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理)试题 解析版
兰州一中2018-2019-1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题 生物(理科) 1. 人体内含有多种多样的蛋白质,每种蛋白质( ) A. 都含有20种氨基酸 B. 都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C. 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D. 都能催化生物化学反应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组成氨基酸的种类共有20种,但不同的蛋白质所含的氨基酸种类不一定都有20种,A项错误;外分泌蛋白(如激素)是在细胞外发挥作用,B项错误;蛋白质多样性包括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的多样性,多肽链空间结构的多样性,C项正确;蛋白质的功能多种多样,酶的可以催化化学反应,抗体、激素不能催化生物化学反应,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蛋白质相关的基础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 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病毒是一类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B. 细胞核DNA分子呈环状 C. 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 D. 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都具有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A错;原核细胞拟核中的DNA分子呈环状,而真核细胞核中的DNA呈双螺旋结构,存在与染色质或染色体中,B错;人体不同细胞分裂能力不同,即使具有分裂能力,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也不一定相同,C错;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都是单层膜,都是由双层磷脂分子作为基本骨架,都具有流动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及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 一个RNA分子只有一条链 C. 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D. 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核酸与ATP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核酸及ATP的元素组成,核酸的分类、组成及分布。核酸包括DNA和RNA,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详解】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都是C、H、O、N、P,A正确;通常情况下,RNA分子是由单链组成的,B正确;T2噬菌体的核酸为DNA,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C正确;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线粒体,D错误。 4.下列关于蛋白质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噬菌体的蛋白质合成要依赖细胞 B. 绿色植物可以合成自身所需的蛋白质 C. 酶不光可以在细胞中起作用 D. 肺炎双球菌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本题要求考生识记并区分不同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场所以及过程。细菌都有自己的一套表达系统,转录、翻译都可以在菌体内进行,无需借助外源核糖体,而病毒需要借助宿主的表达系统(酶类、核糖体、tRNA等)合成自己的蛋白质。 【详解】噬菌体是病毒,病毒寄生在细胞内,通过宿主的合成系统,合成自身的蛋白质,A正确;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型生物,可以合成自身所需蛋白质,B正确;酶既可以在细胞内又可以在细胞外起作用,C正确;肺炎双球菌自身含有核糖体,能独立合成蛋白质,D错误。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原核生物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病毒的蛋白质合成的特点等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能够区分病毒和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区别。 5. 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只有细胞内的核酸才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B. DNA分子中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 C. 分子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核酸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一定相同 D. 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液对病毒染色可观察到DNA和RNA的分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病毒的核酸也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A错误;DNA分子中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B正确;分子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核酸分子其核苷酸序列不一定相同因而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也不一定相同,C错误;一种病毒只能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者RNA,所以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液对病毒染色不可能同时观察到DNA和RNA的分布,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核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6.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B. 叶绿体在光下和黑暗中均能合成ATP C. 细胞所需的ATP均来自线粒体 D. 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少量的D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过程、场所和意义,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不相同;线粒体基质含的是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基质含的是与光合作用暗反应有关的酶,A错误;叶绿体合成ATP的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而黑暗中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合成ATP,B错误;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主要是线粒体,此外细胞质基质合成的ATP也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错误;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均含有少量的DNA,D正确。 【点睛】对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欧文顿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他们由此推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构成的 D. 科学家用不同的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细胞和鼠细胞,并将标记后的两种细胞进行融合,观察到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膜的发现历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需要学生识记膜的发现历程,理解任何一项科学发现均需要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详解】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C错误;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 8.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 B. 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C.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D. 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合成蔗糖,也可以合成乳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是细胞内信息传递的通道,A正确;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糖蛋白有关,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易在细胞间扩散,B正确;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吸能反应,C正确;动物的细胞不可以合成蔗糖,但可以合成乳糖,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及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9. 甜菜块根细胞的液泡中含有花青素,使块根为红色。将块根切成小块放在蒸馏水中,水无明显的颜色变化,但用盐酸处理这些块根后,则能使溶液变红。这是因为( ) A. 盐酸破坏了细胞壁 B. 盐酸破坏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 盐酸破坏了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 D. 花青素不溶于水而溶于盐酸 【答案】C 【解析】 细胞壁为全透性,细胞膜、液泡膜均具有选择透过性,只有破坏原生质层,液泡中的花青素才可能进入外界溶液。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0. 关于植物细胞中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番茄和水稻根系吸Si元素的量有差异 B.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C、O、H和N C. 植物根系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离子需要ATP D.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膜蛋白有关,与脂质无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番茄和水稻根系吸Si元素的量有差异,与两种植物根细胞膜上运载硅离子的载体数量多少有关,A正确;干重条件下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C、O、H和N,B正确;植物根系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离子需要ATP,C正确;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膜蛋白有关,与脂质也有关,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中元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 培养瓶中气体 温度(°C) 离子相对吸收量(%) 空气 17 100 氮气 17 10 空气 3 28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有氧条件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B. 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有关 C. 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D. 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空气的成分和温度,因变量是离子相对吸收量,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温度和氧气都影响离子相对吸收量,根本原因是离子的吸收为主动运输,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而氧气浓度和温度都影响呼吸作用。 【详解】第一组和第二组对比说明,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A错误;第一组和第三组对比说明,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有关,温度较高时,吸收离子较快,B正确;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所需能量与无氧呼吸有关,C错误;第一组和第二组对比说明,氮气环境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D错误。 12. MRSA菌是一种引起皮肤感染的“超级细菌”,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有抗性.为研究人母乳中新发现的蛋白质H与青霉素组合使用对MRSA菌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菌死亡与否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核的有无来确定 B. 第2组和第3组对比表明,使用低浓度的青霉素即可杀死MRSA菌 C. 实验还需设计用2μg/mL青霉素做处理的对照组 D. 蛋白质H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是一种新型抗生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细菌结构及其生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图表,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A、细菌是原核细胞,无细胞核,故A选项错误; B、第2组和第3组对比说明使用低浓度青霉素和高浓度蛋白H可杀死MRSA菌,故B选项错误; C、第3组缺少2ug/mL的对照组,故C选项正确; D、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质,而蛋白H是乳腺细胞产生,不属于抗生素,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考点:真题集萃;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13.酶抑制剂是与酶结合并降低酶活性的分子,其抑制作用原理如右图B.C所示(图A所示为酶催化底物发生变化的作用原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非竞争性抑制剂会使酶的结构改变 B. 两种抑制剂的抑制机理大致相同 C. 非竞争性抑制剂与该酶催化的底物化学结构相似 D. 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的活性位点具有互补结构,可被该酶催化分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酶的活性位点的结构具有特异性,一定的酶的活性位点只能与相应结构的底物结合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起催化作用;竞争抑制剂可以与酶的活性位点结合,使反应底物失去与酶结合的机会而抑制酶的催化作用,当竞争抑制剂消除以后,酶的活性会恢复;非竞争抑制剂是通过与酶的非活性部位结合,使活性部位的结构发生改变,不能与底物结合。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非竞争抑制剂是通过与酶的非活性部位结合,使活性部位的结构发生改变,不能与底物结合,A正确;据分析可知,两种抑制剂的抑制机理不同,B错误;竞争性抑制剂与该酶催化的底物化学结构相似,而非竞争性抑制剂与该酶催化的底物化学结构无关,C错误;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的活性位点具有互补结构,它与酶结合后,使底物无法与酶结合在一起,而不是被酶催化分解,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酶促反应原理图解,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和化学本质;掌握酶促反应的原理,能分析题图,明确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竟争性抑制剂的作用原理及区别,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14. 下图曲线OABC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某种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曲线OA′B′C′一定是温度低于最适温度时反应物浓度对该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B. 在B点反应物的浓度足够大,是酶的数量限制了反应速度的提高 C. 在A点限制该酶促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 D. 在C点时加入少量的该酶,会使该酶促反应的速度大大加快 【答案】A 【解析】 如果OABC是最适条件下的反应速率,提高或降低温度都会使反应速率下降,故A错误。在B点时的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不是横坐标反应物浓度而是酶数量的限制,B正确。在A点时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反应物浓度,故C正确。在C点时限制因素是酶的数量,加入少量的酶后反应速率会升高,故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酶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影响酶的活性和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的辨析 温度和pH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而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是通过影响底物与酶的接触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并不影响酶的活性。 15.如图为动物细胞分裂中某时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在分裂前期倍增并移向细胞两极 B. 乙和丙在组成成分上差异很大 C. 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两倍 D. 该时期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物质减少 【答案】B 【解析】 甲位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倍增,在前期移向细胞两极,A项错误;乙为染色体,化学成分主要为DNA和蛋白质,丙为纺锤丝,化学成分为蛋白质,B项正确;该细胞无同源染色体分离现象,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等,C项错误;核膜在前期已消失,此时无核孔,D项错误。 16.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分裂、分化等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生物性状的遗传有贡献 B. 通过组织培养可将植物叶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 C. 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 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未经分化的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2、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3.细胞分化的理解:(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多个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一系列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特征: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不可逆性。(3)意义: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4)原因: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详解】通过有丝分裂,保证了亲代与子代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是相同的,因而有丝分裂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A 正确;由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所以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将植物叶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B正确;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执行情况不同的结果,即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造血干细胞是已分化的细胞,只不过分化程度低,D错误。 17.下列关于实验现象与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 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变为灰绿色,说明有酒精产生 B. 曝光的叶片碘蒸气处理后呈蓝色,说明叶片有淀粉存在 C. 苹果组织样液中滴加斐林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有葡萄糖 D. 溴麝香草酚兰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说明有二氧化碳产生 【答案】C 【解析】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为灰绿色,A正确;碘与淀粉变蓝色,曝光的叶片碘蒸气处理后呈蓝色,说明叶片有淀粉存在,B正确;还原糖的鉴定需要组织样液和斐林试剂混合,水浴加热,观察有无砖红色沉淀生成,能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有还原糖,不一定是葡萄糖,C错误;二氧化碳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溴麝香草酚兰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说明有二氧化碳产生,D正确。 18.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B. 光反应产生[H]、ATP和02,暗反应产生(CH20) C. 卡尔文利用电子显微镜探明了暗反应中碳的转化途径 D. 突然停止光照,短时间内C3含量下降,C5含量升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叶绿体中的色素分为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分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分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光反应阶段是水光解产生还原氢、氧气,同时合成ATP,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三碳化合物在还原氢、ATP作用下还原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因此暗反应的产物是有机物、ADP、Pi、NADP+。 【详解】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A错误;光反应的产物是NADPH、ATP、氧气,暗反应的产物是(CH2O)等有机物, B正确;卡尔文用C14 标记二氧化碳,证明暗反应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是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有机物,C错误;停止光照,光反应不能进行,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还原因缺少[H]、ATP而不能进行,短时间内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仍然进行,因此细胞内三碳化合物含量升高,五碳化合物含量降低,D错误。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光合作用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关系,了解并识记叶绿体中光合色素的分类及作用,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19.在光合作用中,RuBP羧化酶能催化CO2+C5(即RuBP)→2C3。为测定RuBP羧化酶的活性,某实验人员从菠菜叶中提取该酶,用其催化C5与14CO2的反应,并检测产物14C3的放射性强度。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菠菜叶肉细胞内BuBP羧化酶催化上述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B. RuBP羧化酶催化的上述反应在有光和无光条件下都可以进行 C. 测定RuBP羧化酶活性的过程中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D. 随着温度的升高,RuBP羧化酶活性会增强,单位时间内14C3生成量也就越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RuBP羧化酶是植物体内催化CO2固定的酶,能够催化CO2+C5→2C3。暗反应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详解】菠菜叶肉细胞内RuBP羧化酶是植物体内催化CO2固定的酶,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正确;CO2+C5(即RuBP)→2C3属于暗反应CO2的固定,该反应在有光和无光条件下都可以进行,B正确;测定该酶活性的方法用到了14C3,属于同位素标记法,C正确;在达到最适温度之前,随着温度的升高,RuBP羧化酶活性会增强,单位时间内14C3生成量也就越多,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的理解与运用。 20. 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磷酸是光反应中合成ATP所需的反应物 B. 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 C.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由乳酸分解提供 D. 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合成ATP需要磷酸作为反应物,A正确,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但转化光能需要酶的参与,B正确,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的能量由葡萄糖分解提供,C错误,病毒没有自己的能量供应系统,其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考查对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与识记。 21.突变酵母的发酵效率高于野生型,常在酿酒工业发酵中使用,图为突变酵母呼吸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突变酵母不能产生[H] B. 氧气充足时,突变酵母可能仍然会产生乙醇 C. 氧气短缺时,突变酵母不产生ATP D. 野生酵母和突变酵母的DNA没有差别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和糖代谢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掌握细胞呼吸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以及题图信息准确答题。 【详解】突变酵母细胞可通过乙醇代谢途径在第一阶段产生[H],A错误;氧气充足时,突变酵母不能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但仍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乙醇,B正确;氧气短缺时,突变酵母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C错误;由于突变型酵母是野生型酵母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因此野生酵母和突变酵母的DNA有差别,D错误。 22. 有丝分裂的细胞着丝点刚刚分开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中不存在染色体 B. 细胞中DNA数目加倍 C. 细胞中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D. 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D 【解析】 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分开,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 着丝点分裂不会导致DNA数目加倍,但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D正确;细胞中核膜、核仁重新出现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C错误。 【考点定位】有丝分裂过程 【名师点睛】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 比较胚胎干细胞与胰腺泡细胞,相同的是 A. 线粒体的功能 B. 发育的全能性 C. 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D. 内质网上核糖体的数量 【答案】A 【解析】 线粒体均能通过呼吸作用为真核细胞提供能量,A正确;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而胰腺腺泡细胞已高度分化,发育的全能性较低,B错误;胰腺腺泡细胞能分泌多种蛋白质产物,因而其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内质网上核糖体的数量均较多,C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分化 【名师点睛】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4. 五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子代中,有两对基因杂合、三对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例理论上是 A. 1/4 B. 1/8 C. 1/16 D. 1/32 【答案】B 【解析】 每对性状分开计算,运用乘法原理,只要是有一个亲本控制性状基因是杂合的,则子代1/2杂合,1/2纯合,所以这两个个体交配,亲本控制性状的基因四对均有杂合,BB与bb,DD与dd后代一定是杂合,所以子代中有两对基因杂合其余纯合的个体为1/2*1/2*1/2=1/8,故选B。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1)基因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Aa× Aa,Bb×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正确答案。 25. 在某种鼠中,黄鼠基因Y对灰鼠基因y为显性,短尾基因T对长尾基因t为显性。且基因Y或t纯合时都能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的表现型比例为 A. 9∶3∶3∶1 B. 2∶1 C. 4∶2∶2∶1 D. 1∶1∶1∶1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基因型为YyTt,由于基因Y或t纯合时都能使胚胎致死,即后代基因型中不存在YY__和__tt这样的基因型,因此后代中只出现YyTT、YyTt、yyTT、yyTt这四种基因型,它们分别所占的比例为:2/16、4/16、1/16、2/16,因此理论上所生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短尾鼠:灰色短尾鼠=(2+4):(1+2)=2:1,故选B。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黄鼠基因Y对灰鼠基因y为显性,短尾基因T对长尾基因t为显性,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又由于基因Y或t纯合时都能使胚胎致死,说明后代基因型中不存在YY__和__tt这样的基因型。 26. 某种植物,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A. 抗病株×感病株 B. 抗病纯合体×抗病纯合体,或感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 C. 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 D. 抗病纯合体× 感病纯合体 【答案】D 【解析】 抗病株与感病株杂交,若子代有两种性状,则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A错误;抗病纯合体×抗病纯合体(或感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后代肯定为抗病(或感病),据此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B错误;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只有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时才能判断显隐性,C错误;抗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后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据此可以判断显隐性关系,D错误。 【考点定位】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名师点睛】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 (1)亲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即亲2子1可确定显隐性关系; (2)亲代一个性状,子代两个性状,即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所以亲2子1或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但亲1子1或亲2子2则不能直接确定。 27. 基因型为AaBbDdEeGgHhKk的个体自交,假定这7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下列有关其子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5/64 B. 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35/128 C. 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67/256 D. 7对等位基因纯合个体出现的概率与7对等位基因杂合个体出现的概率不同 【答案】B 【解析】 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C71×1/2×(1/2)6=7/128,A错误;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C73×(1/2)3×(1/2)4=35/128,B正确;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2)5×(1/2)2×C72=21/128,C错误;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与6对等位基因杂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相等,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逐对分析法,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28.某种植物果实重量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对果实重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已知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果实重量分别为150 g和270 g。现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杂交,F1中重量为190 g的果实所占比例为( ) A. 3/64 B. 5/64 C. 12/64 D. 15/64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每个显性基因增重为20g,所以重量为190g的果实的基因型中含有显性基因个数为:(190-150)÷20=2.因此,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AaBbCc杂交,含两个显性基因的个体基因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六种,所占比例依次为1/64、1/64、1/64、4/64、4/64、4/64,因此共占比例为15/64. 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数量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9.雕鹗(鹰类)的下列性状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分别用A、a和B、b表示)控制。其中一对基因(设为A、a)具有某种纯合致死效应。现有一绿色有纹雕鹗与一黄色无纹雕鹗交配,F1为绿色无纹和黄色无纹,比例为1:l。当F1的绿色无纹雕鹗彼此自由交配时,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有纹∶黄色有纹=6∶3∶2∶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雕鹗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为绿色、无纹 B. F1的绿色无纹雕鹗彼此自由交配的后代中,致死基因型有AABB、AABb、AAbb,占其后代的比例为1/4 C. F1中的黄色无纹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无纹∶黄色有纹=1∶1 D. 现有一黄色无纹雕鹗与一绿色有纹雕鹗作亲本交配,子代有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1∶1,该双亲的交配属于测交类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F2中,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条纹:黄色条纹=6:3:2:1,可知绿色:黄色=(6+2):(3+1)=2:1,无纹:条纹=(6+3):(2+1)=3:1,因此AA的个体都致死的,所以绿色(A)对黄色(a)为显性,无纹(B)对条纹(b)为显性,A对。F1中绿色无纹基因型为AaBB或AaBb,致死的话,只看Aa这一对基因就可以了。所以Aa×Aa后代有1/4的AA,因此致死的后代占1/4,B对。F2中黄色无纹的为aaBB(1/3)或aaBb(2/3),只有aaBb(2/3)×aaBb(2/3)后代可以产生1/4的黄色条纹(aabb)。所以出现黄色条纹个体的几率为2/3×2/3×1/4=1/9,C对。F2 中绿色无纹(AaBb或AaBB)和黄色条纹(aabb)后代有4中表现型,但肯定不是1:1:1:1。故答案为D。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点评:发现出纯合致死效应的具体情况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 30.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某种鸟类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甲、乙是两个纯合品种,均为红色眼。根据下列杂交结果,推测杂交1的亲本基因型是 A. 甲为AAbb,乙为aaBB B. 甲为aaZBZB,乙为AAZbW C. 甲为AAZbZb,乙为aaZBW D. 甲为AAZbW,乙为aaZBZB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中的两种杂交方式属于正交和反交。正交和反交一般用来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性染色体遗传。如果正反交后代表现型雌雄表现型无差别,则为常染色体遗传,反之则为性染色体遗传。 【详解】根据杂交组合2中后代的表现型与性别相联系,由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可以确定其中有一对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A错误;杂交组合1中后代雌雄表现型相同,且都与亲本不同,可见子代雌雄个体应是同时含A和B才表现为褐色眼,如果甲的基因型为aaZBZB,乙的基因型为AAZbW,则后代褐色眼的基因型为AaZBZb和AaZBW;由此可知反交的杂交组合2中亲本基因型为aaZBW和AAZbZb,后代雌性的基因型为AaZbW(红色眼)、雄性的基因型为AaZBZb(褐色眼),这个结果符合杂交2的子代表现,B正确;如果甲为AAZbZb,乙为aaZBW,则子代AaZBZb(褐色眼)、AaZbW(红眼),杂交1后代表现型不同,C错误;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雄性为ZZ,雌性为ZW,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与ZW型性别决定类型有关的伴性遗传以及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考生要能够根据正交和反交的结果判断有一对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并且根据雄性和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排除AD选项;然后对BC两项逐项分析即可。 31.Ⅰ. 下图表示在25 ℃时,a.b两种植物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C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的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 a.b植物,其中细胞呼吸较强的是_____植物,当光照强度在达到Z点之前,限制a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_____。 (2)当平均光照强度在X和Y之间(不包括X、Y),假设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各为12 h,a植物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的变化是________(减少或增加)。 (3)已知a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 ℃和30 ℃,若将温度提高到30 ℃(其它条件不变),理论上图中P、M的位置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 Ⅱ. 研究人员利用番茄植株进行了两组实验,实验一、二的结果分别用下图的甲、乙表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一的自变量是______,图甲中A点条件下番茄植株相对生长速率低于B点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日温26 ℃,夜温20 ℃不一定是番茄植株生长的最适温度组合,理由是______。 (2)图乙表示在一个种植有番茄植株的密闭容器内O2含量的变化,据图分析: ①番茄植株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O2相等的点是_______。 ②该番茄植株经过一昼夜后,是否积累了有机物?______,理由是_____。 【答案】 (1). a (2). 光照强度 (3). 减少 (4). P点右移,M点向左下方移 (5). 夜温 (6). A点夜温过低,导致夜间酶活性低,新陈代谢速率过低,不利于物质合成和细胞分裂等生理活动 (7). 无其他日温和夜温组合进行的实验对照 (8). B和C (9). 无积累 (10). 因为D点的氧气比A点低,说明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总量大于光合作用制造总量,故无积累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中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图中看出a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高。光照强度在X和Y之间时,b植物净光合作用大于1,大于夜间的呼吸作用消耗;a植物净光合作用小于2,小于夜间该植物呼吸作用消耗。当光照强度达到Z点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说明光照不再是限制因素。图甲所示的实验中,自变量是夜温,光照强度、CO2浓度等都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适宜且相同。图乙中,密闭容器中O2的含量达到最高点或最低点,即图中的B点和C点,就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O2量和细胞呼吸释放的O2量相等。 【详解】I.(1)图中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图中看出a植物的呼吸作用是2,而b植物的呼吸作用是1,所以a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高,光照强度在达到Z点之前,a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2)光照强度在X和Y之间时,a植物净光合作用小于2,小于夜间该植物呼吸作用消耗。a植物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的变化是减少。 (3)曲线图是在25℃条件下测定的,此时是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将温度提高到30℃,光合速率将下降,呼吸速率上升,导致曲线上P点右移,M点向左下方移。 II.(1)图甲所示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夜温。A点条件下番茄植株相对生长速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A点夜温过低,导致夜间酶活性低,新陈代谢速率过低,不利于物质合成和分裂等生理活动。日温26℃,夜温20℃不一定是番茄植株生长的最适温度组合,日温改变时是否会改变植物的生长速率,还需在其他温度组合的条件下进一步探究才能确定番茄植株生长的最适温度组合,即无其他日温和夜温组合进行的实验对照。 (2)①密闭容器中O2的含量达到最高点或最低点,就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O2量和细胞呼吸释放的O2量相等,所以B和C两点是番茄植株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O2相等的点。②由于D点的氧气比A点低,说明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总量大于光合作用制造总量,故无有机物积累。 【点睛】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及探究实验的一般原则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2. 山羊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下面的系谱图表示了山羊某种性状的遗传,图中深色表示该种性状的表现者。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条件下,回答下列问题: (1)据系谱图推测,该性状为____________(填“隐性”或“显性”)性状。 (2)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依照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在第Ⅲ代中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个体编号)。 (3)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系谱图中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是____________(填个体编号),可能是杂合子的个体是____________(填个体编号)。 【答案】 (1). 隐性 (2). Ⅲ-1、Ⅲ-3和Ⅲ-4 (3). Ⅰ-2、Ⅱ-2、Ⅱ-4 (4). Ⅲ-2 【解析】 (1)分析系谱图可知,表现型正常的Ⅱ-1和Ⅱ-2生了一个患病的Ⅲ-1,因此可以确定该性状为隐性性状。(2)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具有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的特点,并且女性不会患病.因此Ⅱ-1正常,不会生患该病的Ⅲ-1;Ⅲ-3是女性,故不会患此病;Ⅱ-3患此病,因此其儿子Ⅲ-4也应患此病。(3)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Ⅰ-1患病,其致病基因一定遗传给女儿,因此Ⅱ-2肯定为杂合子;又因为Ⅱ-3为该病患者,其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母方,因此Ⅰ-2肯定为携带者;由于Ⅲ-3患病,其致病基因之一肯定来自于母方,因此Ⅱ-4肯定是携带者.由于Ⅱ-2肯定为杂合子,因此其所生女儿Ⅲ-2有一半的概率是杂合子。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 【名师点睛】通过系谱图判断遗传方式 (1)首先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 ①若系谱图中女性全正常,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的父亲、儿子全为患者,则为伴Y遗传。如下图: ②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 (2)其次确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 ①“无中生有”是隐性遗传病,如下图1。 ②“有中生无”是显性遗传病,如下图2。 (3)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 ①在已确定是隐性遗传的系谱中: a.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如下图1。 b.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下图2。 ②在已确定是显性遗传的系谱中: a.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如下图1。 b.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下图2。 (4)若系谱图中无上述特征,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推测 ①若该病在代与代之间呈连续遗传,则最可能为显性遗传病;再根据患者性别比例进一步确定,如下图: ②如下图最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 33.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其四对相对性状中红眼(E)对白眼(e)、灰身(B)对黑身(b)、长翅(V)对残翅(v)、细眼(R)对粗眼(r)为显性。下图是雄果蝇M的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1)果蝇M眼睛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__。 (2)欲测定果蝇基因组的序列,需对其中的_______条染色体进行DNA测序。 (3)果蝇M与基因型为___________的个体杂交,子代的雄果蝇既有红眼性状又有白眼性状。 (4)果蝇M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________和_________不遵循自由组合规律。若果蝇M与黑身残翅个体测交,出现相同比例的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后代,则表明果蝇M在产生配子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基因重组,产生新的性状组合。 (5)在用基因型为BBvvRRXeY和bbVVrrXEXE的有眼亲本进行杂交获取果蝇M的同时,发现了一只无眼雌果蝇。为分析无眼基因的遗传特点,将该无眼雌果蝇与果蝇M杂交,F1性状分离比如下: ①从实验结果推断,果蝇无眼基因位于_____号(填写图中数字)染色体上,理由是___。 ②以F1果蝇为材料,设计一步杂交实验判断无眼性状的显隐性。 杂交亲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红眼细眼 (2). 5 (3). XEXe (4). B(或b) (5). v (或V) (6). 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 (7). 7、8(或7、或8) (8). 无眼、有眼基因与其他各对基因间的遗传均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9). 杂交亲本:F1中的有眼雌雄果蝇 (10). 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无眼为隐性性状;若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则无眼为显性性状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果蝇体内控制体色和翅形的基因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属于基因的连锁;而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控制眼形的基因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 【详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1号染色体上为E基因,5号染色体上为R基因,所以果蝇M眼睛的表现型是红眼细眼。 (2)果蝇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最后一对是性染色体(XX或XY),由于X和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不同,所以对果蝇基因组进行研究时,应测序5条染色体,即3+XY。 (3)果蝇M眼色的基因型为XEY,由于子代雄性的红眼和白眼均只能来自于母本,想要子代的雄果蝇既有红眼性状又有白眼性状,则其必须与基因型为XEXe的个体进行杂交。 (4)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而B、v和b、V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根据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及配子的组合,理论上后代只有灰身残翅和黑身长翅,出现等比例的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后代,说明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5)①根据表格结果,若无眼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则M与无眼雌果蝇的后代中雄性都为无眼,与表格结果不符,所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子代有眼:无眼=1:1,同时其他性状均为3:1,说明有眼无眼性状的遗传和其他性状不连锁,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和其他基因不在同一对染色体上,据图可知应该位于7号或8号染色体上。②由于子代有眼:无眼=1:1,说明亲代为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若判断其显隐性,可选择F1中的有眼雌雄果蝇交配,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无眼为隐性性状;若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则无眼为显性性状。 【点睛】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34.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种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用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 (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 ①该实验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ABBCCDDEEFFGGHH (2). aaBBCCDDEEFFGGHH (3). 用该白花植株的后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代花色 (4). 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子代全部为紫花,说明该白花植株是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4个组合的子代为紫花,1个组合的子代为白花,说明该白花植株属于这5个白花品系之一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紫花、白花品系为依托,考查了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基因突变,要求学生能根据题干信息推断出白花品系的基因型,并根据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设计杂交试验。 (1)由题中信息可知,紫花为显性,若紫花品系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则该紫花品系的基因型必是纯合体AABBCCDDEEFFGGHH;同样,题中给出信息,紫花品系中选育出的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可能存在于8对等位基因中的任何一对,如aaBBCCDDEEFFGGHH,或AAbbCCDDEEFFGGHH,或AABBccDDEEFFGGHH等。 (2)题中已经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是一个新基因的突变,则该白花植株及自交后代与原有的白花品系具有不同的隐性基因,例如,原有的5个白花品系基因型分别是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该白花植株及自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CCDDEEFFGGhh,则该白花植株的后代与任意一个白花品系杂交,后代都将开紫花;若该白花植株属于5个白花品系之一,如aaBBCCDDEEFFGGHH,则1个杂交组合子代为白花,其余4个杂交组合的子代为紫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