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每题1分 ‎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者可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血液中Ca2+浓度过高会引起人体抽搐 C.种子晒干过程中,结合水的相对含量不变 D.无机盐浓度的大小会影响细胞的吸水或失水 ‎2.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细胞的细胞核不属于原生质层的一部分 B.有氧呼吸及光合作用产生ATP均在膜上完成 C.线粒体在有氧的条件下,可将葡萄糖彻底的氧化分解 D.颤藻细胞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糖类 ‎3.蛋白质、DNA和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依次是(  )‎ A.氨基酸、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B.核苷酸、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C.氨基酸、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 D.氨基酸、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4.人体内与“能量”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放能反应 B.除葡糖糖外,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等化合物也可以供能 C.ATP和葡糖糖一样可以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夜间叶肉细胞内ATP的合成停止 ‎5.如图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及其关系的图解,其中A〜D表示相关过程,a〜e表示相关物质.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过程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有的过程 B.叶肉细胞中b的产生速率等于c的产生速率,则植株的干重保持不变 C.a中的O全部来自O2,H全部来自C6H12O6‎ D.A、B、C、D四个过程在植物体的全部细胞中都能发生 ‎6.某生物兴趣小组把新鲜黄瓜研磨获得提取液在最适温度30℃对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进行研究,按一定比例稀释提取液后重复实验,获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B是稀释提取液的实验结果 B.若在室温25℃时重复实验,当PH=5时,曲线下移 C.当黄瓜研磨液把PH从11降到5时,过氧化氢含量不断降低 D.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温度、过氧化氢浓度、黄瓜新鲜程度等 ‎7.下列各项中,实验试剂、试剂作用和实验目的组合错误的是(  )‎ A.健那绿:作为染色剂,观察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 B.斐林试剂:作为染色剂,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检测 C.酸性重铬酸钾:检测酒精的生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D.50%酒精:去浮色,生物组织中脂肪的检测 ‎8.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向稀释的苹果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摇匀后,溶液呈现砖红色 B.浸泡在一定浓度硝酸钾溶液中的洋葱鱗片叶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质壁分离复原,与此过程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有液泡、线粒体和核糖体 C.当渗透装置中长颈漏斗内液面不再升高时,漏斗内溶液浓度等于烧杯内溶液浓度 D.利用台盼蓝染色剂来判断细胞的死活,可反应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9.“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正确的实验步骤是(  )‎ A.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 B.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染色→冲洗→水解→观察 C.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染色→冲洗→观察 D.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冲洗→水解→染色→观察 ‎10.如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浓度为a时,最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 B.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5倍 C.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最弱 D.氧浓度为d时,有氧呼吸强度与无氧呼吸强度相等 ‎11.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不正确的是(  )‎ A.d组细胞放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 B.浸泡导致e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大于a组的 C.实验后,c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 D.f组细胞可能失水过多而死亡 ‎12.下列物质在核糖体内合成的是(  )‎ ‎①性激素②胰岛素③淀粉④消化酶⑤纤维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13.某同学设计渗透装置如图所示(开始时状态),烧杯中盛放有蒸馏水,图中猪膀胱膜允许单糖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该实验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是(  )‎ A.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即下降 B.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下降 C.加酶前后,在烧杯中都可以检测出蔗糖 D.加酶后可以在烧杯中检测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14.下列哪项实例能够证明微量元索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 A.Mg是叶叶绿素组成成分 B.油菜缺少B时只开花不结果 C.哺乳动物血液中Ca含量太低,会抽搐 D.缺少P时,影响骨的发育 ‎15.关于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盐作用下析出的蛋白质发生了变性 B.由a个氨基酸形成、具有b条肽链的蛋白质中,至少含有a+b+1个氧原子 C.结构不同的蛋白质,其功能一定不同 D.含有164个N原子的150个氨基酸,形成了4个四肽,5个六肽和1个2条肽链构成的蛋白质分子.这些多肽和蛋白质分子中,肽键数至少为139,氨基数目最大是25‎ ‎16.英国医生塞达尼任格在对离体蛙心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用不含钙的生理盐水灌注蛙心,收缩不能维持,用含有少量钙和钾的钠盐溶液灌流时,蛙心可持续跳动数小时.实验说明钙盐(  )‎ A.是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C.对维持细胞的形态有重要作用 D.为蛙心的持续跳动提供能量 ‎17.如图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管腔中氨基酸进入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上皮细胞中氨基酸进入组织液既需要栽体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 C.Na+进、出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不同的 D.上皮细胞吸收管腔中的氨基酸和Na+时使用的是同一载体 ‎18.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染色体是真核细胞中DNA的主要载体 B.真核生物的遗传均是DN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C.广阔的膜面积为所有酶提供了附着位点 D.细胞中的核酸彻底水解可生成1种磷酸,2种五碳糖和8种含氮碱基 ‎19.细胞中各种化合物和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含量,由多到少的正确排序是(  )‎ A.水,糖类,蛋白质,脂质 O、C、H、N B.水,蛋白质,糖类,脂质 O、C、H、N C.水,蛋白质,脂质,糖类 O、C、H、N D.水,脂质,蛋白质,糖类 O、N、C、H ‎20.图甲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图乙表示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a表示自由扩散,b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B.甲图中b达到最大转运速率后的主要限制因素是载体数量 C.乙图中的胞吞和胞吐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乙图中的胞吞和胞吐过程都需要消耗ATP ‎21.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B.ATP分了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变成腺嘌呤核糖核甘酸 C.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D.蓝藻细胞中的线粒体、叶绿体分别通过有氧呼吸、光合作用产生ATP ‎22.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 A.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C.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3.如图表示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 ①﹣③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和③都具有双层生物膜 B.①和②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C.②和③分别都能产生大量ATP D.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H]‎ ‎24.下列关于在人体细胞呼吸过程中,[H]的来源于用途的叙述,最准确的是呼吸类型[H]的来源[H]的用途(  )‎ A.有氧呼吸 只源于葡萄糖 用于生成水 B.有氧呼吸 来源于葡萄糖和水 用于生成水 C.无氧呼吸 来源于葡萄糖和水 用于生成乳酸 D.无氧呼吸 来源于葡萄糖 用于生成酒精 ‎25.下列有关豌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萌发初期,种子的有机物总重量增加 B.及时排涝,能防止根细胞受酒精毒害 C.进入夜间,叶肉细胞内ATP合成停止 D.叶片黄化,叶绿体对红光的吸收增多 ‎26.甲图是细胞呼吸示意图,乙图是某细胞器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④阶段均放出少量能量 B.水参与第④阶段的反应,该过程发生在乙图中的b处 C.人体细胞分解等量的葡萄糖,③阶段释放CO2的量是④阶段的 D.①⑤分别发生在乙图中的a、c处 ‎27.如图表示叶绿体中色素吸收光能的情况.据图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400nm~500nm波长的光 B.用450nm波长的光比600nm波长的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C.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后,叶绿体中C3的量增加 D.土壤中缺乏镁时,植物对420nm~470nm波长的光的利用量显著减少 ‎28.如图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物质转换用实线表示,能量传递用虚线表示,图中a~g为物质,①~⑥为反应过程),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能利用a物质将光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c中 B.e中不储存化学能,所以e只能充当还原剂 C.图中①表示水分的吸收,③表示水的光解 D.在g物质供应充足时,突然停止光照,C3的含量将会上升 ‎29.历经一个多世纪,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在下面几个著名实验中,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B.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C.恩格尔曼的实验定量分析了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 D.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中,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30.如图表示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曲线中a点转向b点时,叶绿体中C3浓度降低 B.曲线中d点转向b点时,叶绿体中C5浓度升高 C.ab段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D.bc段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限制性因素可能是温度等其它条件 ‎31.植物甲与植物乙的净光合速率随叶片温度(叶温)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甲和乙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 B.叶温在36﹣〜50℃时,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比植物乙的高 C.叶温为25℃时,植物甲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不同于植物乙的 D.叶温为35℃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均为0‎ ‎32.如图为动物细胞分裂中某时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在该时期的前一时期倍增并移向细胞两极;‎ ‎②乙和丙在组成成分上差异很大;‎ ‎③该期细胞中染色体上DNA分子是体细胞核DNA分子的两倍;‎ ‎④该时期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物质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3.图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a)数目、核DNA分子(b)数目的柱形统计图,对此进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时期染色体还未复制,核DNA已完成了复制 B.③时期核膜、核仁重建,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 C.①→②表示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核DNA分子数目不变 D.②→③表示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染色体和核DNA分子数目也随之减半 ‎34.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体积越小,表面积也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 B.原核细胞只能通过无丝分裂增加数目 C.人的红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蛙的红细胞能进行无丝分裂 D.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也导致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35.如图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图解,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AB段主要进行蛋白质的合成,细胞生长速率快 B.出现CD段变化的原因是细胞质分裂 C.该细胞中,在BC段始终有染色单体存在 D.若该细胞是植物细胞,则AB段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36.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抑制膜上栽体的活性会阻碍水稻根细胞吸收Mg2+‎ B.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C.新生儿从乳汁中获得抗体需要消耗能量 D.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都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 ‎ ‎ 二、非选择题 ‎37.如图是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 ‎(1)比较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高等植物细胞内不含有  (填名称).‎ ‎(2)若用健那绿作为染色剂,可以对细胞中的  (填名称)进行染色,使之呈现  色.‎ ‎(3)图中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  (填标号).在一个植物细胞内由⑥产生的某气体物质扩散到⑩中被利用,最少要穿过  层生物膜.‎ ‎(4)图中[8]的主要成分是  .若图右半边是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的一部分,则色素主要存在于  (填名称).‎ ‎(5)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运输的细胞器有  (填标号).‎ ‎38.如图1和图2分别表示某一生物体内细胞有丝分裂图象与图解,其中字母表示时间点,O→F时间段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所示的细胞变化发生在图2中的  时期(填字母).‎ ‎(2)O→B时段为细胞有丝分裂的  期,此时细胞内发生的活动主要是  和  ,其中后者的发生于核糖体有直接关系.‎ ‎(3)高中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用到的碱性染料是  ,持续观察图1所示的细胞  (能、不能)观察到下一个时期.‎ ‎(4)图中B→C时段细胞核DNA、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比例为  ,这种 比例将持续到图2的  点才可能开始变化.若人的某分裂的细胞处于图2长的DE时期,则细胞中含有  条染色体.‎ ‎(5)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的最佳时期位于图2中的具体时段是  .‎ ‎39.图Ⅰ表示某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的两个相关的生理过程,其中a、b、c表示物质,甲和乙分别表示某种细胞器;图Ⅱ表示在不同温度下,测定该植物叶片重量变化情况(均考虑为有机物的重量变化)的操作流程及结果,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细胞器甲乙都有双层膜,乙的名称是  ,物质c是一种含3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它在乙的_  (场所)被彻底分解;将结构乙从细胞中提取出来,置于清水中,则其内膜破裂  (早、晚)于外膜.‎ ‎(2)从图Ⅱ分析可知,该植物的呼吸速率可表示为  ,光合速率可表示为  .在13~16℃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强度  (增强、减弱、不变),实际光合作用的强度  (增强、减弱、不变).‎ ‎(3)恒定在上述  ℃温度下,维持10h光照,10h黑暗,该植物叶片增重最多,增重了  mg.‎ ‎ ‎ ‎2016-2017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每题1分 ‎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者可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血液中Ca2+浓度过高会引起人体抽搐 C.种子晒干过程中,结合水的相对含量不变 D.无机盐浓度的大小会影响细胞的吸水或失水 ‎【考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1、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反之亦然.‎ ‎2、细胞内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离子,有些无机盐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有些无机盐还参与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 ‎【解答】解:A、水和无机盐不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错误;‎ B、血液中Ca2+浓度过低会引起抽搐,Ca2+浓度过高会出现肌无力,B错误;‎ C、种子晒干过程中失去的是自由水,结合水的相对含量上升,C错误;‎ D、无机盐浓度的大小会影响细胞内的渗透压,进而影响细胞的吸水或失水,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功能的理解和掌握,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准确识记.‎ ‎ ‎ ‎2.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细胞的细胞核不属于原生质层的一部分 B.有氧呼吸及光合作用产生ATP均在膜上完成 C.线粒体在有氧的条件下,可将葡萄糖彻底的氧化分解 D.颤藻细胞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糖类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液泡膜,可做一种半透膜,液泡中的细胞液、原生质层和细胞外液之间若存在浓度梯度,便会发生渗透作用,会引起出现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解答】解:A、原生质层是成熟植物细胞液泡膜、细胞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所以细胞核不属于原生质层的一部分,A正确;‎ B、有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中产生的ATP,光合作用产生的ATP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完成,B错误;‎ C、线粒体在有氧的条件下可以将丙酮酸进行彻底的氧化分解,C错误;‎ D、颤藻细胞是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在细胞质中合成糖类,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3.蛋白质、DNA和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依次是(  )‎ A.氨基酸、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B.核苷酸、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C.氨基酸、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 D.氨基酸、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考点】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分析】单体是能与同种或他种分子聚合的小分子的统称;是能起聚合反应或缩聚反应等而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化合物;是合成聚合物所用的低分子的原料.多糖(淀粉、糖原和纤维素)、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因而被称为多聚体.‎ ‎【解答】解:(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2)DNA是脱氧核糖核酸,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3)RNA是核糖核酸,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故选:D.‎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只要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及其基本组成单位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 ‎ ‎4.人体内与“能量”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放能反应 B.除葡糖糖外,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等化合物也可以供能 C.ATP和葡糖糖一样可以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夜间叶肉细胞内ATP的合成停止 ‎【考点】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 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为:ATP⇌ADP+Pi+能量,反应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解答】解:A、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A错误;‎ B、细胞内葡萄糖被耗净后,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等化合物也可以供能,B正确;‎ C、葡糖糖不能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错误;‎ D、夜间叶肉细胞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可以合成ATP,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ATP的组成及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ATP的结构及特点.‎ ‎ ‎ ‎5.如图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及其关系的图解,其中A〜D表示相关过程,a〜e表示相关物质.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过程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有的过程 B.叶肉细胞中b的产生速率等于c的产生速率,则植株的干重保持不变 C.a中的O全部来自O2,H全部来自C6H12O6‎ D.A、B、C、D四个过程在植物体的全部细胞中都能发生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分析图形:A代表光反应,B代表暗反应,C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D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a是水分子、b是氧气、c二氧化碳、d是[H]、e是ATP.‎ ‎【解答】解:A、D过程是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代表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A正确;‎ B、b是氧气,c二氧化碳,叶肉细胞中b的产生速率等于c的产生速率,则植株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植物无积累,B错误;‎ C、a中的O全部来自O2,H全部来自C6H12O6和水,C错误;‎ D、植物体的根尖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A.‎ ‎【点评】模式图的这类题目要明确考查的生理过程,如果不明确生理过程,就是一道很难的题目,如果能够明确生理过程就是一道得分的题目,所以这类题目做题的根本就是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本题中考查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生理过程,这部分知识点要从多个角度方程式、模式图等去理解.‎ ‎ ‎ ‎6.某生物兴趣小组把新鲜黄瓜研磨获得提取液在最适温度30℃对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进行研究,按一定比例稀释提取液后重复实验,获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B是稀释提取液的实验结果 B.若在室温25℃时重复实验,当PH=5时,曲线下移 C.当黄瓜研磨液把PH从11降到5时,过氧化氢含量不断降低 D.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温度、过氧化氢浓度、黄瓜新鲜程度等 ‎【考点】酶的特性.‎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图是多因素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横轴表示PH,PH是一个自变量,如果验2的两次实验温度均保持在30℃,只是第二次实验时萝卜提取液的使用量减半,则另一个自变量是酶的数量,因变量是酶促反应速率,剩余量越大,说明酶促反应速率越小.‎ ‎【解答】解:A、稀释提取液后过氧化氢酶的浓度降低,反应速率下降,反应物含量增加,曲线A是稀释提取液的实验结果,A错误;‎ B、由于本实验数据的获得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故温度改变时酶的活性降低,故在不同PH值下,反应底物的剩余量都增加,曲线上移,B错误;‎ C、读图可知,黄瓜研磨液的PH为11时酶活性已经丧失,故再改变PH,过氧化氢含量不再降低,C错误;‎ D、无关变量是控制在相同情况下使之与实验结果无关的变量,读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无关变量有温度、过氧化氢浓度、黄瓜新鲜程度等,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酶的高效性,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图信息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 ‎ ‎7.下列各项中,实验试剂、试剂作用和实验目的组合错误的是(  )‎ A.健那绿:作为染色剂,观察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 B.斐林试剂:作为染色剂,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检测 C.酸性重铬酸钾:检测酒精的生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D.50%酒精:去浮色,生物组织中脂肪的检测 ‎【考点】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分析】1、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时,需要用健那绿染色,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性细胞染色剂,能够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2、如检测脂肪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解答】解:A、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性细胞染色剂,A正确;‎ B、还原糖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可以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B错误;‎ C、检验是否有酒精产生的方法是吸取少量培养液置于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C正确;‎ D、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的作用是洗去浮色,原因是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易溶于酒精溶液,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课本有关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 ‎ ‎8.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向稀释的苹果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摇匀后,溶液呈现砖红色 B.浸泡在一定浓度硝酸钾溶液中的洋葱鱗片叶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质壁分离复原,与此过程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有液泡、线粒体和核糖体 C.当渗透装置中长颈漏斗内液面不再升高时,漏斗内溶液浓度等于烧杯内溶液浓度 D.利用台盼蓝染色剂来判断细胞的死活,可反应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考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生物膜的功能特性;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 ‎(2)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条件是半透膜和浓度差.‎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为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为选择透过性.‎ ‎【解答】解:A、还原糖鉴定实验过程中需要水浴加热,A错误;‎ B、浸泡在一定浓度硝酸钾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与液泡有关;硝酸钾被主动运输到细胞,使细胞内离子浓度增大,从而质壁分离自动复原,和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核糖体,B正确;‎ C、渗透装置中长颈漏斗内液面升高是因为漏斗内溶液浓度大于烧杯内溶液浓度,进入漏斗内的水比渗出的多,长颈漏斗内液面不再升高时,进出漏斗的水相等,但由于压强差的存在,溶液的浓度不相同,C错误;‎ D、利用台盼蓝染色剂来判断细胞的死活,可反应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还原糖的鉴定、质壁分离与复原、渗透作用装置等实验的有关知识,要求掌握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 ‎ ‎9.“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正确的实验步骤是(  )‎ A.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 B.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染色→冲洗→水解→观察 C.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染色→冲洗→观察 D.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冲洗→水解→染色→观察 ‎【考点】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分析】此题考查DNA和RNA的分布的实验步骤,要注意在用盐酸水解之后,用蒸馏水冲洗,以免影响之后的染色效果.‎ ‎【解答】解: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应先取得口腔上皮细胞放在载玻片的中央,滴加生理盐水后,再进行盐酸解离,之后用蒸馏水洗去解离液盐酸,后用染色剂染色观察.故正确的步骤应该是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DNA和RNA的分布实验步骤,难度适中,解答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水解、冲洗以及染色的先后顺序.‎ ‎ ‎ ‎10.如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浓度为a时,最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 B.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5倍 C.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最弱 D.氧浓度为d时,有氧呼吸强度与无氧呼吸强度相等 ‎【考点】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分析】分析柱形图:氧浓度为a时,只有二氧化碳的释放,没有氧气的吸收,此时植物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b、c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吸收量,此时植物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d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等于氧气的吸收量,此时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 ‎【解答】解:A、氧浓度为a时,植物只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大量酒精,因此在a浓度下不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故A错误;‎ B、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为(8﹣3)÷2=2.5,而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为3÷6=0.5,可见该浓度下,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5倍,故B正确;‎ C、氧浓度为d时,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此时无无氧呼吸,即无氧呼吸最弱,故C错误;‎ D、氧浓度为d时,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柱形图为载体,考查细胞呼吸及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柱形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 ‎ ‎11.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不正确的是(  )‎ A.d组细胞放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 B.浸泡导致e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大于a组的 C.实验后,c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 D.f组细胞可能失水过多而死亡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的比值为1时,水分进出细胞达到平衡;比值小于1表明细胞吸水,且比值越小花冠吸水越多,则吸水量a>b>c;比值大于1表明细胞失水,且比值越大,花冠失水越多,则失水量d<e<f.‎ ‎【解答】解:A、水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过程不消耗ATP,A错误;‎ B、e组细胞失水,a组细胞吸水,既浸泡导致e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大于a组的,B正确;‎ C、吸水量b>c,所以c组的浓度高,C正确;‎ D、f组溶液浓度过高,细胞可能会失水过度而死亡,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运输方式,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分析出细胞失水与吸水过程,理解水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 ‎ ‎ ‎12.下列物质在核糖体内合成的是(  )‎ ‎①性激素②胰岛素③淀粉④消化酶⑤纤维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1、核糖体:无膜的结构,能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如胰岛素、消化酶等),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2、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是纤维素的合成场所). ‎ ‎3、叶绿体:双层膜结构,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4、内质网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根据内质网膜上有没有附着核糖体,将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解答】解:①性激素属于脂质,其合成场所是内质网,①错误;‎ ‎②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②正确;‎ ‎③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其合成场所是叶绿体,③错误;‎ ‎④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④正确;‎ ‎⑤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其合成场所为高尔基体,⑤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重点考查核糖体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功能,明确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还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的细胞化合物,能准确判断各种化合物的合成场所.‎ ‎ ‎ ‎13.某同学设计渗透装置如图所示(开始时状态),烧杯中盛放有蒸馏水,图中猪膀胱膜允许单糖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该实验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是(  )‎ A.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即下降 B.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下降 C.加酶前后,在烧杯中都可以检测出蔗糖 D.加酶后可以在烧杯中检测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根据题意,半透膜可以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透过,不允许二糖中的蔗糖透过.但是蔗糖酶能将一分子的蔗糖水解成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果糖,它们均属于单糖,它们也可以通过半透膜.‎ ‎【解答】解:AB、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由于蔗糖不能通过猪膀胱膜,导致漏斗液面上升;加入蔗糖酶后,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很多葡萄糖和果糖,漏斗中分子变多,而单糖分子进入烧杯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液面应该继续上升后再下降,A错误,B正确;‎ C、由于半透膜只允许单糖通过,蔗糖分子属于二糖,不能通过半透膜,因此烧杯中不可以检测出蔗糖,C错误;‎ D、蔗糖水解的产物只有葡萄糖和果糖,蔗糖酶是蛋白质,不能通过猪膀胱膜,因此烧杯中不能检测出蔗糖酶,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渗透作用的原理及液面升降的判断,解题关键是能审清题意,题中提出单糖能够通过半透膜,而且蔗糖水解后的单糖也能通过半透膜,因此分两阶段讨论即可.‎ ‎ ‎ ‎14.下列哪项实例能够证明微量元索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 A.Mg是叶叶绿素组成成分 B.油菜缺少B时只开花不结果 C.哺乳动物血液中Ca含量太低,会抽搐 D.缺少P时,影响骨的发育 ‎【考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 ‎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解答】解:A、Mg元素是大量元素,不是微量元素,A错误;‎ B、B是微量元素,油菜缺少B时只开花不结果,说明微量元素B是生命活动必需的元素,B正确;‎ C、Ca元素是大量元素,不是微量元素,C错误;‎ D、p属于大量元素,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种类、含量及作用,能准确判断各选项的元素是否属于大量元素或微量元素,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 ‎ ‎15.关于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盐作用下析出的蛋白质发生了变性 B.由a个氨基酸形成、具有b条肽链的蛋白质中,至少含有a+b+1个氧原子 C.结构不同的蛋白质,其功能一定不同 D.含有164个N原子的150个氨基酸,形成了4个四肽,5个六肽和1个2条肽链构成的蛋白质分子.这些多肽和蛋白质分子中,肽键数至少为139,氨基数目最大是25‎ ‎【考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 ‎【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氮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氮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氮原子总数,氧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氧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总数一脱去水分子数,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脱去水分子数×18.‎ ‎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解答】解:A、低浓度的食盐溶液能够促进蛋白质的溶解,但如果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食盐溶液,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现象叫做盐析,依据的原理是蛋白质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此过程没有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蛋白质没有变性,A错误;‎ B、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知,构成蛋白质的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2个氧原子,所以由a个氨基酸形成、具有b条肽链的蛋白质中,至少含有的氧原子=a个氨基酸至少含有的氧原子﹣脱水数=2a﹣(a﹣b)=a+b个,B错误;‎ C、唾液淀粉酶和胰淀粉酶的化学本质均是蛋白质,二者的结构不同,但它们却具有相似的功能﹣﹣都能催化淀粉的水解,C错误;‎ D、150个氨基酸中共含有164个N原子,因此R基中的氨基数最多是164﹣150=14个,150个氨基酸形成的肽链数条数为4+5+2=11条,因此这些多肽中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150﹣11=139个,氨基数(最多)=肽链数+R基中氨基最多数=11+14=25个,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知识,考生识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明确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 ‎ ‎16.英国医生塞达尼任格在对离体蛙心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用不含钙的生理盐水灌注蛙心,收缩不能维持,用含有少量钙和钾的钠盐溶液灌流时,蛙心可持续跳动数小时.实验说明钙盐(  )‎ A.是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C.对维持细胞的形态有重要作用 D.为蛙心的持续跳动提供能量 ‎【考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1.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化合态存在的,例如:Mg2+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是动物和人体的骨、牙齿中的重要成分.‎ ‎2.有些是以离子态存在的,是生物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例如:哺乳动物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Ca2+,如果某个动物血液中钙盐的含量过低就会出现抽搐;Ca2+对于血液的凝固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Ca2+,血液就不能凝固;生物体内的无机盐离子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这对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本题中使用的是离子态的无机盐,体现无机盐是生物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题中是离子态的无机盐不是化合态的无机盐,A错误;‎ B、题中使用的是离子态的无机盐,体现无机盐是生物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题中使用的是少量钙和钾的钠盐,对渗透压影响不大,C错误;‎ D、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ATP可以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B.‎ ‎【点评】理顺无机盐的两种存在形式和两种作用的对应关系,认真分析题干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 ‎ ‎17.如图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管腔中氨基酸进入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上皮细胞中氨基酸进入组织液既需要栽体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 C.Na+进、出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不同的 D.上皮细胞吸收管腔中的氨基酸和Na+时使用的是同一载体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肾小管吸收氨基酸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因此是主动运输;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肾小管吸收钠离子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载体蛋白质协助,是协助扩散;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氨基酸排出到组织液,是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协助,是协助扩散,肾小管上皮细胞将钠离子排出到组织液,是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是主动运输.‎ ‎【解答】解:A、管腔中氨基酸进入上皮细胞是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B、上皮细胞中氨基酸进入组织液是高浓度→低浓度,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B错误;‎ C、管腔中Na+进入上皮细胞是高浓度→低浓度,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上皮细胞中Na+进入组织液是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C正确;‎ D、由题图可知上皮细胞吸收管腔中的氨基酸和Na+时使用的是同一载体,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 ‎18.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染色体是真核细胞中DNA的主要载体 B.真核生物的遗传均是DN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C.广阔的膜面积为所有酶提供了附着位点 D.细胞中的核酸彻底水解可生成1种磷酸,2种五碳糖和8种含氮碱基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中的DNA与蛋白质形成染色体,其次线粒体、叶绿体也含有少量DNA;‎ ‎2、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遗传物质是DNA,病毒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因此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DNA和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①五碳糖不同,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DNA中特有的碱基数T,RNA特有的碱基是U,共有的碱基是A、G、C.‎ ‎【解答】解:A、真核细胞中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DNA,A正确;‎ B、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B错误;‎ C、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大部分酶提供了附着位点,有些酶游离在细胞质基质或叶绿体基质或线粒体基质,C错误;‎ D、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因此核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是2种五碳糖、一种磷酸、五种碱基,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核酸的分类和分布,理解DNA和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都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答问题.‎ ‎ ‎ ‎19.细胞中各种化合物和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含量,由多到少的正确排序是(  )‎ A.水,糖类,蛋白质,脂质 O、C、H、N B.水,蛋白质,糖类,脂质 O、C、H、N C.水,蛋白质,脂质,糖类 O、C、H、N D.水,脂质,蛋白质,糖类 O、N、C、H ‎【考点】水和无机盐的作用的综合;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分析】构成人体细胞的化合物中,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次是蛋白质,然后是脂质、糖类;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中占细胞鲜重最多的是O,其次是C,然后是H、N.‎ ‎【解答】解:构成人体细胞的化合物中,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次是蛋白质,然后是脂质、糖类;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中占细胞鲜重最多的是O,其次是C,然后是H、N.‎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中水、蛋白质、糖类、脂质的含量,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细胞中基本元素的含量,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 ‎ ‎20.图甲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图乙表示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a表示自由扩散,b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B.甲图中b达到最大转运速率后的主要限制因素是载体数量 C.乙图中的胞吞和胞吐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乙图中的胞吞和胞吐过程都需要消耗ATP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胞吞、胞吐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分析曲线甲图:方式a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图乙是对胞吐和胞吞的过程的考查,分析题图可知,a是细胞的胞吞过程,b是细胞的胞吐过程,不论是细胞的胞吞还是胞吐都伴随着细胞膜的变化和具膜小泡的形成,因此胞吐与胞吞的结构基础是膜的流动性.‎ ‎【解答】解:A、分析曲线甲图:方式a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A正确;‎ B、甲图中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其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B正确;‎ C、乙图中的胞吞和胞吐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错误;‎ D、胞吞和胞吐是耗能过程,需要细胞内部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物质跨膜运输、胞吐和胞吞的过程、结构基础和意义,对于胞吐或胞吞过程与生物膜流动性的关系的理解的解题的关键.‎ ‎ ‎ ‎21.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B.ATP分了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变成腺嘌呤核糖核甘酸 C.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D.蓝藻细胞中的线粒体、叶绿体分别通过有氧呼吸、光合作用产生ATP ‎【考点】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容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 ‎【解答】解:A、酒精发酵的第一阶段可以产生ATP,A正确;‎ B、ATP分了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变成腺嘌呤核糖核甘酸,B正确;‎ C、远离A的磷酸键容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C正确;‎ D、蓝藻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和叶绿体,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相关知识点只需考生识记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一个ATP分子含有1个腺苷、3个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再结合题干中的熟记作出准确的判断.‎ ‎ ‎ ‎22.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 A.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C.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酶的特性.‎ ‎【分析】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不宜作为实验材料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应该选用斐林试剂鉴定实验结果;酶相对于无机催化剂具有高效性;胃蛋白酶的适宜pH是1.5﹣2.0.‎ ‎【解答】解:A、过氧化氢的分解受温度影响,所以不能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不可采用碘液检测,应该选用斐林试剂,B错误;‎ C、酶的高效性是相对无机催化剂而言的,所以研究酶的高效性时,应用酶和无机催化剂对比,C正确;‎ D、胃蛋白酶的适宜pH是1.5﹣2.0,所以利用胃蛋白酶、蛋清来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pH不能设置成3、7、11,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酶的特性,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取材是否合适、实验选用的鉴定试剂是否合理、实验条件控制是否得当及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等,这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 ‎ ‎23.如图表示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 ①﹣③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和③都具有双层生物膜 B.①和②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C.②和③分别都能产生大量ATP D.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H]‎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图示表示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①表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即细胞质基质;②表示细胞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场所,即线粒体基质;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即线粒体内膜.甲表示丙酮酸;乙表示[H].‎ ‎【解答】解:A、①是细胞质基质,不具有膜结构,而③仅表示线粒体内膜,A错误;‎ B、①是细胞质基质,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是线粒体基质,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所以所含酶的种类不相同,B错误;‎ C、①和②只能产生少量ATP,只有③能产生大量ATP,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还原氢([H]),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图解,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场所及产物,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场所和物质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24.下列关于在人体细胞呼吸过程中,[H]的来源于用途的叙述,最准确的是呼吸类型[H]的来源[H]的用途(  )‎ A.有氧呼吸 只源于葡萄糖 用于生成水 B.有氧呼吸 来源于葡萄糖和水 用于生成水 C.无氧呼吸 来源于葡萄糖和水 用于生成乳酸 D.无氧呼吸 来源于葡萄糖 用于生成酒精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1、人体细胞有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C6H12O62丙酮酸+2ATP+4[H]; ‎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中):2丙酮酸+6H2O6CO2+20[H]+2ATP; ‎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上):24[H]+6O212H2O+34ATP.‎ ‎2、人体细胞无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C6H12O62丙酮酸+2ATP+4[H];‎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2丙酮酸+4[H] 2C3H6O3(乳酸).‎ ‎【解答】解:AB、根据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可知,人体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细胞呼吸中[H]来自来源于葡萄糖和水,用于生成水,A错误、B正确;‎ CD、根据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可知,人体细胞无氧呼吸过程中,细胞呼吸中[H]只来自葡萄糖,用于生成乳酸,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 ‎ ‎25.下列有关豌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萌发初期,种子的有机物总重量增加 B.及时排涝,能防止根细胞受酒精毒害 C.进入夜间,叶肉细胞内ATP合成停止 D.叶片黄化,叶绿体对红光的吸收增多 ‎【考点】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植物只有光合作用能合成有机物,而呼吸作用会消耗有机物,为生物活动提供能量.植物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合成ATP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叶绿体中的色素包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解答】解:A、种子萌发初期,未长出绿色叶片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但萌发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这会消耗有机物,所以萌发初期,种子的有机物总重量减少,A错误;‎ B、如果不及时排涝,豌豆根就会因缺氧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毒害细胞,B正确;‎ C、夜间细胞呼吸没有停止,仍能继续合成ATP,C错误;‎ D、叶片黄化,说明叶片缺少叶绿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剩下的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叶片黄化,叶绿体对红光的吸收减少,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叶绿体中色素的分布及作用、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基本过程及总反应式,能根据细胞呼吸原理合理的解释A、B和C选项;同时还要求考生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功能,对D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 ‎ ‎26.甲图是细胞呼吸示意图,乙图是某细胞器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④阶段均放出少量能量 B.水参与第④阶段的反应,该过程发生在乙图中的b处 C.人体细胞分解等量的葡萄糖,③阶段释放CO2的量是④阶段的 D.①⑤分别发生在乙图中的a、c处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A是丙酮酸,①是呼吸作用第一阶段,②是产乳酸的无氧呼吸,③是产酒精的无氧呼吸,④⑤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图乙中,abc分别是外膜、基质和嵴.‎ ‎【解答】解:A、②是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不释放能量,A错误;‎ B、水参与第④阶段的反应即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过程发生在乙图中的b处即线粒体基质中,B正确;‎ C、人体细胞分解葡萄糖,不可能发生③阶段,C错误;‎ D、①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是线粒体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呼吸的方式、过程和发生的场所,细胞呼吸的意义,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和应用,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 ‎ ‎27.如图表示叶绿体中色素吸收光能的情况.据图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400nm~500nm波长的光 B.用450nm波长的光比600nm波长的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C.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后,叶绿体中C3的量增加 D.土壤中缺乏镁时,植物对420nm~470nm波长的光的利用量显著减少 ‎【考点】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 ‎【分析】根据图形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光的波长分析A.根据叶绿体中色素吸收450nm波长的光比吸收600nm波长的光要多分析B.根据光反应对暗反应的影响分析C.根据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分析D.‎ ‎【解答】解:A、由图可知,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400nm~500nm波长的光,A正确;‎ B、由图可知,叶绿体中色素吸收450nm波长的光比吸收600nm波长的光要多,因此用450nm波长的光比600nm波长的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B正确;‎ C、由图可知,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后,叶绿体中色素吸收的光变多,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变多,暗反应中C3的还原量增多,则叶绿体中C3的量减少,C错误;‎ D、叶绿素吸收420nm~470nm波长的光较多.当缺镁时,叶绿素的合成受到影响,叶绿素吸收420nm~470nm波长的光变少,则植物对420nm~470nm波长的光的利用量显著减少,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叶绿体中色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识图、析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 ‎ ‎28.如图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物质转换用实线表示,能量传递用虚线表示,图中a~g为物质,①~⑥为反应过程),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能利用a物质将光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c中 B.e中不储存化学能,所以e只能充当还原剂 C.图中①表示水分的吸收,③表示水的光解 D.在g物质供应充足时,突然停止光照,C3的含量将会上升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分析图解:根据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可以确定图中①表示水分的吸收,②表示ATP的合成,③表示水的光解,④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⑤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⑥表示糖类的生成;‎ 图中物质分别表示:a色素、b为氧气、c为ATP、d为ADP、e为还原型辅酶Ⅱ(NADPH)、f为辅酶Ⅱ(NADP+)、g为二氧化碳.‎ ‎【解答】解:A、分析图解可知,图中a物质表示色素,色素具有吸收、传递、转换光能的作用,绿色植物能利用它将光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A正确;‎ B、图中e为还原型辅酶Ⅱ(NADPH),该物质中既储存了能量,同时也作为还原剂,B错误;‎ C、图中①表示水分的吸收,③表示水的光解,C正确;‎ D、在g二氧化碳供应充足时,突然停止光照,会导致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从而抑制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因此C3的含量将会上升,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网络构建的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识记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判断图中标号指代;并能够利用物质变化过程分析光照、二氧化碳浓度改变对三碳化合物和五碳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 ‎29.历经一个多世纪,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在下面几个著名实验中,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B.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C.恩格尔曼的实验定量分析了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 D.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中,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考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分析】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解答】解:A、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A正确;‎ B、萨克斯的实验的单一变量为是否光照,因此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恩格尔曼的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C错误;‎ D、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了解各位科学家的基本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 ‎30.如图表示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曲线中a点转向b点时,叶绿体中C3浓度降低 B.曲线中d点转向b点时,叶绿体中C5浓度升高 C.ab段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D.bc段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限制性因素可能是温度等其它条件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本题在分析曲线时,需利用单一变量的原则,如b点和d点的光照强度不同,而二氧化碳浓度不同;再如a、b、c三点的二氧化碳浓度相同,而光照强度不同.并且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反应,二氧化碳浓度直接影响暗反应.‎ ‎【解答】解:A、曲线中a点转向b点时,光照强度增强,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增加,促进暗反应还原C3,叶绿体中C3浓度降低,A正确;‎ B、曲线中d点转向b点时,CO2浓度增加,CO2用与暗反应中和C5固定生成C3,因此叶绿体中C5浓度降低,C3浓度增加,B错误;‎ C、ab段光合作用反应速率未达到最高点,只要受横坐标光照强度影响,C正确;‎ D、bc段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限制性因素可能是温度等其它条件,与横坐标的影响因素无关,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运用单一变量的原则进行分析,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推理能力,难度适中.‎ ‎ ‎ ‎31.植物甲与植物乙的净光合速率随叶片温度(叶温)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甲和乙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 B.叶温在36﹣〜50℃时,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比植物乙的高 C.叶温为25℃时,植物甲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不同于植物乙的 D.叶温为35℃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均为0‎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据图分析:随着叶片温度的升高,两种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都是先升高后降低,但植物甲对温度的变化的适应范围比植物乙对温度的变化的适应范围更大.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 ‎【解答】解:A、植物光合作用的最终能量来源于太阳能,A正确;‎ B、据图分析,在36﹣50℃时,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曲线比植物乙的曲线高,故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比植物乙的高,B正确;‎ C、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叶温为25℃时,植物甲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即甲的净光合作用速率低于植物乙的净光合作用速率,C正确;‎ D、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叶温为35℃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表示净光合速率,均大于0且相等,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关键是要求学生理解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并学会识图分析曲线,解决相关问题.‎ ‎ ‎ ‎32.如图为动物细胞分裂中某时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在该时期的前一时期倍增并移向细胞两极;‎ ‎②乙和丙在组成成分上差异很大;‎ ‎③该期细胞中染色体上DNA分子是体细胞核DNA分子的两倍;‎ ‎④该时期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物质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中着丝点没有分裂,排列在赤道板上,所以处于有丝分裂细胞分裂的中期.图中甲为中心体,乙为染色体,丙为纺锤体.‎ ‎【解答】解:①甲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倍增,并在分裂前期移向细胞两极,①错误;‎ ‎②乙中含有DNA而丙中不含,所以乙和丙在组成成分上差异很大,②正确;‎ ‎③根据试题分析,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细胞分裂的中期,DNA已经复制,而且还没有分到两个子细胞,故该期细胞中染色体上DNA分子是体细胞核DNA分子的两倍,③正确;‎ ‎④由于核膜在分裂前期已经解体,没有核膜了,④错误.‎ ‎②③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33.图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a)数目、核DNA分子(b)数目的柱形统计图,对此进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时期染色体还未复制,核DNA已完成了复制 B.③时期核膜、核仁重建,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 C.①→②表示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核DNA分子数目不变 D.②→③表示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染色体和核DNA分子数目也随之减半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分析柱形图:a表示染色体数目、b表示DNA数目,①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DNA数=1:2,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②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DNA数=1:1,且含量均为体细胞的2倍,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③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DNA数=1:1,且含量均与体细胞相同,可表示有丝分裂末期.‎ ‎【解答】解:A、①表示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该时期DNA和染色体的复制均已经完成,A错误;‎ B、③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此时核膜、核仁重建,但不会出现细胞板,B错误;‎ C、①→②表示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核DNA分子数目不变,C正确;‎ D、②和③均表示有丝分裂过程,该过程中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柱形图所代表的时期,再运用所学的知识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34.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体积越小,表面积也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 B.原核细胞只能通过无丝分裂增加数目 C.人的红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蛙的红细胞能进行无丝分裂 D.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也导致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考点】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分析】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受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限制 ②受细胞核控制范围限制.‎ ‎2、真核细胞分裂方式: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解答】解:A、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高,A错误;‎ B、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B错误;‎ C、人的红细胞为分化细胞不能发生细胞分裂,蛙的红细胞能进行无丝分裂,C错误;‎ D、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也导致细胞不能无限长大,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正确理解次知识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 ‎ ‎35.如图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图解,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AB段主要进行蛋白质的合成,细胞生长速率快 B.出现CD段变化的原因是细胞质分裂 C.该细胞中,在BC段始终有染色单体存在 D.若该细胞是植物细胞,则AB段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其中AB段表示间期,进行DNA的复制,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1变为2;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点以后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 ‎【解答】解:A、在AB段表示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分子复制,A点前的G1期和B点后的G2期主要进行蛋白质的合成,A错误;‎ B、出现CD段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B错误;‎ C、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此阶段细胞中始终有染色单体存在,C正确;‎ D、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的,因此若该细胞是植物细胞,则BC段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曲线图为载体,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和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要求考生掌握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准确判断图中各个区段代表的时期及各个区段形成的原因.‎ ‎ ‎ ‎36.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抑制膜上栽体的活性会阻碍水稻根细胞吸收Mg2+‎ B.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C.新生儿从乳汁中获得抗体需要消耗能量 D.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都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解答】解:A、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协助,所以抑制膜上载体的活性会阻碍根细胞吸收Mg2+离子,A正确;‎ B、质壁分离的外因是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失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B正确;‎ C、新生儿从乳汁中获得抗体的方式为胞吞,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跨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 ‎ 二、非选择题 ‎37.如图是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 ‎(1)比较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高等植物细胞内不含有 中心体 (填名称).‎ ‎(2)若用健那绿作为染色剂,可以对细胞中的 线粒体 (填名称)进行染色,使之呈现 蓝绿 色.‎ ‎(3)图中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 ①③ (填标号).在一个植物细胞内由⑥产生的某气体物质扩散到⑩中被利用,最少要穿过 4 层生物膜.‎ ‎(4)图中[8]的主要成分是 纤维素和果胶 .若图右半边是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的一部分,则色素主要存在于 液泡 (填名称).‎ ‎(5)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运输的细胞器有 ②⑦ (填标号).‎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分析题图:看图可知①是中心体,②内质网,③核糖体,④细胞核,⑤细胞膜,⑥线粒体,⑦高尔基体,⑧细胞壁,⑨液泡,10是叶绿体.‎ ‎2、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解答】解:(1)高等植物细胞内不含有①中心体.‎ ‎(2)健那绿可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3)图中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中心体和核糖体,在一个植物细胞内由⑥线粒体产生的某气体物质扩散到⑩叶绿体中被利用,最少要穿过2层线粒体膜,两层叶绿体膜,共穿过4层生物膜.‎ ‎(4)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运输的细胞器是②内质网和⑦高尔基体.‎ 故答案为:‎ ‎(1)中心体 ‎(2)线粒体 蓝绿色 ‎(4)①③4‎ ‎(5)②内质网 ⑦高尔基体 ‎【点评】本题考查了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 ‎ ‎38.如图1和图2分别表示某一生物体内细胞有丝分裂图象与图解,其中字母表示时间点,O→F时间段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所示的细胞变化发生在图2中的 DE 时期(填字母).‎ ‎(2)O→B时段为细胞有丝分裂的 间 期,此时细胞内发生的活动主要是 DNA的复制 和 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其中后者的发生于核糖体有直接关系.‎ ‎(3)高中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用到的碱性染料是 醋酸洋红或龙胆紫溶液 ,持续观察图1所示的细胞 不能 (能、不能)观察到下一个时期.‎ ‎(4)图中B→C时段细胞核DNA、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比例为 2:1:2 ,这种 比例将持续到图2的 D 点才可能开始变化.若人的某分裂的细胞处于图2长的DE时期,则细胞中含有 92 条染色体.‎ ‎(5)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的最佳时期位于图2中的具体时段是 CD .‎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分析图解:图1: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属于有丝分裂后期;‎ 图2:AB段完成DNA的复制,DE段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 ‎【解答】解:(1)图1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属于有丝分裂后期,对应图2中的DE段.‎ ‎(2)图2O→B时段表示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 期,细胞内主要是进行DNA的复制 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其中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3)染色体可以被碱性染料(醋酸洋红或龙胆紫溶液 )染成深色;在有丝分裂实验中的解离步骤细胞已经被杀死了,所以是观察不到图1所示的细胞的下一个时期的.‎ ‎(4)图2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细胞核DNA、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比例为 2:1:2,这种比例将随着D点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的消失而发生变化.若人的细胞(体细胞含有46条染色体)处于DE时期(有丝分裂后期),则细胞中含有92条染色体.‎ ‎(5)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的最佳时期是有丝分裂中期,即图2中CD.‎ 故答案为:‎ ‎(1)DE ‎(2)间期 DNA的复制 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3)醋酸洋红或龙胆紫溶液 不能 ‎(4)2:1:2 D 92‎ ‎(5)CD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考生要能够从图形和表格中获得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能识记各时期的分裂特点,难度适中.‎ ‎ ‎ ‎39.图Ⅰ表示某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的两个相关的生理过程,其中a、b、c表示物质,甲和乙分别表示某种细胞器;图Ⅱ表示在不同温度下,测定该植物叶片重量变化情况(均考虑为有机物的重量变化)的操作流程及结果,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细胞器甲乙都有双层膜,乙的名称是 线粒体 ,物质c是一种含3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它在乙的_ 基质 (场所)被彻底分解;将结构乙从细胞中提取出来,置于清水中,则其内膜破裂 晚 (早、晚)于外膜.‎ ‎(2)从图Ⅱ分析可知,该植物的呼吸速率可表示为 X ,光合速率可表示为 Y+2X .在13~16℃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强度 增强 (增强、减弱、不变),实际光合作用的强度 增强 (增强、减弱、不变).‎ ‎(3)恒定在上述 14 ℃温度下,维持10h光照,10h黑暗,该植物叶片增重最多,增重了 30 mg.‎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据图1分析,甲消耗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甲表示叶绿体;乙表示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a表示氧气,b表示葡萄糖,c表示丙酮酸.‎ 根据图2分析,M﹣(M﹣X)=X表示呼吸作用速率,(M+Y)﹣(M﹣X)=Y+X表示净的光合作用速率.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速率.‎ ‎【解答】解:(1)据图1分析,甲消耗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甲表示叶绿体;乙表示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甲的产物主要有氧气和葡萄糖,b若代表葡萄糖,c直接进入线粒体,一定是丙酮酸,其在线粒体基质中被彻底分解.线粒体内膜向内凹陷折叠面积大于外膜,故将其从细胞中提取出来,置于清水中,则其内膜破裂晚于外膜.‎ ‎(2)据图2分析,M﹣(M﹣X)=X表示呼吸作用速率,(M+Y)﹣(M﹣X)=Y+X表示净的光合作用速率.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速率=X+Y+X=Y+2X.在13~16℃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酶的活性增高,呼吸强度增强,实际光合作用的强度增强.‎ ‎(3)根据图2柱状图分析,植物叶片一昼夜增重最多,即净光合作用强度Y+X最大,13℃时Y+X=2+1=3,14℃、15℃、16℃时,Y+X=3+2=5,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所以温度应该控制在14℃以下.在此温度下,维持10小时光照,Y+X表示净的光合作用速率,增重5×10=50,10小时黑暗,X表示呼吸作用速率,呼吸作用消耗2×10=20,所以共增重50﹣20=30mg.‎ 故答案为:‎ ‎(1)线粒体 基质 晚 ‎(2)X Y+2X  增强  增强 ‎ ‎(3)14 30‎ ‎【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色素与光合作用的计算素的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