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选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常德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选考)生物试题

‎ 湖南省常德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选考)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D.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正确;‎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错误。‎ 故选D。‎ ‎2.医生建议:老年人每天早晨起床后,应饮一杯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脑溢血的发生;平常生活中,应注意定时饮水,不要等渴了再喝水,因为口渴表明内环境已经缺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起床饮水后人体的细胞外液渗透压会下降 B. 人体调节水平衡的机制是正反馈调节 C. 若喝水多,尿就多;若喝水少,尿就少,说明健康的人体具有维持体内水平衡的能力 D. 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溶液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另一方面大脑皮层产生渴感,调节人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详解】A、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会下降,A正确;‎ B、人体调节水平衡的机制是负反馈调节,B错误;‎ C、喝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少,尿液多,喝水少,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多,尿液减少,C正确;‎ D、细胞中的水包括自由水和结合水,其中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溶液环境,D正确。‎ 故选B。‎ ‎3.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如图是人类不同形式记忆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B.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C.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D.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详解】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A正确;‎ B、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而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正确;‎ C、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但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 故选C。‎ ‎4.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血浆渗透压升高 B. 产生渴感 C. 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降低 D.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当人体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另一方面大脑皮层产生渴感,调节人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详解】A、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渗透压升高,A正确;‎ B、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引起渴觉中枢兴奋,产生渴觉,B正确;‎ C、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C错误;‎ D、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正确。‎ 故选C。‎ ‎5.下列有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A.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 皮肤血管收缩 C. 汗腺分泌汗液减少 D. 用酒精擦拭皮肤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当外界环境温度低时,体温的调节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当外界环境温度接近或高于体温时,体温的调节仅由神经调节来完成。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机制如下:外界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界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少,散热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 详解】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会增加产热量,A错误;‎ B、皮肤血管收缩,会减少散热量,B错误;‎ C、汗腺分泌汗液减少,会减少散热量,C错误;‎ D、用酒精擦拭皮肤,能够增加散热量,D正确。‎ 故选D。‎ ‎6.下列关于人体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 参与膝跳反射的神经元只有2个 C. 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 D. 反射活动一定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反射弧的作用是感受刺激,传导兴奋,并对刺激做出反应。‎ ‎【详解】A、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在反射弧中也只能单向传导,A正确;‎ B、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最简单的反射弧,仅由2个神经元组成,B正确;‎ C、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C正确;‎ D、反射活动离不开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但是不一定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如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D错误。‎ 故选D。‎ ‎7.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 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 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答案】A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详解】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而膜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A正确;‎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电位,但是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不是零电位,B错误;‎ C、突触小体的膜为突触前膜,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A。‎ ‎8.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①大脑 ②小脑 ③脑干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 ③②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了小大脑、小脑、脑干的功能,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和语言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①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语无伦次与大脑的语言中枢有关。‎ ‎②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③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所以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是大脑、走路不稳小脑调节、呼吸急促是脑干。 故选:A。‎ ‎9.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如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 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而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突触处信号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2、图示为蟾蜍屈肌反射的反射弧的模式图,其中1为感受器;2为传入神经;3为神经中枢;4为传出神经;5为效应器,根据题意,要验证这种药物仅对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必须在神经纤维和突触上分别用药物处理,药物处理部位须位于刺激点和效应器之间,然后刺激感受器,观察效应器,观察效应器的反应,得出结论。‎ ‎【详解】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反射弧结构中的兴奋总是沿“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单向传递的。A点与效应器之间不需要经过突触传导,所以刺激A点,都会引起肌肉收缩,与药物无关。而B点到效应器之间必须经过突触传导,将药物放在C点(突触间隙),刺激B点肌肉不收缩,而将药物放在A点(神经纤维),则不影响B点到效应器的传导,说明此药物“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所以①③正确。‎ 故选A。‎ ‎【点睛】抓住题干中该实验的目的: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对神经细胞之间有作用,二是对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起作用。‎ ‎10.实验小组的同学从小白鼠的体内提取了一种激素,推测可能是胰岛素或甲状腺激素。实验小组为了探究该激素是何种激素,把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分成四组,编号甲、乙、丙、丁,给甲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丙组小鼠饲喂含该激素的饲料,丁组小鼠饲喂不含该激素的饲料,观察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如果甲组小鼠会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则该激素是胰岛素 B. 如果该激素是胰岛素,则丙组小鼠会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 C. 如果甲组小鼠比乙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则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D. 如果丙组小鼠比丁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则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能够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根据此信息,结合各选项问题正确判断。‎ ‎【详解】A、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给甲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甲组小鼠会出现休克,而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会恢复,A正确;‎ B、如果该激素是胰岛素,则丙组小鼠不会出现休克,因为胰岛素本质为蛋白质,不能用饲喂的方法,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代谢活动,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如果甲组小鼠比乙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代谢活动、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丙组小鼠比丁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D正确。‎ 故选B。‎ ‎11. 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激素②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抑制下丘脑的分泌 B. 寒冷环境中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C. 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 D. 激素②能促进激素③的分泌,激素③能抑制激素②的分泌,所以说②③具有拮抗作用 ‎【答案】C ‎【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1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基因,促进垂体分泌激素2促甲状腺激素,2促进甲状腺分泌激素3甲状腺激素,但只有3能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故A错误。4是垂体释放的作于肾的应是抗利尿激素,寒冷条件下123的分泌量会增多,但4的分泌量是减少的,故B错误。图中可以反映出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故C正确。激素2能促进3的分泌,激素3能抑制2的分泌,但不是对同一生理效应,所以不能说明是拮抗作用,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名师点睛】分级调节的基本模型 ‎①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 ‎②反馈调节:如图中“相应激素”含量的变化,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进而影响“相应激素”的分泌量。‎ ‎12.下面是医院验血报告单的部分截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检测项目 检测结果 正常值 甲患者 乙患者 T3(ng/dL)‎ ‎4.1‎ ‎345.1‎ ‎10~200‎ T4(ng/dL)‎ ‎2.8‎ ‎15.8‎ ‎5.5~12‎ TSH(ulu/mL)‎ ‎22.7‎ ‎0.1‎ ‎0.2~7.0‎ 注:T3和T4均反映甲状腺激素水平,TSH反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 A. 甲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乙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 B. 正常人刚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医院就抽血体检,检测结果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与正常值相比可能会偏低 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参与调节TSH激素的分泌 D. 遇到紧急情况时甲状腺激素增多,心率加快,内环境的稳态失衡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甲的检测结果中,甲状腺激素水平较低,而TSH激素水平较高,说明机体可能是因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此时TSH激素分泌增加,所以,甲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乙的检测结构中甲状腺激素水平较高,而TSH激素水平较低,说明甲状腺激素较高,反馈抑制TSH的分泌,所以乙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A错误;‎ B、甲状腺激素可促进产热,寒冷条件下,体内甲状腺激素较高,进入医院立刻抽血体检,甲状腺激素指标会偏高,B错误。‎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作用于垂体使其分泌的TSH量增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高到一定程度,又会反过来抑制垂体的分泌,使TSH激素量减少,C正确;‎ D、遇到紧急情况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增强是机体内环境正常调节的过程,D错误;‎ 故选C。‎ ‎13.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和HIV侵入机体后,主要感染的细胞分别是吞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治愈后二次感染埃博拉病毒,浆细胞会大量增殖 B. 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人体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发生 C. 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正常人可以传染艾滋病 D. 艾滋病的直接死因是T细胞大量死亡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 ‎(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详解】A、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能分裂,A错误;‎ B、埃博拉病毒必须寄生于活细胞才能生存与繁殖,因此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人体内既会发生体液免疫,也会发生细胞免疫,B正确;‎ C、艾滋病不会通过蚊虫叮咬进行传播,C错误;‎ D、艾滋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人体丧失几乎一切免疫能力,因此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病原体的感染或肿瘤病毒,D错误。‎ 故选B。‎ ‎14.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 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 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转化生成的;A叙述正确。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的进行非极性运输;B叙述正确。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细胞则比较迟钝;C叙述错误。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高度时,就会促进豌豆幼苗切断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断细胞伸长的作用,由此可见切断中乙烯的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叙述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合成生长素的原料、生长素的运输生理作用。‎ ‎15.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A. 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类似物可防止果实脱落 B.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以诱导其产生α淀粉酶用于啤酒的生产 C. 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D. 用青鲜素处理蔬菜和水果可以延长其贮藏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脱落酸能够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而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A错误;‎ B、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以诱导其产生α淀粉酶用于啤酒的生产,B正确;‎ C、乙烯利是乙烯类似物,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C正确;‎ D、用青鲜素处理蔬菜和水果可以延长其贮藏期,D正确。‎ 故选A。‎ ‎1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太空中,植物幼苗摆放姿态不同对其生长不构成实质性影响 B. 茎的背地生长和根的向地性生长都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 植物激素通过直接参与细胞代谢来调控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 D. 乙烯是一种植物激素,由植物成熟组织或器官合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在太空中,不受重力影响,所以生长素在尖端不会发生横向运输,因此植物幼苗摆放姿态不同对其生长不构成实质性影响,A正确;‎ B、植物茎的背地性不能反映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因为无论茎的近地侧还是远地测,生长素都是促进其生长的,B错误;‎ C、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C错误;‎ D、乙烯是一种植物激素,植物的各个部位都可以产生,可以促进果实成熟,D错误。‎ 故选A。‎ ‎17.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 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 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图中①表示种群密度、②是出生率,③是死亡率,④是年龄结构,⑤是性别比例。‎ ‎【详解】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A正确;‎ B、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年龄组成,C正确;‎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⑤性别比例,D正确。‎ 故选B。‎ ‎18.下图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E与水深h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远洋水域,从水深30 m处开始,随着水深增加固定太阳能的数量逐渐减少,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 B. 在水深小于20 m的水域中,近海中生产者固定的光能比远洋水域中生产者固定的光能多,主要是因为近海水体中矿质元素多 C. 近海水域水深为10米左右时,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D. 生活在水深100m以下的生物,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只有是分解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般情况下,大气中的可见光质是比较均匀的,对陆生植物的分布几乎无影响,但在水域生态系统中不同了,特别是海洋生态系统,藻类植物由上到下的分布为:绿藻、褐藻、红藻。据图可知:从水深30米处开始,随着水深增加固定太阳能的数量逐渐减少,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生产者主要是藻类;在近海水域水深10米左右,生产者固定的光能最多,所以生产者的数量出最多;在水深100米以下,几乎接受不到阳光,主要生活着动物和一此微生物,所以主要成分是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A、从水深30米处开始,随着水深增加光照强度减弱,则水生植物固定太阳能的数量逐渐减少,故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A正确;‎ B、在水深20米以上的水域中,浅海中矿质元素多,植物数量较多,因此生产者固定的光能比远洋海域中生产者固定的光能多,B正确;‎ C、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近海水域水深10米左右处,生产者固定的光能最多,故该处生产者的数量最多,C正确;‎ D、生活在水深100米以下的生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除分解者外,还有消费者,D错误。‎ 故选D。‎ ‎19.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B.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可以为动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C.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中可以利用小动物趋光的原理进行收集 D. 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都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群落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着负反馈调节;捕食者的存在,可对被捕食者进行选择,从而使被捕食者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宜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详解】A、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如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A正确;‎ B、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可以为动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正确;‎ C、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中可以利用小动物避光性的原理进行收集,C错误;‎ D、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都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D正确。‎ 故选C。‎ ‎20.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d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代表分解者, e可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 B. 通过a的吸收,a、b的呼吸作用、c的分解作用及e的燃烧,实现碳循环 C. 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CO2量 D. 将d的含义改为热能,可表示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d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b代表消费者,c代表分解者,a代表生产者,e可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d→a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c→d的过程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现的。‎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d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代表分解者, e可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A正确;‎ B、碳循环是指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往返运动,即通过a的吸收,a、b的呼吸作用、c的分解作用及e的燃烧,可实现碳循环,B正确;‎ C、若此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处在朝复杂化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应该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C正确;‎ D、由于能量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植物不能利用热能,所以即使将d的含义改为热能,题图也不可表示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D错误。‎ 故选D。‎ ‎21.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B. 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 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 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黑暗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瓶中小鱼过多,瓶中水藻不能制造足够的氧气,小鱼会因缺氧致死;乙瓶水藻丰富适当,氧气和有机物等完全可以自产自销,所以小鱼可以生活时间最长;丙瓶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维持瓶中生态平衡。‎ ‎【详解】甲瓶中主要是因为消费者(植食性小鱼)过多,所以应保持各组分的比例合适,方能使生态瓶维持较长时间,A错误;‎ 乙瓶水藻丰富适当,氧气和有机物等完全可以自产自销,所以生物可以生活时间较长,B正确;‎ 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和河泥中,C正确;‎ 丙瓶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所以不会平衡,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应放在散射光下,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下班等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2.将啤酒酵母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酵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 B. 且种群数量为时a/2,种群增长最快 C. 若将酵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其环境容纳量(K值)减小 D. 若在10 mL培养基M中接种酵母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包括S型和J型,其中J型曲线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没有最大值,而题干中酵母菌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当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A正确;‎ B、该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的一半即a/2时,种群增长最快,B正确;‎ C、题干中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中时,环境容纳量为a,而环境容纳量受营养物质、空间、天敌等影响,因此若将酵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其环境容纳量(K值)将减小,C正确;‎ D、若在10 mL培养基M中接种酵母菌的量增加一倍,由于生存空间没有发生改变,营养物质也没有增加,因此K值不会增大,D错误。‎ 故选D。‎ ‎23.在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牛摄入体内的能量为m,牛粪便中的能量为28%m,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60%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牛同化的能量中未被利用的占12% B. 牛同化的能量为72%m C. 人最多可从牛获得能量为20%m D. 分解者获得牛能量的28%‎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粪便中的能量(未同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已知牛摄入体内的能量为m,牛粪便中的能量为28%m,则牛同化的能量为n-28%n=72%m,牛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72%m-60%m=12%m。‎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牛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12%m,则牛同化的能量中未被利用的能量应该少于12%m,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牛同化的能量为m-28%m=72%m,B正确;‎ C、牛同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因此由牛流向人的能量小于12%m,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分解者获得牛能量应该小于12%m,D错误。‎ 故选B。‎ ‎24.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B段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减少和需氧性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B. 若酿造厂将大量含有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遭到破坏 C. BC段细菌减少的原因是溶解氧减少 D. BC段由于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使得藻类大量繁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据图分析:图中的细菌属于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藻类属于生产者,能够利用无机盐离子。‎ ‎【详解】A、据图分析,AB段藻类数量减少、需氧性细菌大量繁殖,导致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A正确;‎ B、该河流的自净化能力是有限的,若将大量的含有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则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遭到破坏,B正确;‎ C、据图分析可知,图中BC段氧气含量逐渐增加而不是减少,C错误;‎ D、据图分析可知,AB段有机物被细菌等分解者分解,NH4+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为藻类繁殖提供营养,所以BC段藻类大量繁殖,D正确。‎ 故选C。‎ ‎25.结合所学的生态学知识,对下列古诗词地解释不正确的是 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群落的种间竞争关系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稳定性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D.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景常常给一种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的感觉,还能激化诗人创作的灵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点,回忆和梳理相关知识点,结合各个选项的内容分析答题。‎ ‎【详解】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和豆苗之间为竞争关系,A正确;‎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B正确;‎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后被植物吸收利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C正确;‎ D、“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景常常给一种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的感觉,还能激化诗人创作的灵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D。‎ 二、简答题 ‎26.下面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媒介,同时需要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__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在____________水平范围。‎ ‎(4)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共穿过__________层生物膜。‎ ‎【答案】 (1). 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 呼吸 (3). 泌尿 (4). 组织细胞内CO2的浓度高于组织液中CO2的浓度 (5). 降低 (6). NaHCO3(或答血液中缓冲物质) (7). 7.35-7.45 (8). 5‎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其中a为呼吸系统、b为消化系统、c为泌尿系统;图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1)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的媒介;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为呼吸系统、b为消化系统、c为泌尿系统。‎ ‎(2)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的产物,产生于线粒体基质中,而二氧化碳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其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因此二氧化碳部能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组织细胞内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组织液。‎ ‎(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有所降低,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NaHCO3(缓冲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使血液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 ‎(4)外界环境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需穿过肺泡壁(单层细胞2两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单层细胞2层细胞膜)、红细胞膜共5层细胞膜。‎ ‎【点睛】本题是对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内环境PH的调节过程、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综合性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准确判断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系统的名称,然后结合题干要求解答问题。‎ ‎27.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使人产生尿意。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如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的调节过程,请回答:‎ ‎(1)当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使人产生尿意,是否属于反射?_________。冲动到达a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_______,电位变化的原因是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________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2)人产生尿意后,在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依次为:f→_____________→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用箭头和图中字母表示)。‎ ‎(3)甲、乙患者神经系统受损,但都能产生尿意。甲出现尿失禁,推测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部位;乙排尿反射不能完成,大量尿液滞留在膀胱内,推测其受损部位可能是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部位。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控。‎ ‎(4)正常人排尿过程中,当逼尿肌开始收缩时,又刺激了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膀胱逼尿肌反射性地进一步收缩,并使收缩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_调节。‎ ‎【答案】 (1). 否 (2). 外负内正 (3). 钠 (4). d→c→a (5). d (6). c(或a或ac) (7). 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 (8). 反馈(正反馈)‎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 ‎【详解】(1)尿意产生于大脑皮层,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兴奋传至神经纤维的a点时,该点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2)意识的产生在大脑皮层,人产生尿意后,在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依次为:大脑皮层排尿中枢f→传出神经d→脊髓腰骶段c(或初级排尿中枢)→传出神经a→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舒张→尿液排出。‎ ‎(3)产生尿意的中枢在大脑皮层,能够产生尿意,说明兴奋能够传至大脑皮层,甲出现尿失禁,失去大脑皮层对排尿的控制,可能是传出神经d受损;乙排尿反射不能完成,大量尿液滞留在膀胱内,可能是位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损,或者是脊髓的排尿中枢正常但发出的指令不能到达膀胱,因此推测其受损部位可能是图中的c或者a、或者ac。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4)当逼尿肌开始收缩时→刺激了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传入神经→排尿中枢→传出神经→由此导致膀胱逼尿肌反射性地进一步收缩,,并使收缩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这属于反馈调节。‎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神经调节的有关内容,考生需要掌握反射弧的基本结构以及反射发生的条件,在审题时特别要注意关键字眼,比如如何理解“尿意”两字等。‎ ‎28.当人被银环蛇咬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如图1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1中细胞①的名称是________,物质A是________。‎ ‎(2)在图1的①~⑤细胞中,不能识别α银环蛇毒的细胞是________(填代号),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又能增殖分化的细胞是_______(填代号),物质B与α银环蛇毒结合的场所是________。‎ ‎(3)人被毒蛇咬伤后会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_。 ‎ ‎(4)在野外工作的科研人员,为防止银环蛇伤害,一般要进行预防接种。如图2中曲线a、b表示甲、乙两人第一次注射α银环蛇毒的抗体血清、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的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请在图中分别画出第二次两人均注射等量的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变化曲线(曲线线形参照曲线a、b)。_____‎ ‎【答案】 (1). 吞噬细胞 (2). 淋巴因子 (3). ⑤ (4). ②③④ (5). 内环境(或血浆) (6).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7). ‎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分析图1:图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T淋巴细胞、③是B淋巴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⑤是浆细胞;物质A为淋巴因子、物质B为抗体。‎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①是吞噬细胞,物质A为淋巴因子。‎ ‎(2)图中⑤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②T淋巴细胞、③B淋巴细胞、④记忆B细胞都是既可以增值又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物质B为抗体,在内环境中与α银环蛇毒结合。‎ ‎(3)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感觉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参与属于体液调节,故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4)二次免疫应答快而强,且产生抗体的数量多,已知甲、乙两人第一次注射α银环蛇毒的抗体血清、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的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如图2,则第二次两人均注射等量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变化曲线(曲线线形按A、B线形)如图:‎ ‎。‎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过程,准确判断图1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细胞的名称以及各个字母代表的物质的名称。进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29.图 1 为某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图 2 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 3 表示该草原中能量流经蛇种群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据图回答:‎ ‎(1)图 1 中表示生产者的物种是________________ (用图中英文字母表示),该食物网中 E 所占有的营养级是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 ‎(2)从空中俯瞰图 1 湿地生态系统,发现芦苇、菖蒲、碱茅等植物呈散乱、交错分布状态,从群落的结构角度看,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这样的分布给该湿地生态系统增添了旅游观光等多方面的资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3)当图 2 中部分牧草变黄时,兔种群中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源地。这一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4)图 2 中,假设鹰种群增加的能量为 30 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至少需要消耗草的能量是____________kJ。‎ ‎(5)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答案】 (1). B 和 F (2). 第三、第四 (3). 水平 (4). 直接 (5). 信息传递 (6). 750 (7). 营养结构 (8).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中生产者为B和F,从生产者开始共有食物链6条;图2中草属于生产者,其他属于消费者,物网中含有4条食物链;图3中a表示摄入量,b表示同化量,d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中B和F表示生产者;该食物网中,E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第三和第四两个营养级。‎ ‎(2)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其中水平结构是由于地形等因素形成的镶嵌分布现象,因此芦苇、菖蒲、碱茅等植物呈散乱、交错分布状态,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湿地生态系统增添了旅游观光等多方面的资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牧草的颜色属于一种物理信息,对兔带来的影响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4)根据题意分析,若要鹰消耗的草最少,则应该按照最大的传递效率20%和最短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因此鹰种群能量增加30 kJ,最少消耗草的能量=30÷20%÷20%=750 kJ。‎ ‎(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以及意义,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够正确分析题图并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30.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图1、图2所示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 mmol/L,餐后2 h≥11.1 mmol/L,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__________、合成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并抑制__________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__________受抑制,使血糖浓度下降。‎ ‎(2)据图初步判断__________两人都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__________产生渴感,表现为多饮。由于糖类功能发生障碍,会反射性地引起饥饿的感觉,常常表现出多食,但体重逐渐____________。‎ ‎(3)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一次性摄糖过多 ②低血糖患者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④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4)结合图1、图2分析,乙出现上述检测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的__________不足或受损。‎ ‎【答案】 (1). 氧化分解 (2). 肝糖原分解 (3). 胰高血糖素 (4). 甲、乙 (5). 大脑皮层 (6). 减轻(减少) (7). ①④ (8). 受体 ‎【解析】‎ ‎【分析】‎ 由图1可知,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而餐后2h,甲、乙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 由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而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 ‎【详解】(1)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功能,其可以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并抑制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素还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2)由图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空腹≥7.0 mmol/L,餐后2 h≥11.1 mmol/L),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故可能是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复查。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升高,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一方面引起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另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从而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由于糖类功能发生障碍,会反射性地引起饥饿的感觉,常常表现出多食,但体重逐渐减轻。‎ ‎(3)①根据题意分析,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尿糖,一次性摄糖过多也会出现暂时性尿糖,①正确;‎ ‎②低血糖患者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不会出现尿糖,②错误;‎ ‎③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不会引起尿糖,③错误;‎ ‎④肾小管会重吸收水、葡萄糖、氨基酸等成分,若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则可能会出现尿糖,④正确。‎ 故选①④。‎ ‎(4)由图可知,乙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量很高,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可能是因为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的受体不足或受损,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血糖调节和相关激素的知识点,能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图1中空腹和进餐后的三个人的血糖浓度变化情况、图2中三个人的胰岛素含量变化情况,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3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某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及植物激素间的共同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 ‎(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图甲中可表示单子叶农作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________,可选用图中________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 ‎(2)图乙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激素甲代表的是________,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起的作用是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 ‎(3)为研究根的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该兴趣小组又做了这样的实验:将该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和根的生长情况,该实验的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此还说明了植物激素调节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产上可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生根,若类似物浓度较低,可用________法(填“浸泡”或“沾蘸”)处理插条。‎ ‎【答案】 (1). 2 (2). d (3). 生长素 (4). 促进 (5). 乙烯浓度 (6). 根尖放在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等量蔗糖 (7). 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8). 浸泡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甲图中1代表双子叶植物、2代表单子叶植物,图中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既可以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又可以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所以该点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 分析乙图:植株存在顶端优势现象,去除顶芽后,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来源暂时受阻,浓度降低,于是抑制就被解除,侧芽萌动,加快生长顶端优势解除,故根据图解变化,可推知激素甲为生长素,激素乙为细胞分裂素。‎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再结合代表单子叶植物的是2,且可以选择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乙中激素甲代表的是生长素,激素乙代表的是细胞分裂素,图中显示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侧芽萌动。‎ ‎(3)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根据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该实验的对照实验应该将根尖放在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等量蔗糖;据此还说明了植物激素调节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4)生产上可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生根,若类似物浓度较低,可用浸泡法处理插条;若类似物浓度较高,可用沾蘸法处理插条。‎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长素的作用机理以及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明确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进而判断图甲中两条曲线代表的植物类型,并能够根据顶端优势和生长素的两重性判断甲乙两种激素的种类。‎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