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作业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作业 一、选择题 1.英国椒花蛾身体和翅有浅灰色斑点。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使该虫栖息的树干变成黑色。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 )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生物突变都是有害的 C.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 D.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 解析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取决于是否适合当前的环境;题干中叙述的现象不能说明自发突变频率很低;变异是不定向的。 答案 A 2.达尔文明确指出人类可能与黑猩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但从染色体数目看,人类23对、黑猩猩24对,让人们对达尔文的学说产生怀疑。生物学家研究发现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2A和2B)经拼接与人类2号染色体相似,据此提出融合假说。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融合假说成立,在共同原始祖先进化成人类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B.人和黑猩猩的生存环境差异较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融合假说说明染色体变化是新物种形成的直接原因 D.DNA分子杂交能为融合假说提供证据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若融合假说成立,则在进化过程中, 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2A和2B)经拼接和人类2号染色体相似,说明发生了染色体变异,A项正确;达尔文明确指出人类可能与黑猩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则两者的生存环境差异较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项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项错误;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2A和2B)经拼接和人类2号染色体相似,因此DNA分子杂交能为融合假说提供证据,D项正确。 答案 C 3.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B.如果没有突变,只有自然选择,生物仍能进化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D.自然选择是对种群的有利基因进行选择,且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 解析 产生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不同的物种,种群的基因库一定有很大差异,基因库的不同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A项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没有突变,就没有新的等位基因产生,自然选择则失去了原材料,生物不可能发生进化,B项错误;隔离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也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生物进化,C项错误;自然选择不能作用于基因,而是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与自然选择无关,D项错误。 答案 A 4.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关系会降低物种的多样性 B.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长期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D.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间停止基因交流 解析 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在调节猎物种群数量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被捕食者往往是体弱患病的个体,从而阻止了不利基因的延续。在进化过程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形成共同进化的关系。捕食者的捕食降低了被捕食者的种间竞争,从而更多的被捕食者可以生存,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故被捕食者的多样性得以维持,因此捕食关系不会降低物种的多样性,A项错误;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环境定向选择的结果,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B项错误;一个种群和另一个种群地域不同,自然环境不一样,它们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因此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会影响对方的基因频率,C项错误;隔离是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可见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间停止基因交流,D项正确。 答案 D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变异都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B.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时,基因频率可能不变 解析 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A项错误;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项正确;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项正确;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不一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项正确。 答案 A 6.如图为某植物育种流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子代Ⅲ的选育过程一定要自交选育多代 B.子代Ⅱ和Ⅲ选育的原理为基因重组 C.子代Ⅰ保持了原种的遗传特性 D.子代Ⅴ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解析 子代Ⅲ的选育过程为杂交育种,如果需要显性纯合体,则一定要自交选育多代;如果需要隐性纯合体,则不需要自交选育多代,A项错误;子代Ⅱ为基因工程育种、子代Ⅲ为杂交育种,选育的原理都为基因重组,B项正确;子代植株Ⅰ是体细胞培养,利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属于无性繁殖,所以与原种保持着遗传稳定性,C项正确;子代Ⅴ的选育过程需要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等来处理生物,所以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项正确。 答案 A 7.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①~⑥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a~d表示进化的不同环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B.b过程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c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 D.渐变式和爆发式的形成新物种,都需要d环节 解析 由题意“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并分析图示可知,a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时,最终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因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A项正确;b过程表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项错误;c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C项正确;d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因此渐变式和爆发式的形成新物种,都需要d环节,D项正确。 答案 B 8.下列叙述中,生物一定发生进化的是( ) ①物种A经历长期变化,最终演变为两个物种B、C ②物种A与物种B由寄生关系演变为共生关系 ③Aa经历不断的自交过程,杂合子比例越来越低 ④一个种群中AA=30%、Aa=60%、aa=10%,经历一代自由交配后,AA=36%、Aa=48%、aa=16% ⑤由于迁入,导致种群中A基因频率的降低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进化理论相关知识。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①物种A演变成了两个物种B和C,出现了生殖隔离,发生了进化。②群落内的种间关系使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适应性进化,物种A和物种B的种间关系发生改变,发生了进化。③不断自交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生物不进化。④自由交配前A的基因频率为60%,a的为40%,经一代自由交配后,A的基因频率仍为60%, a的基因频率仍为40%,种群的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种群没进化。⑤由于迁入,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发生了进化。 答案 A 9.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下图为刚迁入时和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三个岛屿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也存在生殖隔离 B.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岛上其他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 C.甲、丙两个岛屿的相同环境决定羽毛颜色朝着相同方向进化 D.乙岛屿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1基因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岛上的鸟迁到乙、丙两岛后,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生物的进化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因此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他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甲岛上的鸟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丙岛上的鸟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二者进化的方向不同,因此生存的环境不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答案 B 10.下列关于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育种过程中如果没有突变发生,此物种就没有发生进化 B.共同进化都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实现的 C.二倍体生物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四倍体与原来的二倍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D.同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根本原因是其突变频率更高 解析 育种过程中如果有基因重组发生,经过自然选择,种群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定向变化,该物种也可以发生进化,A项错误;共同进化除了通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实现外,还可通过物种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来实现,B项错误;二倍体生物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四倍体与原来的二倍体杂交产生三倍体,但三倍体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项正确;有性生殖的出现,使基因重组得以实现,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因此,同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根本原因是产生的新的基因组合更多,D项错误。 答案 C 11.(多选)下列关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表现在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上 B.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地球上厌氧生物比好氧生物出现得早 D.外来物种入侵不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解析 共同进化不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还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A项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项正确;由于地球上最初没有氧气,根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判断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生物,当有氧气出现后才有好氧生物,C项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影响与之有竞争关系的当地物种,使某些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项错误。 答案 BC 12.(2018·山东烟台期末)鼠尾草的雄蕊高度专化,成为活动的杠杆系统,并与蜜蜂的大小相适应。当蜜蜂前来采蜜时,根据杠杆原理,上部的长臂向下弯曲,使顶端的花药接触到蜜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蜜蜂背上。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雄蕊高度专化的鼠尾草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的概率更高 B.在鼠尾草进化的过程中导致雄蕊专化的基因频率升高 C.鼠尾草不可以在没有蜜蜂的地方繁衍后代 D.鼠尾草花的某些形态特征与传粉昆虫的某些形态特征相适应,属于共同进化 解析 雄蕊高度专化有利于蜜蜂帮助其完成传粉,从而产生更多的后代,可见,雄蕊高度专化的鼠尾草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的概率更高,A项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使鼠尾草的雄蕊高度专化的基因频率升高,B项正确;蜜蜂可以帮助鼠尾草完成传粉,但由题意信息不能得出“鼠尾草不可以在没有蜜蜂的地方繁衍后代”的结论,C项错误;鼠尾草花的某些形态特征与传粉昆虫的某些形态特征相适应,体现了不同的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属于共同进化,D项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遗传现象与基因的传递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频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基因型为Aa的小麦,A和a不影响个体生活力,且不考虑基因突变,若进行连续多代自交,A的基因频率________(填“上升”“ 下降”或“不变”)。若进行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F3中Aa占________。 (3)果蝇细眼(C)对粗眼(c)为显性,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个体繁殖力相同,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自由交配得到F1个体5 000只,其中粗眼果蝇约450只。则亲本果蝇细眼和粗眼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 (4)某病是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正常人群中每40人有1人是该病携带者。现有一正常男性(其父母都正常,但妹妹是该病患者)与一名正常女性婚配,生下正常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用分数表示)。 解析 (1)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2)根据题意分析,已知现有基因型为Aa的小麦,A和a不影响个体生活力,且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则在自交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若进行随机交配,并且连续淘汰隐性基因纯合的个体aa,则子一代AA∶Aa=1∶2,子二代AA∶Aa=(2/3×2/3)∶(2×1/3×2/3)=1∶1,子三代AA∶Aa=(3/4×3/4)∶(2×3/4×1/4)=3∶2,因此子三代中Aa占2/5。(3)根据题意分析,果蝇自由交配后cc占450÷5 000=9%,则c的基因频率为30%,而自由交配后代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即亲本种群的c基因频率也是30%,又因为亲本都是纯合子,因此亲本果蝇细眼CC和粗眼cc个体的比例(1-30%)∶30%=7∶3。(4)根据题意分析,该遗传病在正常人群中,携带者的概率为1/40;一正常男人的父母正常,妹妹是该病患者,说明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该男人是携带者的概率为2/3,则该男人与一名正常女性婚配, 后代发病率=1/40×2/3×1/4=1/240,因此后代正常的概率为239/240。 答案 (1)在种群基因库中某种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不变 2/5 (3)7∶3 (4)239/240 14.回答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美国西部某山林生活着不少彩蝶,分别集中分布于该山林的甲、乙、丙三个区域。从琥珀类“化石”分析来看,距今1 000年前的A、B、C三个品种的彩蝶性状差异很大; 距今500年前,在乙、丙两区之间曾出现过一条宽阔的大河。如今大河早就干涸,该地区依然保留A、B两种彩蝶,C种彩蝶已经绝迹,出现的是D种彩蝶,且甲、乙两区结合处的A、B彩蝶依然能互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乙、丙地区结合处的B、D彩蝶能杂交,但雌蝶所产受精卵不能发育变成成虫。 (1)甲地区的全部A彩蝶称为________。 (2)近20年,三种彩蝶中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是________(填字母)彩蝶。 (3)调查甲区A蝶的数量,调查人员将甲区的山林划成20个大小面积相等的小区,选择其中一个小区统计:用100个捕蝶网诱捕, 一天捕获68只A蝶,对捕获的A蝶的翅进行标记后放飞,隔天后再用100个捕蝶网诱捕,捕捉到50只A蝶,其中有标记的蝶占20%,则整个甲区共有A蝶约________只。 (4)请用现代进化理论解释丙区D蝶出现的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因此甲地区的全部A彩蝶称为种群。(2)分析题意可知,近20年,该地区有A、B、D三种彩蝶,A、B彩蝶能互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但B、D彩蝶杂交不能产生后代,因此三种彩蝶中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是A、B彩蝶。(3)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的计算公式,A彩蝶种群总数量:68=50∶(50×20%),计算得一个小区中A蝶约为340只,因此整个甲区共有A蝶约340×20=6 800只。(4)D蝶基因突变是进化发生的内因,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大河的出现隔离了D蝶与其他蝶类的基因交流;经过漫长时间的自然选择,D蝶的基因频率逐渐定向改变;当基因频率变化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最终出现了与其他蝶类存在生殖隔离的现象。 答案 (1)种群 (2)A、B (3)6 800 (4)D蝶基因突变是进化发生的内因,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大河的出现隔离了D蝶与其他蝶类的基因交流;经过漫长时间的自然选择,D蝶的基因频率逐渐定向改变;当基因频率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出现了与其他蝶类存在生殖隔离的现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