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作业

‎2021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江苏无锡学考模拟)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 A.种群密度 B.出生率和死亡率 C.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D.位置状态和分布 答案 D 解析 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位置状态和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D正确。‎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B.研究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时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 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某草原野兔的种群密度 D.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是恒定不变的 答案 B 解析 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A项错误;根据“S”型增长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项正确;野兔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因此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项正确;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等,因此种群密度不是恒定不变的,D项错误。‎ ‎3.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志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志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标志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志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组成 答案 D 解析 根据公式:种群密度(数量)/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可知种群密度=重捕个体数×标志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A错误;从图形上看,随诱捕距离的加大,被标志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是下降的,B错误;从诱捕距离的效果推测,与灯的密度很可能有关系,C错误;诱杀成虫能降低其出生率,使幼虫减少,从而改变种群年龄组成,D正确。‎ ‎4.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反映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C.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2值上下波动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答案 D 解析 种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项错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项错误;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值上下波动,C项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D项正确。‎ ‎5.如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 C.图③中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 答案 C 解析 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种群数量突然增加,超过了其环境容纳量,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造成的,A项正确;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在一定的空间和营养物质的前提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b点后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B项正确;图③中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急剧减少,反映出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项错误;图④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这一结论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D项正确。‎ ‎6.(2019·江西上饶中学开学检测)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时,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几组实验,第Ⅰ组和第Ⅲ组到达K值所需时间相同 B.“J”型曲线的K值比“S”型曲线的K值大 C.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引入某生物的天敌,会降低该种生物的K值 D.种内斗争会降低生物的K值 答案 C 解析 第Ⅰ组和第Ⅲ组培养液体积相同,K值相同,但由于开始的个体数量不同,所以到达K值所需时间不相同,A错误;“J”型曲线下种群的数量一直增长,没有K值,“S”型曲线有K值,B错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引入某生物的天敌,该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差,K值随之降低,C正确;种内斗争是一个种群的内部变化,不是种群环境的改变,K值不会变,D错误。‎ ‎7.(2020·山东临沂高三试题)下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对来说,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 B.从图中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 ℃左右 C.该昆虫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 ℃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按指数方式增长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除图中所示的外源性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内源性因素 答案 C 解析 由题图可知,环境温度在30 ℃、32.5 ℃、35 ℃时,出现的峰值所对应的相对湿度逐渐增加,A项正确;种群数量最大的峰值出现在32.5 ℃,偏离该温度种群数量都下降,说明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 ℃左右,B项正确;由于受到食物、天敌、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项错误;温度、湿度都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等内源性因素也能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项正确。‎ ‎8.社鼠出生1个月后即性成熟,科研人员对湖泊中一个岛屿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所占比例高于下半年 C.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D.种群密度增大过程中,雄性个体死亡率高于雌性个体 答案 B 解析 分析曲线可知,与春季相比,夏秋季种群数量下降,说明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项错误;上半年种群数量增加,属于增长型,下半年种群数量下降,属于衰退型,上半年幼年个体所占比例高于下半年,B项正确;该种群位于湖泊中一个岛屿,迁入和迁出不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C项错误;春夏季节,种群密度增大,性别比例下降,雄性个体死亡率低于雌性个体,D项错误。‎ ‎9.(2018·广州华南师大附中高三三模)科学工作者为了检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5‎ C.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答案 C 解析 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田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错误;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015=1.015,B错误;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捕捉到,由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种群个体数)=M(‎ 标记个体数)×可知,m偏小,则估算数值(N)会偏大,C正确;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D错误。‎ ‎10.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图2是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 B.图1中第10年种群数量对应图2中曲线Y上的C点 C.图2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图1中第15年种群数量最少 答案 D 解析 据图1可以看出,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的λ值不变,说明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所以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J”型增长,即图2中曲线X表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A正确;图1中第10年种群的λ值等于1,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相等,图2中曲线Y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C点已达到K值,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即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也相等,B正确;图2中B点时位于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K/2处,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图1中,第10年到第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故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下列为小李同学构建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 ,⑤表示 。‎ ‎(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 等,其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 。‎ ‎(3)利用方法⑦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更容易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 ,从而降低该种群密度。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 (填“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 ‎(5)在自然条件下,动植物在种群空间特征上差异较大,动物常常表现出 分布特点。‎ 答案 (1)出生率或迁入率 年龄组成 (2)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λ-1)×100% (3)偏大 ‎ ‎(4)性别比例 生物防治 (5)集群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②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③、④表示死亡率或迁出率,⑤表示年龄组成,⑥表示性别比例,⑦表示标志重捕法,⑧表示样方法。(1)种群中个体的出生或迁入会使种群密度升高;利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λ-1)×100%。(3)⑦表示标志重捕法,其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初次捕获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利用该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更容易被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种群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生物防治。(5)种群的空间特征有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和均匀分布三种。在自然条件下,动植物在种群空间特征上差异较大,动物常常表现出集群分布特点。‎ ‎12.“种群存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一些因素如何影响到种群灭绝的可能性,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已被用来评价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的存活能力,并借此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 特征。‎ ‎(2)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请据表分析回答:‎ 初始种群规模/只 ‎10‎ ‎20‎ ‎25‎ ‎28‎ ‎30‎ ‎40‎ ‎50‎ ‎70‎ 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 ‎0.412‎ ‎0.132‎ ‎0.076‎ ‎0.065‎ ‎0.041‎ ‎0.010‎ ‎0.002‎ ‎0‎ 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 只之间。‎ ‎(3)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阻力为“限制压”,下图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初始规模不同的种群与其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的关系。请据图分析:‎ 由图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维持存活的标准,则当限制压为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 只。‎ ‎(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你提出2个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 ‎ ‎ 。‎ 答案 (1)数量 (2)28~30 (3)增大 增大 160 (4)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或逐步恢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将偷猎和捕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解析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初始种群规模为28只时,种群灭绝概率为6.5%,初始种群规模为30只时,种群灭绝概率为4.1%,因此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该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28~30只之间。(3)据图分析,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的灭绝概率越来越高,即种群灭绝的可能性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也会增大;若以种群的灭绝概率5%作为种群可维持存活的标准,则当限制压为0.02时,由曲线图可知,“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160只。(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影响种群存活率的因素有限制压、初始种群规模,因此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为: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将偷猎和捕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1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 ‎(1)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的目的是 。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 ‎(2)若提出的问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该实验 (填“需要”或“不需要”)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该实验 。‎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 。‎ ‎(3)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 和 有限,酵母菌呈“S”型增长。‎ ‎(4)另一组同学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了3组实验(见下表)。每隔24小时取样并计数,实验结果略。‎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A ‎10‎ ‎—‎ ‎0.1‎ ‎28‎ B ‎10‎ ‎—‎ ‎0.1‎ ‎5‎ C ‎—‎ ‎10‎ ‎0.1‎ ‎28‎ 上述实验目的是:探究 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答案 (1)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适当稀释菌液(或增加稀释倍数) (2)不需要 时间上已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重复实验 (3)资源(营养物质) 空间 (4)温度和营养成分 解析 (1)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若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适当稀释菌液,最后计数的结果需要乘以稀释的倍数。(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实验中,需要在相同间隔的时间内对酵母菌种群数量进行取样调查,因此实验前后本身就是对照实验,故不需要另设置对照实验;因实验存在偶然性,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该实验还需遵循平行重复原则,即进行重复实验,取平均值。(3)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开始在资源和空间充裕的环境中,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环境中资源和空间逐渐变得有限,代谢废物积累,酵母菌呈“S”型增长。(4)根据表格可知,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和营养成分,因此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和营养成分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