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第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安庆市第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生物试题

绝密★启用前 高中生物2019年开学考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2分/题,共25小题)‎ ‎1.(本题2分)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在实验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B.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 C.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长 D.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起作用的是DNA ‎2.(本题2分)下列四幅图表示了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搅拌强度、时长等都合理)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相关含量的变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表示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含量的变化 B.图乙表示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含量的变化 C.图丙可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S型细菌DNA组”,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 D.图丁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S型细菌DNA组”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 ‎3.(本题2分)取一个精原细胞(2n=16),用15N标记细胞核中的DNA,然后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再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含15N的染色体和含14N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A.8、16 B.16、16 C.16、8 D.8、8‎ ‎4.(本题2分)如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过程需要DNA聚合酶和解旋酶,②过程需要RNA聚合酶而不需要解旋酶 B.③过程直接需要的物质或结构有mRNA、氨基酸、tRNA、核糖体、酶、ATP C.把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进行①过程,子二代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75%‎ D.图2中最早与mRNA结合的核糖体是a,核糖体沿箭头①方向移动 ‎5.(本题2分)摩尔根在《基因论》一书的末尾说:“我们仍然很难放弃这个可爱的假设:就是基因之所以稳定,是因为它代表着一个有机的化学实体。”下列有关基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A.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共同思路都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看它们的作用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开 C.DNA的基本骨架为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而细胞膜的基本骨架为磷脂双分子层 D.基因是DNA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 ‎6.(本题2分)如图所示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过程所需要的酶、原料、能量均相同 B.②过程c链是由ab链中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 C.①②③三个过程中碱基配对情况完全相同 D.③过程最终形成的物质def的结构各不相同 ‎7.(本题2分)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子,UAA、UGA、UAG为终止密码子-某原核生物的一个信使RNA碱基排列顺序如下:A—U—U—C一G—A—U— G—A—C……(40个碱基)……C—U—C—U—A—G—A—U—C—U,此信使RNA控制合成的一条多肽链失去的水分子的个数为 A.20 个 B.15 个 C.16 个 D.18 个 ‎8.(本题2分)如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表现的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  )‎ A.①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扳、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 B.rRNA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糖体进行翻译 C.③过程中需要多种tRNA,tRNA不同,所搬运的氨基酸也不相同 D.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使细胞结构发生变化所致 ‎9.(本题2分)基因x 表达出的蛋白质X,是合成亮氨酸的必要蛋白质,利用单倍体酵母菌来研究基因x各种突变的效应,以下是基因x 编码链上开始和结束部分的序列。‎ 说明:起始密码:AUG  终止密码:UAA、UAG、UGA 下列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 A.基因x 在位置13的C → T突变,会转录出较短的mRNA B.在位置16的A → T 突变,细胞在缺少亮氨酸的培养基无法生长 C.在位置31的T → A突变,只会让细胞制造出1种不同的蛋白质X*,缺少最前面的10个氨基酸 D.在基因位置33和34之间插入额外的1个G//C碱基对,仍然能制造出有功能的蛋白X ‎10.(本题2分)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枯草杆菌 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 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 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 野生型 ‎—P—K—K—P—‎ 能 ‎0‎ 突变型 ‎—P—R—K—P—‎ 不能 ‎100‎ 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 A.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 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 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11.(本题2分)下图中表示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 A. B.‎ C. D.‎ ‎12.(本题2分)对下列四幅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b、d段用x射线照射可诱发基因突变,a、c段用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B.图2中的温度在b时酶分子结构没有改变、活性较低 C.图3中bc段和de段的变化都会引起三碳化合物含量下降 D.图4中造成cd段下降的原因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是相同的 ‎13.(本题2分)在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某两个家系中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A/a)和乙遗传病(基因为B/b)患者,两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如下图所示,其中Ⅰ1‎ 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Ⅰ1和Ⅰ2个体的基因型依次为AaXBY、AaXBXb C.若Ⅲ2的性染色组成为XXY,则是由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 D.若Ⅱ5和Ⅱ6结婚,则所生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1/9‎ ‎14.(本题2分)下图表示生物体内基因控制性状的流程,分析正确的是 ‎①I过程需要DNA链作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葡萄糖为其直接供能 ‎②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出现的根本原因是Ⅱ过程中合成的蛋白质不同 ‎③某段DNA中的基因发生突变,一定会导致该个体的性状发生改变 ‎④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其多倍体植株细胞内I与Ⅱ的过程一般更旺盛 ‎⑤杂交育种一般从F2开始选择,是由于重组性状在F2个体发育中,经I、Ⅱ、Ⅲ过程后才表现出来 A.④⑤ B.②⑤ C.①④ D.①⑤‎ ‎15.下图中的①②③表示培育番茄新品种的三种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方法①和③的育种原理都是基因重组,但采用方法③引起的变异是定向的 B.方法②获得单倍体植株的过程中,常采用的方法是花药(花粉)离体培养 C.方法③可将抗病基因直接导入叶肉细胞使之表达 D.方法①、②、③都没有培育出新物种 ‎16.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杂交育种 B.⑥过程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是多倍体育种 C.可以定向改变生物的方法是④和⑦,能使玉米产生新的基因(抗虫基因),原理是基因突变 D.若经过②过程产生的基因型为Aabb的类型再经过③过程,则子代中Aabb和aabb的类型再经过③过程,则子代中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3:1‎ ‎17.(本题2分)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⑥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⑦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⑧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⑨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A.①②④⑤⑥⑧ B.②③⑤⑥⑧⑨ C.②③④⑦⑧⑨ D.①③⑤⑥⑦⑧‎ ‎18.(本题2分)某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其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1870年以来,S基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年份 ‎1870‎ ‎1900‎ ‎1930‎ ‎1960‎ ‎1990‎ S基因频率(%)‎ ‎10‎ ‎50‎ ‎65‎ ‎50‎ ‎12‎ A.1870年种群中浅色个体比例为90%‎ B.1900年至1960年,该物种始终没有进化 C.自然选择导致S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到1990年该桦尺蠖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19.(本题2分)下列有关遗传、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 B.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其后代一定有4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生物体中rRNA的合成一定与核仁有关 C.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20.(本题2分)藏獒是一种凶猛的犬类,从上个世纪9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很少有纯种藏獒,因而曾被炒作成天价。研究发现,西藏牧区不少藏獒在随主人放牧期间会和狼杂交,是导致基因不纯正的原因之一,也有一些是因为人们为了改良其他犬种,让其他犬与藏獒杂交所致。以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们改良其他犬种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B.西藏牧区藏獒与狼的杂交,也会提高狼群的遗传多样性 C.藏獒和狼是同一物种,它们所生后代的育性与虎狮兽的不同 D.用达尔文的观点看,藏獒的凶猛是自然选择使得相应基因频率不断增加而形成的 ‎21.(本题2分)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B.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酶促反应就会加快 C.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胰蛋白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D.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 ‎22.(本题2分)下图中a、b、c为相应部位的细胞外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中的成分有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三种细胞外液中,a中蛋白质含量较多,渗透压最高 C.健康人体中三种细胞外液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保持稳定不变 D.a、b、c中HC03-的浓度对维持内环境酸碱度具有重要作用 ‎23.(本题2分)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ab=b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 B.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C.刺激图乙b、c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1、2次 D.若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24.(本题2分)如图甲、乙分别表示同一细胞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A.静息电位是指①②之间的膜内电位差 B.兴奋由图甲部位传导至图乙部位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C.图乙的分泌物可能是递质或某种激素 D.图甲中动作电位的形成是钾离子内流 ‎25.(本题2分)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缺少黏多糖水解酶)患者均为男性且少年期死亡,患者的母亲都是携带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患者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父亲 B.该病遗传方式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C.调查该病的发病率要保证调查的患者家系群体足够大 D.该病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本题10分)下图表示某生物体内细胞的分裂、分化模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DNA的复制发生在图中_________ (填序号)所示的过程中。复制的结果体现了DNA复制具有的___________特点。图甲和图乙所示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 ‎(2)②过程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_________ (填“会”或“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图示过程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可发生_______________等变异,并通过________生殖方式遗传给后代,从而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3)通过②过程形成的四类细胞具有________(填“相同”、“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蛋白质。若某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含有1500个核糖核苷酸,其中有碱基G和C分别为200个和400个,则该基因经过两次复制,至少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____个。‎ ‎27.(本题10分)下图是HIV复制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某物质在RNA和DNA分子中有差异,但不含N,该物质是______________(2分)。‎ ‎(2)HIV进入细胞后,能以___________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_________,并整合到被感染细胞的染色体上。‎ ‎(3)微小RNA能与互补的mRNA结合形成双链RNA,导致mRNA不能与__________结合,从而抑制了基因表达的___________过程,使特定基因表达沉默。微小RNA与mRNA互补配对的方式,与上图③中不同的配对方式是____________(2分)。假设RNA干扰技术可以让艾滋病病毒基因沉默,请在图中用“〇”圈出其中的干扰部位,并用“R”标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8.(本题10分)水稻叶片宽窄受细胞数目和细胞宽度的影响,为探究水稻窄叶突变体的遗传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 ‎(1)科研人员利用化学诱变剂处理野生型宽叶水稻,可诱发野生型水稻的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__________(2分),导致基因突变,获得水稻窄叶突变体。‎ ‎(2)测定窄叶突变体和野生型宽叶水稻的叶片细胞数目和单个细胞宽度,结果如下图所示。该结果说明窄叶是由于__________所致。‎ ‎(3)将窄叶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杂交,F1均为野生型,F1自交,测定F2水稻的__________,统计得到野生型122株,窄叶突变体39株。据此推测叶片宽窄是受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 ‎(4)研究发现,窄叶突变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科研人员推测2号染色体上已知的三个突变基因可能与窄叶性状出现有关。这三个突变基因中碱基发生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突变基因 Ⅰ Ⅱ Ⅲ 碱基变化 C→CG C→T CTT→C 蛋白质 与野生型分子结构无差异 与野生型有一个氨基酸不同 长度比野生型明显变短 由上表推测,基因Ⅰ的突变没有发生在__________序列,该基因突变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导致窄叶性状。基因Ⅲ突变使蛋白质长度明显变短,这是由于基因Ⅲ的突变导致mRNA提前出现__________。‎ ‎(5)随机选择若干株F2窄叶突变体进行测序,发现基因Ⅱ的36次测序结果中该位点的碱基35次为T,基因Ⅲ的21次测序结果中该位点均为碱基TT缺失。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判断,窄叶突变体是由于基因_________(2分)_发生了突变。‎ a.Ⅱ b.Ⅲ c.Ⅱ和Ⅲ同时 ‎29.(本题10分)一万多年前,内华达州比现在湿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以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锵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鳉鱼)。下图为内华达州1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 ‎(1)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_________________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____(2分)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a、b鳉鱼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_,它们属于两个____________;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3)在5000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二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甲、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水草甲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则乙水草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 ‎(4)如果C湖泊中鳉鱼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其为一对相对性状,黑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环境变化后,鳉鱼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2分,保留一位小数),该种群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进化成一个新物种。‎ ‎30.(本题10分)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 ‎(1)a表示____系统,b表示____系统,c表示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 ‎(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的调节下进行。‎ ‎(5)正常机体通过____作用,使各个____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____。‎ 绝密★启用前 高中生物2019年开学考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2分/题,共25小题)‎ ‎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过程、实验现象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 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因大肠杆菌的质量重于噬菌体,所以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A正确;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检测到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说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噬菌体的DNA进入到了大肠杆菌的细胞中,因此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该DNA在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发挥作用,B、D正确;由题意“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可知:在实验时间内,基本上没有大肠杆菌裂解的发生,所以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不是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而是有一部分32P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C错误。‎ ‎【点睛】‎ 正确解答此题的前提是:识记和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方法、过程,据此,以图示信息“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为切入点,推知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来源与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2. ‎ ‎【答案】C ‎【解析】图甲表示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放射性含量的变化,A错误;图乙表示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的变化,B错误;据图丙可知,S型细菌曲线的起点为0,且在R型细菌之后,故该图表示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S型细菌DNA组”,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C正确;在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开始时大部分会被免疫系统消灭,所以曲线在开始段有所下降,后随着小鼠免疫系统的破坏,R型细菌数量又开始增加,所以曲线上升。而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并通过繁殖使数量增多,曲线上升,故图丁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S型细菌DNA组”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D错误。‎ ‎【点睛】解答AB选项,关键能准确掌握判断子代噬菌体放射性的方法,方法如下 v ‎3.‎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一个精原细胞的细胞核中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全部为15N,放在全部为14N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再进行一次减数分裂。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有丝分裂结束后,每个双链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2个DNA分子,这2个DNA分子分别位于组成该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其中一条染色单体上的DNA既含15N、又含14N,另一条染色单体上的DNA的两条链均含1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所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2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2条子染色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变为16条,其中有8条含15N,有16条染色体含l4N,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减数分裂、DNA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4. ‎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1中过程①为DNA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⑥为翻译,过程④为逆转录,过程⑤为RNA复制,图2为多聚核糖体的翻译,根据mRNA上三个核糖体上肽链的长短判断,肽链延伸越长,说明核糖体与mRNA结合越早,移动距离越远,所以核糖体沿mRNA移动的方向为①。‎ ‎【详解】‎ ‎①是DNA的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②是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而不需要解旋酶,A正确;③为翻译过程,该过程需要的物质或结构有mRNA、氨基酸、tRNA、核糖体、酶、ATP,B正确;将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进行①DNA的复制过程,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一代DNA中均含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带15N,即带15N的核苷酸链占1/2;子二代中,由于新合成的每条核苷酸链都带15N,所以在所有核苷酸链中带15N 占3/4,C正确;结合前面的分析,图2中最早与mRNA结合的核糖体是c(因为其延伸的肽链最长),最晚结合的是核糖体a,核糖体沿箭头①方向移动,D错误。‎ ‎【点睛】‎ 注意:一是虽然DNA复制和转录都需要解旋,但转录中不需要单独的解旋酶;二是核糖体沿mRNA的移动方向判断。‎ ‎5.(本题2分)摩尔根在《基因论》一书的末尾说:“我们仍然很难放弃这个可爱的假设:就是基因之所以稳定,是因为它代表着一个有机的化学实体。”下列有关基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A.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共同思路都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看它们的作用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开 C.DNA的基本骨架为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而细胞膜的基本骨架为磷脂双分子层 D.基因是DNA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 ‎【答案】D ‎【解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离开来,单独地、直接地研究各自在遗传中的作用,A项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B项正确;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C项正确;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项错误。‎ ‎6. ‎ ‎【答案】B ‎【解析】①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需要的酶为解旋酶与DNA聚合酶,原料是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②为转录过程,需要的酶为RNA聚合酶,原料为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由细胞呼吸提供能量,因此二者所需的酶与原料是不同的,A错误;②过程为转录过程,需要ab链中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的,B正确;图中①为DNA的复制,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为:A-T、C-G、G-C、T-A;②为转录,转录过程中碱基配对:为A-U、T-A 、C-G、G-C;③为翻译,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为:A-U、U-A、C-G、G-C。可见这三个过程中碱基配对情况不完全相同,C错误;由于翻译的模板mRNA是相同的,所以③过程最终形成的物质def(多肽链)结构是相同的,D错误。‎ ‎ 【点睛】本题结合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 ‎7.(本题2分)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子,UAA、UGA、UAG为终止密码子-某原核生物的一个信使RNA碱基排列顺序如下:A—U—U—C一G—A—U— G—A—C……(40个碱基)……C—U—C—U—A—G—A—U—C—U,此信使RNA控制合成的一条多肽链失去的水分子的个数为 A.20 个 B.15 个 C.16 个 D.18 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密码子共有64种,包括2种起始密码子、3种终止密码子和59种其他密码子,其中起始密码子不仅可以作为翻译开始的信号,还能编码相应的氨基酸;3种终止密码子只是终止翻译的信号,不编码氨基酸;59种其他密码子只编码相应的氨基酸。‎ ‎【详解】‎ 该信使RNA碱基序列为:A 一 U 一 U 一 C 一 G 一 A 一 U 一 G 一 A 一 C……(省略40 个碱基)一 C 一 U 一 C 一 U一 A 一 G 一 A 一 U 一 C 一 ‎ U,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子,UAA、UGA、UAG为终止密码子,则该序列的第6、7、8三个碱基构成起始密码子(AUG),倒数第5、6、7三个碱基构成终止密码子(UAG),即编码序列长度为5+40+3=48,则此信使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氨基酸的个数为48÷3=16.该肽链在脱水缩合过程和中产生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1=16-1=15,故选B。‎ ‎【点睛】‎ 关键:根据题意给出的起始密码和终止密码确定合成肽链的模板mRNA中能决定氨基酸的碱基数,进而确定氨基酸数。‎ ‎8.(本题2分)如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表现的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  )‎ A.①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扳、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 B.rRNA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糖体进行翻译 C.③过程中需要多种tRNA,tRNA不同,所搬运的氨基酸也不相同 D.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使细胞结构发生变化所致 ‎【答案】C ‎【解析】①为转录过程,该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扳、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A正确;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rRNA构成的,故rRNA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糖体进行翻译,B正确;tRNA具有专一性,一种转运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几种tRNA来运载,因此tRNA不同,其所搬运的氮基酸可能会相同,C错误;人的镰刀型贫血症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典型例子,D正确。‎ ‎9.(本题2分)基因x 表达出的蛋白质X,是合成亮氨酸的必要蛋白质,利用单倍体酵母菌来研究基因x各种突变的效应,以下是基因x 编码链上开始和结束部分的序列。‎ 说明:起始密码:AUG  终止密码:UAA、UAG、UGA 下列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 A.基因x 在位置13的C → T突变,会转录出较短的mRNA B.在位置16的A → T 突变,细胞在缺少亮氨酸的培养基无法生长 C.在位置31的T → A突变,只会让细胞制造出1种不同的蛋白质X*,缺少最前面的10个氨基酸 D.在基因位置33和34之间插入额外的1个G//C碱基对,仍然能制造出有功能的蛋白X ‎【答案】B ‎【解析】基因x 在位置13的C→T突变,碱基数量没有改变,所以转录形成的mRNA的长度不变,但是转录形成的mRNA上的密码子变为CUA,为终止密码,所以会翻译出出较短的肽链,A错误;在位置16的A→T 突变,密码子由UUC变为AUC,决定的氨基酸发生了改变,所以蛋白质x结构改变,不能形成亮氨酸,所以细胞在缺少亮氨酸的培养基无法生长,B正确;在位置31的T→A突变,第11位密码子变为UAC,可能会改变该氨基酸的种类,但是不会影响其全面的氨基酸,C错误;在基因位置33和34之间插入额外的1个G//C碱基对,则第11位以后的氨基酸都发生了改变,形成的蛋白质不同于蛋白质X,D错误。‎ ‎10.(本题2分)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枯草杆菌 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 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 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 野生型 ‎—P—K—K—P—‎ 能 ‎0‎ 突变型 ‎—P—R—K—P—‎ 不能 ‎100‎ 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 A.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 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 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以枯草杆菌的基因突变为素材,考查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等知识点,同时考查从题干获取有效信息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 据表可知,核糖体S12蛋白结构改变后,突变型枯草杆菌的核糖体不能与链霉素结合,而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为100%,说明突变型枯草杆菌对链霉素具有抗性,A项正确.‎ 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B项错误.‎ 突变型是因为S12‎ 蛋白第56位的赖氨酸替换为精氨酸所致,该基因突变属于碱基对的替换,C项错误.‎ 链霉素不能诱发基因突变,只是对枯草杆菌起选择作用,D项错误.‎ ‎【点睛】‎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场所,即翻译的场所;氨基酸序列中只有一个氨基酸的改变是由碱基替换造成的,碱基替换对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影响往往最小;抗生素的作用是选择而不是诱变。‎ ‎11.(本题2分)下图中表示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A图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A错误。B图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B错误。C图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C正确。D图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D错误。‎ ‎【点睛】学生对染色体组数的判定理解不清 染色体组数的判定 ‎①根据染色体形态判定:细胞中形态、大小完全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图A中形态、大小完全相同的染色体有1条,所以有1个染色体组;图B中彼此相同的染色体(比如点状的)有3条,故有3个染色体组;同理,图C中有1个染色体组,图D中有2个染色体组。‎ ‎②根据基因型判定: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包括同一字母的大、小写)出现几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图甲所示基因型为ABC,所以有1个染色体组;图乙所示基因型为AAa,A(a)基因有3个,即含有3个染色体组;同理,图丙中有2个染色体组,图丁中有3个染色体组。‎ ‎12.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图1中a、c段为有丝分裂的间期,此时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用x射线照射可诱发基因突变,b、d段为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其中的前期会形成纺锤体,因此用秋水仙素处理b、d段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A项错误;图2中的温度在b点即高温时酶分子的空间结构已经遭到破坏,B项错误;图3中bc段因蒸腾作用过强导致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进而引起C3含量下降,de段因光照强度减弱,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C3的还原减弱,进而引起C3含量上升,C项错误;图4中cd段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减半,说明发生了着丝点分裂,所以造成cd段下降的原因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是相同的,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3.‎ ‎【答案】C ‎【解析】由于Ⅰ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Ⅱ1患乙病,Ⅱ2(女性)患甲病,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硬性遗传病,A项正确;Ⅱ2患甲病,Ⅱ1患乙病,Ⅰ1和Ⅰ2个体基因型依次为AaXBY、AaXBXb,B项正确;由于Ⅲ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其基因型为XbXbY,是因为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体单体未分离,C项错误;Ⅱ5关于甲病的基因组成为1/3AA或2/3Aa,Ⅱ6关于甲病的基因组成为1/3AA或2/3Aa,二者所生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2/32/31/4=1/9,D项正确。‎ ‎14.(本题2分)下图表示生物体内基因控制性状的流程,分析正确的是 ‎①I过程需要DNA链作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葡萄糖为其直接供能 ‎②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出现的根本原因是Ⅱ过程中合成的蛋白质不同 ‎③某段DNA中的基因发生突变,一定会导致该个体的性状发生改变 ‎④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其多倍体植株细胞内I与Ⅱ的过程一般更旺盛 ‎⑤杂交育种一般从F2开始选择,是由于重组性状在F2个体发育中,经I、Ⅱ、Ⅲ过程后才表现出来 A.④⑤ B.②⑤ C.①④ D.①⑤‎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①I过程需要DNA链作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ATP为其直接供能,故①错误;②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故②错误;③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该个体的性状发生改变,故③错误;④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其多倍体植株的茎秆粗壮,果实中蛋白质等含量丰富,由此可见多倍体细胞内I与Ⅱ的过程一般更旺盛,故④正确;⑤杂交育种一般从F2开始选择,是由于重组性状在F2个体发育中,经转录、翻译形成蛋白质后才表现出来,故⑤正确。‎ 考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5.(本题2分)下图中的①②③表示培育番茄新品种的三种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方法①和③的育种原理都是基因重组,但采用方法③引起的变异是定向的 B.方法②获得单倍体植株的过程中,常采用的方法是花药(花粉)离体培养 C.方法③可将抗病基因直接导入叶肉细胞使之表达 D.方法①、②、③都没有培育出新物种 ‎【答案】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一共采取了三种育种手段。方法①和③分别是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二者的育种原理都是基因重组,其中因工程育种可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即采用方法③引起的变异是定向的,A项正确;方法②为单倍体育种,在获得单倍体植株的过程中,常采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B项正确;方法③在将抗病基因导入叶肉细胞之前,需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即构建基因表达载体),C项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通过方法①、②、③获得的番茄新品种都没有与亲本番茄出现生殖隔离,因此都没有培育出新物种,D项正确。‎ ‎16.(本题2分)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杂交育种 B.⑥过程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是多倍体育种 C.可以定向改变生物的方法是④和⑦,能使玉米产生新的基因(抗虫基因),原理是基因突变 D.若经过②过程产生的基因型为Aabb的类型再经过③过程,则子代中Aabb和aabb的类型再经过③过程,则子代中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3:1‎ ‎【答案】A ‎【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生物育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根据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图中各种育种方式,理解相关育种的原理和方法,明确各种育种方式的优缺点,并结合相关遗传定律进行有关计算的能力。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 ⑥过程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是单倍体育种,B错误;可以定向改变生物的方法是④基因工程育种,能使玉米产生新的基因(抗虫基因),其原理是基因重组;而⑦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若经过②过程产生的基因型为Aabb的类型再经过③过程,则子代中Aabb:aabb=2:1,这两种类型再经过③过程,则子代中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2/3x1/2):(2/3x1/4+1/3x1)=2:3,D错误。 ‎ ‎【点睛】1.据不同育种目标选择不同育种方案:‎ 育种目标 育种方案 集中双亲优良性状 单倍体育种(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杂交育种(耗时较长,但简便易行)‎ 对原品系实施“定向”改造 基因工程育种 让原品系产生新性状(无中生有)‎ 诱变育种(可提高变异频率,期望获得理想性状)‎ 使原品系营养器官“增大”或“加强”‎ 多倍体育种 ‎2.育种技术中的“四最”和“一明显”:‎ ‎(1)最简便的育种技术——杂交育种(但耗时较长)。‎ ‎(2)最具预见性的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或细胞工程育种(但技术含量高)。‎ ‎(3)最盲目的育种——诱变育种(但可获得新基因,性状可较快稳定)。‎ ‎(4)最能提高产量的育种——多倍体育种(尤其是营养器官增大)。‎ ‎(5)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的育种——单倍体育种。‎ ‎17.(本题2分)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⑥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⑦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⑧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⑨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A.①②④⑤⑥⑧ B.②③⑤⑥⑧⑨ C.②③④⑦⑧⑨ D.①③⑤⑥⑦⑧‎ ‎【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3、限性:①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详解】‎ ‎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①错误;②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②正确;③④变异是不定向的,③正确;④错误;⑤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变异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⑤正确;⑥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⑥正确;⑦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⑦错误;⑧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⑧正确;⑨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⑨正确。综上所述,②③⑤⑥⑧⑨‎ 正确,即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正确理解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18.(本题2分)某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其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1870年以来,S基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年份 ‎1870‎ ‎1900‎ ‎1930‎ ‎1960‎ ‎1990‎ S基因频率(%)‎ ‎10‎ ‎50‎ ‎65‎ ‎50‎ ‎12‎ A.1870年种群中浅色个体比例为90%‎ B.1900年至1960年,该物种始终没有进化 C.自然选择导致S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到1990年该桦尺蠖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从1870年至1990年,种群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说明从1870年至1990年,种群发生了进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种群间形成生殖隔离。‎ ‎【详解】‎ ‎1870年,S基因频率为10%,则s基因频率为90%,浅色个体(ss)的比例为90%90%=81%,A错误;从1900年至1960年,S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说明该物种发生了进化,B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使定向的,它能决定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正确;到1990年,该桦尺蠖还能进行基因间的交流,说明还没有形成新物种,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以桦尺蠖为素材,结合表格,考查生物进化、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表格中数据,进行信息转化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和计算能力。‎ ‎19.(本题2分)下列有关遗传、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 B.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其后代一定有4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生物体中rRNA的合成一定与核仁有关 C.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解析】显性性状为0.36,所以隐性性状为0.64,用A和a表示,即aa=0.64,所以a为0.8,A为0.2,杂合子Aa=20.80.2=0.32,A正确;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其后代有4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是建立在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且控制不同对相对性状的基础之上;原核生物细胞没有核仁,其rRNA的合成与核仁无关,B错误;物种形成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生物发生进化,但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C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而非同源染色体间交换染色体片段为染色体结构变异,D正确。‎ ‎20.(本题2分)藏獒是一种凶猛的犬类,从上个世纪9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很少有纯种藏獒,因而曾被炒作成天价。研究发现,西藏牧区不少藏獒在随主人放牧期间会和狼杂交,是导致基因不纯正的原因之一,也有一些是因为人们为了改良其他犬种,让其他犬与藏獒杂交所致。以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们改良其他犬种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B.西藏牧区藏獒与狼的杂交,也会提高狼群的遗传多样性 C.藏獒和狼是同一物种,它们所生后代的育性与虎狮兽的不同 D.用达尔文的观点看,藏獒的凶猛是自然选择使得相应基因频率不断增加而形成的 ‎【答案】D ‎【解析】‎ 同物种不同品种之间的杂交出现新的表现型个体所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所以人们让藏獒与其他犬种杂交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西藏牧区藏獒与狼的杂交,会产生新的狼品种,从而提高了狼群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藏獒和狼能进行杂交且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是同一物种,它们所生后代与狮虎兽的育性不同,因为虎狮兽没有可育性,C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他没有从基因频率的变化阐述生物的进化,所以D错误。‎ ‎21.(本题2分)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B.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酶促反应就会加快 C.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胰蛋白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D.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关于内环境的问题,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成分主要包括细胞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详解】‎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A错误;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酶促反应速率下降,B错误;葡萄糖是细胞的营养物质,胰岛素、淋巴因子是细胞的代谢产物,都是内环境成分,胰蛋白酶在消化道里,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目前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正确。‎ ‎【点睛】‎ 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物质 ‎1、细胞内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 ‎2、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受体;‎ ‎3、体内的外环境不是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 ‎4、人体不能吸收的物质不是内环境成分,如:纤维素、麦芽糖。‎ ‎22. ‎ ‎【答案】D ‎【解析】‎ 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血浆中的成分有水、葡萄糖、血浆蛋白和激素等,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A错误;三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当,其中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B错误;健康人体中三种细胞外液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保持动态平衡,而不是稳定不变,C错误;a、b、c中HC03-的浓度对维持内环境酸碱度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 ‎23. ‎ ‎【答案】A ‎【解析】‎ 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但在一个神经元中的传导是双向的,因此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A正确;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到突触前膜,引起神经递质释放,神经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所以在突触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刺激图乙b点,产生的兴奋先到达a点、后到达d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刺激图乙c点,产生的兴奋不能到达a点、可到达d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C错误;兴奋的传导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若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D错误。. ‎ ‎24. ‎ ‎【答案】C ‎【解析】静息电位是指神经纤维未兴奋部位的膜两侧,表现为外正内负的膜电位,A错误;兴奋由图甲部位传导至图乙部位时,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图乙的分泌物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有关,可能是递质或某种激素,C正确;图甲中动作电位的形成是钠离子内流,D错误。‎ ‎【点睛】明确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5.(本题2分)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缺少黏多糖水解酶)患者均为男性且少年期死亡,患者的母亲都是携带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患者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父亲 B.该病遗传方式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C.调查该病的发病率要保证调查的患者家系群体足够大 D.该病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答案】C ‎【解析】‎ 该病患者均为男性,其患者的母亲都是携带者,说明该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该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母亲,不可能来自父亲,A正确。该病遗传方式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正确。调查该病的发病率,需要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而不能在患者家系中调查,C错误。该病是由于缺少黏多糖水解酶而出现的疾病,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性状,D正确。‎ ‎【点睛】学生对发病率调查与遗传方式调查混淆不清 发病率调查与遗传方式调查 项目 调查对象及范围 注意事项 结果计算及分析 遗传病发病率 广大人群、随机抽样 考虑年龄、性别等因素,群体足够大 患病人数占所调查的总人数的百分比 遗传方式 患者家系 正常情况与患病情况 分析基因的显隐性及所在的染色体类型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 ‎ ‎【答案】 ①③ 半保留复制 次级精母细胞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或: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不会 ③ 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或基因突变 有性 不完全相同 2700‎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生物体内细胞的分裂、分化模式图对比分析,①过程表示体细胞有丝分裂,②过程表示细胞分化,由于甲、乙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说明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所以③过程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对比甲、乙细胞内染色体的分布和染色体上基因的分布可知,由于着丝点分裂产生的两条子染色体上含有A和a基因,而乙细胞内都为a,推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而乙细胞一极含三条子染色体,另一极只有1条子染色体,说明该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即产生子细胞会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1)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所以图中①③‎ 所示的过程中都发生了DNA复制。复制的结果体现了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由于图甲和图乙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且细胞质分裂都是均等的,所以该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 ‎(2)②过程是细胞分化,其实质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不同,该过程不会改变个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组成,所以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示③过程涉及有两对等位基因,所以会发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即基因重组,同时也发生过染色体变异或基因突变等变异,并通过有性生殖方式遗传给后代,从而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3)通过②过程形成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由于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所以它们含有的蛋白质也不完全相同。根据题意:若转录产生的mRNA含有1500个核糖核苷酸,其中所含的碱基G和C分别为200个和400个,则该核酸含有碱基U+A=1500-200-400=900个,因此控制该RNA合成的一个DNA分子含有碱基A+T=900+900=1800,由A=T,则A=T=900个,该基因经过两次复制,至少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2-1)900=2700个。‎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分清图示三个生理过程,尤其应注意分析甲、乙细胞内发生的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种可遗传变异都发生过。‎ ‎27.‎ ‎【答案】 五碳糖 RNA DNA 核糖体 翻译 A—U配对 ‎ ‎【解析】试题分析:图示为HIV的复制式繁殖过程,单链的病毒RNA经逆转录形成单链DNA,再经DNA复制,形成双链DNA,然后进入细胞核内,整合到染色体DNA上,其中病毒相关的基因通过转录成RNA,进一步翻译为病毒相关蛋白质,经一系列组装,最后形成完整的HIV,完成其整个繁殖过程。‎ ‎(1)RNA中存在的为核糖,DNA中存在的为脱氧核糖,此两类糖均属于五碳糖,均不含N元素。‎ ‎(2)HIV为RNA病毒,其在细胞中能进行逆转录过程,即以其RNA为模板合成DNA,并整合到感染细胞的染色体上,以完成其繁殖过程。‎ ‎(3)翻译过程中,只有处于单链状态的mRNA才能与核糖体结合,完成翻译过程。如果微小RNA能与互补的mRNA结合形成双链RNA区域,导致mRNA与核糖体无法结合,使翻译过程无法完成,病毒的特定衣壳蛋白无法合成。图中③表示DNA,微小RNA与mRNA互补配对中,存在A—U、U—A配对方式,而DNA中为A—T、T—A配对方式。图示中细胞核内释放的mRNA(黑曲线)在细胞质中才与核糖体结合,若此时有微小的RNA与mRNA结合干扰,翻译则无法进行,见参考答案圈出部分。‎ ‎【点睛】本题关键要读懂题图中HIV的RNA经逆转录和DNA复制,之后进入并整合到细胞核内染色体DNA,再之后在HIV的基因在核内转录成mRNA,释放到细胞质中合成HIV的衣壳蛋白的系列过程。‎ ‎28. ‎ ‎【答案】增添、缺失、替换 细胞数目减少而不是单个细胞宽度变窄 (单株)叶片变窄 一对 密码子对应(或“编码”) 不会 终止密码子 C ‎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如果发生在基因的非编码区,则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会发生改变,如果发生在编码区,则可能会导致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改变;碱基对替换往往只有一个密码子发生改变,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中的一个氨基酸发生变化;碱基对增添或缺失往往会引起从突变点之后的多个密码子发生变化,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多个氨基酸发生改变。‎ ‎【详解】‎ ‎(1)由基因突变的概念可知,导致基因突变的原因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由柱形图分析可知,窄叶性状的出现时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细胞数目减少而造成的,每个细胞的宽度没有变窄。‎ ‎(3)根据杂交实验的过程,将窄叶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杂交,F1均为野生型,F1自交,测定F2水稻的表现型,即(单株)叶片变窄,结果为122:39≈3:1,说明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隐性性状是窄叶。‎ ‎(4)根据表格分析,基因Ⅰ的突变没有引起蛋白质分子结构的改变,说明该突变没有发生在密码子对应(或“编码”)的序列,不会导致性状发生改变。基因Ⅲ突变使蛋白质长度明显变短,这是由于基因Ⅲ的突变导致mRNA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翻译提前终止。‎ ‎(5)随机选择若干株F2窄叶突变体进行测序,发现基因Ⅱ的36次测序结果中该位点的碱基35次为T,说明存在突变基因Ⅱ;基因Ⅲ的21次测序结果中该位点均为碱基TT缺失,说明该突变体同时存在突变基因Ⅲ。‎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图示和表格中信息,再结合题干中信息作答。‎ ‎29. ‎ ‎【答案】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突变和基因重组 生殖隔离 物种 基因多样性 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四倍体水草乙 52.4% 没有 ‎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1)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基因库,故D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虽然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所以A、B两湖的鳉鱼产生了生殖隔离,它们属于两个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C、D两湖的鳉鱼还是同一个物种,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体现的是基因多样性。‎ ‎(3)根据甲、乙的基因完全相同,染色体数乙是甲的二倍,且乙的植株较硕大,说明乙是由甲经过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即乙是四倍体,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四倍体水草乙。‎ ‎(4)根据A的基因频率为50%,可知群体中AA的个体占25%,Aa的个体占50%,aa的个体占25%,假设开始鳉鱼的种群数量为200只(AA为50只、Aa为100只、aa为50只),环境变化后,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则AA的数量为55只,Aa的数量为110只,aa的数量为45只,所以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110+552)÷(552+1102+452)≈52.4%。基因频率改变,只能说明生物进化了,由于各个基因型的个体仍然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所以没有进化形成新物种。‎ ‎【点睛】‎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30. ‎ ‎【答案】 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降低 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 器官、系统 稳态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其中a为呼吸系统、b为消化系统、c为排泄系统。图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由以上分析可知,a表示呼吸系统,b表示消化系统,c表示泌尿(排泄)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循环系统。‎ ‎(2)CO2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其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因此CO2能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降低,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NaHCO3(缓冲物质)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些内环境与稳态的基础知识,尤其应注意参与稳态维持的四大系统和器官(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以及皮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