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3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解析版)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组成细胞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脱氧核糖核苷酸和磷脂均含有磷元素 B.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中的重要储能物质 C.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在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 D. 代谢旺盛的细胞中结合水含量相对较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2、糖类的功能:①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②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3、脂肪:①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②保温、缓冲和减压作用。 4、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载体,在生物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 5、磷脂、ATP以及核酸的元素组成均为C、H、O、N、P。 【详解】A、脱氧核糖核苷酸和磷脂的组成元素为C、H、O、N、P,因此均含有磷元素,A正确; B、纤维素组成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不能作为重要能源物质,B错误; C、组成细胞的元素在无机环境都能找到,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不一定能在无机环境中找到,C错误; D、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含量相对较多,D错误。 故选A。 2.下列有关核酸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某些核酸和某些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 B. 某些核酸和某些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 C. 某些核酸和某些蛋白质具有调节功能 D. 某些核酸和某些蛋白质能通过核孔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核酸的功能: (1)生物体的遗传物质;(2)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3)tRNA具有运输氨基酸的功能;(4)某些RNA具有催化功能。 2、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1)具有运输功能,如血红蛋白和载体蛋白;(2)具有调节功能,如激素蛋白;(3)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蛋白;(4)具有催化功能,如酶蛋白;(5)生物体的结构组成部分,如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等。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某些核酸(tRNA)和某些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A正确; B、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具有催化作用,部分核酸和部分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B正确; C、某些蛋白质具有调节功能,如激素蛋白,但是核酸不具有调节功能,C错误; D、核孔是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部分核酸和部分蛋白质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如mRNA可以通过核孔出细胞核,DNA聚合酶可以通过核孔进细胞核,D正确。 故选C。 3.通常把感染蓝藻细胞的DNA病毒称为噬藻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噬藻体和蓝藻的种间关系为寄生 B. 噬藻体和蓝藻共有的结构是细胞壁 C. 蓝藻因无叶绿体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 用含32P的培养基可直接标记噬藻体的DNA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包括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是指病毒类生物,而细胞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病毒全部营寄生生活,利用宿主细胞内的物质、能量以及场所进行增殖,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 【详解】A、噬藻体为病毒,因此噬藻体和蓝藻的种间关系为寄生,A正确; B、由题可知,噬藻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错误; C、蓝藻细胞含有光合色素和光合所需的酶,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D、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蓝藻,再用有此蓝藻培养噬藻体,可使噬藻体的DNA被标记,D错误。 故选A。 4.下列有关细胞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体内的所有膜结构统称为生物膜 B. 蛋白质均匀分布在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中 C. 高尔基体膜向内连接核膜向外连接细胞膜 D.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1、概念: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生物膜在结构组成上具有相似性,功能上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A、细胞中的膜结构为生物膜,A错误; B、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B错误; C、内质网膜向内连接核膜,向外连接细胞膜,C错误; D、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作为膜结构,都是选择透过性膜,D正确。 故选D。 5.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中心体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倍增 B. 溶酶体合成的水解酶可用于分解衰老细胞器 C. 液泡中的光合色素与叶片呈现绿色有关 D. 内质网与蛋白质的加工及脂质的合成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高等生物的细胞质中有各种细胞器,其中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液泡由液泡膜和膜内的细胞液构成,细胞液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详解】A、中心体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完成倍增,在前期移向细胞的两极,A错误; B、水解酶是核糖体合成的,贮存在溶酶体中,释放后能分解衰老的细胞器,B错误; C、液泡内内含有是花青素,不是光合色素,叶绿体内的光合色素与叶片呈现绿色有关,C错误; D、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与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D。 6.下列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都有膜结构,但增加膜面积的方式不同 B. 都含有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C. 都能合成ATP,为物质进出细胞提供能量 D. 都能产生[H],作为化学反应的还原剂 【答案】C 【解析】 【分析】 线粒体是具有双膜交够的细胞器,内含有少量的DNA和RNA,是能进行半自主复制的细胞器,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叶绿体是具有双膜结构的细胞器,内含少量的DNA和RNA,是能进行半自主复制的细胞器,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普遍存在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胞中。 【详解】A.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双层膜结构,叶绿体通过类囊体的堆叠增大了膜面积,线粒体提供内膜向内折叠扩大了膜面积,A正确; B. 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都含有少量DNA和核糖体,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属于半自主性的细胞器,B正确; C. 叶绿体通过光反应合成的ATP全部用于暗反应的过程,线粒体通过有氧呼吸过程合成的ATP可以为物质进出细胞提供能量,C错误; D. 叶绿体在光反应过程中产生[H],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线粒体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H],参与第三阶段氧气的还原,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组成以及功能,理解二者在结构上的共同点以及区别,掌握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7.下列关于显色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斐林试剂检测苹果组织样液,若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样液中含有蛋白质 B. 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若出现蓝色说明产物含CO2 C. 用健那绿染液处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细胞中呈现蓝绿色的结构为线粒体 D. 用吡罗红染液处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细胞中呈现红色的结构为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单糖、麦芽糖、乳糖等式还原性糖,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出现砖红色沉淀。 2、用健那绿使线粒体染成蓝色再观察,健那绿是活细胞染色剂,染色后,细胞仍然保持活性。 3、用甲基绿、吡罗红处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由于DNA与甲基绿的亲和性较强,被染成绿色,RNA与吡罗红的亲和性较强,被染成红色。 4、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详解】A、用斐林试剂检测苹果组织样液,若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样液中含有还原糖,A错误; B、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CO2颜色变化是由蓝色变绿色再变黄色,B错误; C、健那绿属于活体染色剂,用健那绿染液处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细胞中呈现蓝绿色的结构为线粒体,C正确; D、吡罗红染液使RNA呈现红色,细胞中呈现红色的结构为细胞质,D错误。 故选C。 8.将质量为m0的新鲜萝卜条放在某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处理lh,取出后测得萝卜条质量为m1,再将该萝卜条放入蒸馏水中,lh后取出,测得萝卜条的质量为m2(实验过程中细胞始终保持有活性,处理时间适宜)。下列关系一定成立的是 A. m0>m1 B. m0<m1 C. m2>m0 D. m2<m1 【答案】C 【解析】 当外界蔗糖溶液浓度小于新鲜萝卜条的细胞液浓度时,把新鲜萝卜条放在蔗糖溶液中,萝卜条会吸水膨胀,质量变大即m1>m0,再放入蒸馏水中,萝卜条会继续吸水或不变,m2≥m1。因此m2≥m1>m0;当外界蔗糖溶液浓度等于新鲜萝卜条的细胞液浓度时,把新鲜萝卜条放在蔗糖溶液中,萝卜条质量不变即m1=m0,再放入蒸馏水中,萝卜条会吸水膨胀,m2>m1。因此,m2>m1=m0;当外界蔗糖溶液浓度大于新鲜萝卜条的细胞液浓度时,把新鲜萝卜条放在蔗糖溶液中,萝卜条会失水,导致质量减少即m10,再放入蒸馏水中,导致萝卜条先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此时质量为m0),再吸水膨胀,此时质量m2>m0,因此m2>m0>m1。综上所述,在实验过程中,一定成立的是m2>m0。 故选:C。 9.下图是“酶—底物复合反应”模型图,其中字母表示相关物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酶的结构在化学反应前后几乎不变 B. 图中X和Y分别表示的是底物和酶 C. 该过程能反映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 D. 若X是蔗糖酶,则F可表示葡萄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X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则X表示酶,Y在酶的作用下生成F和G,说明该反应是分解反应,反映出酶具有专一性,酶的这种特性是由酶本身的空间结构所决定的。 【详解】A、酶的理化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可以反复使用,A正确; B、据图分析,X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说明X是酶;Y和酶结合,在酶的作用下生成F和G,Y是该酶催化的底物,B错误; C、一种酶只能和特定的底物结合,酶和底物是钥匙和锁的关系,即酶具有专一性,该图能证明酶的专一性,C正确; D、从图中看出,Y被酶分解成不同的两种物质F、G,而蔗糖水解产生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故X是蔗糖,D正确。 故选B。 10.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是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 B. ATP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其中的“A”代表腺苷 C. 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D. ATP的水解一般与细胞内的放能反应相联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它是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源供应,细胞内ATP的含量是动态变化变化过程,与细胞代谢速度有关,给ADP提供能量合成ATP的一般是细胞内的呼吸作用。 【详解】A、ATP水解远离腺苷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断裂,给各种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A正确; B、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而~就是表达它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其中的“A”代表腺苷,B正确; C、ATP的分子组成包括一分子的腺嘌呤、一分子的核糖和三分子的磷酸,因此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C正确; D、ATP的水解释放能量,为其他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一般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相联系,D错误。 故选D。 11.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剧烈运动时,机体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无氧呼吸 B. 包扎伤口选用消毒的透气纱布,以防止厌氧菌大量繁殖 C. 盆栽植物应及时松土,否则土壤板结会影响根系生长 D. 稻田需定期排水,否则水稻幼根会因缺氧而变黑腐烂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人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人体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 2、常考的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①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致病菌的无氧呼吸。 ②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 ③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 ④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 ⑤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 ⑥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详解】A、剧烈运动时,机体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有氧呼吸,同时伴随有部分细胞的无氧呼吸发生,A错误; B、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构成有氧环境,从而抑制厌氧型细菌的繁殖,B正确; C、盆栽时应及时松土能增加土壤中氧气的量,增强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避免无氧呼吸烂根,同时促进根细胞对无机盐的吸收,C正确; D、稻田需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否则水稻幼根会因缺氧而变黑腐烂,D正确。 故选A。 12.下图表示植物细胞的光合作用过程简图,其中①~⑥代表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光照强度是影响④→③转化速率的重要因素 B. ③转化为④时,光能转化成了活跃的化学能 C. 物质⑤和⑥进行跨膜运输时都不需消耗能量 D. ①②的相互转化速率制约③④的相互转化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①为C5,②为C3,③为ATP或NADPH, ④为ADP和Pi或NADP+,⑤为H2O,⑥为O2,所以,③转化为④过程发生在暗反应,将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详解】A、④→③是光反应中ADP、Pi利用光能合成ATP的过程,所以光照强度是影响④→③转化速率的重要因素,A正确; B、③ATP转化为④ADP和Pi时活跃的化学能就转化成了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B错误; C、物质⑤水和⑥氧气进行跨膜运输时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所以都不需消耗能量,C正确; D、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用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所以①②的循环速率与③④的循环速率相互制约,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具体发生过程以及物质变化情况,理解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联系,把握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影响情况,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识图判断图中的生理过程以及涉及到的物质名称,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13.下列有关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不同种类的细胞中的蛋白质种类都不同 B. 细胞衰老时,相对表面积增大,物质运输效率增大 C. 如果某细胞形成了纺锤体,说明该细胞已高度分化 D.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多个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一系列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特征:具有普遍性、持久性、稳定性和不可逆性。 (3)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意义: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2、细胞衰老的特征: (1)水少: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2)酶低: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3)色累: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4)核大: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5)透变: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A、人体不同种类细胞中的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A错误; B、细胞衰老时,物质运输功能降低,B错误; C、如果某细胞形成了纺锤体,说明该细胞在进行细胞增殖,C错误; 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D正确。 故选D。 14.自然界中,许多天然生物大分子或结构呈螺旋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的染色质不能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B. 破坏某蛋白质的螺旋结构,不会影响其功能 C. DNA的双螺旋结构由核糖和磷酸构成基本骨架 D. 水绵的叶绿体呈带状,螺旋式排列在细胞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蛋白质在结构上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功能上也具有多样性,高温、过酸和过碱都会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使其功能丧失。 2、DNA分子一般称双螺旋结构,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排列组成,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含氮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氢键相连;DNA分子结构一般相对稳定。 【详解】A、原核细胞不存在染色质,A错误; B、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会影响其功能,B错误; C、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C错误; D、恩格尔曼利用水绵为实验材料,研究叶绿体的功能,由于水绵的叶绿体呈带状,螺旋式排列在细胞中,便于实验中现象的观察,D正确。 故选D。 15.科学家在研究细胞周期调控机制时,发现了一种能促使核仁解体的蛋白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蛋白质可能是一种酶 B. 该蛋白质在分裂前期活性较高 C. 该蛋白质还可促进染色体解螺旋 D. 癌细胞中该蛋白质的含量可能较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蛋白质可促使核仁解体,说明该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可能是一种水解酶。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蛋白质可以促进核仁的解体,说明该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是一种酶, A正确; B、核仁的解体发生在分裂期的前期,故此时该蛋白质的活性最高,B正确; C、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蛋白质可以促进核仁的解体,发生作用的时期在前期,此时染色体开始高度螺旋化,因此该蛋白不能使染色体解螺旋,C错误; D、该蛋白质与细胞的分裂有关,而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因此癌细胞中该蛋白质的含量可能较高,D正确。 故选C。 16.现有基因型为AaXBXb、AaXBY的两只果蝇,关于它们减数分裂的叙述(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错误的是 A. 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含有0或2条X染色体 B. 卵巢中某卵原细胞可产生AXB、aXb、aXb三个极体 C. 雄果蝇的Y与Y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 一个精原细胞可产生aXB、AY、aY、AXb四种精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由于X、Y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分离,故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可能含有0或2条X染色体,A正确; B、卵巢中某卵原细胞可产生aXB、A、AXbXb 三个极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第一极体中X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同一极),B正确; C、雄果蝇的XB与XB、Y与Y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正确; D、基因型为AaXBY的雄蝇的一个精原细胞在不发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可能产生aXB、AY或AXB、aY两种精子,在发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可能产生aXB、AY、aY、AXB四种精子,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过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特点,结合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分析生殖细胞的类型,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交叉互换现象以及对减数分裂结果的影响,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17.下列各项最可能存在等位基因的是 A. 四分体 B. 精细胞 C. 一个双链DNA分子 D. 非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但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不一定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 【详解】A、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可能存在等位基因,A正确; B、精细胞是减数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了,因此一般精细胞中不含有等位基因,B错误; C、一个DNA分子的双链上不可能含有等位基因,C错误; D、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不含有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A。 18.下列科学研究过程中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法的是 A.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B. 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C. 卡尔文利用小球藻探究光合作用中碳的转移途径 D. 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实验中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A不符合题意; B、鲁宾和卡门采用18O分别标记水和二氧化碳,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B不符合题意; C、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C不符合题意; D、诱导人鼠细胞融合实验采用了荧光标记法,没有采用同位素标记法,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教材中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的实验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在学生过程中主要总结归纳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理解并识记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把握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以及结论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19.某植物的花色紫花和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受2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当个体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植物开紫花,否则开白花。若让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则子一代的情况是 A. 纯合子占1/8 B. 白花植株共有8种基因型 C. 紫花植株中,纯合子占1/9 D. 基因型为Aabb的白花植株占1/16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答。 2、由题意知,该植物花颜色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2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当个体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植物开紫花,否则开白花;紫花的基因型是A_B_,白花的基因型是A_ bb、aa B_、aabb。 【详解】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子一代有9种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结合题意,含A和B的植株开紫花,其余均为白花,子一代中纯合子占1/4,白花植株共有5种基因型,紫花植株中(9 A_B_),纯合子占1/9,基因型为2Aabb的白花植株占1/8。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0.下列有关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每种密码子都对应一种氨基酸 B. 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共用一套密码子 C. 反密码子决定了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D. 反密码子是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关密码子,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3、特点: (1)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 (2)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详解】A、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氨基酸,A错误; B、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共用一套密码子,B正确; C、mRNA上的密码子决定了氨基酸的序列,C错误; D、反密码子在tRNA上,D错误。 故选B。 21.下列关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豌豆的黄色子叶与绿色豆荚是一对相对性状 B. 高茎与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C. 孟德尔利用类比推理法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 D. 孟德尔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利用统计学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详解】A、豌豆的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是一对相对性状,A错误; B、高茎与高茎豌豆杂交,子一代出现高茎和矮茎,叫做性状分离,B错误; C、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C错误; D、孟德尔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D正确。 故选D。 22.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一定能遗传给后代 B.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如苯丙酮尿症等 C. 人们采取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禁止近亲结婚等措施达到优生的目的 D. 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选择有遗传病史的家系进行调查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是由两队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手段主要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优生措施包括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适龄生育等。 3、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在社会人群中随机调查;调查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 【详解】A、人类遗传病不一定遗传给后代,A错误; B、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错误; C、人们采取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禁止近亲结婚等措施达到优生的目的,C正确; D、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人群中进行调查,D 错误。 故选C。 23.下图为基因控制性状的流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①是转录过程,需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B. ②过程需要mRNA、tRNA和rRNA参与 C. ①和②过程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相同 D.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间接控制性状的实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其中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转录需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A错误; B、识图分析可知,②表示翻译过程,因此该过程需要mRNA、tRNA和rRNA参与,B正确; C、①和②过程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完全相同,C错误;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直接控制性状的实例,D 错误。 故选B。 2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定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 B. 基因重组一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 染色体数目变异一定会使基因数目发生变化 D. 染色体结构变异一定会导致生物体死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A错误; B、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后期,B错误; C、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一定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发生变化,C正确; D、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D 错误。 故选C。 25.下列关于植物育种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杂交育种因获得多种重组类型而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B. 诱变育种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从而加快了育种进程 C. 单倍体育种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D. 低温处理是人工诱导多倍体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A错误; B、诱变育种通过辐射诱变或者激光诱变等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从而加快了育种进程,B正确; C、单倍体育种需先经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幼苗,C错误; D、秋水仙素处理是人工诱导多倍体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D 错误。 故选B。 26.下图为四个家庭的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1号和2号家庭所患遗传病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2号家庭所患遗传病在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C. 3号家庭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2 D. 4号家庭所患遗传病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1号家庭中,父母均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儿子,说明甲病是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2号家庭中,父母均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女儿,说明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号家庭中,父母均患病,但有一个正常的女儿,说明丁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4号家庭中,根据系谱图无法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但肯定不是伴X显性遗传病。 【详解】A、1号家庭所患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无法确定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2号家庭所患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 B、2号家庭所患遗传病在自然人群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比例接近,B错误; C、3号家庭所患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亲本基因型均为杂合子,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8,C错误; D、4号家庭中,根据系谱图无法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但肯定不是伴X显性遗传病,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D正确。 故选D。 2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 B.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 D. 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即形成了新物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A、生物适应性是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B正确; 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共同进化,C错误; D、与原物种形成了生殖隔离,代表产生了新物种,D错误。 故选B。 28.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淋巴因子可促进浆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 B. 青霉素是种可导致过敏反应的免疫活性物质 C. 抗体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D. 体液中的溶菌酶参与杀灭细菌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在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会释放出淋巴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它可以加强其免疫效应,增强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 2、过敏是免疫的功能过强形成的,即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是抗原。 【详解】A、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A错误; B、青霉素不是免疫活性物质,B错误; C、体液免疫的过程中,抗体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C正确; D、体液中的溶菌酶参与杀灭细菌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C。 29.下列关于农业生产措施或作物生理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 与成熟木瓜一起放置的未成熟香蕉会加快成熟,其原理是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B. 感染赤霉菌的水稻植株比正常植株高,其原因是赤霉素促进细胞分裂 C. 用人尿反复浸过的黄泥封裹树枝易生根,其原理是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 D. 棉花生长到一定阶段需摘心处理,其目的是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枝发育 【答案】B 【解析】 【分析】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高浓度能够抑制生长; 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详解】A、将成熟木瓜放在未成熟的柿子里会促进柿子的成熟,原因是成熟的木瓜释放出乙烯,催熟了未成熟的柿子.故该过程中起作用的激素是乙烯,A正确; B、感染赤霉菌的水稻植株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其原因是赤霉菌合成分泌过多的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导致植株过度增高,B错误; C、人尿中含有植物的生长素,用人尿反复浸过的黄泥封住枝条,可促进生根,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原理,这和植物激素有关,C正确; D、棉花生长到定阶段需摘心处理,其目的是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适宜,促进侧枝发育,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应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特点,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熟记乙烯和赤霉素的功能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30.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其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 B. 刺激C处,A处较D处先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C. ①处可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神经递质在②处与受体结合并被后膜吸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途径是C→D,则A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乙图中①是突触后膜,②是突触间隙,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A正确; B、刺激C处,兴奋由C→D要经过突触结构,速度慢,C→A是同一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A处比D处要先检测到膜电位变化,B正确; C、乙图中①是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发生改变,因此①处可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正确; D、神经递质在②处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立即被灭活或者移走,D错误。 故选D。 31.给健康的小白鼠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后,机体不会发生 A. 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多 B.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D. 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包括:促进幼年动物的个体发育;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促进产热;提供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发生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可以发生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多,A不符合题意; B、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因此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B符合题意; C、由于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量减少,C不符合题意; D、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可以使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C. 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调节 D.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正常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内,A错误; B、正常机体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B错误; C、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D 33.下列有关T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T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只参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 B. T细胞经抗原刺激可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C. HIV识别并结合T细胞表面受体,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 AIDS患者的直接死因是T细胞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淋巴细胞分为淋巴T细胞和淋巴B细胞,T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后转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T细胞的功能是分泌淋巴因子、呈递抗原、和接受抗原刺激分化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的功能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淋巴B细胞的功能是接受抗原刺激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详解】A、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A错误; B、T细胞经抗原刺激可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 C、HIV没有细胞结构,其识别并结合T细胞表面受体不能体现细胞间信息交流,C错误; D、AIDS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有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D错误。 故选B。 3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调查跳蝻、蚜虫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B.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可采用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 C.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D. 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 2、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A、蚜虫和跳蝻的活动能力弱,因此调查农作物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A错误; B、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时可采用数学模型建构的方法,如方程式或曲线图,B正确; C、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有利于植物与对光的利用,C正确; D、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故选A。 35.下图是某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甲和戊 B. 丁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C. 丙获得甲同化量的10%~20% D. 该图未体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所包含的食物链有:甲→乙→辛;甲→乙→丁→辛;甲→丙→乙→辛;甲→丙→乙→丁→辛;甲→丙→丁→辛;甲→丙→己→庚;戊→己→庚;戊→丁→辛。 【详解】A、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甲和戊,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不同食物链中丁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B正确; C、甲同化量的10%~20%传递给第二营养级,而第二营养级上的生物不只是丙,C错误; D、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出现,D正确。 故选C。 36.习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下列叙述不符合此理念的是 A. 建立植物园、禁止采伐珍稀濒危植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可行措施 B. 将作物秸秆当燃料燃烧,加快了物质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 C. 提高三江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 D. “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如将秸秆作为燃料就不能充分利用秸秆中的能量且导致大气污染,如果将秸秆作为牲畜的饲料,让牲畜产生的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燃料,沼渣作为肥料,就能实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2)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如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详解】A、建立植物园、禁止采伐珍稀濒危植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可行措施,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将作物秸秆当燃料燃烧,不能充分利用秸秆中的能量且会导致大气的污染,B错误; C、提高三江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C正确; D、“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37.为了探究生长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某品种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盆栽苗分成甲、乙两组,先将两组植物置于人工气候室中,甲组提供自然光照,乙组提供低光照,其他培养条件相同,培养较长一段时间后,再测定两组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测定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人工气候室中温度、气压等环境因素需保持致,这是为了控制实验的________变量。 (2)据图判断,光照强度低于a时,限制了________组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 对于甲组,光照强度由a上升到b,短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3化合物含量变化为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或“不变”)。 (3)据图可知,与甲组相比,乙组幼苗经一段时间的低光照处理后,在强光下光合作用能力降低。针对这一现象,有人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环境因素导致乙组幼苗光合作用能力降低 假设2.乙组幼苗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导致光合作用能力降低 为了探究上述假设是否成立,请完善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方案:播种________组植株产生的种子,得到的盆栽苗按照________组的条件培养较长一段时间后,再测定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并绘制曲线。若________,则说明假设1成立。 【答案】 (1). 无关 (2). 甲、乙组(答不全不给分) (3). 下降 (4). 乙组 (5). 甲组 (6). 所测得曲线与甲组相同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植物种类;因变量是光合作用强度;据图判断,光照强度低于a时,甲、乙组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改变而改变,由此可知:光照强度低于a时,影响甲、乙组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是光照强度。b光照强度下,光照强度不再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 【详解】(1)人工气候室中调节温度、气压等环境因素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 (2)光照强度低于a时,光照强度是甲组植物和乙组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限制因素。分析甲组,光照强度由a上升到b,短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3化合物含量变化为下降。 (3)播种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得到的盆栽苗按照甲组的条件培养较长一段时间后,再测定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若研究人员得到的曲线与甲组的相同,则说明假设1成立。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特别是掌握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图示的曲线获取有效信息,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把握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利用所学的知识点分析解决问题。 38.生产实践中常使用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某学习小组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和赤霉素类似物(B)对棉花蕾铃脱落的影响,实验结果(棉花平均蕾铃脱落率)记录如下,请分析回答: (1)由表中数据可知:10μmol/L的B对棉花蕾铃脱落的影响是________。表中数据________(填“能”或“不能”)表明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原因是________。 (2)据表中数据推理分析:0.5μmol/L的A和0.5μmol/L的B对棉花蕾铃脱落的作用是否相同? 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或“不确定”);欲探究0.5μmol/L的A和0.5μmol/L的B复合使用对棉花蕾铃脱落的影响,除表中所给实验外,还需增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组实验。 (3)生产实践中,相对植物激素而言,使用植物激素类似物的优点是________(答出1点)。 【答案】 (1). 促进 (2). 不能 (3). 从表中数据来看,与不加A(0μmol/L)相比,加A的实验组都抑制棉花蕾铃脱落,所以不能看出A具两重性 (4). 不确定 (5). (单独使用)0.5μmol/L的A (6). (单独使用)0.5μmol/L的B (7). (复合使用)0.5μmol/L的A和0.5μmol/L的B (8). 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答出1点即可) 【解析】 【分析】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表格中浓度为0的一组数据为对照组,表中生长素类似物(A)随着浓度的增大,棉铃的脱落率降低,当生长素类似物(A)浓度为100μmol/L时,脱落率比50μmol/L时增加,但是仍然小于对照组的脱落率,可见生长素类似物(A)抑制棉铃的脱落;表中随着赤霉素类似物(B)浓度的增大,棉铃的脱落率一直增大的,则赤霉素类似物(B)促进棉铃的脱落。 【详解】(1)分析表中数据,与浓度为0的组别对照可知: 10μmol/L的B对棉花蕾铃脱落的影响是促进。从表中数据来看,与不加A(0μmol/L)相比,加A的实验组都抑制棉花蕾铃脱落,所以不能看出A具两重性。 (2)因表中没有出现0.5μmol/L的A和0.5μmol/L的B组别,所以不确定0.5μmol/L的A和0.5μmol/L的B对棉花蕾铃脱落的影响;欲探究0.5μmol/L的A和0.5μmol/L的B复合使用对棉花蕾铃脱落的影响,因表中有空白对照组,所以还需增设单独使用0.5μmol/L的A处理,单独使用0.5μmol/L的B处理,复合使用0.5μmol/L的A和0.5μmol/L的B处理3个组别。 (3)生产实践中,相对植物激素而言,使用植物激素类似物的优点是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获取有效信息,正确判断出生长素类似物(A)和赤霉素类似物(B)对棉铃脱落的影响,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理解两重性的含义,结合表中数据能够判断是否体现两重性,把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这是解决第(2)问的关键。 39.下图是生态系统结构的模型,请分析回答: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能利用的无机物有C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量金字塔最底层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填字母)。________(填字母)代表植食性动物。A的能量流动去向除图示外,还应在________和________间补充箭头。 【答案】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3). 无机盐 (4). 水 氧气(答出两个即可) (5). A (6). B1 (7). A (8). C(遗体、粪便等)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结构包括营养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识图分析:A是生产者,C是分解者,B类是消费者,其中B1是初级消费者,B2是次级消费者,B3三级消费者。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环境中的无机物(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中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详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产者能利用的无机物有无机盐、水和氧气。 (3)能量金字塔最底层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为字母A。B1代表植食性动物。A的能量流动去向除图示外,还可以流向分解者。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碳循环的过程,能够掌握识图分析获取有效信息,判断图中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以及各种成分的作用,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以及流经每个营养级时能量的流动途径,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40.果蝇是遗传学实验的理想材料。已知果蝇的全翅和残翅由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M和m)控制,果蝇翅的长短由另对等位基因(N和n)控制。当基因M存在时,含基因N的个体表现为长翅,只含基因n的个体表现为小翅;当基因M不存在时,都表现为残翅,无法区分翅的长短。有人利用果蝇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答出两点)。 (2)根据________组,可判断控制果蝇翅的长短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若让乙组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中残翅雌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4)现有一只残翅雌果蝇,欲判断其基因型,可以选择上述杂交实验中甲组表现型为________的个体与之进行杂交,若杂交后代表现型全为小翅,则可判断该果蝇基因型为________。 【答案】 (1). 易饲养,繁殖快,子代多,相对性状易于区分,(遗传物质)染色体数量少(答出两点即可) (2). 乙组 (3). F1长翅全为雌性,小翅全为雄性(表现型与性别相关联) (4). 1/8 (5). 小翅(♂) (6). mmXnXn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图中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正交与反交结果不同,反交实验的F1中,所有雌蝇均为长翅、所有雄蝇均为小翅,说明基因位于性(X)染色体上。结合根据题干信息,当基因M存在时,含基因N的个体表现为长翅,只含基因n的个体表现为小翅;当基因M不存在时,都表现为残翅。则正交实验中,亲本的基因型是mmXNXN和MMXnY,反交实验中,亲本的基因型是MMXnXn、mmXNY。 【详解】(1)选取果蝇作为遗传学材料的优点是易饲养,繁殖快,子代多,相对性状易于区分,(遗传物质)染色体数量少。 (2)乙组F1长翅全为雌性,小翅全为雄性,子代表现型与性别相关联,可判断控制果蝇翅的长短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 (3)乙组F1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MmXNXn,MmXnY,相互交配F2中残翅雌果蝇(mmX—X—)所占的比例为1/4×1/2=1/8。 (4)残翅雌果蝇(mmX—X—),欲判断其基因型,甲组的小翅(MMXnY)与之进行杂交,若杂交后代表现型全为小翅,则可判断该果蝇基因型为mmXnXn。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以及伴性遗传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以及常见的分离比,理解伴性遗传的应用以及根据子代的表现型能够正确判断亲代的基因型,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掌握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判断方法,结合题干的信息结合所学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点解决问题。 (二)选考题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41.陈胸声是中国近代微生物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我国的发酵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分析他的成就,回答下列问题。 (1)1922年,我国一家酒精生产厂用甜菜作原料,生产总是失败。陈胸声研究发现是因为原料中感染了一种酪酸菌。实验室中为避免杂菌污染需要利用________(仪器),在压力和温度分别是________条件下维持15-30min将原料灭菌。 (2)我国传统生产酱油有将大豆等发酵酿造产生小分子肽、氨基酸等的过程。1933年,陈胸声为解决酱油酿造菌种不纯的问题,从各个酱油作坊采集了上千种的样品,从中筛选了一种_____酶活性很高的米曲霉。对菌种进行筛选并计数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 (3)1934年,陈胸声发现用甘蔗生产酒精时添加硫酸铵或尿素可以大幅提高发酵速度,这是为微生物补充了_________(营养物质)。 (4)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陈胸声用淀粉、玉米浆等作为原料,从上万的菌株中筛选出高产谷氨酸的黄色短杆菌,使我国味精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请写出筛选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黄色短杆菌与米曲霉共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 【答案】 (1). 高压蒸汽灭菌锅 (2). 100kpa、121℃(答对1方面给1分,顺序错不给分) (3). 蛋白 (4). 稀释涂布平板法 (5). 氮源 (6). 用淀粉、玉米浆等作为原料,分别接种菌株,发酵后,检测谷氨酸的生成量 (7). 核糖体 【解析】 【分析】 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常用的灭菌方法有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及灼烧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法适用于培养基的灭菌处理;干热灭菌法适用于培养皿以及试管等;灼烧灭菌法适用于接种针或者接种环等。 2、微生物接种常用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后者常用来统计活菌数,但统计的数目往往比实际值低,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时,往往统计的是一个菌落。 【详解】(1)实验室中利用高压蒸汽灭菌锅进行原料灭菌,压力和温度分别是100kpa、121℃。 (2)要实现将大豆等发酵产生氨基酸和小分子肽,所以利用的酶主要是蛋白酶。对菌种进行筛选并计数常用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3)硫酸铵或尿素为微生物补充了氮源。 (4)利用淀粉、玉米浆等作为原料,分别接种菌株,发酵后,检测谷氨酸的生成量即可要筛选出高产谷氨酸的黄色短杆菌。黄色短杆菌(原核生物)与米曲霉(真核生物)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培养基的成分和各种成分功能以及培养基的类型和应用,识记常见的灭菌方法和适用对象,理解微生物的计数方法和优缺点,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题目难度不大,把握基础知识结合题意即可分析解决问题。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42.2019年8月,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构建了小鼠早期胚胎着床后发育时期高分辨率时空转录组图谱。这项工作将极大推动早期胚胎发育和干细胞再生医学相关领域的发展。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从受精卵发育至囊胚韧期,是在________________内进行的。桑椹胚前每个细胞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潜能,称为全能细胞。 (2)再生医学中的干细胞是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________能力的细胞。胚胎干细胞是从________中分离出来的,在形态上的特点是________(请答出三点)。 (3)利用人类患者的体细胞进行核移植,然后诱导得到胚胎干细胞,再定向培育出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可解决________问题(请答出两点)。有的国家要求此种方式得到的体外培养的胚胎存活期不能超过14天,这是基于________方面的担忧。 【答案】 (1). 透明带 (2). 发育成完整胚胎 (3). 分裂和分化 (4). 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 (5). 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3分,顺序可以颠倒,答对1点给1分) (6). 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 (7). 伦理学(伦理方面) 【解析】 【分析】 胚胎干细胞 1、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即囊胚期的内细胞团)。 2、特点: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体积较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在体外培养条件下,ES细胞可不断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以进行某些遗传改造。 3、胚胎干细胞的主要用途是: ①可用于研究哺乳动物个体发生和发育规律; ②是在体外条件下研究细胞分化的理想材料。ES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或在添加抑制因子的培养液中,能够维持不分化的状态。在培养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如牛黄酸、丁酰环腺苷酸等化学物质时,就可以诱导ES细胞向分化,这为揭示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机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③可以用于治疗人类的某些顽疾,如帕金森综合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症、肝衰竭、新衰竭、成骨不良; ④培育各种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解决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问题。 【详解】(1)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从受精卵发育至囊胚初期,是在透明带内进行的。桑椹胚前每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称为全能细胞。 (2)干细胞再生体现了干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胚胎干细胞是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在形态上的特点是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 (3)利用人类患者的体细胞进行核移植,然后诱导得到胚胎干细胞,再定向培育出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可解决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问题。有的国家要求此种方式得到的体外培养的胚胎存活期不能超过14 天,这是基于伦理学方面的担忧。 【点睛】本题考查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以及胚胎干细胞的应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以及各时期的特点,理解胚胎干细胞的概念、来源和应用,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