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广西来宾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广西来宾市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一个tRNA反密码子的三个碱基是GCU,则这个tRNA转运的氨基酸及对应的密码子是 A. 酪氨酸(UAC) B. 谷氨酸(GAG) C. 精氨酸(CGA) D. 丙氨酸(GCU) 【答案】C 【解析】一个密码子决定一种氨基酸,而密码子是指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在翻译过程中一个转运RNA的一端三个碱基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详解】密码子存在于mRNA上,决定氨基酸种类;反密码子存在于tRNA上,与密码子配对,根据分析可知,一个tRNA一端的三个碱基为GCU是反密码子,它对应的密码子为CGA,其运载的氨基酸是精氨酸(CGA),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下列与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中四种碱基相关的公式,正确的是 A. A/C≠T/G B. A/U=G/C C. (A+G)/(T+C)=1 D. A+U≠G+C 【答案】C 【解析】DNA一般为双链结构,由于双链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所以A=T,G=C。RNA分子特有的碱基为U。 【详解】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双链的DNA,DNA中四种碱基遵循A-T配对,G-C配对的原则,所以A=T,G=C,即A/C=T/G,(A+G)/(T+C)=1,由于DNA中没有U,所以A/U≠G/C,双链DNA中A的数量可能等于G+C的数量之和,所以A+U的数量可能等于G+C,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羊的黑毛与兔的白毛 B. 玉米的高茎与矮茎 C. 棉花的细绒与长绒 D. 人的双眼皮与有耳垂 【答案】B 【解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能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A、羊的黑毛与兔的白毛不符合同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玉米的高茎与矮茎符合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B正确; C、棉花的细绒与长绒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人的双眼皮与有耳垂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故选B。 4.幼儿黑蒙性白痴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中,丈夫的双亲中只有母亲携带该病致病基因,妻子的双亲均正常但妹妹因该病死亡。那么这对夫妇生育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 A. 3/12 B. 13/16 C. 5/6 D. 1/12 【答案】D 【解析】根据妻子的双亲均正常但妹妹因该病死亡,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A、a,则丈夫的双亲基因型为AA、Aa,丈夫的基因型为AA或Aa;妻子的双亲基因型均为Aa,妻子的基因型为AA或Aa。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妻子的双亲基因型均为Aa,则妻子的基因型为1/3AA、2/3Aa;丈夫的双亲基因型为AA、Aa,丈夫的基因型为1/2AA、1/2Aa,这对夫妇生育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2/3×1/2×1/4=1/12,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下列关于果蝇(基因型为AaXBXb,有8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假设无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中异常配子形成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一般等位基因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第一次过程中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为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同基因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而分开。 【详解】A、等位基因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若配子中含有等位基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A正确; B、配子基因型为aaXB,说明a基因所在的姐妹染色体没有分离,即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B错误; C、配子中含有5条染色体,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C错误; D、配子中含有2条X染色体,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D错误。故选A。 6.下列关于精、卵细胞的形成以及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受精卵中的全部遗传物质,精、卵细胞各占一半 B. 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细胞都是不均等分裂的 C. 每个性原细胞经减数分裂最终均形成4个子细胞 D. 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只与精、卵细胞的随机结合有关 【答案】C 【解析】1、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2、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 【详解】A、由于受精时精子只提供了细胞核,而细胞质全部来自于卵细胞,所以受精卵中的全部遗传物质来自卵细胞的更多一些,A错误; B、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第一极体的分裂为均等分裂,B错误; C、每个性原细胞经减数分裂最终均形成4个子细胞,C正确; D、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与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多种基因型的配子有关,也与精、卵细胞的随机结合有关,D错误。故选C。 7.下列关于萨顿、摩尔根所用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萨顿、摩尔根使用的方法分别为类比推理法和假说—演绎法 B. 类比推理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还需进一步进行实验验证 C. 摩尔根首先假设果蝇白眼基因的位置,然后运用测交的方法进行验证 D. 摩尔根使用假说—演绎法确定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且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答案】D 【解析】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假说-演绎法应用举例:(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2)摩尔根验证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时也采用了假说一演绎法;(3)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以及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都是“假说一演绎法”的案例。 2、类比推理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而在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如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详解】A、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正确; B、类比推理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还需进一步进行实验验证,B正确; C、摩尔根首先假设果蝇白眼基因的位置,然后运用测交的方法进行验证,C正确; D. 摩尔根使用假说—演绎法只确定了果蝇的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D错误。故选D。 8.在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有三组实验:在含有R型菌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S型菌的DNA(甲)、S型菌的蛋白质(乙)、S型菌的DNA和DNA酶(丙),培养一定时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组和乙组的培养基中均含有少量的S型菌 B. 甲、乙两组实验对比可说明DNA能促使S型菌转化为R型菌 C. 甲组培养基中含有的S型菌的数量只与培养基的培养条件有关 D. 甲、丙两组实验对比可说明DNA被分解后就不能促使R型菌发生转化 【答案】D 【解析】S型菌的DNA能将R型菌转化形成S型菌,而S菌的其它成分不能将R型菌转化形成S型菌。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组的培养基中可转化形成S型菌,而乙组的培养基中不能转化形成S型菌,A错误; B、甲、乙两组实验对比可说明DNA能促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B错误; C、甲组培养基中含有的S型菌的数量即与加入的S型菌的DNA能使R型菌转化有关,也与培养基的培养条件有关,C错误; D. 甲组能转化形成S型菌体、丙组不能转化形成S型菌,两组实验对比可说明DNA被分解后就不能促使R型菌发生转化,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明确其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9.下图表示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保温时间过短会导致A中出现放射性 B. 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都可进入大肠杆菌 C. 搅拌的目的是使大肠杆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 D. 保温时间过长,部分子代大肠杆菌进入A中会使A中放射性增强 【答案】A 【解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题图分析,图示表示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由于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因此沉淀物中放射性强。 【详解】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侵染噬菌体还未侵染细菌,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会导致A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A正确; B、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可以进入大肠杆菌,B错误; C、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开,C错误; D、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部分大肠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进而使A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D错误。故选A。 10.下列关于双链D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之间通过氢键相连 B. DNA分子的一条链上G的数量一定不等于C的数量 C. DNA分子中碱基对构成了DNA的基本骨架 D. DNA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答案】D 【解析】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如图所示: 【详解】A、DNA 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A错误; B、DNA 分子中一条链中 G 的数量与C的数量不一定相等,但也有可能相等,B错误; C、DNA 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了 DNA 的基本骨架,C错误; D、DNA 分子中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细胞核中,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 B. DNA上的片段都是有遗传效应的基因 C. 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D. 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在双螺旋结构的外侧 【答案】A 【解析】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即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DNA是细胞类生物的遗传物质,由脱氧核苷酸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在细胞核中,基因存在于染色体的DNA上,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A正确; B、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但DNA上的片段不都是有遗传效应的基因,B错误; C、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C错误; D、DNA分子中碱基排列在双螺旋结构的内侧,外侧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形成的基本骨架,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2.下图表示某果蝇两条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四种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控制眼色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B. 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一极中含有图中四种基因 C. 各基因中碱基和五碳糖的种类不同 D. 减数分裂时,图中两条染色体一定进入不同细胞 【答案】B 【解析】图中所示一条常染色体上朱红眼基因和暗栗色眼基因两种基因;X染色体上辰砂眼基因和白眼基因两种基因;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的基因,此题中的朱红眼基因和暗栗色眼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不属于等位基因,同理辰砂眼基因和白眼基因也不是等位基因。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均为非等位基因,而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也为非等位基因,所以图中控制眼色的基因均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一极的染色体包括上图中的两条染色体,所以细胞一极中含有图中四种基因,B正确; C、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DNA中的碱基包括A、T、G、C四种碱基,五碳糖为脱氧核糖,所以上述各基因中碱基和五碳糖的种类相同,C错误; D、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图中两条染色体可能进入相同的细胞,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等位基因的概念,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3.基因突变的概念是 A. 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B. DNA分子中基因数目的增多或减少 C. 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 D. 基因中嘌呤碱基所占比例大于嘧啶碱基所占比例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增加和替换,从而导致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详解】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 B、DNA分子中基因数目的增多或减少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突变不会导致基因数量发生变化,B错误; C、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导致的基因结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C正确; D、基因是DNA中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为双链结构,由于碱基之间严格的互补配对,所以基因中嘌呤碱基所占比例等于嘧啶碱基所占比例,D错误。故选C。 14.用射线处理纯种小麦种子,使其体内一条染色体上的TD8基因突变成S基因,导致编码的多肽链的第18位的亮氨酸替换为赖氨酸,从而导致该纯种小麦种子发育为矮化的突变体小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突变产生的S基因对TD8基因为显性 B. TD8基因和S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相同 C. TD8基因突变成S基因时基因结构没发生改变 D. TD8基因与S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 【答案】A 【解析】基因突变的类型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根据题意突变后只有第18位的亮氨酸替换为赖氨酸,说明基因突变的类型属于碱基对的替换。 【详解】A、根据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后使小麦种子发育为了矮化的突变体,说明产生的S基因对TD8基因为显性,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该基因突变属于碱基对的替换,所以TD8基因和S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相同,B错误; C、TD8基因突变成S基因时碱基对发生了变化,即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C错误; D、TD8基因与S基因为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相同,D错误。故选A。 15.下列关于基因重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一样能产生新的性状 B. 基因重组导致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杂合子自交出现性状分离 C. 同源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D.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D 【解析】基因重组: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1)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2)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解】A、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性状,只能将原有性状进行重组组合,A错误; B、基因分离导致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B错误; C、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 D、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故选D。 16.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产生新的染色体 B. 基因突变如发生在配子中,可遗传给后代 C.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均可使生物体中出现不曾有过的基因 D. 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1、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能遗传。 2、基因重组的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详解】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不能产生新的染色体,A错误; B、基因突变如发生在配子中,可遗传给后代,B正确; C、基因突变可形成新基因,但基因重组不会出现新基因,C错误; D、若这对相对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而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它们之间的可以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B。 17.下图表示某植物细胞的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I、II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b、c基因之间一定能发生交叉互换 B. Ⅱ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属于基因突变 C. a、b、c基因都能在该植物叶肉细胞中表达 D. a、b、c都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答案】D 【解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详解】A、a、b、c基因为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发生交叉互换,A错误; B、Ⅱ属于无遗传效应的片段,所以Ⅱ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不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基因在细胞中选择性表达,a、b、c基因不一定都能在该植物叶肉细胞中表达,C错误; 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 a、b、c都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正确。故选D。 18.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不是单倍体 B. 不同物种的染色体组中可能含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 C.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配子中的染色体为该生物的一个染色体组 D. 用低温处理大肠杆菌可使大肠杆菌染色体组数目加倍 【答案】B 【解析】由配子直接发育形成的个体是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详解】A、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也可能是单倍体,如四倍体的配子直接发育形成的个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为单倍体,A错误; B、不同物种的染色体组中可能含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B正确; C、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即不含同源染色体,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配子中的染色体可能含有同源染色体,如四倍体的生物的配子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C错误; D、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D错误。故选B。 【点睛】染色体组是细胞中含有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若体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则为二倍体,若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则为多倍体;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多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则可以含多个染色体组。 19.三倍体牡蛎(3n=30)肉鲜味美,其培育的过程是使二倍体牡蛎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次级卵母细胞不能分裂,然后让该细胞与二倍体牡蛎的精子结合获得三倍体牡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三倍体牡蛎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形成15个四分体 B. 三倍体牡蛎的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变化且该变化决定其进化的方向 C. 三倍体牡蛎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能观察到60条染色体 D. 三倍体牡蛎与二倍体牡蛎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两个物种 【答案】C 【解析】二倍体牡蛎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不能分裂,其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与体细胞相同,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精子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然后让该细胞与二倍体牡蛎的精子结合可获得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三倍体牡蛎。 【详解】A、三倍体牡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可育,A错误; B、自然选择决定其进化的方向,变异不能决定其进化方向,B错误; C、三倍体牡蛎细胞含有30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故能观察到60条染色体,C正确; D、三倍体牡蛎不育,不是一个物种,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三倍体和物种的概念,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20.下图为利用玉米植株A(基因型为AaBb)的花粉培育植株B和植株C的实验流程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植株B的基因型为AAbb的概率为1/4 B. 获得植株B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C. 植株C是单倍体,所结玉米籽粒小 D. 植株B的体细胞中最多含2个染色体组 【答案】A 【解析】植株A的基因型为AaBb,花粉的基因型为AB、Ab、aB、ab,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幼苗基因型为AB、Ab、aB、ab,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植株B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的概率为1/4,A正确; B、获得植株B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B错误; C、植株C是单倍体,二倍体的单倍体高度不育,不能结玉米籽粒,C错误; D、植株B为二倍体,有丝分裂后期的体细胞中最多含4个染色体组,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多倍体育种、有丝分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1.下列有关对人类遗传病进行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统计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只需在患者家系中进行 B. 研究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需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C. 若调査的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则可判定该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 D. 研究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需分析患者家系系谱图 【答案】D 【解析】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应选择群体中发病率高的单基因遗传病。根据调查目标确定调查的对象和范围。人类遗传病情况可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的方式进行,如统计调查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是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若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对某个典型患者家系进行调查,根据家系遗传状况推断遗传方式。 【详解】A、统计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A错误; B、研究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需在患者家系中调查,B错误; C、若所调查的遗传病发病率较高,也不能判定该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C错误; D、研究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需分析患者家系系谱图,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发病率调查方法的辨别。要注意,遗传病发病率是在广大人群随机抽样调查,考虑年龄、性别等因素,群体应该足够大,结果为患者人数÷被调查人数×100%;遗传方式是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考虑正常情况与患病情况,从而分析基因显隐性及所在的染色体类型。 22.利用基因型为YYrr和yyRR的个体培育出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操作最简便的育种方法是 A. 杂交育种 B. 诱变育种 C. 单倍体育种 D. 转基因技术 【答案】A 【解析】植物育种中最简便的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年限最短的育种方式为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可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性状。 【详解】欲培育的优良新品种均为隐性性状,对应基因型为yyrr,所以最简单快捷的方法为杂交育种,即Yyrr×yyRR,所得F1再自交,F2中出现的优良性状的个体,即为符合育种要求的植株。 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不同育种的比较,意在考查考生对各种育种优缺点的识记能力。 2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 种群中的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C. 对所有物种而言,地理隔离必然会导致生殖隔离 D. 基因突变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之一 【答案】D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只含有这个物种的部分基因,B错误; C、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 D、基因突变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之一,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4.下列关于物种和隔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 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属于同一物种 C.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 D. 种群必须经过地理隔离,才能达到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况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基本单位,A错误; 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后代是三倍体,三倍体联会紊乱,不可育,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即二倍体与四倍体不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 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C正确; D、物种的形成一般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达到生殖隔离,但也有不经过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的,如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相关概念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5.经调查发现,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种群中,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百分比为8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百分比为20%,基因型为aa(致死型)的个体所占百分比为0。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 A. 81/100 B. 81/99 C. 18/100 D. 1/100 【答案】B 【解析】已知某种群中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基因型的频率为80%,Aa基因型的频率为2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频率为0,则A的基因频率=80%+×20%=90%,a的基因频率=×20%=10%。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90%,a的基因频率为1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其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频率=90%×90%=81%,Aa的基因型频率=2×90%×10%=18%,aa的基因型频率=10%×10%=1%,其中aa为致死型,因此AA基因型的个体占81%÷(81%+18%)=81/99。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首先要求考生能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其次再根据基因频率计算出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最后结合题干条件“aa基因型(致死型)”判断AA的基因型频率,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二、非选择题 26.某贵宾犬的毛色有黑色、棕色、杏色,其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B、b和E、e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B基因控制黑色,b基因控制棕色,E基因控制黑色与棕色的出现,基因型为ee时,毛色为杏色多只纯合黑色贵宾犬与纯合杏色贵宾犬杂交,F1均表现为黑色,F1随机交配,F2中黑色:棕色:杏色=9:3:4。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亲本贵宾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F2中表现为棕色的个体共有__________种基因型。 (2)F1会产生__________种基因型配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F2中纯合杏色贵宾犬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F2的黑色贵宾犬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 (4)某黑色贵宾犬与一棕色贵宾犬杂交,一胎产下2只黑色、1只棕色、4只杏色小狗,其中有6雌1雄,子代雌雄性别比例不等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BBEE bbee 2 4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8 8/9 子代数量少 【解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逐对分析法: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详解】(1)根据F1随机交配,F2中黑色:棕色:杏色=9:3:4,又因为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可知F1的基因型为BbEe,结合基因对性状的关系可知亲本贵宾犬的基因型分别为BBEE和bbee,F2中表现为棕色的个体共有2种分别为bbEe、bbEE。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此F1会产生4种基因型的配子。 (3)结合中F2的性状分离比可知,F2中杏色贵宾犬_ _ee所占比例为1/4,纯合杏色贵宾犬(BBee、bbee)所占的比例为1/8,F2的黑色贵宾犬(B_E_)9/16,其中只有纯合子BBEE只占1份,因此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8/9。 (4)某黑色贵宾犬与一棕色贵宾犬杂交,一胎产下了6只雌性和1只雄性贵宾犬,子代雌雄性别比例不等的原因是子代数量太少,只有在后代数量足够多时才表现出雌雄比例均等的情况。 【点睛】熟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其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利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性状分离比的变式来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前提。 27.图甲中的细胞类型是依据果蝇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和核DNA分子的数量关系来划分的;图乙、图丙分别是一个基因型为EeFf的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两个细胞的分裂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________(填字母)类型的细胞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图乙、图丙分别属于图甲中________(填字母)类型的细胞。 (2)据图乙、丙分析,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结束后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图丙所示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 (3)图甲中__________(填字母)类型的细胞表示精细胞。受精作用是指__________。 【答案】B B、A ef和EF 次级精母细胞 D 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为受精卵的过程 【解析】题图分析,图甲中A可表示精原细胞或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B表示初级精母细胞;C表示次级精母细胞;D表示精细胞。图乙表示初级精母细胞处于四分体时期的图像;丙表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将要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为EF。 【详解】(1)图甲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则其中B类型细胞中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图乙为初级精母细胞属于图甲中B类型的细胞,图丙为次级精母细胞,由于经过了着丝点的分裂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和DNA数目与体细胞中的相同,因此与图甲中A类型细胞相同。 (2)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会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结合图乙、丙分析可知,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结束后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是ef和EF,结合分析可知图丙所示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 (3)图甲中D类型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且无同源染色体,因此表示精细胞。受精作用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为受精卵的过程,经过受精作用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原来的数目。 【点睛】能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柱形图进行正确辨别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熟知细胞减数分裂中各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8.下图表示果蝇体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__。 (2)细胞中过程②发生的场所有__________,催化该过程的酶主要是__________。 (3)如图所示,a、b为mRNA的两端,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和“→”表示)。一个mRNA上连接多个核糖体形成的结构叫作多聚核糖体,多聚核糖体形成的意义是__________。 (4)在生物界中,信息传递的规律除上图所示外,还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条途径。(用“→”表示) 【答案】 四种脱氧核苷酸(或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细胞核、线粒体 RNA聚合酶 a→b (少量mRNA)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或肽链) RNA→RNA RNA→DNA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其中①表示DNA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需要mRNA、rRNA和tRNA的参与;一条mRNA上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翻译,这可提高翻译的速度。 【详解】(1)过程①表示DNA的复制,需要的原料是四种脱氧核苷酸。 (2)过程②表示的是转录,果蝇细胞中可以发生的转录的场所有细胞核和线粒体,催化该过程的酶为RNA聚合酶。 (3)分析题图可知,a、b为mRNA的两端,根据肽链延伸的方向可判断,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由a到b;多聚核糖体形成的生物学意义是(少量mRNA)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或肽链)。 (4)根据中心法则,信息传递的规律除上图所示外,还有RNA→RNA和RNA→DNA两条途径。 【点睛】本题结合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过程、条件和产物等,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29.人类的X和Y染色体存在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如图甲所示。图乙是某家系中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和a表示)的遗传系谱图,并且该病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乙可知,该遗传病为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遗传病,且致病基因位于图甲中的__________区段。 (2)若Ⅱ-10和某患该遗传病女性婚配,应建议其生_______(填“男孩”或“女孩”),原因是_______。 (3)为了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可通过__________和产前诊断等方式来完成,请写出一种产前诊断方式:__________。 【答案】隐性 Ⅰ同源 女孩 Ⅱ-10的基因型为XAYa,和女性患者(XaXa)婚配,后代中女孩全部正常,男孩全部患病 遗传咨询 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及基因诊断 【解析】分析图乙:Ⅰ-1号和Ⅰ-2号均正常,但Ⅱ-5号为女性患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题干说明该病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故该病为XY同源区段的隐性遗传病。 【详解】(1)由分析可知,Ⅰ-1号和Ⅰ-2号均正常,且有Ⅱ-5号患病女儿,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再结合题干该病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故该病为XY同源区段(Ⅰ同源)的隐性遗传病。 (2)由于Ⅰ-3号患病(XaYa),所以可以判断Ⅱ-10的基因型为XAYa,和女性患者(XaXa)婚配,后代中女孩全部正常,男孩全部患病,所以建议其生女孩。 (3)为了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可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方式来完成,产前诊断一般包括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及基因诊断等。 【点睛】本题考查了人类遗传病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30.现有两个纯合普通小麦品种,品种①高秆抗病(TTRR),品种②矮秆易感病(ttrr),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图表示利用品种①②培育品种⑤矮秆抗病纯种的相关育种方法,其中Ⅰ~Ⅴ代表育种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Ⅰ过程是杂交,目的是__________。Ⅱ过程从F2开始选育矮秆抗病个体,原因是__________。 (2)Ⅳ过程可用__________和低温处理幼苗,其作用原理作用结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Ⅴ过程常用X射线处理萌发的种子,其原因是__________,该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 (4)上述Ⅰ~Ⅴ过程前后,体细胞染色体组数目不变的是__________(填罗马数字)过程。 【答案】将两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杂交集中在一起 从F2开始发生性状分离 秋水仙素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 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萌发的种子的细胞分裂旺盛,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较大 诱变育种 Ⅰ、Ⅱ、Ⅴ 【解析】分析题图:Ⅰ→Ⅱ表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Ⅰ→Ⅲ→Ⅳ表示单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Ⅴ为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 【详解】(1)Ⅰ过程是杂交,其目的是将两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杂交集中在一起。在杂交育种中,从F2开始发生性状分离,所以Ⅱ过程从F2开始选育矮秆抗病个体。 (2)Ⅳ过程可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单倍体幼苗,其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作用结果是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3)由于萌发的种子的细胞分裂旺盛,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较大,所以Ⅴ过程常用X射线处理萌发的种子,该育种方法称为诱变育种。 (4)上述Ⅰ~Ⅴ过程前后,体细胞染色体组数目不变的是Ⅰ、Ⅱ、V过程,都是2个染色体组。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的比较掌握,并学会分析题图信息,结合相关知识综合解答问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