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4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中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H2O2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葡萄糖、氨基酸 2.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B.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 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 3.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逍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个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很快排出体内 C.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酸性物质被分解 5.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6.如图中电视屏幕上的图象引起猫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经插入脑内的电极记录神经膜电位变化,当兴奋产生时,对该电位变化正确的表述是( ) A.神经膜离子分布内负外正 B.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C.K+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D.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膜单向传导 7.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素作用的器官分别是( ) A.性腺、甲状腺、肾上腺 B.垂体、甲状腺、肾上腺 C.垂体、垂体、垂体 D.垂体、垂体、肾上腺 8.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9.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10.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11.新生儿出生后保留其脐带血,是因为脐带血内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它不仅能够增殖分化 成血细胞,还可以增殖分化成淋巴细胞,参与人体免疫调节.下列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由造血干细胞形成淋巴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核酸发生了改变 B.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 C.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D.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发生作用,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12.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细胞为浆细胞;②过程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 B.④⑤过程是细胞的分裂与分化,⑥过程是抗原与抗体的结合 C.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有所不同 D.与Y合成和分泌直接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13.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如图是其发病机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14.如图所示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两种现象,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这两种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单侧光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 B.甲图中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多,细胞伸长生长快,所以出现向光弯曲生长现象 C.乙图中茎的背地弯曲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D.乙图中植物根水平生长,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15.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16.如图表示在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中曲线⑤是空白对照组,其余曲线代表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及不换培养液但保持pH恒定4种不同情况下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分别代表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的种群增长曲线 B.在保持培养液的更换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曲线①将保持“J”型增长 C.造成曲线⑤K值较小的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 D.若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不能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进行计数 17.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W表示在达到最大增长率的时候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情况.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18.如图表示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19.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 两组胚芽鞘相同位置分别切除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原因是( ) A.c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a′胚芽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a′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20.下列属于人在炎热环境中身体变化的是( ) ①皮肤血管收缩 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⑤代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④⑤ D.②③ 21.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二氧化碳参与的这种调节属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22.如图表示正常人肝组织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的液体成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肝细胞中含有胰岛素基因和血红蛋白基因 B.液体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红蛋白 C.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中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D.图中①②③④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23.丝瓜为雌雄同株的异花植物,某同学将刚萌发的丝瓜种子分别泡在下表列出的5种溶液中24h,种植后长成植株.一段时间后比较最初开出的雌花与雄花的平均数,求出性别比.实验结果如下表: 溶液 雄花 比值(雄花:雌花) 雌花 水(对照) 21.1 3.8 5.6 赤霉素 4.7 4.7 1.0 CP (一种生长调节剂) 6.2 6.8 0.9 乙烯利 19.6 3.7 5.3 整形素(10mg/L) 33.1 1.2 27.6 下列有关实验结果的叙述,不恰当的是( ) A.花的性别分化是各种激素和内外环境因子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 B.乙烯利对丝瓜性别分化影响不大,对其他植物的性别分化也影响不大 C.可能因为人为添加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激素打破了自身激素的正常比例,而影响了雌雄花的性别分化 D.赤霉素、CP有利丝瓜雌花的形成,整形素(10mg/L)有利丝瓜雄花的形成 24.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 需要6个月.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不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25.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26.青鲜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用于防止大蒜等贮藏期间的发芽.研究发现其结构与尿嘧啶非常相似,进入植物体内可替代尿嘧啶的位置,进而引起代谢异常.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人类的健康,应该全面禁止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产和使用 B.青鲜素可强烈阻断DNA的复制和转录,进而导致细胞代谢异常 C.青鲜素和生长素对植物的芽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效果 D.可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青鲜素溶液,探究青鲜素溶液防止大蒜发芽的最适浓度 27.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高 B.脱落率随生长素和乙烯浓度增加而不断提高 C.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 D.生产上可喷施较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 28.下列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的是( ) A.茎的向光性 B.顶端优势 C.扦插的枝条生根 D.无子果实的形成 29.接近人体的蚊子,可借助汗液散发出的体味寻找适合的部位叮咬.叮咬部位因释放组织胺而出现红肿现象,并产生痒感.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 A.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下降 B.红肿等过敏反应存在个体差异 C.“汗气”为蚊子传递了物理信息 D.产生痒觉的中枢是下丘脑 30.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图甲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0分 31.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代表效应器的应为标号 ,细胞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及膜内电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 (2)图2中的1表示 ,该结构可能由 (一种细胞器)形成,1中的物质是 . (3)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3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具有使突触后膜产生 的作用,此反射属于 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是因为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 作用,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32.血糖浓度保持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为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机理是:胰岛素与 结合后,一方面促进 合成,另一方面使 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除此之外,胰岛素的作用还表现在能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同时抑制非糖物质(脂肪、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 (2)某人因体内含有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而表现出高血糖症状.若给其注射胰岛素 (能,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原因是 . (3)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 ,其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此外也作用于胰岛组织中的神经末梢或血管内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胰岛素分泌.因此血糖平衡受 的调节. (4)胰岛素是由 细胞分泌的,与胰岛素作用相互拮抗的激素是 . 33.如图所示为某种免疫过程示意图,据图冋答问题: (1)该过程为 免疫,属于免疫系统的第 道防线. (2)写出b,c,d细胞的名称:b细胞 、c细跑 、d细胞 . (3)机体免疫系统误将自身的某些细胞成分当作“异己”时,便会导致 病.这类疾病常见的如 .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C.猫叫综合征 D.抗维生素D佝偻病. 34.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课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35.研究发现生长素(IAA)或赤霉素(GA)对胚芽鞘、茎间切段等离体器官均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1)某研究小组围绕生长素和赤霉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得到如图一所示的结果. 根据图一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 ;② . (2)图二表示赤霉素对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的调节关系. ①图示中X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 作用,这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过程中 的活性实现的. ②赤霉素与生长素表现出激素间相互作用类型中的 作用. ③遗传上的矮生性状通常是由单个基因的突变引起的,这种突变使植物体缺少合成赤霉素的酶,所以,可采用外加 的方法使植株明显增高.但常表现出叶色偏黄,这是生长太快导致叶绿素浓度降低引起的,可通过增施 肥解决. 2016-2017学年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H2O2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葡萄糖、氨基酸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答】解:A、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过氧化氢酶存在于肝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Na+、葡萄糖、氨基酸都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2.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B.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 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血浆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 【解答】解:A、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A错误; B、神经元属于组织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所以神经细胞将神经递质直接分泌到组织液中,因此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②组织液中,B正确; C、①血浆与②组织液、④淋巴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 D、蛋白质水解酶分布在消化道中,而消化道是与外界直接相同的,不属于内环境,因此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D正确. 故选:A. 3.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分析“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必须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进行分析. 【解答】解:①小腿抽筋是由于内环境中钙离子浓度低造成的,①符合题意;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细胞形态的变化,属于遗传病,②不符合题意; ③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的大量增加导致的,③符合题意; ④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成分如尿素等超标,④符合题意. 故选:B. 4.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逍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个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很快排出体内 C.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酸性物质被分解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如机体剧烈运动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据此答题. 【解答】解:血浆的pH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血液中存在数对具有抗酸和抗碱的缓冲物质,称为缓冲对,如H2CO3 /NaHCO3、Na2HPO4/NaH2PO4等. 故选:C. 5.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 【解答】解: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说明感受器正常,传入神经也正常,受伤部位是腰椎部,下肢没有受伤,说明效应器正常,但由于不能运动,所以可能是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受伤.所以②④ 正确. 故选:A. 6.如图中电视屏幕上的图象引起猫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经插入脑内的电极记录神经膜电位变化,当兴奋产生时,对该电位变化正确的表述是( ) A.神经膜离子分布内负外正 B.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C.K+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D.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膜单向传导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细胞膜内外的Na+、k+等分布不均,膜外Na+浓度比膜内高,膜内k+浓度比膜外高.静息状态时,k+大量外流,膜外侧聚集较多的正离子,膜内侧聚集较多的负离子,形成了膜电位差:外正内负.兴奋状态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迅速内流形成局部膜电位:外负内正. 【解答】解:A、神经膜在兴奋时的离子分布为内正外负,A错误; B、兴奋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的原因是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B正确; C、由B可知,C错误; D、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纤维向两侧方向同时传导,D错误. 故选:B. 7.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素作用的器官分别是( ) A.性腺、甲状腺、肾上腺 B.垂体、甲状腺、肾上腺 C.垂体、垂体、垂体 D.垂体、垂体、肾上腺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激素,促进相关腺体的分泌. 【解答】解: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都是由下丘脑产生的,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促肾上腺素是垂体分泌的激素,作用于肾上腺. 故选:D. 8.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a点受刺激时,Na+内流,导致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正确;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次经过两个电极,所以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正确; 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传到最右边的神经元上,所以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 D、由于电表①能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所以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D. 9.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钠离子和钾离子在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钠离子的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钾离子的浓度细胞内高于细胞外,这是动作电位的基础,也是维持细胞渗透压的基础. 【解答】解:A、神经细胞的膜兴奋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与钠离子内流有关,A正确; B、人体内的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都高于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B错误; C、静息状态时,膜内的钾离子浓度比较高,k+外流,膜外侧聚集较多的正离子,膜内侧聚集较多的负离子,形成了膜电位差,外正内负,C正确; D、在人体血浆中钠离子和氯离子含量较高,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D正确. 故选:B. 10.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之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冬泳入水后,机体散热增多,通过调节散热减少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恒定,入水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使产热增加,A错误; B、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B错误; C、冬泳入水后,汗腺分泌减少,使散热减少,C错误; D、通过神经调节促进下丘脑的分泌活动,促进垂体的分泌活动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使产热增加,D正确. 故选:D. 11.新生儿出生后保留其脐带血,是因为脐带血内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它不仅能够增殖分化 成血细胞,还可以增殖分化成淋巴细胞,参与人体免疫调节.下列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由造血干细胞形成淋巴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核酸发生了改变 B.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 C.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D.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发生作用,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是与免疫过程有关的题目,根据选项涉及的内容对进行梳理,然后分析综合进行判断. 【解答】解:A、造血干细胞形成淋巴细胞的过程实质是基因的选择表达的过程,细胞内DNA并没有发生改变,但转录的RNA发生了改变;A正确. B、浆细胞只能产生抗体,无识别作用;B错误. C、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这种识别不具有特异性,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处理暴露出特定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进而发挥特异性免疫,因此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C正确. D、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发生作用,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B. 12.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细胞为浆细胞;②过程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 B.④⑤过程是细胞的分裂与分化,⑥过程是抗原与抗体的结合 C.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有所不同 D.与Y合成和分泌直接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血细胞,b表示T淋巴细胞,c表示B淋巴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记忆细胞,f表示吞噬细胞,X表示抗原,Y表示抗体.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X是抗原,Y是抗体,则d细胞是浆细胞,②③过程是抗原呈递过程,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A正确; B、④过程是细胞分裂与分化,⑤过程是抗体分泌,⑥过程是抗原与抗体的结合,B错误; C、造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是分化的结果,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表达,形成的细胞的蛋白质种类不同,C正确; D、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其中核糖体没有膜结构,D正确. 故选:B. 13.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如图是其发病机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病机理示意图.患者胸腺肌样细胞能分泌物质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进而引起重症肌无力. 【解答】解: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说明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故A选项正确;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可被吞噬细胞清除,故B选项错误; C、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只有体液免疫过程能产生抗体,说明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故C选项正确; D、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从而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14.如图所示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两种现象,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这两种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单侧光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 B.甲图中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多,细胞伸长生长快,所以出现向光弯曲生长现象 C.乙图中茎的背地弯曲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D.乙图中植物根水平生长,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横放的植株,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也横向运输,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乙两图现象分别是单侧光和重力影响了生长素分布造成的;乙图茎两侧的生长情况是: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生长素浓度较高生长快,没有体现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乙图中根由于重力作用,会向地生长,不会水平生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甲图为植物的向光性,受单侧光影响,而乙图是植物的背重力性,受重力的影响,所以这两种现象的产生分别与单侧光和重力影响了生长素分布有关,A错误; B、向光性的原因在于背光侧生长素多,细胞伸长快;向光侧生长素少,生长得慢,B正确; C、乙图中茎的背重力性,因为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只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而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C错误; D、乙图中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所以植物的根弯向下生长,而非水平生长,D错误. 故选:B. 15.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在种群生态学中,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解答】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种群数量,故A选项错误;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故B选项正确;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出生率和死亡率,故C选项错误;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6.如图表示在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中曲线⑤是空白对照组,其余曲线代表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及不换培养液但保持pH恒定4种不同情况下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分别代表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的种群增长曲线 B.在保持培养液的更换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曲线①将保持“J”型增长 C.造成曲线⑤K值较小的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 D.若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不能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进行计数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解答】解:A、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换培养液的间隔时间越短,营养越充足,所以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以及不换培养液但保持pH恒定4种不同情况下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依次是①②③④,A正确; B、由于种群数量的增长既受营养限制、又受空间限制,所以在体积有限的锥形瓶内,在保持培养液的更换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曲线①将变成S型曲线,B错误; C、曲线⑤是空白对照组,营养少,营养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所以K值较小,C正确; D、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需要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得酵母菌分布均匀,不能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进行计数,D正确. 故选:B. 17.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W表示在达到最大增长率的时候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情况.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种间关系. 【分析】从组成种群的个体角度看,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斗争,每一个体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资源,包括对实物、空间和配偶的争夺,使得在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斗争加剧,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同种生物之间因资源而发生的斗争属于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因资源而发生的斗争属于种间斗争. 【解答】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图a中物种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在图b中物种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少,因此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A正确;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错误; C、两图中物种2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与物种1、物种3相比最少,因此若资源有限,图b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C错误;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D错误. 故选:A. 18.如图表示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间关系.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适宜范围是低温和低湿度,乙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适宜范围是高温和高湿度,它们适宜的生存的环境不相同. 【解答】解:A、由题无法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关系,A错误; B、只有群落才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之说,种群没有这些特征,B错误; C、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C错误;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对甲种群不适宜,对乙种群适宜,所以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D正确. 故选:D. 19.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 两组胚芽鞘相同位置分别切除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原因是( ) A.c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a′胚芽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a′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组尖端和b组尖端都能产生生长素,a′组和b′组的区别是胚芽鞘的尖端下部放置的是c组正立的和d组倒置的,由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因此a′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单侧光能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即向光侧运向背光侧,所以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解答】解:A、胚芽鞘尖端都能合成生长素,所以c组尖端和d组尖端都能合成生长素,A错误; B、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也能合成生长素,B错误;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通过极性运输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也能通过极性运输向胚芽鞘基部运输,C错误; D、由于d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切取等长的一段,接入b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是倒置的,而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所以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但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正确. 故选:D. 20.下列属于人在炎热环境中身体变化的是( ) ①皮肤血管收缩 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⑤代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④⑤ D.②③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①寒冷时,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维持体温,①错误; ②皮肤内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增加散热量,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②正确; ③汗腺分泌增加,增加散热量,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③正确; ④汗液的分泌量减少,减少散热量,使得体温升高,④错误; ⑤寒冷环境中,代谢活动加强,产热增加,进而使得体温升高,⑤错误. 故选:D. 21.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二氧化碳参与的这种调节属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解答】解: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就会刺激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这种对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称体液调节. 故选:B. 22.如图表示正常人肝组织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的液体成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肝细胞中含有胰岛素基因和血红蛋白基因 B.液体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红蛋白 C.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中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D.图中①②③④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毛细血管,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①②④组成内环境. 【解答】解:A、肝细胞中既有胰岛素基因,也有血红蛋白基因,只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二者在肝细胞中不表达,A正确; B、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血浆的组成成分,B错误; C、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糖类物质转化成非糖类物质,以降低血糖浓度,C错误; D、内环境由①②④组成,D错误. 故选:A. 23.丝瓜为雌雄同株的异花植物,某同学将刚萌发的丝瓜种子分别泡在下表列出的5种溶液中24h,种植后长成植株.一段时间后比较最初开出的雌花与雄花的平均数,求出性别比.实验结果如下表: 溶液 雄花 雌花 比值(雄花:雌花) 水(对照) 21.1 3.8 5.6 赤霉素 4.7 4.7 1.0 CP (一种生长调节剂) 6.2 6.8 0.9 乙烯利 19.6 3.7 5.3 整形素(10mg/L) 33.1 1.2 27.6 下列有关实验结果的叙述,不恰当的是( ) A.花的性别分化是各种激素和内外环境因子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 B.乙烯利对丝瓜性别分化影响不大,对其他植物的性别分化也影响不大 C.可能因为人为添加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激素打破了自身激素的正常比例,而影响了雌雄花的性别分化 D.赤霉素、CP有利丝瓜雌花的形成,整形素(10mg/L)有利丝瓜雄花的形成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会影响雌雄花的性别分化; 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根本上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 表中数据显示,该实验浓度下的赤霉素、CP对应的比值较小,说明有利于雌花的形成;而整形素对应的比值较大,说明有利于雄花的形成. 【解答】解:A、不同组织器官形成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表中数据看出,利用植物激素或其他化学物质能够影响丝瓜的雌花和雄花的比例,因此花的性别分化是各种激素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A正确; B、而乙烯利与水比较,雄花与雌花的比值相差不大(5.3和5.6),说明乙烯利液对丝瓜花性别分化影响不大,但不能说明对其它植物的影响情况,B错误; C、表格中加水的可以作为实验的对照组,其它四组与水比较可知,人为添加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激素可能打破了自身激素的正常比例,而影响了雌雄花的性别分化,C正确; D、赤霉素和CP液与水比较,雄花与雌花的比值减小,说明赤霉素能促进雌花的形成,而整形素与水比较,雄花与雌花的比值为27.6,明显大于5.6,说明整形素液有利于雄花的形成,D正确. 故选:B. 24.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 需要6个月.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不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 1、由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底逐渐增多,从6月底到12月逐渐减少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 2、种群最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天敌数量、季节更替以及食物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等的影响. 【解答】解:A、从题中柱形图的分析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至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A错误; B、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捕食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 C、由题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 D、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的失调,进而通过出生率的明显降低,使种群的密度的减小,D正确. 故选:A. 25.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知识. 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 【解答】解:ABCD、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成为优势物种,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6.青鲜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用于防止大蒜等贮藏期间的发芽.研究发现其结构与尿嘧啶非常相似,进入植物体内可替代尿嘧啶的位置,进而引起代谢异常.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人类的健康,应该全面禁止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产和使用 B.青鲜素可强烈阻断DNA的复制和转录,进而导致细胞代谢异常 C.青鲜素和生长素对植物的芽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效果 D.可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青鲜素溶液,探究青鲜素溶液防止大蒜发芽的最适浓度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植物激素:指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対织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细胞分裂素: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 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 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 【解答】解:A、要辩证地看待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既不能滥用,也不能不用,科学地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有利于生产实践的,A错误; B、DNA中不含尿嘧啶,青鲜素的结构与尿嘧啶相似,会阻断DNA转录,不会“强烈阻断”DNA的复制,B错误; C、生长素对芽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这点与青鲜素不同,C错误; D、浓度梯度法是探究最适浓度的常用方法,D正确. 故选:D. 27.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高 B.脱落率随生长素和乙烯浓度增加而不断提高 C.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 D.生产上可喷施较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曲线图: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乙烯的浓度也不断提高,成熟叶片的脱落率是先增加后减少;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乙烯浓度的升高,脱落率提高,但是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乙烯浓度的升高,脱落率逐渐降低. 【解答】解:A、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乙烯浓度的升高,脱落率提高,但是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乙烯浓度的升高,脱落率逐渐降低,A错误; B、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乙烯浓度不断增加,但成熟叶片的脱落率是先增加后减少,B错误; C、生长素浓度较低时,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乙烯浓度和叶片脱落率均增加,C错误; D、由图可知,高浓度生长素可降低叶片脱落率,因此生产上可喷施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D正确. 故选:D. 28.下列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的是( ) A.茎的向光性 B.顶端优势 C.扦插的枝条生根 D.无子果实的形成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解答】解:A、茎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大于向光一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A错误; B、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B正确; C、扦插的枝条生根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根的作用,不能体现两重性,C错误; D、无子果实的形成只体现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D错误. 故选:B. 29.接近人体的蚊子,可借助汗液散发出的体味寻找适合的部位叮咬.叮咬部位因释放组织胺而出现红肿现象,并产生痒感.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 A.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下降 B.红肿等过敏反应存在个体差异 C.“汗气”为蚊子传递了物理信息 D.产生痒觉的中枢是下丘脑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过敏反应的特点有:1.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2.一般不会损失组织细胞,也不引起组织损伤.3.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人体的高级神经中枢为大脑皮层,一般是痛觉、冷觉、痒觉、渴觉等的感觉中枢. 【解答】解:A、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使少量血浆流出出现红肿,故A错误; B、过敏反应具有遗传倾向,且个体间存在差异,故B正确; C、“汗气”为蚊子传递了化学信息,故C错误; D、产生痒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故D错误. 故选B. 30.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图甲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率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图乙由于老年个体占得比例较大,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超过D点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年龄组成才属于衰退型;维持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维持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 【解答】解:A、图乙由于老年个体占得比例较大,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图甲C点时增长率大于零,为增长型,A错误; B、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B错误; 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错误; D、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即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0分 31.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代表效应器的应为标号 ⑤ ,细胞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及膜内电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Na+通过细胞膜快速内流 、 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 . (2)图2中的1表示 突触小泡 ,该结构可能由 高尔基体 (一种细胞器)形成,1中的物质是 神经递质 . (3)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3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具有使突触后膜产生 兴奋 的作用,此反射属于 非条件 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是因为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 抑制 作用,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 【分析】1、据图1分析,传入神经上有神经节,则②表示传入神经,①表示感受器,③表示神经中枢,④表示传出神经,⑤表示效应器. 2、分析图2,1表示突触小泡,2表示轴突末梢形成的突触小体,3表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3、分析图3,表示2个突触结构. 【解答】解:(1)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则⑤代表效应器;细胞接受刺激时,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Na+通过细胞膜快速内流;膜内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 (2)图2中的1表示突触小泡,与高尔基体密切相关,1中的物质是神经递质. (3)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兴奋作用,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抑制作用.缩手反射的中枢不在大脑皮层,所以其为非条件反射. 故答案为: (1)⑤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Na+通过细胞膜快速内流 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 (2)突触小泡 高尔基体 神经递质 (3)兴奋 非条件 抑制 32.血糖浓度保持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为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机理是:胰岛素与 胰岛素受体 结合后,一方面促进 蛋白质、脂肪、糖原 合成,另一方面使 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 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除此之外,胰岛素的作用还表现在能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同时抑制非糖物质(脂肪、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 (2)某人因体内含有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而表现出高血糖症状.若给其注射胰岛素 不能 (能,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原因是 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 . (3)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 血糖浓度 ,其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此外也作用于胰岛组织中的神经末梢或血管内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胰岛素分泌.因此血糖平衡受 神经和体液(激素)共同 的调节. (4)胰岛素是由 胰岛B 细胞分泌的,与胰岛素作用相互拮抗的激素是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胰岛素与胰素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蛋白质、脂肪、糖原合成,另一方面使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氧化分解. 【解答】解::(1)据图分析,当胰岛素和其受体结合后,使酶磷酸化,一方面促进蛋白质、脂肪、糖原合成,另一方面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促进葡萄糖的利用,而使血糖浓度降低;激素与受体结合体现了信息的传递功能. (2)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进而降低血糖,如体内含有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则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血糖浓度升高;则注射胰岛素也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治疗方法为降低免疫能力,减少抗体数量. (3)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血糖浓度,血糖浓度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激素)调节. (4)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与胰岛素作用相互拮抗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故答案为: (1)胰岛素受体 蛋白质、脂肪、糖原 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 (2)不能 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 (3)血糖浓度 神经和体液(激素)共同 (4)胰岛B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33.如图所示为某种免疫过程示意图,据图冋答问题: (1)该过程为 细胞 免疫,属于免疫系统的第 三 道防线. (2)写出b,c,d细胞的名称:b细胞 吞噬细胞 、c细跑 T细胞 、d细胞 效应T细胞 . (3)机体免疫系统误将自身的某些细胞成分当作“异己”时,便会导致 自身免疫 病.这类疾病常见的如 A .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C.猫叫综合征 D.抗维生素D佝偻病.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图为细胞免疫过程,其中a为抗原;b为吞噬细胞,能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c为T细胞;d为效应T细胞;g为靶细胞;h为宿主细胞. 2、①为吞噬细胞吞噬病菌;②是吞噬细胞将信息呈递给T细胞;③是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④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⑤⑥效应T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答】解:(1)根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可知,该过程为细胞免疫,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 (2)图中b细胞为吞噬细胞、c细跑为T细胞、d细胞为效应T细胞. (3)机体免疫系统误将自身的某些细胞成分当作“异己”时,便会导致自身免疫病.这类疾病常见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猫叫综合征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都属于遗传病. 故答案为: (1)细胞 三 (2)吞噬细胞 T细胞 效应T细胞 (3)自身免疫 A 34.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次生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课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土壤 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草丛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常绿阔叶林 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复杂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 【考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分析表格:表格表示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群落类型变化为: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随着演替的进行,草本、灌木和乔本的种类数都逐渐增多. 【解答】解:(1)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的常绿阔叶林中的植被未被彻底破坏,因此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常绿阔叶林),不容易遭到破坏,一旦被破坏,不容易恢复,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反之,生态系统结构越简单的生态系统(草丛),其恢复力稳定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3)影响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场所;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植物分层现象更复杂,给动物提供的食物种类和栖息场所更多,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 故答案为: (1)次生 土壤 (2)草丛 常绿阔叶林 (3)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35.研究发现生长素(IAA)或赤霉素(GA)对胚芽鞘、茎间切段等离体器官均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1)某研究小组围绕生长素和赤霉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得到如图一所示的结果. 根据图一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 LAA和GA均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但IAA的促进效应较GA明显 ;② IAA和GA具有协同作用 . (2)图二表示赤霉素对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的调节关系. ①图示中X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 抑制 作用,这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过程中 酶 的活性实现的. ②赤霉素与生长素表现出激素间相互作用类型中的 协同 作用. ③遗传上的矮生性状通常是由单个基因的突变引起的,这种突变使植物体缺少合成赤霉素的酶,所以,可采用外加 赤霉素 的方法使植株明显增高.但常表现出叶色偏黄,这是生长太快导致叶绿素浓度降低引起的,可通过增施 氮 肥解决.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一:图一是生长素和赤霉素之间的关系曲线,从曲线可以看出与空白对照实验相比,单独施加生长素和赤霉素都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施加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果更明显,同时施加赤霉素和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果更显著; 分析图二:图二是生长素和赤霉素促进生长的机理分析,由题图可以看出赤霉素通过促进色氨酸合成生长素抑制生长素分解增加生长素是浓度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解答】解:(1)根据图一曲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IAA和GA均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但IAA的促进效应较GA明显;赤霉素和生长素同时存在时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即赤霉素和生长素具有协同作用. (2)①从题图可以看出赤霉素主要是通过促进生长素的合成、抑制生长素分解进而提高生长素的浓度来促进茎段生长的,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相应的酶的活性来实现的; ②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生长,表现为协同关系. ③由题意可知,遗传上的矮生性状是由于突变植株中植物体缺少合成赤霉素的酶,导致赤霉素合成量减少所致,因此可以采用喷施赤霉素的方法使植株增高;植株生长快会导致叶绿素浓度降低而引起叶色偏黄的现象,可通过增施氮肥促进叶绿素的合成来解决. 故答案为: (1)①LAA和GA均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但IAA的促进效应较GA明显 ②IAA和GA具有协同作用 (2)①抑制 酶 ②协同 ③赤霉素 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