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4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西城区北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北京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中一年级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 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C. 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D. 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孟德尔在豌豆花蕾期去雄(除去未成熟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待花粉成熟时,进行人工异花授粉,再套上纸袋,实现亲本的杂交,A错误;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以便在花蕾期去雄,B错误;孟德尔根据亲本杂交产生的后代有无性状分离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C错误;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即豌豆花在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D正确。 2. 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 A. 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 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 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 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遗传规律发现过程中用到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详解】A、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对于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基本无影响,因为杂合子也可用来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A正确; B、显隐性不容易区分,容易导致统计错误,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 C、所选相对性状必须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如果受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可能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不遵守操作流程和统计方法,实验结果很难说准确,D错误。 3.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 A. 测定F1个体的配子类型和比例 B. 测定F1个体的基因型和比例 C. 测定F1个体的表现型和比例 D. 测定F1个体配子组合和比例 【答案】A 【解析】 【分析】 孟德尔的研究方法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主要步骤包括: 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提出假说,解释问题; 设计实验,验证假说; 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详解】测交就是用一种生物的隐性纯和体与未知基因型的此种生物另一个个体杂交,看后代表现。如果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说明,此未知基因型的生物为杂合体,且产生配子为两种,比例为1:1。如果未出现性状分离,则说明它为纯合体,只产生一种配子,故A符合题意, B、C、D不符合题意。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纯合子测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B. 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C. 杂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D. 杂合子测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纯合子测交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A错误;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B正确;杂合子自交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C错误;杂合子测交都带一般都是杂合子,也可能有纯合子,D错误. 【考点定位】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名师点睛】纯合子是在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如AA(aa),杂合子是在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遗传因子组成不相同的个体,如Aa;纯合子自交后代仍然是纯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具有纯合子和杂合子. 5.羊的毛色白色对黑色为显性,两只杂合白羊交配,接连生下了3只白色小羊。若它们再生第4只小羊,其毛色( ) A. 一定是白色的 B. 是白色的可能性大 C. 一定是黑色的 D. 是黑色的可能性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设控制毛色的基因为A、a,则白色的基因型为AA、Aa,黑色的基因型为aa。 【详解】杂合白羊的基因型为Aa,他们所生第4只小羊是白色的概率是3/4,黑色的概率是1/4,即生白色的概率更大。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6.玉米籽粒黄色对白色显性。现用白色玉米为母本,去雄后授以黄色玉米花粉,若母本植株所结籽粒中出现白色籽粒,原因可能有 ①父本是杂合子②其它花粉干扰③母本为杂合子④卵细胞未受精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玉米籽粒黄色与白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于黄色对白色显性,则母本为白色即隐性性状。 【详解】①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用W、w表示,父本的颜色基因是杂合子Ww ,母本是白色玉米ww,则子粒会出现母本性状白色玉米ww,①正确; ②当有外来白色花粉干扰,母本也会出现白色,②正确; ③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母本性状为隐性性状,故母本不能为杂合子,③错误; ④卵细胞未受精就不能形成种子,也就不可能出现白色籽粒,④错误。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 已知夫妇双方均为白化病携带者(Aa),他们希望生育两个健康的孩子,正常情况下,此愿望得以实现的概率是 A. 1/16 B. 3/16 C. 1/4 D. 9/16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夫妇双方均为白化病携带者(Aa),他们希望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的概率是3/4,那么生育两个健康的孩子,正常情况下,此愿望得以实现的概率是3/4×3/4=9/16,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和AABbCCdd的两种豌豆杂交,其子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 A. 1/4 B. 1/8 C. 1/16 D. 0 【答案】D 【解析】 每对性状分开计算,只要一个亲本为杂合的,则子代纯合子和杂合子各占一半,第一对性状aa×AA,后代全为杂合子,所以整个交配后代均无纯合子。 9.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B. 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 C. O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D. 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可能会由于营养等环境因素的差异导致身高不同,反之,基因型相不同的两个人,也可能因为环境因素导致身高相同,A正确; 在缺光的环境中,绿色幼苗由于叶绿素合成受影响而变黄,B正确; O型血夫妇的基因型均为ii,两者均为纯合子,所以后代基因型仍然为ii,表现为O型血,这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C正确; 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是由于亲代是杂合子,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D错误。 【点睛】 结合“基因型+环境=性状”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时,注意各项描述个体间的异同是基因型决定的,还是环境变化引起的。 10.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存在等位基因的情况是 A. 至少有一对等位基因 B. 相同位置上的基因都是等位基因 C. 可能有多对等位基因 D. 最多有一对等位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2、纯合体是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纯合子能稳定遗传。 3、杂合子是指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不相同的基因型个体,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不能稳定遗传。 【详解】A、若该个体为纯合体,则同源染色体上不存在等位基因,A错误; B、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可能是相同基因,也可能是等位基因,B错误; CD、同源染色体上可能有多对等位基因,C正确;D错误。 故选C。 11. 下列基因的遗传无法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B.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C. 一对性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D.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不符合分离定律,也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故A符合题意;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故B不合题意; 一对性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故C不合题意;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D不合题意。 12.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 自交产生F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F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 1: 1: 1 B. 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和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 1 C.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可以随机结合 D. F1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 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两对相对性状的黄色圆粒豌豆实验,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黄色圆粒豌豆YyRr,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能产生4种配子,即YR:Yr:yR:yr=1,:1:1:1,故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为Y_R_:Y_rr:yyR_:yyrr=9:3:3:1。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F1个体能产生YR、yr、Yr、yR4种配子若干个,比例为1:1:1:1,A错误; B、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数量比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少,即雄配子多于雌配子,B错误; C、基因的自由组合是指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随机结合是受精作用,C错误; D、F1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D正确。 故选D。 13.在完全显性条件下,下列所示基因状况的生物自交,其子代性状分离比例为9∶3∶3∶1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于Aa、Bb、Dd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7:9:9:9:3:3:3:1,A错误; 由于AA为纯合,所以只有两对基因:Bb、Dd,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B正确; 由于AA、bb为纯合,所以只有一对基因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C错误; 由于DD为纯合,又Aa、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后代在正常情况下性状分离比为3:1,D错误。 14.某开花植物细胞中,基因P(p) 和基因R(r)独立遗传,将纯合的紫花植珠(PPrr)与纯合的红花植株(ppRR)杂交,F1全开紫花,自交后代F2中紫花:红花:白花=12: 3: 1。则F2中表现型为紫花的植株基因型有 A. 9种 B. 12种 C. 6种 D. 4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已知某种开花植物细胞中,基因P(p)和基因R(r)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控制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自交后代F2中紫花:红花:白花=12:3:1,即为9:3:3:1的变形,由此可以判断各种花的基因型。 【详解】由题干可知将纯合的紫花植株(基因型为PPrr)与纯合的红花植株(基因型为ppRR)杂交,F1全开紫花,则该紫花的基因型是PpRr,其自交后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P-R-:P-rr:ppR-:pprr=9:3:3:1,又因为自交后代F2中紫花:红花:白花=12:3:1,所以F2中表现型为紫花的植株基因型为P-R-与P-rr,其中P-R-有4中基因型;P-rr有2种基因型,一共有6种基因型。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5.仅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而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的现象是 A. 染色体进行复制 B. 纺锤体形成 C. 染色单体分开 D. 同源染色体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 项目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染色体复制的次数、时期 一次,有丝分裂间期 一次,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分裂的细胞 体细胞 一般体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 细胞分裂次数 一次 二次 子细胞的性质 体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 精子或卵细胞 联会、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无 有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 无 有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 有,后期 有,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不变 减半 子细胞中核遗传物质的组成 一定相同 不一定相同 子细胞的数目 1个母细胞→ 2个子细胞 1个精原细胞→4个精子 1个卵母细胞→1个卵细胞+3个极体 两者联系 减数分裂是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详解】A、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都会发生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A不符合题意; B、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有纺锤体形成,B不符合题意; C、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有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的过程,C不符合题意; D、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符合题意。 故选D 16.有关人类正常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精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 次级精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 C. 体细胞中有23对同源染色体 D. X和Y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正常男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为22对常染色体+XY,正常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为22对常染色体+XX。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形成的精子的染色体组成为22+X或22+Y,卵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22+X。 【详解】A、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染色体在成熟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A正确; B、次级精母细胞是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故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错误; C、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男性和女性的体细胞中均有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C正确; D、X和Y大小、形状不同,但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 D正确。 故选B。 17. 在果蝇的下列细胞中,一定存在Y染色体的细胞是( ) A. 初级精母细胞 B. 精细胞 C. 初级卵母细胞 D. 卵细胞 【答案】A 【解析】 一定存在Y染色体的果蝇细胞是雄果蝇体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所以选A。 【考点定位】细胞分裂 【名师点睛】解题关键:Y染色体存在于雄性个体细胞中中,但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一半存在Y染色体,一半存在X染色体,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存在Y染色体,也可能不存在,可进一步推测精细胞中也是如此。 18.一只基因型为HhXRY的灰身红眼果蝇,它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4个精子中,有1个精子的基因型为HXR, 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另外3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 A. HY、hXR、hY B. HXr、hXR、hXr C. hY、HXR、HXR D. HXR、hY、hY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精原细胞产生精子的细胞分裂方式是减数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进行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点是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单体分开。因此由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4个精细胞,一般基因组成两两相同。 【详解】由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可知,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互补,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两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相同,因此在不考虑交叉互换的条件下,一只基因型为HhXRY的灰身红眼果蝇,它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4个精子中,有1个精子的基因型为HXR,和该精子来源于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另一个精子的基因型是HXR,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两个精子的基因型为hY、hY。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9.如图为某种动物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某个阶段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联会和交叉互换已经完成 B. 同源染色体将要相互分离 C. 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D. 已完成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共有2对4条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每条染色体上含2 条染色单体,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通过观察,染色体上有部分片段发生了交叉互换。 【详解】A、联会和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因此该细胞已经完成联会和交叉互换已经完成,A正确; B、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下一时期即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B正确; C、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上含2条染色单体,C错误; D、DNA分子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D正确。 故选C。 20.下图是某动物睾丸中细胞分裂的一组示意图,有关此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图①细胞中有8个DNA分子 B. 图②细胞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 C. 图③细胞称为初级精母细胞 D. 图④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图①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图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图③为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图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 【详解】根据题图可知,图①中含有8个DNA分子,A选项正确; 图②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整齐地排列在赤道面两侧,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B选项正确; 图③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位于赤道面上,该细胞为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C选项错误; 图④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D选项正确; 故错误的选项选择C。 21.图示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来自父方的染色单体与来自母方的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B. B与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 A与a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 1号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带有等位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雄性动物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根据染色体的颜色可以判断图中这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基因重组。 【详解】A、图中可以看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而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A正确; B、B与b这对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正确; C、由于发生交叉互换,等位基因A与a的分离不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 D、由于发生交叉互换,1号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带有等位基因,D正确。 故选C。 22.下列叙述中,不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的是 A. Aa杂合体的A基因所在染色体丢失后,可表现出a基因控制的性状 B. 非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能自由组合 C. 高等生物的某些性状表现总是与其母本性状一致 D. 二倍体生物形成配子时基因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以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 【详解】A、Aa杂合子发生染色体缺失后,表现出a基因控制的性状,说明a基因在缺失的那条染色体上,A正确; B、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也能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 C、高等生物的某些性状表现总是与其母本性状一致,说明该性状是由母本的体细胞发育而来的,或者属于细胞质遗传,因此不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C错误; D、二倍体生物形成配子时基因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两者行为存在平行关系,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C。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物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②属于XY型性别决定类型的生物,雄性体内中有杂合的基因型为XY的细胞,雌性体内有纯合的基因型为XX的细胞 ③人类色盲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既没有色盲基因b,也没有它的等位基因B ④女孩是色盲基因携带者,则该色盲基因是由父方遗传来的 ⑤男性的色盲基因不传儿子,只传女儿,即使女儿不显色盲,也可能生下患色盲的外孙,代与代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连续现象 ⑥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④ D. ③⑤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1)交叉遗传(色盲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 (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 (3)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 2、生物界的性别决定类型很多: 例如:①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性染色体类型 XY型 ZW型 雄性的染色体组成 常染色体+XY 常染色体+ZZ 雌性的染色体组成 常染色体+XX 常染色体+ZW 生物实例 人和大部分动物 鳞翅目昆虫、鸟类 ②染色体组的倍数决定性别,例如蜜蜂,单倍体的蜜蜂是雄蜂,二倍体的蜜蜂是雌蜂和工蜂; ③环境因素决定性别等,例如温度影响性别,当温度达23~27℃时,绝大部分稚龟呈雄性;而当温度在30~33℃时,绝大部分稚龟呈雌性。 【详解】①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同时还受环境的影响;有的生物没有性染色体,例如蜜蜂,蜜蜂的性别是由染色体组数控制的,①错误; ②XX、XY属于性染色体组成,不是基因型,②错误; ③人类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特有的区段,因此Y染色体上既没有色盲基因b,也没有它的等位基因B,③正确; ④女孩的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基因型是XBXb,Xb既可以来自父亲,也可以来自母亲,④错误; ⑤人类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人色盲基因不传儿子(只给儿子Y染色体),但是肯定传给女儿,但女儿通常不显色盲(因为女儿还要从母亲那获得一条X 染色体),却会生下患色盲的外孙,代与代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连续现象,⑤正确; ⑥由于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上无对应的等位基因,男性一旦有一个色盲基因就是患者,所以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⑥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4.下列四个遗传病的系谱图中,能够排除伴性遗传的是 A. ① B. 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往往具有世代连续性。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往往具有隔代遗传现象。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①双亲正常,有一个患病的女儿,则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定不是伴性遗传,①符合题意; ②根据该系谱图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性遗传,也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②不符合题意; ③根据该系谱图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性遗传,③不符合题意; ④根据该系谱图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性遗传,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 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5.如图为某家族的一种遗传病的系谱图。该病是哪种遗传病? 9号发病率是多少?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6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4 C.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6 D. X染色体隐性遗传、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1号和2号都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5号,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致病基因为a,则5号为aa,1号和2号都为Aa,所以6号为1/3AA、2/3Aa。由于4号为aa,则7号为Aa。因此,Ⅲ-9个体发病率为2/3×1/4=1/6。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6. 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 实验组号 接种菌型 加入S型菌物质 培养皿长菌情况 ① R 蛋白质 R型 ② R 荚膜多糖 R型 ③ R DNA R型、S型 ④ R DNA(经DNA酶处理) R型 A. 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 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 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 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①、②、③组相比较可知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再通过④组可进一步证明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蛋白质、多糖以及DNA水解产物都不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③和④形成对照,也能说明DNA是S型菌的转化因子;①~④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详解】 在含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S型细菌的蛋白质,R型细菌没有转化成S型细菌,说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A错误; 表中实验结果不能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B错误; ③和④形成对照,说明DNA是S型菌的转化因子,C正确; ①~④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 27. 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 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D.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生物体的遗传物质。绝大多数的生物,其遗传信息就贮存在DNA分子,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RNA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 【详解】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只有一种,豌豆为细胞构成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B正确;T2噬菌体是D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为DNA,DNA的组成元素有C、H、O、N、P,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含有硫元素,C错误;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为RNA,RNA水解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D错误;故正确的应选B。 【点睛】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不同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可能不同,RNA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DNA病毒及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28.如图表示DNA分子结构的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B. DNA 单链上相邻碱基之间以氢键连接 C. ④结构的排列顺序代表了一定的遗传信息 D. ⑤处的氢键有两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其中①为含氮碱基(胸腺嘧啶),②为脱氧核糖,③为磷酸,①②③共同构成的④为脱氧核糖核苷酸,是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⑤是C、G碱基对。 【详解】A、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A错误; B、DNA的一条单链上相邻碱基之间以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磷酸连接,B错误; C、④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C正确; D、⑤处是G、C碱基对,G、C之间有三个氢键, D错误。 故选C。 29.某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含胞嘧啶m个,则该DNA分子复制3次,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 A. 7(a-m) B. 8(a-m) C. 7(1/2a-m) D. 8(2a-m) 【答案】C 【解析】 【分析】 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 (1)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 n-1)×m个。 (2)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详解】某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含有胞嘧啶m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含有胸腺嘧啶的数目为a/2-m;该DNA分子复制3次,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23-1)×(a/2-m)=7(1/2a-m)。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0.DNA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 A. 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 B. 分子量很大 C. 具有双螺旋结构 D. 碱基对序列千变万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 【详解】 DNA是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单位,A错误; 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分子量都很大,不能体现分子的多样性,B错误; DNA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体现了DNA分子的稳定性,C错误; 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或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D正确。 31. 在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目的54%,其中一条链中鸟嘌呤与胸腺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2%和28%,则另一条链中鸟嘌呤与胞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A. 24%,22% B. 22%,28% C. 26%,24% D. 23%,27%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列】已知条件:A+T=54%,G1=22%,T1=28% 求解内容:G2=?,T2=? 【找】先画出DNA分子平面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据图:G2=C1,T2=A1, A1 C1 G1 T1 图1 T2 G2 C2 A2 【定】用“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的两碱基之和(如A+T或G+C)占全部碱基的比值等于其任何一条单链中该种碱基比例的比值”这样的规律来解题。 【算】由于:A+T=A1+T1=54%,同时T1=28%,所以:T2=A1=26%;同理:G+C=G1+C1=1-(A+T)=1-54%=46%,同时G1=22%,所以:G2=C1=24% 所以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DNA结构中计算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2.下列关于DNA复制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间期发生DNA复制 B. DNA 复制后,两条母链形成一个DNA分子,两条子链形成一个DNA分子 C. DNA双螺旋结构全部解开以后才开始DNA的复制 D. DNA聚合酶可以将两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 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 DNA复制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详解】A、细胞分裂间期的生理过程是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 B、解旋后DNA分别以两条母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两条子链,所以子代DNA分子中一个为母链,一条为子链,B错误; C、DNA分子的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不是双螺旋结构全部解链后,才开始DNA的复制,C错误; D、DNA聚合酶促进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到正在合成的子链上,形成磷酸二酯键,而不是将两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D错误。 故选A。 33.假设将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并供给14N 的原料。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细胞中,含15N标记的DNA的精子所占的比例是( ) A. 0 B. 25% C. 50% D. 100% 【答案】D 【解析】 【分析】 染色体是DNA的载体,细胞中每1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用放射性同位素(如15N)标记、在非同位素标记的环境中复制1次所产生的2个子代DNA分子都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且分别位于组成该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由此并结合减数分裂过程分析各选项。 【详解】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每个DNA分子的双链均用15N标记,以14N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完成复制后,每个亲代DNA分子经过复制形成的2个子代DNA分子都有1条链含有15N、另一条链含有14N,这两个DNA分子分别存在于同1条染色体所含有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所形成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每条染色单体都含有15N;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成为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所形成的4个精细胞都含有15N;精细胞变形发育形成精子。可见,含15N标记的DNA的精子所占的比例是100%。 故选D。 34.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A. 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B. 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C. 半数的染色体中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D. 每条染色体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DNA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和细胞的增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根据DNA半保留复制及有丝分裂的特点,第一次有丝分裂后产生的细胞的DNA都是一条被3H标记,一条不被3H标记。第二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分子复制时,以被3H标记的那条链为模板形成的DNA,一条被3H标记,一条不被3H 标记;以不被3H标记的那条链为模板形成的DNA,两条链都不被3H标记;在有丝分裂中期,这两个DNA分子仍在一条染色体上(因为此时姐妹染色单体还没有分开),每条染色体上都有一条染色单体被3H标记。故选A 35.某种鱼的鳞片有4种表现型:单列鳞、野生鳞、无鳞和散鳞,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分别用A、a和B、b表示),且B基因纯合对生物个体有致死作用。将无鳞鱼和纯合野生鳞的鱼杂交,F1代有两种表现型,野生鳞鱼占50%,单列鳞鱼占50%;选取F1中的单列鳞的鱼进行互交,其后代中有上述4种表现型,这4种表现型的数量比例为6:3:2:1,则F1的亲本基因型组合是 A. aaBb×Aabb B. aaBb×AAbb C. AABb× aabb D. AaBB× AAbb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分析可知:鱼的鳞片有4种表现型:单列鳞、野生型鳞、无鳞和散鳞,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分析题意,该鱼的鳞片有4种表现型,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并且BB有致死作用,可推知该鱼种群4种表现型由A_Bb、A_bb、aaBb和aabb这4种基因型控制。F1中的单列鳞鱼相互交配能产生4种表现型的个体,可推导F1中的单列鳞鱼的基因型为AaBb。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无鳞鱼和纯合野生型鳞的鱼杂交,能得到的基因型为AaBb的单列鳞鱼,先考虑B和b这对基因,亲本的基因型为Bb和bb,而亲本野生型鳞的鱼为纯合体,故bb为亲本野生型鳞的鱼的基因型,Bb为无鳞鱼的基因型;再考虑A和a这对基因,由于无鳞鱼和纯合野生鳞的鱼杂交后代只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结合以上分析,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这样基因组合方式有AABb×aabb和AAbb×aaBb两种,第一种组合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表现为单列鳞。综上所述,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6.小麦粒色受三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B/b、 C/c 控制。A、B和C决定红色,每个基因对粒色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a、b和c决定白色。将粒色最浅和最深的植株杂交得到 F1。F1的自交后代中,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表现型相同的概率是 A. 1/64 B. 6/64 C. 15/64 D. 20/64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根据题意,已知小麦粒色受不连锁的三对基因A/a、B/b、C/c控制,三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B和C决定红色,每个基因对粒色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a、b、c决定白色。因为每个基因对粒色增加效应相同且据叠加性,粒色最浅和最深的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则F1的基因型为AaBbCc。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因为每个基因对粒色增加效应相同且据叠加性,所以后代表现型与Aabbcc相同的个体必须具有1个显性基因,即Aabbcc、aaBbcc、aabbCc。F1的基因型为AaBbCc,让F1AaBbCc自交,将三对基因分别考虑,Aa×Aa后代是AA的概率为1/4,Aa的概率为1/2,后代是aa的概率为1/4;Bb×Bb后代是BB的概率为1/4,Bb的概率为1/2,后代是bb的概率为1/4;Cc×Cc后代是CC的概率为1/4,Cc的概率为1/2,后代是cc的概率为1/4。所以后代表现型与Aabbcc相同的概率为1/2×1/4×1/4×3=6/64。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7.玉米种子的饱满(H)对凹陷(h)为显性,非糯性(N) 对糯性(n)为显性。用纯种饱满糯性和纯种凹陷非糯性为亲本杂交得到F1(全部为饱满非糯性)。用凹陷糯性个体对F1进行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饱满糯性:饱满非糯性:凹陷糯性:凹陷非糯性=4: 1:1:4。已知此过程中并无致死现象出现,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 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发生了交叉互换 C. 可推测亲本或F1中H和N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D. F1产生的重组型配子在所有配子中的比例为20%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纯种饱满糯性和纯种凹陷非糯性的基因型分别是HHnn、hhNN,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HhNn,如果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HN:Hn:hN:hn=1:1:1: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是饱满糯性:饱满非糯性:凹陷糯性:凹陷非糯性=1:1:1:1,题目给出的测交结果是饱满糯性:饱满非糯性:凹陷糯性:凹陷非糯性4:1:1:4,说明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Hn:HN:hn:hN=4:1:1:4,说明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遵循连锁交换定律,子一代中H、n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h、N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由于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Hn:HN:hn:hN=4:1:1:4,故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发生了交叉互换,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亲本或F1中H和n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h和N位于一条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 D、F1产生的重组型配子即HN和hn在所有配子中的比例为:(1+1)/(4+1+1+4)=20%,D正确。 故选C。 38.扁豆具有多种外皮性状,是由同一基因位点的多个不同基因控制的。将纯种不同性状的扁豆杂交得到F1,然后自交得到F2,结果如下表。据表判断,不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亲本) F1表现型及比例 F2表现型及比例 麻面A×麻面B 全部麻面A 麻面A:麻面B=3:1 麻面B×斑点A(或B) 全部麻面B 麻面B:斑点A(或B)= 3:1 斑点A×斑点B 斑点A、B混合 斑点A:斑点A、B混合:斑点B=1:2:1 斑点A(或B)×光面 全部斑点A(或B) 斑点A(或B):光面=3:1 A. —株扁豆的外皮性状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 B. 光面扁豆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C. 亲本麻面A和斑点B杂交后代全为麻面A D. 控制斑点A和B的基因是共显性关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麻面A×麻面B,后代全是麻面A,自交得到子二代,麻面A:麻面B=3:1,说明麻面A对麻面B是显性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亲本是纯合子;麻面B×斑点A(或B),子代全是全部麻面B,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麻面B:斑点A(或B)=3:1,说明麻面B对斑点A(B)是显性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亲本是纯合子;斑点A×斑点B,子一代是斑点A、B混合,子一代自交子二代斑点A:斑点A、B混合:斑点B=1:2:1,说明是控制斑点A和B的基因是共显性,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亲本是纯合子;斑点A(或B)×光面,子一代全部斑点A(或B),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斑点A(或B):光面=3:1,说明斑点A(B)对光面是显性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亲本属于纯合子。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扁豆的多种外皮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各种等位基因属于复等位基因,A错误; 光面扁豆是隐性性状,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B正确; 由分析麻面A对麻面B是显性,麻面B对斑点B是显性,因此麻面A对斑点B是显性,因此亲本麻面A和斑点B杂交后代全为麻面A,C正确; 由分析可知,控制斑点A和B的基因是共显性,D正确。 39.从某动物个体的睾丸中取出的两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如图,图中染色体的黑色和白色分别代表染色体的来源来自父方和母方。如果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关于这两个精细胞的来源的猜测,错误的是 A. 可能来自一个精原细胞 B. 可能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C. 可能来自两个初级精母细胞 D. 可能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D 【解析】 【详解】如果将两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合起来分析,正好是三对同源染色体,所以它们可能来自一个精原细胞,A正确; 如果将两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合起来分析,正好是三对同源染色体,它们可能来自一个精原细胞,染色体复制后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所以可能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B正确; 两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不同,可能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来自两个初级精母细胞,C正确; 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如果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产生的两个精细胞染色体组成应完全相同,所以图示的两个精细胞,不可能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D错误。 40. 下图为某动物精巢内四类细胞中的DNA、染色单体、染色体含量,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a类细胞将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B. 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b类细胞 C. c类细胞为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D. d类细胞有可能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中DNA和染色体比值为1:1,数量为N,说明是减数分裂完成后的生殖细胞,不具有细胞周期;A错误; b细胞中DNA:染色单体:染色体=2:2:1,是次级精母细胞,不存在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错误; c类细胞有可能是有丝分裂前期中期细胞,也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C错误;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NA:染色单体:染色体=1:0:1,数量为2N。D正确。 二、非选择题 41.我国的养蚕缫丝技术历史悠久,柞蚕是生产蚕丝的昆虫之一。为研究柞蚕体色遗传规律,科研人员进行杂交实验。请回答问题: (1)将纯合的柞蚕品种蓝色蚕与白色蚕进行杂交,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杂交结果判断,蓝色和白色这一对相对性状由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F2 代中表现出__________现象。 (2)研究者将纯合的柞蚕品种青绿色蚕与白色蚕杂交,F1均为青绿色。用F1个体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亲本 子代不同体色幼虫数量(头) 青绿色 黄绿色 蓝色 白色 F1个体间相互交配 450 149 151 50 F1×亲本白色蚕 309 308 305 304 F1个体间相互交配,子代性状分离比接近于_________,推测青绿色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__________定律。 【答案】 (1). 一 (2). 性状分离 (3). 9:3:3:1 (4). 自由组合 【解析】 【分析】 1、分析遗传图解可知,纯合的柞蚕品种蓝色蚕与白色蚕进行杂交,后代全为蓝色,则蓝色对白色为显性,F1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2、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可知,F1个体间相互交配,子代性状分离比接近于9:3:3:1,F1与白色蚕杂交,子代性状分离 比接近于1:1:1:1,由此可推测,青绿色性状由两对基因控制,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根据亲本蓝色蚕与白色蚕杂交F1全是蓝色蚕,F1相互交配,F2蓝色蚕与白色蚕的分离比是3:1,所以蓝色和白色这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且蓝色对白色显性,符合分离定律,F2 代中表现出3:1的性状分离比。 (2)根据以上对表格的分析可知,F1个体间相互交配,子代性状分离比接近于9:3:3:1,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中杂合子自交的结果,因此推测青绿色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点睛】本题考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掌握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方法,识记常见的遗传定律中的分离比3:1和9:3:3:1,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42.某育种科学家在农田中发现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大穗和小穗基因分别用D、d表示;不抗病与抗病的基因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用T、t表示),此小麦自花授粉后获得160粒种子,这些种子发育成的小麦中有30株为大穗抗病,有X (X不等于0)株为小穗抗病,其余都不抗病,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育种学家发现的大穗不抗病小麦基因型为_________。 (2)题中X从理论上推算应为____________株。 (3)题中30株大穗抗病的小麦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其中能稳定遗传的约为_________株。若将这30株大穗抗病小麦作为亲本自交,在F1中选择大穗抗病的再进行自交,F2中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小麦占F2中所有大穗抗病小麦的比例约为_________。 【答案】 (1). DdTt (2). 10 (3). DDtt或Ddtt (4). 10 (5). 7/9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麦穗大与小的遗传因子和控制不抗病与抗病的遗传因子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大穗不抗病的小麦自交,后代中既有大穗又有小穗,既有抗病也有不抗病,可知大穗相对于小穗是显性性状,不抗病对抗病是显性性状,则该大穗不抗病小麦的基因型为DdTt。那么30株大穗抗病小麦有两种基因型:DDtt或Ddtt,比例为1:2,即DDtt占1/3,Ddtt占2/3。 【详解】(1)由题意可知,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自花授粉获得的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既有大穗和小穗,也有抗病和不抗病,因此该大穗不抗病的小麦为双杂合子,基因型为DdTt。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大穗不抗病小麦的基因型为DdTt,自交后代中小穗抗病的基因型为ddtt,则占后代的1/16,故为160×1/16=10。 (3)由于大穗和不抗病为显性,所以30株大穗抗病小麦的基因型为DDtt或Ddtt,其中能稳定遗传为DDtt,约占1/3,约为10株。将这30株大穗抗病的小麦作亲本自交,其中1/3DDtt自交后代均为DDtt;2/3Ddtt自交后代中DDtt:Ddtt:ddtt=1:2:1,所以F1中DDtt:Ddtt:ddtt=(1/3+2/3×1/4):(2/3×1/2):(2/3×1/4)=3:2:1。F1中大穗抗病植株有两种基因型,即DDtt:Ddtt=3:2,其中DDtt占3/5,Ddtt占2/5。将F1中大穗抗病植株作亲本自交,其中3/5DDtt自交后代都为DDtt;2/5Ddtt自交后代中DDtt:Ddtt:ddtt=1:2:1,所以F2中DDtt:Ddtt:ddtt=(3/5+2/5×1/4):(2/5×1/2):(2/5×1/4)=7:2:1。因此,F2中大穗抗病植株有两种基因型,即DDtt:Ddtt=7:2,其中DDtt占7/9,Ddtt占2/9。 【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的分离比,能够利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熟练运用分离定律的分离比和亲代对应的基因型之间的关系,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43.香豌豆中,只有当A、B两个不同的显性基因(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共同存在时,才开红花。请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型不同的两白花植株杂交,F1全部开红花。这两株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基因型不同的两白花植株杂交,F1红花:白花=1: 1,若将F1红花植株自交,所得F2植株中红花:白花=9: 7。由此可推断: ①F1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F2中,红花杂合体占F2所有红花植株比例为__________; ③F2中,白花植株纯合体的基因型有_________(写不全不得分)。 (3)研究发现红花形成的生化途径如下图所示。在另一种植物中,花色遗传的生化途径与香豌豆类似,但其中间产物是橙色(形成橙色花),那么基因型为AaBb的另一种植物自交,子一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Abb (2). aaBB (3). AaBb (4). 8/9 (5). AAbb、aaBB、aabb (6). 红:橙:白=9:3: 4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香豌豆中,只有当A、B两个不同的显性基因共同存在时,才开红花,且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其余的均为白花,即基因型为:A_bb、aaB_、aabb。 【详解】(1)根据题意和以上分析可知,基因型不同的两白花植株杂交,F1全部开红花,则这两株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得到的F1基因型为AaBb,全部开红花。 (2)F1红花植株自交,所得F2植株中红花:白花=9:7,而9:7是9:3:3:1的变式,说明F1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由于其自交所得F2中红花:白花=9:7,所以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9A_B_,红花杂合体占F2所有红花植株比例为8/9,白花植株纯合体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 (3)根据题意,另一植物的中间产物为橙色,则基因型为AaBb 的另一种植物自交,后代出现9A_B_红色、3A_bb橙色、3aaB_白色、1aabb白色,即子代性状分离比为9红色:3橙色:4白色。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常见分离比及其变形应用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理解题目中的代谢途径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再结合所学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分离比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 44.下图中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图2表示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请据图回答: (1)图1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DE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 (2)图2中_________(写不全不得分)细胞处于图1中的CD段。 (3)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写不全不得分)细胞,其中染色体数最多的是__________细胞,此细胞正在进行__________分裂。 (4)图2中丙细胞含有_________条染色单体,该细胞处于_________期,丁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 【答案】 (1). DNA复制 (2).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3). 丙、丁 (4). 甲、乙、丙 (5). 甲 (6). 有丝 (7). 8 (8).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 (9). 次级精母细胞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其中AB段表示G1期;BC段表示S期,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包括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2: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处于分裂间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而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 (2)图1中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于图2中的丙和丁。 (3)图2中,甲、乙、丙细胞具有同源染色体;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数量最多。 (4)图2中,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根据丙细胞的细胞质进行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为雄性动物,而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称为次级精母细胞。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细胞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是特征和物质变化规律,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理解减数分裂中精子的形成过程和染色体以及DNA的数量变化规律,能够根据所学的各时期的特征正确判断分裂图像所处的时期,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45.下图是某家族的三代遗传谱系图,图中有三位男性患有甲种遗传病(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有两位女性患有乙种遗传病(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假定已查明II代6号不携带甲乙两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乙种病的致病基因为__________性。 (2)图中III代8号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II代9号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III代8号与III代9号近亲婚配,他们所生子女中同时出现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 (1). X (2). 隐 (3). bbXAXA或bbXAXa (4). BBXaY或BbXaY (5). 1/16 【解析】 【分析】 1、判断患病遗传方式的“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正常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正常非伴性。 2、分析遗传系谱图:5号、6号表现正常,出生患甲病的儿子9号,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II6不携带致病基因,故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号和4号表现正常,出生患乙病的女儿8号,故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1)根据试题分析可知,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8号患乙病,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bb,8号不患甲病,但有患甲病的弟弟(哥哥)故3号和4号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分别为XAY、XAXa,故8号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XAXa或XAXA,综合两对基因,8号基因型及概率为1/2bbXAXa、1/2bbXAXA。9号患甲病,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XaY,不患乙病,2号患乙病,5号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Bb,6号基因型BB,故9号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BB、Bb,综合两对基因,9号基因型及概率为1/2BbXaY、1/2BBXaY。 (3)若 III8和 III9婚配,子女中患甲病的概率为:1/2×1/2=1/4,子女中患乙病的概率为1/2×1/2=1/4,子女中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1/4×1/4=1/16。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系谱图中人类遗传病的判断口诀,结合系谱图的信息正确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突破问题的第一步,然后结合自由组合定律以及伴性遗传的应用解决问题,能够利用分离定律的分离比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是该题的突破点,结合伴性遗传的知识点计算某种遗传病的概率是该题的考查的重难点。 46.已知果蝇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直毛与分叉毛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用亲代雌雄两只灰身直毛果蝇杂交得到子一代类型和比例(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灰身、直毛 灰身、分叉毛 黑身、直毛 黑身、分叉毛 雌蝇 3/8 0 1/8 0 雄蝇 3/16 3/16 1/16 1/16 (1)由上表结果我们可以判断出这两对基因符合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染色体,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可能位于________________区,也可能位于_______________区(请用右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 (3)研究者想对(2)中的问题做出判断。因此设计新的杂交实验。 请将其实验步骤进行完善,并对结果作出合理推测: ①用子一代分叉毛雄果蝇与亲代直毛雌果蝇交配,以获得子二代。 ②用子二代中的_______________毛雌果蝇;与纯种直毛雄果蝇交配,观察子三代的表现型。 预期结果与结论: 若子三代中_____________,则直毛与分叉毛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 若子三代中_____________,则直毛与分叉毛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只写结论不得分,结果与结论对应正确才得分) 【答案】 (1). 基因自由组合 (2). 灰直:灰分叉:黑直:黑分叉=9: 3: 3: 1 (3). 常 (4). 灰身和黑身的性状与性别无关 (5). (非同源)区 (6). (同源)区 (7). 分叉 (8). 雌性为直毛,雄性为分叉毛 (9). (非同源)区 (10). 雌、雄全为直毛 (11). (同源)区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由表格信息可知,亲代果蝇杂交得到的子代中,雌果蝇灰身:黑身=3:1,全是直毛,无分叉毛;雄果蝇中,灰身:黑身=3:1,直毛:分叉毛=1:1,果蝇灰身和黑身遗传与性别无关,因此是常染色体遗传,且灰身对黑身是显性,亲本都是杂合子,直毛和分叉毛遗传与性别有关,基因可能只位于X染色体上,即X、Y 的非同源区段,结合亲本雄果蝇、雌果蝇都是直毛,雌果蝇携带分叉毛基因,对于2对等位基因来说,亲本基因型是AaXBXb、AaXBY。也也可能位于XY的同源区段。亲本雄果蝇、雌果蝇都是直毛,雌果蝇携带分叉毛基因,对于2对等位基因来说,亲本基因型是AaXBXb、AaXBYb。 3、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经常采用隐雌显雄进行杂交,根据后代的性状以及分离比可以判断。 【详解】(1)由分析可知,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亲代杂交后代出现灰直:灰分叉:黑直:黑分叉=9: 3: 3: 1,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分离比。 (2)由分析可知,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该性状与性别无关;控制直毛和分叉毛的基因可能位于X、Y的非同源区段,也可能位于XY的同源区段。 (3)如果该基因位于X、Y的非同源区段,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F1的基因型为XBXB、XBXb 、XBY 、XbY,用F1的分叉毛雄果蝇基因型为XbY与亲代直毛雌果蝇XBXb交配,后代基因型为XBXb、XbXb、XBY、XbY,因此用子二代中的隐性性状个体与显性性状的个体相交判断基因的位置,即选择子二代中分叉毛的雌果蝇(XbXb)与纯种直毛雄果蝇(XBY)杂交,则子三代中雌性为直毛,雄性为分叉毛;若该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则亲代的基因型为XBXb、XBYb,则F1的基因型为XBXB、XBXb 、XBYb 、XbYb,用F1的分叉毛雄果蝇基因型为XbYb与亲代直毛雌果蝇XBXb交配,后代基因型为XBXb、XbXb、XBYb、XbYb,因此用子二代中的隐性性状个体与显性性状的个体相交判断基因的位置,即选择子二代中分叉毛的雌果蝇(XbXb)与纯种直毛雄果蝇(XBYB)杂交,则子三代中雌、雄全为直毛。 【点睛】本题考查X、Y特殊同源染色体的特点以及伴性遗传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和X、Y染色体的特点,这是该题考查的重难点。要求学生根据题图中X、Y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布特点结合伴性遗传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推导,根据题意推断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47.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他们指出“噬菌体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地位就相当于氢原子在玻尔量子力学模型中的地位一样”。这句话指出了噬菌体作实验材料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___________变化。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上图所示的实验结果。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分钟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则细胞外____________放射性会增高。 (4)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中___________起着作用。 (5)在上述实验之前,加拿大生化学家艾弗里分别用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蛋白质、荚膜多糖等物质对体外培养的肺炎双球菌进行转化,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实际上,这两个实验的研究思路是一致的,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 (2). 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3). DNA和蛋白质的位置 (4). 将噬菌体和细菌分离开 (5). 较低 (6). 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7). 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8). 32P (9). DNA (10). 将DNA与蛋白质等分离开,分别研究其作用 【解析】 【分析】 赫尔希和蔡斯在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用32P和35S分别标记的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噬菌体在细菌内繁殖的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 释放。 分析曲线图:细菌的感染率为100%;上清液35S先增大后保持在80%,说明有20%的噬菌体没有与细菌脱离,仍然附着在细菌外面,离心后随细菌一起沉淀了;上清液中32P先增大后保持在30%左右,说明有30%的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离心后位于上清液。 【详解】(1)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是生物界最小的一种非细胞生物,并且结构简单,组成物质中只含有蛋白质和核酸。 (2)赫尔希和蔡斯在实验时,由于噬菌体不能直接生活在培养基中,因此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其中32P表示噬菌体的DNA,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DNA和蛋白质的位置变化。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分钟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低。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图中“被浸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否则细胞外32P放射性会增高。 (4)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DNA在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中其作用,即DNA是遗传物质。 (5)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思路都是:想方设法将DNA与蛋白质等分离开,分别研究其作用,以证明在遗传过程中DNA和蛋白质的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以及思路和实验结果和结论,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特别是学生掌握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步骤,理解标记噬菌体的方法原理,能够正确分析该实验的结果以及误差的原因,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