选择题(共5题,每空2分,共50分)‎ ‎41.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科学家研究发现在19世纪时,曼彻斯特地区SS基因型个体占4%,ss基因型个体占94%,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煤烟污染了环境,s的基因频率降低,S的基因频率提高.请回答:‎ ‎(1)19世纪时,桦尺蠖种群中和S和s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5%、95% .‎ ‎(2)煤烟污染后桦尺蠖种群中s的基因频率降低的原因是 浅色(ss)个体不适应环境被淘汰(或被天敌捕食) .‎ ‎(3)上述调查研究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 不定向的 ,但基因频率的改变是 定向 ,由此说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 自然选择 决定的.‎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S基因是s基因的等位基因,是由s基因突变而来的;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种群中S基因频率升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而这个种群没有出现生殖隔离,所以没有形成了新的物种.‎ ‎【解答】解:(1)19世纪时,桦尺蠖种群中SS基因型个体占4%,ss基因型个体占94%,则Ss基因型个体占2%,因此S的基因频率为4%+×2%=5%,s的基因频率为94%+×2%=95%.‎ ‎(2)煤烟污染后桦尺蠖种群中s的基因频率降低的原因是浅色(ss)个体不适应环境被淘汰(或被天敌捕食).‎ ‎(3)上述调查研究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但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定向,由此说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故答案为:‎ ‎(1)5%、95%‎ ‎(2)浅色(ss)个体不适应环境被淘汰(或被天敌捕食)‎ ‎(3)不定向的 定向 自然选择 ‎ ‎ ‎42.如图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当人体受到刺激时,兴奋只能由A传到B,而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时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后膜,而不能逆向传递 .‎ ‎(2)如果人体内激素(d)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分泌的(e)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填写激素名称)和垂体分泌的(f)就 会减少.在该调节中能引起下丘脑细胞兴奋的信号是 神经递质 、 甲状腺激素 .接受信号的物质基础是 糖蛋白(或蛋白质) .‎ ‎(3)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 ‎(4)激素通常只作用于特定的器官和细胞,原因是 特定的器官和细胞(靶器官或靶细胞)上有特定的受体,能识别相应的激素 .‎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性腺细胞可以分泌a性激素;甲状腺细胞可以分泌d甲状腺激素;胰岛细胞可以分泌胰岛素(B细胞)或胰高血糖素(A细胞);肾上腺细胞可以分泌b肾上腺素.‎ ‎【解答】解:(1)当人体受到刺激时,兴奋只能由A传到B,而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神经递质通过突触时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后膜,而不能逆向传递.‎ ‎(2)如果人体内激素(d)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分泌的(e)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f)就会减少.在该调节中能引起下丘脑细胞兴奋的信号是神经递质、甲状腺激素.接受信号的物质基础是糖蛋白(或蛋白质).‎ ‎(3)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4)激素通常只作用于特定的器官和细胞,原因是特定的器官和细胞(靶器官或靶细胞)上有特定的受体,能识别相应的激素.‎ 故答案为:‎ ‎(1)神经递质通过突触时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后膜,而不能逆向传递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神经递质 甲状腺激素 糖蛋白(或蛋白质)‎ ‎(3)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4)特定的器官和细胞(靶器官或靶细胞)上有特定的受体,能识别相应的激素 ‎ ‎ ‎43.妊娠期糖尿病(简称GDM)是一种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糖代谢异常妊娠并发症,孕妇GDM后血糖调节能力下降,对胎儿发育和自身健康带来多种负面影响.以下是某位孕妇的GDM筛检报告,请你完善.‎ ‎(一)目的、对象 目的:GDM筛检.受检者:姓名×××,妊娠25周.‎ ‎(二)筛检方法:‎ 受检者禁食12小时后,抽取其静脉血(血样品号:0h),然后在5分钟内口服完400mL葡萄糖水(含75g葡萄糖),开始服糖后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抽取其静脉血(血样品号分别为1h、2h和3h)测定所采集各血样品中的血糖浓度.‎ 判定方法:4个样品中有3个血糖浓度大于或等于参考值即可判定为患GDM.‎ ‎(三)结果与分析:检测报告如表:‎ 姓名:XXX 性别:女 测定日期:XX年XX月XX日 样品 测定值(g/L)‎ 参考值(g/L)‎ ‎0h ‎1.08‎ ‎1.05‎ ‎1h ‎2.30‎ ‎1.90‎ ‎2h ‎1.85‎ ‎1.65‎ ‎3h ‎1.48‎ ‎1.45‎ 由此可判定该孕妇 患GDM .‎ ‎(四)讨论 ‎(1)若GDM患者想了解病因是否为自身胰岛分泌功能异常,则需要测定血液中的 胰岛素 和 胰高血糖素 的浓度.‎ ‎(2)相当一部分GDM患者在产后会康复.康复后她们体内血糖水平偏高时的血糖调节过程.当血糖水平升高时, 胰岛B 细胞分泌 胰岛素 增加,同时 胰岛A 细胞分泌 胰高血糖素 减少,从而使血糖降至正常水平.‎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根据图表所示数据可知,三项数据测定值均高于参考值,所以该孕妇患GDM,胰岛的分泌功能,由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共同维持,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本题还考查了现实生活中血糖调节异常病症的知识,如第二小题,解释了检测血糖水平的方法,第三小题关于血糖调节过程的考查,相对容易,许多同学都知道是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三)静脉血的4个样品中血糖浓度均高于参考值,说明该孕妇患有GDM.‎ ‎(四)(1)因为胰岛细胞可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所以要检测胰岛的分泌功能可检测血液中这两种激素的浓度.‎ ‎(2)GDM患者康复后,血糖调节功能恢复正常,所以当血糖偏高时,机体主要通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作用,使血糖维持平衡.‎ 故答案为:‎ ‎(三)患 GDM ‎(四)(1)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2)胰岛B 胰岛素胰岛A 胰高血糖素 ‎ ‎ ‎44.如图为人体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综合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 ‎(1)当抗原侵入人体内,某些抗原会侵入 细胞 ,也有一些抗原存在于 细胞外(细胞外液) ,因而分别产生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 ‎(2)图中的A表示的物质是 淋巴因子 ,其作用是 刺激B细胞的增殖、分化 .‎ ‎(3)人类可怕的艾滋病,主要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侵入人体的 T细胞 ,使之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大部分特异性免疫功能,使各种传染病乘虚而入的疾病,它是一种 获得性免疫缺陷 病.‎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1)当抗原侵入人体内,某些抗原会侵入细胞,也有一些抗原存在于细胞外(细胞外液),因而分别产生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 ‎(2)图中的A表示的物质是淋巴因子,其作用是刺激B细胞的增殖、分化.‎ ‎(3)人类可怕的艾滋病,主要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之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大部分特异性免疫功能,使各种传染病乘虚而入的疾病,它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故答案为:‎ ‎(1)细胞 细胞外(细胞外液)‎ ‎(2)淋巴因子 刺激B细胞的增殖、分化 ‎(3)T细胞 获得性免疫缺陷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