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届高三模拟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届高三模拟生物试题

天水一中2020届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模拟考试 理科综合 一、选择题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跨膜运输物质时均消耗ATP B. 细胞膜、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 C. 内质网通过胞吐形成的囊泡可以与高尔基体膜融合 D. 肺炎双球菌中的“S型”菌和“R型”菌结构及致病性不同的原因是二者遗传信息不同,与细胞分化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生物膜蛋白是指构成细胞膜等生物膜的蛋白质,这些蛋白有的覆盖在表面,有的嵌入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从作用上讲,有的可作为载体蛋白,在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中起作用;载体蛋白是可以与其他物质结合的蛋白,用于运送物质穿过胞膜;受体蛋白是与其他物质结合后,用于进行细胞间的传递信息。‎ ‎2、在翻译的过程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tRNA。‎ ‎3、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的间接联系: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4、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详解】A、通道蛋白参与的是被动运输,运输时不消耗能量。载体蛋白参与的有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参与主动运输时,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细胞膜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蛋白质,而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tRNA(本质是核酸),B错误;‎ C ‎、内质网通过“出芽”形成囊泡,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连续性,C错误;‎ D、S型菌与R型菌的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不同,不同的遗传物质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因而导致结构及致病性不同,与细胞分化无关,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氨基酸的的转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遗传信息的表达等知识,要求考生识离子通道和载体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识记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特点,识记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遗传信息表达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甲图表示反应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乙图表示将A、B两种物质混合,再在T1时加入某种酶后,A、B两种物质的浓度变化曲线。实验均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完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图中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后,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数量 B. 若乙图中的物质A是淀粉,则B可以是麦芽糖,该酶可以是唾液淀粉酶 C. 乙图中T2时刻后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活性 D. 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中,温度和pH都属于无关变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pH、酶浓度、底物浓度等。‎ 甲图中,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增加而增加,当反应速率达到一定值时,此时再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是因为起催化作用的酶已经饱和。乙图中,随着反应进行,浓度不断增加的是生成物即B,浓度不断减少的是反应物即A,T1时刻反应开始,T2时刻反应速度变缓,A反应物的含量趋于0,直到最后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浓度不再变化,此时限制酶促反应的因素为底物浓度。‎ ‎【详解】A ‎、甲图中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后,此时再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数量,A正确;‎ B、若乙图中的物质A是淀粉,则B可以是麦芽糖,该图表示的反应为A(淀粉) B(麦芽糖),该酶可以是唾液淀粉酶,B正确;‎ C、乙图中T2时刻后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C错误;‎ D、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均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完成,温度和pH都属于无关变量,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了影响酶促反应因素的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曲线分析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 ‎3.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 ‎⑤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是先分化出造血干细胞,进而分化出T细胞 ‎⑥抗生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体现了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 ‎⑦初次接种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 ‎⑧2、4-D、苯乙酸均为生长素类似物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严重腹泻时体内丢失的是水分和盐分;‎ ‎ ‎ ‎2、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 ‎3、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4、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5、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6、免疫细胞中,只有效应B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抗体可特异性识别抗原。‎ ‎【详解】①严重腹泻后需要补充水分和无机盐等,而不仅仅是补充水分,①错误;‎ ‎②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即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而直接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只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参与,因此不属于反射,②错误;‎ ‎③垂体功能受损会影响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和合成和分泌,因此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③正确;‎ ‎④神经递质包括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其中兴奋型递质可使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而抑制型递质不会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④错误;‎ ‎⑤T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转移到胸腺中成熟,⑤错误;‎ ‎⑥抗生素不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产物,故抗生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不能体现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⑥错误;‎ ‎⑦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细胞免疫过程中会产生效应T细胞,而体液免疫过程中会产生抗体,⑦正确;‎ ‎⑧2、4-D属于人工合成的生长调节剂,苯乙酸是植物合成的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⑧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无机盐的功能、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垂体的功能、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免疫调节、生长素类似物的种类,平常需多加积累。‎ ‎4.如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以 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甲 D 与 B 间以及 D 与 C 之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 图丙中 B 所处的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 C. 图乙中 B 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 占的比例为 a,B 体重增加 x 至少需要 A 的量为 y,则 y=20ax+5x D. 从研究内容来看,甲、乙、丙所代表的生命系统层次分别属于个体、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的相关内容。分析题图:图甲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 A 为组 织液、B 为淋巴、C 为血浆、D 为细胞内液;图乙代表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 A为生产者、B 和 C 为消费者;图丙代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其中 A 为生产者、B 为分解者、C 为消费者、D 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详解】A、图甲中淋巴细胞的细胞内液 D 可以与淋 巴 B 之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血细胞的细胞内液 D 可以与血浆 C 之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 B、 图丙中的 B 是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营养级,B错误;‎ C、图乙食物网中的能量流动中 B 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 占的比例为 a,则 A 占的比例为 1-a,B 体重增加 x,至 少需要 A 的量为 y,按照能量传递效率 20%计算,从 A→C→B 这条食物链,需要 A 的量为 ax÷20%÷20%,即 25ax;A→B 这条食物链,需要 A 的量为(1-a)x÷20%,即 5(1-a)x, 则总共消耗 A 的量 y=25ax+5(1-a)x=20ax+5x,C正确;‎ D、乙表示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 者,还缺少分解者,因此不能构成群落,D错误。‎ 故选C。‎ ‎5. 下列有关图形所表达的生物学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表示杂合子Aa连续自交若干代,后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 B. 乙图中,氧浓度控制在a点对应的浓度时,最有利于蔬菜的贮藏 C. 丙图中,当土壤中某元素的浓度为b时,施用含有该元素的肥料最有利于植物生长 D. 丁图中,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影响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影响植物生长速率的因素及种群数量增长规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详解】‎ 杂合子Aa连续自交若干代,后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2)n]×1/2,由此可见,后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接近1/2,故A错误;乙图中,氧浓度控制在b点对应的浓度时,最有利于蔬菜的贮藏,故B错误;丙图中,当土壤中某元素的浓度为b时,植物生长速率已经达到最大值,因此不需要再施用含有该元素的肥料,故C错误;丁图中,该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该种群密度制约等因子的制约,故D正确。‎ ‎6.下图是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进化提供原材料 B. 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 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D.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的形成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详解】‎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故A错;生殖隔离是指自然状态下,个体不能交配或者交配后产生的后代不育,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故BC错;新物种形成的前提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 ‎7.研究人员以某绿色植物为材料,利用多套图甲装置,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进行研究。‎ ‎(1)为了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首先应在图甲装置的烧杯内加入二氧化碳缓冲液,然后再打开该装置的活塞开关,使U型管两侧的液面如图甲所示,关闭活塞。实验的观察指标是U型管A侧液面的变化值。在每一给定温度且其他条件均相同、适宜的情况下光照1小时,实验数据如下表:‎ 温度(°C)‎ ‎5‎ ‎10‎ ‎15‎ ‎20‎ ‎25‎ ‎30‎ ‎35‎ 水柱高度(mm/h)‎ ‎1.0‎ ‎1.7‎ ‎2.5‎ ‎3.2‎ ‎3.7‎ ‎3.5‎ ‎3.0‎ 请分析水柱的高度表示_________________(填总光合速率或净光合速率)。‎ ‎(2)夏季去除图甲的水浴装置后,置于自然环境条件下,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和自然环境中相同,且空气湿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微生物对CO2浓度的影响均忽略不计,利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定了该玻璃罩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乙曲线。请问一昼夜中____________(有/无)有机物积累。‎ ‎(3)乙图中EF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时有机物的积累最多。‎ ‎(4)若用甲装置来测定温度对绿色植物的呼吸速率的影响,首先烧杯中应该加入试剂__________________,其次还要将甲装置_________________处理。‎ ‎【答案】 (1). 净光合速率 (2). 无 (3). 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导致气孔关闭,使光合速率降低 (4). 18或G (5). 氢氧化钠溶液 (6). 遮光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甲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放置二氧化碳缓冲液,并且提供光照,该缓冲液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稳定的二氧化碳来源,此时装置中变化的气体是氧气,因此左侧的水柱高度能够表示净光合速率强度;如果烧杯中放置NaOH溶液,并且提供黑暗条件,由于该溶液可以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变化的气体量仍为氧气量,此时该值可以表示呼吸速率。‎ 图乙中,AB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CO2含量上升;CD段,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CO2浓度上升;D点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DG段,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O2含量减少;G点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GH段,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CO2含量上升。‎ ‎【详解】(1)图甲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放置二氧化碳缓冲液,并且提供光照,该缓冲液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稳定的二氧化碳来源,此时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装置中变化的气体是氧气的净含量,左侧的水柱高度表示净光合速率。‎ ‎(2)由图可知,一天中CO2浓度最终点H点高于起始点A点,罩内CO2浓度升高,可知呼吸作用量大于光合作用量,因此没有有机物积累,植物不能生长。‎ ‎(3)EF段形成原因是中午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导致气孔关闭,吸收CO2少,使光合速率降低。图中DG段二氧化碳量处于下降趋势,表明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O2含量减少;但是到G点之后光合作用将小于呼吸作用,因此在G点时有机物积累最多。‎ ‎(4)测定呼吸作用要排除光照的影响,故需要遮光处理,同时还需要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CO2。‎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实验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实验装置的能力和实验设计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明确NaHCO3溶液和NaOH溶液在该探究实验中的作用;并且能够从曲线中获取有效解题信息。‎ ‎8.为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部分(茎芽),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实验分为A、B、C三组,分别培养至第1、8、15天,每组再用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见图2。‎ ‎(1)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_____的分子。本实验中,用激素处理时应将IAA加在________________(填培养液中或茎芽顶端)‎ ‎(2)植物伸长生长可能是细胞数量和/或_____________增加的结果。当加入药物完全抑制DNA复制后,GA3诱导的茎芽生长生长被抑制了54%,说明GA3影响茎芽生长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2中B组的数据可知,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GA3单独处理的_______________倍、IAA单独处理的______________倍,由此可推测GA3和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4)A组数据未显示出GA3和IAA具有上述关系,原因可能是离体时间短的茎芽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量较高。‎ ‎【答案】 (1). 信息 (2). 茎芽顶端 (3). 细胞体积(长度) (4). 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 (5). 3.6 (6). 18 (7). 协同 (8). 内源IAA ‎【解析】‎ ‎【分析】‎ 图1:试管用滤膜封口是为了在不影响气体通过的情况下,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培养液污染培养物;‎ 图2是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影响关系。分析图2中的A组可知,与空白对照相比,用GA3和IAA处理的离体茎芽的生长较快,说明二者均能促进生长。分析图2中的B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9,GA3单独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2.5,IAA单独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0.5,因此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GA3单独处理的3.6倍、IAA单独处理的18倍;由此可以推测GA3和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协同关系。C 组中,两种激素联合使用促进作用是GA3单独使用的(10.0−4.0)/(6.0−4.0)=3倍,是IAA单独使用的(14.0−4.0)/(4.1−4.0)=60倍。‎ ‎【详解】(1)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由题意知,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部分进行无菌培养,试管用滤膜封口是为了在不影响气体通过的情况下,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培养液污染培养物;由于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因此应将IAA加在茎芽顶端,不能加在培养液中。‎ ‎(2)植物伸长生长与细胞数量增加和细胞长度(体积)增加有关;如果药物完全抑制DNA复制后,细胞分裂不能进行,GA3诱导的茎芽伸长生长被抑制了54%,54%的抑制作用是细胞不能分裂使细胞数量增加的结果,46%的促进作用则是促进细胞伸长的结果,因此该事实说明GA3影响茎芽伸长生长的方式是促进细胞分裂和促进细胞伸长。‎ ‎(3)分析图2中的B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9,GA3单独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2.5;IAA单独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0.5;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GA3单独处理的3.6 倍、IAA单独处理的18倍;由此可以推测GA3和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协同关系。‎ ‎(4)A组数据单独使用GA3和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效果相近,未显示处GA3和IAA具有协同关系,原因可能是离体时间短的茎芽中内源IAA浓度较高。‎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植物激素的作用、生长素的运输方式、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理解并分析对照实验变量之间的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9.‎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__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________和_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 ‎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答案】 (1). b (2). 偏高 (3). 垂直 (4). (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5). A(两空可颠倒) (6). B(两空可颠倒) (7). 20% (8). 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解析】‎ ‎【分析】‎ 图甲中b对应的是K/2,对应的增长速率最大。根据图乙的能量流动关系,可知A是生产者、D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B是分解者,生产者和分解者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详解】(1)图甲表示种群增长速率,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最大增长速率,即b点,此时种群恢复需要的时间最短。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种群数量=(第一次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捉个体数)/第二次捕捉到的标记个体数,所以如果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再次捕捉时捉到的标记个体数减少,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偏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牡蛎等,是群落演替的过程。‎ ‎(3)根据图乙能量流动关系,可知A是生产者、D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B是分解者,生产者和分解者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注意题目要求写字母;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5×106/7.5×106×100%=20% 。‎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如果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超过生态系统能调节的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 ‎【定位】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稳定性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0.遗传性乳光牙患者由于牙本质发育不良导致牙釉质易碎裂,牙齿磨损迅速,乳牙、恒牙均发病,4~5岁乳牙就可以磨损到牙禮,需全拔装假牙,给病人带来终身痛苦。通过对该病基因的遗传定位检查,发现原正常基因第45位原决定谷氨酰胺的一对碱基发生改变,引起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合成终止导致患病。已知谷氨酰胺的密码子(CAA、CAG),终止密码(UAA、UAG、UGA)。请分析回答:‎ ‎(1)正常基因中发生突变的碱基对是________________。‎ ‎(2)与正常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相比,乳光牙致病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使该蛋白质的功能丧失。‎ ‎(3)现有一乳光牙遗传病家族系谱图(已知控制乳光牙基因用A、a表示):‎ ‎①乳光牙是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性遗传病。‎ ‎②产生乳光牙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该家系中③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于______________‎ ‎③若3号和一正常男性结婚,则生一个正常男孩的可能性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G//C (2). 减小 (3). 常 (4). 显 (5). 基因突变 (6). Ⅰ1或Ⅰ2或Ⅰ1和Ⅰ2 (7). 1/6‎ ‎【解析】‎ ‎【分析】‎ ‎(1)当mRNA上出现终止密码子翻译终止,蛋白质合成结束。‎ ‎(2)就该遗传病而言,由于Ⅰ1号和Ⅰ2号患病,而生出的女儿Ⅱ4号正常,可推测乳光牙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详解】(1)该基因中一对碱基突变后,使编码谷氨酰胺密码子转变成终止密码子,由谷氨酰胺的密码子(CAA、CAG)和终止密码(UAA、UAG、UGA)可知,发生改变的碱基是C变成U,因此基因中发生突变的碱基对是G//C。‎ ‎(2)与正常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相比,基因突变后,使翻译提前终止,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减少,导致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减小。‎ ‎(3)①由于Ⅰ1号和Ⅰ2号患病,而生出的女儿Ⅱ4号正常,可推测乳光牙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乳光牙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②产生乳光牙的根本原因是决定谷氨酰胺的一对碱基发生改变,即基因突变;根据Ⅱ4号正常(aa)可知,Ⅰ1号和Ⅰ2号的基因型都是Aa,Ⅱ3号的基因型是1/3AA或2/3Aa,其致病基因来自Ⅰ1或Ⅰ2或Ⅰ1号和Ⅰ2号。‎ ‎③Ⅱ3号的基因型是1/3AA或2/3Aa,与一个正常男性(aa)婚配,生出正常男孩的概率为:2/3×1/2×1/2=1/6a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和遗传方式的判断,要求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遗传方式的判断依据,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2019年全国多个城市出台了本市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我们每天产生的塑料垃圾是惊人的,怎样处理塑料垃圾是迫在眉睫的问题。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分解聚乙烯(塑料的成分)的微生物——聚乙烯分解菌,它能分泌聚乙烯降解酶降解塑料,从中获取能量。‎ ‎(1)在筛选聚乙烯分解菌过程中,应选择含___________丰富的垃圾场土壤取样,制作培养基时,应将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并使用______________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 ‎(2)在制备培养基时,按照培养基配方准确称量各组分,将其溶解、定容后,需先调节培养基的pH,再灭菌倒平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倒平板时的温度一般是50°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位同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所选土壤样品中聚乙烯分解菌的数量,在同一稀释倍数下得到以下结果:‎ 甲同学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110、140和149,取平均值133。‎ 乙同学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7、169和176,取平均值124。‎ 这两位同学的结果中,_______________的结果可信度低,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测定聚乙烯降解酶降解塑料的能力,需要先将该分离出来,常用凝胶色谱法,凝胶色谱法分离聚乙烯降解酶的基本过程:样品加入后进行洗脱,而后收集聚乙烯降解酶。最后收集到的蛋白质样品与刚洗脱时收集到的蛋白质相比,分子质量较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废旧塑料(聚乙烯) (2). 聚乙烯 (3). 高压蒸汽 (4). 避免调pH时再次造成微生物污染 (5). 温度过高不便于用手操作,温度过低培养基将发生凝固 (6). 乙同学 (7). 1个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另2个相差悬殊且不在30-300范围内 (8). 小 (9). 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通过色谱柱的路程较短,移动速率较快 ‎【解析】‎ ‎【分析】‎ ‎1、选择培养基是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可以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 ‎2、微生物接种最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可用来微生物计数。‎ ‎3、微生物培养的计数过程中,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详解】(1)要筛选聚乙烯分解菌,应选择含废旧塑料(聚乙烯)丰富的垃圾场土壤,制作培养基时,应将聚乙烯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并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 ‎(2)为避免调pH时再次造成微生物污染,需先调节培养基的pH,再灭菌倒平板。倒平板时的温度一般是‎50℃‎的原因是温度过高不便于用手操作,温度过低培养基将凝固。‎ ‎(3)这两位同学的结果中,乙同学的结果中1个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另2个相差悬殊,且不在30-300范围内,结果的重复性差,故乙同学的结果可信度低。‎ ‎(4)在利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聚乙烯降解酶的过程中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不进入凝胶颗粒,通过色谱柱的路程较短,移动速率较快,故最后收集到的蛋白质样品与刚洗脱时收集到的蛋白质相比,分子质量较小。‎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种类及功能,掌握接种微生物常用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 ‎12.100年来,果蝇作为经典模式生物在遗传学研究中备受重视。请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题:‎ ‎(1)染色体主要由____________组成,雄性果蝇的白眼基因只能来自其母本,传给其子代雌果蝇,这种遗传特点,在遗传学上叫做_________________。‎ ‎(2‎ ‎)假设某隐性致死突变基因有纯合致死效应(胚胎致死),无其他性状效应。根据隐性纯合体的死亡率,隐性致死突变分为完全致死突变和不完全致死突变。有一只雌果蝇偶然受到了X射线辐射,为了探究这只果蝇X染色体上(只考虑一条X染色体发生突变的可能性)是否发生了上述隐性致死突变,请设计杂交实验并预测最终实验结果。‎ 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 Ⅰ如果__________________,则X染色体上发生了完全致死突变;‎ Ⅱ如果________________,则X染色体上发生了不完全致死突变;‎ Ⅲ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则X染色体上没有发生隐性致死突变.‎ ‎【答案】 (1). DNA和蛋白质 (2). 交叉遗传 (3). 这只雌蝇与正常雄蝇杂交 (4). 统计子一代中雌雄个体的数量 (5). 子一代中雄蝇为1/3(或者雌:雄=2:1) (6). 子一代中雄蝇为1/3至1/2(或者雌:雄在2:1~1:1之间) (7). 子一代中雄蝇为1/2(或者雌:雄=1:1)‎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交叉遗传是指男性患者的X连锁致病基因必然来自母亲,以后又必定传给女儿的遗传方式。‎ ‎(2)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这只果蝇X染色体上(只考虑一条X染色体发生突变的可能性)是否发生了上述隐性致死突变,可选用突变个体进行杂交试验,通过观察后代的性别比例即可推出该变异发生隐性致死的类型。‎ ‎【详解】(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交叉遗传是指男性患者的X连锁致病基因必然来自母亲,以后又必定传给女儿的遗传方式。雄性果蝇的白眼基因只能来自其母本,传给其子代雌果蝇,这种遗传特点,在遗传学上叫做交叉遗传。‎ ‎(2)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这只果蝇X染色体上(只考虑一条X染色体发生突变的可能性)是否发生了上述隐性致死突变,①可选用这只突变雌蝇个体与正常雄蝇进行杂交试验;②通过观察子一代雌雄个体的数量推出该变异属于哪一种致死突变引起的。若无隐性致死现象,其遗传图解为(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A、a):‎ Ⅰ.若是X染色体上发生了完全致死突变,子代中XaY雄蝇致死,则子一代中雄蝇为1/3(或者雌:雄=2:1);‎ Ⅱ.若是X染色体上发生了不完全致死突变,子代中XaY雄蝇部分致死,则子一代中雄蝇为1/3至1/2(或者雌∶雄在2∶1~1∶1之间);‎ Ⅲ.若X染色体上没有发生隐性致死突变,则子一代中雄蝇为1/2(或者雌∶雄=1∶1)。‎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能用文字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