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湖南省益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益阳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事实或证据不支持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是 A. 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能进行运动和分裂 B. 蛙的发育离不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C. 膝跳反射需要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一系列细胞的参与才能完成 D. 从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分离出的叶绿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释放氧气 【答案】D 【解析】1、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2、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详解】A、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能依靠单个细胞进行运动和分裂,与题意不符,A错误; B、蛙是多细胞生物,其生长和发育离不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与题意不符,B错误; C、膝跳反射需要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一系列细胞的参与才能完成,说明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结构,与题意不符,C错误; D、在一定的条件下,从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分离出的叶绿体能释放氧气,这一生命活动脱离了细胞结构,故不能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D正确。故选D。 2.烫发时,先用还原剂使头发角蛋白的二硫键(许多蛋白质分子中都含有两条或多条肽链,它们通过一定的化学键如二硫键相互结合在一起)断裂,再用卷发器将头发固定形状,最后用氧化剂使角蛋白在新的位置形成二硫键。这一过程 A. 角蛋白的氨基酸种类发生变化 B. 角蛋白的氨基酸数目发生变化 C. 角蛋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没有变化 D. 角蛋白的空间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具有多样性。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详解】A、由题意可知:角蛋白的氨基酸种类并未发生变化,A错误; B、由于发生断裂的是多肽链之间的化学键,故角蛋白的氨基酸数目没有发生变化,B错误; C、题意中并未显示这一变化过程中有肽链的断裂过程,故角蛋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没有变化,C正确; D、由于人为的作用,肽链之间的化学键断裂后,在新的位置有重新形成,故角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D错误。故选C。 3.下列不是自由水功能的是 A. 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B. 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水的参与 C. 可以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D. 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 【答案】A 【解析】水的功能 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叫做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分,大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细胞中绝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许多种物质溶解在这部分水中,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有水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水在生物体内的流动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同时也把各个细胞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者直接排出体外。 【详解】由分析可知: A、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A错误; B、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水的参与,B正确; C、细胞内的自由水可以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C正确; D、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D正确。故选A。 4.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的方式不包括 A. 通过细胞壁的接触传递信息 B. 通过细胞膜的接触传递信息 C. 通过分泌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D. 通过形成胞间连丝传递信息 【答案】A 【解析】信息交流的方式: 1、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2、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3、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详解】A、通过细胞壁之间形成的专门通道传递信息,细胞壁本身没有生物活性,不可能靠细胞壁的直接接触传递信息,A错误; B、通过细胞膜的接触传递信息,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信息就是这种传递方式,B正确; C、通过分泌化学物质如激素,通过体液的传送传递信息,C正确; D、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形成胞间连丝传递信息,D正确。故选A。 5.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02与[H]的反应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B. 所有的生物都具有核糖体 C. 溶酶体为单层膜的细胞器 D. 蓝藻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答案】C 【解析】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线粒体 叶绿体 高尔基体 内质网 溶酶体 液泡 核糖体 中心体 分布 动植物 植物 动植物 动植物 动植物 植物和某些原生动物 动植物 动物、低等植物 形态 球形、棒形 扁平的球形或椭球形 大小囊泡、扁平囊泡 网状结构 囊状结构 泡状结构 椭球形粒状小体 两个中心粒相互垂直排列 结构 双层膜少量DNA 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 没有膜结构 嵴、基粒、基质 基粒、基质 片层结构 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 含丰富的水解酶 水、离子和营养物质 蛋白质和RNA 两个中心粒 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场所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细胞分泌及细胞壁合成有关 提供合成、运输条件 细胞内消化 贮存物质,调节内环境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与有丝分裂有关 备注 与高尔基体有关 在核仁形成 【详解】A、02与[H]的反应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A错误; B、细胞生物都具有核糖体,B错误; C、溶酶体为单层膜的细胞器,C正确; D、蓝藻是原核生物,不具有叶绿体等复杂的细胞器,但其细胞结构中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等光合色素,故能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故选C。 6.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B.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中心 C. 核孔是RNA、酶等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 核膜是双层膜,核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B 【解析】1、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2)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2、细胞核是遗传物质的贮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由分析可知: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A正确; B、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B错误; C、核孔是RNA、酶等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正确; D、核膜是双层膜,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基本支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故核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D正确。 故选B。 7.细胞内运输物质的具膜囊泡可以与细胞膜融合,由此可以推测囊泡膜的主要成分是 A. 脂肪和蛋白质 B. 蛋白质和磷酸 C. 脂质和蛋白质 D. 多糖和脂质 【答案】C 【解析】1、流动镶嵌模型:是膜结构的一种假说模型。脂类物质分子的双层,形成了膜的基本结构的基本支架,而膜的蛋白质则和脂类层的内外表面结合,或者嵌入脂类层,或者贯穿脂类层而部分地露在膜的内外表面。磷脂和蛋白质都有一定的流动性,使膜结构处于不断变动状态。2、由“具膜囊泡可以与细胞膜融合”说明具膜囊泡和细胞膜具有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具膜囊泡来源于细胞内的具膜细胞器,故可推知细胞内所有的膜结构具有结构上的相似性。 3、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 【详解】A、由分析可知:囊泡膜和细胞膜的成分相似,细胞膜的成分中不含脂肪,A错误; B、蛋白质是细胞膜的成分,而磷酸不是细胞膜的成分,也不是囊泡膜的成分,B错误; C、脂质和蛋白质是细胞膜的成分,故也是囊泡膜的成分,C正确; D、多糖和脂质是细胞膜的成分,多糖组成的糖被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故多糖不是囊泡膜的成分,D错误。 故选C。 8.在培养玉米的溶液中加入某种阴离子,结果发现玉米根细胞在吸收该种阴离子的同时对Cl-的主动吸收减少了,而对K+的主动吸收并没有影响,原因是 A. 该种阴离子妨碍了ATP的形成 B. 该种阴离子和Cl-所需的裁体相同 C. 该种阴离子抑制了呼吸作用 D. 该种阴离子抑制了主动运输 【答案】B 【解析】1、跨膜运输实例 2、2、题意分析:某种阴离子的加入使得氯离子的主动吸收减少了,但并未对钾离子的主动转运产生影响,由于主动转运的需要载体和ATP,故可知该种阴离子并未引起ATP的减少,而是可能在结构上具有与氯离子的相似性发生了载体的争夺,导致氯离子的转运速率减少了。 【详解】A、因为某种阴离子并未引起钾离子的转运,故该种阴离子没有妨碍ATP的形成,A错误 ; B、在细胞中能量不受影响前提下,由于该种阴离子的加入导致氯离子的转运受到影响,只能推测是因为该种阴离子和Cl-所需的裁体相同所致,B正确; C、若该种阴离子抑制了呼吸作用,则钾离子的转运也应该受到影响,与题意不符,C错误, D、若该种阴离子抑制了主动运输,则同样会影响钾离子的转运,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B。 9.如图为细胞膜结构图,其中a和b分别代表不同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③的排列方式取决于磷脂分子头部具有疏水性而尾部具有亲水性 B. 物质通过a方式跨膜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C. ①代表的物质位于细胞膜内侧 D. 水分子可以通过b方式跨膜运输 【答案】D 【解析】1、流动镶嵌模型:是膜结构的一种假说模型。脂类物质分子的双层,形成了膜的基本结构的基本支架,而膜的蛋白质则和脂类层的内外表面结合,或者嵌入脂类层,或者贯穿脂类层而部分地露在膜的内外表面。磷脂和蛋白质都有一定的流动性,使膜结构处于不断变动状态。2、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脂等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 “尾部”是疏水的。 3、题图分析:①是糖蛋白;②是蛋白质;③是磷脂双分子层,a物质的跨膜运输是主动运输;b物质的跨膜运输是自由扩散,I表示细胞膜外侧;II表示细胞膜内侧。 4、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 【详解】A、③的排列方式取决于磷脂分子头部具有亲水性而尾部具有疏水性,A错误; B、a方式为主动运输,物质通过a方式跨膜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①代表的物质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C错误; D、b方式为自由扩散,水分子可以通过b方式跨膜运输,D正确。故选D。 10.红苋菜的叶肉细胞中含有花青素。营将红苋菜叶片放在冷水中浸泡,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将其放入锅中翻炒,随着温度升高,锅中逐渐出现红色汤汁,其主要原因是 A. 花青素在水等无机溶剂中难以溶解 B. 水温升高使花青素的溶解度增大 C. 加热使细胞壁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D. 加热使叶肉细胞的生物膜被破坏 【答案】D 【解析】1、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没有生物活性,是全透性的。 2、细胞膜及细胞内所有的膜都是具有生物活性,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花青素是液泡中的水溶性色素,通常情况下不会从液泡中出来,在加热的情况下,细胞中的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被破坏,而使得花青素从细胞中出来进入外界溶液中。 【详解】A、花青素是水溶性色素,故在水等无机溶剂中易于溶解,A错误; B、水温升高破坏了液泡膜和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使花青素的从细胞中出来,B错误; C、加热使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细胞壁本来就是没有活性的,跟加热无关,C错误; D、加热使叶肉细胞的生物膜的活性丧失,进而使细胞去活性,D正确。故选D。 11.将刚采摘的新鲜糯玉米立即放入85℃水中热烫处理2min,可较好地保持甜味。这是因为高温会 A. 提高淀粉酶的活性 B. 破坏将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的酶的活性 C. 破坏淀粉酶的活性 D. 改变可溶性糖分子的结构 【答案】B 【解析】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如葡萄糖、果糖等)、二糖(如蔗糖、麦芽糖、乳糖等)和多糖(糖原、纤维素、淀粉)。 【详解】新鲜糯玉米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糖,较甜,在相关酶的催化下可以转化不甜的淀粉。将刚采摘的新鲜糯玉米立即放入85℃水中热烫处理2min,可破坏将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的酶的活性,较好地保持甜味。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高温、强酸、强碱均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导致其不可逆的变性失活。 12.嫩肉粉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其中的酶对肌肉组织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使肉类制品口感鲜嫩。由此可推测嫩肉粉中能起分解作用的酶是 A. 蛋白酶 B. 淀粉酶 C. 脂肪酶 D. 纤维素酶 【答案】A 【解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详解】【详解】 肌肉组织中的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用嫩肉粉后,肉类制品口感鲜嫩,这是氨基酸的特性,故推测其原因是肌肉组织中的有机物(蛋白质)在嫩肉粉的作用下水解为氨基酸,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嫩肉粉中的有效成分是蛋白酶,故A正确。故选A。 13.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中所有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 B. ATP水解产生的能量、ADP和Pi可重新用来合成ATP C.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中都能合成ATP D. 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答案】D 【解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容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 【详解】A、ATP是细胞中的直接供能物质,但所有需能的生命活动不一定都是ATP供能,细胞中还有CTP、GTP等供能,故细胞中所有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A错误; B、ATP水解产生的ADP和Pi,捕获光合作用光反应的产生的能量,或者细胞呼吸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的能量可重新用来合成ATP,B错误; C、细胞质基质中可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线粒体基质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这两个过程中有能量的释放,进而转移到ATP中,而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要消耗ATP,C错误; D、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放能反应往往与ATP的合成相联系,D正确。 故选D。 14.结合细胞呼吸原理分析,对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分析合理的是 A.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是为了抑制厌氧菌的繁殖 B. 给花盆中的土壤松土是为了增加根部周围氧气含量,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 C. 家庭酿酒过程要一直密封以便酵母菌更快繁殖,产生更多的酒精 D. 剧烈运动使肌肉细胞产生大量的酒精,不利于身体健康 【答案】A 【解析】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氮气浓度等)、水分等,在保持食品时,要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所以水果蔬菜保存需要低温、低氧和一定湿度的环境,而粮食保存需要低温、低氧和干燥的环境。 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致病菌的无氧呼吸。 2、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 3、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 4、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 【详解】由分析可知: A、包扎伤口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是为了抑制厌氧菌的繁殖,A正确; B、给花盆中的土壤松土是为了增加根部周围氧气含量,促进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B错误; C、家庭酿酒过程最初要通气以便酵母菌更快繁殖,而后密封以便产生更多的酒精,C错误; D、剧烈运动使肌肉细胞产生大量的乳酸,不利于身体健康,D错误。故选A。 15.北方秋季,银杏、黄栌、红枫等树种的叶片由绿变黄或变红,一时间层林尽染,分外妖娆。低温造成叶肉细胞中含量下降最显著的色素是 A. 叶黄素 B. 叶绿素 C. 花青素 D. 胡萝卜素 【答案】B 【解析】银杏、黄栌、红枫等树种叶片的绿色来自叶绿素,树叶中除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外,还含有叶黄素、胡萝卜素等其它色素。 【详解】由分析可知,树叶中除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外,还含有叶黄素、胡萝卜素等其它色素。进入秋季天气渐凉,气温下降,叶绿素的合成受阻,树叶中的叶绿素减少,叶黄素、胡萝卜素则会表现出来,因此低温造成叶肉细胞中含量下降最显著的色素是叶绿素。故选B。 16.某研究小组测定种子萌发时进行的细胞呼吸类型(若进行无氧呼吸,则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不产生乳酸),装置如下图,红色液滴起始位置相同,同时关闭活塞后,在25℃下保温一段时间后读出装置1刻度管中红色液清向左移动x个单位,装置2刻度管中红色液滴向右移动多动y个单位,不考虑实验前后外界温度等条件变化对液清移动的影响。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符合实际的是 A. 装置l中的2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CO2 B. 若x=3,y=0,说明该过程中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 C. 若x=3,y=3,说明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等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 D. 若x=0,y=3,说明该过程中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C 【解析】1、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2、无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2C2H5OH(酒精)+2CO2 3、图示分析:装置1中小烧杯中的氢氧化钠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装置2中小烧杯中装的是蒸馏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起对照作用) ,所以装置1的红色液滴向左移动的体积是细胞呼吸消耗02的体积,装置2的红色液滴向右移动的体积是细胞呼吸释放CO2和消耗02的体积之差。 【详解】A、由分析可知:装置l中的2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CO2,A正确; B、若x=3,y=0,细胞呼吸释放CO2和消耗02的体积向相等,说明该过程中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 C、若x=3,y=3,说明萌发的种子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结合反应式可计算出此时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3倍,C错误; D、若x=0,y=3,说明没有氧气消耗,但有二氧化碳产生,说明该过程中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D正确。故选C。 17.下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图。分析曲线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7-10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的原因是CO2浓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B. 10-12时左右的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的原因是光照减弱,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C. 图中C点时该叶片叶肉细胞内的C3的含量低于B点时的C3含量 D. 在阴雨天可以通过适当升高温度来提高温室大棚内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题图分析: 7-10时,光照逐渐增强,温度逐渐升高,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10-12时左右,光照过强,温度过高,使得叶片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12-14时,光照有所减弱,温度也有所下降,气孔慢慢张开,二氧化碳供应逐渐增多,光合作用强度增加;14时之后,光照逐渐下降,温度逐渐降低,因此光合作用强度不断下降。 【详解】A、由分析可知:7-10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的原因是光照逐渐增强,温度逐渐升高所致,A错误; B、10-12时左右的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的原因是光照过强,温度过高,使得叶片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B错误; C、图中C点时该叶片叶肉细胞内因为二氧化碳供应受阻,导致C3的含量低于B点时的C3含量,C正确; D、在阴雨天可以通过适当降低温度来减弱细胞呼吸对有机物的消耗,进而提高温室大棚内绿色植物的产量,D错误。故选C。 18.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相比,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是 A. 末期在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逐渐向四周扩展成细胞壁 B. 纺锤体、染色体、核膜以及核仁会有规律的出现或消失 C. 中心粒在间期倍增成为2组,并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D. 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答案】A 【解析】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详解】A、由分析可知:末期在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逐渐向四周扩展成细胞壁,A正确; B、纺锤体、染色体、核膜以及核仁会有规律的出现或消失,这是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共性,B错误; C、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间期中心粒倍增成为2组,并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这不是高等植物细胞具有的特征,C错误; D、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这是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共性,D错误。 故选A。 【点睛】辨析题干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本题强调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与动物细胞相比表现的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重在强调植物的有丝分裂特点。本题易错选C项。 19.如图是某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简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图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其分裂顺序依次是BCAD B. 由图D形成的子细胞的细胞核内含有4个DNA分子 C. 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图A对应的时期 D. 图B和图C中的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三者之比均为1:1:1 【答案】D 【解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题图分析:A为后期;B为前期;C为中期;D为末期。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图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其分裂顺序依次是BCAD,A正确; B、由图D形成的子细胞的细胞核内含有4个DNA分子,B正确; C、图A为后期,此时细胞内发生的是着丝点分裂,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家倍,故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图A对应的时期,C正确; D、图B和图C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个染色单体,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三者之比均为2:1:2,D错误。故选D。 20.下列有关细胞的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造血干细胞能增殖分化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说明造血干细胞具有细胞全能性 B. 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没有细胞全能性 C. 水稻种子从萌发到长成植株的过程体现了细胞全能性 D. 科学家用非洲爪蟾所做的实验,其结果说明动物细胞具有细胞全能性 【答案】B 【解析】1、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做干细胞,如人的骨髓中有许多造血干细胞,它们能够通过增殖和分化,不断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补充到血液中去。 【详解】A、造血干细胞能增殖分化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说明造血干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但不是全能性的表现,A错误; B、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没有细胞核,故没有细胞全能性,B正确; C、水稻种子从萌发到长成植株的过程,是个体由小变大的过程,没有体现了细胞全能性,C错误; D、科学家用非洲爪蟾所做的实验,其结果说明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并没有证明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D错误。故选B。 21.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真核生物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原核生物细胞进行无氧呼吸 B. 酵母菌和大肠杆菌都有核糖体 C. 酵母菌有细胞壁,大肠杆菌无细胞壁 D. 真核生物都是自养生物,原核生物都是异养生物 【答案】B 【解析】真、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本质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真正的细胞核 细胞壁 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真菌:几丁质;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细胞核 有拟核,无核膜、核仁,DNA不与蛋白质结合 有核膜和核仁,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 仅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复杂的细胞器 遗传物质 DNA 举例 蓝藻、细菌等 真菌,动、植物 【详解】A. 真核生物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有的原核生物细胞也能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酵母菌是真核生物,而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二者都有核糖体,B正确; C、酵母菌有细胞壁,大肠杆菌也有细胞壁,只不过细胞壁的成分不同,C错误; D、真核生物中的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原核生物不都是异养生物,如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D错误。故选B。 22.下列对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壁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 B. 鉴定蛋白质可用苏丹Ⅲ染液进行显色 C.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可用醋酸洋红液染色 D. 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是检测酒精的常用试剂 【答案】C 【解析】鉴定原理 1、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发生的颜色变化为由蓝色变成绿色再变黄;二氧化碳也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检测,也可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来检测二氧化碳产生的多少;利用酒精能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由橙色变成了灰绿色来检测酒精。 2、染色体可用碱性染液进行染色,通常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液进行染色;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IV进行显色;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显色,可溶性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进行显色。 3、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染成蓝色,而活的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 【详解】A、细胞壁没有生物活性,故细胞的活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A错误; B、鉴定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进行显色,鉴定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显色,B错误;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为了便于观察,可用醋酸洋红液染色,C正确; D、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是检测二氧化碳的常用试剂,D错误。故选C。 23.在胃腺细胞中,参与合成并分泌胃蛋白酶的细胞器有 A. 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B.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C. 内质网、核糖体、叶绿体、高尔基体 D. 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 【答案】B 【解析】1、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如消化酶、抗体和蛋白质类激素等。 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详解】由分析可知:胃蛋白酶是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其分泌过程是: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该过程中涉及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B正确。故选B。 【点睛】熟知分泌蛋白的概念及其合成与分泌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4.以测定CO2 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比30℃时的少 B. 光照相同时间,在25℃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 温度高于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是呼吸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2倍 【答案】B 【解析】图示的虚线表示光合作用净积累有机物的量,实线表示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真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虚线量十实线量。根据公式:植物光合作用利用CO2的量=植物从外界吸收的CO2量+植物有氧呼吸释放的CO2量,可逐一计算出20℃、25℃、30℃、35℃条件下,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 【详解】A、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与30℃时的相等,都是6.5,A错误; B、图中显示,在25℃条件下,植物的净积累的有机物最大,故光照相同时间,在25℃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B正确; C、在25℃、30℃、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分别为6、6.5、6.5,故温度高于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并未开始减少,C错误; D、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呼吸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2倍,D错误。 故选B。 25.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凋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会发生细胞凋亡 B. 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C. 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D. 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死亡过程 【答案】C 【解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细胞和生物体的正常的生命现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的过程对于生物体是由积极意义的。 人在胚胎时期,要经历有尾的阶段,后来尾部细胞自动死亡,尾才消失,蝌蚪尾的消失也是通过细胞自动死亡实现的。 【详解】A、胎儿手发育过程中会发生细胞凋亡,A正确; B、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对于生物体是有积极意义的,故其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B正确; C、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过程,C错误; D、由分析可知: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死亡过程,D正确。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请回答与细胞中的图有机物相关的问题: (1)水稻和小麦细胞中含有丰富的多糖,这些多糖是____,组成它们的单体都是____。 (2)医生建议缺钙的婴幼儿在服用钙片的同时,还要服用少量的鱼肝油。原因是鱼肝油中含有___,能促进人肠道对钙的吸收。 (3)构成核酸的单体是____。SARS病毒核酸中含有的碱基有腺嘌呤、胞嘧啶和___(填写中文名称)。 (4)某种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可以作为药物来使用,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下面是该脑啡肽的结构式。回答下列问题: 构成该种脑啡肽分子的氨基酸种类有____种,请写出不同氨基酸的结构通式______。不同氨基酸通过____反应形成脑啡肽,每生成一个该种脑啡肽分子的过程中形成____个肽键。 【答案】 淀粉和纤维素 葡萄糖 维生素D 核苷酸 鸟嘌呤和尿嘧啶 4 脱水缩合 4 【解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 ,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 元素 类别 存在 生理功能 糖类 C、 H、 O 单糖 核糖(C5H10O5) 主细胞质 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C5H10O4 主细胞核 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果糖 C6H12O6 主细胞质 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C12H22O11 麦芽糖、蔗糖 植物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纤维素 植物 细胞壁的组成成分,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糖原(肝、肌) 动物 3、 脂质 C、H、O有的 还有N、P 脂肪; 动植物 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 类脂、磷脂 脑.豆类 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动物 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 性器官发育和生殖细形成 维生素D 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4、图中的脑啡肽为五肽的结构,其中有四个肽键。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知图中有4种R基,故构成该五肽的氨基酸的种类有4种。 【详解】(1)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体内的多糖,故水稻和小麦细胞中含有丰富的多糖是淀粉和纤维素,葡萄糖是组成它们的单体。 (2) 鱼肝油中含有维生素D,维生素D能促进人肠道对钙的吸收。故医生建议缺钙的婴幼儿在服用钙片的同时,还要服用少量的鱼肝油。 (3)核苷酸是构成核酸的单体。组成SARS病毒核酸是RNA,RNA中含有的碱基有腺嘌呤、胞嘧啶、鸟嘌呤和尿嘧啶。 (4)图中构成氨基酸的R基有种类有4种,故该五肽结构是由4种氨基酸组成的,组成细胞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五个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脑啡肽,每生成一个该种脑啡肽分子的过程中形成4个肽键,脱去4个水分子。 【点睛】熟练掌握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以及形成蛋白质的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的突破口在于从肽链中找到肽键和中心碳原子的位置。 27.炸薯条是常见的快餐食品。若马铃薯块茎中还原糖含量过高,可能导致油炸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为检测还原糖含量,研究人员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马铃薯提取液,如下表所示。 请回答问题: (1)马铃薯提取液中含有淀粉,此外还含有少量麦芽糖、果糖和_____等还原糖,这些还原糖能与__试剂发生作用,经水浴加热后生成______色沉淀。 (2)据表分析,三种马铃薯提取液制备方法中,方法__最符合检测还原糖含量的要求,原因是____ 【答案】 葡萄糖 斐林 砖红色 三 这种方法制备提取液时还原糖浸出程度充分,并且提取液的颜色浅,有利于对实验结果的准确观察。 【解析】还原糖包括单糖和二糖中的麦芽糖和乳糖,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时,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详解】(1)马铃薯提取液中含有淀粉,此外还含有少量麦芽糖、果糖和葡萄糖等还原糖,这些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2)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因此据表分析,三种马铃薯提取液制备方法中,方法三最符合检测还原糖的要求,这种方法制备提取液时还原糖浸出程度充分,并且提取液的颜色浅,有利于对实验结果的准确观察。 【点睛】熟知有机物鉴定的原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实验过程中选材的要求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8.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的联系。结合下面关于溶酶体发生过程和“消化”功能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b是刚形成的溶酶体,它来源于细胞器a:e是包裹着衰老细胞器d的小泡,而e的膜来源于细胞器c.由图示可判断:a、d分别是________。 (2)f表示b和e正在融合,这种融合过程反映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____特点。 (3)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____,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毒或病菌。 (4)细胞膜、细胞器膜与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___。生物膜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可以模拟细胞膜的________功能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 【答案】高尔基体、线粒体 一定的流动性 水解酶 生物膜系统 选择透过性 【解析】1、生物膜系统:细胞中的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生物膜系统功能如下: (1)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酶的参与,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 (3)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如同一个小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2、溶酶体起源于高尔基体,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 3、题图分析:a是高尔基体;b是溶酶体;c是内质网;d是线粒体;e是被内质网膜包裹的线粒体;f是溶酶体和内质网膜形成的囊泡的融合;g线粒体被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水解的过程。 【详解】由分析可知: (1)b是刚形成的溶酶体,它来源于a高尔基体:e是包裹着衰老细胞器d的小泡,而e的膜来源于细胞器c.由图示可判断:a、d分别是高尔基体、线粒体。 (2)f表示b和e正在融合,这种融合过程说明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毒或病菌。 (4) 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与核膜等结构。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流动性,在功能上具有选择透过性,根据这一特性,可以模拟细胞膜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 【点睛】熟知生物膜系统的基本知识和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对图示的解读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9.用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的乙二醇溶液和2 mol/L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回答问题。 (1)原生质体体积A-B段的变化说明:在该段时间内植物细胞发生_______(填“吸水”或“失水”),细胞液的浓度___(填“增大”或“减小”). (2)在1min后,处于2 mol/L蔗糖溶液中细胞的细胞液的浓度将缓慢增大后趋于稳定,此时,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_______。要使该细胞快速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应将其置于________中。 (3)在2 min后,处于2mol/L乙二醇溶液中细胞的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是由于____。 (4)并不是该植物的所有活细胞都能发生质壁分离,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还必须具有___等结构。 【答案】失水 增大 2 mol/L蔗糖溶液 清水或低于细胞液浓度的其他溶液 2 min后乙二醇溶液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开始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大液泡 【解析】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3、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应具备的条件:1、是植物细胞;2、是活细胞;3、具有大液泡。 4、题图分析:坐标曲线图中0—60s之间,两条曲线均下降,说明2mol/L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L的蔗糖溶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细胞液浓度,引起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而原生质体体积减小,细胞液浓度增大。在60s后,处于2 mol/L蔗糖溶液中细胞的原生质体的体积趋于稳定;而在2mol/L乙二醇溶液中细胞的原生质体体积逐渐恢复原状,说明在2mol/L乙二醇溶液中,植物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过程。 【详解】由分析可知: (1)在 A-B段原生质体体积 逐渐变小,可知在该段时间内植物细胞发生了失水过程,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增大。 (2)在1min后,处于2 mol/L蔗糖溶液中细胞的细胞液的浓度将缓慢增大后趋于稳定,此时,因为细胞壁是全透性膜,则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2mol/L蔗糖溶液;将其置于清水或低于细胞液浓度的其他溶液中,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3)在2 min后,处于2mol/L乙二醇溶液中细胞的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是原生质体体积不断增大,最后恢复原状,是因为2 min后乙二醇溶液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开始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4) 由分析可知: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必须是活的植物细胞外,在结构上还应具有大液泡。 【点睛】熟知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从题图中解读出有用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同时考生应主要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 30.我们探究了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结合探究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I.甲、乙两种植物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1)当光照强度大于a时,甲、乙两种植物中,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的植物是____。 (2)甲、乙两种植物单独种植时,如果种植密度过大,那么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植物是____。 (3)某植物夏日晴天中午12: 00时叶片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 II.植物的CO2补偿点是指由于CO2的的限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环境中的CO2浓度,已知A种植物的CO2补偿点大于B种植物的。 (4)将正常生长的A、B两种植物放置在同一密闭小室中,适宜条件下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都降低,原因是____,B种植物净光合速率为0时,A种植物净光合速率________(填“大于O”“等于O”“小于O”)。 (5)若将A种植物密闭在无O2、但其他条件适宜的小室中,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植物的有氧呼吸增强,原因是________. 【答案】甲 甲 气温过高,植物的自我保护性的适应,某植物为减少蒸腾作用失水量而关闭部分气孔,同时也阻碍了CO2进入叶片,从而影响了叶片光合速率。 密闭小室中的二氧化碳因为A、B植物光合的消耗而不断的减少,导致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都降低。 小于0 由于A植物净光合速率大于0,导致密闭小室内O2的浓度会不断上升,故A植物的有氧呼吸会增强。 【解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1)曲线显示,当光照强度大于a时,相同光强下,甲植物净光合速率较乙植物高,即此条件下甲植物对光能利用率较高。 (2)种植密度较大时,植株接受的光照强度较弱,曲线显示,在光强减弱过程中,甲植物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乙大。 (3) 夏季晴天12:00,由于气温过高,植物的自我保护性的适应,某植物为减少蒸腾作用失水量而关闭部分气孔,同时也阻碍CO2进入叶片,从而影响了叶片光合速率。 II.植物的CO2补偿点是指由于CO2的的限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环境中的CO2浓度,已知A种植物的CO2补偿点大于B种植物的。 (4)将正常生长的两种植物放置在同一密闭小室中,适宜条件下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由于密闭小室中的二氧化碳因为A、B植物光合的消耗而不断的减少,导致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都降低,因为A种植物的CO2补偿点大于B种植物,说明A植物对二氧化碳降低的耐受性较差,故B种植物净光合速率为0时,A种植物净光合速率小于0。 (5)若将A种植物密闭在无O2、但其他条件适宜的小室中,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由于条件适宜,说明A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且A植物能正常的生长,此时净光合速率大于0,故此密闭小室中O2的浓度会不断上升,故A植物的有氧呼吸会增强。 【点睛】熟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的影响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的第五、六空是易错空,需要重点强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