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一) (建议用时:25 分钟) [合格基础练] 1.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②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 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③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 件 ④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C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 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其 概念范围比种群要大,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虽属两个种群,但属同一物种。隔 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 生殖隔离只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 2.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 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 a 过程,最终达到生殖隔离 B.b 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能够定向进化 C.①~⑥只能表示新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和随机的 D.品系 1 和品系 2 种群基因库出现了差异,立刻形成物种 1 和物种 2 B [图中 a 过程表示地理隔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 的形成;b 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其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发生进 化;①~⑥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 变异,三者均是不定向的;当品系 1 和品系 2 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即产 生生殖隔离时才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表报告指出,1998~2008 年这 10 年间,在新几内亚岛 上发现了 1 060 种新物种,其中有 12 种为哺乳动物,如居住在火山里的羊毛鼠、 惹人喜爱的扁鳍海豚等。下列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 是( ) 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C.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 D.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C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也可能是种间互助,如兰花与专门给它传粉的蛾; 新物种不断形成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一个物种的形成与灭绝会影响到与之 相关的其他若干物种;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 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4.某种白色蚜虫的部分个体,由于与真菌进行基因交换而获得合成色素的基 因,所以有了绿色、橙色等类型。有研究表明,在光下绿色个体较白色个体产生 更多的 ATP,橙色个体在光下较在黑暗处产生更多的 ATP。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 的是( ) A.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可能具有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力 C.绿色和橙色性状的出现为蚜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的出现提高了生物多样性 A [某种白色蚜虫的部分个体,由于与真菌进行基因交换而获得合成色素的 基因,所以有了绿色、橙色等类型。由此可知,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的出现是基 因重组的结果,A 项错误。]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A [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基因才是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各大洲人之间并 没有生殖隔离;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可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 向改变;生物进化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在没有受到破坏的情况下,越古老的地 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 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 6.下图为太平洋岛屿鸟类的分布情况,甲岛分布着 S、L 两种鸟,乙岛的鸟 类是 S 鸟的迁移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岛所有的鸟类称为一个种群 B.可遗传变异为乙岛鸟类进化提供了可能 C.乙岛的鸟类与 S 鸟可能具有生殖隔离 D.甲、乙岛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鸟类的进化方向 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甲岛分布着 S、L 两种鸟,这两种鸟不是一个种群, A 错误;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 原材料,B 正确;乙岛的鸟类是 S 鸟的迁移后代,由于两个岛的环境不同,乙岛 的鸟类可能与甲岛的 S 鸟产生生殖隔离,C 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正确。] [等级过关练] 7.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 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 代戊若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在幼苗丁的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 36 或 72 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B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在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从而达到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目的,A 错误;油菜物种甲、乙杂交,子代丙是异 源二倍体,其染色体数为 10+8=18,用秋水仙素处理其顶芽后,发育成的幼苗丁 中部分细胞染色体加倍为 36 条,在该类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可观察到 72 条染 色体,B 正确;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不是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染 色体变异),C 错误;虽然形成戊的过程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但是戊为异源四倍体, 与二倍体物种甲、二倍体物种乙都存在生殖隔离,因而戊是新物种,D 错误。] 8.研究人员对生长在山区中的某二倍体植物种群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见下 表。已知控制植株红花、黄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依次为 R、r+和 r,且 R 对 r+、r 为显性,r+对 r 为显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红花植株 白花植株 黄花植株 初次调查 64% 36% 0 二次调查 36% 25% 39% A.基因突变是该植物花色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之一 B.该种植物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共同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C.初次调查时种群中 R 的基因频率为 40%,二次调查时为 20% D.基因 r+的产生与遗传为该植物基因多样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 [基因突变是该植物花色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之一,A 正确;一个种群中 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 正确;由于不知道红花 植株中 RR、Rr 和 Rr+各基因型的具体比例,所以不能确定种群中 R 基因的基因 频率,C 错误;基因 r+的产生与遗传为该植物基因多样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 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