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3月份)+(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3月份)+(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3月份)‎ ‎ ‎ 一、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31-35每题两分,共40分)‎ ‎1.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是生产者的一组是(  )‎ A.海带、梨树、酵母菌 B.蘑菇、水绵、洋葱 C.马铃薯、菠菜、乳酸菌 D.绿藻、蓝藻、小麦 ‎2.DNA分子复制时,解旋酶作用的部位应该是(  )‎ A.腺嘌呤与鸟嘌呤之间的氢键 B.腺嘌呤与胞嘧啶之间的氢键 C.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的氢键 D.脱氧核糖与含氮碱基之间的化学键 ‎3.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质而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D.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4.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位置是(  )‎ A.a和b处 B.a、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5.如图为人体局部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①中液体pH能保持稳定,与其含有HCO﹣3和HPO42﹣有关 B.③中有氧呼吸的最终产物可参与体液调节 C.①中液体有蛋白质,④中液体没有蛋白质 D.②中的CO2浓度比③中的低 ‎6.如图为血糖的生理调节过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分泌C,从而使血糖降低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B.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D,从而使血糖上升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C与D表现为拮抗作用 D.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7.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合的是(  )‎ A.若X表示环境中的碳元素,则②表示光合作用 B.若X表示种群数量,则①可代表出生或迁入 C.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②可能代表物种的丰富度降低 D.若X表示捕食链中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则②代表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增加 ‎8.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 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 D.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 ‎9.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A.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则①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B.不少内分泌腺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 C.口渴时,调节抗利尿激素分泌的中枢是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 D.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10.图中甲为某清洁水体在遭受一次性有机物轻度污染后,污染物含量的变化.水体中好氧性微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最可能接近于图乙中的(  )‎ A.A B.B C.C D.D ‎11.在小麦地里施用一定浓度的2,4﹣D能除掉双子叶杂草,而对小麦无影响,对此现象的错误解释(  )‎ A.双子叶杂草对2,4﹣D的敏感性强 B.小麦对2,4﹣D的敏感性差 C.2,4﹣D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 D.2,4﹣D只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 ‎12.下列情况,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①唐氏综合症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 ‎ ‎②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相应部位的交叉互换 ‎ ‎③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 ‎ ‎④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 ‎ ‎⑤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 ‎ ‎⑥染色体上DNA个别碱基对的增添、缺失.‎ A.②④⑤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④‎ ‎13.有关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菌同时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B.昆虫与细菌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图中只有2条食物链 D.图中占有能量最多的是狐狸 ‎14.如图Ⅰ、Ⅱ表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a代表突触小体,e代表神经纤维 B.图Ⅰ中的a可能是图Ⅱ中的d或f C.图Ⅰ中的b可能是图Ⅱ中的c或d D.图Ⅱ的f可与唾液腺结合 ‎15.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16.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时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栗来增加产热 B.受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因此皮肤血管血流减慢 C.寒冷环境中易散热,因此产热也随之增多,其耗氧量比常温环境多 D.炎热环境出汗多,比寒冷环境易散热,因此皮肤血管血流加快 ‎17.下列各组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如图所示概念图准确表示的是(  )‎ A.①原核生物,②细菌,③蓝藻,④毛霉 B.①内环境,②细胞外液,③细胞内液,④血浆 C.①基因突变特点,②普遍性,③随机性和不定向性,④低频性等 D.①生态系统的结构,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 ‎18.如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产生的某种物质可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B.a与b两者的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可表现为协同作用 C.c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而且有分泌功能 D.a、b、c中,c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小 ‎19.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2、细胞3、细胞4、细胞5‎ C.HIV入侵人体后,主要侵染人体的细胞2‎ D.物质a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20.花生的含油量随选择世代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选择育种对高含油量花生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 A.改变了控制产油的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 B.改变了花生的基因库,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C.定向诱导了控制高含油量基因的产生 D.淘汰部分表现型,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 ‎21.如图表示人类某遗传病系谱图,母亲是纯合子,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是(  )‎ ‎①Y染色体上的基因 ‎②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③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④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⑤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⑤‎ ‎22.果蝇中,直毛对分叉毛为显性[A和a],灰身对黑身为显性[B和b]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果蝇子代类型及比例.推测子代灰身直毛雌性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是(  )‎ 灰身直毛 灰身分叉毛 黑身直毛 黑身分叉毛 雄性 雌性 ‎0‎ ‎0‎ A.1:2 B.1:3 C.1:4 D.1:5‎ ‎23.某DNA分子含有3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有160个,则该DNA复制3次,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  )‎ A.1120个 B.980个 C.990个 D.1100个 ‎24.如图表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①②③④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  )‎ A.①:AABb ②:AAABBb ③:ABCD ④:A B.①:Aabb ②:AaBbCc ③:AAAaBBbb ④:AB C.①:AaBb ②:AaaBbb ③:AAaaBBbb ④:Ab D.①:AABB ②:AaBbCc ③:AaBbCcDd ④:ABCD ‎25.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如图所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和成熟区细胞内能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 A.两者都只有① B.前者只有①,后者有①、②和③‎ C.两者都只有②和③ D.前者有①、②和③,后者只有②、③‎ ‎26.如图为由①②两个水稻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三个品种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①和②培育成⑤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I和Ⅱ分别称为杂交和测交 B.用③培育出④常用的方法Ⅲ是花药离体培养 C.③培育出⑥常用化学的方法进行诱变处理 D.图中培育出⑤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27.下列是某兴趣小组探究狗胰腺分泌调节机制的部分实验步骤,分析不合理的是(  )‎ ‎ 实验组别 ‎ 实验过程 ‎ 实验现象 ‎ 1‎ ‎ 切取甲狗的一段小肠,刮取黏膜并用稀盐酸浸泡一段时间后,将其研磨液注入乙狗静脉 ‎ 乙狗胰液分泌量大幅度增加 ‎ 2‎ ‎ 不用稀盐酸浸泡,直接将等量的甲狗小肠黏膜研磨液注入乙狗静脉 ‎ 乙狗胰液分泌量不增加 ‎ 3‎ ‎ 直接将适量稀盐酸注射入乙狗静脉 ‎ 乙狗胰液分泌量不增加 A.1、2对照说明胰液分泌量的增加离不开盐酸的刺激 B.3可以排除盐酸对胰液分泌的直接影响 C.1、2、3对照说明在盐酸的刺激下,小肠可产生促进胰液分泌的物质 D.1、2、3对照说明乙狗胰液的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28.在圣露西亚岛有两种植物靠一种蜂鸟传粉.一种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短,另一种则弯而深.雌鸟的长鸟喙适于在弯曲的长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鸟的短鸟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雌雄蜂鸟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缓解了雌雄蜂鸟间的种内斗争 B.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因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 C.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蜂鸟的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会影响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29.关于如图所示的生理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所示的生物细胞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mRNA上所含有的密码子均能在tRNA上找到相对应的反密码子 C.该图表示的是基因的表达 D.该图表示的生理过程所需要的能量都由线粒体提供 ‎30.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中可检测到32P,外壳中可检测到35S B.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32P和35S C.用普通的噬菌体侵染15N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15N D.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15N ‎31.如图为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进行治疗的流程图,a、b、c表示内环境有关成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组织液,b、c可分别表示血浆或淋巴 B.若a、b、c中b中的蛋白质含量最高,则b可代表淋巴 C.若注射的是抗利尿激素,则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D.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症时,可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快速缓解病情 ‎32.如图现有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等五种激素.a、b、c、d、e分别代表其中的一种.图中除d、e两种激素为拮抗作用之外,其余直线相邻的激素之间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为协同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c、e分别代表的激素为生长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 B.a、b两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侧重促进生长,b侧重促进发育 C.d激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 D.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是激素a、e ‎33.将纯合的野鼠色小鼠与棕色小鼠杂交,F1代全部表现为野鼠色.F1个体间相互交配,F2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野鼠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若M、N为控制相关代谢途径的显性基因,据此推测最合理的代谢途径是(  )‎ A.‎ ‎ B. C. D.‎ ‎34.一个精原细胞的DNA分子全部被15N标记,该细胞在不含15N的培养液中进行分裂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带15N标记的染色体占50%‎ B.若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第二次分裂结束产生的每个子细胞中,含15N的染色体占50%‎ C.若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每条染色体上有50%的DNA分子含15N D.若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有50%含15N ‎35.豌豆细胞中的DNA,有84%在染色体上,染色体中DNA占36.5%,RNA占9.6%,蛋白质占48.9%,这些数据表明(  )‎ A.豌豆细胞的染色体上含有两种遗传物质 B.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C.豌豆细胞的染色体上有一分子DNA和一分子RNA D.豌豆细胞中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次要载体为叶绿体和线粒体 ‎ ‎ 二、非选择呢题(共50分)‎ ‎36.植物的部分染色体图,请回答.‎ ‎(1)图示为这种植物基因型为Aa  分裂  (时期)部分染色体的示意图.图中显示了  ‎ 条染色体.如果1号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为A,2号染色单体相应位置的基因最可能是  .‎ ‎(2)该植物早熟(A)对晚熟(a)是显性,抗干热(B)对不抗干热(b)是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在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以某亲本与双隐性纯合子杂交,F1代性状分离比为1:1,请写出此亲本可能的基因型  .‎ ‎(3)用基因型为MMHH(宽叶高茎)和mmhh(窄叶矮茎)的植株为亲本杂交(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获得F1,F1自交获得F2,F2中自交性状不分离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用隐性亲本与F2中宽叶高茎植株测交,后代中宽叶高茎与窄叶矮茎植株的比例为  .‎ ‎(4)基因型为Hh的植株减数分裂时,出现了一部分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基因型为Hh的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  .‎ ‎37.如图为艾滋病病毒(HIV)侵染人体淋巴细胞及其繁殖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说明:(提示;HIV是一种球形病毒,外有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内有两条RNA) ‎ ‎(1)图中3表示病毒正在侵染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细胞内的是病毒的  .‎ ‎(2)图中4至5的过程在生物学上称为  ,该过程所需的原料为  .‎ ‎(3)图中5表示新合成的DNA分子通过   进入淋巴细胞的细胞核中并整合进淋巴细胞的DNA.‎ ‎(4)图中6至7是形成病毒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需要经过  和   两步.‎ ‎(5)目前科学家们研制出治疗艾滋病的药物是用来阻止4至5的进行,其原理是抑制   的活性.‎ ‎38.美国神经生物学家埃里克坎德尔对海兔缩鳃发射的习惯化和敏感化的杰出研究而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敏感化是指人或动物受到强烈的或伤害性刺激后,对其他刺激的反应更加敏感.如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敏感化的神经调节模式图,图2表示短期敏感化前后有关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生理变化.‎ ‎(1)图1中最简单的反射弧只含有   个神经元,海兔缩鳃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为  .若在图1中的c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图中a、b、d三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  处.‎ ‎(2)图2显示,当海兔受到强烈的或伤害性刺激后,易化性中间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5﹣HT,这种信号分子与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上的  结合后,引起Ca2+内流量增加,从而使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发生易化,即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量  .‎ ‎(3)如果实验中不小心将海兔缩鳃反射效应器中的某一处损坏,刺激喷水管时鳃不再发生反应.此时,若刺激图1中的a处,在运动神经末梢的最末端检测不到电位变化,表明  受损;若直接刺激鳃,鳃没有反应,表明鳃受损;若  ,表明运动神经末梢与鳃的接触部位受损.‎ ‎39.图1为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1),图2为该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J•cm﹣2•a﹣1;A1、A2、A3代表各营养级中  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   J•cm﹣2•a﹣1.‎ ‎(2)图2中的甲属于图1中的  和  ,图2中不可能存在图1中的生物成分是  .若图2中的己大量减少,则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理论上甲的数量会  .‎ ‎(3)在图2食物网中若有多种食物来源时从各来源获得的能量相等,则丁增加X克至多需要戊  克.‎ ‎40.某些农作物秸秆富含纤维素,纤维素经过水解可以形成葡萄糖,葡萄糖再经过发酵可以生产酒精.如图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酒精的大致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纤维素要经过纤维素分解菌分解成葡萄糖.人们常常是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常用的方法是  .其实验流程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  →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   的菌落.‎ ‎(2)纤维素分解菌能合成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含有三种组分,即  .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  ,第三种酶将它分解成葡萄糖.‎ ‎(3)图中发酵阶段常用的菌种是酵母菌,在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  ℃.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  来检验.‎ ‎(4)利用葡萄能生产果酒,进而生产果醋,生产果醋常用的菌种是醋酸杆菌,醋酸杆菌与酵母菌在代谢类型上的区别是  .‎ ‎ ‎ ‎2016-2017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3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31-35每题两分,共40分)‎ ‎1.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是生产者的一组是(  )‎ A.海带、梨树、酵母菌 B.蘑菇、水绵、洋葱 C.马铃薯、菠菜、乳酸菌 D.绿藻、蓝藻、小麦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或者进行化能合成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硝化细菌、铁细菌等制造有机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化学能.此题中应当运用排除法进行解题.‎ ‎【解答】解:A、酵母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真菌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不是生产者,A错误;‎ B、蘑菇属于真菌是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不是生产者,B错误;‎ C、乳酸菌是原核生物,只能分解有机物形成乳酸,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不生产者,C错误;‎ D、蓝藻为原核生物,但也能进行光合作用,绿藻、小麦能进行光合作用,均属于生产者,D正确.‎ 故选:D.‎ ‎ ‎ ‎2.DNA分子复制时,解旋酶作用的部位应该是(  )‎ A.腺嘌呤与鸟嘌呤之间的氢键 B.腺嘌呤与胞嘧啶之间的氢键 C.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的氢键 D.脱氧核糖与含氮碱基之间的化学键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DNA分子复制过程中,首先要用解旋酶将DNA分子的双链解开,而DNA分子的两条链之间是通过碱基对之间是通过氢键连接的,因此解旋酶的作用部位实际上是氢键,即使氢键断裂.‎ ‎【解答】解: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双链之间互补配对的碱基是鸟嘌呤与胞嘧啶、腺嘌呤与胸腺嘧啶,只有配对的碱基之间存在氢键.因此,DNA分子复制时,解旋酶作用的部位应该是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的氢键.‎ 故选:C.‎ ‎ ‎ ‎3.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质而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D.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解答】解:A、激素可以调节细胞的代谢,即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质而发挥作用,A正确;‎ B、酶具有催化作用,激素具有调节代谢的作用,B错误;‎ C、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从而维持含量的相对稳定,C正确;‎ D、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正确.‎ 故选:B.‎ ‎ ‎ ‎4.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位置是(  )‎ A.a和b处 B.a、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共有3个神经元,2个突触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因此刺激图中箭头处,可在b、c点检测到膜电位变化;在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单向传递,即从上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刺激图中箭头处,在d点和e点也能测到膜电位的变化,而在a点无法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解答】解:兴奋在神经细胞上可以双向传导,刺激图中箭头处,b、c处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兴奋在神经细胞间可以从上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传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胞体而不能反过来传递,所以a处不能测到动作电位,d和e处能测到膜电位的变化.‎ 故选:C.‎ ‎ ‎ ‎5.如图为人体局部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①中液体pH能保持稳定,与其含有HCO﹣3和HPO42﹣有关 B.③中有氧呼吸的最终产物可参与体液调节 C.①中液体有蛋白质,④中液体没有蛋白质 D.②中的CO2浓度比③中的低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由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解答】解:A、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HCO3﹣和HPO42﹣有关,A正确;‎ B、③中进行有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参与体液调节,B正确;‎ C、①中血浆,④是淋巴,两者都有蛋白质,只是血浆蛋白质含量高,C错误;‎ D、组织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由细胞内液进入组织液是自由扩散,所以②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③中的低,D正确.‎ 故选:C.‎ ‎ ‎ ‎6.如图为血糖的生理调节过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分泌C,从而使血糖降低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B.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D,从而使血糖上升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C与D表现为拮抗作用 D.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根据C能够使血糖下降,判断C是胰岛素;D能够使血糖上升,判断D是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体液调节;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D,从而使血糖上升的过程应该属于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 ‎【解答】解:A、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体液调节,A正确;‎ B、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腺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的过程应属“神经﹣体液”调节过程,B错误;‎ C、根据C能够使血糖下降,判断C是胰岛素;D能够使血糖上升,判断D是胰高血糖素,C、D维持血糖稳定,表现为相互拮抗,C正确;‎ D、血糖调节的方式是神经和体液调节,调节中枢是下丘脑,相关激素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D正确.‎ 故选:B.‎ ‎ ‎ ‎7.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合的是(  )‎ A.若X表示环境中的碳元素,则②表示光合作用 B.若X表示种群数量,则①可代表出生或迁入 C.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②可能代表物种的丰富度降低 D.若X表示捕食链中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则②代表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增加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据图分析,①与X关系是正相关,②与X的关系是负相关.种群特征包括种群的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决定种群数量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化学燃料的燃烧.‎ ‎【解答】解:A、若x表示环境中的碳元素,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进而影响环境中碳元素的变化,A正确;‎ B、若x表示种群数量,与种群数量有关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能使种群数量增多的是出生率和迁入率,B正确;‎ C、物种的丰富度越大往往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物种的丰富度越小往往抵抗力稳定性越弱,C正确;‎ D、若x表示捕食链中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而能量由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能量增多,则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也会增多,D错误.‎ 故选:D.‎ ‎ ‎ ‎8.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 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 D.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胸腺为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场所,无胸腺则不能产生T淋巴细胞,而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因此需胸腺裸鼠不具备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A错误;‎ B、因其免疫力低下,故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B正确;‎ C、对异体组织的排斥反应以及清除体内的癌细胞过程都属于细胞免疫,由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对异体组织及癌细胞等进行识别并排斥,裸鼠无T细胞,故无排斥反应且不能清除癌细胞,C正确;‎ D、由于无胸腺裸鼠没有细胞免疫,所以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D正确.‎ 故选:A.‎ ‎ ‎ ‎9.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A.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则①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B.不少内分泌腺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 C.口渴时,调节抗利尿激素分泌的中枢是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 D.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动物激素的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分析题图:题中表示内环境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之间的调节机制,如果①表示免疫系统调节内环境稳态的免疫分子,包括抗体和淋巴因子;如果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促甲状腺激素受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两种激素的共同调节.‎ ‎【解答】解:A、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可以进入内环境,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系统调节网络来实现的,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B正确;‎ C、口渴时,调节抗利尿激素分泌的中枢是下丘脑渗透压调节中枢,C错误;‎ D、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受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共同调节,D正确.‎ 故选:C.‎ ‎ ‎ ‎10.图中甲为某清洁水体在遭受一次性有机物轻度污染后,污染物含量的变化.水体中好氧性微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最可能接近于图乙中的(  )‎ A.A B.B C.C D.D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环境污染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有机物的分解主要靠好氧微生物,因为开始污染物含量较多,所以微生物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逐渐增加,但随着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污染物逐渐减少,导致微生物的斗争加剧,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大,微生物数量减少.同时还要注意甲乙两图之间横坐标上的时间对应关系.‎ 故选:D.‎ ‎ ‎ ‎11.在小麦地里施用一定浓度的2,4﹣D能除掉双子叶杂草,而对小麦无影响,对此现象的错误解释(  )‎ A.双子叶杂草对2,4﹣D的敏感性强 B.小麦对2,4﹣D的敏感性差 C.2,4﹣D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 D.2,4﹣D只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可培育无籽果实;‎ ‎(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 ‎(4)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施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除草,即作为“除草剂”.‎ ‎【解答】解:A、双子叶杂草比小麦对2,4﹣D更敏感,A正确;‎ B、双子叶杂草比小麦对2,4﹣D更敏感,B正确;‎ C、2,4﹣D是类似于生长素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 D、2,4﹣D不是植物激素,是生长素类似物,没有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D错误.‎ 故选:D.‎ ‎ ‎ ‎12.下列情况,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①唐氏综合症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 ‎ ‎②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相应部位的交叉互换 ‎ ‎③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 ‎ ‎④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 ‎ ‎⑤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 ‎ ‎⑥染色体上DNA个别碱基对的增添、缺失.‎ A.②④⑤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④‎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本质 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使性状重新组合 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出现了新的性状 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或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或染色体内部结构发生改变 发生时期及其原因 减Ⅰ四分体时期由于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减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任何细胞.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不分离,出现多倍体;或减数分裂时,偶然发生染色体不配对不分离,分离延迟等原因产生染色体数加倍的生殖细胞,形成多倍体 ‎【解答】解:①唐氏综合症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故①正确;‎ ‎②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故②错误;‎ ‎③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故③正确;‎ ‎④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单倍体植株,只含有本物种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故④正确; ‎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故⑤错误;‎ ‎⑥染色体上DNA个别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属于基因突变,故⑥错误.‎ 故选:D.‎ ‎ ‎ ‎13.有关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菌同时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B.昆虫与细菌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图中只有2条食物链 D.图中占有能量最多的是狐狸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草属于生产者,细菌属于分解者,其他成分属于消费者,图中只有两条捕食食物链,即为草→兔→狐,草→昆虫→鸡→狐.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 ‎【解答】解:A、营养级是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细菌属于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成分,A错误;‎ B、细菌属于分解者,与昆虫之间不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B错误;‎ C、由图可知,图中只有两条捕食食物链,即为草→兔→狐,草→昆虫→鸡→狐,C正确;‎ D、图中占有能量最多的是草,最少的是狐狸,D错误.‎ 故选:C.‎ ‎ ‎ ‎14.如图Ⅰ、Ⅱ表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a代表突触小体,e代表神经纤维 B.图Ⅰ中的a可能是图Ⅱ中的d或f C.图Ⅰ中的b可能是图Ⅱ中的c或d D.图Ⅱ的f可与唾液腺结合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据图分析:图Ⅰ中a为突触小体,b为突触后膜,突触是突触小体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组成的.图Ⅱ中c为细胞体,d是树突,e是轴突,f是轴突末梢.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图Ⅰ中a为突触小体,e是轴突构成的神经纤维,A正确;‎ B、图Ⅰ中的a可能是图Ⅱ中的f,B错误;‎ C、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所以图Ⅰ中的b可能是图Ⅱ中的c或d,C正确;‎ D、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所以图Ⅱ的f可与唾液腺结合形成效应器,D正确.‎ 故选:B.‎ ‎ ‎ ‎15.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生物实验中经常要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实验鼠是健康的,并能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达到稳态.本题的自变量是血浆胰岛素含量,包括胰岛B细胞的分泌量和体外注射剂量两部分;因变量是血糖含量,观测指标是血糖的补充速率和血糖的消耗速率.胰岛素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横坐标从左到右,血浆胰岛素含量不断增多,说明血糖浓度从高到低,血糖的补充速率逐渐下降和血糖的消耗速率升高也加以印证.‎ ‎【解答】解:A、胰岛素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随着曲线a血糖补充速率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故A错;‎ B、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随着曲线b血糖消耗速率的上升,葡萄糖转变成肝糖原和肌糖原的速度加快,故B对;‎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补充速率是1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3.8mg/kgmin,血糖浓度不能维持相对稳定,故C错;‎ D、高浓度胰岛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但不会抑制神经中枢,故D错.‎ 故选B.‎ ‎ ‎ ‎16.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时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栗来增加产热 B.受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因此皮肤血管血流减慢 C.寒冷环境中易散热,因此产热也随之增多,其耗氧量比常温环境多 D.炎热环境出汗多,比寒冷环境易散热,因此皮肤血管血流加快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刺激使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增加产热有骨骼肌颤栗、立毛肌收缩、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几乎于全身每一个细胞,使细胞代谢增强,从而增加产热.另一方面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排汗等使散热减少.此过程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寒冷时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栗来增加产热,A正确;‎ B、受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因此皮肤血管血流减慢,B正确;‎ C、寒冷环境中易散热,因此产热也随之增多,其耗氧量比常温环境多,C正确;‎ D、同一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大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D错误.‎ 故选:D.‎ ‎ ‎ ‎17.下列各组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如图所示概念图准确表示的是(  )‎ A.①原核生物,②细菌,③蓝藻,④毛霉 B.①内环境,②细胞外液,③细胞内液,④血浆 C.①基因突变特点,②普遍性,③随机性和不定向性,④低频性等 D.①生态系统的结构,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内环境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据图示可知,①与②③④为包含关系,需要结合具体的选项进行分析.‎ 其中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原生动物、低等植物、真菌等.‎ 基因突变的特点:a、普遍性; b、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的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上);c、低频性 d、多数有害性 e、不定向性.‎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解答】解:A、毛霉属于真菌,为真核生物,A错误;‎ B、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基因突变的特点包括: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多数有害性、不定向性等,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D错误.‎ 故选:C.‎ ‎ ‎ ‎18.如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产生的某种物质可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B.a与b两者的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可表现为协同作用 C.c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而且有分泌功能 D.a、b、c中,c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小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根据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可以判断:图中c表示下丘脑,b表示甲状腺、性腺等腺体,a表示垂体.‎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相关激素,也能传导神经冲动.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调节的中枢,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解答】解:A、a表示垂体,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够促进生长,A正确;‎ B、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均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即两者具有协同作用,B正确;‎ C、c表示下丘脑,下丘脑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而且有分泌功能,C正确;‎ D、a是垂体,b是相关腺体,c是下丘脑,其中c下丘脑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大,D错误.‎ 故选:D.‎ ‎ ‎ ‎19.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2、细胞3、细胞4、细胞5‎ C.HIV入侵人体后,主要侵染人体的细胞2‎ D.物质a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1为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为效应B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物质a为抗体.‎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T细胞和B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但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故A正确.‎ B、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故B错误.‎ C、HIV入侵人体后,主要侵染人体的T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故C正确.‎ D、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其次组织液和外分泌液;故D正确.‎ 故选B.‎ ‎ ‎ ‎20.花生的含油量随选择世代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选择育种对高含油量花生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 A.改变了控制产油的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 B.改变了花生的基因库,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C.定向诱导了控制高含油量基因的产生 D.淘汰部分表现型,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分析曲线图:随着选择代数的变化,玉米的含油量逐渐升高,说明通过选择作用,淘汰含油量低的个体,保留含油量高的个体,种群中含油量高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加.‎ ‎【解答】解:A、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等于1,选择育种对其无影响,A错误;‎ B、选择育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但不会改变基因库,也不会形成新物种,B错误;‎ C、控制高含油量的基因是突变产生的,且基因突变是不定性的,选择育种只能起到选择的作用,C错误;‎ D、选择育种淘汰含油量低的个体,使高含油量高的基因频率增大,D正确.‎ 故选:D.‎ ‎ ‎ ‎21.如图表示人类某遗传病系谱图,母亲是纯合子,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是(  )‎ ‎①Y染色体上的基因 ‎②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③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④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⑤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⑤‎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分析】‎ ‎1、由题意知,母亲是纯合子,不携带致病基因,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父亲患病,图中的儿子都患病,女儿没有患者,因此,该病可能是Y染色体上的遗传病;‎ ‎2、如果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父亲的杂合子,其子代中女儿可能出现不患病的情况,儿子也可能出现患病的情况.‎ ‎【解答】解:①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父亲患病,图中的儿子都患病,女儿没有患者,该致病基因可能Y染色体上的基因,①正确;‎ ‎②母亲是纯合子,后代出现患病个体,该致病基因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②正确;‎ ‎③如果该致病基因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由于母亲是显性纯合子,后代不应该出现患者,③错误;‎ ‎④如果该致病基因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后代女儿应该全是患者,④错误;‎ ‎⑤如果该致病基因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性基因,后代个体都不应该患病,⑤错误.‎ 故选:A.‎ ‎ ‎ ‎22.果蝇中,直毛对分叉毛为显性[A和a],灰身对黑身为显性[B和b]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果蝇子代类型及比例.推测子代灰身直毛雌性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是(  )‎ 灰身直毛 灰身分叉毛 黑身直毛 黑身分叉毛 雄性 雌性 ‎0‎ ‎0‎ A.1:2 B.1:3 C.1:4 D.1:5‎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灰身和黑身后代中,比例在雌性和雄性个体中没有区别,说明B和b位于常染色体上;直毛和分叉毛后代中,比例在雌性和雄性个体中不同,说明A和a位于C染色体上.‎ ‎【解答】‎ 解:从表中可知,灰身:黑身=3:1,且雌性和雄性比例均是3:1,控制果蝇身体颜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身是显性.而分叉毛只在雄性中出现,所以控制直毛和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直毛是显性.灰身中纯合子是,直毛雌性中纯合子是,所以灰身直毛雌性中纯合子为=,因此,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是1:5.‎ 故选:D.‎ ‎ ‎ ‎23.某DNA分子含有3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有160个,则该DNA复制3次,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  )‎ A.1120个 B.980个 C.990个 D.1100个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已知具有300个碱基对的一个DNA分子片段,共有600个碱基,其中含有腺嘌呤(A)16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160个,则C=G=300﹣160=140个.‎ ‎【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该DNA分子区段含有140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如果该DNA连续复制3次,需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目=(23﹣1)×140=980个.‎ 故选:B.‎ ‎ ‎ ‎24.如图表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①②③④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  )‎ A.①:AABb ②:AAABBb ③:ABCD ④:A B.①:Aabb ②:AaBbCc ③:AAAaBBbb ④:AB C.①:AaBb ②:AaaBbb ③:AAaaBBbb ④:Ab D.①:AABB ②:AaBbCc ③:AaBbCcDd ④:ABCD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据图分析,①含有2个染色体组,②含有3个染色体组,③含有4个染色体组,④含有1个染色体组.‎ 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目判别方法:‎ 第一: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第二:根据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 ‎【解答】解:A、根据基因型判断,①AABb含有2个染色体组,②AAABBb含有三个染色体组,③ABCD含有1个染色体组,④A也含有1个染色体组,A错误;‎ B、①AaBb含有2个染色体组,②AaBbCc含有2个染色体组,③AAAaBBbb含有4个染色体组,④Ab含有1个染色体组,B错误;‎ C、①AaBb含有2个染色体组,②AaaBbb含有3个染色体组,③AAaaBBbb含有4个染色体组,④Ab含有1个染色体组,C正确;‎ D、①AABB含有2个染色体组,②AaBbCc含有2个染色体组,③AaBbCcDd含有2个染色体组,④ABCD含有1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C.‎ ‎ ‎ ‎25.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如图所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和成熟区细胞内能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 A.两者都只有① B.前者只有①,后者有①、②和③‎ C.两者都只有②和③ D.前者有①、②和③,后者只有②、③‎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图解,其中①为DNA的自我复制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②为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③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解答】解:(1)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能力旺盛,因此细胞中既能进行DNA的复制,也能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 ‎(2)成熟区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因此不会发生DNA的复制,但仍能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 故选:D.‎ ‎ ‎ ‎26.如图为由①②两个水稻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 三个品种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①和②培育成⑤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I和Ⅱ分别称为杂交和测交 B.用③培育出④常用的方法Ⅲ是花药离体培养 C.③培育出⑥常用化学的方法进行诱变处理 D.图中培育出⑤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考点】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题中所涉及的育种方式有杂交育种(Ⅰ→Ⅱ)、单倍体育种(Ⅰ→Ⅲ→Ⅴ)和多倍体育种(Ⅰ→Ⅳ),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染色体变异.‎ ‎【解答】解:A、用①和②培育成⑤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I和Ⅱ分别称为杂交和自交,A错误;‎ B、用③培育出④常用的方法Ⅲ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B正确;‎ C、用③经过Ⅳ培育出⑥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③的幼苗或萌发的种子,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 D、图中培育出⑤所依据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B.‎ ‎ ‎ ‎27.下列是某兴趣小组探究狗胰腺分泌调节机制的部分实验步骤,分析不合理的是(  )‎ ‎ 实验组别 ‎ 实验过程 ‎ 实验现象 ‎ 1‎ ‎ 切取甲狗的一段小肠,刮取黏膜并用稀盐酸浸泡一段时间后,将其研磨液注入乙狗静脉 ‎ 乙狗胰液分泌量大幅度增加 ‎ 2‎ ‎ 不用稀盐酸浸泡,直接将等量的甲狗小肠黏膜研磨液注入乙狗静脉 ‎ 乙狗胰液分泌量不增加 ‎ 3‎ ‎ 直接将适量稀盐酸注射入乙狗静脉 ‎ 乙狗胰液分泌量不增加 A.1、2对照说明胰液分泌量的增加离不开盐酸的刺激 B.3可以排除盐酸对胰液分泌的直接影响 C.1、2、3对照说明在盐酸的刺激下,小肠可产生促进胰液分泌的物质 D.1、2、3对照说明乙狗胰液的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胰液分泌的过程是:食物刺激小肠黏膜,使其分泌促胰液素,进入血液作用于胰腺,从而分泌胰液;此过程属于体液调节,当刺激神经时也能促进胰液的分泌,说明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支配又受体液调节.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用稀盐酸浸泡一段时间后,将其研磨液注入乙狗静脉,则胰液分泌量增加,不用盐酸浸泡则胰液分泌量不增加,故1、2对照说明胰液分泌量的增加离不开盐酸的刺激,A正确;‎ B、直接将适量稀盐酸注射入乙狗静脉,乙狗胰液分泌量不增加,故3可以排除盐酸对胰液分泌的直接影响,B正确;‎ C、1、2、3对照说明在盐酸的刺激下,小肠可产生促进胰液分泌的物质,C正确;‎ D、1、2、3对照说明乙狗胰液的分泌受小肠分泌的物质的调节,但不能证明是否受神经的调节,D错误.‎ 故选:D.‎ ‎ ‎ ‎28.在圣露西亚岛有两种植物靠一种蜂鸟传粉.一种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短,另一种则弯而深.雌鸟的长鸟喙适于在弯曲的长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鸟的短鸟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雌雄蜂鸟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缓解了雌雄蜂鸟间的种内斗争 B.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因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 C.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蜂鸟的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会影响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共同进化包括两个方面:‎ ‎(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体现在捕食关系、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上.‎ ‎(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无氧环境影响生物的代谢类型均为厌氧型,自养型生物的出现产生的氧气使环境变成有氧环境,这又影响了好氧生物的出现.‎ ‎【解答】解:A、食物来源有别,可以很好缓解种内个体间因争夺食物的斗争.题干信息告知同种雌雄蜂鸟采蜜不同植物,食物来源不同,可缓解种内斗争,A正确;‎ B、可遗传变异的产生根本上来自于遗传物质本身的变化,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可遗传变异,蜂鸟采蜜只属于环境因素,B错误;‎ C、根据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现存的生物之间的适应关系是共同进化的结果,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蜂鸟采蜜的同时会帮助植物传粉,不同性别蜂鸟采蜜不同植物,所以蜂鸟的性别比例及其种群密度对于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会有影响,D正确.‎ 故选:B.‎ ‎ ‎ ‎29.关于如图所示的生理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所示的生物细胞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mRNA上所含有的密码子均能在tRNA上找到相对应的反密码子 C.该图表示的是基因的表达 D.该图表示的生理过程所需要的能量都由线粒体提供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产生了mRNA,该过程为转录;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上会发生翻译过程,图示可以看出转录和翻译在同时进行.‎ 在真核细胞中,由于细胞核具有核膜,因此细胞核中转录形成的mRNA必须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才能进行翻译,而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因此该过程很可能是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解答】解:A、图示过程表示转录和翻译过程同时进行,发生在原核细胞中,而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A错误;‎ B、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因此没有对应的反密码子,B错误;‎ C、据图分析,细胞中进行转录和翻译,即发生基因的表达,C正确;‎ D、基因表达中需要能量由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提供,而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D错误.‎ 故选:C.‎ ‎ ‎ ‎30.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中可检测到32P,外壳中可检测到35S B.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32P和35S C.用普通的噬菌体侵染15N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15N D.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15N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解:A、由于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所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中可检测到32P,但外壳中检测不到35S,A错误;‎ B、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时,DNA分子进入细菌,并利用细菌的化学成分,所以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只有少数噬菌体可检测到32‎ P,但所有噬菌体均可检测到35S,B错误;‎ C、由于核酸和蛋白质外壳中都含15N,且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和外壳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所以用普通的噬菌体侵染15N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15N,C正确;‎ D、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可检测到15N,但外壳中检测不到15N,D错误.‎ 故选:C.‎ ‎ ‎ ‎31.如图为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进行治疗的流程图,a、b、c表示内环境有关成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组织液,b、c可分别表示血浆或淋巴 B.若a、b、c中b中的蛋白质含量最高,则b可代表淋巴 C.若注射的是抗利尿激素,则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D.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症时,可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快速缓解病情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肌肉注射的物质先到达组织液,因此a为组织液,b、c表示血浆和淋巴,但不能确定b、c哪一个为血浆或淋巴,因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比组织液和淋巴高,因此若b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则b和c分别为血浆和淋巴.‎ ‎【解答】解:A、肌肉注射的物质先到达组织液,因此a为组织液,b、c可分别表示血浆和淋巴(或淋巴和血浆),A正确;‎ B、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比组织液和淋巴高,若a、b、c中b中的蛋白质含量最高,则b可代表血浆,B错误;‎ C、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因此若注射的是抗利尿激素,则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C正确;‎ D、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症时,可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快速缓解病情,D正确.‎ 故选:B.‎ ‎ ‎ ‎32.如图现有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等五种激素.a、b、c、d、e分别代表其中的一种.图中除d、e两种激素为拮抗作用之外,其余直线相邻的激素之间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为协同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c、e分别代表的激素为生长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 B.a、b两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侧重促进生长,b侧重促进发育 C.d激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 D.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是激素a、e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据题意分析,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这两种激素具有拮抗作用,因此d、e为两者之一;又由于其它均为协同作用,由此确定d为胰高血糖素,e为胰岛素;c和d为协同作用,则c为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有升高血糖作用;b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有提高代谢强度作用;a为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作用.‎ ‎【解答】解:A、由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作为突破口,可以分别确定a为生长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c为肾上腺素、d胰高血糖素、e为胰岛素,A正确;‎ B、A生长激素侧重促进生长,b甲状腺激素侧重促进发育,B正确;‎ C、胰高血糖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促进肝糖原再分解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C正确;‎ D、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垂体受到影响,分泌a生长激素就受影响,e胰岛素分泌主要靠血糖浓度变化的调节,D错误.‎ 故选:D.‎ ‎ ‎ ‎33.将纯合的野鼠色小鼠与棕色小鼠杂交,F1代全部表现为野鼠色.F1个体间相互交配,F2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野鼠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若M、N为控制相关代谢途径的显性基因,据此推测最合理的代谢途径是(  )‎ A. B. C. D.‎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根据基因自由组合规律,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作答.‎ ‎【解答】‎ 解:根据题意,将纯合的野鼠色小鼠与棕色小鼠杂交,F1代全部表现为野鼠色.F1个体间相互交配,F2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野鼠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可以知道,野鼠色是双显基因控制的,棕色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黄色、黑色分别是由单显基因控制的.‎ 故选:A.‎ ‎ ‎ ‎34.一个精原细胞的DNA分子全部被15N标记,该细胞在不含15N的培养液中进行分裂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带15N标记的染色体占50%‎ B.若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第二次分裂结束产生的每个子细胞中,含15N的染色体占50%‎ C.若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每条染色体上有50%的DNA分子含15N D.若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有50%含15N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称为半保留复制.‎ ‎【解答】解:A、若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一次分裂所得DNA分子中都是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第二次分裂中期,1个DNA分子形成2个DNA分子,四条链,只有一条链含15N,三条链含14N.第二次分裂后期带15N标记的染色体占50%,A正确;‎ B、若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第二次分裂结束产生的每个子细胞中,含15N的染色体占0﹣100%,B错误;‎ C、若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每条染色体上有的DNA分子都是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C错误;‎ D、若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有100%含15N,D错误.‎ 故选:A.‎ ‎ ‎ ‎35.豌豆细胞中的DNA,有84%在染色体上,染色体中DNA占36.5%,RNA占9.6%,蛋白质占48.9%,这些数据表明(  )‎ A.豌豆细胞的染色体上含有两种遗传物质 B.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C.豌豆细胞的染色体上有一分子DNA和一分子RNA D.豌豆细胞中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次要载体为叶绿体和线粒体 ‎【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染色质、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是DNA、RNA和蛋白质.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解答】解:A、豌豆细胞的染色体上含有DNA、RNA,但只有DNA是遗传物质,RNA不是遗传物质,A错误;‎ B、由于在染色体中DNA占36.5%,蛋白质占48.9%,而RNA只占9.6%,所以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B正确;‎ C、题干中只有含量比例,没有数量,所以无法得出豌豆细胞的染色体上有一分子DNA和一分子RNA,C错误;‎ D、由于豌豆细胞中的DNA有84%在染色体上,所以豌豆细胞中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但题干中没有说明16%的DNA分布在哪些结构中,D错误.‎ 故选:B.‎ ‎ ‎ 二、非选择呢题(共50分)‎ ‎36.植物的部分染色体图,请回答.‎ ‎(1)图示为这种植物基因型为Aa 减数分裂 分裂 四分体(第一次分裂前期) (时期)部分染色体的示意图.图中显示了 4 条染色体.如果1号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为A,2号染色单体相应位置的基因最可能是 a .‎ ‎(2)该植物早熟(A)对晚熟(a)是显性,抗干热(B)对不抗干热(b)是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在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以某亲本与双隐性纯合子杂交,F1代性状分离比为1:1,请写出此亲本可能的基因型 AaBB、Aabb、AABb、aaBb .‎ ‎(3)用基因型为MMHH(宽叶高茎)和mmhh(窄叶矮茎)的植株为亲本杂交(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获得F1,F1自交获得F2,F2‎ 中自交性状不分离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用隐性亲本与F2中宽叶高茎植株测交,后代中宽叶高茎与窄叶矮茎植株的比例为 4:1 .‎ ‎(4)基因型为Hh的植株减数分裂时,出现了一部分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基因型为Hh的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 交叉互换 .‎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图解:图1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四分体时期,图中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并且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解答】解:(1)根据试题分析,该图为生物减数分裂 四分体时期部分染色体的示意图.图中还能看出,有4条染色体,2号和3号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由于该植物的基因型为Aa,如果1号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为A,则2号中与1号A相对应的基因最可能是a.‎ ‎(2)已知小偃麦早熟(A)对晚熟(a)是显性,抗干热(B)对不抗干热(b)是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在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以某亲本与双隐性纯合子(aabb)杂交,F1代性状分离比为1:1,说明有一对基因是杂合子的测交,另一对基因没有性状分离,可以是显性纯合子或者是隐性纯合子.所以该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AABb、aaBb.‎ ‎(3)基因型为MMHH和mmhh的植株为亲本杂交获得F1为MmHh,F1自交获得F2中,性状不分离的植株即为纯合子,概率为.F2中宽叶高茎植株的基因型为M_H_,与隐性亲本测交,可分别研究每对基因杂交情况,即M_×mm和H_×hh.后代窄叶为,的以宽叶:窄叶=2:1,同理高茎:矮茎=2:1,所以宽叶高茎与窄叶矮茎=4:1.‎ ‎(4)基因型为Hh的植株减数分裂时,出现了一部分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基因型为Hh的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 故答案为:‎ ‎(1)减数分裂 四分体(第一次分裂前期) 4 a ‎(2)AaBB、Aabb、AABb、aaBb ‎(3) 4:1 ‎ ‎(4)(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交叉互换 ‎ ‎ ‎37.如图为艾滋病病毒(HIV)侵染人体淋巴细胞及其繁殖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说明:(提示;HIV是一种球形病毒,外有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内有两条RNA) ‎ ‎(1)图中3表示病毒正在侵染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细胞内的是病毒的 RNA .‎ ‎(2)图中4至5的过程在生物学上称为 逆转录 ,该过程所需的原料为 脱氧核苷酸 .‎ ‎(3)图中5表示新合成的DNA分子通过 核孔  进入淋巴细胞的细胞核中并整合进淋巴细胞的DNA.‎ ‎(4)图中6至7是形成病毒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需要经过 转录 和 翻译  两步.‎ ‎(5)目前科学家们研制出治疗艾滋病的药物是用来阻止4至5的进行,其原理是抑制 逆转录酶  的活性.‎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HIV侵染T淋巴细胞并繁殖新一代病毒的过程示意图,其中1、2、3表示注入过程,RNA进入T细胞;4→5表示逆转录过程;5→6表示逆转录形成的DNA分子整合到人的DNA分子中;6→7表示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6→8表示转录过程;78→9表示组装过程.‎ ‎【解答】解:(1)HIV为RNA病毒,其侵染T淋巴细胞时,遗传物质RNA进入淋巴细胞.‎ ‎(2)图中4到5为逆转录过程,该过程以RNA为模板合成DNA,原料为脱氧核苷酸.‎ ‎(3)据图示过程可知,图中5是通过核孔进入淋巴细胞核中,并结合到淋巴细胞的DNA上.‎ ‎(4)图中6到7表示合成合成病毒蛋白质外壳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 ‎(5)图中4至5表示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因此要阻止该过程的进行,其原理是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 故答案为:‎ ‎(1)RNA ‎(2)逆转录 脱氧核苷酸 ‎(3)核孔)‎ ‎(4)转录 翻译 ‎(5)逆转录酶 ‎ ‎ ‎38.美国神经生物学家埃里克坎德尔对海兔缩鳃发射的习惯化和敏感化的杰出研究而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敏感化是指人或动物受到强烈的或伤害性刺激后,对其他刺激的反应更加敏感.如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敏感化的神经调节模式图,图2表示短期敏感化前后有关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生理变化.‎ ‎(1)图1中最简单的反射弧只含有 3 ‎ ‎ 个神经元,海兔缩鳃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为 运动神经末梢及支配的鳃 .若在图1中的c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图中a、b、d三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 d 处.‎ ‎(2)图2显示,当海兔受到强烈的或伤害性刺激后,易化性中间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5﹣HT,这种信号分子与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上的 特异性受体 结合后,引起Ca2+内流量增加,从而使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发生易化,即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量 增加 .‎ ‎(3)如果实验中不小心将海兔缩鳃反射效应器中的某一处损坏,刺激喷水管时鳃不再发生反应.此时,若刺激图1中的a处,在运动神经末梢的最末端检测不到电位变化,表明 运动神经末梢 受损;若直接刺激鳃,鳃没有反应,表明鳃受损;若 刺激a处,在运动神经末梢的最末端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直接刺激鳃,鳃有反应 ,表明运动神经末梢与鳃的接触部位受损.‎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此反射弧包含了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三种神经元.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即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鳃.图2中,敏感化后Ca2+进入神经细胞增多,神经递质释放量增加.‎ ‎【解答】解:(1)由图和分析可知,图1中有3种神经元;海兔缩鳃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鳃.若在图1中的c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即兴奋在神经元的突触间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可从中间神经元传到运动神经元,因而只有d点可检测到电位变化.‎ ‎(2)图2显示,当海兔受到强烈的或伤害性刺激后,易化性中间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5﹣HT,这种信号分子与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引起Ca2+内流量增加,从而使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发生易化,即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量增加.‎ ‎(3)如果实验中不小心将海兔缩鳃反射效应器中的某一处损坏,刺激喷水管时鳃不再发生反应.为检测受损部位:‎ ‎①若刺激图l中的a处,在运动神经末梢的最末端检测不到电位变化,表明运动神经末梢受损;‎ ‎②若直接刺激鳃,鳃没有反应,表明鳃受损;‎ ‎③若刺激a处,在运动神经末梢的最末端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直接刺激鳃,鳃有反应,表明运动神经末梢与鳃的接触部位受损.‎ 故答案为:‎ ‎(1)3 运动神经末梢及支配的鳃 d ‎ ‎(2)特异性受体 增加 ‎(3)运动神经末梢 刺激a处,在运动神经末梢的最末端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直接刺激鳃,鳃有反应 ‎ ‎ ‎39.图1为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1),图2为该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460 J•cm﹣2•a﹣1;A1、A2、A3代表各营养级中 未被利用 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 43  J•cm﹣2•a﹣1.‎ ‎(2)图2中的甲属于图1中的 初级消费者 和 次级消费者 ,图2中不可能存在图1中的生物成分是 分解者 .若图2中的己大量减少,则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理论上甲的数量会 增加 .‎ ‎(3)在图2食物网中若有多种食物来源时从各来源获得的能量相等,则丁增加X克至多需要戊 325X 克.‎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 分析题图: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因此A1、A2、A3代表各营养级中未被利用的能量.动物的摄入能=其同化能+其粪便能,粪便能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动物同化能的去向一般也是: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解答】解:(1)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由图中数据可知,一年内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未被利用+被分解者利用(1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29+2+17+12)=460J•cm﹣2•a﹣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1、A2、A3代表各营养级中未被利用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2+12+29=43 J•cm﹣2•a﹣1.‎ ‎(2)图2中的甲在戊→甲的食物链中是初级消费者,在戊→已→甲食物链中是次级消费者,图2食物网中不可能出现图1中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若图2中的已大量减少,则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甲由原来的第二、第三营养级降至单纯的第二营养级,理论上甲的数量会增加.‎ ‎(3)图2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摄食两种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丁每增加Xkg生物量,按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由戊→庚→丁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戊: g;由戊→甲→丁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 g,甲所摄食的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再由戊→甲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戊: g;由戊→己→甲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g,因此共需要消耗生产者(戊)50X+25X+250X=325Xg.‎ 故答案为:‎ ‎(1)460 未被利用 43 ‎ ‎(2)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分解者 增加 ‎(3)325X ‎ ‎ ‎40.某些农作物秸秆富含纤维素,纤维素经过水解可以形成葡萄糖,葡萄糖再经过发酵可以生产酒精.如图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酒精的大致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纤维素要经过纤维素分解菌分解成葡萄糖.人们常常是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常用的方法是 刚果红染色法 .其实验流程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 梯度稀释 →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 透明圈  的菌落.‎ ‎(2)纤维素分解菌能合成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含有三种组分,即 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 .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 纤维二糖 ,第三种酶将它分解成葡萄糖.‎ ‎(3)图中发酵阶段常用的菌种是酵母菌,在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 18﹣25 ℃.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 酸性重铬酸钾 来检验.‎ ‎(4)利用葡萄能生产果酒,进而生产果醋,生产果醋常用的菌种是醋酸杆菌,醋酸杆菌与酵母菌在代谢类型上的区别是 醋酸杆菌是好氧性的,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 .‎ ‎【考点】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应用价值;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 ‎【分析】1、刚果红染色法特指纤维素的染色法,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对纤维二糖和葡萄糖无作用;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生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用此来鉴别纤维素或纤维素分解菌的分解作用.‎ ‎2、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流程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3、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含有三种组分,即C1酶、Cx 酶、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4、酵母菌在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5、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6、酵母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醋酸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好氧型.‎ ‎【解答】解:(1)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而刚果红对纤维二糖和葡萄糖无此作用,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常用的方法是刚果红染色法,其实验流程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2)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含有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其中的C1酶和Cx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3)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酵母菌在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 ‎(4)醋酸杆菌与酵母菌在代谢类型上的区别是:醋酸杆菌是好氧性的,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 ‎ 故答案为:‎ ‎(1)刚果红染色法 梯度稀释 透明圈 ‎(2)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 纤维二糖 ‎(3)18﹣25 酸性重铬酸钾 ‎(4)醋酸杆菌是好氧性的,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