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7级高二第2学期月考生物科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表示一个目的基因的片段,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 ④代表的物质中贮存了遗传信息 B. 目的基因与质粒的DNA分子中④的种类无特异性 C. 目的基因转录时两条链都可作为模板链 D. PCR技术的变性过程中高温使⑤断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一个DNA分子的片段,其中①是含氮碱基、②是脱氧核糖、③是磷酸,①、②和③共同构成的④是脱氧核糖核苷酸、⑤是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的化学键。‎ ‎【详解】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而④是脱氧核糖核苷酸,不能贮存遗传信息,A错误;质粒是环状DNA分子,不同生物的DNA分子都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所以目的基因与质粒的DNA分子中④的种类无特异性,B正确;转录时只以该片段的其中某一条链作为模板链,C错误;PCR技术的变性过程中高温使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而⑤不断裂,D错误。  故选B。‎ ‎2. 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载体,有关质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粒不仅存在于细菌中,某些病毒也具有 B. 细菌的基因只存在于质粒上 C. 质粒为小型环状DNA分子,存在于拟核(或细胞核)外的细胞质基质中 D. 质粒是基因工程中的重要工具酶之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病毒的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没有质粒,故A错;细菌的基因主要存在于拟核中,少量存在于质粒中,故B错;质粒是小型的环状DNA分子,存在于拟核(或细胞核)外,故C正确;质粒在基因工程中起运载体的作用,故D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质粒的分布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 ‎3.下图为DNA分子在不同酶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图中依次表示限制性内切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解旋酶作用的正确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①④②③‎ D. ①④③②‎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①双链DNA分子中间出现了黏性末端,图②两个具有黏性末端的DNA片段连接成一个完整的DNA分子,图③中DNA分子的双链解开,图④是以解开的单链DNA作为模板形成子链的过程。‎ ‎【详解】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形成黏性末端,因此作用于①;DNA聚合酶用于DNA分子的复制,能在单链上将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因此作用于④;DNA连接酶能在具有相同碱基末端的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作用于②;解旋酶能够将DNA分子的双螺旋解开形成单链,故作用于③,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外源基因必须位于重组质粒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才能进行复制 B. 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后,重组的Ti质粒整合到染色体DNA上 C.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时,转录和翻译的场所是相同的 D. 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可检测外源基因在小鼠细胞内是否成功表达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启动子在基因的首段,它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能控制转录的开始,所以只有存在启动子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外源基因的复制需要复制原点。‎ ‎2、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启动子和终止子是帮助外源DNA表达的,就是控制转录过程的, 要想进行复制,需要的是复制原点,A错误;Ti质粒的T-DNA片段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B错误;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转录和翻译都在细胞质中进行,C正确;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可检测外源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但不能检测外源基因在小鼠细胞内是否成功表达,D错误。‎ 故选C。‎ ‎5.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转基因羊,使其能合成人凝血因子且只存在于乳汁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过程的核心技术是获取人凝血因子基因 B. 显微注射前需要将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的表达载体提纯 C. 在该转基因羊中,人凝血因子基因只存在于乳腺细胞中 D. 人凝血因子基因与载体的结合不涉及碱基互补配对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其中人工合成目的基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的检测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基因工程的核心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详解】基因工程的核心技术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A错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之前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显微注射前需要将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的表达载体提纯,B正确;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受精卵,所形成的转基因羊中,人凝血因子基因存在于所有的体细胞中,C错误;人凝血因子基因与载体的结合涉及碱基互补配对,D错误。‎ 故选B。‎ ‎6.关于细胞全能性的理解错误的是 A. 大量的科学事实证明,高度分化的植物体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B. 细胞内含有个体发育所需全套遗传信息是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内在条件 C. 通过茎尖培养得到的脱毒苗,是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全能性的结果 D. 通过动物细胞培养获得细胞株或细胞系,表明了动物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这是由于该细胞具有控制该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全套的遗传信息。一般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而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详解】高度分化的植物体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即仍具有全能性,A正确;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B正确;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故利用茎尖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得到的脱毒苗,是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全能性的结果,C正确;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没有发育为完整个体,也就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 故选D。‎ ‎7.图示为一人工种子。下列与人工种子培育过程的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人工胚乳中除了营养物质,还可以添加农药 B. 人工种子不受季节、气候与地域的限制 C. 同一批次的人工种子可以具有相同的基因型 D. 胚状体是由未分化的,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构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工种子的概念:人工种子是指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通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  2、人工种子的组成:胚状体和人工种皮,其中人工种皮具有保护作用(可加入适量的养分、无机盐、有机碳源以及农药、抗生素、有益菌等,也可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3、优点:不受季节限制;可以很方便的运输和储存;不会造成遗传性状的改变。‎ ‎【详解】人工种皮中可加入适量的养分、无机盐、有机碳源以及农药、抗生素、有益菌等,也可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A正确;人工种子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获得,不受季节、气候与地域的限制,B正确;同一批次的人工种子由同一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所以基因型相同,C正确;胚状体是由愈伤组织分化而成的,故胚状体的细胞已发生分化,D错误。‎ 故选D。‎ ‎8.某研究小组准备对某种动物的肝细胞进行动物细胞培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培养液通常含有蔗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 B. 细胞培养应在CO2培养箱中进行,CO2的作用是刺激细胞的呼吸 C. 取单个肝细胞进行培养,获得细胞群的方法不属于克隆培养法 D. 动物细胞培养可用于筛选抗癌药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3)温度和PH。(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详解】动物细胞的培养液通常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A错误;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5%的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B错误;克隆就是通过无性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取单个肝细胞进行培养,获得细胞群的方法属于细胞水平的克隆,C错误;动物细胞培养可用于筛选抗癌药物,如用添加了药物处理的培养液培养癌细胞,可用于筛选抗癌药物,D正确。‎ 故选D。‎ ‎9.关于动物细胞融合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动物细胞融合属于可遗传变异 B. 克隆动物的培育运用了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C. 通过动物细胞融合技术获得了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生物新品种 D. 细胞融合技术突破了有性杂交方法的局限,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融合:  (1)动物细胞融合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  (2)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类似,常用的诱导因素有电激、聚乙二醇(PEG)、灭活的病毒等。  (3)动物细胞融合的意义:打破了生殖隔离,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成为研究细胞遗传、细胞免疫、肿瘤和生物新品种培育等的重要手段。  (4)最主要的用途:制备单克隆抗体。‎ ‎【详解】动物细胞融合将两个细胞中的遗传物质融合为一个细胞中的遗传物质,该过程所产生的变异属于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属于可遗传变异,A正确;动物核移植过程中需要将供体细胞注入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并通过电刺激使两细胞融合,使供体核进入受体卵母细胞,从而构建形成胚胎,并将胚胎移入母体内孕育,所以克隆动物的培育运用了动物细胞融合技术,B正确;通过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形成的是杂种细胞,没有形成生物新品种,且单克隆抗体是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杂交瘤细胞是由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C错误;细胞融合技术突破了有性杂交方法的局限,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D正确。‎ 故选C。‎ ‎10.限制酶a和b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一个DNA分子中,酶a与酶b的识别序列可能有多个 B. 酶a与酶b切出的黏性末端不能相互连接 C. 酶a与酶b切断的化学键不完全相同 D. 用酶a切割有3个识别位点的质粒,得到4种切割产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不同的限制酶识别的碱基序列不同,但切割后可能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故不同的限制酶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可能相连。‎ ‎【详解】一个DNA分子中,可能存在1至多个酶a与酶b的识别序列,A正确;由图可知,酶a与酶b识别的序列虽然不同,但切出的黏性末端相同,相同的黏性末端能相互连接,B错误;酶a与酶b切断的化学键均为相邻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C错误;质粒为环状DNA分子,用酶a切割有3个识别位点的质粒,可得到3种切割产物,D错误。‎ 故选A。‎ ‎11.如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比较愈伤组织和根尖成熟区细胞的细胞核中 A. 两者都只有①‎ B. 前者有①②③,后者只有②和③‎ C. 两者都只有①和②‎ D. 前者只有①和②,后者只有②‎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为DNA复制,②为转录,③为翻译过程。只有分裂的细胞才能进行DNA复制。DNA复制和转录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翻译的场所主要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详解】根尖成熟区细胞不能进行DNA复制,但能进行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所以可在根尖成熟区细胞的细胞核中进行的是②转录。愈伤组织细胞既可以进行细胞分裂,又可以进行蛋白质的合成,所以能进行过程①②③,但能够在细胞核中进行的是①②过程,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2.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包括以下哪几项 ‎①作为诊断试剂 ②克隆化培养 ③“生物导弹”④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医用蛋白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由单个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形成的细胞系所产生出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单克隆抗体的作用:①作为诊断试剂:(最广泛的用途)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②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可制成“生物导弹”。生物导弹:单克隆抗体+放射性同位素、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定位导向作用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在原位杀死癌细胞。疗效高,副作用小,位置准确)。‎ ‎【详解】抗体和抗原可以发生特异性结合,单克隆抗体最广泛的用途是用作体外诊断试剂,它在多种人类遗传病及动植物病害的诊断和病原鉴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①正确;克隆化培养不是单克隆抗体的用途,②错误;生物导弹是将单克隆抗体与抗癌药物结合在一起,利用单克隆抗体的导向性,治疗疾病,单克隆抗体可以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生物导弹”属于单克隆抗体的应用,③正确;用作生物反应器,生产医用蛋白,属于基因工程的应用,④错误。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13.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再分化,说法错误的是 A. 再分化过程中,不同细胞内合成了功能不同的特异性蛋白质 B. 脱分化与再分化二者使用的培养基主要是激素用量及比例的不同 C. 再分化过程在实验室或植物组织培养车间进行,需要避光处理 D. 再分化过程中,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但mRNA有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已分化的细胞,当受到创伤或进行离体培养(也受到创伤)时,已停止分裂的细胞又重新恢复分裂,细胞改变原有的分化状态,失去原有结构和功能,成为具有未分化特性的愈伤组织的过程称脱分化,又称去分化。将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形成芽和根等器官,这个过程叫再分化。‎ ‎【详解】再分化的实质是分化的过程,细胞内的基因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内合成了功能不同的特异性蛋白质,A正确;决定植物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因素是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比例,因此脱分化与再分化二者使用的培养基主要是激素用量及比例的不同,B正确;形成愈伤组织时要进行避光处理,但再分化过程是形成根和芽等营养器官。芽的形成需要光照的参与,才能形成叶绿素(叶绿素的形成过程需要光照),所以再分化过程需要光照,C错误;再分化的实质是细胞分化,分化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过程,该过程中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但mRNA有变化,D正确。‎ 故选C。‎ ‎14.关于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叙述正确的是 A. 培育转基因的外植体能得到新物种 B. “白菜—甘蓝”植株不能结籽 C. 单倍体育种中经减数分裂和组织培养两个过程能获得纯合二倍体 D. 使用聚乙二醇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关于“单倍体育种”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原理:染色体变异;  (2)方法: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的数目。  (2)特点:明显的缩短了育种的年限;获得的品种都是纯合的(不考虑亲本是多倍体的情况),自交后产生的后代性状不会发生分离。‎ ‎2、白菜和甘蓝都是二倍体,它们的体细胞杂交后培育的“白菜-甘蓝”植株中有两个染色体组来自白菜,两个染色体组来自甘蓝,因此“白菜-甘蓝”属于异源四倍体,是可育的,能结籽。‎ ‎【详解】培育转基因的外植体得到的新个体由于大部分遗传物质与未转基因的相同,故与原品种之间没有形成生殖隔离,不属于新物种,A错误;“白菜—甘蓝”植株是体细胞杂交的结果,由于杂种植株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理论上可以结籽,B错误;单倍体育种中包括植物组织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两个步骤,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最终培育的是可育的二倍体或多倍体,C错误;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可以使用聚乙二醇诱导原生质体融合,D正确。‎ 故选D。‎ ‎15.人们试图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用乙种生物生产甲种生物的一种蛋白质。生产流程是:甲生物的蛋白质→mRNA目的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导入乙细胞获得甲生物的蛋白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过程需要的酶是逆转录酶,原料是A、U、G、C B. ②的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产给下一代 C. 如果受体细胞是细菌,可以选用枯草杆菌、炭疽杆菌等 D. ④过程中用的原料不含有A、U、G、C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表示以m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DNA的过程;②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该过程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③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为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详解】①为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原料是碱基组成为A、T、G、C的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A错误;②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其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产给下一代,B正确;如果受体细胞是细菌,不能使用炭疽杆菌,因为炭疽杆菌具有致病性,C错误;④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所用的原料包括四种含有A、U、G、C的核糖核苷酸,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流程图,考查基因工程、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化学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工具、操作步骤,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条件等知识;识记核酸的化学组成,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下列有关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关于细胞的增殖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二倍体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每一极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②细胞增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时,DNA分子数目也加倍 ③培养过程中,细胞的呼吸酶基因不表达 ④在细胞传代培养时,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原代培养:从机体取出后立即培养的细胞为原代细胞。初次培养称为原代细胞培养。传代培养:将原代细胞从培养瓶中取出,配制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继续培养,称为传代培养。细胞株:原代培养细胞传至10代左右就不容易传下去,细胞生长停滞,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少数细胞能存活传到40~50代,这部分细胞称为细胞株。细胞系:细胞株传到50代左右不能再继续传代,部分细胞遗传物质改变,具有癌变细胞的特点,可以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制的传代下去,这部分细胞称为细胞系。‎ ‎【详解】①二倍体动物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每一极均含有同源染色体,①正确;②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在细胞增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是有丝分裂的后期,而DNA分子数目加倍是有丝分裂的间期,②错误;③细胞培养过程中既存在DNA复制,也存在基因的表达,由于呼吸酶是每个细胞呼吸所必需的,所以细胞培养过程中也存在呼吸酶基因的表达,③错误;④在细胞传代培养时,少数细胞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获得不死性,使细胞朝着等同于癌细胞的方向发展,④正确。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7.据科技日报消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癌症研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了一种命名为RhoGDl2的基因,该基因有助于避免癌细胞扩散,他们发现带有该基因的癌细胞会失去转移能力。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A. 当这种基因添加到癌细胞后,在癌细胞中表达并产生一种糖蛋白,由此阻止癌细胞入侵其他组织器官 B. 当这种基因添加到癌细胞后,在癌细胞中表达并产生一种蛋白质,由此使癌细胞迅速分化为其他组织器官 C. 将该基因添加到癌细胞属于动物细胞工程 D. 将该基因添加到癌细胞不属于基因治疗范畴 ‎【答案】A ‎【解析】‎ ‎【分析】‎ 癌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特征:(1)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的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使细胞易扩散转移。‎ ‎【详解】癌细胞的特点之一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造成细胞间黏着性降低,因此癌细胞容易分散和转移,添加该基因后避免了癌细胞的分散,所以该基因最可能是控制糖蛋白的表达,使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增加,细胞间黏着性增加,不能入侵其他组织、器官。该过程的操作属于基因工程中的基因治疗,综上分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恶性肿瘤的防治等,要求考生能将癌细胞的糖蛋白减少,容易分散和转移这一特点灵活应用,准确提取题干信息,给RhoGDl2基因的作用正确定位是解题的关键。‎ ‎18.如图是真核细胞染色体上基因的表达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RNA聚合酶能识别基因中的起始密码子并与启动子结合启动转录过程 B. “拼接”时在核糖和磷酸之间形成化学键 C. 翻译过程中tRNA和运载的氨基酸依据碱基互补配对结合 D. 基因中的碱基数与多肽链中的氨基酸数之比为6:1‎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基因在转录时先是形成前体mRNA,然后在经过相关酶的剪切作用后并用特定酶将修饰的RNA进行连接,最后形成的成熟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翻译形成多肽链。氨基酸中没有碱基,其与tRNA之间不存在碱基互补配对。‎ ‎【详解】起始密码子存在于mRNA上,不在基因中,RNA聚合酶能识别基因中的启动子并与之结合启动基因的转录过程,A错误;据图分析,将前体mRNA“拼接”形成成熟的mRNA,“拼接”时是由一个核糖核苷酸的核糖和另一个核糖核苷酸的磷酸之间形成化学键(磷酸二酯键),将两个片段连接起来,B正确;氨基酸中没有碱基,翻译过程中tRNA和mRNA依据碱基互补配对结合,C错误;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由于基因结构中存在一些不编码氨基酸的序列,以及在形成成熟RNA的过程中剪切掉了一些碱基序列,且mRNA中的终止密码子不对应氨基酸,所以基因中的碱基数与多肽链中的氨基酸数之比大于6:1,D错误。‎ 故选B。‎ ‎19.下面表示的是生产无子西瓜的几种方法。请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1、2、3三种方法都不会改变西瓜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B. 方法4杂交后代不能产生种子的原因是减数分裂不能正常进行 C. 四种方法中发生可遗传变异的是1、2和4‎ D. 育种过程中需要避免授粉的是2和3‎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过程为诱变育种,经过射线处理后选择能够将初期胚降解的变异个体,可形成无籽果实。2过程是用生长素涂抹未授粉的植物雌蕊柱头,生长素可促进子房发育形成无籽果实。3过程是将生长素合成基因导入雌蕊子房壁,所形成的生长素可刺激未授粉的子房发育成无籽果实。4过程是将二倍体先用秋水仙素处理加倍形成四倍体,然后再将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形成三倍体的种子,三倍体的种子所形成的植株由于减数分裂时不能正常联会,所以不能产生生殖细胞,可用二倍体的花粉给三倍体授粉,从而形成无籽果实。‎ ‎【详解】1方法原理是基因突变,3方法属于基因工程,依据基因重组的原理,2为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为不可遗传的变异,1、2、3三种方法都不会改变西瓜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4方法为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4方法杂交后代不能产生种子的原因是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配子,B正确;根据A项分析可知,四种方法中1、3、4均发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即发生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而2为不可遗传的变异,C错误;四种方法中不需要授粉的是2和3,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图1表示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中①②③表示有关细胞),图2表示此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核移植技术中受体细胞一般选择细胞Ⅱ B. 细胞Ⅱ、Ⅲ中均不含同源染色体 C. 细胞①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D. 细胞Ⅳ的基因型为B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可知,①为初级卵母细胞,根据所形成的子细胞的大小可知,Ⅱ为次级卵母细胞,Ⅰ为第一极体,②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Ⅳ为卵细胞,Ⅴ为第二极体。图2中A和a所在的染色体在一个细胞中,而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细胞中没有其同源染色体,所以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存在A和a基因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A和a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详解】核移植技术中受体细胞一般选择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细胞Ⅱ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A正确;细胞Ⅱ、Ⅲ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由图2可知,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A和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根据图2中细胞质均等分裂,可知图2细胞表示的是第一极体,所以细胞Ⅲ中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细胞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初级卵母细胞,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C正确;图2中着丝点已经分裂,b基因所在染色体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图2细胞表示的是图1中的第一极体,即②细胞,根据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A和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且和b基因组合到了一个细胞中,根据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细胞Ⅱ的基因型为BB,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可产生的细胞Ⅳ的基因型为B,D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 ‎21.ch1L基因是蓝细菌(蓝藻)DNA上控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为研究该基因对叶绿素合成的控制,需要构建该种生物缺失ch1L基因的变异株细胞。技术路线如图甲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 ‎(1)与真菌相比较,蓝细菌在结构上最主要特点是________。‎ ‎(2)①②过程中均使用的工具酶有________。‎ ‎(3)构建重组质粒B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若含有ch1L基因的DNA片段和选用的质粒上的限制酶切割位点如图乙所示。请回答问题: ‎ ‎①构建含ch1L基因的重组质粒A时,应选用的限制酶是________,对质粒和含ch1L基因的DNA进行切割。‎ ‎②同时用酶1和酶4切割图乙中的质粒,则产生含有1500对碱基和8200对碱基的两种片段;用图中四种酶同时切割此质粒,则产生含有500对碱基和8200对碱基的两种片段;若换用酶1和酶3同时切割此质粒,则产生的片段是________________。‎ ‎(5)可用PCR技术对ch1L基因扩增时,需一对引物I、II,从理论上推测,该DNA分子通过PCR扩增四次,产物中含有引物I的DNA片段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 ‎【答案】 (1). 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3). 破坏ch1L基因 (4). 操作成功后筛选出该变异株 (5). 酶1和酶3 (6). 含有1000对碱基和8700对碱基的两种片段 (7). 15/16‎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示可知,图甲过程中①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②为插入抗性基因的过程,③是将重组质粒B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图乙中目的基因的两端含有酶1和3的识别位点,在目的基因的内部含有酶2的切割位点。故获取目的基因时,可同时使用酶1和3切割。‎ ‎2、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所利用的原理为DNA分子的复制,因此PCR技术一般用于基因扩增。PCR技术的原理是DNA半保留复制。‎ ‎【详解】(1)蓝细菌是原核生物,与真菌相比,蓝细菌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过程①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过程②为基因表达载体加上红霉素抗性基因的过程,由于该基因插入到了ch1L基因内部,所以ch1L基因被破坏。①②过程中均需要使用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并用DNA连接酶将其连接。‎ ‎(3)过程②是使重组质粒含有标记基因和构建缺失chlL基因,故重组质粒B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目的是改变ch1l基因的结构和便于筛选出导入重组质粒B的蓝细菌。‎ ‎(4)①由于目的基因内部含有酶2的酶切位点,使用酶2会使目的基因被切断,因此不能使用酶2进行切割,故构建含ch1L基因的重组质粒A时,应选用的限制酶是1和3,对质粒和含ch1L基因的DNA进行切割。‎ ‎②由题意“同时用酶1和酶4切割图乙中的质粒,则产生含有1500对碱基和8200对碱基的两种片段”,可知位点1和4之间短的一段为1500对碱基,用图中四种酶同时切割此质粒,则产生含有500对碱基和8200对碱基的两种片段,说明酶1至酶4之间短的一段被酶2和酶3切成了三个等份都是500对碱基,而酶1和酶4切割的另一较长片段为8200对碱基,若用酶1和酶3同时切割此质粒,则产生两个片段,1和3之间较短的一段为500+500=1000对碱基,而较长的一段为8200+500=8700对碱基,故用酶1和酶3同时切割此质粒,则产生的是含有1000对碱基和8700对碱基的两种片段。‎ ‎(5)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可知,由原来的每条母链为模板合成的两个新DNA分子中,只含有引物I或引物II,而以新合成的子链为模板合成新DNA分子时,两种引物都含有,故第四轮循环共产生16个DNA分子,其中2个分子DNA只含有1种引物,因此含有引物I的DNA片段所占的比例为15/16。‎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以及PCR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2.人血清白蛋白(HSA)具有重要的医用价值,只能从血浆中制备。下图是以基因工程技术获取重组HSA(rHSA)的两条途径。‎ ‎(1)为获取HSA基因,首先需采集人的血液,提取________合成总cDNA,然后以cDNA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HSA基因。下图中箭头表示一条引物结合模板的位置及扩增方向,请用箭头在方框内标出另一条引物的位置及扩增方向__________。‎ ‎(2)启动子通常具有物种及组织特异性,构建在水稻胚乳细胞内特异表达rHSA的载体,需要选择的启动子是________。‎ A.人血细胞启动子 B.水稻胚乳细胞启动子 C.大肠杆菌启动子 D.农杆菌启动子 ‎(3)利用农杆菌转化水稻受体细胞的过程中,需添加酚类物质,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4)人体合成的初始HSA多肽,需要经过膜系统加工形成正确的空间结构才能有活性。与途径Ⅱ相比,选择途径Ⅰ获取rHSA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证明rHSA具有医用价值,须确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总RNA (或mRNA) (2). (3). B (4). 吸引农杆菌移向水稻受体细胞,有利于目的基因成功转化 (5). 水稻是真核生物,具有膜系统,能对初始rHSA多肽进行高效加工 (6). rHSA与HSA的生物学功能一致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途径Ⅰ是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导入农杆菌中,借助农杆菌感染水稻受体细胞,将目的基因导入水稻细胞中,并经过植物组织培养获得转基因水稻,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在水稻的胚乳细胞中表达形成人血清白蛋白。途径Ⅱ是将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后导入大肠杆菌,借助大肠杆菌繁殖速度快的特点,可在大肠杆菌中获得大量的人血清白蛋白。‎ ‎【详解】(1)为获取HSA基因, 首先需采集人的血液,提取mRNA通过反转录法合成总cDNA,然后以cDNA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HSA基因。由于DNA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复制时也是方向相反的,如图中箭头表示一条引物结合模板的位置及扩增方向,则另一条引物位于另一条链的相反一端。如图所示。‎ ‎(2)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能启动基因的转录,若构建在水稻胚乳细胞内特异表达rHSA的载体,需要选择水稻胚乳细胞启动子才能使目的基因在胚乳细胞中特异性表达。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 (3)利用农杆菌转化水稻受体细胞的过程中,需添加酚类物质,其目的是吸引农杆菌移向水稻受体细胞,有利于目的基因成功转化。  (4)由于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无生物膜系统,而水稻为真核生物,具有生物膜系统,故在合成rHAS时,与途径Ⅱ相比,选择途径I获取rHSA的优势是:水稻是真核生物,具有膜系统,能对初始rHSA多肽进行高效加工。  (5)为证明rHSA具有医用价值,需对基因工程的产物进行鉴定,即确认rHSA与HSA的生物学功能一致。‎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的相关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3.紫茉莉的花色受核遗传物质控制,基因型为RR、rr的紫茉莉分别开红花与白花,而基因型为R、r同时存在开粉红色花。紫茉莉枝条的颜色是由细胞质中质体颜色决定的:绿色枝条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白色枝条的叶肉细胞中只含白色体;花斑色枝条有的细胞只含叶绿体,有的只含白色体,有的既含有叶绿体又含白色体。从绿色白花紫茉莉的绿叶上取一些叶肉细胞,再从花斑色红花紫茉莉的白色枝条上取一些叶肉细胞,去掉细胞壁后,用诱导剂让其融合,再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紫茉莉幼苗。‎ ‎(1)首先将所取叶肉细胞,用_____________去掉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 ‎(2)获得原生质体后,需要对其活力进行检查,下列哪个实验最合适( )‎ A.观察原生质体的结构是否完整 B.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D.观察叶绿体数目的多少 ‎(3)一般在培养基上培养24~48小时后,大部分原生质体已再分生出细胞壁。可以取样,利用25%的蔗糖溶液以及其他用具,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来鉴别细胞壁是否已经再生。‎ ‎(4)两两融合后,可出现______种融合细胞,若用融合细胞进行组织培养,已知2,4-D常用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对形态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促进愈伤组织再分化,在配制分化培养基时需______ (填“升高”“保持”或“降低”)2,4-D的浓度。理论上讲,经过以上培养发育成的后代的枝条颜色是__________________,控制花色的基因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2). B (3).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4). 3 (5). 降低 (6). 绿色、白色、花斑色 (7). rrrr、RRRR、RRrr ‎【解析】‎ ‎【分析】‎ 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需要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细胞壁,分离出有活力的原生质体,然后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导两种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进而形成杂种细胞,再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将杂种细胞培养成杂种植株。‎ ‎【详解】(1)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所取的叶肉细胞,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 ‎(2)获得原生质体后,需要对其活力进行检查,由于原生质体的活力与细胞质的流动性有关,细胞质流动越快,代谢越快,原生质体的活性越大,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由于存在细胞壁的成熟植物细胞可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现象,所以若要鉴别原生质体是否已再生出细胞壁,可以取样,利用25%的蔗糖溶液以及其它用具,通过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来鉴别。‎ ‎(4)如果只考虑细胞两两融合,可出现从绿色白花紫茉莉的绿叶上取的叶肉细胞的自身融合细胞、从花斑色红花紫茉莉的白色枝条上取的叶肉细胞的自身融合细胞以及两种不同细胞的融合体,所以共有三种两两融合的细胞。由题意可知,2,4-D对形态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即2,4-D会抑制愈伤组织的再分化,所以在配制分化培养基时需降低2,4-D的浓度。绿色枝条上所取的叶肉细胞只含叶绿体,自身融合的细胞发育成的枝条为绿色,花斑色枝条有的细胞只含叶绿体,有的只含白色体,有的既含有叶绿体又含白色体,所以取自花斑枝条的叶肉细胞自体融合以及与绿色枝条上所取的叶肉细胞融合的杂种细胞的后代有的细胞只含叶绿体,有的细胞只含白色体,而有的细胞既含叶绿体又含白色体,故由融合细胞发育成的枝条有绿色的、有白色的、还有花斑色的。由于白花的基因型为rr,红花的基因型为RR,所以三种融合细胞的基因型为rrrr、RRRR、RRrr。‎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有关知识,能根据题意理解花斑枝条的遗传特征是本题的难点。‎ ‎24.科学家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分别获得鼠抗体与人抗体,再将抗体进行改造,生产出效果更好的鼠—人嵌合抗体,用于癌症治疗。下图表示形成鼠—人嵌合抗体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培养骨髓瘤细胞时,需用________处理一段时间,这样组织就会分散成单个细胞,此外还应定期更换________,以清除代谢产物。‎ ‎(2)制备单克隆抗体时,先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获得________;然后对上述细胞进行抗体检测,选取________的细胞克隆化培养;最终获得单克隆抗体,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提出:将经特定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核移植到去核骨髓瘤细胞中来产生单克隆抗体,该技术称为________。此方法________(填“能”或“不能”)获得既能分泌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细胞。‎ ‎(4)改造鼠源杂交瘤抗体,生产鼠—人嵌合抗体,属于________(生物工程)的范畴。该过程要根据____________,设计嵌合抗体的结构,最终对基因进行操作。‎ ‎(5)经过改造的鼠—人嵌合抗体,与鼠源杂交瘤抗体相比较,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 (2). 动物细胞培养液 (3). 杂交瘤细胞 (4). 专一抗体检验阳性(或能产生专一抗体) (5).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6). 核移植技术 (7). 不能 (8). 蛋白质工程 (9). 预期的嵌合抗体功能 ‎ ‎ (10). 对人体的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等副作用)减少 ‎【解析】‎ ‎【分析】‎ ‎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首先用特定抗原注射小鼠体内,使其发生免疫,小鼠体内产生具有免疫能力的B淋巴细胞。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再经过两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两次抗体检测:专一抗体检验阳性,获得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又能大量增殖的杂交瘤细胞。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提取单克隆抗体。 2、蛋白质工程指以蛋白质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基因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详解】(1)培养骨髓瘤细胞时,需用胰蛋白酶处理一段时间,这样组织就会分散成单个细胞,动物细胞培养液应为无菌无毒的环境,除可以加入抗生素外,还应定期更换动物细胞培养液,以清除代谢产物。‎ ‎(2)由上述分析可知,制备单克隆抗体时,先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获得杂交瘤细胞;然后再对上述细胞进行抗体检测,选取专一抗体检验阳性的细胞克隆化培养;最终获得单克隆抗体,其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3)将经特定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核移植到去核骨髓瘤细胞中来产生单克隆抗体,该技术称为核移植技术,此方法不能获得既能分泌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细胞。这是因为无限增殖的基因在小鼠的骨髓瘤细胞核中。‎ ‎(4)通过图示可知鼠-人嵌合抗体是通过人工设计而形成特定功能的蛋白质,其生产过程应属于蛋白质工程的范畴。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所以该过程要根据预期的嵌合抗体功能,设计嵌合抗体的结构,最终对基因进行操作。‎ ‎(5)经过改造的鼠—人嵌合抗体,与鼠源杂交瘤抗体相比较,突出的优点是对人体的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等副作用)减少。‎ ‎【点睛】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制备、动物细胞培养、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中等难度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