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届高三12月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届高三12月月考生物试题

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卷 高三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与细胞周期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 B. 细胞周期中,染色质DNA比染色体DNA更容易复制 C. 若在G2期加入DNA合成抑制剂,能有效阻止染色单体形成 D. 经秋水仙素处理的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植物细胞会被阻断在间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细胞周期概念的考查,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长,由细胞周期概念可知,细胞周期具有方向性,属于矢量。‎ ‎【详解】A、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分裂不具有细胞周期,A错误;‎ B、细胞周期中染色质DNA比染色体DNA更容易复制,B正确;‎ C、若在G2期加入DNA合成抑制剂,由于DNA合成在G2期之前的S,所以不能有效阻止染色单体的形成,C错误;‎ D、秋水仙素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使后期着丝点分裂不移向细胞两极而加倍,而细胞不会被阻断在间期,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周期的概念,对细胞周期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活动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衰老的细胞器可被溶酶体清除 B. 组胞凋亡有助于机体维持自我稳态 C. 细胞癌变后其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D. 红细胞的凋亡速率比白细胞快得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A正确;‎ B、细胞凋亡有助于细胞的更新、有助于机体维持自身的稳定,B正确;‎ C、细胞癌变会导致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C正确;‎ D、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能存活较长的时间,其凋亡速率比白细胞慢,D错误。‎ 故选D。‎ ‎3.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通过减数分裂,生物可产生染色体数量减半的精细胞或卵细胞 B. 减数分裂时,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C. 减数分裂是有性别差异的生物特有的分裂方式,能产生多种类型的配子 D. 精原细胞能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也能通过有丝分裂实现自身增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 1、概念: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过程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     2、减数分裂是特殊的有丝分裂,其特殊性表现在: ①从分裂过程上看:(在减数分裂全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②从分裂结果上看:形成的子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只有亲代细胞的一半;  ‎ ‎③从发生减数分裂的部位来看:是特定生物(一般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特定部位或器官(动物体一般在精巢或卵巢内)的特定细胞才能进行(如动物的性原细胞)减数分裂;     ④从发生的时期来看:在性成熟以后,在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过程中进行一次减数分裂。‎ ‎【详解】A、通过减数分裂,生物可产生染色体数量减半的精细胞或卵细胞,A正确;‎ B、减数分裂时染色质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B正确;‎ C、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生物的特有的分裂方式,而不是有性别差异的生物特有的分裂方式,C错误;‎ D、精原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即可以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也可以通过有丝分裂实现自身增殖,D正确。‎ 故选C。‎ ‎4.实验发现,初级卵母细胞中的SUMO-1蛋白分子可以影响极体以胞吐形式从初级卵母细胞排出。为进一步探究该蛋白质的作用时间,分别向初级卵母细胞的前期(0h)、中期(6h)、后期(9.5h)注射SUMO-1的抗体,实验结果见下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SUMO-1蛋白对处于分裂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基本不起作用 B. SUMO-1的抗体能和SUMO-1蛋白分子特异性结合,进而使其水解 C.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定时期,SUMO-1蛋白分子仍能促进极体排出 D. 极体排出前后,初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与DNA的数量比会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通过图示分析可知,SUMO-1蛋白抗体在初级卵母细胞的前期(0h)、中期(6h)起作用,可抑制极体排出,SUMO-1蛋白抗体在初级卵母细胞的后期(9.5h)不能抑制极体排出。‎ ‎【详解】A、通过图示分析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对比可得出,SUMO-1蛋白对处于分裂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基本不起作用,A正确;‎ B、通过题干信息不能得出SUMO-1的抗体能和SUMO-1蛋白分子特异性结合使其水解,B错误;‎ C、题干信息指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定时期,SUMO-1蛋白分子能促进极体排出,未指出减数第二次分裂SUMO-1蛋白分子能否促进极体排出,C错误;‎ D、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极体排出前后,初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与DNA的数量比不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5.某种哺乳动物的毛色有灰色和黑色两种类型,该相对性状由3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3对等位基因中至少各含有1个显性基因时,才表现为灰色。否则表现为黑色,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A. 该种哺乳动物灰色个体的基因型有8种 B. 该种哺乳动物纯合黑色个体的基因型有7种 C. 纯合黑色和纯合灰色个体杂交,后代全部表现为灰色 D. 纯合黑色的雌雄个体杂交,后代不可能出现灰色个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答. 2、由题意知,该毛色的颜色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如Aa、B/b、C/c,且3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如果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灰色的基因型是A_B_C_、黑色的基因型是A_B_cc、A_bbC_、aaB_C_、A-bbcc、aaB-cc、aabbC-、aabbcc。‎ ‎【详解】A、该种哺乳动物灰色个体的基因型A_B_C_,对应有2×2×2=8种,A正确;‎ B、该种哺乳动物纯合黑色个体的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共7种,B正确;‎ C、通过B选择可知纯合黑色和纯合灰色个体杂交,后代全部表现为灰色,C正确;‎ D、纯合黑色的雌雄个体杂交,亲本发生基因突变,则后代可能出现灰色个体,D错误。‎ 故选D。‎ ‎6.已知某品系油菜种子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并受另一对基因R/r影响。下表是用产黑色种子植株(甲)、产黄色种子植株(乙和丙)进行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组别 亲代 F1表现型 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甲×乙 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 实验二 乙×丙 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栋=3:13‎ A. 由实验一可知,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隐性 B. 当R基因存在时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 C. 乙的基因型为aarr或AARR D. 实验二中F2代产黄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0/13‎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油菜新品系种子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并受另一对基因R/r影响,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是9:3:3:1的变式,所以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由实验一可判断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隐性,A正确;‎ B、由实验二的F 1自交所得F 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可判断F1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为AaRr;子代黑色种子植株基因型为A_rr,黄色种子植株基因型为A_R_、aaR_、aarr,可判断当R基因存在时,抑制A基因的表达,B正确;‎ C、实验一中,由于F1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则乙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为aarr,C错误;‎ D、实验二中,由于F1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AaRr),则丙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为AARR;F2中产黄色种子植株中纯合子的基因型为AARR、aaRR、aarr,占3/13,所以F2‎ 代产黄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3/13=10/13,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7.基因在转录形成mRNA时,有时会形成难以分离的DNA-RNA杂交区段,这种结构会影响DNA复制,基因转录和基因的稳定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真核细胞只在细胞核中完成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 B. DNA-RNA杂交区段的碱基种类有5种,配对方式有4种 C. DNA-RNA杂交区段的形成是RNA聚合酶作用的结果 D. 原核细胞基因边转录边翻译,不会形成DNA-RNA杂交区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 复制 转录 翻译 时间 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 ‎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种游离的氨基酸 条件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 酶(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产物 ‎2个双链DNA 一个单链RNA 多肽链 特点 半保留,边解旋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 碱基配对 A-T  T-A  C-G  G-C A-U  T-A   C-G  G-C A-U  U-A  C-G  G-C 遗传信息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意义 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详解】A、真核细胞主要在细胞核中完成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存在DNA的复制和转录,A错误;‎ B、DNA-RNA杂交区段的碱基种类有5种,配对方式有3种(A-U,T-A,C-G),B错误;‎ C、DNA-RNA杂交区段的形成是RNA聚合酶作用的结果,C正确;‎ D,原核细胞基因边转录边翻译,也会形成DNA-RNA杂交区段,D错误。‎ 故选C。‎ ‎8.碱基互补配对能发生在下列哪些生理过程中 ‎①洋葱根尖的生长 ②SARS病毒侵染人体肺细胞 ③浆细胞合成抗体 ‎④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 ⑤哺乳动物的受精作用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考查,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在DNA分子的复制、转录、翻译、RNA分子的复制、逆转录过程中,凡是存在核酸分子生成和蛋白质合成的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①洋葱根尖的生长过程是细胞生长和增殖过程,有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在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发生碱基互补配对,①正确;‎ ‎②病毒的增殖过程是病毒核酸的合成和病毒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在核酸和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发生碱基互补配对,②正确;‎ ‎③浆细胞合成抗体存在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发生碱基互补配对,③正确;‎ ‎④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涉及S型细菌的DNA在R型细菌中的表达过程,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④正确;  ‎ ‎⑤受精作用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该过程不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⑤错误;‎ 故选B。‎ ‎9.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是液体环境,和水分子结构的特点有重要关系 B. 内环境成分复杂,理化性质多变,是代谢的重要场所 C. 人体细胞离不开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 内环境是一种媒介,参与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内环境是液体环境,和水分子结构的特点有重要关系,A正确;‎ B、内环境不是代谢的重要场所,细胞代谢主要场所在细胞质基质,B错误;‎ C ‎、细胞会消耗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也会将分泌物和代谢物释放到内环境中,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正确;‎ D、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 故选B。‎ ‎10.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B. 现代观点认为: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C.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能保持相对稳定 D. 稳态的维持依赖于机体的调节和多器官、系统的协调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 B、现代观点认为: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B错误;‎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 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机体的调节和多器官、系统的协调,D正确。‎ 故选B ‎11.兴奋的产生、传导是发生反射的前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手指接触到针尖引起的缩手反射中,兴奋是由于指尖的感受器感受到疼痛而产生的 B. 反射中兴奋的产生与感受器相应部位的钠离子和钾离子的分布及其跨膜匀速有关 C. 完整反射弧中,兴奋产生后,会由感受器沿传入神经双向地快速传导至神经中枢 D. 在反射弧中,兴奋以电流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这个过程不涉及任何能量的変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疼痛在大脑皮层产生,A错误;‎ B、反射中兴奋的产生与感受器相应部位的钠离子和钾离子的分布及其跨膜匀速有关,B正确;‎ C、完整反射弧中,兴奋产生后,会由感受器沿传入神经单向地快速传导至神经中枢,C错误;‎ D、在反射弧中,兴奋以电流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这个过程中钠离子出神经细胞,钾离子进神经细胞依赖钠钾泵完成,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B。‎ ‎12.研究发现,将胃泌素释放肽(GRP)注射到小鼠脊髄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若在小鼠的脊髓里杀死表达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不论向这些小鼠身上注射何种致氧物,小鼠都不抓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根据题意判断,GRP应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一种神经递质 B. GRP释放后,能与GRPR特异性结合,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 C. GRP发挥作用后,可能的去路是被酶水解或被突触前膜回收 D. 将GRP注射给小鼠脊髓,小鼠的抓痒行为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⑤类型: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详解】A. 根据题意,GRP在突触间隙完成信息传递,说明GRP是神经递质,又突触前膜释放,A正确;‎ B、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GRPR结合后,引起小鼠的脊髓里的神经元兴奋,导致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产生兴奋,有抓痒行为,B正确;‎ C、神经递质GRP发挥作用后,可能的去路是被酶水解或被突触前膜回收,C正确;‎ D、将GRP注射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此过程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D。‎ ‎13.医学研究表明,抑都症患者脑神经元兴奋性下降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有密切关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D)是目前一种常用抗抑郁药。结合以下突触局部放大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单胺类神经递质为小分子物质,但能以胞吐形式排出细胞 B. 单胺类神经递质与受体蛋白M结合后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C. 据图判断,抑郁症患者的单胺氧化酶的酶活性较正常人高 D. MAOID能增加抑郁症患者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缓解症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元之间的结构为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据图分析,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蛋白M表示神经递质的受体,能够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同时还是钠离子通道;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降解酶可以将神经递质降解,使得神经递质灭活。‎ ‎【详解】A、单胺类神经递质为小分子物质,但能以胞吐形式排出细胞,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通过题干信息可知,单胺类神经递质属于兴奋性递质,故单胺类神经递质与受体蛋白M结合后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B正确;‎ C、据图判断,抑郁症患者的单胺氧化酶的酶活性较正常人低,C错误;‎ D、根据题意和图形分析,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阻止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降解,增加脑内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缓解症状,D正确。‎ 故选C。‎ ‎14.科学家在发现胰岛素初期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狗分成两组,甲组摘除胰腺,改造成糖尿病狗;乙组先结扎胰腺导管,待伤口恢复,胰腺腺泡凋亡后,取狗的胰腺,从中制备粗提液。随后,将粗提液注射到糖尿病狗的体内,结果降低了这些狗的血糖水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胰岛素直接催化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反应,快速降低血糖 B. 胰腺腺泡也能分泌胰岛素,且通过胰腺导管运输到消化道 C. 实验中制备粗提液的过程不能高温加热以防破坏胰岛素结构 D. 若该实验直接摘取胰腺制备粗提液,然后饲喂也能得相同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激素①是胰高血糖素,激素②是胰岛素。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它主要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促进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等方式来降低血糖;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主要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来升高血糖。‎ ‎【详解】A、激素不催化机体内的化学反应,A错误;‎ B、胰岛素是激素,没有专门的导管运输,B错误;‎ C、实验中制备粗提液中含有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高温会使蛋白质变性,故实验中制备粗提液的过程不能高温加热以防破坏胰岛素结构,C正确;‎ D、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后取狗的胰制备的粗提取液中含有蛋白质类激素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但只能注射不能饲喂,D错误。‎ 故选C。‎ ‎15.激素调节是人体重要的调节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不同的激素化学组成不同,但都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 B. 激素分泌后会弥散到体液中,并隨血液定向运输至特定器官以传递信息 C. 寒冷坏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既有反馈调节,也有分级调节 D. 人体内激素含量是保持动态平衡的,需要不断地产生激素才能满足需要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输而发挥调节作用。 2、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 ‎【详解】A、不同的激素化学组成不同,但都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A正确;‎ B、激素由内分泌细胞产生,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运送到全身,只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发挥信息传递作用,B错误;‎ 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既有反馈调节也有分级调节,C正确;‎ D、激素一经和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故正常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B。‎ ‎16.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离不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明显不同 B.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中都有传递信息的信息分子 C. 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教素都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D. 下丘脑可以直接调控胰岛素、性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传递方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 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 调节方式 反射 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 效应器 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 ‎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 ‎3、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达到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详解】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都不一样,A正确;‎ B、神经调节的神经递质、体液调节的激素、免疫调节的抗体都是信息分子,B正确;‎ C、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教素都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 D、下丘脑可以直接调控胰岛素的分泌,间接调控性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D错误。‎ 故选D。‎ ‎17.下列关于HIV和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A. HIV是RNA病毒,易变异,在人体内以T细胞为寄主细胞 B. 利用灵敏度高的特异性抗体可检验一个人是否携带HIV C. 一旦感染了HIV就是AIDS患者,最终死于严重感染或癌症 D. 正确认识HIV,切断其传播途径,是预防AIDS的重要前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A. HIV是RNA病毒,RNA单链不稳定,易变异,在人体内以T细胞为寄主细胞,A正确;‎ B、利用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原理,利用灵敏度高的特异性抗体可检验一个人是否携带HIV,B正确;‎ C、HIV感染人体后存在潜伏期,此时为HIV的携带者而不是AIDS患者,C错误;‎ D、正确认识HIV,切断其传播途径,是预防AIDS的重要前提,D正确。‎ 故选C。‎ ‎18.最新研究发现,人体特定的T细胞中也含有包裹神经递质—‎ 多巴胺的囊泡,实验证明,这些T细胞可以将多巴胺转移给B细胞让其增殖分化以产生抗体。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同一人体的T细胞、B细胞,红细胞都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B. 含多巴胺的囊泡脱离T细胞后和B细胞融合完成信息传递 C. B细胞膜上应含有和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结构相似的受体 D. 抗体由浆细胞产生,可以水解消灭外来的蛋白质类抗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特定的T细胞也可释放多巴胺并作用于浆细胞,给浆细胞进一步的“刺激”,在此过程中,多巴胺作为信息分子,与浆细胞的受体结合,使浆细胞内与抗体有关的基因表达,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物,病原体失去致病性,细胞集团或沉淀物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病原体被清除。‎ ‎【详解】A、人成熟的红细胞无遗传物质,A错误;‎ B、含多巴胺的囊泡在T细胞中通过胞吐释放多巴胺,作用于B细胞,B错误;‎ C、多巴胺既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也可以作用于B细胞,因此B细胞和神经元上都具有识别多巴胺的受体,说明神经细胞和B细胞都能合成识别多巴胺的受体,C正确;‎ D、抗体的作用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物,使其失去致病性,不是直接将抗原消灭,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体液免疫过程和神经调节过程,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分析题干获取有效信息、利用有效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19.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发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达尔文证明禾本科幼苗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作用于伸长区出现向光性 B. 鲍森·詹森证实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物质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的伸长区 C. 温特证明了胚芽鞘尖端能产生化学物质对尖端下部施加影响从而导致了向光性 D. 科学家首先在人尿中分离出生长素(IAA),说明其在人体内存在并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 科学家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及分析 达尔文 ‎①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 ②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 ③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不弯曲。‎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 詹森 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 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单侧光→弯曲。‎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 拜尔 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 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温特 ‎①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 ②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 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 郭葛 ‎ 从人尿中分离出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 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 ‎【详解】A、达尔文提出单侧光照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并传到伸长区,使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而出现向光弯曲,A错误;‎ B、鲍森•詹森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错误;‎ C、温特证明了胚芽鞘尖端能产生化学物质对尖端下部施加影响从而导致了向光性,C正确;‎ D、科学家首先在人尿中分离出生长素(IAA)但是IAA不能在人体内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C。‎ ‎20.三碘苯甲酸(TIBA)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限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抑制茎顶端的生长,促进侧芽的生长,促进花芽的形成。下列有关TIBA的叙述,错误的是 A. TIBA能够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使植株矮化 B. 要使大豆增产,可在特定的生长阶段喷洒适宜浓度的TIBA C. 用适宜浓度的TIBA溶液浸泡小麦种子,能促进种子萌发 D. 三碘苯甲酸是人工合成的,不是植物体内产生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三碘苯甲酸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它能够阻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抑制茎顶端的生长,促进侧芽的萌发“,而生长素由顶芽运输到侧芽是极性运输,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可见三碘苯甲酸溶液能阻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据此答题。‎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它能够阻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抑制茎顶端的生长,促进侧芽的萌发,从而使植株矮化”可知,三碘苯甲酸可以用来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A正确;‎ B、对大豆施用适量TIBA可抑制植物的顶端优势,使植株侧枝生长更旺盛,从而起到一定的增产的效果,B正确;‎ C、大豆种子的萌发是由赤霉素促进的,而TIBA对赤霉素不起作用,所以不能促进种子萌发,C错误;‎ D、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不是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D正确。 ‎ 故选C。‎ ‎21.下列关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体温调节的感受器只位于皮肤,神经中枢在下丘脑 B. 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素使骨骼肌颤栗以增加产热 C. 炎热环境下,机体调节既增加了散热,也减少了产热 D. 经过机体调节,寒冷环境下的散热量比适宜温度下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温为人体内环境的平均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肛温即直肠温度代表体温。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详解】A、温度感受器包括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A错误;‎ B、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素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B错误;‎ C、在炎热的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使得血流量增加,进而增加产热量,另一方面也减少产热,维持体温平衡,C正确;‎ D、寒冷环境中,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比炎热时多,产热更多,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散热也更多,D错误。‎ 故选C。‎ ‎22.下列有关人体调节水盐平衡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只受下丘脑渗透压调节中枢的调节 B. 饮食过咸,会引起血管壁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且产生渴觉 C. 饮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停止 D. 维持机体水盐平衡离不开神经、内分泌,消化、排泄等系统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不仅受下丘脑渗透压调节中枢的调节,还是大脑皮层调节,A错误;‎ B、渴觉在大脑皮层产生,B错误;‎ C、饮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不会停止,C错误;‎ D、维持机体水盐平衡离不开神经、内分泌,消化、排泄等系统,D正确。‎ 故选D。‎ ‎23.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加快、心率加速,同时,血糖浓度升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能升高血糖,这属于协同作用 B. 遭遇危险时,肾上腺素能激发机体潜能面对或逃避危险 C. 肾上腺素作用于神经系统,说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联系 D. 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较多,是因为其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神经递质是由神经元释放的,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就被灭活,神经递质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类型。‎ ‎【详解】A、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血糖升高,具有协同关系,A正确;‎ B、通过题干信息可知,遭遇危险时,肾上腺素能激发机体潜能面对或逃避危险,B正确;‎ C、肾上腺素作用于神经系统,说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联系,C正确;‎ D、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较多,是因为多种细胞上有其受体,D错误。‎ 故选D。‎ ‎24.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研究人员对成年小鼠分组并进行了相应处理:甲组切除甲状腺,乙组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丙组每日一次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各组正常饲养并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绘制曲线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对丁组小鼠的处理应为每日一次清水灌胃 B. 甲、乙两组形成对照,可排除手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C. 可通过让小鼠服用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 D.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时间和对小鼠的处理方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的因变量是耗氧量,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导致耗氧量减少,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会导致耗氧量增加,所以甲组小鼠的耗氧量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丙组小鼠的耗氧量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上升,乙组和丁组属于正常甲状腺激素含量,耗氧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基本不变;据此答题。‎ ‎【详解】A、丙丁组是一组对照组,通过丙组可知,对丁组小鼠的处理应为每日一次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A错误;‎ B、甲组和乙组相比,乙组是对照组,设置乙组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手术的影响作用,控制无关变量,体现了对照实验中单一变量的原则,B正确;‎ C、因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中需要碘元素,服用具有放射性的碘其反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以用来检测甲状腺功能,C正确;‎ D、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时间和对小鼠的处理方式,D正确。‎ 故选A。‎ ‎25.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会引起免疫反应,常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持续性发热症状。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会引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 内环境中的吞噬细胞只能消灭小部分入侵的流感病毒 C. 同一种流感病毒再次感染痊愈的患者,会被快速消灭 D. 流感病毒易形成新变种,因此感冒痊愈患者仍会感冒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详解】A、侵入到人体内的病毒往往先通过细胞免疫过程阻止病毒的散播,再通过体液免疫过程予以消灭,A正确;‎ B、内环境中的吞噬细胞能消灭大部分入侵的流感病毒,B错误;‎ C、患者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消灭病毒,C正确;‎ D、流感病毒易形成新变种,因此感冒痊愈患者仍会感冒,D正确。‎ 故选B。‎ ‎26.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共同获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艾利森发现抑制CTLA-4分子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而发挥免疫功能。本庶佑则在T细胞上首次发现了PD-1分子,PD-1和CTLA-4相似,抑制PD-1则能够活化T细胞,刺激生物体内免疫功能。研究进一步发现:CTLA-4与PD-1联合疗法,能使末期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三年存活率达到约60%。可见,真正治疗人体疾病的有效手段是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据此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T细胞大量增值会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B. 注射特异性结合CTLA-4和CTLA-4的抗体可增强人的免疫功能 C. 一个人是否会患癌症以及癌症治疗的效果,都与人体免疫力有关 D. CTLA-4与PD-1联合疗法就是通过同时服用CTLA-4与PD-1来治疗癌症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详解】A、T细胞即参加细胞免疫,也参加体液免疫,故T细胞大量增值会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A正确;‎ B、通过题干信息可知,注射特异性结合CTLA-4和CTLA-4的抗体可增强人的免疫功能,B正确;‎ C、据题意,是否会患癌症以及癌症治疗的效果如何都与人体免疫力有关,C正确;‎ D、CTLA-4与PD-1是两种蛋白质,不能口服,D错误。‎ 故选D。‎ ‎27.麻风杆菌是可以引起麻风病的一种细菌,可通过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下列关于人体第一次接触麻风杆菌后发生的反应,正确的是 A. 人体唾液及体液中的溶酶体对麻风杆菌有一定的杀伤作用 B. 麻风杆菌侵入人体后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此过程与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有关 C. 消灭寄生于细胞内的麻风杆菌,既需要细胞免疫参与,也需要体液免疫参与 D. 该免疫过程中产生抗体的浆细胞,来自于机体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麻风杆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当它侵入机体细胞后,机体先进行细胞免疫,即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其裂解死亡,并将抗原暴露到体液中;接着再通过体液免疫将其消灭。‎ ‎【详解】A、溶酶体存于细胞中,体液中不具有,A错误;‎ B、麻风杆菌侵入人体后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此过程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有关,B错误;‎ C、通过分析可知,消灭寄生于细胞内的麻风杆菌,既需要细胞免疫参与,也需要体液免疫参与,C正确;‎ D、题干中表示第一次接触麻风杆菌,机体无相应的记忆细胞,D错误。‎ 故选C。‎ ‎28.夏日晨练后在朋友圈打卡是当下很多人热衷的时尚。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夏日炎热,散热不畅,晨练使体温升高 B. 若未进食就髙强度晨练,容易造成晕眩 C. 晨练耗能,会使脂肪大量转化成葡萄糖 D. 晨练后大汗淋漓,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详解】A、夏日晨练,机体通过调节使体温相对稳 定,A项错误;‎ B、由于早餐前的大运动量体育锻炼会 导致血糖降低,使脑细胞供能减少,容易出现晕眩 等症状,B项正确;‎ C、运动消耗能量,但脂肪的大量 减少是长期坚持的结果,不会短时间大量分解,C 项错误;‎ D、晨练后,大量出汗使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减少水分流失,D项错误。‎ 故选B。‎ ‎29.下图为植物体内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形成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GA与ABA都是植物激素,两者对于细胞分裂作用相反,相互持抗 B. GA与ABA是由不同的等位基因表达形成的直接产物 C. 临近冬季,我国北方植物体内ABA的含量一般会增加 D. 环境变化引起激素水平的改变可使植物更好地适应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 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激素名称 合成部位 生理作用 应用 赤霉素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促进矮生性植物茎秆伸长;解除种子休眠,提早用来播种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藏时间 乙烯 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的 组织中,成 ‎ 促进果实成熟 促进香蕉、凤梨等果实成熟 熟的果实中 更多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将要脱落的 器官和组织 中含量多 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植物的生长,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落叶或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 ‎【详解】A、GA能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生长,ABA抑制细胞分裂、诱导休眠,可见两者有一定的拮抗作用,但能共同对植物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A正确;‎ B、GA与ABA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GA与ABA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故不是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B错误;‎ C、北方植物在,冬季产生脱落酸促进休眠,抵抗严寒,C正确;‎ D、环境变化引起激素水平的改变可使植物更好地适应环境,D正确。‎ 故选B。‎ ‎30.某实验小组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探究二者对棉花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NAA和KT都是植物自身产生的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B. 因溶液种类不同,实验中两者用量,作用时间等条件应不同 C. NAA单独作用时,对于主根和侧根都起促进作用,KT正好相反 D. 一定浓度的KT能有效增强NAA促进侧根生根的作用效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时要注意其作用的两重性,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问,其中单子叶植物适宜的生长素浓度较高,而双子叶植物适宜的生长素浓度较低。 2、用生长素处理而获得无籽果实,果实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未改变。分离该种无籽果实的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后,所得个体仍为正常个体。 3、植物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生长素能由低浓度的顶芽部位向高浓度的侧芽部位运输,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4、植物在单侧光照下,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即向光性。其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面的一段。 5、琼脂等不能感光,不会影响生长素的运输和传递,而云母片、玻璃等则会阻碍生长素的运输。 6、生长素主要在具有分生能力的生长旺盛的部位产生,如叶原基、嫩叶、发育着的种子。生长素的产生不需要光,有光无光均可产生。‎ ‎【详解】A、NAA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激素,A错误;‎ B、实验中两者用量,作用时间等条件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B错误;‎ C、据图分析,乙组中NAA对主根是抑制作用,对侧根是促进作用,因此NAA对主根和侧根作用不同,C错误;‎ D、乙、丁组说明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1.已如果蝇的红眼对白眼、直刚毛对焦刚毛,正常翅对翅外展、灰体对黑檀体均为显性。下图为其部分隐性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现有部分突变果蝇品系和野生型果蝇。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甲用焦刚毛白眼雄蝇与野生型(直刚毛红眼)纯合子雌蝇迸行染交(正交),则子代雄蝇中焦刚毛个体出现的概率________;若进行反交,子代中白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 ‎(2)同学乙用白眼翅外展黑檀体雌蝇与野生型果蝇杂交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其应在________代中现察性状分离比,且这一比例为________。同时,通过观察________代的雌雄比,还可证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3)同学丙选用粗糙眼黒檀体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在F2代中观察到四种表现型,于是得出结论“控制眼型和体色的基因可以独立遗传”。该结论________(填“可靠”或“不可靠”),对上述结果的正确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0 (2). 1/2 (3). F2 (4). 27:9:9:9:3:3:3:1 (5). F1 (6). 不可靠 (7). 部分F1的控制眼型和体色的基因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白眼对应的基因和焦刚毛对应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翅外展基因和紫眼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粗糙眼和黑檀体对应的基因均位于3号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位于非同源染色体:X染色体、2号及3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自由组合。‎ ‎【详解】(1)焦刚毛白眼雄蝇(XnwY)与野生型(直刚毛红眼)纯合子雌蝇(XNWXNW)进行染交(正交),子代雄蝇基因型为XNWY,表现型全为直刚毛红眼,故焦刚毛个体出现的概率0;若进行反交,则亲本基因型为:XNWY×XnwXnw,子代雌性基因型为:XNWXnw全表现为直刚毛红眼;雄性基因型为:XnwY全表现为焦刚毛白眼雄蝇,故反交子代白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2。‎ ‎(2)白眼翅外展黑檀体雌蝇(ddeeXwXw)与野生型雄果蝇(DDEEXWY)杂交,F1不发生性状分离,F2发生性状分离,故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其应在F2代中现察性状分离比。F1中雌雄果蝇均为红眼正常翅灰体DdEeXWXw,DdEeXWY,F1中雌雄果蝇交配,F2中正常翅红眼灰体:正常翅红眼黑檀体:正常翅白眼灰体:正常翅白眼黑檀体:翅外展翅红眼灰体:翅外展翅红眼黑檀体:翅外展翅白眼灰体:翅外展翅白眼黑檀体=27:9:9:3:9:3:3:1。同时,通过观察F1代的雌雄比,还可证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3)同学丙选用粗糙眼黒檀体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在F2代中观察到四种表现型,由于部分F1的控制眼型和体色的基因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故得出结论“控制眼型和体色的基因可以独立遗传”不可靠。‎ ‎【点睛】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需要获得双杂合的个体,若其自交后代为9:3:3:1或其变式,说明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否则不符合。也可以通过测交验证。‎ ‎32.史料证明,人口增长背后和农作物的引种、育种有重要联系。请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遗传学理论诞生前,人们更多的采取________方式育种,如美洲玉米。进入工业社会后,经济活动的繁荣客观促进了农作物的引种,如番薯(地瓜)在明末引入我国。要成功引种,除要考虑农作物本身的遗传特性外,还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 ‎(2)现代科技条件下,我国科学家通过航天器搭载种子利用空间辐射产生变异,这种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按照人们意愿,能直接定向改变生物遗传特性的育种技术是________,其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生物技术的进一步进展,人们也越来越有可能增强改变生物遗传特性的能力,这种“人工进化”和自然界生物进化一样,它们的实质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选择育种 (2). 农作物和引入地环境的适应 (3). 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4). 基因工程育种 (5). 基因重组 (6). 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 ‎【分析】‎ 五种育种方法总结: 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 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与优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缍丝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动,使得已经加倍的染色体无法平均分配,细胞也无法分裂。当秋水仙素的作用解除后,细胞又恢复正常的生长,然后再复制分裂,就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和无籽西瓜的培育成功都是多倍体育种取得的成就。 基因工程育种原理:DNA重组技术(属于基因重组范畴)方法: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操作步骤包括: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等,举例:能分泌人类胰岛素的大肠杆菌菌株的获得,抗虫棉,转基因动物等。‎ ‎【详解】(1)遗传学理论诞生前,人们更多的采取选择育种方式育种。要成功引种,除要考虑农作物本身的遗传特性外,还要考虑农作物和引入地环境的适应。‎ ‎(2)通过航天器搭载种子利用空间辐射产生变异,属于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能直接定向改变生物遗传特性的育种技术是基因工程育种,其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点睛】本题将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考查了学生的育种知识,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准确判断各种育种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适中。‎ ‎33.抗利尿激索(ADH)在人体水盐平衡中起重要作用。下图为抗利尿激素(ADH)调节作用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ADH是由________(器官)释放的,其主要作用是促进________________。‎ ‎(2)夏日剧烈运动后,ADH的分泌量会________,ADH分泌的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 ‎(3)根据图中信息,请叙述ADH发挥作用的机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垂体 (2). 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 (3). 增加 (4). 神经调节 (5). ADH与受体结合后,激活M蛋白促进含水通道蛋白的囊泡融合到细胞膜上,增加了水通道蛋白的数量,从而增强重吸收水的能力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考生首先要熟练掌握水盐平衡调节的机理和过程,然后从题图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再结合题意,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 ‎【详解】(1)ADH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 ‎(2)夏日剧烈运动后,人体大量出汗,丢失水盐,ADH的分泌量会增加,ADH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后叶释放,其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 ‎(3)根据图中信息,ADH发挥作用的机理:ADH与受体结合后,激活M蛋白促进含水通道蛋白的囊泡融合到细胞膜上,增加了水通道蛋白的数量,从而增强重吸收水的能力。‎ ‎【点睛】本题考查水盐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34.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存在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它们的放电频率(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兴奋次数)因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如图中实线所示,C、W曲线交于S点,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 ‎(1)维持体温的热量来源主要是________。体温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稳定是________相对平衡的结果。体温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 ‎(2)机体感染病毒后,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领率如图中虚线所示。此时,机体温度会在______维持平衡,若高烧持续不退,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2). 机体产热和散热 (3). 神经-体液调节 ‎ ‎(4). 39℃ (5). 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等)或药物降温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图示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因体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C、W曲线交于点S,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温度,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大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当体温高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小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详解】(1)维持体温的热量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机体平衡的结果。体温的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体液调节。‎ ‎(2)机体机体感染病毒后,体内C、W的放电频率曲线变为C′、W′,由于体温持续24小时处在S′点,说明该时间段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此时,机体温度会在39℃维持平衡,若高烧持续不退,应采取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等)或药物降温。‎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体温调节等相关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和运用,综合性较强,属于中等难度题目。‎ ‎35.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依度的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与气孔孔径的关系,以某植物的叶片和嫩茎表皮为材料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时,IAA和ABA溶液不直接用蒸馏水配制,而是使用pH为6.10的缓冲液配制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分析左图,能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右图判断,在ABA浓度小于10μmol/L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清除脱落酸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可采取的简单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维持pH相对稳定,避免pH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随IAA浓度增大,气孔孔径增大,超过一定浓度,孔径又开始变小;同一浓度下,IAA对叶片气孔孔径增大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3). ABA抑制气孔的开放;在较低浓度下,表皮对ABA的反应更敏感 (4). 给植物浇水 ‎【解析】‎ ‎【分析】‎ 分析左图:图为不同浓度生长素(IAA)对气孔孔径的影响的实验结果。在0.01~10μmol/L浓度范围内,IAA促进气孔开放,孔径增大,超过10μmol/L后,IAA抑制气孔开放,在同一IAA浓度下,对IAA浓度增大的反应更敏感的是叶片。‎ 分析右图:图为不同浓度脱落酸(ABA)对气孔孔径的影响的实验结果,在0.01~10μmol/L浓度范围内,ABA抑制气孔开放。在较低浓度下,对ABA浓度增大的反应更敏感的是表皮。‎ ‎【详解】(1)实验时,IAA和ABA溶液不直接用蒸馏水配制,而是使用pH为6.10的缓冲液配制的目的是维持pH相对稳定,避免pH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通过分析左图可知,随IAA浓度增大,气孔孔径增大,超过一定浓度,孔径又开始变小;同一浓度下,IAA对叶片气孔孔径增大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分析右图可知,在ABA浓度小于10μmol/L时,ABA抑制气孔的开放;在较低浓度下,表皮对ABA的反应更敏感。‎ ‎(3)给植物叶片喷洒脱落酸,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暗反应阶段二氧化碳的固定受阻,叶绿体内C3的形成受阻,其含量将减少,给植物及时补充水分可消除脱落酸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及探究实验.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曲线图的分析,要求考生能从图中分析出生长素和脱落酸对气孔孔径的影响,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解答各小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