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9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A. 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 儿童患佝偻病 C. 细胞代谢紊乱 D. 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答案】C 【解析】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不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加快,A错误;儿童患佝偻病是由于缺钙引起的,但稳态遭到破坏遭到破坏不一定就是缺钙,B错误;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C正确;成年人患肌无力病的血钙过高引起的,但稳态遭到破坏不一定就是血钙过高,D错误。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稳态的生理意义,解题时要准确理解稳态的含义是包含内环境的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成分,内环境稳态的破坏可以 是其中的任何一项或几项,A、B、D只是稳态遭到破坏后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2. 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 A. 喝牛奶,进入胃中 B. 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C. 口服抗菌药物 D. 肌肉注射青霉素 【答案】D 【解析】牛奶经食道进入胃中,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不能看作进入内环境,A错误;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不能看作进入内环境,B错误;口服抗菌药物进入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肌肉注射青霉素,是把青霉素注射到组织液中,组织液是内环境的组成,可以看作进入内环境,D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的考查,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凡是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的物质都是能进入内环境的物质. 3. 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B.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个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血液成分稳定时,内环境不一定处于稳态,因此可能会发生疾病,A错误; B、温度、PH影响酶的活性,内环境的温度、PH相对稳定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 C、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紊乱,有可能导致疾病发生,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A. 4.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 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 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 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为: 解:A、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可形成组织液,A正确;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可形成血浆,B正确;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可形成淋巴,C正确; D、淋巴不能形成组织液,D错误. 故选:D.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5. 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 A. ①③⑤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消化液为外界环境。 6. 血细胞、肌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 A. 血浆、体液、体液 B. 血液、体液、淋巴 C. 血浆、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 D. 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答案】C 【解析】血细胞所处的液体环境为血浆;肌细胞所处的液体环境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选C。 7. 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 A. 血浆 B. 淋巴 C. 细胞内液 D. 组织液 【答案】D 【解析】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是由于表皮和真皮之间出现缝隙,组织液进入。水泡中的液体为组织液。选D。 8. 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 A.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 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 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D.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考查,回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选:D.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9. 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血浆、组织液、淋巴 D. 内环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0. 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 ) A. 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 B.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C. 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D. 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解:人体内的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间接地进行气体交换,具体地说,就是由呼吸系统吸进的氧气和先进入血液,然后再通过组织液进入体内细胞;同时,体内细胞进行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也要先进入组织液,然后再进入血液而被运送到呼吸系统,排出体外.所以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故选:C.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11.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 A. 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 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 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答案】C 【解析】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名师点睛】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12. 肌肉注射时,药液进人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 A. 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 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 D. 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答案】C 【考点定位】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名师点睛】理解体液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3.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人体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 纤维素、血红蛋白、H+、尿素 B. 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 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 Ca2+、载体、氨基酸、神经递质 【答案】C 【解析】纤维素使植物特有的多糖,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均不是内环境成分;呼吸氧化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Na+、O2 、葡萄糖、血浆蛋白均属于内环境成分;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选C。 14.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所有稳态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 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C. 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内分泌腺参与 D. 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A、稳态调节不一定都有反射弧的参与,如血液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H2CO3/NaHCO3,A错误; 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稳定、动态平衡,而不是固定不变的,B正确; C、稳态调节不一定都有内分泌腺参与,如免疫调节,C错误; D、有的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也有的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脊髓和下丘脑,D错误. 故选:B.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15. 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 ) A. 大于7.35~7.45 B. 远小于7.35~7.45 C. 维持在7.35~7.45 D. 稳定在3~4 【答案】C 【解析】人剧烈活动后,部分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呼产生乳酸,但因为血液中有缓冲物质,如碳酸氢钠,该物质会和乳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可以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而碳酸可以分解.所以经调节后血浆的pH仍然维持在7.35~7.45.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名师点睛】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PH以及温度.人体的稳态的实质就是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 16. 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 A. 降低、CO2、Na2CO3 B. 降低、乳酸、NaHCO3 C. 升高、CO2、H2CO3 D. 升高、乳酸、NaHCO3 【答案】B 【解析】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血液导致血液pH降低,血液中的NaHCO3可以与乳酸反应,缓冲pH的下降。选B。 17.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 A. 温度 B. 酶 C. pH值 D. 渗透压 【答案】B 【解析】温度、pH、渗透压是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温度、pH、渗透压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而酶不是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因素,酶是细胞代谢的催化剂,其催化作用受内环境理化性质(如温度、pH和渗透压等)的影响。 18. 图是人体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②可以进人A.C.D B. 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③ C. 血红蛋白属于①的成分 D. 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A、B、C、D依次是毛细血管、红细胞、组织细胞、毛细淋巴管,①、②、③、④依次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其中①②③构成内环境,①②③④组成体液。③是CO2产生的场所,也是CO2浓度最高的液体。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不是①的成分。根据下图可知②可以进人A、C、D。故选C 组织细胞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结合人体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考查考生对内环境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19. 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 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ABC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①错误;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组织液中,②正确;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和淋巴多,③错误;血浆中含有蛋白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没有蛋白质水解酶,④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20. 下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③为组织细胞,则各物质交换过程如下图所示: B. 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 C. 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D. 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组织细胞;④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表示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若③为组织细胞,则各物质交换过程为③→②→①和④、④→①,A项错误;若③为脑细胞,则血液⑤→①流动的过程中,氧气不断被消耗,产生的CO2不断进入血液,因此⑤处的O2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的浓度则相反,B项正确;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半小时,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C项错误;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因血糖浓度升高,导致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⑤处的胰岛素浓度低于①处,D项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细胞呼吸、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平衡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综合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脉络,建立知识网络;此外还需要与细胞呼吸、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平衡的激素调节、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建立联系。 21.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有 ( ) A. 载体蛋白和激素的合成 B. 神经递质被灭活 C. 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 蔗糖水解 【答案】B 【解析】载体蛋白和激素的合成位于细胞内;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在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被灭活;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人体细胞的线粒体中;蔗糖水解发生于人的消化道中。选B。 22. 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mmol/L) ① ② 142 5.0 2.5 1.2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 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 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加 C.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③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D. 血液中Ca2+含量低人会抽搐 【答案】C 【解析】根据④中Na+含量较少,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可判断其为细胞内液,A项正确;②K+含量较多,Na+含量较少,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应为血浆,③为组织液,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组织液渗透液增大,组织液增加,B项正确;肝细胞中的CO2在线粒体中产生,扩散到组织液需穿过线粒体双层膜、细胞膜,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C项错误;血液中Ca2+含量低人会抽搐,D项正确。 【点睛】本题易判断C项正确。错因在于不能正确区分双层膜和磷脂双分子层的关系。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结构的基本骨架,双层膜的每一层膜均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 23. 血浆中的水来自( ) A. 组织液 B. 组织液、消化道 C. 淋巴、组织液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知,血浆中的水来自淋巴和组织液,另外通过消化道吸收的水也会进入血浆,本题答案为D。 考点:内环境成分关系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熟悉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另外要注意问题的全面性,不要忽略消化道的消化吸收。 24. 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要使其及时苏醒可注射适量( ) A. 甲状腺激素 B. 生理盐水 C. 性激素 D. 葡萄糖 【答案】D 【解析】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说明血糖含量较低,要使其及时苏醒可注射适量注射葡萄糖。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等.给正常的小白鼠注射胰岛素后,由于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因此小鼠的血糖过低,如果要使其快速复苏,可以适量注射葡萄糖使其恢复. 25. 在切除甲状腺10天后,物质代谢能力下降的老鼠的血液中,含量增加的激素是( ) A. 胰岛素 B. 促甲状腺激素 C. 抗利尿激素 D. 甲状腺激素 【答案】B 【解析】切除甲状腺10天后,甲状腺激素含量较低,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下丘脑、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选B。 2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激素调节的特点 ( ) A. 微量和高效 B. 通过体液运输 C.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 提供能量 【答案】D 【解析】激素调节的特点包括: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调节细胞的代谢,不提供能量。选D。 27. 骨骼肌细胞,从下列哪种液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 ) A. 血浆 B. 组织液 C. 淋巴 D. 小肠腔 【答案】B 【解析】骨骼肌细胞处于组织液中,从组织液中直接吸收葡萄糖。选B。 28. 下列各组激素,由同一种内泌腺分泌的是( )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B. 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C. 雄激素、肾上腺素 D. 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 【答案】B 【解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分别由下丘脑、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均由垂体分泌;雄激素、肾上腺素分别由精巢(睾丸)、肾上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分别由甲状腺、垂体分泌。选B。 29.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不包括( ) A. 突变和基因重组 B. 自然选择 C. 生存斗争 D. 隔离 【答案】C 【解析】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包括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必要条件,生存斗争与数量有关系,与物种的形成没有关系,所以C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物种的形成 【名师点睛】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者关系如图所示: 30. 下列有关血糖来源和去向,以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 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 【答案】D 【解析】在肝糖原与肌糖原中,只有肝糖原能分解后补充血糖,所以②过程只能发生在肝脏细胞中,A项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增加血糖的去路,即促进④⑤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加速⑥血糖转变为肝糖原和肌糖原,加快⑦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非糖物质,同时,胰岛素还能减少血糖的去路,即抑制②肝糖原分解和③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因此,胰岛素能促进④、⑤、⑥等过程,抑制②③过程,故B项错误,D项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②肝糖原的分解和③非糖类物质转化的过程,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血糖平衡的调节 【名师点睛】血糖平衡调节过程 31. 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 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 C. 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D. 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答案】B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池塘中鱼的种类有很多种,所以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不是一个种群,B错误;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有个体包含的全部基因,C正确;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识记种群的概念,能扣住概念中的“同种生物”一词来判断B选项。 32. 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 A.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B.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C. 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生存斗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 【答案】B 【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存斗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选B。 33. 下列关于自然界中影响物种形成的因素,不正确的是( ) A.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 B. 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 C.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D. 物种的形成有的不需要经过隔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物种形成的内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外因是自然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选D。 考点:本题考查物种形成,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4. 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 55%和32.5% B. 55%和42.5% C. 45%和42.5% D. 45%和32.5%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的个体占20%,则亲代中Aa个体就是5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30%×2+50%)÷[(30%+20%+50%)×2]=55%,则a的基因频率就是45%。该植物为自花传粉,AA的基因型频率=30%+50%×1/4=42.5%,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则其后代基因型全部是AA(30%);亲代中Aa个体占50%,自交(Aa×Aa),其后代里有1/4的个体为AA,即12.5%。所以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30%+50%×1/4=42.5%。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定律与基因频率计算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5. 关于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变异均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太空射线能使种子发生定向变异 C. 一个碱基对的缺失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D. 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D 【解析】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项错误;太空射线能使种子突变率提高,但不能诱发定向变异,B项错误;一个碱基对的缺失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C项错误;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项正确。 36.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D. 丝兰蛾细长的吸管似口器与丝兰的细长花矩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答案】C 【解析】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A项正确;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项正确;细菌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存在抗药性的突变个体, C项错误;丝兰蛾细长的吸管似口器与丝兰的细长花矩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D项正确。 37. 如图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ABCD为四种测试方式,其中能测出这种膜电位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左图为神经细胞膜内电位变化图,膜电位是指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从概念中可知,膜电位应该是测的细胞膜内和细胞膜外的电位差值,即导线的一极在细胞外,另一极在细胞内,A正确;导线的两个极均在细胞外或外,测的不是膜电位,但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偏转,也就是有电位的变化,但不是膜电位,BC错误;图中b处为化学信号,所测不是膜电位,D错误。 38. 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 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 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或递)速率相同 D.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或递)是单向的 【答案】D 【解析】Ⅰ、Ⅱ表示突触前膜、突触后膜,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A项错误;根据感觉神经元的位置或突触结构可判断e为感受器,切断D,刺激b,会引起效应器收缩,B项错误;结构c为突触,结构b为传出神经,兴奋在突触处经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传递速率较慢。C项错误;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所以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或递)是单向的,D项正确。 【点睛】本题易判断A项正确。错因在于未能正确理解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机制。兴奋在突触处经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在突触前膜经历电信号→ 化学信号的转变;在突触后膜经经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39. 如图①~④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置。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这表明神经冲动能传到大脑,但不能传导效应器,所以,麻醉剂阻断的位置是③传出神经。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神经传导的有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40.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 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 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C. 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变 D. 信息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结合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41. 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 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 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 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传导示意图.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因此图中A为兴奋部位,而B和C为非兴奋部分. 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兴奋部位是A,A错误; B、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因此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B正确; C、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因此兴奋传导的方向为A→C、A→B,C错误; D、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D错误. 故选:B.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42. 在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内含有大量的( ) A. 钠离子 B. 钾离子 C. 铁离子 D. 镁离子 【答案】B 【解析】细胞静息状态是细胞内含大量的钠离子。 43.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则甲、乙电流表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 A. 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答案】D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由刺激部位向两侧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即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向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据此分析: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产生的兴奋只能传到甲电流表的左电极,不能通过突触传到甲电流表的右电极以及乙电流表的两极,因此甲电流表指针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 44. 血液中 K+ 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 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 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 K+ 的通透性增大 C. 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 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 【答案】D 【解析】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可通过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入肌纤维内部;A错误。传出神经去极化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对K+的通透性减小;B错误。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与Na+进出神经纤维膜有关;C错误。静息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降低膜外K+浓度,增加了膜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则可兴奋细胞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机体通过神经调节维持稳态的机制。 45. 下图表示一个反射弧的局部,电流计的两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后,电流计指针先左偏再右偏,最后恢复原状,则下列图示不符合题意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A图中,a点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先传到左电极,此时左电极处膜外为负电位,右电极处膜外为正电位,所以左右电极间会产生电流,电流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电流计指针会向左偏转;当兴奋传递到右电极时,右电极处膜外变为负电位,左电极处膜外已恢复为正电位,所以左右电极之间又会产生电流,电流计指针会向右偏转;当兴奋离开右电极时,右电极处膜外已恢复为正电位,此时左右电极之间没有电位差,不会产生电流,电流计指针恢复原状。同理,B、D图中的a点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先传到左电极,再传到右电极,电流计指针先左偏再右偏,最后恢复原状;但C图中的a点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先传到右电极,再传到左电极,电流计指针先右偏再左偏,最后恢复原状。综上分析,C正确,A、B、D均错误。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以题意“电流计的两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为解题的切入点,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及从题图中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46. 下图表示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 B. bd段主要是Na+外流的结果 C. 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则d点将上移 D. 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则c点将下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动作电位传导到d点对应位置,a、b、c对应的位置已恢复为静息电位。在未受到刺激时,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A正确;bd段产生了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B正确;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会使Na+内流的量增多,动作电位增大,则d点将上移,C错误;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使膜内负电荷增多,静息电位增大,则c点将下移,D正确。 47. 如图甲所示,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在神经纤维的外表面,放置两个相距1~2厘米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向左为正,向右为负)情况,绘出的曲线如图乙。乙图中能正确表示粗大神经纤维电位变化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兴奋传到a点时,a点的膜外电位由正变负,指针向左偏转;兴奋在ab之间传导时,指针恢复原位置;兴奋传到b点时,b点的膜外电位由正变负,指针向右偏转;整个过程中,指针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选D。 48. 下图为人体膝跳方式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A. 伸肌在反射弧中,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 B. 敲击髌骨下韧带,在1、2、3处均能检测到动作电位 C. 伸肌和屈肌在反射中作用相反,有利于维持动作协调 D. 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答案】B 【解析】伸肌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A项正确;敲击髌骨下韧带,据图可知,支配屈肌的传出神经处于抑制状态,3处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B项错误;伸肌和屈肌在反射中作用相反,有利于维持动作协调,C项正确;膝跳反射过程中,,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D项正确。 49. 兴奋往中枢神经系统传导的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下图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图中乙酰胆碱和甘氨酸(Gly)为神经递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乙酰胆碱和Gly都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受到刺激后以胞吐的方式释放 B. 图中a段表示静息电位,M点时膜外是负电位 C. Gly作用于突触2的突触后膜使离子通道开启,Na+离子内流,导致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 D. 突触间隙的Gly可以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再被细胞利用,结构①可能表示载体蛋白 【答案】C 【解析】神经递质按作用效果可分为两类,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前者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反转,后者电位不改变(仍为外正内负)。递质均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受到刺激后以胞吐方式释放,A正确;膜电位指以膜相隔的两溶液之间产生的电位差。a段曲线为未受到刺激的静息电位,b点时膜内为正电位,故膜外是负电位,B正确;Gly作用于突触2的突触后膜使离子通道开启,Cl-内流,使得膜电位不发生反转,仍为静息电位,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突触间隙的Gly通过突触前膜的载体蛋白运输进入突触小泡,再被利用,D正确。 50. 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ab=b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 B. 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C. 刺激图乙B.c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1、2次 D. 若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答案】A 【解析】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但在一个神经元中的传导是双向的,因此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A 正确;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到突触前膜,引起神经递质释放,神经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所以在突触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刺激图乙b点,产生的兴奋先到达a点、后到达d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刺激图乙c点,产生的兴奋不能到达a点、可到达d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C错误;兴奋的传导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若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D错误。. 二、非选择题 51. 基础知识填空 (1)细胞内液占体液的比例_______(大于?小于?)细胞外液占体液的比例。 (2)内环境的作用有两个:①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②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________。 (3)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Cl-,但还与___________有关。0.3g/ml蔗糖溶液的渗透压_____(大于?小于?)0.3g/ml葡萄糖溶液溶液的渗透压。 (4)醉酒的人走路不稳、语无伦次、呼吸急促分别与人体的______、____、____有关。 (5)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____________分泌的促胰液素。 (6)能分泌激素的细胞_______(一定?一定不?不一定?)能产生酶,能产生酶的细胞________(一定?一定不?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7)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________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8)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是_____调节。若切断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联系,胰岛素的分泌受影响吗?_____________ (9)激素作为调节生命活动的信号分子,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__________,也不起__________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10)以下属于激素异常疾病的有(________) A.呆小症 B.21三体综合征 C.侏儒症 D.苯丙酮尿症 E. 猫叫综合征 【答案】 (1). 大于 (2). 媒介 (3). 蛋白质 (4). 小于 (5). 小脑 (6). 大脑皮层 (7). 脑干 (8). 小肠黏膜 (9). 一定 (10). 不一定 (11). 拮抗 (12). 反馈 (13). 不受 (14). 能量 (15). 催化 (16). A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查对内环境及其稳态、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1)细胞内液占体液的比例约为2/3,大于细胞外液占体液的比例。 (2)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有关。单位体积的0.3g/ml 蔗糖溶液中溶质微粒数较少,渗透压小于0.3g/ml葡萄糖溶液溶液的渗透压。 (4)人体的小脑与躯体平衡有关,大脑皮层的言语区与语言表达有关,脑干中存在呼吸中枢。 (5)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胰腺。 (6)细胞内的生化反应需要酶的催化,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激素由内分泌腺细胞产生,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7)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二者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8)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属于反馈调节。胰岛素的分泌与垂体无关,切断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联系,胰岛素的分泌不受影响。 (9)激素作为调节生命活动的信号分子,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10)呆小症是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所致;21三体综合征是21号染色体数目增加所致;侏儒症是幼年时缺乏生长激素;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所致。选AC。 52. 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_____________,b是________,d是由______及其支配的呼吸肌组成的________。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_______________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__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图(b)所示的突触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型。 【答案】 (1). 神经中枢 (2). 传入神经 (3). 运动神经末梢(或传出神经末梢) (4). 效应器 (5). 大脑皮层 (6). 轴突 (7). 轴突—胞体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考查对反射弧组成、兴奋传导与传递、神经调节的分级调节的理解与识记。解答此题,可根据题干信息和图示判断反射弧的各部分。 (1)图(a)中根据感觉神经元的位置可判断a是神经中枢,b是传入神经,d是由运动神经末梢(或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呼吸肌组成的效应器。 (2)有意识的屏住呼吸需要图(a)中大脑皮层的参与。 (3)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的,图(b)所示的突触类型为轴突—胞体型。 53. 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 请回答以下问题: (1)p=b时,F1中Hh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H基因频率为_____,。 (2)p=a时,F1中h的基因频率为______,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______ (3) 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___________ 【答案】 (1). 1/2 (2). 1/2 (3). 2/3 (4). 5/9 (5). 7/9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遗传平衡定律。考查对遗传平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解答此题,可根据图示信息找出各基因型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基因平衡定律计算各基因频率。 (1)据图可知,p=b时,F1中Hh的基因型频率为1/2,此时HH和hh的基因型频率相等,均为1/4,则H基因频率为1/4+(1/2)×(1/2)=1/2。 (2)根据遗传平衡定律,随机交配的后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不变。p=a时,则h基因频率为1—a,根据F1中Hh和hh的基因型频率相等,则有2a(1—a)=(1—a)2,可得a=1/3,则h的基因频率为1—1/3=2/3,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1/3)2+(2/3)2=5/9。 (3) p=c时,F1中HH和Hh的基因型频率相等,则有c2=2c(1—c),可得c=2/3,F1中HH、Hh、hh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9、4/9、1/9,F1自交一代,子代中杂合体比例为(4/9)×(1/2)=2/9,则纯合体比例为1—2/9=7/9。 【点睛】随机交配和自交结果的区别: (1)随机交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不变; (2)自交: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变化:纯合子比例增加,杂合子比例减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