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5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河北省沧州一中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1月份)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河北省沧州一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1月份) 一、单项选择(50个小题,每题1分,共50分) 1.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 2.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④二氧化碳 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 ⑨维生素. A.②③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⑦ D.③⑤⑥⑧⑨ 3.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4.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若①表示免疫分子,则①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和体液调节等 C.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质的身体感觉中枢 D.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素的调节 5.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造成下肢肿胀,这是由于肿胀处( ) A.细胞间隙积聚液体 B.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 C.细胞不能对脂肪进行分解 D.细胞外液Na+浓度是内液的12倍 6.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 A.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 C.可促进浆细胞释放出淋巴因子 D.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7.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如图是其发病机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8.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9.如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室内温度由15℃突然升至40℃,在时刻B,室内温度又突然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段时间内,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增加 B.在AB段时间内,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10.如图表示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胰岛B细胞受损 B.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 C.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 D.细胞无法吸收葡萄糖合成肝糖原 11.如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⑤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C.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 D.切除胸腺的个体无法完成体液免疫过程 12.下列有关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则必然有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13.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寒冷时,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属于分级调节,但不存在反馈调节 ②生长素和胰高血糖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③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④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来促进排卵.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1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②生长素与植物顶端优势有关 ③赤霉素只能促进叶片衰老 ④乙烯能促进果实发育 ⑤脱落酸能促进果实脱落.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15.如图所示生长素对植物某营养器官的影响,“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一句中,高浓度、低浓度分别指( ) A.大于A的浓度、小于A的浓度 B.大于C的浓度、小于C的浓度 C.大于B的浓度、小于B的浓度 D.大于A的浓度、小于B的浓度 16.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17.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1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 A.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主要促进果实的发育 C.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 D.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不稳定的特点 19.如图表示施用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会抑制主根的伸长 B.施用IAA对诱导侧根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C.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 D.与施用10﹣4mol•L﹣1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 20.在一个蜂巢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还有不同发育程度的幼虫,它们构成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21.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数量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种群密度 B.出生率与死亡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22.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23.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一般不需要( ) A.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 B.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据表达式,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表达 C.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数学模型(公式或曲线)进行检测或修正 D.进行对照实验 24.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25.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数量可能会增加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存在环境阻力 26.下表是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1~7年的种群增长速率.据表分析该种群( )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增长速率 0.66 1.54 2.81 3.67 2.94 1.65 0.03 A.这7年中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B.第5年时鸟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该种鸟在该地区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4年时鸟数量的两倍 D.表中的数据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鸟的种群数量并计算得出 27.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 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28.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农田中全部雌性麻雀 B.一个培养基中全部的大肠杆菌 C.一棵枯树上全部的昆虫 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鱼及其他生物 29.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 30.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31.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32.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 A.竹林中不同种类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食性有关,而与植物的分层现象无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33.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持续的研究,他分离出了青霉素,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色葡萄球菌为例)之间的关系是( ) A. 此图,b表示青霉菌 B. 此图,a表示青霉菌 C. 此图,a表示青霉菌 D. 此图,b表示青霉菌 34.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的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甲、丙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 C.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 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35.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36.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C.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 D.不同的生态系统,都能独立地完成各自的物质循环 37.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38.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 D.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的 39.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说明( ) 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C.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40.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且三者之间存在着食物关系,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三种生物之间形成的食物链可表示为C→B→A B.种群B在第5→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与A的增加有关 C.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曲线的振幅越大 41.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桑基鱼塘”是人工建立的良性生态系统 B.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C.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应采用“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42.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⑤ 43.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戊的食物有来自于乙,来自于丙,来自于丁,且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若戊体重增加20g,需要消耗植物.( ) A.1125g B.1600g C.2000g D.6500g 44.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 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4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的数值是1250J/(cm2•a)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 D.乙的个体数目一定比甲少 46.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所接收的全部太阳能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D.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47.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由最下面一层到最上面一层共四层,分别为甲、乙、丙、丁(如图),若有外来种生物戊入侵,且会与丙竞争食物,但不会被丁所捕食.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可能为绿色植物,甲固定的能量大于乙、丙、丁同化的能量之和 B.甲、乙、丙、丁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C.丁生物的种群数量很可能会逐渐减少 D.戊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 48.下列属于野生生物资源具有的价值的是( ) ①工业原料 ②科学研究 ③美学价值 ④间接价值 ⑤潜在价 值⑥药用价值⑦野生生物数量太多,不利于生态平衡.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④⑥⑦ 49.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50.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二、解答题(四个大题,共40分) 51.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改变. (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 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 .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 .继而促进 ,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 .此时骨骼肌细胞的直接功能物质是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 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 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 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52.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部分(茎芽),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实验分为A、B、C三组,分别培养至第1、8、15天,每组再用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见图2. (1)用激素处理时应将IAA加在 (填“培养液中”或“茎芽顶端”) (2)图2数据显示,GA3和IAA对离体茎芽的伸长生长都表现出 作用,这两种激素中 的这种作用更为显著.GA3和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 关系. (3)植物伸长生长可能是细胞数量和 增加的结果.当加入药物完全抑制DNA复制后,GA3诱导的茎芽伸长生长被抑制了54%,说明GA3影响茎芽伸长生长的方式是 . 53.如图所示为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判断A~C 3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 ,B ,C . (2)若3种种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 . (3)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 (4)a或b的变化曲线是在 (种群或群落)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 水平上的研究. (5)狐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兔同样能够依据狐的气味躲避狐,可见生态关系系统中信息能够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4.如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 、 .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 .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 ,e表示 . (3)若图甲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丙.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 kJ. 2016-2017学年河北省沧州一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1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50个小题,每题1分,共50分) 1.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A、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A正确;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B正确;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C错误; D、人体内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D正确. 故选:C. 2.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④二氧化碳 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 ⑨维生素. A.②③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⑦ D.③⑤⑥⑧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都组成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中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答】解:①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中,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①正确; ②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错误; 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正确; ④二氧化碳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④错误; 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或消化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⑤正确;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主要是通过血浆运输,是内环境都组成成分,⑥错误; ⑦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⑦错误; ⑧尿素可以存在于 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⑧错误; ⑨维生素可以存在于 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⑨错误. 故选:B. 3.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本题是内环境稳态维持的机制和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至少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参与,其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至少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参与,A正确; B、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超过这一限度时,内环境稳态就会失调,B错误; C、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B. 4.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若①表示免疫分子,则①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和体液调节等 C.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质的身体感觉中枢 D.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素的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内环境的稳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图中表示的就是内环境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之间的调节机制,如果①表示免疫系统调节内环境稳态的免疫分子,包括抗体和淋巴因子;如果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促甲状腺激素受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两种激素的调节;骨骼肌不自主的颤栗是由躯体运动神经控制的. 【解答】解:A、抗体和淋巴因子属于重要的免疫物质,故A正确; B、内环境受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故B正确; C、控制骨骼肌不自主的颤栗应该是躯体运动神经,故C错误; D、促甲状腺激素受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故D正确. 故选:C. 5.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造成下肢肿胀,这是由于肿胀处( ) A.细胞间隙积聚液体 B.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 C.细胞不能对脂肪进行分解 D.细胞外液Na+浓度是内液的12倍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时,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 (4)严重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血浆渗透压受血浆蛋白含量影响较大,任何使血浆蛋白减少的因素都会引起血浆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大量肾单位被破坏,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等均能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 【解答】解:人体内淋巴的形成是组织液渗入淋巴管形成的,寄生虫寄生在淋巴管内,会造成淋巴回流受阻,从而使细胞间陈的组织液单向渗入淋巴管内受阻,而在细胞间隙积聚引起组织水肿. 故选:A. 6.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 A.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 C.可促进浆细胞释放出淋巴因子 D.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由免疫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的作用即称为细胞免疫,参与的细胞称为效应T细胞.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经一系列的分化、增殖成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进入体液而形成的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A、刺激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A错误; B、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B错误; C、疫苗作为抗原,可促进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C错误; D、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D正确. 故选:D. 7.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如图是其发病机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病机理示意图.患者胸腺肌样细胞能分泌物质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进而引起重症肌无力. 【解答】解: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说明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故A选项正确;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可被吞噬细胞清除,故B选项错误; C、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只有体液免疫过程能产生抗体,说明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故C选项正确; D、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从而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8.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神经递质是一种有机小分子物质,通常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出来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迅速被分解. 【解答】解: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能力,A正确; B、突触前神经元在兴奋时能释放神经递质,B错误;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C正确;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导致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正确. 故选:B. 9.如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室内温度由15℃突然升至40℃,在时刻B,室内温度又突然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段时间内,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增加 B.在AB段时间内,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乎.据图分析,A点开始血流量增加,则室内温度升高,B点开始血流量减少,则室内温度降低. 【解答】解:A、A点时,室内温度升高,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加快,A错误; B、AB段室内温度高于人体温度,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B错误; C、人是恒温动物,在不同的外界温度条件下,人的体温维持稳定,故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与BC段时间相同,C错误; D、BC段,温度下降,肾上腺素能促进机体产热,所以肾上腺素分泌增加,D正确. 故选:D. 10.如图表示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胰岛B细胞受损 B.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 C.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 D.细胞无法吸收葡萄糖合成肝糖原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基因突变鼠的血糖浓度低于正常鼠.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由图可知,基因突变鼠的血糖浓度低于正常鼠.胰岛B细胞受损后,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基因突变鼠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鼠;故A错误. B、基因突变鼠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则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使得基因突变鼠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鼠;故B错误. C、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是胰高血糖素无法发挥作用,这样会使基因突变鼠的血糖浓度低于正常鼠;故C正确. D、基因突变鼠细胞无法将血糖转换成肝糖原,也会使血糖浓度高于正常鼠;故D错误. 故选C. 11.如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⑤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C.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 D.切除胸腺的个体无法完成体液免疫过程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体液免疫示意图,其中①表示吞噬细胞识别、吞噬和处理抗原;②表示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③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过程;④表示二次免疫应答过程;⑤表示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据此答题. 【解答】解:A、吞噬细胞吞噬抗原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⑤是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外液中,B错误; C、浆细胞能产生抗体,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错误; D、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器官,切除胸腺后机体无法形成T细胞,但仍保留有少量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形成的体液免疫过程,D错误. 故选:A. 12.下列有关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则必然有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分析】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解答】解:A、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A正确; 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错误; C、反射发生的条件,完整的反射弧和足够强的刺激,C错误; D、反射是生理过程,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它们在性质上是不相同的,D错误. 故选:A. 13.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寒冷时,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属于分级调节,但不存在反馈调节 ②生长素和胰高血糖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③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④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来促进排卵.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的反馈调节. 【解答】解: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①错误; ②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本质是吲哚乙酸,不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②错误; ③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个器官细胞,但是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和靶细胞,③错误; ④垂体含有促性腺激素,促进生殖细胞的产生,④正确. 故选:A. 1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②生长素与植物顶端优势有关 ③赤霉素只能促进叶片衰老 ④乙烯能促进果实发育 ⑤脱落酸能促进果实脱落.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解答】解:①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①错误; ②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效应表现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故与顶端优势有关,②正确; ③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③错误; ④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④错误; ⑤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⑤正确. 故选:C. 15.如图所示生长素对植物某营养器官的影响,“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一句中,高浓度、低浓度分别指( ) A.大于A的浓度、小于A的浓度 B.大于C的浓度、小于C的浓度 C.大于B的浓度、小于B的浓度 D.大于A的浓度、小于B的浓度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B对应的浓度都起促进作用,C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而大于C点的浓度则起抑制作用,所以高浓度、低浓度分别指大于C的浓度和小于C的浓度. 故选:B. 16.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通过题干的对照实验可知,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实验组,而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不能使胚芽鞘弯曲和生长,说明琼脂块本身对胚芽鞘的弯曲及生长问题没有影响而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来自胚芽鞘尖端,即这种刺激应为某种化学物质﹣﹣生长素,但不能证明是什么物质. 【解答】解:A、要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应另设一组去尖端胚芽鞘并倒置的实验,故A错误; B、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不能使胚芽鞘弯曲和生长,则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故B正确; C、虽然可以证明是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但却没有证明该物质就是吲哚乙酸,故C错误; D、该试验未提及光源问题,故D错误. 故选:B. 17.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因此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不会向光弯曲生长;b生长素可以穿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胚芽鞘无尖端,单侧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d若果只转动盒子,胚芽鞘会向右弯曲生长,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 【解答】解:A、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a直立生长,A错误; B、c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B错误; C、d若果只转动盒子,因此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错误; D、d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D正确. 故选:D. 1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 A.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主要促进果实的发育 C.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 D.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不稳定的特点 【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分析】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衰老和脱落.乙烯利是催熟剂,只能促进果实成熟,不能促进果实发育.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解答】解:A、脱落酸能促进果实脱落,而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的脱落,A错误; B、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正在成熟的果实中含量较多,主要促进果实的成熟,B错误; C、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和植株增高的作用,所以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C正确; D、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D错误. 故选:C. 19.如图表示施用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会抑制主根的伸长 B.施用IAA对诱导侧根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C.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 D.与施用10﹣4mol•L﹣1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左图IAA浓度为0时为对照,低于100%的长度即为抑制生长,显然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浓度对于主根的伸长均低于100%;中图IAA溶液浓度为0时的每株侧根数为对照,IAA溶液超过一定的浓度对于侧根的诱导起抑制作用;右图中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向,若除去部分芽和幼叶,则地上向根部运输的IAA量会减少,此时运输到根部的IAA将会低于中图的对照组,由此图可知,当施用IAA浓度高于10﹣5mol•L﹣1时对于侧根的诱导呈下降趋势,即导致侧根数目减少. 【解答】解:A、以左图IAA浓度为0时为对照,主根长度低于100%的长度即为抑制生长,显然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浓度对于主根的伸长均低于100%,A正确; B、从图中分析,在IAA溶液浓度为0﹣10﹣5mol•L﹣1时,每株侧根数起促进作用,IAA溶液超过10﹣5mol•L﹣1时时,对于侧根促进降低,甚至起抑制作用,B正确; C、参照右图中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向,若除去部分芽和幼叶,则地上向根部运输的IAA量会减少,此时运输到根部的IAA将会低于中图的对照组,由此图可知,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时,对于侧根的诱导呈下降趋势,即导致侧根数目减少,C错误; D、对照前2幅图中IAA浓度为0和10﹣4mol•L﹣1分析,未施用IAA的植株主根长、侧根数少,D正确. 故选:C. 20.在一个蜂巢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还有不同发育程度的幼虫,它们构成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物圈是最大的结构层次.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解答】解: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一个蜂巢中的蜂王、雄峰、工蜂为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故共同组成一种群. 故选:A. 21.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数量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种群密度 B.出生率与死亡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解答】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反应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情况,不决定种群数量变化,A错误; B、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B正确; C、年龄结构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C错误; 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错误. 故选:B. 22.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本题考查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分析. 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大;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小. 【解答】解:A、在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A错误; B、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B错误;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C正确; D、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D错误. 故选:C. 23.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一般不需要( ) A.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 B.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据表达式,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表达 C.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数学模型(公式或曲线)进行检测或修正 D.进行对照实验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 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有: J型曲线:是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解答】解: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观察并提出问题.要构建一个数学模型,首先我们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弄清楚对象的特征. 第二步:提出合理的假设.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相同. 第三步:建构模型.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词的等式关系. 第四步: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当数学公式这个模型构建出来后,可以进一步求算出各月的具体数值,再绘制出坐标曲线图,曲线图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故选:D. 24.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盖玻片下,培养液厚度为0.1mm,可算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的公式:2.5×104x(x为小方格内酵母菌数). 【解答】解: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会改变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故A错误; B、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采用抽样检测法,故B错误; C、应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计算,则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不对,故C错误; C、养分、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故D正确. 故选:D. 25.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数量可能会增加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存在环境阻力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曲线X表示J型曲线,曲线Y表示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所以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但仍大于0,所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在自然状态下,由于空间和资源条件有限,所以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 【解答】解:A、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A正确; B、bc 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B错误; C、b到c变化过程中,由于种群数量的增加,其天敌数量可能会增多,C正确; 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X表示理想状态的种群数量增长,则曲线Y表明,在自然状态下存在环境阻力,所以种群数量有一个K值,D正确. 故选:B. 26.下表是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1~7年的种群增长速率.据表分析该种群( )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增长速率 0.66 1.54 2.81 3.67 2.94 1.65 0.03 A.这7年中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B.第5年时鸟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该种鸟在该地区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4年时鸟数量的两倍 D.表中的数据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鸟的种群数量并计算得出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分析表格:表中是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1~7年的种群增长速率,由数据可知,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下降,应是“S”型增长曲线,第4年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应是.据此答题. 【解答】解:A、由表格数据可知增长速率先增加后下降,应是“S”型增长,A错误; B、第5年,增长速率虽然有所减少,但种群密度还在增加,因此仍为增长型,B错误; C、由数据可知第4年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密度应是,环境容纳量K值应是其两倍,C正确; D、鸟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C. 27.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 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的前期和基础:标记的和未标记的被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间数量稳定;标志个体均匀分布在全部个体之中;标志操作不影响动物的行为和死亡等.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解答】解:A、若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导致所捕鲫鱼为鱼塘中个体较大的鱼,而个体小的鲫鱼未能捕捉到,最终导致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偏小,A正确;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偏大,B正确; C、若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则存在偶然性,会使实验误差较大,C正确; D、虽然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但得到的鲫鱼数量不变,因而不会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D错误. 故选:D. 28.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农田中全部雌性麻雀 B.一个培养基中全部的大肠杆菌 C.一棵枯树上全部的昆虫 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鱼及其他生物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解答】解:A、一片农田中全部雌性麻雀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A错误; B、一个培养基中全部的大肠杆菌属于一个种群,B错误; C、一棵枯树上全部的昆虫包括多个物种,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C错误; 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鱼及其他生物构成生物群落,D正确. 故选:D. 29.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 【考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疟原虫与人和按蚊都是寄生关系,疟原虫与按蚊不是共生的,如果是共生的话,疟原虫没了按蚊会不能生存,按蚊没了疟原虫也无法生存,但是事实很显然不是这样.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是生产者.按蚊幼虫(孑孓)能以藻类和细菌为食,鱼类能以孑孓为食,都属于消费者.鱼类以藻类为食,二者为捕食关系,同时鱼类和藻类植物在水中因生存空间,氧气等资源而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解答】解:A、根据题中信息可断定疟原虫与人为寄生关系,A正确; B、疟原虫也可以感染蚊蝇,则疟原虫与被其感染的蚊蝇间为寄生关系,B错误; C、藻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是初级消费者,鱼类可捕食孑孓,为次级消费者,C正确; D、鱼类以藻类为食,二者为捕食关系,同时鱼类和藻类植物在水中因生存空间,氧气等资源而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B. 30.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解答】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试验,A正确; B、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C正确;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D正确. 故选:B. 31.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主要的区别在于演替起始的条件不同.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但是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解答】解:A、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则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A正确; B、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B错误; C、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C正确;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到达森林阶段时种群总数趋于稳定,D正确. 故选:B. 32.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 A.竹林中不同种类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食性有关,而与植物的分层现象无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竹林中的所有凤尾竹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解答】解:A、竹林中的不同种类的竹子为不同物种,和其它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群落,不同种类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A正确; B、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与食性有关,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B错误; C、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C正确; D、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D正确. 故选:B. 33.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持续的研究,他分离出了青霉素,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色葡萄球菌为例)之间的关系是( ) A. 此图,b表示青霉菌 B. 此图,a表示青霉菌 C. 此图,a表示青霉菌 D. 此图,b表示青霉菌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说明青霉素能够分泌物质杀死细菌,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最后结果是青霉素存活而勘察细菌死亡. 【解答】解:A、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捕食关系,A错误; B、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共生关系,B错误; C、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竞争关系,C正确; D、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寄生关系,D错误. 故选:C. 34.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的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甲、丙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 C.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 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据图可知,甲与乙、乙与丙具有相同的食物来源,故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由于取食范围越广,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数量就越稳定,所以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解答】解:A、据图可知,甲与乙、乙与丙具有相同的食物来源,故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 B、甲、丙有相同的食物,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B正确; C、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甲、丙对乙的进化也起作用,C错误; D、取食范围越广,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数量就越稳定,D正确. 故选:C. 35.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分析题图: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甲开始时物种丰富度较高,因此甲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如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也是此时演替;乙开始时物种丰富度为0,因此乙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适宜条件下,演替的最终结果是形成森林. 【解答】 解:A、甲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也是次生演替,因此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故A正确; B、甲属于次生演替、乙属于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快,故B正确; C、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物种在不断发生改变,甲中①、②处的物种数目相同,但物种组成不同,故C错误; D、在适宜条件下,演替的最终结果是形成森林,故D正确. 故选C. 36.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C.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 D.不同的生态系统,都能独立地完成各自的物质循环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因为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直接利用无机环境的CO2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也能通过细胞呼吸直接将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消费者只能通过细胞呼吸向无机环境释放CO2但不能直接利用CO2;物质循环应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物质循环是在整个生物圈中进行的,而比生物圈小的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能独立进行物质循环. 【解答】解:A、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直接利用无机环境的CO2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也能通过细胞呼吸直接将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A正确; B、消费者只能通过细胞呼吸向无机环境释放CO2但不能直接利用CO2,B错误; C、物质循环应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C错误; D、物质循环是在整个生物圈中进行的,比生物圈小的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能独立进行物质循环,D错误. 故选:A. 37.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80%,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20%.营养级别越低,得到的能量越多,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别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越少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有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在一段时间内,由食物链可知:丙是生产者,丁是初级消费者,甲是次级消费者,乙是三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丙→丁→甲→乙中,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则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丁因甲的增加而减少,丙因丁的减少而增加. 【解答】解:A、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丁因甲的增加而减少,A错误; B、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丁因甲的增加而减少,B错误; C、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丙因丁的减少而增加,C错误; D、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丙因丁的减少而增加,D正确. 故选:D. 38.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 D.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的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与循环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信息传递的特点是双向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解答】解: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功能,A正确;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沿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B正确; 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依存,C正确; 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流动,D错误. 故选:D. 39.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说明( ) 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C.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尽管实际时间为白天,但反复提供一个倒置的物理信息,引起蟑螂的活动时间发生改变,说明蟑螂感受到了白天、黑夜这种物理信息. 【解答】解:A、白天和黑夜的不同主要在于光的强弱不同,光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该实验只是说明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并未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B错误; C、光属于物理信息,并非行为信息,C错误; D、该实验只是说明蟑螂能感受光信息,并不能说明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D错误. 故选:A. 40.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且三者之间存在着食物关系,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三种生物之间形成的食物链可表示为C→B→A B.种群B在第5→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与A的增加有关 C.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曲线的振幅越大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根据题干可知,C是生产者,A和B都是消费者,且B的数量先于A的数量减少和增加,说明B是初级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根据ABC三个曲线可知,种群B在5到7年期间,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导致数量下降;A和B都是消费者,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答】解:A、根据题干可知,C是生产者,A和B都是消费者,且B的数量先于A的数量减少和增加,说明B是初级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 B、根据ABC三个曲线可知,种群B在5到7年期间,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导致数量下降,B正确; C、A和B都是消费者,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 D、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曲线的振幅越小,D错误. 故选:D. 41.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桑基鱼塘”是人工建立的良性生态系统 B.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C.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应采用“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桑基鱼塘”是人工建立的良性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水产养殖业应以食物链短的鱼类为养殖对象;根据生物富集作用和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解答】解:A、“桑基鱼塘”是人工建立的良性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 B、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短的鱼类为养殖对象,B错误; C、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应采用“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C正确; D、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由于能量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正确. 故选:B. 42.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⑤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组成. 生产者 消费者 分 解者 营养方式 自养 异养 异养 主要生物 绿色植物 动物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地位 生态系统的基石 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作用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解答】解:①只有营腐生生活细菌、真菌才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物质的循环,而硝化细菌则为生产者,①错误; ②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故凡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②正确; ③只有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才是生产者,如菟丝子属于消费者,③错误; ④有些动物如蚯蚓营腐生生活,是分解者,④错误; ⑤异养型生物不都是消费者,也可能是分解者,如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⑤错误. 故选:A. 43.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戊的食物有来自于乙,来自于丙,来自于丁,且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若戊体重增加20g,需要消耗植物.( ) A.1125g B.1600g C.2000g D.6500g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只要把戊从每条食物链中消耗的植物计算出来,然后求和即可. 【解答】解:在甲→乙→戊食物链中,需要植物:;在甲→丙→戊食物链中,需要植物:;在甲→丙→丁→戊食物链中,需要植物:,所以共需要植物为:500+250+1250=2000g. 故选:C. 44.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 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1、由图可知,CD之间存在双箭头,且其它成分都有箭头指向D,所以D为大气二氧化碳,C为生产者,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E为化石燃料的燃烧.a为光合作用,b为呼吸作用,c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解答】解: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A正确;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B错误; C、E为化石燃料,若对此过度开发利用会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C正确; D、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D正确. 故选:B. 4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的数值是1250J/(cm2•a)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 D.乙的个体数目一定比甲少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由图:甲可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解答】解:A、甲同化的能量包括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流入初级消费者的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故数值为175+875+200=1250 J/(cm2•a),A正确; B、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比上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故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B正确;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只有10%﹣20%被下一营养级同化,C正确; D、乙的个体数目不一定比甲少,例如树→害虫,害虫的数目会多于树的数目,D错误. 故选:D. 46.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所接收的全部太阳能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D.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解答】解: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A错误;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B正确;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正确; D、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D正确. 故选:A. 47.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由最下面一层到最上面一层共四层,分别为甲、乙、丙、丁(如图),若有外来种生物戊入侵,且会与丙竞争食物,但不会被丁所捕食.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可能为绿色植物,甲固定的能量大于乙、丙、丁同化的能量之和 B.甲、乙、丙、丁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C.丁生物的种群数量很可能会逐渐减少 D.戊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金字塔的最底层表示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比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少. 【解答】解:A、根据能量金字塔的图形可知,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是各级消费者,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因此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大于乙、丙、丁同化的能力,A正确; B、群落是指这一地域的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图中的甲、乙、丙、丁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B错误; C、根据题干可知,戊与丙是竞争关系,可能导致丙的数量下降,而丁的食物来源只有丙,因此丁的数量可能减少,C正确; D、丙和戊都以乙为食物,因此处于第三营养级,D正确. 故选:B. 48.下列属于野生生物资源具有的价值的是( ) ①工业原料 ②科学研究 ③美学价值 ④间接价值 ⑤潜在价 值⑥药用价值⑦野生生物数量太多,不利于生态平衡.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④⑥⑦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解:①②③⑥野生生物对人类有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这些属于直接价值,①②③⑥; ④野生生物还存在间接价值,如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等,④正确; ⑤有些野生生物对人类可能还存在潜在价值,⑤正确; ⑦目前,大量的野生生物濒临灭绝,野生生物资源数量有限,⑦错误. 故选:C. 49.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解答】解:A、由于环境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一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也会逐渐增加,B错误; C、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相对较为稳定,因为物种多,食物链或食物网结构复杂性增大,抵抗力稳定性较高,C正确; D、环境的变化是不定向的,遗传多样性低表明种群没有过多的性状,也就很可能被环境淘汰掉,所以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弱,D错误. 故选:C. 50.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保持正常动态的能力,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解答】解: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 B、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B正确 C、S2面积越大,即高越大(时间越长),恢复所需时间越长,恢复力稳定性越弱,C错误; 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D正确. 故选:C. 二、解答题(四个大题,共40分) 51.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改变. (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 毛细血管舒张 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 下丘脑 .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 抗利尿激素 .继而促进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 氧化分解 .此时骨骼肌细胞的直接功能物质是 ATP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 肾上腺素 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 细胞外液 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 乳酸 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温平衡、水盐平衡、血糖平衡的调节,要掌握其调节机制及作用原理. 【解答】解:(1)机体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神经中枢在下丘脑,当机体产热大量增加时,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同时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分泌放抗利尿激素,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尿液量,从而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3)血糖的主要去向是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机体供能的直接功能物质是ATP,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具有相同的作用,使血糖浓度升高,血糖快速补充. (4)运动员长跑后口渴,因为细胞外液中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进而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长跑过程中,肌肉中的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积累过多,导致肌肉酸痛. 故答案为: (1)毛细血管舒张 下丘脑 (2)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3)氧化分解 ATP 肾上腺素 (4)细胞外液 乳酸 52.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部分(茎芽),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实验分为A、B、C三组,分别培养至第1、8、15天,每组再用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见图2. (1)用激素处理时应将IAA加在 茎芽尖端 (填“培养液中”或“茎芽顶端”) (2)图2数据显示,GA3和IAA对离体茎芽的伸长生长都表现出 促进 作用,这两种激素中 两种激素共同处理 的这种作用更为显著.GA3和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 协同 关系. (3)植物伸长生长可能是细胞数量和 细胞长度 增加的结果.当加入药物完全抑制DNA复制后,GA3诱导的茎芽伸长生长被抑制了54%,说明GA3影响茎芽伸长生长的方式是 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 .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图1:试管用滤膜封口是为了在不影响气体通过的情况下,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培养液污染培养物; 图2是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关系的探究的考查;分析图2可知,与空白对照相比,GA3 和IAA的离体茎芽的生长较快,说明二者均能促进生长.分析图2中的B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9,GA3单独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2.5,IAA单独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0.5,因此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GA3单独处理的3.6倍、IAA单独处理的18倍;由此可以推测GA3和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协同关系. 【解答】解:(1)用激素处理时,应用IAA处理茎芽尖端而不是加在培养液中,原因是在幼嫩组织中,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由生态学上端运输到生态学下端. (2)分析图2可知,与空白对照相比,GA3和IAA的离体茎芽的生长较快,说明二者均能促进生长;图2B组实验中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13﹣4.0=9cm,GA3、IAA单独处理促进伸长作用分别是6.5﹣4=2.5cm、4.5﹣4=0.5cm,因此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与GA3、IAA单独处理的倍数分别为9÷2.5=3.6倍、9÷0.5=18倍;由此可以推测GA3和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协同关系. (3)植物伸长生长可能是细胞数量和细胞长度增加的结果.当加入药物完全抑制DNA复制后,细胞分裂不能进行,GA3诱导的茎芽伸长生长只被抑制了54%,说明茎芽没有细胞分裂仍然进行生长,由此可以推出GA3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而影响茎芽生长. 故答案为: (1)茎芽尖端 (2)促进 两种激素共同处理 协同 (3)细胞长度 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 53.如图所示为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判断A~C 3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 ③ ,B ② ,C ① . (2)若3种种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 ② . (3)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先增加后减少,然后趋于稳定 . (4)a或b的变化曲线是在 种群 (种群或群落)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 群落 水平上的研究. (5)狐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兔同样能够依据狐的气味躲避狐,可见生态关系系统中信息能够 调节种间关系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1、三种坐标曲线图: 图①表示捕食关系: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数量曲线分析有时相反,有时平行,两曲线是“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代表捕食关系. 图②表示竞争关系: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中,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会被消灭,两曲线是“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代表竞争关系. 图③表示共生关系: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关系,两曲线是“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代表互利共生关系. 2、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属于共生关系; B.农作物与杂草属于竞争关系; 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属于捕食关系. 【解答】解:(1)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属于共生关系,对应③;B.农作物与杂草属于竞争关系,对应②;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属于捕食关系,对应①. (2)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②,这是由于a和b属于竞争关系,b死亡后,不再和a竞争资源等. (3)狐和兔之间为捕食关系,若狐死亡,则兔因缺少天敌会大量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的缺乏,数量会减少直至达到稳定状态. (4)a或b是属于种群,所以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种群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5)狐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兔同样能够依据狐的气味躲避狐,可见生态关系系统中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故答案为: (1)③②① (2)② (3)先增加后减少,然后趋于稳定 (4)种群 群落 (5)调节种间关系 54.如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 太阳能(或生产者同化固定的能量) 、 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 营养级高,可利用能量少(或营养级高的物种,往往体型较大) .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 Ⅱ同化固定的能量 ,e表示 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 (3)若图甲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丙.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 kJ.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甲中,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生产者,m1表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光能,m2是指在生态系统食物链各营养级散失的能量热能;能量在食物链各营养级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营养级越高,可利用能量少. 图乙中,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第Ⅱ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第Ⅱ营养级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第Ⅱ营养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物的有机物中. 图丙中,食物链两条:甲→丙、甲→乙→丙,由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能量,至少能量按照20%计算. 【解答】解:(1)据此分析解答,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因此图甲中m1表示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部分能量是太阳能或生产者固定的能量,m2表示从该生态系统散失的能量,即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因此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可利用的能量越少,所以个体数量往往也越少.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Ⅱ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c表示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或储存能量). (3)假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a,则丙从甲→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a×X×20%,丙从甲→乙→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a×(1﹣X)×20%×20%,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可知:a×X×20%+a×(1﹣X)×20%×20%=A,因此a=. 故答案为: (1)太阳能(或生产者同化固定的能量) 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营养级高,可利用能量少(或营养级高的物种,往往体型较大) (2)Ⅱ同化固定的能量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 2017年4月18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