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合肥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寒假作业检测 生物试题 1.若以图代表与生命系统相关概念的范围,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A 生物大分子 细胞 组织 B 个体 种群 群落 C 生态系统 群落 种群 D 组织 系统 器官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大分子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个体是种群内的一个个体,而种群又是群落的组成部分;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动物的不同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组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系统构成个体。 考点: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相关内容。 2.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破片之问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 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放大倍数大 B. 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④,同时提升镜筒 C. 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 若使物像放大倍数圾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低倍物镜下找到清晰的物像→移动装片,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2、分析题图可知,甲图中①②是目镜,①镜筒长,放大倍数小;③④是物镜,③镜筒长,放大倍数大;⑤⑥是物镜与玻片之间的距离,⑤物镜与玻片之间的距离短,物镜放大倍数大;乙是低倍物镜观察,丙是高倍物镜观察. 【详解】①②是目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③④是物镜,③比④放大倍数大,A正确;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换为丙时,也就是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应选用③,但不能提升镜筒,B错误;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C错误;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D错误。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具体操作步骤,并学会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3.某三十九肽中共有丙氨酸(R基为-CH3)4个。现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如图),下列有关该过程产生的多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肽健数目减少7个 B. C原子减少12个 C. 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3个 D. 0原子数目减少4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在三十九肽中,第8、18、27、39个氨基酸是丙氨酸,在除去第8、18、27号氨基酸的丙氨酸时每去掉1个丙氨酸要水解2个肽键,去掉第39号丙氨酸只水解一个肽键即可. 【详解】根据多肽的形成过程,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条数,可知去掉丙氨酸之前含肽键数目=39-1=38个,去掉4个丙氨酸后,肽键数目=35-4=31个,故肽键数目减少7个,A项正确; 1个丙氨酸含3个C原子,去掉4个丙氨酸,C原子减少12个,B正确;由1条肽链变为4条肽链,每条肽链两端各增加 1个氨基和羧基,因此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3个;C正确;去除4个丙氨酸将水解7个肽键,需要7个水分子,但同时脱去了4个丙氨酸,减少了8个氧原子,所以O原子数目减少1个,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要求考生识记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掌握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阿胶原产于山东,已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与人参、鹿茸一起被誉为“中药三宝”,阿胶的滋补作用主要体现为: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组织细胞再生和增强免疫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中药三宝”具有滋补作用的原因是含有对人体有益的Zn、Fe、Ca等微量元素 B. 阿胶为人体提供的主要营养物质可能是必需氨基酸 C. 驴皮细胞的脂肪含量较低,其主要储能物质是葡萄糖 D. 食用驴皮熬成的阿胶能减少人体对糖类的摄入,因为阿胶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Ca不是微量元素,而是人体的大量元素;阿胶的主要成分是驴皮,驴皮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详解】药物的滋补作用主要是因含有人体必需的一些化学物质,如微量元素、必需氨基酸等,但Ca 属于大量元素,A错误;阿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所以阿胶为人体提供的主要营养物质可能是必需氨基酸,B正确;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而不是主要的储能物质,C错误;动物细胞中没有纤维素,阿胶不含有纤维素,植物细胞中含有纤维素,D错误。 【点睛】信息给予题一定要找出所考查的知识点,本题“阿胶”较为陌生,但是结合阿胶是驴皮熬制的,也就知道考查的是动物细胞的相关知识点. 5.下列关于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缺铁性贫血是因为体内缺乏铁,血红蛋白合成不足 B. “Mg”是叶绿素的成分之一,缺Mg2+影响光合作用 C. 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如CaCO3是人体的骨中的重要成分. D.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所以有些地区在食盐中加碘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人体缺铁会影响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造成缺铁性贫血,A正确;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植物体缺镁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从而影响光合作用,B正确;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C错误;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缺碘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进而影响细胞的代谢活动,因此常在食盐中添加碘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D正确.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无机盐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生命活动方面的功能,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6.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蔗糖不可以用斐林试剂加以鉴定 B. 使用斐林试剂时,先将甲液摇匀后加到被鉴定的物质中,然后再加入乙液 C. 脂肪的鉴定过程中,需用蒸馏水洗去浮色后再观察 D. 双缩脲试剂不能检测变性的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归纳和积累. 【详解】蔗糖属于非还原糖,不可以用斐林试剂加以鉴定,A正确;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要等体积混合后使用,B错误;脂肪的鉴定过程中,需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后再观察,C错误;蛋白质变性后,肽键没有被破坏,仍然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D错误. 7.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 B. 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C. 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相似 D. 膜的组成成分可以从内质网膜转移到高尔基体膜,再转移到细胞膜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是对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生物体内的有些膜,例如小肠粘膜、肠系膜等不属于生物膜. 【详解】生物膜把各种细胞结构分开,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使细胞的各种生理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A正确;有的信息传递不需要经过细胞膜上的受体,如植物的胞间连丝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性激素的受体存在于细胞内,不在细胞膜上,B错误;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主要组成成分都是蛋白质和磷脂,结构都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支架,蛋白质覆盖、镶嵌、贯穿其中,C正确;内质网可以以囊泡的形式移向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高尔基体膜又可以以囊泡的形式移向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8.以动物受精卵为实验材料进行以下实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实验①和实验③说明了细胞核对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B. 实验②和实验③说明了细胞质对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C. 实验①说明了细胞核对细胞质的重要性,实验②说明了细胞质对细胞核的重要性 D. 该实验结果可以说明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核和细胞质都不能单独成活.1、细胞核不能脱离细胞质而独立生存,这是因为细胞核进行生命活动时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均由细胞质提供,如几乎不含细胞质的精子寿命很短.2、无核的细胞质也不能长期生存,这是由细胞的功能决定的.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其寿命较短. 【详解】实验①和实验③说明了细胞质对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A错误;实验②和实验③说明了细胞核对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B错误;实验①说明了细胞质对细胞核的重要性,实验②说明了细胞核对细胞质的重要性,C错误;该实验可以证明细胞核和细胞质都不能单独成活,细胞只有保持结构完整性才能正常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各部分之间是协调活动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细胞膜为细胞生命活动的进行提供保障,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质是代谢中心.任何一部分的缺失都将使生命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9.下图为高等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描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③、④、⑤、⑧组成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B. 有氧呼吸过程都在⑥场所进行 C. ③、⑤等结构使得细胞内能同时进行不同的化学反应 D. ③与①、④有直接联系,与⑤有间接联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其中结构①为细胞膜,②为细胞质基质,③为高尔基体,④为核膜,⑤为内质网,⑥为线粒体,⑦为核糖体,⑧为中心体,⑨为核仁,⑩为染色质. 【详解】⑧中心体无膜结构,不能组成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A错误;⑥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过程除了在⑥线粒体进行外,还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错误;③、⑤等结构的膜将细胞分割为不同的小区室,不同部位分布着不同的酶,使得细胞内同时进行不同化学反应,C正确;③为高尔基体与①、④没有直接联系,需要通过囊泡才能相互转化,D错误. 10.无氧条件下,叶肉细胞中产生的一分子CO2,扩散进入一相邻的叶肉细胞进行反应,至少穿过的磷脂分子层数是 A. 5 B. 6 C. 8 D. 10 【答案】C 【解析】 【分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具有双膜结构的细胞器,生物膜是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不在线粒体中进行. 【详解】无氧条件下,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一个相邻细胞的叶绿体基质中需要穿过细胞膜,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膜、叶绿体外膜、叶绿体内膜共4层膜,8层磷脂分子,故C正确. 【点睛】对于生物膜的结构和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特点及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的场所的识记及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再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1.下图a、c表示细胞中的两种结构,b是它们共有的特征,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b表示两层膜结构,则a、c肯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B. 若b表示产生水分子的生理辻程,则a、c可能是细胞核和高尔基体 C. 若b表示细胞器中含有核酸,则a、c肯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D. 若b表示磷脂,a、c可能是核糖体和中心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具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细胞核也具有双层膜结构,但是不是细胞器;内质网、溶酶体、高尔基体、液泡是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具膜结构的细胞器的膜的基本骨架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形成的;中心体和核糖体是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 【详解】细胞中含有两层膜的结构有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A错误;细胞核中可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二者都是核苷酸分子合成核苷酸链的过程,要脱去水分子,高尔基体合成细胞壁的过程即由葡萄糖合成纤维素的过程,此过程通过脱水缩合产生水,B正确;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如果b表示细胞器中含有的核酸,则a、c可能是叶绿体、线粒体或核糖体,C错误;核糖体和中心体不具有膜结构,如果b表示磷脂,a、c肯定不是核糖体和中心体,D错误.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细胞的结构,并对细胞的各种结构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概念关系图. 12.将鼠的肝细胞磨碎,进行差速离心(即将细胞匀浆放在离心管中,先进行低速离心,使较大颗粒形成沉淀;再用高速离心沉淀上清液中的小颗粒物质,从而将细胞不同的结构逐级分开),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器应分布在S1、P2 B. 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P1 C. P3中含有合成蛋白质的结构 D. P4含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 【答案】C 【解析】 细胞内各结构具有不同质量.在差速离心中细胞器沉降的顺序依次为:核、线粒体、溶酶体与过氧化物酶体、内质网与高基体、最后为核蛋白体.P1为细胞核、细胞壁碎片,S1为细胞器,S2为除线粒体之外的细胞器,P2为线粒体,S3为除线粒体、其他有膜的细胞器外的细胞器,P3为其他有膜的细胞器,S4为除线粒体、核糖体、其他有膜的细胞器外的细胞器之外的细胞器,P4为核糖体.S1包括S2和P2;S2包括S3和P3;S3包括S4和P4,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器为线粒体,应分布在S1、P2,A正确;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故主要在P1,B正确;合成蛋白质的结构为核糖体,存在于S3及P4中,C错误;P4为核糖体,没有膜结构,D正确;故选:C 【点睛】 差速离心主要是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度的方法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器。起始的离心速度较低,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管底,小的颗粒仍然悬浮在上清液中。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度离心悬浮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以此类推,达到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目的。有关离心沉降的题目,题干叙述较复杂,重点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解题的关键是画出各部分的包含关系草图,便可使问题简单化. 13.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B. 水分子跨膜运输总的方向是由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 C. 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通过 D. 无机盐离子可以逆相对含量梯度进行跨膜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如下: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 顺浓度梯度高浓度→低浓度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逆浓度梯度 低浓度→高浓度 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举例 O2、CO2、H2O、甘油、乙醇、苯、尿素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Na+、K+、Ca2+等离子;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 【详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动力都是浓度差,所以水分子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进行运输,A正确;由于水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动力是浓度差,所以其跨膜运输总的方向是由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B正确;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需要的一些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也能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C错误;无机盐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可以在载体的协助下,消耗能量,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所以无机盐离子可以逆相对含量梯度进行跨膜运输,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0~4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 0~1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 0~1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D. 2~3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答案】D 【解析】 由图可知,该细胞中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先减小后增大,这说明该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由此可推知物质A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A错误;0~1h内,原生质体的体积不断缩小,由于原生质体的伸缩性要远大于细胞壁,因此该时间段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不相等,B错误;0~1h内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小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C错误;2~3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逐渐增大,这说明细胞吸水,由此可推知该时间段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曲线图的走势,明确0~1h 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缩小,说明此时期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2~4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增大,说明此时期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 15.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第一次观察时会看到紫色大液泡几乎充满整个细胞 B. 该实验为自身对照实验,不能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 C. 必须要用高倍物镜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的现象 D. 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液泡的紫色逐渐加深 【答案】C 【解析】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第一次观察的目的是理解自然状态下的液泡大小、颜色深浅及原生质层的位置,以便与第二次观察进行对照,由于未滴入蔗糖溶液,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因此会看到紫色大液泡几乎充满整个细胞,A项正确;本实验中的第一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第三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所以该实验为自身对照实验,不能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B项正确;本实验用低倍物镜也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的现象,C项错误;第二次观察时滴入少量的蔗糖溶液,细胞因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可以发现液泡的紫色逐渐加深, D项正确。 16.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经理了漫长的历程,下列结论(假说)错误的是 A. 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 B. 提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脂质铺展成的单分子层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 电镜下细胞膜是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构成 D. 人鼠细胞杂交实验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证据之一 【答案】C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膜的探究历程,回忆生物膜的探究历程,然后分析表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对于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中相关的实验得出的结论的了解、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详解】根据相似相融的原理,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的细胞膜说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A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膜结构中只有一层细胞膜,脂质铺展成的单分子层是红细胞表面积2倍,说明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构成,C错误;人鼠细胞杂交实验中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正确. 17.下面有关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图2中结构①可以有保护和运输的作用 B. 图2中运输方式能充分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 图2中的③具有流动性,②不可以运动 D. 图1中的△h不再升高时S1溶液浓度与S2溶液浓度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渗透装置与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素材,考查了渗透作用的原理、细胞膜的结构及功能等知识,需要学生掌握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组成,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具有识别、润滑等作用,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详解】图2中结构①为糖蛋白,可以有保护和润滑的作用,而不具有运输作用,A错误;图2中运输方式a和b分别为主动运输和自由扩散,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正确;图2中的③为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②所示的蛋白质也可以运动,C错误;图1中的△h不再升高时,由于有静水压的存在,S1溶液浓度与S2溶液浓度不相同,D错误。 18.如图表示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方式,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吞噬细胞通过④过程吞噬病原体 B. 温度只影响途中②和③过程的速率 C. 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是③ D.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乙醇的方式是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过程属于自由扩散,特点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②属于协助扩散,特点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③属主动运输,特点是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④过程属于胞吞作用,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④过程属于胞吞作用,吞噬细胞通过④过程吞噬病原体,A正确;温度会影响分子的运动速率,从而影响膜的流动性,因此图中①②③④四种运输方式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B错误;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即图中的③,C正确;图中方式①表示自由扩散,乙醇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D正确.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特点,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运用题图解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9.实验研究发现Na+、K+'均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人工质膜(如图),但如果在人工质膜中插入缬氨霉素(由12个氨基酸构成的环状肽)后,可使K+的运输速绿提高100000倍,但它不能有效提高Na+的运输速率,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K+通过人工质膜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 载体蛋白能极大地提高运输速率 C. 缬氨霉素的作用类似于载体蛋白 D. 缬氨霉素与离子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两种离子均不能通过人工质膜,说明这两种离子都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在不提供能量情况下,插入缬氨霉素后,K+的运输速率能获得提高,说明缬氨霉素相当于钾离子的载体,钾离子的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在不提供能量情况下,插入缬氨霉素后,K+的运输速率能获得提高,说明K+的运输方式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在不提供能量情况下,插入缬氨霉素后,使K+的运输速率提高100000倍,说明载体蛋白能极大地提高运输速率,B正确;在不提供能量情况下,插入缬氨霉素后,K+的运输速率能获得提高,说明缬氨霉素相当于钾离子的载体,C正确;人工质膜中插入缬氨霉素后,K+的运输速率提高100000倍,但它不能有效提高Na+的运输速率,说明缬氨霉素与离子的结合具有特异性,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膜的结构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解题时结合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三个方面(浓度差、载体、能量)的特点. 20.某种植物的抗盐类型在盐碱地可以正常生长,但普通类型在盐碱地生长不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盐碱地抗盐类型可以吸收水分,普通类型也可以吸收水分但不能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B. 抗盐类型的细胞液渗透压要高于普通类型的细胞液渗透压,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从而满足需要 C. 抗盐类型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稳定的能力小于普通类型 D. 抗盐类型与普通类型的根本差异在于细胞内DNA与普通类型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抗盐类型之所以能在盐碱地可以正常生长,是因为吸水能力较强,而吸水能力取决于细胞液的渗透压与土壤溶液的差值.只要能够在盐碱地生长就说明可以吸收水分,否则无法生长.抗盐类型与普通类型的根本差异在于细胞核内的DNA不同. 【详解】据题意可得,在盐碱地抗盐类型可以吸收水分,普通类型在盐碱地也能吸收水分,只是吸水能力可能较差,不能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A正确;抗盐类型的植物之所以能够在盐碱地生存的很好是因此抗盐类型的细胞液渗透压要高于普通类型的细胞液渗透压,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从而满足需要,B正确;抗盐类型在盐碱地可以正常生长,说明它的吸水能力强于普通类型,即抗盐类型的细胞液渗透压高,其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稳定的能力大于普通类型,C错误;抗盐类型与普通类型的根本差异在于细胞核内的DNA与普通类型不同,D正确. 【点睛】本题属于容易题,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要求,考查了渗透作用的原理,解题关键是能够从题干中获得解题有效信息,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 21.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①酶是活细胞产生的;②酶都有消化功能;③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都是酶;④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具有专一性、高效性;⑤酶促反应与外界条件无关;⑥淀粉酶能促进淀粉水解;⑦酶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起催化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④⑥ D. ①④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①正确; ②酶只有催化功能,②错误; ③酶是蛋白质或RNA,蛋白质不一定是酶,③错误; ④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④正确; ⑤酶的作用条件温和,其活性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⑤错误; ⑥酶具有专一性,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⑥正确; ⑦只要条件适宜,酶在生物体外也可催化相应的化学反应,⑦错误. 故选:D. 22.如图甲表示某有机物加入催化剂物质后,置于0 ℃到80 ℃环境中,有机物的分解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根据该图判断,如果把这些物质置于80 ℃至0 ℃的环境中处理,其关系图应为乙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酶在80℃时,由于温度过高,酶的分子结构被破坏而变性,以后不管温度多么适宜,酶也不再具有催化作用。故选B。 考点: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点睛:解题常出现的错误思维是:酶在80℃时,由于温度过高而活性很低,随温度逐渐降低而活性回升。要明确酶是蛋白质,80℃时变性,失去了催化活性,以后不管温度多么适宜,酶也不再具有催化作用。 23.下列有关呼吸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有叶绿体的细胞可以自行合成ATP,因此不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B. 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含有线粒体 C. 呼吸作用过程中,丙酮酸的形成不需要氧气的参与 D. 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下,有机物都可以分解产生[H]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概念、细胞呼吸的类型、场所、过程、意义等知识点,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储存在ATP中的过程;细胞呼吸的意义是为生命活动提供直接的能源物质ATP. 【详解】叶绿体中光反应产生的ATP只供给暗反应,不用于其他的生命活动,其它生命活动仍然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A错误;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含有线粒体,比如某些原核生物的有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正确;呼吸作用过程中,丙酮酸的形成不需要氧气的参与,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还原氢结合生成水,C正确;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下,有机物都可以分解产生[H],D正确. 24.有一瓶酵母菌和葡萄糖的混合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消耗的O2和产生的CO2的量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的CO2的量/mol 30 12 15 18 消耗的O2的量/mol 0 6 9 8 A. a氧浓度为a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B. 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为6amol C. 氧浓度为c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1:3 D. 氧浓度为d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氧气充足时进行有氧呼吸,氧气不充足时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1mol葡萄糖无氧呼吸产生2mol酒精和2mol二氧化碳,1mol葡萄糖有氧呼吸产生6mol二氧化碳. 【详解】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氧气浓度为a时,产生二氧化碳的量与产生酒精的量相等,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不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氧浓度为b时,有氧呼吸消耗的O2的量为6mol,则产生的CO2为6mol,由表格数据可知总CO2的量为12mol,则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为12mol-6mol=6mol ,由于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的量等于CO2的量,因此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的量也为6mol,B正确;氧浓度为c时,有氧呼吸消耗的O2的量为9mol,则消耗的葡萄糖为1.5mol,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为15-9=6mol,则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6÷2=3mol,因此氧浓度为c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1.5:3=1:2,C错误;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氧气浓度为d时,酒精的产生量是0,因此酵母菌不进行无氧呼吸,只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产物,利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进行相关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25.把马铃薯块茎依次放在空气、氮气和空气中各贮藏一周,在实验室中测定其CO2的释放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第一周只进行了有氧呼吸 B. 在第二周暂时没有呼吸作用 C. 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不产生CO2 D. 第三周的无氧呼吸先强后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土豆有氧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故根据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只能测定有氧呼吸的强度,不能检测无氧呼吸的强度. 【详解】土豆的无氧呼吸不产生CO2,根据CO2的释放量无法测定是否有无氧呼吸,A错误;第二周没有CO2的产生,只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土豆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C正确;第三周的有氧呼吸先强后弱,D错误. 【点睛】本题知识点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考查了学生对常见生物的呼吸方式的识记,试题难度一般,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土豆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26.图甲表示在最适温度及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某植物叶肉细胞CO2释放量虽光强度变化的曲线,图乙表示某光强度和适宜温度下,该植物光合强度增长速率随CO2浓度变化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图甲中的B点骤变为C点时,短时间内三碳化合物含量将快速上升 B. 图甲中若其他条件不变,CO2浓度下降则A点将向右移动 C. 图乙中,与C点相比,F点叶绿体中[H]的含量较低 D. 图乙中,与F点相比,E点三碳化合物的含量较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当增强光照时,即图甲中的B点骤变为C点时,C3的还原加快,CO2的固定不变,故C3的含量快速下降, A错误;图甲中若其它条件不变,CO2浓度下降,二氧化碳固定量减少,光合作用下降,A点将向右方向移动,以保证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正确;G点应是CO2饱和点,G点与F点相比,G点时CO2 浓度较高,故还原时需消耗[H]和ATP较多,而G点与F点光照强度相同,光反应产生的[H]量相同,F点CO2 浓度较低,生成的C3较少,还原时需消耗[H]和ATP较少,叶绿体中[H]的含量较高,C错误;乙图中与F点相比,E点CO2浓度降低,CO2的固定降低,C3的还原不变,则C3的含量快速下降,导致三碳化合物的含量较低,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准确掌握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总光合速率的表示方法:如有机物的产生量(合成量、制造量)、CO2的同化量(固定量、消耗量)、O2的产生量(制造量)表示总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有机物的积累量(增加量、净产生量)、CO2的吸收量、O2的释放量表示净光合速率。 27.如图表示某高等绿色植物体内的生理过程,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阶段I生成的[H]可作为还原剂用于⑤过程生成水 B. III的某些反应阶段能够在生物膜上进行 C. 过程③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D. 影响过程II的外界因素主耍是CO2浓度和温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察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根据图形可判断I是光反应,II是暗反应,III是细胞呼吸过程;①是ATP的形成,②是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③是二氧化碳的固定,④⑤是无氧呼吸过程,④⑥是有氧呼吸过程,据此答题. 【详解】阶段Ⅰ生成的[H]只能用于暗反应,不能作为还原剂用于⑤过程生成,A错误;III是细胞呼吸过程,其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B正确;③是二氧化碳的固定,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C正确;过程II是暗反应阶段,影响过程II的外界因素主耍是CO2浓度和温度,D正确.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等知识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准确的提取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各个生理过程及场所,然后结合选项准确答题. 28.研究者选取西瓜幼苗进行实验,结果如图。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A. A点时叶肉细胞中合成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 B. B点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C. 温室栽培该植物,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控制温度为20℃左右较适宜 D. 光合酶对温度的敏感度比呼吸酶对温度的敏感度要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0~5℃,只有氧气的消耗,没有二氧化碳的吸收,说明西瓜只有呼吸作用.A点氧气的吸收速率与二氧化碳的消耗速率相等,说明此时为光补偿点.AC段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光照强度.C点表示光饱和点,D点以后温度过高,光合作用的酶开始失活,光合作用降低. 【详解】A点时西瓜开始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此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ATP,因此产生ATP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A错误;B点表示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二倍,B错误;图中实线表示净光合速率,CD段净光合速率最大,因此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控制的最低温度为20℃,C正确;据图分析,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酶的活性不同,光合酶对温度的敏感度比呼吸酶高,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曲线分析,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9. 如图a→d表示连续分裂的两个细胞周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a和b为一个细胞周期 B. c段结束时,DNA含量增加一倍 C. 遗传物质平分一般发生在d段 D. b和c为一个细胞周期 【答案】D 【解析】 由细胞周期的概念可知,1个细胞周期是分裂间期+分裂期,即图中的a+b或c+d,A正确;c段表示间期,进行DNA复制,所以结束后DNA含量增加一倍,B正确;遗传物质平分一般发生在d段,即分裂期,C正确; 1个细胞周期可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即图中的a+b或c+d,D错误. 【考点定位】 细胞周期的概念 【名师点睛】细胞周期是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主要完成染色体的均分,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长.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c持续的时间长,为细胞分裂间期,b、d为分裂期. 30.下图为某学生所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简图,其中不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依据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可推知:图A~D分别表示有丝分裂的中期、间期、后期和末期,其中C图染色体的行为不准确。因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会受到来自细胞质基质的阻力,所以染色体的两个“臂”应指向赤道板,C 项错误,A、B、D三项均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各选项中的细胞分裂图是否正确,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31. 人的唾液腺细胞可以产生唾液淀粉酶,但不能产生胰岛素,据此推测唾液腺细胞中( ) A. 只有唾液淀粉酶基因 B. 比人受精卵基因要少 C. 既有唾液淀粉酶基因,也有胰岛素基因和其他基因 D. 有唾液淀粉酶基因和其他基因,但没有胰岛素基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唾液腺细胞是由受精卵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产生的,唾液腺细胞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基因、胰岛素基因等其他基因,A错误,C正确,D错误;人体唾液腺细胞由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产生,与受精卵中的基因一样多,B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32.下列夫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叙述,正确的有 ①细胞的分化、衰老対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②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功能趋向全面化,提高细胞代謝的效率 ③人胚胎发育辻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 ④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核体积变小、色素含量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 ⑤细胞凋亡受遗传物质的严格控制,并且在凋亡的过程中存在基因表达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但遗传物质不变.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详解】细胞的分化、衰老対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①正确;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提高细胞代谢的效率,②错误;人胚胎发育辻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③正确;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体积变小、色素含量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但细胞核的体积增大,④错误;细胞凋亡受遗传物质的严格控制,并且在凋亡的过程中存在基因表达,⑤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衰老和癌变的特征,并注意将两者进行区分;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明确细胞分化后,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不变. 33.TGF-B,---Smads是一条抑制肿瘤的信号传递途径,研究表明,胞外蛋白TGF-B,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值,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转移 B. 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靶细胞仍能正常凋亡 C. 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 D. 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考查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细胞癌变的原因,癌细胞的特征是;①在适宜条件能无限增殖,②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③细胞膜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性降低;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生物 致癌因子;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详解】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使细胞之间的粘着性降低,因此它们易分散转移,故A选项正确;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就不能使信息传到细胞核诱导靶基因的表达,就不能抑制靶细胞的不正常分裂,所以靶细胞不能正常凋亡,B错误;胞内信号分子Smads ,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C正确;由题意“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可知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D正确.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癌细胞的特征,细胞癌变的机理和诱发因素,对癌细胞的特征的记忆及对细胞癌变机理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4.下列实例中能体现细胞全能性的是 A. 植物用种子进行繁殖后代 B. 用悬浮培养的胡萝卜单个细胞培养成了可育的植株 C. 用植物激素培养无籽果实 D. 取动物细胞克隆出动物器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细胞的全能性以产生个体为标志,若无个体产生,则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据此答题. 【详解】种子不是一个细胞,其实就是植株的幼小个体,因此用植物种子繁殖后代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用胡萝卜形成层细胞培养出胡萝卜植株,体现了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B正确;用植物激素处理获得无籽果实,不是已经分化的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故不能体现细胞全能性,C错误;动物细胞克隆出动物器官,不是发育成完整个体,故不能体现细胞全能性,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要求考生识记全能性的概念,掌握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具体实例进行判断. 35.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足 A. 细胞分化导致不同功能的细胞中蛋白质的种类不同 B. 人的红细胞衰老后,细胞体积减小,细胞核体积增大 C. 健康人体中衰老细胞的死亡属于调亡的范畴 D. 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细胞癌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类功能的细胞内的蛋白质的种类不同,但是并不是这些细胞中的蛋白质都不同,如呼吸酶等都是相同的;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编程性死亡,对于生物体具有积极意义,细胞坏死在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的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坏死;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详解】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故细胞分化会导致不同功能的细胞中蛋白质的种类不同,A正确;细胞体积减小,细胞核体积增大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但是人的衰老的红细胞无细胞核,B错误;健康人体中衰老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的范畴,C正确;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细胞癌变,如Rous肉瘤病毒,D正确.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分化的实质,细胞的凋亡和坏死,细胞癌变,对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的理解、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36.在高等植物细胞中,线粒体和叶绿体是能量转换的重要细胞器。请据图回答: (1)适宜光照条件下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 (2)叶肉细胞处于图二中的丙状态时,可以发生图一中的哪些过程? ___________ (用图中字母表示)。植物在图二中的乙~丁阶段时,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 (3)处于图二中的乙状态时,叶绿体内ATP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 (写结构的名称). (4)如果其他条件均适宜,在图二的乙点突然停止光照,短时间内叶绿体内的三碳化合物相对含量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线粒体 (2). b c d e g h (3). 光照强度 (4). 由类囊体(薄膜)移向叶绿体基质 (5). 升高 (或增加)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细胞内部分代谢过程图和曲线图,综合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掌握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点、线段的含义,并能根据题中和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详解】(1)适宜光照条件下叶肉细胞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 (2)图二丙状态既进行呼吸作用又进行光合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因此可以发生图一中的b、c、d、e、g、h过程,在乙、丙阶段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 (3)叶绿体内光反应产生的ATP用于暗反应,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所以叶绿体内ATP移动的方向是由类囊体片层薄膜向叶绿体基质。 (4)停止光照,在光反应中[H]和ATP的生成量减少,影响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导致三碳化合物不能被还原,同时三碳化合物的生成量不变,因此三碳化合物含量增加。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表示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用模式图表示,也可以用坐标曲线图表示,注意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 37.某植物体细胞中有12条染色体,下图甲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图乙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周期性变化。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AB段发生在图乙中的__________(用字母与箭头表示)阶段。 (2)图甲中BC段对应的细胞中有染色体_______条,核DNA__________个。 (3)请依据图乙,用字母和箭头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__________;染色体形态变化由c到d的时期活动明显加强的细胞器主要是___________。 【答案】 (1). d→e (2). 12 (3). 24 (4). d→d (5). 高尔基体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乙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周期性变化,其中d→e表示分裂间期;a表示分裂前期;b表示分裂中期;c表示分裂后期;c→d表示分裂末期. 【详解】(1)图甲中AB段DNA复制,DNA含量加倍,为有丝分裂间期,发生在图乙中的d→e段. (2)已知某植物体细胞中有12条染色体,图甲中BC段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每条染色体有2个DNA,对应的细胞中有染色体12条,核DNA24个. (3)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结合以上分析可知,d→e表示分裂间期;a表示分裂前期;b表示分裂中期;c表示分裂后期;c→d表示分裂末期,所以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是d→e→a→b→c→d(d→d);染色体形态变化由c到d发生在末期,此时形成子细胞的细胞壁,所以该时期活动明显加强的细胞器主要是高尔基体.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物质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8.根据以下教材中的相关实验回答问题: ①用生物组织提取液和蛋白质溶液检测该生物组织提取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②蝾螈受精卵的实验(下图) ③用显微镜观察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④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⑤探究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实验(下图) (1)实验①的检测试剂是双缩脲,该试剂分为A液和B液,使用方法是:向甲试管加入2ml待测液,向乙试管加入2ml蛋白质溶液,_____________(选填X1,X2、Y1、Y2操作,X1操作:先将A液与B液各1ml等量混合,再加入待测液中并摇匀;X2操作:先向待测液中加入A液1ml摇匀,再加入B液4滴摇匀;Y1操作:50-65℃预热2min;Y2操作,不需加热) (2)分析实验②的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③中,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不断失水,由于____________,致使两者逐渐分离开,产生质壁分离现象。 (4)分析比较实验④3号与1号、4号与1号的结果可知,Fe2+,和过氧化氢酶都有____________的作用,从而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由3号和4号结果对照可知,酶的作用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 (5)实验⑤不能采用过氧化氢酶规划H2O2分解的反应,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X2、Y2 (2). 没有细胞核,细胞就不能分裂和分化 (3). 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4).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5). 高温能直接加快H2O2分解速度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到课本上的很多实验,梳理各个实验的原理、过程、要求等,对不同实验的共性进行归纳与分析,然后根据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分析综合进行判断.需要考生注意以下几点:1、斐林试剂使用过程中需要混合使用、现配现用、水浴加热,而双缩脲试剂使用过程中,需要分开使用,并且不需要水浴加热. 2、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实验中: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不宜作为实验材料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由于酸性条件下淀粉易分解,因此淀粉不能作为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材料;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应该选用斐林试剂鉴定实验结果,不能选用碘液. 【详解】(1)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先向待测液中加入A液1ml,摇匀,再加入B液4滴并摇匀,并且蛋白质鉴定不需要水浴加热,故选X2,Y2。 (2)蝾螈受精卵的横溢实验可以得出没有细胞核,细胞就不能分裂和分化. (3)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当细胞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不断失水,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致使两者逐渐离开,产生质壁分离现象. (4)分析比较实验④中2号与1号的结果可知,高温下过氧化氢易分解,即过氧化氢的分解需要活化能.分析比较3号与1号、4号与1号的结果可知,Fe3+和过氧化氢酶都有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从而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由3号和4号结果对照可知,酶的这种作用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 (5)高温能直接加快H2O2分解速度,探究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实验不能采用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的反应.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的鉴定实验、细胞核移植实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灯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