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4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的各种反射活动都需要多个细胞的参与,不可能由一个细胞独立完成,因此,细胞不可能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B.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从原子、分子到生物圈的各个层次 C. 原核生物中既有自养生物,又有异养生物 D. SARS、蓝藻和酵母菌都具有细胞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所以A错误; B.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原子、分子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所以B错误; C.原核生物中既有自养生物,如蓝藻,又有异养生物,如大肠杆菌,C正确; D.SARS是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所以D错误; 故选C。 2. 细胞学说的内容不包括: A.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 B.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C.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D.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细胞学说提出,细胞是一个有机体,A错误; B、细胞学说提出,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B错误; C、细胞学说提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C错误; D、细胞学说的包容中不包括“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D正确。 故选:D。 3.下列实例中,属于群落结构层次的是 A. 亚马逊河谷热带雨林所有动植物 B. 大兴安岭红松林中的所有水生和陆生生物 C. 城市运动公园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D. 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答案】C 【解析】 【分析】 群落为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详解】A、根据概念可知:亚马逊河谷热带雨林所有动植物不属于群落,A错误; B、大兴安岭红松林中的所有水生和陆生生物不属于群落,B错误; C、城市运动公园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属于群落,C正确;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种群层次,D错误。 故选C。 4.下列哪项不是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统一性的表现 A. 都有相似的细胞膜 B. 都有染色体 C. 都有相似的细胞质 D. 都有D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真、原核细胞的区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本质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真正的细胞核 细胞壁 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真菌:几丁质;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细胞核 有拟核,无核膜、核仁,DNA不与蛋白质结合 有核膜和核仁,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 仅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复杂的细胞器 遗传物质 DNA 举例 蓝藻、细菌等 真菌,动、植物 【详解】A、真核细胞核原核细胞都有相似的细胞膜,A正确; B、染色体是真核细胞特有的,B错误; C、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有相似的细胞质如都有核糖体,C正确; D、细胞生物都有DNA,D正确。 故选B。 5.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体中某种微生物,发现视野中的微生物向左图所示方向缓慢游走,请问应该把载玻片向图所示的哪个方向移动,以便持续观察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收镜。 2、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标本放大的长度或宽度,而不是指面积或体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所用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镜头越长,物镜的放大倍数越小镜头越短。 ⑵显微镜视野观察的特点:低倍镜下细胞数目多,体积小,视野亮;高倍镜下细胞数目少,体积大,视野暗。 ⑶显微镜下实物与物象的关系: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左右均是颠倒的。 【详解】由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可知:题中微生物的移动方向应为向右上方移动,为了保证微生物依然在视野当中,应该把装片向左下方移动,即图中的乙所示方向,B正确。 故选B。 6. 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本尼迪特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 脂肪的鉴定实验中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C. 鉴定还原糖时,要加入本尼迪特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D. 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配现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本尼迪特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红黄色。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本尼迪特试剂与双缩脲试剂中的硫酸铜的浓度不同,所以不能用本尼迪特试剂直接鉴定蛋白质,A错误; B、生物组织中脂肪的观察需要使用显微镜,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呈橘黄色,B正确; C、鉴定还原糖时,需要将本尼迪特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后加入待测样液,C错误; D、双缩脲试剂的A液和B液,需要先加A液后加B液,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实验现象的观察,解题关键是识记实验试剂的使用和反应呈现的颜色。 7. 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细胞中的能源物质之一 B. 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含量过多会引起抽搐 C. 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D.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所以常在食盐中加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水和无机盐不是能源物质,故A错;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浓度较低时,会出现抽搐现象,故B错;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故C错;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故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水和无机盐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8.某三十九肽中共有丙氨酸(R基为-CH3)4个,现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肽键数目减少7个 B. C原子减少12个 C. 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3个 D. O原子数目不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三十九肽有38个肽键,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肽键数为:6+7+8+10=31,少了7个,A正确; B、根据图解,三十九肽是一条多肽链,故有39个氨基酸,38个肽键,一个丙氨酸含有3个碳原子,该多肽中丙氨酸的位置是第8、18、27、39,去除后形成短肽后C原子减少12个,B正确; 原三十九肽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而水解后,1条肽链变为4条肽链,每条肽链两端各增加1个氨基和羧基,因此形成的短肽至少有4个氨基和4个羧基,所以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3个,C正确; D、根据丙氨酸的位置可知去除4个丙氨酸后将导致7个肽键断裂,故水解需要7个水分,同时脱去了4个丙氨酸,所以O原子数目减少1个,D错误。 故选D。 9.下列关于甲、乙、丙三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共有5种核苷酸 B. 甲、乙、丙三图中都含有腺嘌呤 C. 图乙中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D. 图丙中含有的单糖只能是核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图可表示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或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逆转录过程;乙图表示ATP分子的结构简式,其中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表示高能磷酸键;丙图表示核苷酸的结构式,其中的五碳糖为核糖或脱氧核糖。 【详解】A、甲图中有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和四种核糖核苷酸,共8种核苷酸,A错误; B、核苷酸和ATP中均含有腺嘌呤,故甲、乙、丙三图中都含有腺嘌呤,B正确; C、乙图所示的化合物是ATP分子,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C错误; D、丙图表示核苷酸,可能是核糖核苷酸,也可能是脱氧核糖核苷酸。若其为核糖核苷酸,含有的单糖是核糖;若其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含有的单糖是脱氧核糖,D错误。 故选B。 【点睛】掌握DNA、RNA和ATP的结构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下列有关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B. 氧化分解时耗氧量的多少可能与它们含有元素比例不同有关 C. 葡萄糖在不同情况下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差异可能是因为分解产物不同 D. 同质量的糖和脂肪,脂肪贮存能量最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脂质中的脂肪是主要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同质量的脂肪与糖类相比,储存的能量高,因为其中的碳氢比例高。 【详解】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A错误; B、氧化分解时耗氧量的多少可能与它们含有元素比例不同有关,一般含氧比例高的耗氧少,反之则高,B正确; C、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比无氧呼吸(不彻底氧化分解)要多得多,C正确; D、同质量的糖和脂肪,因为脂肪中碳氢比例高,故脂肪贮存能量最多,D正确。 故选A。 11.用圆表示3种物质之间的关系(见图),其中I为大圆,II和III是包含在大圆之内的2个小圆。符合其关系的是 选项 I II III A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核酸 B 染色体 DNA 脱氧核苷酸 C 固醇 胆固醇 维生素D D 蛋白质 酶 性激素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 2、由题意可知:I包含II和III;II和III是并列关系,二者无包含关系。 【详解】A、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是并列关系,A错误; B、脱氧核糖核苷酸是DNA的组成成分之一,B错误; C、C中固醇包括胆固醇和维生素D,而且胆固醇和维生素D为并列关系,符合题意,C正确; D、D中的酶不都是蛋白质,D错误。 故选C。 12. 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这个细胞很可能是( ) A. 人的白细胞 B. 鸡的红细胞 C. 蛔虫的体细胞 D. 大肠杆菌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膜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由题意可知,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抽取出来,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说明这个细胞只含有细胞膜,不含细胞器膜和核膜,然后判断选项中不含细胞器膜和核膜的细胞即可。 【详解】A、人体白细胞含有细胞器膜与核膜,A错误; B、鸡的红细胞含有细胞器膜和核膜,B错误; C、蛔虫的体细胞具膜细胞器和核膜,C错误; D、大肠杆菌细胞属于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和具膜细胞器,只含有细胞膜,D正确。 故选:D。 13.单纯的磷脂分子在水中可以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如图),它载入药物后可以将药物送入靶细胞内部,下列关于脂质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a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它的流动性将药物送入细胞 B. 在b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它的流动性将药物送入细胞 C. 在a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它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 D. 在b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它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 【答案】C 【解析】 球形脂质体的双层脂分子的亲水端朝外,疏水端朝内,所以图中a处可嵌入水溶性物质,b处可嵌入脂溶性物质,利用脂质体可以和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靶细胞内部。 14. 糖蛋白普遍存在于细胞膜上。如果将细胞培养在含药物X的培养基中,发现细胞无法使蛋白原形成糖蛋白,则此药物可能作用于下列结构中的( ) A. 核糖体 B. 内质网 C. 高尔基体 D. 细胞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在核糖体上翻译出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腔后,还要经过一些加工,如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团等,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较成熟的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 解:A、核糖体是将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故A错误. B、内质网能加工肽链,如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团形成糖蛋白,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则该药物作用于内质网;故B正确. C、高尔基体对较成熟的蛋白质做进一步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故C错误. D、细胞膜能分泌蛋白质,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故D错误. 故选B. 考点:细胞膜的成分;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15.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进行能量转换的细胞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两者都能产生ATP,但最初的能量来源不同 B. 需氧型生物的细胞均有线粒体,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 C. 两者都含有磷脂、DNA和多种酶,叶绿体中还含有色素 D. 两者都有内膜和外膜,叶绿体基质中较易还有基粒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1 、结构上不同之处: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嵴上有基粒;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2、结构上相同之处: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基粒和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3、功能上不同之处: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 4、功能上相同之处:都需要水作为生理功能的原料,都能产生ATP,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详解】A、两者都能产生ATP,但最初的能量来源不同,线粒体的能量来源于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叶绿体的能量来源于光能,A正确; B、需氧型的细菌没有线粒体,植物的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B错误; C、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含有双层膜、DNA和酶,叶绿体还含有色素,C正确; D、两者都有内膜和外膜,叶绿体基质中一般还有基粒,D正确。 故选B。 16.用含15N标记的氨基酸培养液来培养某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得与合成和分泌乳蛋白有关的膜结构的膜面积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相关的一些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和d是相同结构 B. b和e是不同结构 C. c和f是相同结构 D. c和d是不同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是在核糖体上以氨基酸为原料经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肽链进行内质网进行加工,以囊泡的形式运输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进一步加工、分类和包装,以囊泡的形式运输到细胞膜,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将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 【详解】分析题图甲可知,a是内质网膜,b是细胞膜,c是高尔基体膜,图乙中d 是核糖体,e是内质网,f是高尔基体,因此a与e都是内质网,c与f结构相同。 故选C。 【点睛】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17.如图是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各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属于生物膜系统,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B. ②是所有生物遗传物质的载体 C. ③与D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D. ④有利于DNA和mRNA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A、①是核膜,具有双层膜,4层磷脂分子层,属于生物膜系统,其功能是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A正确; B、②是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但原核细胞和病毒没有染色体,B错误; C、③是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错误; D、④是核孔,有利于mRNA等大分子物质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但具有选择性,DNA不会从细胞核出来进入细胞质,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关键是理解细胞核的结构。 18.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本实验没有另外单独设置其他组别,但仍然遵循对照原则 B. 本实验可以说明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C. 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D. 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本实验没有另外单独设置其他组别,本实验中的对照显示在实验组的前后自身对照,故但仍然遵循对照原则,A正确; B、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这是本实验得以完成的理论依据,B正确; C、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C正确; D、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加速外界溶液的更换速度,D错误。 故选D。 19.在7%的尿素溶液中,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随着时间的变化,细胞渗透吸水能力的变化图像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因为尿素是植物细胞可以选择吸收的物质,故在尿素溶液中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细胞吸水力的大小与细胞液的浓度呈正相关。 【详解】由分析可知在尿素溶液中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自动复原,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相对变大,吸水力也变大,随着尿素的被吸收细胞液浓度高于了外界的尿素溶液的浓度,细胞开始吸水,随着吸水量的增多,细胞液浓度逐渐变小,如图D所示,D正确。 故选D。 20.将相同四组马铃薯条分别潜入四种溶液,1h后测定马铃薯条质量变化的百分率,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溶液 质量变化率 I +8% II +6% III -4% IV 0 A. 溶液I的浓度大于溶液II的浓度 B. 溶液IV的浓度比溶液I的浓度高 C. 溶液III的浓度最高 D. 溶液II浓度比溶液IV的浓度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吸收水分的原理是渗透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环境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反之,则失水。 2、表格分析:溶液I和溶液II中的马铃薯质量都增加,说明细胞发生渗透吸水,从而推测溶液I和溶液II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又知在溶液I中质量增加比在溶液II中增加的多,可推测溶液I的浓度小于溶液II的浓度;溶液IV中的马铃薯质量没有变化,说明溶液IV浓度等于细胞液浓度;而溶液III中的马铃薯质量均减小,说明细胞发生渗透失水,从而推测溶液III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因此推出溶液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III >IV>II >I, 【详解】由分析可知: A、溶液I的浓度小于溶液II的浓度,A错误; B、溶液IV的浓度比溶液I的浓度高,B正确; C、马铃薯在III中失水。在I和II中吸水,在IV中既不吸水也不失水,因此III溶液浓度最高,C正确; D、IV溶液的浓度等于马铃薯细胞液的浓度,在II吸水,故溶液II浓度比溶液IV的浓度低,D正确。 故选A。 21.甘油、胆固醇等脂溶性物质可以通过扩散的方式优先进入细胞,这最可能与下列哪项有密切关系 A.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B. 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 C. 细胞膜上的多糖 D.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2、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9世纪末,欧文顿(E. Overton)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人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详解】由分析可知:甘油、胆固醇等脂溶性物质可以通过扩散的方式优先进入细胞,这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有关,又因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推测这一现象与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有关,B正确。 故选B。 22.在培养玉米的溶液中加入某种负离子,结果发现玉米根细胞在吸收该种负离子的同时,对Cl-的主动吸收减少,而对K+的主动吸收并没有影响,原因是 A. 该种负离子妨碍了能量的生成 B. 该种负离子抑制了主动运输 C. 该种负离子抑制了细胞呼吸 D. 该种负离子的载体蛋白和Cl-的载体蛋白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跨膜运输实例 2、2、题意分析:某种负离子的加入使得氯离子的主动吸收减少了,但并未对钾离子的主动转运产生影响,由于主动转运的需要载体和ATP,故可知该种负离子并未引起ATP的减少,而是可能在结构上具有与氯离子的相似性发生了载体的争夺,导致氯离子的转运速率减少了。 【详解】A、因为某种负离子并未引起钾离子的转运,故该种负离子没有妨碍ATP的形成,A错误 ; B、若该种负离子抑制了主动运输,则同样会影响钾离子的转运,与题意不符, B错误。 C、若该种负离子抑制了呼吸作用,则钾离子的转运也应该受到影响,与题意不符,C错误, D、在细胞中能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由于该种负离子的加入导致氯离子的转运受到影响,只能推测是因为该种负离子和Cl-所需的裁体相同所致,D正确; 故选D。 23.如图为物质出入细胞的四种方式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影响A方式的因素是浓度差和载体蛋白数量 B. 向细胞中注入某种呼吸抑制剂,则C、D方式受影响最大 C.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C方式 D. 二氧化碳可以通过B方式进出细胞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自由扩散,B是协助扩散,C是主动运输,D是胞吐。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所以影响自由扩散方式的因素只是浓度差,A错误;C是主动运输,D是胞吐,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向细胞中注入某种呼吸抑制剂,则C、D方式受影响最大,B正确;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B协助扩散,C错误;二氧化碳可以通过A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物质运输的浓度、能量和载体等条件,判断图中四种跨膜运输的方式,并根据选项分析答题。 24.将唾液淀粉酶溶液的PH值由1.8调高至12的过程中,其催化活性表现为下图的 (纵坐标代表催化活性,横坐标代表pH值)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在底物足够,其他因素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在酶量一定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酶促反应增加到一定值时,由于受到酶浓度的限制,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几乎不再改变;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时,酶促反应速率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pH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趋势与温度基本相同)。 2、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详解】唾液淀粉酶的适宜pH值近似为中性,因为过酸、过碱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而且这种结构的破坏是不可恢复的,故在PH值为1.8时,唾液淀粉酶的空间结构已经遭到破坏,故图C正确。 故选C。 25. 图1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点时,麦芽糖酶全部参与催化 B. 如果温度上升50C,b点向左下方移动 C. 可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的分解情况 D. 因受酶活性的限制,bc段催化速率不再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a点时,随着麦芽糖量的增加,催化速率增加,说明只有一部分酶参与催化,A错误;实验是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的,若温度再升高,酶的活性降低,b点向左下方移动,B正确;麦芽糖及其分解产物都是还原糖,所以不能用斐林试剂鉴定,C错误;bc段催化速率不再增加,因受酶量的限制,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底物量及温度等对酶促反应影响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6.在某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2P标记的磷酸分子,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该现象不能说明( ) A. ATP中远离A的P容易脱离 B. 部分32P标记的ATP是重新合成的 C. 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D. 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①酶不同:酶1是水解酶,酶2是合成酶;②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③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于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有ATP的水解和合成。 【详解】A、由于是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ATP中远离A的P容易脱离,形成ADP,正确; B、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部分32P标记的ATP是重新合成的,正确; C、由于题干中没有说明ATP供能的过程,所以不能说明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错误; D、ATP含量变化不大和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正确。 故选C。 27.下列关于植物细胞中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可以为叶绿体提供ATP B. 水果可在完全无氧的环境长期储存 C.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都能够产生CO2 D. 无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是酒精和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2、无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2C2H5OH(酒精)+2CO2 【详解】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产生的ATP可以用于除暗反应以外的所有的耗能过程,A错误; B、水果在完全无氧的环境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会对植物细胞造成伤害,同时无氧呼吸会消耗更多的有机物,故水果在完全无氧的条件下不长期储存,B错误; C、细胞质基质是无氧呼吸的场所,可以产生CO2,而线粒体基质中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也能够产生CO2,C正确; D、绝大多数植物细胞无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是酒精和CO2,D错误。 故选C。 28.如图表示新鲜菠菜叶中四种色素的相对含量及在滤纸条上的分离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 B. 四种色素均可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 C. 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乙 D. 发黄菠菜叶中色素含量显著减少的是甲和乙 【答案】C 【解析】 图示四种色素是菠菜叶片中提取出的光合色素,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A项正确;四种色素都是有机物,都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B项正确;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快,反之则慢,据此分析图可知,丁与滤液细线的相对距离最大,说明丁的扩散速度最快,因此丁的溶解度最大,C项错误;综上分析,甲是叶绿素b、乙是叶绿素a、丙是叶黄素、丁是胡萝卜素,发黄的菠菜叶中的叶绿素被破坏,其含量会减少,因此甲和乙会减少,D项正确。 【考点定位】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叶绿体的结构 【名师点睛】本题以“新鲜菠菜叶中四种色素的相对含量及在滤纸条上的分离情况”的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原理、叶绿体的结构等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清脉络、形成知识网。 2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仅存在于细胞核中 B. 脂质中的胆固醇是对生物体有害的物质 C. 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D. 拍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就是建构了细胞的物理模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的著名的DNA双螺旋就是物理形象,它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所有DNA分子结构的共同特征。 2、 脂质 C、H、O有的 还有N、P 脂肪; 动植物 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 类脂、磷脂 脑.豆类 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动物 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 性器官发育和生殖细形成 维生素D 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详解】A、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A错误; B、脂质中的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还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B错误; C、在细胞分裂期呈染色体的状态,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呈染色质的状态,故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C正确; D、拍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就是叶表皮细胞的真实反映,不是物理模型,D错误。 故选C。 30.如图表示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1~3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1和2都具有双层生物膜 B. 1和2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C. 2和3都能产生大量ATP D. 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H]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2、题图分析:1~3依次表示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甲表示的物质是丙酮酸,乙表示的物质是还原氢。 详解】由分析可知: A、1表示细胞质基质,2是线粒体基质,都不具生物膜,A错误; B、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分析,1和2所含酶的种类不完全相同,B错误; C、2中产生少量的ATP,3中都能产生大量ATP,C错误; D、由分析知: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H],D正确。 故选D。 【点睛】熟练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辨别图示是解答本题的突破口! 31.下图表示的是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呼吸时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线段XY=YZ,则在氧浓度为a时 A. 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多 B. 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多 C. 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多 D. 有氧呼吸占优势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2、无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2C2H5OH(酒精)+2CO2 3、题图分析:在氧浓度为a时,由于XY=YZ,则可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在二氧化碳产生量一样多的情况下,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知此时无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是有氧呼吸消耗有机物的3倍,此时放出的能量远大于无氧呼吸放出的能量, 【详解】A、因为XY=YZ,所以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于有氧呼吸的二氧化碳,因此无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大于有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A错误; B、有氧呼吸放出的能量远大于无氧呼吸放出的能量,B正确; C、因为XY=YZ,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一样多,C错误; D、就产生的能量分析,有氧呼吸占优势;就消耗的有机物分析,无氧呼吸占优势;就产生的二氧化碳分析,两者一样多,D错误。 故选B。 【点睛】学会辨析曲线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32.下图是酵母菌细胞呼吸类型的探究装置图,下列现象中能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同时进行无氧呼吸的是 A. 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不移 B. 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右移 C. 装置1中液滴不动,装置2中液滴右移 D. 装置1中液滴右移,装置2中液滴左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装置1中的NaOH溶液可吸收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装置2中的清水,既不吸收气体,也不释放气体,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与消耗的氧气量的差值。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释放的CO2量与消耗的氧气量的相等,导致装置1内的气体压强降低,红色液滴左移,而装置2内的气体压强不变,红色液滴不移。若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时,则只有CO2的释放,没有O2的消耗,因此装置1内的气体压强不变,红色液滴不移,装置2内的气体压强增大,红色液滴右移。若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则因氧气的消耗导致装置1内的气体压强降低,红色液滴左移;而装置2内,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大于消耗的氧气量,导致装置2内的气体压强增大,红色液滴右移。综上分析,B项正确,A、 C、D三项均错误。 故选B。 【点睛】常借助“液滴移动”装置进行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 ①明确液滴移动所表示的含义:装置1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细胞呼吸所产生的CO2,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细胞呼吸吸收的O2量;装置2中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与吸收的O2量的差值。 ②熟记在以C6H12O6为呼吸底物的情况下,依据CO2的释放量和O2消耗量判断细胞呼吸方式: 气体变化特点 细胞呼吸的方式 不消耗O2,释放CO2 只进行无氧呼吸 O2吸收量=CO2释放量 只进行有氧呼吸 O2吸收量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