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高一5月月考生物(合格班)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高一5月月考生物(合格班)试卷(解析版)

静海一中2018-2019第二学期高一生物(5月合格)‎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测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B. 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C. 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D. 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自交:植物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传粉.广义上讲,基因型相同的个体间交配均可称为自交.自交是获得纯合子的有效方法。测交:就是让杂种(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来测F1基因型的方法。正交与反交:对于雌雄异体的生物杂交,若甲♀×乙♂为正交,则乙♀×甲♂为反交。‎ ‎【详解】测交后代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A错误;隐性性状是指杂种一代不能表现的性状,隐性纯合子表现隐性性状,B错误;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隐性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表现型相同,都是显性性状,隐性纯合子表现出隐性性状,C错误;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D正确。‎ ‎【点睛】熟悉遗传学的常见名词概念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如各种交配方式、显隐性基因、显隐性性状、纯合子与杂合子等等。‎ ‎2.在豌豆杂交实验中,为防止自花传粉应 A. 将花粉涂在雌蕊柱头上 B. 采集另一植株花粉 C. 除去未成熟花的雄蕊 D. 人工传粉后套上纸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其异花授粉的过程为:首先去雄,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然后套袋,待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柱头上,在套上纸袋。‎ ‎【详解】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将花粉涂在雌蕊柱头上,说明雌蕊已经成熟,此时已经完成了自花传粉,A错误;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不能阻止其自花传粉,B错误;花蕾期,除去未成熟花的雄蕊,可以防止自花传粉,C正确;人工传粉后套上纸袋,可以防止异花传粉,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豌豆的传粉方式的特殊性,明确豌豆严格进行自花传粉和闭花授粉,在花未开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授粉。‎ ‎3.果蝇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基因B、b控制(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只杂合的灰身果蝇与一只黑身果蝇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黑身果蝇所占的比例为 A. 1/2 B. 1/‎3 ‎C. 1/4 D. 2/3‎ ‎【答案】A ‎【解析】‎ 依题意可知:一只杂合的灰身果蝇的基因型为Bb,一只黑身果蝇的基因型为bb,二者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黑身果蝇所占的比例为1/2b×1b=1/2bb,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点睛】以题意“果蝇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B、b控制”为切入点,准确定位果蝇体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据此写出双亲的基因型,进而推知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4. 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定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叶绿体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是得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条件之一 C. 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 D.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其后代一定有四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 ‎【答案】D ‎【解析】‎ 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于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且是核基因的遗传,A正确;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B正确;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基因与性状不一定是一一对应关系,D错误.‎ ‎【考点定位】孟德尔遗传定律 ‎【名师点睛】学生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理解不清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2.适用范围 ‎①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②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5. 同源染色体是指 A. 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 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C. 形态、特征相似的两条染色体 D. 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两条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而成,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A项错误;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所以减数分裂过程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B项正确;形态特征基本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C项错误;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两条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来自父方的第2号染色体和来自母方的3号染色体,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解答本题除了识记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还需理解同源染色体的来源,但也要注意如D选项“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虽然与概念中说法相同,但还要明确同源染色体是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同一号染色体。‎ ‎6. 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 A. 减数分裂间期 B. 形成四分体时 C. 减数第一次分裂 D. 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减数分裂。考查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属于识记水平的考查。‎ ‎【详解】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所以选D。‎ ‎【点睛】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染色体分配两次,结果是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7.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它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四个精细胞中,有一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B,则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分别是( )‎ A. Ab、aB、ab B. ab、AB、AB C. AB、ab、ab D. AB、AB、AB ‎【答案】C ‎【解析】‎ 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精原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基因型不同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1个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最终产生1种2个精子。因此,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共产生了2种4个精子。由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一个基因型为AB的精子,说明含A与B的染色体自由组合,含a与b的染色体组合。因此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一个基因型为AB的精子的同时,随之产生的另外3个精子为AB、ab、ab,故C正确。‎ ‎8.如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关于此图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 含同源染色体2对、DNA分子4个、染色单体0个 C. 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D. 分裂后形成的2个细胞,仅1个具有生殖功能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正在进行分裂的某二倍体生物细胞,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该细胞的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次级卵母细胞,A错误;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体、4个DNA分子,不含染色单体,B错误;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后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其中只有卵细胞具有生殖功能,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准确理清细胞图像分裂方式的判断方法,总结如下:‎ ‎9.下图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其遗传方式不可能是 A. 伴X显性遗传 B. 伴X隐性遗传 C.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该病可能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Ⅰ-1男患病,而Ⅱ-4女是正常的,它们是父女关系,因此该遗传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若为伴X显性遗传病,男患者Ⅰ-1的女儿Ⅱ-4一定是患者,但系谱图显示Ⅱ-4是正常,所以假设错误,A正确;该病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病,Ⅰ-2和Ⅱ-4均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B错误;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Ⅰ-1和Ⅱ-5个体杂合子,C错误;该病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2和Ⅱ-3、4均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D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的思路:根据选项的遗传方式进行假设,推断系谱图中各个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是否相吻合,都吻合,则假设成立;反之,若有其中一个个体的基因型与表现型不吻合,则假设不成立。‎ ‎10.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红绿色盲的男孩。男孩的外祖父、外祖母和祖母色觉都正常,祖父为色盲。该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 )‎ A. 祖父 B. 祖母 C. 外祖父 D. 外祖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该红绿色盲男孩的基因型是XbY,其致病基因Xb一定来自于他的妈妈(而与父亲无关,父亲提供的是Y),但是妈妈正常,所以妈妈的基因型是XBXb,由题干已知外祖父母色觉都正常,外祖父给妈妈的一定是XB,则妈妈的色盲基因肯定来自于外祖母(XBXb)。‎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1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B. 基因与染色体具有平行关系 C. 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D. 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是由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它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主要有DNA和蛋白质组成,是基因(DNA)的主要载体。当染色体发生分离和自由组合时,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发生分离和自由组合。‎ ‎【详解】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所以说染色体也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此外在线粒体、叶绿体等结构中也存在基因,A正确;基因与染色体在行为、来源等方面均存在平行关系,B正确;一条染色体上有1或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具有多个基因,所以每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C正确;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只是组成染色体的一部分,D错误。‎ ‎【点睛】抓住基因的本质以及与DNA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12.在探究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历程中,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可以说明 A.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 DNA是遗传物质 C. 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噬菌体是以大肠杆菌为宿主的病毒,在侵染大肠杆菌时噬菌体的DNA进入了宿主,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噬菌体以自身的遗传物质,大肠杆菌的原料来合成子代噬菌体。‎ ‎【详解】该实验不能说明基因的本质即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错误;在探究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历程中,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可以说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B正确;由于该实验中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胞中,因此不能说明蛋白质是否为遗传物质,C错误;当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后才得出DNA为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 ‎13.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是 A. S型细菌的蛋白质 B. S型细菌的DNA C. S型细菌的荚膜 D. S型细菌的R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和鉴定,然后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可见,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是S型细菌的DNA,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正确解答此题的前提是:识记和理解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方法、过程、实验结论,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 ‎14.某双链DNA分子含100个碱基对,已知腺嘌呤(A)的数目是20个,则鸟嘌呤(G)的数目是 A. 20个 B. 40个 C. 60个 D. 80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双链DNA中碱基互补配对,即A-T,G-C,则A=T,C=G。‎ ‎【详解】根据双链DNA中碱基互补配对,则A=T,G=C。具有100个碱基对的一个DNA分子片段,其中含有腺嘌呤(A)20个,T=20个,则C=G=(200-40)/2=80个。故选D。‎ ‎【点睛】关键:双链DNA的四种碱基中,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 ‎15.某同学制作一DNA片段模型,现准备了10个碱基A塑料片,14个碱基T塑料片,60个脱氧核糖和磷酸的塑料片,那么至少还需要准备C塑料片的数目是( )‎ A. 8 B. ‎12 ‎C. 16 D. 20‎ ‎【答案】D ‎【解析】‎ ‎【分析】‎ 通常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形成双螺旋结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支架。两条链之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碱基对,碱基对通过氢键相连,排列在内侧。‎ ‎【详解】60个脱氧核糖和磷酸的塑料片与30个碱基对,可以组成含有3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根据碱基互补原则,A与T配对,有10个碱基A塑料片,可以与10个碱基T配对形成10个碱基对,剩下的碱基对为20(30–10)个。由于G与C配对,因此G与C各需要20个,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根据碱基互补原则明确10个碱基A只能与10个碱基T配对形成10个碱基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如图为DNA分子部分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④是一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 DNA聚合酶可催化⑥或⑦键形成 C. 解旋酶可断开⑤键,因此DNA的稳定性与⑤无关 D. A链和B链的方向相反,共具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DNA的结构,分析理解DNA的结构,形成清晰的平面图是顺利解答的关键,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 ‎【详解】①②③不是一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组成部分,A错误.‎ DNA聚合酶催化⑥键的形成,B错误.‎ ‎⑤是氢键,氢键是维持DNA稳定的因素之一,C错误.‎ A链和B链的一端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另一端是一个脱氧核糖,所以DNA中共具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D正确.‎ ‎【点睛】一个核苷酸的碱基连接在五碳糖的1号碳原子上,磷酸基团连在5号碳原子上;磷酸二酯键是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团和另一个核苷酸的五碳糖之间形成的化学键。‎ ‎17.DNA分子结构中,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 )‎ A. 多样性 B. 特异性 C. 稳定性 D. 统一性 ‎【答案】A ‎【解析】‎ 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然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故选:A。‎ ‎18.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复制仅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 B. 脱氧核苷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新的子链 C. 复制过程是先解旋后复制 D. 真核生物DNA复制的场所均在细胞核内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利用ATP,在解旋酶作用下,使螺旋的双链解开。以解开的两条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利用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模板链互补的子链。同时,模板链与新合成的子链盘绕形成双螺旋结构。‎ ‎【详解】复制可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A错误;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C错误;真核生物DNA复制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少数在线粒体、叶绿体中,D错误;脱氧核苷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可形成磷酸二酯键,将脱氧核苷酸连接形成新的子链,B正确。故选B。‎ ‎【点睛】掌握DNA复制的发生的时期、场所、需要的条件和复制的过程便可解答本题。‎ ‎19.将用14N标记的1个DNA分子置于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3代,再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2代,则最终含14N的DNA、只含15N的DNA的个数分别是 A. 10、0 B. 0、‎14 ‎C. 16、0 D. 32、0‎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DNA复制,考查对DNA 复制方式的理解。DNA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根据亲代DNA的标记情况和复制所用的原料可判断子代DNA被标记的情况。‎ ‎【详解】将用14N标记的1个DNA分子置于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3代,共得到8个DNA分子,其中有两个DNA分子的一条单链含有14N,另一条单链含有15N;再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2代,共得到32个DNA分子,且32个DNA分子中均含有14N,没有只含有15N的DNA,选D。‎ ‎20.下列关于双链DNA结构及其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B. DNA的两条链呈双螺旋结构且反向平行 C. DNA复制时氢键全部断裂后才开始合成子链 D. DNA解旋时,需要酶催化但不消耗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测;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以前进行的复制过程,复制的结果是一条双链变成两条一样的双链(如果复制过程正常的话),每条双链都与原来的双链一样。‎ ‎【详解】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A错误;DNA的两条链呈双螺旋结构且反向平行,B正确;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的,并没有等氢键全部打开才开始合成子链,C错误;DNA解旋时,需要酶的催化且消耗能量,D错误。‎ ‎21. 近来的科学研究发现,小鼠体内HMIGIC基因与肥胖直接相关。具有HMGIC基因缺陷的实验鼠与作为对照的小鼠,吃同样多的高脂肪食物,一段时间后,对照组小鼠变得十分肥胖,而具有HMGIC基因缺陷的实验鼠体重仍然保持正常,说明( )‎ A. 基因在DNA上 B. 基因在染色体上 C.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 D. DNA具有遗传效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考查对基因概念的理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染色体上成线性排列,根据题干信息可得出对应结论。‎ ‎【详解】具有HMGIC基因缺陷的实验鼠与作为对照的小鼠吃同样多的高脂肪食物,一段时间后,对照组小鼠变得十分肥胖,而具有HMGIC基因缺陷的实验鼠体重仍然保持正常,说明HMGIC基因控制肥胖这一性状,即基因具有一定的遗传效应。题干没有涉及DNA、染色体,选C。‎ ‎22.抗生素P能有效抑制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原因是具有与tRNA结构中“结合氨基酸部位”类似的结构。在进行试管内翻译时,将足量抗生素P加到反应试管内,可能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A. 试管内翻译的最终产物为不完整蛋白质 B. 携带氨基酸的tRNA无法与mRNA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C. mRNA无法与核糖体结合 D. 抗生素P与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结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由于“抗生素P具有与tRNA结构中结合氨基酸部位类似的结构”,因此它将影响氨基酸与tRNA之间正常的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翻译步骤。‎ ‎【详解】分析题意可知,抗生素P会与tRNA抢氨基酸,因此会抑制蛋白质合成,导致合成的蛋白质不完整,A正确;由题意可知,该抗生素不会影响tRNA与mRNA中的位点结合,B错误;抗生素P并不影响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C错误;抗生素P不能与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结合,D错误,故选A项。‎ ‎【点睛】本题考查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干信息以及翻译过程进行有关判断,着重考查考生的信息提取能力。‎ ‎23.人胰岛素的A、B两条肽链是由一个基因编码的。如图是该基因转录过程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是mRNA,其上任意3个相邻碱基构成1个密码子 B. ②是RNA聚合酶,催化相邻核苷酸的连接 C. ③是模板DNA,其两条链分别编码A、B肽链 D. ③中碱基序列改变必将引起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①是mRNA,其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构成1个密码子,而不是任意的3个相邻的碱基,A错误;②是RNA聚合酶,催化相邻核苷酸的连接,B正确;③是模板DNA,胰岛素基因的两条DNA单链中只有一条能作为模板转录形成mRNA,再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A、B两条肽链是由胰岛素基因的不同区段来编码的,不是两条DNA单链分别编码A、B两条肽链,C错误;③中碱基序列改变不一定会引起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变化,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相关信息“人胰岛素的A、B两条肽链是由一个基因编码的”,再根据题意作答。‎ ‎24.下列有关于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参与翻译过程 C. 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 D. DNA复制和转录都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翻译则以mRNA为模板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复制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的过程,每个子代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翻译是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分别以DNA、DNA和mRNA为模板,所以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由于翻译在核糖体中进行,所以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 需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参与翻译过程,B正确;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分别产生DNA、RNA和蛋白质,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为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所以需要的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C正确;DNA复制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进行的,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翻译则以mRNA为模板,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识记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条件、场所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5.下列关于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些生物中的RNA具有催化功能 B. tRNA上的碱基只有三个 C. mRNA与tRNA在核糖体上发生配对 D. RNA也可以作为某些生物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故A正确。转运RNA上有很多个碱基,故B错误。mRNA和tRNA的配对是发生在核糖体上,故C正确。RNA也可以是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故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核酸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1. RNA与DNA的区别 ‎ ‎ 物质组成 ‎ 结构特点 ‎ 五碳糖 ‎ 特有碱基 ‎ DNA ‎ 脱氧核糖 ‎ T(胸腺嘧啶) ‎ 一般是双链 ‎ RNA ‎ 核糖 ‎ U(尿嘧啶) ‎ 通常是单链 ‎ ‎2. 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26.如图为人体内基因对不同性状的控制过程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①过程表示转录,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 B. 图中②过程表示翻译,需要酶、ATP和核苷酸 C. 基因突变是导致④⑤过程形成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 D. 图示过程均说明基因可以间接地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详解】图中①过程以DNA为模板,合成RNA分子的过程,为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A错误;图中②过程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分子的过程,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需要酶、ATP和氨基酸,B错误;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对A–T替换为T–A,导致血红蛋白由两面凹的圆饼状变为镰刀状,C正确;基因1通过控制酪氨酸酶的合成来控制酪氨酸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说明基因可以间接地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2控制血红蛋白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错误。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及分析题图中涉及的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 ‎27. 揭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一般规律的是 ( )‎ A. 基因的遗传规律 B.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 中心法则 D. 自然选择学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是中心法则:‎ 考点: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8.是否具有豌豆淀粉分支酶,会导致豌豆产生圆粒和皱粒这对相对性状,这可以说明 A. 发生基因突变,必然导致蛋白质的结构改变 B.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 基因通过控制激素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 基因酒过控制蛋白质结构,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包括2种类型: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的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是否具有豌豆淀粉分支酶,会导致豌豆产生圆粒和皱粒这对相对性状,说明豌豆通过淀粉分支酶影响豌豆的形状。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29.我国古代有谚语“一树之果有苦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根据生物学原理分析错误的是 A. 同树果实的果肉味道不同是因为基因不同 B. 同母孩子长相不同,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C. 同卵双生的孩子基因相同,性状可能不同 D. 果实中种子发育状况可能影响果实形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一树之果有苦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说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详解】同一果树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所以基因相同,而同树果实的果肉味道不同是因为发育程度存在差异,A错误;同母孩子长相不同,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不同的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不同,B正确;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同卵双生的孩子基因相同性状可能不同,C 正确;发育着的种子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所以果实中种子发育状况影响果实形状,D正确;故选A。‎ ‎30.某基因由于发生突变,导致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但合成的多肽链缩短,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A. 该基因最可能发生碱基对的替换 B. 突变可能导致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C. 该突变导致转录时需要的核苷酸数目减少 D. 该突变导致翻译时需要的氨基酸数目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详解】因为该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因此最可能是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A正确。虽然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但合成的多肽链缩短,可能是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的原因,B正确。因为该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因此该突变导致转录时需要的核苷酸数目不变,C错误。虽然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但合成的多肽链缩短,因此翻译时需要的氨基酸数目减少,D正确。‎ ‎【点睛】基因突变中的替换一般不会改变转录出的mRNA长度,而增添和缺失都会使mRNA的长度发生改变。‎ ‎31. 在白花豌豆品种栽培园中,偶然发现了一株开红花的豌豆植株,推测该红花表现型出现是花色基因突变的结果。为了确定推测是否正确,应检测和比较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中 A. 花色基因的碱基组成 B. 花色基因的DNA序列 C. 细胞的DNA含量 D. 细胞的RNA含量 ‎【答案】B ‎【解析】‎ 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上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不是碱基的组成发生改变,也不是细胞中的DNA含量变化和RNA含量变化,故A、C、D项都是错误的。‎ ‎32.基因D因碱基对A/T替换为G/C而突变成基因d,则下列各项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 A. d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B. d基因中的氢键数目 C. d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 D. d基因中嘌呤碱基所占比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DNA的结构和基因突变,考查对DNA结构和基因突变的理解。明确双链DNA分子中的碱基比例关系和氨基酸与密码子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D和d属于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A项错误;碱基对A/T之间有两个氢键,G/C之间有三个氢键,基因D因碱基对A/T替换为G/C而突变成基因d,d基因中的氢键数目会改变,B项正确;由于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密码子,基因突变后决定的氨基酸可能不变,d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可能不变,C项错误;基因中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比例相等,各占1/2,D项错误。‎ ‎33. 原核生物中某一基因的编码区起始端插入一个碱基对,在插入位点的附近,再发生下列哪种变化有可能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最小?(  )。‎ A. 置换单个碱基对 B. 增加4个碱基对 C. 缺失3个碱基对 D. 缺失4个碱基对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编码区插入一个碱基对,因每相邻的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所以必然造成插入点以后几乎所有密码子的改变,控制相应的氨基酸发生变化,致使编码的蛋白质差别很大。若插入一个碱基对,再增添2个、5个、3n+2个碱基对,或缺失1个、4个、3n+1个碱基对,恰好凑成3的倍数,则对后面密码子不产生影响,致使编码的蛋白质差别不大。‎ ‎【详解】基因中三个相邻的碱基对决定mRNA中三个相邻的碱基,mRNA中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若基因中碱基对增加了一个,必然会引起其编码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但如果在插入位点的附近再缺失4个碱基对,那么只会影响其编码的蛋白质分子中最初的几个氨基酸,而不会影响后面的氨基酸序列,这样可以减小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熟记密码子由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是解题的关键。‎ ‎34.下列与染色体变异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和染色体数目的增减 B. 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C. 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会引起猫叫综合征 D.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详解】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可能不是含一个染色体组,如六倍体的普通小麦产生的花粉发育成的单倍体含有3个染色体组,B错误;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第5号染色体缺失一部分所致,C正确;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D正确。‎ ‎【点睛】易错选项B,误认为单倍体的体细胞内一定含一个染色体组。事实上,单倍体是有某种生物产生的配子直接发育而成的生物,其体细胞内可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这主要取决于产生配子的生物的体细胞含有的染色体组数。‎ ‎35.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共同点是都能 A. 产生新的基因 B. 产生新的基因型 C. 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D. 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 ‎【答案】C ‎【解析】‎ 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基因,A错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产生新的基因型,染色体变异不一定产生新的基因型,B错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C正确;只有基因突变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D错误;‎ ‎36.如图为某生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Ⅰ片段中碱基对增添引起基因突变 B. 基因a中碱基对缺失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 C. 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该DNA分子中基因b与c可发生交叉互换 D. 基因c缺失,生物体性状不一定会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属于非基因片段,因此DNA分子上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不一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详解】A. Ⅰ为非基因片段,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但不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 B. 基因a中碱基对缺失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 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b、c为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C错误;‎ D. 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基因c缺失,生物体性状不一定会发生改变,D正确。‎ ‎37.秋水仙素在诱导多倍体形成中的作用是(  )‎ A.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 B. 促进染色单体分开,使染色体加倍 C. 促进细胞融合,使染色体加倍 D. 诱导染色体进行多次复制,使染色体加倍 ‎【答案】A ‎【解析】‎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的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是着丝点分裂的结果,不需要物质诱导,B错误;促进细胞融合的化学物质是聚乙二醇而不是秋水仙素,C错误;秋水仙素只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不能诱导染色体多次复制,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8.二倍体西瓜幼苗(X)经秋水仙素处理后会成长为四倍体植株(Y),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秋水仙素的作用时期是有丝分裂前期 B. 低温诱导X也会形成Y,其原理与秋水仙素作用原理相同 C. 植株Y往往表现为茎秆粗壮、果实变大、含糖量增高 D. 植株Y的根尖分生区细胞中一定含有4个染色体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发生在分裂前期,所以秋水仙素的作用时期是有丝分裂前期,A正确;低温处理正在分裂的细胞,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就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因此,低温诱导X也会形成Y,作用原理与秋水仙素相同,B正确;四倍体植株Y属于多倍体,通常茎秆粗壮,叶片种子和果实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有所增加,C正确;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处理后得到的四倍体植株中根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故含有2个染色体组,地上的体细胞有一部分含有4个染色体组,一部分含有2个染色体组,D错误。故选D。‎ ‎【点睛】识记秋水仙素的生理作用和多倍体植株的特点便能准确判断各选项。‎ ‎39.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含有42条染色体,它的单倍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及染色体形态种类数依次是( )‎ A. 3、7 B. 1、‎7 ‎C. 3、21 D. 7、3‎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为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的叫多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或者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叫做单倍体)。‎ ‎【详解】普通小麦是六倍体,体细胞中含有六个染色体组,它的单倍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小麦细胞中共有42条染色体,所以每个染色体组中染色体的数目为7,A正确;B、C、D错误。‎ ‎【点睛】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这些染色体形态结构各不相同,但是却控制着该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套遗传信息。单倍体中可能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也可能含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染色体组。‎ ‎40.下列四个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是 ( )‎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1)根据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判断:①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②细胞中有几种形态的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几条染色体。(2)根据生物的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可简记为“同一英文字母无论大写还是小写出现几次,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详解】图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有2条,则细胞内就含有2个染色体组,A正确;图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有3条,则细胞内就含有3个染色体组,B、C错误;图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有1条,则细胞内就含有1个染色体组,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需要考生识记及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能够根据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与数目或细胞中的基因型准确判断染色体组数。‎ 二.非选择题 ‎41.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 Ⅰ.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面是实验的部分步骤:‎ ‎(1)赫尔希和蔡斯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而不是标记在同一种噬菌体上,这其中蕴涵的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________________,再用噬菌体去侵染_______________。‎ ‎(3)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________。‎ A.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 C.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D.细菌的DNA及噬菌体的氨基酸 ‎(4)上述实验中,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沉淀物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分离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其作用 (2). 大肠杆菌 (3). 含35S的大肠杆菌 (4). C (5). 不能 (6). N元素在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 (7). 被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在侵染细菌时,理论上应将噬菌体的DNA全部注入细菌体内,离心后沉淀 (8). 部分含32P的噬菌体被细菌裂解释放 (9). 是 (10). 含32P的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离心后含32P的噬菌体会到上清液中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Ⅰ.(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即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其目的是分离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其作用。‎ ‎(2)由于噬菌体是病毒,不能在培养基中独立生存,因此为了获得含35S的噬菌体,应先将大肠杆菌在含35S的培养基上培养,再用噬菌体去侵染该大肠杆菌。‎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合成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需原料(氨基酸)和酶来自细菌,模板(DNA)来自噬菌体,A错误;模板来自噬菌体,氨基酸来自细菌,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进入细菌,所以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来自噬菌体,核糖体、氨基酸和酶,由细菌提供,C正确;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来自噬菌体,氨基酸原料来自细菌,D错误。‎ ‎(4)上述实验中,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DNA,理由是DNA和蛋白质中均有N元素,不能将DNA和蛋白质区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Ⅱ.(1)根据题意,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在理论上,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因此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 ‎(2)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因此这将是误差的来源。‎ ‎【点睛】熟悉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方法思路以及主要步骤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前提,其中噬菌体的侵染、增殖过程以及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是关键。‎ ‎42.当某些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分子难与模板链分离时,会形成RNA-DNA杂交体,这时非模板链、RNA-DNA杂交体共同构成R环结构。研究表明R环结构会影响DNA复制、转录和基因的稳定性等。下图为某细胞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酶A的作用是________(填字母)。‎ A.催化两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形成磷酸二酯键 B.将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到新合成的DNA子链上 C.将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氢键破坏 ‎ D.将新合成的L链片段进行连接 ‎(2)酶C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与酶A相比,除了有着相同的催化效应外,还能使DNA分子中的 ‎____________断裂。酶C催化过程的产物与过程①的产物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3)R环结构的形成往往与DNA分子中某种碱基对的数量有关,推测该片段可能含有较多的________碱基对,使mRNA不易脱离模板链。‎ ‎(4)R环的形成还会________(填 “提高”或“降低”)DNA的稳定性,从而引起_____________。‎ ‎(5)过程②中,一个mRNA上可同时连接多个核糖体,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________________(“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是其意义在于短时间内能___________。‎ ‎(6)图示为原核细胞的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 (2). RNA聚合酶 (3). 氢键 (4). 前者含核糖和尿嘧啶,后者含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 (5). G-C (6). 降低 (7). 基因突变 (8). 从下到上 (9). 合成大量的蛋白质,提高了合成蛋白质的效率 (10). 复制、转录、翻译可以同时进行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过程①左侧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完成DNA复制,酶A表示DNA聚合酶,酶B表解旋酶,所以过程①表示DNA复制;右侧表示转录,酶C表示RNA聚合酶;过程②中含多聚核糖体,表示翻译。‎ ‎【详解】(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过程①为DNA复制,酶A表示DNA聚合酶,其作用是将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到新合成的DNA子链上,形成子代DNA分子,故选B。‎ ‎(2)由图可知,右侧形成信使RNA,表示转录,则酶C是RNA聚合酶.与酶A(DNA聚合酶)相比,酶C除了能催化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外,还能催化氢键断裂。酶C催化过程的产物是RNA,过程①的产物是DNA,二者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前者特有的含核糖和尿嘧啶,后者含特有的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 ‎(3)非模板链、RNA-DNA杂交体共同构成R环结构.由于G-C有三个氢键,富含G-C的片段容易形成R环的原因是模板链与mRNA之间形成的氢键比例高,mRNA不易脱离模板链,从而导致转录失败。‎ ‎(4)R环是由非模板链、RNA-DNA杂交体共同构成,其形成会降低DNA的稳定性,从而引起基因突变。‎ ‎(5)由图分析可知,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为从下往上,翻译时,一个mRNA上可同时连接多个核糖体,因而短时间内可合成大量的蛋白质,从而提高了合成蛋白质的效率。‎ ‎(6)原核生物的细胞中不含核膜,因此DNA的复制、转录以及蛋白质的合成,三者可以同时进行。‎ ‎【点睛】熟悉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图解过程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 其判断的关键点:DNA复制是DNA的两条链均同时作为模板合成两条新链;转录只能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一条单链;翻译过程一定有(多个)核糖体与RNA的结合并合成、延伸肽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