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威海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一生物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和班级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对相关概念以及概念间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B. 子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C. 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可能不同 D.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均发生在配子形成的过程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生物的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2、性状分离是指让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 3、表现型由基因型决定,同时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详解】A、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A正确; B、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B错误; C、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可能不同,如AA和Aa的表现型相同,C正确; D、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均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正确。 故选B。 - 25 - 2.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可以用来体验孟德尔关于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两种配子 B. 两个小桶中相同颜色小球的数量必须相同 C. 实验中抓取的彩球不需放回原来的小桶内 D. 将从两个小桶中抓取的彩球进行组合的过程模拟了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A错误; B、两个小桶中相同颜色小球的数量不一定要相同,但每只小桶中两种不同颜色小球的数量要相同,B错误; C、实验中抓取的彩球需放回原来的小桶内,C错误; D、将从两个小桶中抓取的彩球进行组合的过程模拟了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D正确。 故选D。 3. 下列说法表示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演绎过程的是( ) A. 在体细胞中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因子总是成对存在 B. F1产生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C. 若假说成立,则F1与双隐性个体杂交,后代会出现1∶1∶1∶1的比例 D. 让F1与双隐性个体杂交,后代出现了1∶1∶1∶1的比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 25 -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在体细胞中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因子总是成对存在,这属于假说内容,A错误; B、F1产生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这属于假说内容,B错误; C、若假说成立,则F1与双隐性个体杂交,后代会出现1:1:1:1的比例,这属于演绎过程,C正确; D、让F1与双隐性个体杂交,后代出现了1:1:1:1的比例,这属于实验验证,D错误。 故选C。 4. 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及其携带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 B.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 儿子的色盲基因可能来自其祖母或外祖父 D. XYY男性患儿的产生最可能是由于父方减数分裂Ⅱ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进入同一个配子中造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XY型性别决定:XX女性、XY男性; 2、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的可以控制性别,但是也有不控制性别的,如控制色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详解】A、性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与性别无关,A错误; B、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错误; C、儿子的色盲基因来自于母亲,故不可能来自起祖母,C错误; D、XYY男性患儿的产生最可能是由于父方减数分裂Ⅱ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进入同一个配子中造成的,D正确。 - 25 - 故选D。 5. 番茄的红果(R)和黄果(r)、紫茎(P)和绿茎(p)分别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RrPp的个体与个体X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果紫茎∶黄果紫茎∶红果绿茎∶黄果绿茎=3∶1∶3∶1。个体X的基因型为( ) A. Rrpp B. rrPp C. RrPp D. rrpp 【答案】A 【解析】 【分析】 番茄的红果(R)和黄果(r)、紫茎(P)和绿茎(p)分别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子代中红果∶黄果=3∶1,说明亲本基因型为Rr、Rr;紫茎∶绿茎=1∶1,说明亲本基因型为Pp、pp,故个体X基因型应为Rrpp,A正确。 故选A。 6. 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能进行减数分裂 B.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 C. 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交换相应的片段 D. 每个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都形成4个成熟生殖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一、间期:有丝分裂细胞在进入减数分裂之前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间期,称前减数分裂间期;前减数分裂期也可分为G1期、S期和G2期。 二、分裂期 (一)、减数分裂I (1)前期I: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2)中期I: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3)后期I: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4)末期I:染色体到达两极后,解旋为细丝状、核膜重建、核仁形成, - 25 - 同时进行胞质分裂。(二)、减数分裂II:没有同源染色体。 (1)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染色体; (2)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稳定、数目清晰; (3)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移向细胞两级; (4)末期:核膜、核仁重建,染色体、纺锤体消失。 【详解】A、减数分裂发生在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所以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进行减数分裂,A正确; B、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B正确; C、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交换相应的片段(交叉互换),C正确; D、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1个成熟的生殖细胞,D错误; 故选D。 7. 若某哺乳动物的10个初级卵母细胞和5个初级精母细胞都能正常分裂且在最大限度内受精,则最多能形成受精卵的数目是( ) A. 5 B. 10 C. 15 D. 20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形成四个精细胞。 【详解】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10个初级卵母细胞就能形成10个卵细胞;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形成四个精细胞,5个初级精母细胞就能形成20个精细胞,这样在最大限度内完成受精作用,最多能够形成的受精卵的数目是10,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 “牝鸡司晨”是指下过蛋的母鸡变成公鸡后发出公鸡样啼声的性反转现象。已知鸡是ZW型性别决定,公鸡的两条性染色体组成为ZZ型,母鸡的两条性染色体组成为ZW型,性染色体组成为WW的受精卵不能发育。若一只母鸡性反转成公鸡,则这只公鸡与正常母鸡交配,后代中雌、雄性别之比是( ) A. 1∶2 B. 1∶3 C. 2∶1 D. 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 25 -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母鸡的染色体组成是ZW,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性反转其实变的只是外观,其染色体是不变的。 【详解】鸡的性别决定是ZW型,公鸡的性染色体组型是ZZ,母鸡的性染色体组型是ZW,母鸡性反转形成公鸡,性染色体组型仍然是ZW,与正常母鸡ZW交配,后代的性染色体组型是ZZ:ZW:WW=1:2:1,其中WW胚胎致死,ZZ为雄鸡,ZW为雌鸡,子代中雌:雄=2:1。 故选C。 9. 如图为某同学利用打印纸片制作的DNA结构模型,针对该模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②③可表示一个完整的脱氧核苷酸 B. ④表示氢键,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含有的氢键数量不同 C. 该模型体现了DNA两条单链反向平行的特点 D. 该模型没有体现出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其中①为磷酸,②为脱氧核糖,③为碱基(鸟嘌呤),④为氢键。 【详解】A、①②③不可表示一个完整的脱氧核苷酸,②③以及下面的一个磷酸构成一个完整的脱氧核苷酸,A错误; B、④表示氢键,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含有的氢键数量不同,前者含有2个氢键,后者含有3个氢键,B正确; C、从主链上看,两条单链方向反向平行;从碱基关系看,两条单链碱基互补,C正确; D、该模型为平面结构,没有体现出DNA双螺旋立体结构的特点,D正确。 故选A。 10. 遗传信息的翻译是指游离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 - 25 - 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翻译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 B. 翻译时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 C. 一个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 D. 翻译过程中mRNA沿着核糖体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原料氨基酸,酶、模板等参与。 【详解】A、翻译过程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A正确; B、翻译时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这样可以提高翻译的效率,B正确; C、一个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C正确; D、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沿着核糖体mRNA移动,D错误。 故选D。 11. 根据表提供的信息,判断丙氨酸的密码子是( ) DNA双链 A C G mRNA tRNA U 氨基酸 丙氨酸 A. CGA B. GCA C. CGU D. GCU 【答案】B 【解析】 【分析】 - 25 - 密码子是指mRNA上编码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其碱基序列与DNA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互补配对;tRNA上含有反密码子,能与相应的密码子互补配对。 【详解】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相应的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根据tRNA反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U可知丙氨酸的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是A,则表中显示的DNA双链中下面一条链为模板链,据此可知密码子的第一、二个碱基分别为G和C。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丙氨酸的密码子是GCA。 故选B。 12. 下列关于tRNA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tRNA是一条单链RNA B. tRNA中存在碱基互补配对 C. tRNA的一端有3个相邻碱基构成反密码子 D. 每种tRNA能够识别并转运一种或多种氨基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反密码子:指tRNA上可以与mRNA上的碱基互补配对的3个碱基。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mRNA的密码子直接决定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反密码子则起到识别密码子的作用。 【详解】A、tRNA是一条单链RNA,A正确; B、tRNA中存在碱基配对和氢键,B正确; C、tRNA的一端有3个相邻碱基,能够与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称为反密码子,C正确; D、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D错误。 故选D。 13. 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表示DNA复制,可发生所有真核细胞中 B. ②表示转录,只能发生在细胞核内 C. ④、⑤过程为RNA病毒特有,可在病毒体内独立进行 D. 中心法则体现了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 25 -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翻译过程,④为RNA分子复制过程,⑤为逆转录过程。 【详解】A、①表示DNA复制,只发生在能分裂的细胞中,A错误; B、②表示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B错误; C、④、⑤过程为RNA病毒特有,只能发生在某些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中,C错误; D、中心法则体现了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D正确。 故选D。 14.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 B. 基因重组可以产生基因组合多样化的子代 C. 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 D. 染色体变异只发生在生物体的生殖细胞内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基因突变是最根本的变异类型,能产生新基因,A正确; - 25 - B、通过基因重组可以生成更多种类的配子,而配子是随机集合的,从而导致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B正确; C、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引起的变异是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正确; D、染色体变异既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此染色体变异既可发生在生物体生殖细胞内,也可发生在体细胞中,D错误。 故选D。 15. 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支持这一论点的证据的是( ) A. 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B. 各种生物的细胞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 C. 所有生物都由ATP直接供能 D. 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达尔文生物进化论:(1)共同由来学说: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2)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 2.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刨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A、目前地球上存在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且都遵循中心法则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故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A正确; B、各种生物的细胞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从细胞水平证明了生物都有共同祖先,B正确; C、所有细胞都由ATP直接供能,这是生物界的共性,故所有生物都由ATP直接供能,能够证明生物都有共同祖先,C正确; - 25 - D、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细胞驱动的,有些生命活动不需要能量,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D错误。 故选D。 16. 长距彗星兰又名一尺半,具有约30~60厘米的细长花距(花瓣向后延长成的管状结构),花距底部有花蜜。马岛长喙天蛾是唯一能帮助长距彗星兰授粉的生物,它有超长口器,可以将口器伸到花距底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长花距迫使授粉者在采集花距底部的花蜜时沾到更多的花粉,属于有利于个体繁殖的有利变异 B. 由于喙长的天蛾易吸到花蜜从而获得更多营养、留下更多后代,所以马岛长喙天蛾向着喙长的方向发生了变异 C. 群体中出现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D. 长距彗星兰与马岛长喙天蛾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表现为协同进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共同进化是指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捕食者对猎物起到选择的作用,也使猎物向适应环境方向进化;个别物种的形成或绝灭对其他物种的进化有着一定的影响。 【详解】A、长花距迫使授粉者在采集花距底部的花蜜时沾到更多的花粉,属于有利于个体繁殖的有利变异,A正确; B、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喙长的天蛾易吸到花蜜从而获得更多营养、留下更多后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 C、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群体中出现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C正确; D、长距彗星兰与马岛长喙天蛾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表现为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生物适应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 - 25 - 17. 在含有4种碱基的DNA区段中,一条单链上含有碱基A为m个,占该单链的比例为n,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一定成立的是( ) A. 互补链上含有T的数量为m B. 0<n<0.5 C. 该DNA区段中,A+T=2m D. 该DNA区段中,(A+G)/(T+C)=1 【答案】AD 【解析】 【分析】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为1; (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与(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详解】一条单链上含有腺嘌呤A为m个,占该单链的比例为n,则链中碱基总数是m/n,DNA中碱基总数是2m/n。 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互补链上含有T的数量为m,A正确; B、n是单链的比例,故0<n<1,B错误; C、该DNA区段中,依据题中信息无法计算出(A+T)的总值,C错误; D、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区段中,(A+G)∶(T+C)=1,D正确。 故选AD。 18. 桃的平圆桃和尖圆桃是一对相对性状,用甲、乙两株尖圆桃植株分别与平圆桃植株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杂交组合 P F1 F2 杂交组合一 甲×平圆桃 尖圆桃 尖圆桃∶平圆桃=15∶1 - 25 - 杂交组合二 乙×平圆桃 尖圆桃 尖圆桃∶平圆桃=3∶1 A. 桃的平圆桃和尖圆桃是受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B. 甲、乙均为纯合子 C. 杂交组合一中,F2尖圆桃中杂合子占4/5 D. 让杂交组合二中F2尖圆桃自交,F3中尖圆桃∶平圆桃=13∶1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根据杂交组合一中,F2中尖圆桃∶平圆桃=15∶1,可以推知,桃的平圆桃和尖圆桃是受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B-、A-bb、aaB-为尖圆桃,aabb为平圆桃。杂交组合一,F2中尖圆桃∶平圆桃=15∶1,则F1的基因型为AaBb,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杂交组合二,F2中尖圆桃∶平圆桃=3∶1,则F1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亲本基因型为AAbb或aaBB、aabb。 【详解】A、根据杂交组合一,甲与平圆桃杂交后得到的F1自交,F2中尖圆桃∶平圆桃=15∶1,可以推知,桃的平圆桃和尖圆桃是受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甲的基因型为AABB,乙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B正确; C、杂交组合一中,F2尖圆桃基因型为AABB1/15、AABb2/15、AaBB2/15、AaBb4/15、AAbb1/15、Aabb2/15、aaBB1/15、aaBb2/15,其中杂合子占4/5,C正确; D、杂交组合二中F2尖圆桃(A-bb或aaB-)自交,F3中平圆桃所占比例为2/3×1/4=1/6,故尖圆桃∶平圆桃=5∶1,D错误。 故选ABC。 19. 人群中有多种遗传病是由于苯丙氨酸的代谢缺陷所致。如图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其中尿黑酸积累会患尿黑酸症,黑色素不能合成会患白化病,苯丙酮酸积累会患苯丙酮尿症。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25 - A. 控制上述6种酶的基因可共存于正常人的心肌细胞中 B. 酶①或酶⑤缺乏都会导致白化病的发生 C. 该代谢过程表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 该代谢过程表明基因与性状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其中酶①能将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若酶①缺乏,苯丙酮酸积累过多会引起苯丙酮尿症;酶②能将酪氨酸转化为尿黑酸;酶③能将尿黑酸转化为乙酰乙酸;酶④能将乙酰乙酸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酶⑤能将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酶⑥能将苯丙氨酸转化为苯丙酮酸。 【详解】A、人体是由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几乎所有的人体体细胞均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故控制上述6种酶的基因可共存于正常人的心肌细胞中,A正确; B、若酶①缺乏,苯丙酮酸积累过多会引起苯丙酮尿症;酶⑤能将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所以缺乏酶⑤,会使人患白化病,B错误; C、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正确; D、该代谢过程表明基因与性状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D正确。 故选B。 20. 下列有关育种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B. 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C. 诱变育种可以创造出人类需要的生物新品种 D. 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诱导形成多倍体的机理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答案】BCD 【解析】 - 25 - 【分析】 1、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 2、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产生基因突变,利用这些变异育成新品种。 3、单倍体育种:①原理:染色体变异②方法: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4、多倍体育种:①原理:染色体变异②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从而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即可发育成多倍体植株。 【详解】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 B、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所用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正确; C、诱变育种可以提高突变率,创造出人类需要的生物新品种,C正确; D、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诱导形成多倍体的机理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D正确。 故选BCD。 21. 某科学家用1个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用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共得到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所需的原料由大肠杆菌提供 B. 子代噬菌体的DNA及蛋白质外壳均有放射性 C. 仅有2条DNA单链不含15N D. 该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 25 - 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A、噬菌体将DNA注入大肠杆菌,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所需的原料由大肠杆菌提供,A正确; B、由于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都含有N元素,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由15N标记的大肠杆菌提供,因此子代噬菌体的DNA及蛋白质外壳均有放射性,B正确; C、合成子代噬菌体DNA的原料来自15N标记的大肠杆菌,亲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不含15N,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仅有2条DNA单链不含15N,C正确; D、该实验只能说明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ABC。 22. 调查某地区某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情况,发现该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均为1/2500。进一步研究发现,致病原因是患者细胞膜表面的某种载体蛋白缺少了一个氨基酸,从而导致体液中Cl—浓度增大进而发病。下列对该遗传病的分析,合理的是( ) A. 该病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该地区人群中,该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约为1/100 C. 与正常基因相比,该致病基因可能缺少了3个碱基对 D. 上述实例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影响生物性状 【答案】C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该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假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该地区的人群中,该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均为1/2500。则a的频率为1/50,A的频率为49/50。 【详解】A、该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a的频率为1/50,A的频率为49/50,因此该地区人群中,该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2×1/50×49/50=49/1250,B错误; C、致病原因是患者细胞膜表面的某种载体蛋白缺少了一个氨基酸,一个氨基酸由一个密码子决定,一个密码子由3个碱基组成,因此与正常基因相比,该致病基因可能缺少了3个碱基对,C正确; D - 25 - 、研究发现,致病原因是患者细胞膜表面的某种载体蛋白结构异常导致的,因此上述实例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影响生物性状,D正确。 故选:CD。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 23. 果蝇易饲养、繁殖快,是遗传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材料。果蝇的翅型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和d控制,有正常翅和缺刻翅之分;肢型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E和e控制,有正常肢和短肢之分。让表现型为正常翅正常肢与缺刻翅短肢的亲代果蝇杂交,F1全部表现为正常翅正常肢,F1自由交配得到F2。 (1)在果蝇的翅型和肢型中,显性性状是______。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全部显现,其原因可能是杂合子中隐性基因不能表达或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被遮盖,还有可能是______(答出2点)。 (2)若可以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来预测上述F2的性状分离比,则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若提供上述亲本果蝇和F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验证该两对等位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应选用的杂交组合为______;若子代的表现型比例为______,则证明等位基因D/d和E/e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3)果蝇的眼色受等位基因A和a控制,有白眼和红眼之分。让表现型均为正常翅红眼的雌、雄果蝇交配,子代中出现了缺刻翅,且雄果蝇中红眼、白眼各占一半,雌果蝇全为红眼,则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子代正常翅雌果蝇中杂合子的概率为______。若子代中正常翅雌果蝇与另一缺刻翅红眼雄果蝇交配,后代中出现缺刻翅白眼果蝇的概率为______。 【答案】 (1). 正常翅、正常肢 (2).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表观遗传;基因的表达受到环境因素影响 (3). 控制翅型和肢型的两对等位基因(D/d和E/e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4). )F1与亲本中的缺刻翅短肢果蝇(或DdEe与ddee) (5). 1:1:1:1 (6). DdXAXa、DdXAY (7). 5/6 (8). 1/24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正常翅正常肢与缺刻翅短肢的亲代果蝇杂交,F1全部表现为正常翅正常肢,说明正常翅、正常肢为显性性状。 【详解】(1)由分析可知:正常翅、正常肢为显性性状。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表观遗传、且基因的表达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故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全部显现。 (2)若可以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来预测上述F2 - 25 - 的性状分离比,则控制翅型和肢型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若提供上述亲本果蝇和F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验证该两对等位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应采用测交,即选择子一代的正常翅正常肢与亲本中的缺刻翅短肢杂交,即DdEe与ddee测交,观察子代表现型比例。若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则子代的表现型比例为正常翅正常肢:正常翅短肢:缺刻翅正常肢:缺刻翅短肢=1:1:1:1。 (3)雄果蝇中红眼、白眼各占一半,雌果蝇全为红眼,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DdXAXa、DdXAY,子代正常翅雌果蝇中纯合子只有DDXAXA,占1/2×1/3=1/6,杂合子的概率为5/6。子代中正常翅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XAXA:DDXAXa:DdXAXA:DdXAXa=1:1:2:2,与缺刻翅红眼雄果蝇(ddXAY)交配,后代中出现缺刻翅白眼果蝇(ddXaY)的概率为2/3×1/2×1/2×1/2×1/2=1/24。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设计实验验证自由组合定律,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亲本的基因型,然后进行相关概率计算。 24. 如图1表示某高等动物细胞不同时期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图2表示该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只呈现部分染色体)。 (1)图1中,AB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CD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染色体联会发生在______段。 (2)图2中,甲细胞中含有______个染色体组;乙细胞的名称是______,此时该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为______;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是______。 (3)从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来看,图2中甲、乙、丙细胞分别对应图1中的______段。 【答案】 (1). 染色体复制(或DNA复制) (2). 着丝粒分裂 (3). BC (4). 2 (5). 初级卵母细胞 (6). 1:2 (7). 卵细胞和极体或极体(或卵细胞、极体) (8). DE、BC、BC 【解析】 - 25 - 【分析】 分析图1: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2: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1)图1中,AB段变化的原因是DNA复制;CD段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染色体联会时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所以发生在BC段。 (2)图2中,甲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共含有2个染色体组;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此时该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为 1:2;丙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所以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是卵细胞和第二极体或第二极体。 (3)从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来看,图2中甲、乙、丙细胞分别对应图1中的DE、BC、BC段。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曲线图中各区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知识答题。 25. 作为遗传物质至少应具备4个特点:①能够自我复制;②能够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和新陈代谢过程;③能够储存大量遗传信息;④结构比较稳定,特殊情况下能发生可遗传的变异。DNA和蛋白质都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大分子物质,究竟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的问题曾引起生物学界激烈的争论。 (1)1875年,科学家认识到血红蛋白在脊椎动物血液中能输送氧气;20世纪20年代,人们认识到多种多样的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而成。正是由于蛋白质符合遗传物质特点中的______(填题干中的标号),所以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2)肺炎链球菌有S型(有毒)和R型(无毒)两种类型,每种类型均有Ⅰ、Ⅱ、Ⅲ三类。SⅠ菌只能突变成对应的RⅠ菌,以此类推。反之亦然,RⅠ菌也只能突变成对应的SⅠ菌。1928年,格里菲思将加热致死的SⅢ菌与活的RⅡ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死亡,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活的SⅢ菌。格里菲思推断:活的SⅢ菌的出现是由于加热杀死的S - 25 - Ⅲ菌中含有某种物质,该物质的作用不是诱导RⅡ菌突变成SⅢ菌,而是将RⅡ菌转化为SⅢ菌。支持格里菲斯作出上述推断的依据是______。 (3)1944年,艾弗里将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的S型细菌提取物,进行不同的处理后,加入到含有R型活菌的培养基中,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处理条件 第一组 未处理 第二组 加蛋白酶 第三组 加RNA酶 第四组 加酯酶 第五组 加DNA酶 培养基中的活菌类型 R型+S型 设置第一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只有当其余四组培养基中的活菌类型分别表现为______时,才能证明DNA是转化因子。从自变量控制的角度分析,该实验利用了______原理。 (4)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再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保温时间的长短对该组实验放射性检测结果的影响大不大?______,原因是______。 (5)艾弗里和赫尔希的实验能否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______,请阐明你的观点______。 【答案】 (1). ②、③ (2). 若是RⅡ细菌发生了突变,则应分离出SⅡ细菌,而实验中分离出的是SⅢ细菌 (3). 对照 (4). 第二、三、四组为R型+S型,第五组为R型 (5). 减法 (6). 不大 (7). 35S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无论保温时间长短都只分布在上清液中(或其他合理答案,可以进一步细化表述) (8). 不能 (9). 他们的实验只是证明了噬菌体和肺炎双球菌中DNA是遗传物质(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才能得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结论) 【解析】 【分析】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结论:R型菌必然含有某种转化因子,可以促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结论:DNA才是促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所以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1 - 25 - )蛋白质不能够自我复制,蛋白质不能够发生可遗传变异,所以蛋白质符合遗传物质特点中的②、③,所以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2)格里菲思将加热致死的SⅢ菌与活的RⅡ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死亡,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活的SⅢ菌。格里菲思推断:活的SⅢ菌的出现是由于加热杀死的SⅢ菌中含有某种物质,该物质的作用不是诱导RⅡ菌突变成SⅢ菌,而是将RⅡ菌转化为SⅢ菌。而根据题干信息“SⅠ菌只能突变成对应的RⅠ菌,以此类推。反之亦然,RⅠ菌也只能突变成对应的SⅠ菌”分析,支持格里菲斯作出上述推断的依据是若是RⅡ细菌发生了突变,则应分离出SⅡ细菌,而实验中分离出的是SⅢ细菌。 (3)第一组实验未作处理,起对照作用。艾弗里将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的S型细菌提取物,所以提取物中有DNA,第二组加入蛋白酶、第三组加入RNA酶、第四组加入酯酶,这三组都没有水解DNA,活菌类型为R+S型,第五组加入DNA酶能够水解DNA,得到的活菌类型为R型,该实验利用了减法原理。 (4)35S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无论保温时间长短都只分布在上清液中(或其他合理答案,可以进一步细化表述),所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保温时间的长短对该组实验放射性检测结果的影响不大。 (5)他们的实验只是证明了噬菌体和肺炎双球菌中DNA是遗传物质(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才能得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结论)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学的相关实验,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与表达的能力以及获取题干信息的能力。 26. 人类遗传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图是某研究小组在调查和统计的基础上画出的某家系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系谱图。 (1)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右侧系谱图中能显著体现出该遗传方式特点的遗传现象是______。 (2)如果图中Ⅲ代7号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生一个女儿患病的几率是______。Ⅱ代的2号和5 - 25 - 号是否携带致病基因?______,原因是______。调查发现,该系谱图所示患病个体中,男性患者症状______(填“重于”“轻于”或“类似于”)女性患者。 【答案】 (1). (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Ⅱ-3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的后代中,女儿均是患者,儿子均正常 (2). 1/2 (3). 不携带 (4). 伴X显性遗传病,只要有一个是显性致病基因,就会表现为患者 (5). 重于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其中染色体病与基因是否携带致病基因无关。 2、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①连续遗传;②发病率高;③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男性;④患者的母女都是患者。 【详解】(1)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据遗传系谱可知,该遗传方式特点是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或Ⅱ代3号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的后代中,女儿均是患者,儿子均正常。 (2)据遗传系谱可知,Ⅲ代7号基因型为XBXb(假设控制该遗传病的相关基因用B、b表示),与一个正常男性XbY结婚,则生一个女儿患病的几率是 1/2。Ⅱ代的2号和5号都不患病,因此他们不携带致病基因,因为伴X显性遗传病,只要有一个是显性致病基因,就表现为患者。 (3)由于男性患者没有杂合子,因此男性患者症状一般重于女性患者。 【点睛】本题结合遗传图解,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特点及遗传方式,能根据系谱图准确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再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27. 镰状细胞贫血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其红细胞呈弯曲镰刀状,易表现出溶血性贫血,但可防止疟原虫寄生。镰状细胞贫血是由于编码血红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替换,使得正常血红蛋白基因(HbA)突变为镰状细胞贫血基因(HbS),从而导致组成血红蛋白分子的氨基酸发生了替换。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基因型为HbSHbS)会在成年之前死亡。具有一个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的杂合子(基因型为HbA HbS)能够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的血红蛋白,其血液中含有正常红细胞和部分镰刀型红细胞,在氧含量正常的情况下并不表现出镰状细胞贫血的症状,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 (1)基因HbA与HbS的根本区别是______。 (2)编码血红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替换属于基因突变的一种形式,除此之外,基因突变还表现为______。 - 25 - (3)镰状细胞贫血主要流行于非洲的疟疾高发地区,可以推测当地的HbA HbA、HbS HbS和HbA HbS三种基因型的个体中,最适合当地环境的是______,原因是______。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疟疾已不常见,可以预测这些地区______基因的基因频率会逐渐下降。上述事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 ______。 (4)在非洲疟疾高发地区,镰状细胞贫血患者一般在成年之前就死亡,但是每一代总会出现大量的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原因是______。 【答案】 (1). 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2). 碱基的增添或缺失 (3). HbAHbS (4). HbAHbS既不表现镰状细胞贫血,又不易患疟疾 (5). HbS (6). 生存环境 (7). 基因型为HbAHbS的个体生存能力最强,在群体中大量存在,他们之间相互婚配,会产生基因型为HbSHbS的个体,表现为镰状细胞贫血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隐性纯合子(HbsHbs)的患者不到成年就会死亡,杂合子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有较强的抵抗疟疾的能力,纯合子HbAHbA一切正常。 【详解】(1)镰状细胞贫血基因(HbS)是正常血红蛋白基因(HbA)突变而来的,二者互为等位基因,根本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2)基因突变除了碱基序列发生替换外,还包括碱基对的缺失或增添。 (3)由于基因型HbAHbS个体既不表现镰状细胞贫血,又不易患疟疾,所以在非洲的疟疾高发地区,最适合当地环境的是基因型HbAHbS的个体。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疟疾已不常见,可以预测这些地区HbS基因的基因频率会逐渐下降。上述事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4)在非洲疟疾高发地区,镰状细胞贫血患者一般在成年之前就死亡,但是每一代总会出现大量的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其原因是:基因型HbAHbS的个体生存能力最强,在群体中大量存在,他们之间相互婚配,会产生基因型为HbAHbS的个体,表现为镰状细胞贫血。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及基因频率的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8. - 25 - 某动物种群甲生活在一个山谷中,后来由于地质和气候的变化,山谷中形成了一条汹涌的大河。种群甲的个体中一半生活在食物丰富的河东岸,发展成了种群乙;一半生活在食物贫瘠的河西岸,发展成了种群丙。几千年后,河流干涸了,分布在河两岸的不同种类的动物又重聚山谷中,种群乙和种群丙相遇了,结果发现它们的形态和生活习性都有了很大的差别,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1)某科研小组连续两年对分布在河东岸的种群乙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已知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由此可以推断出:在调查的两年间,种群乙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 (2)分析若干年后种群乙和种群丙形成不同物种的原因:首先从进化的内因分析,由于种群乙和种群丙分布在河的两岸,两个种群分别出现了不同的______,且这种改变互不影响;其次从进化的外因分析,由于河两岸的生存条件不同,______决定了两个种群朝不同的方向进化,且两岸间汹涌大河的阻碍引起的______进一步限制了两个种群间基因的交流,久而久之,两个种群间形成了______,标志着种群乙和种群丙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 (3)山谷中的动物种类繁多,比较蝙蝠、松鼠、狸猫等哺乳动物的前肢会发现,它们均由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组成,且排列顺序一致;研究还发现,蝙蝠、松鼠、狸猫等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这些______方面的证据,有力地支持了达尔文的______学说,进而为解释适应和物种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答案】 (1). 否 (2). 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3). 突变和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或变异或可遗传变异) (4). 自然选择 (5). 地理隔离 (6). 生殖隔离 (7). 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 (8). 共同由来 【解析】 【分析】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1)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比例为20%,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10%+20%×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Dd所占比例为32%,则D的基因频率=4%+32%×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2 - 25 - )首先从进化的内因分析,由于种群乙和种群丙分布在河的两岸,两个种群分别出现了不同的可遗传变异,且这种改变互不影响;其次从进化的外因分析,由于河两岸的生存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决定了两个种群朝不同的方向进化,且两岸间汹涌大河的阻碍引起的地理隔离进一步限制了两个种群间基因的交流,久而久之,两个种群间形成了生殖隔离,标志着种群乙和种群丙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 (3)山谷中的动物种类繁多,比较蝙蝠、松鼠、狸猫等哺乳动物的前肢会发现,它们均由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组成,且排列顺序一致,属于比较解剖学,蝙蝠、松鼠、狸猫等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属于胚胎学的范畴,这些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方面的证据,有力地支持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而为解释适应和物种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计算能力。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