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宁夏石嘴山市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宁夏石嘴山市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宁夏石嘴山市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生命系统的认识,正确的是 A. 生命系统的每个层次都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B. 每种生物体不一定都具有组织和系统等层次 C. 一个森林中所有的植物属于群落这一层次 D. 细胞内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生命系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命系统的每个层次都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A错误;‎ B、每种生物体不一定都具有组织和系统等层次,如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没有组织、器官和系统层次,B正确;‎ C、一个森林中的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群落,C错误;‎ D、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其内的叶绿体和线粒体不属于生命系统,D错误。‎ 故选B。‎ ‎2.下列关于单细胞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肠杆菌和衣藻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和细胞壁 B. 发菜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 酵母菌有拟核而没有细胞核 D. 好氧性细菌也能发生有氧呼吸 ‎【答案】D ‎【解析】‎ ‎【详解】A、大肠杆菌和衣藻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细胞壁不是细胞器,A错误; B、发菜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但含藻蓝素、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无拟核而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C错误; D、好氧性细菌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含有氧呼吸的酶,也能发生有氧呼吸,D正确。 故选D。‎ ‎3. 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所以不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症 B. 每种大量元素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的含量都是相同的 C.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D. 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在细胞鲜重中含量总是最多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虽然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但人体仍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症,如缺Se导致的克山病,A错误;‎ B.不同生物体内元素的含量存在差异,B错误;‎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和微量元素(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两大类,C正确;‎ D.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O是在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体化学元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4.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检测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与用于检测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虽然其成分相同, 但用法和用量均不相同 B. 豆浆中的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橘黄色 C. 苏丹III染液可使活细胞中的脂肪呈现红色 D. 植物细胞中的蔗糖可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答案】A ‎【解析】‎ ‎【详解】A、检测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与用于检测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成分都是NaOH和CuSO4,但前者混合使用,后者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且两者的CuSO4‎ 浓度不同,A正确; B、豆浆中的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B错误; C、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C错误; D、植物细胞中的蔗糖不是还原性糖,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D错误。 故选A。‎ ‎5.下列有关氨基酸、多肽链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只有C、H、O、N四种元素 B. 遇双缩脲试剂都显紫色 C. 都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 D. 通常都含有羧基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类的氨基酸除含有C、H、O、N元素,有的含有S、P、S、Fe、Zn等,A错误;‎ B、蛋白质鉴定的原理是双缩脲试剂与肽键反应生成紫色物质。氨基酸中没有肽键,故与双缩脲试剂没有紫色出现,B错误;‎ C、多肽链和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利用膜的流动性,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C错误;‎ D、氨基酸、多肽链和蛋白质上通常都有羧基,D正确;‎ 故选D。‎ ‎6. 从一动物细胞中得到两类大分子有机物x、y,已知细胞中x的含量大于y,用胃液处理,x被分解而y不变。X含有化学元素N,有的还含有S,y含有化学元素N和P,它们与碘都没有颜色反应,细胞膜上有x而无y。下列有关x、y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x可能是蛋白质 B. y的基本组成单位可能是核苷酸 C. 细胞膜上的x可能是载体 D. 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A、据分析可知,x可能是蛋白质,A正确;‎ B、y可能是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B正确;‎ C、载体的本质是蛋白质,细胞膜上的x可能是载体,C正确;‎ D、x、y可能存在于细胞核,也可能存在于线粒体中,D错误;‎ 故选D。‎ ‎7.如表所示为人体某种蛋白质的结构组成,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名称 氨基酸总数 氨基总数 羧基总数 R基上羧基数 数目 ‎207‎ ‎24‎ ‎27‎ ‎24‎ A. 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一般不超过20种 B. 该蛋白质由3条肽链构成 C. 合成该蛋白质时至少失去207分子的水 D. 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相连接,构成多肽链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根据R基不同分为约20种,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一般不超过20种,A正确; B、由分析可知,该蛋白质中R基上的羧基数是24,蛋白质中的羧基总数是27,因此蛋白质中的肽链数是27-24=3条,含有3条肽链,B正确; C、由分析可知,该蛋白质含有3条肽链,合成蛋白质时失去的水分子数是207-3=204个,C错误; D、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键,由肽键连接形成肽链,D正确。 故选C。‎ ‎8.下列关于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的多样性取决于肽键的多样性 B. 具有调节作用的胰岛素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 C. 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打开时,其特定功能不会发生改变 D. 若两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则它们一定是同一种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蛋白质的结构具有多样性,主要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数目不同、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及多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在不同的蛋白质中肽键的组成是相同的,A项错误;胰岛素是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B项正确;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其空间结构被破坏,结构决定功能,所以其特定功能也发生改变了,C项错误;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导致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由于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可能不同,所以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不一定是同一种蛋白质,D项错误。‎ ‎9.如图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结构通式,已知脂肪酸组成磷脂分子的尾;则下列有关磷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 若磷脂含有N元素,则N存在于R1或R2中 B. 磷脂只构成真核细胞的细胞膜,在原核细胞中无磷脂分子 C. 人们可以通过食用豆类和蛋类食品来补充磷脂 D. 磷脂与胆固醇、性激素同属于固醇类化合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题图中磷脂分子结构通式可知,磷脂是由脂肪酸、磷酸和X组成,若磷脂含有N元素,则N存在于X中,A错误; B、真原核细胞共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DNA,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真原核细胞都含磷脂,B错误; C、豆类和蛋类食品等食品含丰富的磷脂,故人们可以通过食用豆类和蛋类食品来补充磷脂,C正确; D、磷脂与胆固醇、性激素同属于脂质类化合物,D错误。 故选C。‎ ‎10.下列关于糖类物质对应正确的是 ‎①存在于DNA而不存在于RNA的糖类; ②植物细胞主要的能源物质; ③存在于叶绿体而不存在于线粒体内的糖类; ④存在于动物乳汁而不存在于肝脏细胞的糖类 A. 核糖、纤维素、葡萄糖、糖原 B. 脱氧核糖、葡萄糖、葡萄糖、乳糖 C. 核糖、葡萄糖、葡萄糖、乳糖 D. 脱氧核糖、纤维素、葡萄糖、糖原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DNA中含有脱氧核糖,RNA中含有核糖;         ②糖类是细胞中的主要的能源物质,植物细胞一般利用葡萄糖分解释放能量; ③葡萄糖是叶绿体光合作用的产物,而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中,必须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中; ④动物乳汁中含有乳糖,而肝脏细胞中没有,肝细胞中含有肝糖原。 故选B。‎ ‎11. 观察DNA和RNA在真核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需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下列关于盐酸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 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 B. 调节染色液的pH C. 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D. 使DNA和蛋白质分离 ‎【答案】B ‎【解析】‎ ‎【详解】A、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A正确;‎ B、盐酸的作用不是调节染上液的pH,B错误;‎ C、盐酸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C正确;‎ D、盐酸能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D正确;‎ 故选B。‎ ‎12.关于下列四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和丙图分别是构成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和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的基本单位 B. 乙图小麦种子在晒干过程中所失去的水是自由水 C. 若丙图中a为脱氧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合物最多有5种 D. 在小鼠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很可能是乳糖 ‎【答案】C ‎【解析】‎ ‎【详解】甲图表示氨基酸,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乙图表示核苷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的基本单位,A项正确。种子晒干的过程丢失的是自由水,B项正确。若丙图中a为脱氧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是DNA,完全水解后得到4种碱基、脱氧核糖、磷酸共6种化合物,C项错误。小鼠体内含有的二糖是乳糖,D项正确,故选C。‎ ‎13.相同质量的脂肪比蛋白质和糖类含的能量要高,这是因为 A. 脂肪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 B. 脂肪中O的含量少,C、H含量多 C. 脂肪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D. 脂肪能够转变成蛋白质和糖类 ‎【答案】B ‎【解析】‎ ‎【详解】与蛋白质和糖类相比,脂肪之所以是良好的储能物质,是因为脂肪含中O元素的含量少,C、H含量多,因此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多,B正确。 故选B。‎ ‎14.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低时代谢旺盛 B. 自由水既是细胞的良好溶剂,又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 C. 无机盐对于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和酸碱平衡等有重要作用 D. 氨基酸形成多肽时,生成的水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细胞中的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增高时,代谢旺盛,A错误;‎ B、自由水是细胞中的良好溶剂,还具有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的功能,B正确;‎ C、无机盐离子对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和酸碱平衡等有重要作用,C正确;‎ D、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形成的水中的氧来自于羧基,氢来自于氨基和羧基,D正确。‎ 故选A。‎ ‎15.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内皮素能与黑色素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刺激黑色素细胞产生大量黑色素。从功能角度分析,这主要体现了细胞膜 A. 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 具有选择透过性 C. 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D. 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内皮素抑制剂可与黑色素细胞膜上的内皮素受体结合,刺激黑色素细胞产生大量黑色素”,可知内皮素只有与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并与相应的信号分子结合来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属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故选C。‎ ‎16.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成熟的植物细胞都有液泡和叶绿体,但没有中心体 B. 正在分裂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内没有大液泡和叶绿体,但有较多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 C. 高倍显微镜下的成熟植物细胞,不可能观察到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 D. 许多果实、花瓣的颜色是由液泡中的色素决定的,色素的颜色与细胞液的pH有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只有绿色植物细胞叶肉细胞和幼茎表皮细胞才有叶绿体,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才有液泡,低等植物细胞也具有中心体,A错误;‎ B、幼嫩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不成熟,没有液泡,且根部细胞也没有叶绿体,但有较多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B正确;‎ C、细胞的亚显微结构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C正确;‎ D、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液泡,而许多果实、花瓣的颜色是由液泡中的色素决定的,D正确。‎ 故选A。‎ ‎17.如图是一个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如果该图所示的细胞是在用15N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上培养的,则在放射自显影显微镜下观察该细胞,具有15N标记的结构记号是 A. 3、5、10、11‎ B. 3、5、11‎ C. 3、5、7、10、11‎ D. 所有标号所示的结构上都有 ‎【答案】B ‎【解析】‎ ‎【详解】用15N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而细胞中能进行DNA复制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DNA的复制,因此具有15N标记的结构编号是3线粒体、5叶绿体、11细胞核。 故选B。‎ ‎18.图表示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其标号和功能对应错误的是 A. ①——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B. ④——细胞与外界物质运输的通道 C. ③——将细胞核与细胞质隔开 D. ②——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A、①表示染色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A正确; B、④表示核孔,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而细胞膜才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B错误;‎ C、③表示核膜,将细胞核与细胞质隔开,C正确; D、②表示核仁,与核糖体的合成有关,D正确。 故选B。‎ ‎19. 以动物受精卵为实验材料进行以下实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实验①和实验③说明了细胞核对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B. 实验②和实验③说明了细胞质对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C. 该实验可以证明细胞核的功能 D. 该实验结果可以说明细胞只有保持结构完整性才能正常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三组实验说明细胞核和细胞质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是统一的整体,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只有保持细胞结构完整性才能正常进行各项生命活动,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0.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 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 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 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的光反应阶段,色素分子吸收的光能的用途之一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促成ADP与Pi发生化学反应,形成ATP,因此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A正确;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水解酶会导致组成膜的蛋白质等物质水解,进而造成膜结构的破坏,B正确;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选择性地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正确;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基质中,D错误。‎ ‎21.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下示意图所示,其基本过程:①用某种荧光材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②‎ 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有出现了斑点。‎ 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 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 C. 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D. 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但不能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因为该过程中没有发生物质跨膜运输。所以C不正确。‎ ‎22.如图为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请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①②的共同点: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 B. 图中②③的共同点:都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 C. 图中③发生所需但是没有表示出来的条件是载体蛋白和能量 D. ①只与膜两侧浓度差有关,②③都与核糖体和线粒体的功能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中①②分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其共同点是: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A正确;‎ B、图中②③分别是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其共同点是:都需要载体协助,B正确;‎ C、方式③是主动运输,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条件是载体和能量,C正确;‎ D、②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与线粒体的功能无关,D错误。‎ 故选D。‎ ‎23.培养玉米的溶液中加入某种负离子,结果发现玉米根细胞在吸收该种负离子的同时,对Cl﹣的主动吸收减少时,而对K+的主动吸收并没有影响,原因是( )‎ A. 该种负离子妨碍了能量的生成 B. 该种负离子抑制了主动运输 C. 该种负离子破坏了细胞膜的结构 D. 该种负离子载体和Cl﹣的相同 ‎【答案】D ‎【解析】‎ 玉米根细胞吸收Cl-、K+的方式均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需要消耗能量,而载体蛋白的运输具有专一性。加入某负离子后,对Cl-的主动吸收减少,对K+的主动吸收并没有影响,说明加入的“该种负离子”没有妨碍能量的生成,而是与Cl-竞争相同的载体蛋白,即该种负离子载体和Cl-的相同。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24.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下列实例中能反映该特点的是( )‎ ‎①髙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 ②变形虫能伸出伪足 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Na+、K+的吸收 ④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①正确;‎ ‎②变形虫能伸出伪足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②正确;‎ ‎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Na+、K+的吸收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③错误;‎ ‎④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是核孔的功能,不能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④错误;‎ 综上①②正确。‎ 故选C。‎ ‎25.如图表示动物某组织细胞膜转运部分物质的示意图,与图中信息不相符的是(   )‎ A. 甲侧为细胞外,乙侧为细胞内 B. 图中葡萄糖的运输方式与细胞吸收甘油的方式相同 C. 图中葡萄糖运输的直接驱动力不是ATP D. Na+的运输既可顺浓度梯度也可逆浓度梯度 ‎【答案】B ‎【解析】‎ 动物组织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细胞内液中Na+浓度低,故甲为细胞外,乙为细胞外,A符合;图中葡萄糖的运输需要载体协助,但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而细胞吸收甘油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二者不同,B不符合;图中葡萄糖运输的直接驱动力是钠驱动,不消耗ATP,C符合;由图可知,Na+进入细胞是顺浓度梯度,Na+排出细胞是逆浓度梯度,D符合。‎ ‎26.下图表示渗透作用装置图,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甲、丙装置中A、B、a、b溶液浓度分别用MA、MB、Ma、Mb表示,乙、丁装置分别表示一段时间后甲、丙装置的状态,液面上升的高度分别为h1、h2。如果A、B、a、b均为蔗糖溶液,且MA>MB,Ma=Mb>MA,则达到平衡后(  )‎ A. h1>h2、Ma>Mb B. h1>h2、MaMb ‎【答案】D ‎【解析】‎ 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动力是浓度差。由题图可知:Ma>MA,而Ma=Mb、MA>MB,则Mb>MB,所以长颈漏斗中的液面均上升;又由于Ma=Mb>MA>MB,所以Ma与MA的浓度差小于Mb与MB的浓度差,a中吸水小于b中吸水,因此h1<h2,Ma>Mb,故选D。‎ ‎27.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结果如下图1所示。图2表示植物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据图不能体现的信息是(  )‎ A. 由图2可知,植物根细胞吸收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 由图1可知,水稻对SiO需求量大,番茄对SiO需求量小 C. 图2中b点,离子吸收速率受载体数量的限制 D. 图1水稻培养液里的Ca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不吸收Ca2+‎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2可知,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有关,即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A正确;‎ B、由图1可知,水稻对SiO需求量最大,番茄对SiO需求量最小,原因是它们各自细胞膜上具有不同的载体,B正确;‎ C、图2中B点,离子吸收速率不再增加,原因是载体的数量是有限的,C正确;‎ D、图1中水稻培养液的Ca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吸水的相对速率大于吸收离子的相对速率,D错误。‎ 故选D。‎ ‎28.下图为ATP—ADP循环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分解产生的能量①可用于光反应 B. 能量②可以使得肌肉中的能量增加 C. 该循环速度很快可以合成大量ATP D. ATP的合成不会产生水分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光反应需要的能量来源于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A错误;‎ B、能量②来源于ATP水解过程,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因此ATP水解可以使得肌肉中的能量增加,B正确;‎ C、ATP在生物体内可以迅速合成和分解,不会存在大量ATP,C错误;‎ D、ATP的合成会产生水分子,D错误。‎ 故选B。‎ ‎29.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关于ATP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细胞中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大多由ATP直接提供能量 B. ATP中的“A”与ATP彻底水解后生成的“A”表示相同物质 C. ATP中的能量可来自光能和化学能,也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D. 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 ‎【答案】B ‎【解析】‎ ‎【详解】A、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细胞中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大多由ATP直接提供能量,A正确; B、ATP中的“A”表示腺苷,而ATP彻底水解后生成的“A”表示腺嘌呤,B错误; C、ATP中的能量可来自光能(光合作用)和化学能(细胞呼吸),也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如萤火虫发光、氨基酸脱水缩合,C正确; D、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因此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D正确。 故选B。‎ ‎30.把淀粉,脂肪、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和适量水混合装容器,调整PH在2.0,保存在‎37℃‎的水浴锅内,过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剩下的物质是( ) ‎ A. 淀粉胃蛋白,氨基酸、脂肪、水 B. 唾液淀粉酶、麦芽糖、脂肪、胃蛋白酶、多肽、水 C. 淀粉、脂肪、胃蛋白酶、多肽、水 D. 葡萄糖、甘油、脂肪酸、多肽、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分析可知,pH=2时,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无法催化淀粉不能水解。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因为酶具有专一性,所以胃蛋白酶无法催化淀粉和脂肪水解,可催化唾液淀粉酶水解为多肽。因此,容器内剩下的物质是淀粉、脂肪、胃蛋白酶、多肽、水。‎ 故选C。‎ ‎31.取经过编号的5支试管,分别加入2mL0.5mol/L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如下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试管编号 ‎1‎ ‎2‎ ‎3‎ ‎4‎ ‎5‎ 加入物质 适量唾液 锈铁钉 生土豆块 熟土豆块 生土豆块 和稀盐酸 实验结果 几乎无气泡 少量气泡 大量气泡 几乎无气泡 几乎无气泡 A. 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是3号和4号试管 B. 1号和3号对照不能说明酶有专一性 C. 各组实验都不能体现酶的活性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D. 3号和5号对照可以说明酶的活性受pH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是3号和2号实验,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比具有高效性,A错误; B、唾液中只有唾液淀粉酶,不含过氧化氢酶,所以几乎无气泡,而生土豆块中含过氧化氢酶,所以产生大量气泡,因此1号和3号对照能说明酶有专一性,B错误; C、3号加入生土豆块和4号加入熟土豆块,能体现酶的活性与温度之间的关系,C错误; D、5号实验加入的是生土豆块+稀盐酸,与3号对照,几乎无气泡,所以3号和5号对照可以说明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32.如图中Ⅰ代表无催化剂条件下的反应曲线,Ⅱ代表酶作催化剂条件下的反应曲线,E代表能量,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E1代表有催化剂条件下降低的活化能 B. 在反应物起始量相同的条件下,Ⅱ生成物比Ⅰ多 C. 若Ⅱ代表无机催化剂条件下的反应曲线,则E3减小 D. E2和E4分别代表有催化剂和无催化剂时的反应活化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A. E1代表无催化剂条件下反应需要的活化能,A错误;‎ B. 在反应物起始量相同的条件下,Ⅱ的生成物有Ⅰ的生成物一样多,两者只是速度不同,B错误;‎ C. 若Ⅱ代表无机催化剂条件下的反应曲线,E3是催化剂降低的活化能,无机催化剂与酶相比不具有高效性,则E3减小,C正确;‎ D. E2代表有催化剂时反应需要的活化能,E4代表反应物到生成物过程中释放的总能量,D错误。‎ 故选C。‎ ‎33.下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温度降低时,乙图中的e点不变,d点右移 B. H2O2量增加时,乙图中的e点上升,d点左移 C. 最适温度下,pH=c时,乙图中e点的值为0‎ D. 最适温度下,pH=a时,乙图中e点下移,d点左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降低,导致乙图中的d点右移,但是e点不变,A正确;H2O2量增加时,乙图中的e点上升,d点不变,B错误;pH=c时,过碱条件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不能催化H2O2水解,但H2O2在常温下也能分解,所以e点不为0,C错误;最适温度下,pH=a时,酶的活性降低,导致乙图中d点右移,而e点不变,D错误。‎ ‎34.下列反应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内均能完成的是( )‎ A. 葡萄糖→丙酮酸 B. 丙酮酸→酒精+CO2‎ C. ADP+Pi+能量→ATP D. H2O→H++O2‎ ‎【答案】C ‎【解析】‎ ‎【详解】A、葡萄糖→丙酮酸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丙酮酸→酒精+CO2是无氧呼吸过程,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在细胞质基质可以合成少量ATP,在线粒体内可以合成大量ATP,C正确;‎ D、H2O→H++O2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D错误。‎ 故选C。‎ ‎35.下图为生物体内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的图解(①-④表示代谢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乳酸菌细胞能同时进行②和④过程 B. ③和④过程都伴随能量的大量释放 C. 过程①和②所需要的酶位于线粒体 D. ②和③过程可在同一生物体内完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A、乳酸菌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乳酸发酵),即进行①和④过程,A错误;‎ B、③和④过程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没有能量的释放,B错误;‎ C、过程①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所需的酶位于细胞质基质,C错误;‎ D、有氧呼吸(①②)和酒精发酵(①③)可在同一生物体内完成,例如酵母菌,D正确。‎ 故选D。‎ ‎36. 下图表示植物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X、Y物质分别代表三碳化合物和丙酮酸 ‎ ‎(2)①、④过程消耗[H],②过程产生[H] ‎ ‎(3)①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②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4)①、②、③、④四个过程中既没有消耗氧气,也没有产生氧气 A. (1)(2) B. (1)(4) C. (2)(3) D. (3)(4)‎ ‎【答案】B ‎【解析】‎ ‎【详解】(1)、X物质是三碳化合物,Y物质是丙酮酸,(1)正确; (2)、①过程是1分子葡糖糖分解为两分子的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④过程是丙酮酸和水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②过程是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淀粉等有机物,(2)错误; (3)、①过程是1分子葡糖糖分解为两分子的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反应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②过程是C3的还原,发生反应的部位是叶绿体基质,(3)错误; (4)、①过程是1分子葡糖糖分解为两分子的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②过程是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淀粉等有机物,③过程是CO2被C5固定形成C3,④过程是丙酮酸和水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这四个过程中既没有消耗氧气,也没有产生氧气,(4)正确。 故选B。‎ ‎37. 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B. 叶绿体中色素能够分离的原因是在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C. 研钵中加入二氧化硅、碳酸钙和绿叶后直接用杵棒进行研磨,不用作任何处理 D. 滤液细线要画得细而直,避免色素带间的部分重叠 ‎【答案】C ‎【解析】‎ ‎【详解】色素能溶解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因此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A正确;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而分离色素,B正确;在研钵中加入二氧化硅、碳酸钙、无水乙醇和绿叶后,因为乙醇有挥发性,用杵棒快速研磨,C错误;滤液细线要画得细而直,避免在滤纸上扩散后色素带间的部分重叠,D正确.‎ ‎38.如图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结构A中的能量变化是光能转变为ATP中的化学能 B. 供给14CO2,放射性出现的顺序为CO2→C3→甲 C. 结构A释放的O2可进入线粒体中 D. 如果突然停止CO2的供应,短时间内C3的含量将会增加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光能转变为ATP中的化学能在类囊体上进行,A正确;‎ B、图中甲表示(CH2O),根据暗反应过程可知,暗反应中供给14CO2放射性出现的顺序为CO2→C3→(CH2O),B正确;‎ C、结构A释放的氧气可进入线粒体中,供呼吸作用利用,C正确;‎ D、如果突然停止CO2的供应,将抑制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导致C3含量减少,D错误。‎ 故选D。‎ ‎39.下图为绿色植物部分物质和能量转换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发生在叶绿体中,过程③发生在线粒体中 B. 过程①产生NADH,过程③消耗NADPH C. 若叶肉细胞中过程②速率大于过程③,则植物干重增加 D. 过程③中ATP的合成与放能反应相联系,过程④与吸能反应相联系 ‎【答案】D ‎【解析】‎ 过程①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中,过程③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过程,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A错误;过程①产生NADPH,过程③消耗NADH,B错误;若叶肉细胞中过程②速率大于过程③,则植物干重不一定增加,因为还有其他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还要通过呼吸消耗有机物,C错误;过程③中ATP的合成需要能量,与放能反应相联系;过程④是ATP的水解,释放能量,与吸能反应相联系,D正确。‎ ‎40.夏季晴朗的一天,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在相同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植株在a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 乙植株在c点有机物最轻 C. 曲线b-c段和d-e段下降的原因相同 D. 两曲线b-d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植株气孔无法关闭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植株a点净光合作用为0,此时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甲植株在a点之前进行光合作用,只是a点之前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速率,A错误; B、乙植株在a点之前呼吸大于光合,一直消耗有机物,故a点有机物最轻,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bc下降的原因是乙植株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de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数量逐渐减少,C错误; D、b~d段,乙曲线的变化为植物的“午休现象”,是气孔关闭导致叶内CO2浓度降低导致,甲植物可能不存在“午休现象”或气孔关闭程度很小或气孔无法关闭,有更强的利用CO2的能力,D正确。 故选D。‎ ‎41.科学家研究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一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得到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光照强度为a时,造成曲线Ⅱ和Ⅲ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 B. 光照强度为b时,造成曲线I和Ⅱ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不同 C. 光照强度为a~b,曲线Ⅰ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D. 光照强度为b~c,曲线Ⅱ、Ⅲ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光照强度为a时,曲线Ⅱ和Ⅲ的光照强度相同、温度相同,而曲线Ⅱ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曲线Ⅲ,说明此处造成曲线Ⅱ和Ⅲ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A正确;‎ B.光照强度为b时,曲线Ⅰ和Ⅱ的光照强度相同,二氧化碳浓度相同,因此造成曲线Ⅰ和Ⅱ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的不同,B正确;‎ C.图中看出,光照强度为a~b,曲线Ⅰ、Ⅱ的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C正确;‎ D.光照强度为a~c,曲线Ⅲ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说明a点时就达到饱和点,D错误。‎ 故选D。‎ ‎42.下列关于硝化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化合物所需能量为光能 B.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化合物所需能量为化学能 C. 硝化细菌细胞中含有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一系列酶 D. 硝化细菌和绿色植物一样都是自养型生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硝化细菌能将土壤中的氨氧化成亚硝酸,进而将亚硝酸氧化成硝酸,硝化细菌能够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这是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所以硝化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A错误;B正确;D正确;硝化细菌能够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所以硝化细菌细胞中含有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一系列酶,C正确。‎ ‎43.如图表示绿色植物细胞一定光照下CO2的吸收量和黑暗中CO2的释放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光照下CO2的吸收量表示植物的真光合速率 B. 光照相同时间,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 黑暗中CO2的释放量表示黑暗中植物呼吸作用放出的CO2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吸收的CO2的差值 D. 光照条件下,‎35℃‎时光合作用速率与‎30℃‎时相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光照下CO2的吸收量表示植物的净光合速率,A错误;‎ B、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等于净光合积累量,图中虚线表示净光合积累量,光照相同时间,在‎25℃‎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B错误;‎ C、黑暗中植物只进行细胞呼吸,黑暗中CO2的释放量表示黑暗中植物呼吸作用放出的CO2,C错误;‎ D、光照时间相同,‎30℃‎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等于‎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都为3.0+3.5=6.5,D正确。‎ 故选D。‎ ‎44.检测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产物,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则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B. 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为黄色,则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C. 无论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酵母菌都能产生CO2‎ D. 酵母菌发酵时不产生气体,但其发酵液能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变为灰绿色 ‎【答案】C ‎【解析】‎ ‎【详解】A.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酵母菌能进行有氧呼吸或者无氧呼吸;错误。‎ B.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黄色,则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错误。‎ C.无论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酵母菌都能产生CO2;正确。‎ D.酵母菌发酵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发酵液能使重铬酸钾变灰绿色;错误。‎ 故选C。‎ ‎45.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下图表示该植物在‎30 ℃‎时光合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将温度降低到‎25 ℃‎的条件下(原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不变),从理论上讲,图中相应点的移动应该是( )‎ A. a点上移,b点左移,m值增加 B. a点不移,b点左移,m值不变 C. a点上移,b点右移,m值下降 D. a点下降.b点不移,m值上升 ‎【答案】A ‎【解析】‎ ‎25℃‎为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30℃‎为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所以将温度从‎30℃‎调节到‎25℃‎后,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a点光照强度为零,只进行呼吸作用,温度降低到最适温度以下后,呼吸作用减弱,CO2释放量减少,a点上移。b点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改变温度后,由于光合作用强度增强,呼吸作用减弱,所以提前达到光补偿点,b点左移。m点时光合作用达到饱和,由于处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下,所以当光合作用增强时,最大光合作用强度同样增强,m值上升。所以,a点上移,b点左移,m值上升,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46.右图为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周期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细胞在1时期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B. 细胞在2、3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量比均为1:1‎ C. 细胞在4时期赤道板向四周扩展形成细胞壁 D. 细胞在5时期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染色体复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洋葱是高等植物,不含中心体,细胞在1时期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A错误;2时期(中期)细胞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比为1:2,B错误;细胞在4时期(末期)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细胞壁,C错误;细胞在5时期(间期)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染色体复制,D正确。‎ ‎47.下列有关无丝分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的成熟红细胞与蛙的红细胞的分裂方式相同 B. 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遗传物质的复制 C. 无丝分裂过程中有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的现象 D. 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纺锤丝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A、蛙的红细胞分裂方式为无丝分裂,人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不进行细胞分裂,A错误; B、无丝分裂过程中有DNA的复制,B错误; CD、无丝分裂的特点是分裂过程中没有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C错误;D正确。 故选D。‎ ‎48.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现象的不同之处是( )‎ A. 染色体的复制和分配 ‎ B. 纺锤体的形成方式和细胞质分裂方式 C. 染色体的螺旋化和复制 ‎ D. 染色体的解旋和染色体的分离 ‎【答案】B ‎【解析】‎ 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都会发生染色体的复制和均分,在前期都会发生染色体的螺旋化,在后期都会发生染色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在末期都会发生染色体的解螺旋化,A、C、D均错误;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现象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和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B正确。‎ ‎49.如图表示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与观察,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过程所用的解离液是以质量分数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配制而成的 B. B过程的主要目的是洗去解离液,避免影响染色 C.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个细胞连续分裂的过程 D.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后,可以换用高倍镜继续观察 ‎【答案】C ‎【解析】‎ ‎【详解】A、解离液是以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配制而成的,A正确;‎ B、B过程为漂洗,其主要目的是洗去解离液,避免影响染色,B正确;‎ C、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每一个细胞都已被杀死,C错误;‎ D、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后,可以换用高倍镜进行更大放大倍数的观察,D正确。‎ 故选C。‎ ‎50.下图是某种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和DNA分子数(c)的统计图。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 ①可以用于表示细胞分裂的后期 B. 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最高可在①时 C. 间期用②表示不恰当 D. ③可表示细胞分裂完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A、①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处于有丝分裂G2期、前期和中期,有丝分裂后期不含染色单体,故①不可以用于表示细胞分裂的后期,A错误; B、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最高在有丝分裂中期,①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可以用于表示细胞分裂的中期,B正确; C、②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不能表示间期,C正确; D、③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表示细胞分裂完成,D正确。 故选A。‎ ‎51.下列关于染色体和DNA分子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数目加倍时,染色体数目也加倍 B. 染色体数目减半时,DNA分子数目不变 C. 染色体数目加倍时,DNA分子数目也加倍 D. 染色体复制时,DNA分子也复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A、间期时DNA分子因复制数目加倍,而染色体数目未变,A错误;‎ B、由于DNA在染色体上,所以当染色体数目减半时,DNA分子数目也减半,B错误;‎ C、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加倍,但DNA并没有继续复制,因而此时DNA的数目未变,C错误;‎ D、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染色体复制,DNA也复制,D正确;‎ 故选D。‎ ‎52.下图所示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数目、核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和图乙的纵坐标分别为核DNA数目和核染色体数目 B. 图甲中ac段过程和图乙中ac段过程代表细胞有丝分裂的同一时期 C. 图乙中b点到c点是着丝点分裂的结果 D. 图甲中的cd段和图乙中的de段表示的是同一个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数目、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可知,由于间期DNA复制导致核内DNA含量加倍,末期核DNA随染色体平分到两子细胞中导致细胞内核DNA含量减半,所以图甲的纵坐标为核DNA数目;由于染色体数目的判断依据是着丝点数,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末期染色体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导致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图乙的纵坐标为染色体数目,A正确;图甲中ac过程表示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和后期,图乙中ac过程代表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B错误;图乙中b点到c点是后期着丝点分裂的结果,C正确;图甲中的cd和图乙中的de表示的是末期核DNA随染色体平分到两子细胞中,是同一个过程,D正确。‎ ‎53.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细胞的分化、衰老和癌变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 ‎②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功能趋向全面化 ‎ ‎③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坏死的结果 ‎ ‎④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核体积变小、色素含量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 ⑤细胞凋亡受遗传物质的严格控制,并且在凋亡的过程中存在基因表达 ⑥细胞癌变是因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 ‎⑦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分裂周期长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细胞的分化、衰老属于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具有积极意义,细胞癌变对于生物体没有积极意义,①错误;‎ ‎②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②错误; ‎ ‎③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③错误; ‎ ‎④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核体积变大,④错误;‎ ‎⑤细胞凋亡受遗传物质的严格控制,并且在凋亡的过程中存在基因表达,⑤正确;‎ ‎⑥细胞癌变是因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⑥正确; ‎ ‎⑦癌细胞无限增殖,细胞周期比正常细胞分裂周期短,⑦错误。‎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54.如图为同一生物细胞分裂图解,在动物卵巢中见不到的是(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存在同源染色体,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像,为初级卵母细胞,A不符合题意;存在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变为了相同的染色体分向两极,为有丝分裂后期图像,可以是卵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B不符合题意;该图存在同源染色体,细胞质均等分裂,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像,为初级精母细胞,C符合题意;该图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变为相同子染色体移向两极,可能为第一极体,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5.如图甲为某生物细胞分裂的模式图,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毎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图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1‎ B. 图乙中D→E的变化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 C. 图丙所处时期与甲图细胞相同 D. 图乙中B→C过程会有染色单体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A、图甲中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故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1,A正确;‎ B、图乙中D→E的变化为染色单体分开变成染色体的过程,故其发生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B正确;‎ C、图丙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而甲图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C错误;‎ D、图乙中B→C过程为DNA复制即染色体复制,故会有染色单体的形成,D正确。‎ ‎56.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在四分体时期,每个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数目,依次为 ( )‎ A. 23对、23个、92条 B. 23对、46条、92条 C. 46个、46个、92个 D. 46个、23个、46个 ‎【答案】A ‎【解析】‎ ‎【详解】(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此时细胞中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 ‎(2)四分体是由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的,即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因此此时细胞中含有23个四分体;‎ ‎(3)四分体时期,细胞中含有23个四分体,每个四分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因此此时细胞中含有92条染色单体。‎ 故选A。‎ ‎57.以下细胞中既含有同源染色体,又含有染色单体的是 ‎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体细胞含成对同源染色体,所以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有成对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2个单体,①正确; ②有丝分裂后期成对的染色单体分离成为染色体,无单体,②错误;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有成对同源染色体,并且每条染色体含2个单体,③正确;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无成对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2个单体,④错误;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有成对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2个单体,⑤正确;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无成对同源染色体,也无单体,⑥错误。 故选A。‎ ‎58.下面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步骤,选出正确的顺序是 ‎①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分开   ②形成四个子细胞 ③进行第二次分裂 ④同源染色体分开 ⑤染色体交叉互换 ⑥联会 ⑦染色体的复制 ⑧细胞质分裂 A. ⑦→⑧→⑥→①→⑧→②→④→③→⑤‎ B. ①→③→⑤→⑦→⑧→②→④→⑥→⑤‎ C. ⑦→⑥→⑤→③→⑧→①→⑧→④→⑤‎ D. ⑦→⑥→⑤→④→⑧→③→①→⑧→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减数分裂过程如下:‎ ‎⑦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时,染色体进行复制; ⑥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同源染色体发生两两配对即联会现象; ⑤在四分体时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④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 ‎⑧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后,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 ①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 ⑧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②整个分裂过程共形成四个子细胞。 故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几个步骤为⑦→⑥→⑤→④→⑧→③→①→⑧→②。 故选D。‎ ‎59.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下列图象中属于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依次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④②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1)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因此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即图④; (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但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短暂加倍,因此此时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且染色体:DNA=1:1,即图②。 故选C。‎ ‎60.下图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一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的曲线和分 裂过程中各分裂相之间的对应关系图,其中错误有( )处。‎ A. 0处 B. 1处 C. 2处 D. 4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处表示有丝分裂前期,此时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①错误;‎ ‎②处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且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②正确;‎ ‎③处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此时同源染色体应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③错误;‎ ‎④处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④正确;‎ ‎⑤处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⑤正确。‎ 综合以上可知,①③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61.根据课文原文填空:‎ ‎(1)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_______、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2)生物膜的___________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3)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_____。‎ ‎(4)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__________的条件下进行的。‎ ‎(5)CO2也可使____________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6)___________________(NAD+)转化成NADH。‎ ‎(7)光合作用强度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__________糖类的数量。‎ ‎(8)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_________,称为端粒。‎ ‎(9)细胞的_________、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10)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____________,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答案】 (1). 物质运输 (2). 组成成分 (3). 细胞代谢 (4). 比较温和 (5). 溴麝香草酚蓝 (6). 氧化型辅酶Ⅰ (7). 制造 (8). DNA (9). 自然更新 (10). 细胞周期 ‎【解析】‎ ‎【详解】(1)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支撑起一定的空间,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2)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3)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4)酶的作用特性具有专一性、高效性、温和性,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5)CO2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6)细胞呼吸过程中氧化型辅酶Ⅰ(NAD+)转化成NADH。‎ ‎(7)光合作用强度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糖类的数量,指真正光合速率。‎ ‎(8)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 ‎(9)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等对机体是有利的,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10)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62.表格是调节电子显微镜观察试样A、B、C的细胞亚显微结构,观察到结构a—c具有下列特征:结构a、b、c都是由两层膜构成,其中a的膜具有小孔,而b、c没有孔;细胞分裂时,从d的周围发出纺锤丝。现将试样A、B、C的结构的有无进行整理列表如下(“+”存在;“-”不存在)。图二中甲细胞可产生抗体,乙表示正在出芽的酵母菌。 ‎ Ⅰ、据表格回答问题:‎ 试样 结构 a b c d A ‎-‎ ‎-‎ ‎-‎ ‎-‎ B ‎+‎ ‎+‎ ‎+‎ ‎-‎ C ‎+‎ ‎+‎ ‎+‎ ‎+‎ ‎(1)表格中哪一个编号试样可能是菠菜叶?_______________ 。 ‎ ‎(2)表格中哪一个编号试样可能是大肠杆菌?______________ 。 ‎ ‎(3)表格中哪一个编号试样可能是鼠的肝脏?______________ 。 ‎ ‎(4)表格中哪一个编号结构可能是细胞核?_______________ 。‎ Ⅱ、据图回答问题:‎ ‎(1)上述细胞的结构中,属于细胞代谢和遗传控制中心的是[ ]________,该结构中RNA、蛋白质等大分子出去穿过_____________层膜?体现了生物膜的___________特点?‎ ‎(2)从甲细胞[ 5 ]结构上提取了某种物质,用非酶法处理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该物质是________;此物质的存在体现了[ 5 ]结构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答案】 (1). B (2). A (3). C (4). a (5). 2、11细胞核 (6). 0层 (7). 功能 (8). 糖蛋白 (9).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解析】‎ ‎【详解】Ⅰ、(1)根据试题的分析,B有核膜、叶绿体、线粒体、无中心体,是高等植物细胞,可能是菠菜叶。 (2)A没有核膜,是原核生物,可能是大肠杆菌。 (3)C有核膜,中心体,没有叶绿体,是动物细胞,可能是鼠的肝脏。 (4)结构a、b、c都是由两层膜构成,其中a的膜上有小孔,故a是细胞核。‎ Ⅱ、(1)甲和乙细胞都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都属于真核细胞,细胞代谢和遗传控制中心的是 ‎ 2、11细胞核;该结构中RNA、蛋白质等大分子进出的通道是核孔,需要核孔复合体协助,消耗能量,穿过0层膜;核孔也具有选择透过性,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点。 (2)甲图5为细胞膜,从细胞膜上提取某种物质,用非酶法处理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说明该物质含有蛋白质,若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该物质含有还原糖,因此,该物质是糖蛋白;糖蛋白的存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 ‎63.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因素,做了三个实验,相应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1、实验2均在最适条件下进行,实验3其他条件适宜)请分析回答:‎ ‎(1)实验1、2、3中的自变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1的无关变量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种)。‎ ‎(2)实验1可以体现了酶具有___________。‎ ‎(3)实验2的bc段O2产生速率不再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有限。 ‎ ‎(4)实验1若温度升高‎10℃‎,加过氧化氢酶的催化反应曲线斜率将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O2产生量_________(“上移”、“下移”或“不动”)。‎ ‎(5)实验3的结果显示,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为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当pH小于d或大于f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将永久丧失,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催化剂的种类 (2). H2O2浓度 (3). pH (4). 温度、pH (5). 高效性 (6). 酶的数量(浓度) (7). 减小 (8). 不动 (9). e (10). 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解析】‎ ‎【详解】(1)由曲线图分析可知,实验1,2,3中的自变量分别为催化剂的种类、H2O2浓度、pH。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实验1的无关变量可能有温度、pH。 (2)分析实验1可知,加入H2O2酶的一组比加入FeCl3的一组先到达平衡点,需要的时间更短,可以体现了酶具有高效性。‎ ‎(3)实验2的结果反映,在bc所对应的H2O2浓度范围内,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会不影响过氧化氢酶的活性,be段O2产生速率不再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酶的数量(浓度)有限。 (4)实验1在适宜条件下进行,若温度升高‎10℃‎,加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将会降低,其催化的反应曲线斜率将减小,温度升高,过氧化氢本身也会分解,故加Fe3+的催化反应曲线斜率将增大;温度升高只改变翻译速度或到达平衡点的时间,不改变平衡点,故O2‎ 产生量不动。 (5)实验3的结果显示,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为e;实验结果表明,当pH小于d或大于f时,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导致过氧化氢的活性将永久丧失。‎ ‎64.图一表示某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在其他条件不变且比较适宜时,分别在光照强度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量的变化,图二是CO2释放量和O2释放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当光照强度为a时,(可能/不可能)__________进行光合作用 ,光照强度为_________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该植物其他条件不变一昼夜中保持15小时光照强度为c,其余时间黑暗,该植物(能/不能)______正常生长;光照强度为d时,细胞要从周围吸________个单位的二氧化碳。‎ ‎(2)图二中光照强度为a时,(可能/不可能)__________进行光合作用 ,光补偿点是____________,光照强度为___________时,所对应的柱状图是错误的。‎ ‎【答案】 (1). 不可能 (2). c (3). 不能 (4). 2 (5). 可能 (6). b (7). c ‎【解析】‎ ‎【详解】(1)图一中当光照强度为a时,结合图一图二分析可知,a只释放二氧化碳而不产生氧气,说明a不可能进行光合作用 ;光照强度为c时,产生的氧气数值为6,而a只进行细胞呼吸时释放的二氧化碳数值也是6,说明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该植物其他条件不变一昼夜中保持15小时光照强度为c,白天光照弱没有积累有机物,其余时间黑暗条件下还需要进行呼吸消耗有机物,故该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光照强度为d时,图一中氧气的产生量是8,需要消耗8的二氧化碳,而细胞呼吸只能产生6的二氧化碳,故细胞要从周围吸8-6=2个单位的二氧化碳。‎ ‎(2)图二中光照强度为a时,只有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可能只进行呼吸作用,可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b点既不释放氧气,也不释放二氧化碳,说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光补偿点是b;光照强度为c时,二氧化碳释放量与氧气释放量相等,而植物的叶肉细胞不可能既释放二氧化碳释又释放氧气,所对应的柱状图是错误的。‎ ‎65.细胞的一生通常要经历生长、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过程,有时也发生癌变和坏死。回答下列与细胞生命历程有关的问题:‎ ‎(1)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模拟实验中, NaOH扩散的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模拟____________。‎ ‎(2)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中心体的倍增和核内DNA数目的加倍是否发生在同一时期____________;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是否相同____________。‎ ‎(3)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于____________,有利于提高各生理功能的效率。同一植株的叶肉细胞、表皮细胞和贮藏细胞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4)老年人的头发会发白与衰老细胞的哪一特征有关?____________。细胞凋亡又被称为细胞__________,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5)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答案】 (1). 物质运输(扩散)效率 (2). 是 (3). 否 (4). 专门化 (5). 基因选择性表达 (6). 多种酶(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 (7). 编程性死亡 (8). 原癌基因 (9). 抑癌基因 ‎【解析】‎ ‎【详解】(1)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模拟实验中,单位时间内,NaOH扩散的深度模拟物质运输速率,NaOH扩散的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模拟物质运输(扩散)效率。 (2)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中心体的倍增和核内DNA数目的加倍都发生在间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不同;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非同源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 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于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生理功能的效率。同一植株的叶肉细胞、表皮细胞和贮藏细胞的功能各不相同,发生了细胞分化,其根本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 (4)老年人的头发会发白与衰老细胞中多种酶(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有关。细胞凋亡又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5)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66.下列各图是某动物细胞(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N)分裂过程中,核内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而作的图像和曲线,请依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染色体与核DNA比例为1∶2的细胞有__________(填序号),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填序号),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分裂的顺序是______(填序号),细胞④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一中可利用图二甲表示出细胞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关系的是___________。在图二的乙坐标中用柱状图表示①中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___________。 ‎ ‎(3)图三中能够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减数分裂中DNA分子变化的图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③ (2). ①②③⑤ (3). ⑤→③→① (4). 次级精母细胞 ‎ ‎(5). ②③ (6). (7). ④ ③ ②‎ ‎【解析】‎ ‎【详解】(1)图一染色体与核DNA比例为1∶2的细胞中,染色体形态为双线型,有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③有丝分裂中期;除了④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含同源染色体,其余细胞都含,故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②③⑤;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有①是有丝分裂后期、③是有丝分裂中期、⑤是分裂间期,故其分裂的顺序是⑤→③→①;细胞④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图一中的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均等分裂,可判定该动物细胞一定是雄性,故细胞④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 ‎(2)图二的甲图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1:2:2,染色体形态为双线型,图一中可利用图二甲表示出细胞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关系的是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③有丝分裂中期。图一中的①是有丝分裂后期,结合图二的坐标分析可知,①的染色体数=8,发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数为0,DNA分子数为8,用柱状图表示①中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如下图:。 ‎ ‎(3)图三中①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②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③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2N→N→2N→N;④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故图三中能够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减数分裂中DNA分子变化的图分别是④、③、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