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辽宁省鞍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辽宁省鞍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辽宁省鞍山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共40题,1〜30每题1分,31〜40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B.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C.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的 D.对生物种群来说基因突变可丰富种群的基因库 ‎2.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的实质是基因突变 B.高茎豌豆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发生了基因重组 C.染色体之间发生的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基因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后可能产生新基因 ‎3.一个处于细胞周期中的细胞,如果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如分别为A与a,则该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  )‎ A.最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B.最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 C.不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D.最可能发生了易位 ‎4.某二倍体生物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丙、丁4种类型的变异.图甲中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中的生物变异都属于染色体变异 B.若图乙为一性原细胞,其可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C.图丁和图丙相比较,图丁产生不利变异的可能性更大 D.图中所示的变异类型在减数分裂中均可能发生 ‎5.图中字母代表正常细胞中所含有的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③为多倍体,通常茎秆粗壮、籽粒较大 B.④为单倍体.通常茎秆弱小、籽粒较小 C.若①和②杂交,后代基因型分离比为1:5:5:1‎ D.①②③④细胞所代表的个体分别是四倍体、二倍体、三倍体和单倍体 ‎6.下列有关单倍体、二倍体及染色体组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的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内存在同源染色体 B.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 C.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不是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唯一方法 D.蜜蜂的蜂王是二倍体,由其卵细胞直接发育成的雄蜂是单倍体 ‎7.如图为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Ⅱ、Ⅲ、Ⅳ、X或Ⅱ、Ⅲ、Ⅳ、Y构成一个染色体组 B.雄果蝇为二倍体 C.染色体组中染色体形态各不相同 D.若II染色体与III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互换应属交叉互换型基因重组 ‎8.如图是无子西瓜培育的过程简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它们属于同一物种 B.三倍体植株不育的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发生紊乱 C.培育得到的无子西瓜与二倍体有子西瓜相比个大、含糖量高 D.要得到五子西瓜,需每年制种,很麻烦,所以可用无性繁殖进行快速繁殖 ‎9.现有小麦种质资源包括:①高产、感病;②低产、抗病;③高产、晚熟等品种.为满足不同地区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栽培需求,育种专家要培育3类品种:a.高产、抗病;b.高产、早熟;c.高产、抗旱.下述育种方法不可行的是(  )‎ A.利用①、②品种间杂交筛选获得a B.对品种③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筛选获得b C.a、b和c的培育均可采用诱变育种方法 D.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③获得c ‎10.现有某种植物的四种不同基因型的种子,其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AAbbCCDD、AABBccDD、AABBCCdd,四对基因独立遗传.该种植物从播种到收获种子需要一年的时间.利用现有种子获得基因型为aabbccdd的种子至少需要(  )‎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11.洋葱是二倍体植物,某同学用低温诱导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并获得成功.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低温诱导过程会使细胞出现不完整的细胞周期 B.低温诱导只能使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染色体加倍 C.低温和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相同 D.低温诱导的根尖细胞,可能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也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12.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B.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C.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 D.21三体综合症和猫叫综合征都属于人类遗传病,均由染色体结构变异造成疾病 ‎13.以下有关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时染色体数目加倍 B.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 C.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新的基因 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14.假设a、B为玉米的优良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实验小组用不同方法进行了育种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属于诱变育种,优点是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 B.②③④属于杂交育种,能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于﹣体 C.⑤⑦使用的试剂一般为秋水仙素,使细胞中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D.⑥⑦属于单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15.使用某农药防治某种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原因是(  )‎ A.害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选择 B.害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C.农药使害虫产生了定向变异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16.湖南湘江两岸Ⅰ、Ⅱ、Ⅲ、Ⅳ等物种的进化模型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Ⅰ物种进化为不同的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B.欲判断Ⅳ与Ⅱ是否为同一物种,只需看Ⅳ与Ⅱ能否自由交配即可 C.Ⅱ迁到湘江西岸后,不与Ⅲ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D.Ⅲ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种群在进化 ‎17.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且种群数量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不起作用、没有迁入迁出,则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如果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25‎ B.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C.如果该种群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其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 D.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18.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共同进化总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19.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 ‎②有氧呼吸酶、血红蛋白、糖蛋白 ‎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 ‎⑤喝牛奶,进入胃中 ‎ ‎⑥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⑥‎ ‎2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比血浆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D.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21.如图为人体某反射弧的示意图,a、b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D,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B.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射活动 C.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神经元产生静息电位时细胞膜对K+有通透性,K+外流 ‎22.如图为神经元细胞动作电位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a阶段膜内K+浓度低于膜外 B.b阶段的电位变化是Na+主动转运所致 C.c阶段膜内Na+浓度低于膜外 D.d阶段的电位变化是K+内流所致 ‎23.如图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M、N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a点兴奋时,膜内电位a点为正、b点为负 C.神经递质存在于②中,⑤处液体属于组织液 D.经④释放的神经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N的兴奋 ‎24.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身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一般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25.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B.肝脏细胞是胰岛素的靶细胞,肌细胞不是胰岛素的靶细胞 C.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D.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26.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器官,a、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下丘脑 B.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 C.激素b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D.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 ‎27.如图表示几种内分泌腺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手术切除c,则a和b分泌的激素会增加 B.①②过程相互协调,若用药物抑制②过程,则①过程就会减弱 C.a可以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D.若c为甲状腺,则③④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 ‎28.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处于0℃的环境中冷得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B.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C.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b2‎ D.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29.给实验用的大鼠静脉注射大量的低渗食盐水后,分别从其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和动脉采集尿液和血液并进行成分分析,结果如下表.据此结果可以推测注射食盐水后(  )‎ 尿液 ‎     血浆 体积(mL/单位时间)‎ ‎ Na+(mg/kg)‎ ‎ K+(mg/kg)‎ ‎ Na+(mg/kg)‎ ‎ K+(mg/kg)‎ 注射食盐水前 ‎ 25‎ ‎ 15‎ ‎ 35‎ ‎ 155‎ ‎ 45‎ 折射食盐水后 ‎ 40‎ ‎ 12‎ ‎ 30‎ ‎ 135‎ ‎ 37‎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 C.肾小管重吸收水能力增强 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 ‎30.若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则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蛋白来识别信息 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送到细胞2快 C.与甲图信息传递有关的内环境依次为: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 D.乙图中细胞4可以是: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 ‎31.二倍体水毛茛黄花基因q1中丢失3个相邻碱基对后形成基因q2,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情况下q1和q2可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 B.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测到q2的长度较q1短 C.突变后翻译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了改变 D.突变后水毛茛的花色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 ‎32.二倍体动物缺失一条染色体称为单体.果蝇只缺失一条Ⅳ号染色体可以存活,而且能够繁殖后代,若缺失两条Ⅳ号染色体,则不能成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变异类型来看,果蝇的单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B.该种单体果蝇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数为3条或4条 C.果蝇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是5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 D.若该种单体果蝇的雌雄个体交配,其存活后代中单体的概率为 ‎33.下列有关培育新品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倍体育种得到的新品种是单倍体 B.多倍体育种得到的新品种是纯合子 C.农作物产生的变异都可以为培育新品种提供原材料 D.杂交育种过程中,不一定都需要经过纯合化选种 ‎34.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36%,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儿子患该病的概率是(  )‎ A. B. C. D.‎ ‎35.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淋巴等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有所上升 C.与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D.人体某部位组织液短时间内增多过快的原因一定是淋巴管堵塞 ‎36.反馈在神经网络中广泛存在.如图表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闰绍细胞(兴奋时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共同支配肌肉收缩的途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神经细胞及肌肉组成反射弧,其中肌肉和闰绍细胞属于效应器 B.若在a点给予适宜刺激,在图中其它3点均能测得膜电位变化 C.闰绍细胞转运和释放神经递质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D.图示反馈回路有利于运动神经元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 ‎37.已知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Ca2+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该种递质时、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信息的传递方向的图示是(  )‎ A. B. C. D.‎ ‎38.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只有使下一个细胞兴奋时,A处才会有神经递质的释放 B.刺激b点引起A的收缩,属于反射活动 C.图示反射弧不可表示寒冷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调节过程 D.若刺激a点,甲有变化,乙无变化,则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39.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尿量增加→渗透压稳定 B.炎热环境→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散热增加→体温稳定 C.剧烈运动→乳酸增加→体液中的某些离子缓冲→pH相对稳定 D.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肌糖原分解→血糖稳定 ‎40.经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结构,其中神经垂体无合成激素的功能.图中甲、乙表示垂体的两个部分.a~d表示物质,已知a为蛋白质类激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若某人严重呕吐或腹泻,则d的分泌会增加,尿量会减少 C.若给动物饲喂含c的饲料,则a的含量不变 D.影响垂体中甲分泌b的激素只有a ‎ ‎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50分)‎ ‎41.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玉米遗传变异问题:‎ ‎(1)某玉米品种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S、s和M、m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基因S 在编码蛋白质时,控制最前端几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1所示.已知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 ‎①因S发生转录时,作为模板链的是图1中的链.若基因S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对G/C发生替换,该基因所控制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最可能原因是  .‎ ‎②某基因型为SsMm的植株自花传粉,后代出现了4种表现型,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变异类型是  ,其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  .‎ ‎(2)玉米的高杆易倒伏(H)对矮秆抗倒伏(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图2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I﹣III)培育优良品种(hhRR)的过程.‎ ‎①用方法I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  ,与方法II相比的其优势是  .‎ ‎②图2所示的三种方法(I﹣III)中,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III,其原因是  .‎ ‎42.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分别表示  、  ,b的实质变化是  .‎ ‎(2)①~⑥的存在说明了  .‎ ‎(3)下表为基因D在种群1和2中的基因型个体数.D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为  .你认为造成B种群的基因型分布最可能的原因是  .‎ 基因型 A种群(个)‎ B种群(个)‎ XDXD ‎200‎ ‎0‎ XDXd ‎50‎ ‎160‎ XdXd ‎100‎ ‎200‎ XDY ‎180‎ ‎0‎ XdY ‎170‎ ‎270‎ ‎43.如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是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  (填字母),由  组成.‎ ‎(2)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  (填字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  的结果.其进入膜内的方式是  .‎ ‎(3)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神经递质尽管是小分子物质,但仍通过   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4)研究得知,简剑毒碱也能与神经递质受体结合,但却没有神经递质的效应.当发生简剑毒碱中毒时,肌肉表现是  .‎ ‎44.如图为某人在饥饿时参加冰桶挑战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为激素,A、B、C、D表示器官、组织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参加冰桶挑战的人在被冰水浇湿后,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会兴奋,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2)全身冰水浇湿后,下丘脑会分泌①,①促使B分泌②,②促使甲状腺分泌③,该过程中①表示  ,B表示  ,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  调节;当③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抑制下丘脑和B分泌①和②,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  调节.‎ ‎(3)饥寒交迫时,图中④  (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④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④和胰岛素的相互  ,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 ‎ ‎2016-2017学年辽宁省鞍山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40题,1〜30每题1分,31〜40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B.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C.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的 D.对生物种群来说基因突变可丰富种群的基因库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4、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子代,生殖细胞突变一般可以遗传给子代.‎ ‎5、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解答】解:A、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一个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A正确;‎ B、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因此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 C、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不决定变异的方向,C错误;‎ D、对生物种群来说基因突变可丰富种群的基因库,D正确.‎ 故选:C.‎ ‎ ‎ ‎2.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的实质是基因突变 B.高茎豌豆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发生了基因重组 C.染色体之间发生的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基因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后可能产生新基因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A、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菌,并使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其实质是基因重组,A错误;‎ B、高茎豌豆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发生了性状分离,其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不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的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而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的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 D、基因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属于基因突变,可能产生新基因,D正确.‎ 故选:D.‎ ‎ ‎ ‎3.一个处于细胞周期中的细胞,如果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如分别为A与a,则该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  )‎ A.最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B.最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 C.不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D.最可能发生了易位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分析】如果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如分别为A与a,则可能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者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根据题干中“一个处于细胞周期中的细胞”可知,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而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解答】解:A、据分析可知,该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最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A正确;‎ B、据分析可知,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可能发生减数分裂,也就不可能发生交叉互换,B错误;‎ C、根据AB可知,C错误;‎ D、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引起基因排列顺序的改变,而基因本身的结构不变,D错误.‎ 故选:A.‎ ‎ ‎ ‎4.某二倍体生物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丙、丁4种类型的变异.图甲中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中的生物变异都属于染色体变异 B.若图乙为一性原细胞,其可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C.图丁和图丙相比较,图丁产生不利变异的可能性更大 D.图中所示的变异类型在减数分裂中均可能发生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1、甲图中出现了两个基因c,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 ‎2、乙图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个别增加,形成三体,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3、丙图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4、丁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解答】解:A、甲、乙和丁属于染色体变异,丙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 B、若图乙为一性原细胞,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和异常的配子,B正确;‎ C、图丁和图丙相比较,图丁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其产生不利变异的可能性更大,C正确;‎ D、图中所示的变异类型在减数分裂中均可能发生,而丙所示的变异类型不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D正确.‎ 故选:A.‎ ‎ ‎ ‎5.图中字母代表正常细胞中所含有的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③为多倍体,通常茎秆粗壮、籽粒较大 B.④为单倍体.通常茎秆弱小、籽粒较小 C.若①和②杂交,后代基因型分离比为1:5:5:1‎ D.①②③④细胞所代表的个体分别是四倍体、二倍体、三倍体和单倍体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则①表示4个染色体组,②表示2个染色体组,③表示3个染色体组,④表示1个染色体组.‎ ‎【解答】解:A、③为多倍体,通常茎秆粗壮、但三倍体所结果实中没有种子,A错误;‎ B、④为单倍体.通常茎秆弱小、高度不育,所以没有籽粒,B错误;‎ C、四倍体(AAaa)经减数分裂可产生3种配子,其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4:1;二倍体(Aa)经减数分裂可产生2种配子,其基因型及比例为A:a=1:1.因此,它们杂交所得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Aaa:aaa=1:5:5:1,C正确;‎ D、如果①②③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中的正常细胞,则①②③④细胞所代表的个体分别是四倍体、二倍体、三倍体和单倍体,D错误.‎ 故选:C.‎ ‎ ‎ ‎6.下列有关单倍体、二倍体及染色体组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的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内存在同源染色体 B.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 C.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不是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唯一方法 D.蜜蜂的蜂王是二倍体,由其卵细胞直接发育成的雄蜂是单倍体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1、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 ‎2、21三体综合征患者21号染色体为三个,多的一个为染色体个别的增添.‎ ‎3、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以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也可以用低温诱导获得多倍体.‎ ‎【解答】解:A、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多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则可以含多个染色体组,存在同源染色体,A正确;‎ B、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21号染色体有三条,细胞中仍为两个染色体组,B错误;‎ C、可用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进行人工诱导多倍体,C正确;‎ D、蜜蜂的蜂王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是二倍体.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成的,是单倍体,D正确.‎ 故选:B.‎ ‎ ‎ ‎7.如图为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Ⅱ、Ⅲ、Ⅳ、X或Ⅱ、Ⅲ、Ⅳ、Y构成一个染色体组 B.雄果蝇为二倍体 C.染色体组中染色体形态各不相同 D.若II染色体与III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互换应属交叉互换型基因重组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其中3对常染色体为Ⅱ、Ⅱ,Ⅲ、Ⅲ,Ⅳ、Ⅳ和一对性染色体X、Y,所以图为雄果蝇的体细胞.‎ ‎【解答】解:A、图中Ⅱ和Ⅱ、Ⅲ和Ⅲ、Ⅳ和Ⅳ、X和Y属于同源染色体,所以染色体Ⅱ、Ⅲ、Ⅳ、X或Ⅱ、Ⅲ、Ⅳ、Y可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A正确;‎ B、由于Ⅱ和Ⅱ、Ⅲ和Ⅲ、Ⅳ和Ⅳ、X和Y属于同源染色体,所以雄果蝇为二倍体,B正确;‎ C、染色体组中染色体形态大小各不相同,C正确;‎ D、若II染色体与III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互换应属染色体结构变异,D错误.‎ 故选:D.‎ ‎ ‎ ‎8.如图是无子西瓜培育的过程简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它们属于同一物种 B.三倍体植株不育的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发生紊乱 C.培育得到的无子西瓜与二倍体有子西瓜相比个大、含糖量高 D.要得到五子西瓜,需每年制种,很麻烦,所以可用无性繁殖进行快速繁殖 ‎【考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 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形成过程:普通西瓜为二倍体植物,即体内有2组染色体(2N=22),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令二倍体西瓜植株细胞染色体成为四倍体(4N=44),这种四倍体西瓜能正常开花结果,种子能正常萌发成长.然后用四倍体西瓜植株做母本(开花时去雄)、二倍体西瓜植株做父本(取其花粉授四倍体雌蕊上)进行杂交,这样在四倍体西瓜的植株上就能结出三倍体的植株,在开花时,其雌蕊要用正常二倍体西瓜的花粉授粉,以刺激其子房发育成果实.由于胚珠不能发育为种子,而果实则正常发育,所以这种西瓜无子.‎ ‎【解答】解:A、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后代三倍体是不育的,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 B、三倍体植株不育的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发生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B正确;‎ C、培育得到的无子西瓜为多倍体,其与二倍体有子西瓜相比个大、含糖量高,C正确;‎ D、无子西瓜不育,因此要得到无子西瓜,需每年制种,很麻烦,但可用无性繁殖进行快速繁殖,如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快繁,D正确.‎ 故选:A.‎ ‎ ‎ ‎9.现有小麦种质资源包括:①高产、感病;②低产、抗病;③高产、晚熟等品种.为满足不同地区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栽培需求,育种专家要培育3类品种:a.高产、抗病;b.高产、早熟;c.高产、抗旱.下述育种方法不可行的是(  )‎ A.利用①、②品种间杂交筛选获得a B.对品种③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筛选获得b C.a、b和c的培育均可采用诱变育种方法 D.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③获得c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利用①、②品种间杂交,并让产生的后代自由,从子二代中筛选获得a,A正确;‎ B、对品种③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可获得多倍体,仍然是高产晚熟,不可能筛选获得b,B错误;‎ C、a、b和c的培育均可采用诱变育种方法,但突变率低,且具有不定向性,因而很难获得,C正确;‎ D、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高产品种细胞内,经组织培养可获得c高产、抗旱品种,D正确.‎ 故选:B.‎ ‎ ‎ ‎10.现有某种植物的四种不同基因型的种子,其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AAbbCCDD、AABBccDD、AABBCCdd,四对基因独立遗传.该种植物从播种到收获种子需要一年的时间.利用现有种子获得基因型为aabbccdd的种子至少需要(  )‎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考点】杂交育种.‎ ‎【分析】杂交育种的优势就是能将不同品种的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到同一植株上,所以可选用两两杂交得到杂交一代,再将杂交一代相互杂交,然后再让其后代自交,就可获得理想的植株.‎ ‎【解答】解:第一年:把基因型为aaBBCCDD的品种与基因型为AAbbCCDD的品种进行杂交,同时把基因型为AABBccDD的品种与基因型为AABBCCdd的品种进行杂交,得到两种杂合植株,分别为AaBbCCDD和AABBCcDd.‎ 第二年:把基因型为AaBbCCDD和AABBCcDd的杂合植株进行杂交,可得AaBbCcDd;‎ 第三年:将第二年收获的种子形成的植株自交,得到含aabbccdd的种子.‎ 故选:A.‎ ‎ ‎ ‎11.洋葱是二倍体植物,某同学用低温诱导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并获得成功.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低温诱导过程会使细胞出现不完整的细胞周期 B.低温诱导只能使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染色体加倍 C.低温和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相同 D.低温诱导的根尖细胞,可能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也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考点】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 ‎【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解答】解:A、染色体加倍是由于在有丝分裂前期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细胞不能正常的完成后期和末期这些阶段,A正确;‎ B、低温诱导只能使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染色体加倍,B正确;‎ C、低温和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相同,都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 D、由于根尖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不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低温诱导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时,可能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但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D.‎ ‎ ‎ ‎12.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B.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C.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 D.21三体综合症和猫叫综合征都属于人类遗传病,均由染色体结构变异造成疾病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解答】解:A、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会患遗传病,如染色体遗传遗传病,A错误;‎ B、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该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B正确;‎ C、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疾病,C错误;‎ D、21三体综合症和猫叫综合征都属于人类遗传病,前者是由染色体数目变异造成的基本,后者是由染色体结构变异造成的疾病,D错误.‎ 故选:B.‎ ‎ ‎ ‎13.以下有关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时染色体数目加倍 B.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 C.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新的基因 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A、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通过抑制纺锤体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 B、由于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B正确;‎ C、基因分离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该过程并没有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 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 ‎ ‎14.假设a、B为玉米的优良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实验小组用不同方法进行了育种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属于诱变育种,优点是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 B.②③④属于杂交育种,能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于﹣体 C.⑤⑦使用的试剂一般为秋水仙素,使细胞中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D.⑥⑦属于单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诱变育种,利用基因突变原理,最大优点是能提高突变率,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②③④是杂交育种,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型aaB_的类型经④后,子代中aaBB所占比例是 ‎;②⑤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⑤过程是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它可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抑制纺锤体的形成;②⑥⑦是单倍体育种,最大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解答】解:A、图示①用r射线处理表示诱变育种,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A正确;‎ B、②③④是典型的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该育种方法能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于一体,B正确;‎ C、⑤⑦使用的试剂一般为秋水仙素,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但染色体结构没有改变,C错误;‎ D、⑥⑦属于单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由于后代都是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因此其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正确.‎ 故选:ABD.‎ ‎ ‎ ‎15.使用某农药防治某种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原因是(  )‎ A.害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选择 B.害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C.农药使害虫产生了定向变异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农药前,某些害虫个体已具有这种抗药性,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 ‎【解答】解:A、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A错误;‎ B、使用某种农药来防治某种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以后,效果越来越差,原因是农药对害虫进行了选择,剩下的绝大多数都具有抗药性,B错误;‎ C、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C错误;‎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D正确.‎ 故选:D.‎ ‎ ‎ ‎16.湖南湘江两岸Ⅰ、Ⅱ、Ⅲ、Ⅳ等物种的进化模型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Ⅰ物种进化为不同的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B.欲判断Ⅳ与Ⅱ是否为同一物种,只需看Ⅳ与Ⅱ能否自由交配即可 C.Ⅱ迁到湘江西岸后,不与Ⅲ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D.Ⅲ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种群在进化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定向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本题是通过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的过程,分析题图梳理通过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的过程,然后根据问题的具体要求进行解答.‎ ‎【解答】解:A、物种Ⅰ经过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最终形成不相同的两个物种Ⅱ、Ⅲ,A正确;‎ B、欲判断Ⅳ与Ⅱ是否为同一物种,只需看Ⅳ与Ⅱ能否存在生殖隔离即可,B错误;‎ C、Ⅱ迁到湘江西岸后,不与Ⅲ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说明它们之间的基因库出现了较大的差异,C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Ⅲ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D正确;‎ 故选:B.‎ ‎ ‎ ‎17.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且种群数量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不起作用、没有迁入迁出,则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如果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25‎ B.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C.如果该种群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其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 D.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1、由题意知,该种群中,AA=30%、Aa=40%、aa=30%,该种群中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50%:50%,因此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 ‎2、遗传平衡定律:遗传平衡定律也称哈迪﹣温伯格定律,其主要内容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该理想状态要满足5个条件:①种群足够大;②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此时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并且保持不变:设A=p,a=q,则A+a=p+q=1,AA+Aa+aa=p2+2pq+q2=1.‎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如果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即0.25,A正确;‎ B、由题意知,该种群种群数量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不起作用、没有迁入迁出,可以认为遵循遗传平衡定律,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不会发生改变,B错误;‎ C、如果该种群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即发生自交,其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3+0.4×0.25=0.4,C正确;‎ D、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 ‎ ‎ ‎18.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共同进化总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答】解:A、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A正确;‎ B、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正确;‎ C、共同进化是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C错误;‎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C.‎ ‎ ‎ ‎19.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 ‎②有氧呼吸酶、血红蛋白、糖蛋白 ‎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 ‎⑤喝牛奶,进入胃中 ‎ ‎⑥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⑥‎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解答】解:①血浆属于内环境,但血液不属于内环境,①错误;‎ ‎②有氧呼吸酶、血红蛋白存在于细胞内,糖蛋白在细胞膜表面,都不属于内环境,②错误;‎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都可以分布在血浆中,都属于内环境,③正确;  ‎ ‎④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都可以分布在血浆中,都属于内环境,④正确;  ‎ ‎⑤胃是消化道,其中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⑤错误;‎ ‎⑥输卵管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⑥错误.‎ 故选:C.‎ ‎ ‎ ‎2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比血浆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D.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内环境稳态的综合性考查,回忆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血浆和组织液及淋巴之间的关系、渗透压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A正确;‎ B、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 C、与组织细胞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多,C错误;‎ D、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左右锁骨下的静脉进入血液循环,D正确.‎ 故选:C.‎ ‎ ‎ ‎21.如图为人体某反射弧的示意图,a、b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D,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B.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射活动 C.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神经元产生静息电位时细胞膜对K+有通透性,K+外流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析图:兴奋传导的方向是:A→B→C→D→E,A是感受器,E是效应器.B是传入神经元.C是中间神经元,D是传出神经元.‎ ‎【解答】解:A、兴奋在突触后膜,完成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因此兴奋在细胞B、C、D之间传递时,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A正确;‎ B、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内双向传导,若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应,但不是反射,B错误;‎ C、在细胞A处给予一个刺激,兴奋不同时到达a、b,电流计的指针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正确;‎ D、神经元细胞膜对K+有通透性,K+外流,产生静息电位,D正确.‎ 故选:B.‎ ‎ ‎ ‎22.如图为神经元细胞动作电位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a阶段膜内K+浓度低于膜外 B.b阶段的电位变化是Na+主动转运所致 C.c阶段膜内Na+浓度低于膜外 D.d阶段的电位变化是K+内流所致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神经元细胞动作电位变化,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A、a阶段处于静息电位,其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A错误;‎ B、b阶段的电位变化是Na+通过通道蛋白所致,在形成动作电位过程,Na+进入细胞内是协助扩散,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低浓度不需要能量,B错误;‎ C、动作电位的产生是某个位点,在这个位点上,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而从整个神经细胞来说仍然是膜外高于膜内,C正确;‎ D、静息电位恢复过程是K+外流所致,D错误.‎ 故选:C.‎ ‎ ‎ ‎23.如图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M、N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a点兴奋时,膜内电位a点为正、b点为负 C.神经递质存在于②中,⑤处液体属于组织液 D.经④释放的神经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N的兴奋 ‎【考点】突触的结构;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1、①表示轴突,②表示线粒体,③表示突触小泡,④表示突触前膜,⑤表示突触间隙,⑥表示突触后膜.‎ ‎2、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3、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解答】解:A、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A错误;‎ B、a点兴奋时,则膜内电位正电位,而未兴奋部位的b点为负电位,B正确;‎ C、神经递质存在于③突触小泡中,⑤突触间隙处液体属于组织液,C错误;‎ D、经④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神经元N的兴奋或者抑制,D错误.‎ 故选:B.‎ ‎ ‎ ‎24.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身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一般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人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发出的脑神经和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属于周围神经系统.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 ‎【解答】解:A、脑和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属于周围神经系统,A正确;‎ B、呼吸中枢是位于脑干内的,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B错误;‎ C、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C正确;‎ B、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都以反射的方式对躯体运动发挥调节作用,二者彼此联系,低级中枢要受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D正确.‎ 故选:B.‎ ‎ ‎ ‎25.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B.肝脏细胞是胰岛素的靶细胞,肌细胞不是胰岛素的靶细胞 C.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D.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激素的作用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 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它可以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以及氧化分解、促进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促进转化为非糖物质等方式降低血糖.‎ 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主要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而升高血糖,与胰岛素属于拮抗作用.‎ ‎【解答】解:A、激素只能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不能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A错误;‎ B、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并且能够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因此胰岛素的靶细胞可以为全身组织细胞,B错误;‎ C、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C正确;‎ D、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它们之间是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C.‎ ‎ ‎ ‎26.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器官,a、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下丘脑 B.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 C.激素b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D.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器官甲能产生a、b两种激素,其中a激素能降低血糖,代表胰岛素,b激素能升高血糖,代表胰高血糖素,则器官甲代表胰岛,器官乙是肝脏,能合成和分解糖原.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由图可知,激素a能降低血糖,则a为胰岛素,甲为胰岛,b为胰高血糖素.‎ A、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乙为肝脏,A错误;‎ B、a为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即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和过程②,B错误;‎ C、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均能够升高血糖,激素b(胰高血糖素)不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C错误;‎ D、血糖平衡的调节是通过负反馈调控来完成的.激素b(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当血糖升高到正常范围,会反过来会减少激素b(胰高血糖素)的分泌,D正确.‎ 故选:D.‎ ‎ ‎ ‎27.如图表示几种内分泌腺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手术切除c,则a和b分泌的激素会增加 B.①②过程相互协调,若用药物抑制②过程,则①过程就会减弱 C.a可以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D.若c为甲状腺,则③④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几种内分泌腺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该图可表示下丘脑、垂体和分泌腺之间的分级调节过程,其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分泌腺,如甲状腺、性腺等;①②表示促进作用;③④表示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A、手术切除c,则c分泌的激素会减少,而c分泌的激素对a、b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这会导致a和b分泌的激素增加,A正确;‎ B、若用药物抑制②过程,则c分泌的激素会减少,而c分泌的激素对a、b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①过程会加强,B错误;‎ C、a为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 D、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若c为甲状腺,则③④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B.‎ ‎ ‎ ‎28.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处于0℃的环境中冷得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B.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C.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b2‎ D.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温恒定的原因是产热等于散热,所以在0℃时,a1=b1,在30℃时,a2=b2.‎ ‎【解答】解: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的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能增加产热,所以外界环境温度降低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低温下出汗少,所以尿增多,此时抗利尿激素减少,B正确;‎ C、与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与外界温差大,散失的热量多,所以产热也多,由于人体温恒定,所以a1=b1>a2=b2,C错误;‎ D、低温下起鸡皮疙瘩,属于非条件反射,D正确.‎ 故选:C.‎ ‎ ‎ ‎29.给实验用的大鼠静脉注射大量的低渗食盐水后,分别从其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和动脉采集尿液和血液并进行成分分析,结果如下表.据此结果可以推测注射食盐水后(  )‎ 尿液 ‎     血浆 体积(mL/单位时间)‎ ‎ Na+(mg/kg)‎ ‎ K+(mg/kg)‎ ‎ Na+(mg/kg)‎ ‎ K+(mg/kg)‎ 注射食盐水前 ‎ 25‎ ‎ 15‎ ‎ 35‎ ‎ 155‎ ‎ 45‎ 折射食盐水后 ‎ 40‎ ‎ 12‎ ‎ 30‎ ‎ 135‎ ‎ 37‎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 C.肾小管重吸收水能力增强 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A、静脉注射大量的低渗食盐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故A错误.‎ B、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故B正确.‎ C、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能力减弱,尿液增多;故C错误.‎ D、胰岛B细胞具有分泌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功能,胰岛素增加,血糖降低氧化供能不足;故D错误.‎ 故选B.‎ ‎ ‎ ‎30.若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则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蛋白来识别信息 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送到细胞2快 C.与甲图信息传递有关的内环境依次为: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 D.乙图中细胞4可以是: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细胞膜的功能;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由图可知,甲表示细胞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属于体液调节,乙表示细胞分泌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属于神经调节.‎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 作用途径不同,神经调节通过的途径是反射弧,体液调节途径是体液的运输;‎ 反应速度不同,神经调节速度快,体液调节速度较慢;‎ 作用范围不同,神经调节范围局限,体液调节范围广泛;‎ 作用时间不同,神经调节延续时间短,体液调节延续时间长.‎ 甲为体液调节,乙为神经调节.‎ ‎【解答】解:A、具有识别作用的物质是受体,其本质是糖蛋白,A正确;‎ B、神经调节的速度比体液调节速度快,B正确;‎ C、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所以甲图传递信息的体液环境是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所以神经递质可作用于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D正确.‎ 故选:C.‎ ‎ ‎ ‎31.二倍体水毛茛黄花基因q1中丢失3个相邻碱基对后形成基因q2,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情况下q1和q2可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 B.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测到q2的长度较q1短 C.突变后翻译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了改变 D.突变后水毛茛的花色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能遗传.‎ 分析题意可知,黄花基因q1中丢失3个相邻碱基对后形成基因q2,导致转录形成的mRNA中刚好缺失一个密码子,从而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 ‎【解答】解:A、基因突变后产生的是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因此正常情况下,q1和q2不可能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A错误;‎ B、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B错误;‎ C、基因突变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没有影响,C错误;‎ D、如果突变后产生的是隐性基因,或基因突变发生在叶片或根细胞中,则水毛茛的花色性状不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 ‎ ‎ ‎32.二倍体动物缺失一条染色体称为单体.果蝇只缺失一条Ⅳ号染色体可以存活,而且能够繁殖后代,若缺失两条Ⅳ号染色体,则不能成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变异类型来看,果蝇的单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B.该种单体果蝇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数为3条或4条 C.果蝇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是5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 D.若该种单体果蝇的雌雄个体交配,其存活后代中单体的概率为 ‎【考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A、二倍体动物缺失一条染色体称为单体,是个别染色体的减少,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 B、由于正常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所以单体果蝇的体细胞中只含有7条染色体,因此该种单体果蝇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数为3条或4条,B正确;‎ C、果蝇性染色体组成为XX或XY,由于X和Y上的基因组成有所不同,因此果蝇基因组计划测定3条染色体+X+Y染色体上的DNA序列,C正确;‎ D、单体果蝇的雌雄个体交配,运用配子法分析可知,子代中的个体正常,的个体为单体,的个体缺失两条Ⅳ染色体不能存活,所以存活个体中有的个体为单体,D错误.‎ 故选:D.‎ ‎ ‎ ‎33.下列有关培育新品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倍体育种得到的新品种是单倍体 B.多倍体育种得到的新品种是纯合子 C.农作物产生的变异都可以为培育新品种提供原材料 D.杂交育种过程中,不一定都需要经过纯合化选种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单倍体育种得到的新品种一定是纯合体而不是单倍体,A错误;‎ B、多倍体育种得到的新品种不一定是纯合子,如AaBb个体的染色体加倍后形成的AAaaBBbb仍是杂合体,B错误;‎ C、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 D、杂交育种过程中,不一定都需要经过纯合化选种,D正确.‎ 故选:D.‎ ‎ ‎ ‎34.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36%,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儿子患该病的概率是(  )‎ A. B. C. D.‎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36%,则正常的概率为64%.因此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的基因型为AA或Aa,丈夫正常的基因型为aa.‎ ‎【解答】解:通过分析,a的频率为80%,则A的频率为20%,在人群中,AA为4%,Aa为32%,aa为64%.所以患者中AA占、Aa占,其与正常丈夫(aa)婚配,生一个患病子女(A_)的概率为1﹣=.‎ 故选:B.‎ ‎ ‎ ‎35.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淋巴等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有所上升 C.与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D.人体某部位组织液短时间内增多过快的原因一定是淋巴管堵塞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内环境是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相比,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3、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A错误;‎ B、饥饿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有所上升,B正确;‎ C、血浆中的蛋白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和淋巴,所以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C错误;‎ D、人体某部位组织液短时间内增多过快的原因可能是淋巴管堵塞,也可能是过敏反应等其他原因,D错误.‎ 故选:B.‎ ‎ ‎ ‎36.反馈在神经网络中广泛存在.如图表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闰绍细胞(兴奋时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共同支配肌肉收缩的途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神经细胞及肌肉组成反射弧,其中肌肉和闰绍细胞属于效应器 B.若在a点给予适宜刺激,在图中其它3点均能测得膜电位变化 C.闰绍细胞转运和释放神经递质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D.图示反馈回路有利于运动神经元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题图:a处兴奋时,一方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引起肌肉收缩;另一方面,兴奋传到润绍细胞,润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肌肉收缩.通过这两个途径实现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 ‎【解答】解:A、图中神经细胞及肌肉构成效应器,A错误;‎ B、若在a点给予适宜刺激,兴奋能传到b、c、d三点,这3点均能测得膜电位变化,B正确;‎ C、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为神经递质的转运和释放提供能量,C正确;‎ D、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肌肉的运动属于反馈调节,有利于运动神经元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D正确.‎ 故选:A.‎ ‎ ‎ ‎37.已知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Ca2+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该种递质时、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信息的传递方向的图示是(  )‎ A. B. C. D.‎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当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是膜外电位为正、膜内电位为负;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膜外的钠离子内流,使得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成了负电位、膜内的负电位变成了正电位.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方向是单向性.‎ ‎【解答】解:‎ A、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方向是单向性.故A错误.‎ B、当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钾离子外流,膜外电位为正、膜内电位为负;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膜外的钠离子内流,使得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成了负电位、膜内的负电位变成了正电位.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Ca2+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则突触后膜由兴奋状态变成了静息状态,膜外由负电位变成了正电位,膜内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方向是单向性.故B正确.‎ C、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Ca2+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则突触后膜由兴奋状态变成了静息状态,膜外由负电位变成了正电位,膜内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方向是单向性.故C错误.‎ D、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Ca2+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则突触后膜由兴奋状态变成了静息状态,膜外有负电位变成了正电位,膜内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故D错误.‎ 故选B.‎ ‎ ‎ ‎38.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只有使下一个细胞兴奋时,A处才会有神经递质的释放 B.刺激b点引起A的收缩,属于反射活动 C.图示反射弧不可表示寒冷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调节过程 D.若刺激a点,甲有变化,乙无变化,则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图中E为感受器、D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B为传出神经、A为效应器.‎ ‎【解答】解:A、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A错误;‎ B、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刺激b点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B错误;‎ C、寒冷引起骨骼肌战栗属于非条件反射,图示反射弧可以表示寒冷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调节过程,C错误;‎ D、刺激a点,甲有变化,乙无变化,则证明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导的,D正确.‎ 故选:ABC.‎ ‎ ‎ ‎39.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尿量增加→渗透压稳定 B.炎热环境→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散热增加→体温稳定 C.剧烈运动→乳酸增加→体液中的某些离子缓冲→pH相对稳定 D.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肌糖原分解→血糖稳定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知识.‎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集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大量饮水→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加→渗透压稳定,A错误;‎ B、炎热环境→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散热增加→体温稳定,B错误;‎ C、剧烈运动→乳酸增加→体液中的某些离子缓冲→pH相对稳定,C正确;‎ D、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血糖稳定,D错误.‎ 故选:C.‎ ‎ ‎ ‎40.经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结构,其中神经垂体无合成激素的功能.图中甲、乙表示垂体的两个部分.a~d表示物质,已知a为蛋白质类激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若某人严重呕吐或腹泻,则d的分泌会增加,尿量会减少 C.若给动物饲喂含c的饲料,则a的含量不变 D.影响垂体中甲分泌b的激素只有a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是下丘脑和垂体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根据题图梳理涉及的下丘脑和垂体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结合问题具体内容进行解答.分析图中信息可得,结构乙为神经垂体,结构甲为腺垂体.abcd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 ‎【解答】解:A、分析图中信息可得,结构甲为腺垂体,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 B、若某人严重呕吐或腹泻,会造成失水,则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会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会减少,B正确;‎ C、据图分析可知,物质c为甲状腺激素,其分泌增多,可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C错误;‎ D、影响垂体中甲分泌b的激素有a和c,D错误.‎ 故选:CD.‎ ‎ ‎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50分)‎ ‎41.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玉米遗传变异问题:‎ ‎(1)某玉米品种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S、s和M、m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基因S 在编码蛋白质时,控制最前端几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1所示.已知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 ‎①因S发生转录时,作为模板链的是图1中的链.若基因S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对G/C发生替换,该基因所控制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最可能原因是 密码子的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以有多个密码子) .‎ ‎②某基因型为SsMm的植株自花传粉,后代出现了4种表现型,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变异类型是 基因重组 ,其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 ‎(2)玉米的高杆易倒伏(H)对矮秆抗倒伏(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图2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I﹣III)培育优良品种(hhRR)的过程.‎ ‎①用方法I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 花药离体培养 ,与方法II相比的其优势是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 ‎②图2所示的三种方法(I﹣III)中,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III,其原因是 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1、分析图1:该图是基因的部分结构,已知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起始密码子的模板链是TAC或CAC,分析基因中的a链和b链,两条链都不含有CAC,b链中含有TAC,因此转录的模板链是b链;如果箭头所指碱基对G/C缺失,则模板链中的该碱基序列由CA TAC GTT CAG AGG变成CA TAC GTT CAA GG,因此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由GUC改变为 GUU.‎ ‎2、分析图2:该图是几种育种方法,其中Ⅰ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Ⅱ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Ⅲ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 ‎【解答】解:(1)①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②由题意知,S、s和M、m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且同位于2号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如果基因型为SsMm的植株自花传粉,后代出现了4种表现型,最可能的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型.‎ ‎(2)①Ⅰ是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过程中获取单倍体植株hR常用的方法是花药(花粉)离体培养;Ⅱ是杂交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育种年限.‎ ‎②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采用方法Ⅲ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 故答案为:‎ ‎(1)①密码子的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以有多个密码子) ②基因重组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2)①花药离体培养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②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 ‎ ‎42.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分别表示 地理隔离 、 生殖隔离 ,b的实质变化是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 ‎(2)①~⑥的存在说明了 变异是不定向的 .‎ ‎(3)下表为基因D在种群1和2中的基因型个体数.D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为 60%(0.6) .你认为造成B种群的基因型分布最可能的原因是 含XD的雌配子不能存活 .‎ 基因型 A种群(个)‎ B种群(个)‎ XDXD ‎200‎ ‎0‎ XDXd ‎50‎ ‎160‎ XdXd ‎100‎ ‎200‎ XDY ‎180‎ ‎0‎ XdY ‎170‎ ‎270‎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1、分析题图:①~⑥表示生物变异,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变化的不断积累,c表示生殖隔离.‎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如下:‎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图甲中①~⑥表示生物变异,由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变异的不定向性.‎ ‎(3)D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60%.B种群中缺少基因型为XDXD、XDY的个体,出现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含XD的雌配子不能存活.‎ 故答案为:‎ ‎(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变异是不定向的 ‎(3)60%(0.6)含XD的雌配子不能存活 ‎ ‎ ‎43.如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是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 B (填字母),由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组成.‎ ‎(2)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 h (填字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 Na+内流 的结果.其进入膜内的方式是 协助扩散 .‎ ‎(3)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尽管是小分子物质,但仍通过 胞吐  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4)研究得知,简剑毒碱也能与神经递质受体结合,但却没有神经递质的效应.当发生简剑毒碱中毒时,肌肉表现是 松驰(或不能收缩、或舒张)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是反射弧结构,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图2中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间隙、c是突触后膜、d是突触小泡、e是神经递质、f是受体,其中a、b、c共同构成突触结构.图3中g和i是静息电位,h是动作电位.‎ ‎【解答】解:(1)根据图1中突触结构可以判断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稍及它所支配的肌肉组成).‎ ‎(2)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所以h表示兴奋部位.‎ ‎(3)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4)当发生简剑毒碱中毒时,由于简剑毒碱能与神经递质受体结合,阻碍了兴奋的传递,肌肉表现是松驰.‎ 故答案为:‎ ‎(1)B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2)h 协助扩散 ‎(3)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胞吐 ‎(4)松驰(或不能收缩、或舒张)‎ ‎ ‎ ‎44.如图为某人在饥饿时参加冰桶挑战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为激素,A、B、C、D表示器官、组织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参加冰桶挑战的人在被冰水浇湿后,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会兴奋,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下丘脑 .‎ ‎(2)全身冰水浇湿后,下丘脑会分泌①,①促使B分泌②,②促使甲状腺分泌③,该过程中①表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表示 垂体 ,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 分级 调节;当③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抑制下丘脑和B分泌①和②,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 (负)反馈 调节.‎ ‎(3)饥寒交迫时,图中④ 胰高血糖素 (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④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④和胰岛素的相互 拮抗 ,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A为大脑皮层,B为垂体,C为胰岛A细胞,D为胰高血糖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主要为肝脏细胞.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④为胰高血糖素.‎ ‎【解答】解:(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2)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但甲状腺激素过量时,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维持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属于负反馈调节.‎ ‎(3)图中激素④为胰高血糖素,该激素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升高血糖因此主要靶器官(细胞)是肝脏细胞,与其在血糖调节方面相互拮抗的激素是胰岛素.‎ 故答案为:‎ ‎(1)下丘脑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分级 (负)反馈 ‎(3)胰高血糖素 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拮抗 ‎ ‎ ‎2016年12月21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